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写作素材大全 > 第五辑 文章写作类(6)
    第六章评价类

    第一节赞赏·共鸣

    【陆机搁笔《三都赋》】据说,西晋时,左思处心积虑要写成《三都赋》,为此,他曾经拜访过熟悉四川一带情况的张载,他向张载求问关于岷山、邛崃一带的人文地理情况,闭门著述、构思整十年。他家里庭院里篱笆墙上、厕所里都备有纸笔,只要灵感一来,想起一句,左思就赶紧提笔记下来,足见左思创作《三都赋》是下了苦功的,创作态度是极为认真的。陆机开始时对左思此举大不以为然,在左思苦心写作过程中还讥笑他。因为陆机到了洛阳,也想写上一篇同样的赋,他一听说左思正在构思谋篇,拍手大笑,写信给他弟弟说:“这里有个北方大老粗也想写《三都赋》。我一定要等他写成功,然后我一定拿它(指左思文赋)来盖我的酒坛子。”可是等到左思《三都赋》写成之后,陆一看,不禁折服、赞叹不匕,认为自己无法超过它,因而毅然放弃原有想法,不再写自己的《三都赋》了。/唐·房玄龄等《晋书》:(左思)访氓、邛之事,遂构思十捻,门庭藩溷皆著纸笔,遇得一句即便疏之。……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复酒瓮耳。”

    【《滕王阁序》一鸣惊人】唐高宗时,27岁的王勃,从金陵乘船去交趾探父,船上听说来日就是重阳节,洪都都督阎公打算广集天下才子写一篇《滕王阁记》刻在石碑上。这是一个可脱颖而出的机遇,王勃于是如期赶到了洪都(今江西南昌)。到后,只见宴会已经开始,居主座的是阎公,与他对席的是新任州牧宇文钧,其他有100多位名儒,王勃因为年幼,只坐在末座。阎公站起来致辞:“今天屈尊各位到这里来,是想仰仗各位大才,替滕王阁写一篇记,以使这个帝子的旧阁万世留名。务请各位勿谦!”说罢,就叫侍从捧来笔墨纸砚,挨次序一个个地邀请。在座的这些名儒早就听说阎公有个乘龙快婿孟学士,才学不凡,阎公早巳叫他先写好一篇,打算在宴席上一鸣惊人,光耀门庭,所以一个个都表示谦让,一个也不动手。就这样,纸笔传到了王勃面前,他年幼不识社会上的虚假的俗套,就欣然接受了下来。这使阎公十分扫兴,随即退席,吩咐侍从:“你们看他怎么写的,随时报来!”他很快就听说开头写的是“南昌故郡,洪都新府”,不屑一顾地说:“不过老生常淡!”一个侍从又来报告:“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有点感到文章的气势了。但他想:单这两句,还不足道,因而不置可否。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侍

    从跑了过来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下子阎公坐不住了,拍案而起,只说得一句:“这孩子真是天才啊!这篇文章必然会流传不衰!”一句话说得满座名儒包括孟学士全都变了脸色。阎公说完,立刻亲自下座到王勃面前正式邀请他赴宴。/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王勃著《滕王阁序》。时早十四(据人考证应是27岁)。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揖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武则天与骆宾王】骆宾王在武则天称后时,几次上书评论时政,得罪了朝廷,被贬为浙江临海县丞,心里一直不得意,终于辞职走了。睿宗时,徐敬业带兵起义讨伐武后,力图恢复唐王朝,骆宾王去投奔他,在他属下任职。他曾经替徐敬业写《讨武瞾檄》,严厉斥责武则天的罪行。这篇檄文被武则天看到,武则天读完之后,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四顾左右说:“哪个写的/”有人告诉她是骆宾王。武则天感慨地说了一句:“有这样的人才不用,这是宰相的过错啊!”/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骆宾王》:(骆宾王)武后时,数上疏言事,得罪,眨临海丞,鞅鞅不得志,弃官去。文明中,徐敬业起兵欲反正,往投之,署为府属,为敬业作檄传天下,暴斥武后罪,后见,读之,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

    【刘禹锡先获龙珠】有一次,元稹、刘禹锡、韦楚客等一齐聚会在白居易家,议论南朝兴亡的历史教训,然后每人各写一首金陵怀古诗留念。刘禹锡满满地斟了一杯酒,等到酒喝完了,诗也已写成,诗写道:“王浚楼船下益州(晋武帝派益州刺史王浚督造大船,沿长江出四川),金陵王气黯然收(帝王所在处据云有王气,金陵为吴都,吴亡,王气收歇)。干寻铁锁沉江底(吴军用铁索横江阻挡晋船,但晋军用火烧熔铁索),一片降幡出石头(石头城一片投降白旗)。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人世屡经兴衰变化,但西塞山依然如故)。而今四海为家日(指天下统一),故垒萧萧芦荻秋(当年营垒都已荒芜,只有秋风下芦荻悲凉感叹)。”白居易看完了刘禹锡的诗,大为佩服,说:“我们4个人都想取得黑龙颔下的龙珠(指诗题

    的精要),而先生您已先得到了,那些余下的鳞和爪有什么用呢!”于是就都不再写了。/明·何良俊《语林》卷九:元微之与刘梦得、韦楚客同会于白乐天舍,论南朝兴废,各赋金陵怀古诗,刘满引一杯,饮已即成,白览诗曰:“四人探骊龙,子先获珠,所余鳞爪何用邪?”于是罢唱。

    【白居易“能全其名”】唐代斐令公主管东都洛阳时,有一次,晚间举行酒宴。大家酒兴正浓时,斐令公提出请大家联句。元稹、白居易非常高兴,认为这是自己的拿手好戏。于是令公先起头破题,之后轮到了杨汝士,杨汝士从容吟诗两句:“昔日兰亭无艳质,此时金谷有高人。”意思是:“昔日王羲之的群贤毕至的兰亭没有美女,此刻斐大人的金谷园里却有高人。”白居易一听,自己知道续不下去了,因为杨汝士两句诗意清新、出语不凡,要续除非超过它,这确实很难,于是白居易就把自己稿纸撕了,说:“现在又是歌又是舞的如此热闹,不要使酒宴搞得冷冷清清。”元稹回过头看看白居易说:“乐天真是一个能保全自己名誉的聪明人啊!”/明·尤衰《全唐诗话》卷三:斐令公居守东洛,夜宴,半酣,公索句,元白有得色,时公为破题,次至汝士曰:……白知不能,遽裂之曰:“笙歌鼎沸,勿作冷淡生活。”元顾曰:“乐天所谓能全其名者也。”

    【《西厢》顶点在“送别”】郑振铎认为:“《西厢》的顶点,在于第三剧及第四剧。而第四剧写张生与莺莺的别离,尤极凄美之致:‘(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滚绣球〕恨相见的迟,怨归去的疾。柳丝长,五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恰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五肌,此恨谁知!……(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处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哪里?有梦也难寻觅。’这是一纸绝妙的抒情诗曲,非出之于一位大诗人之手不办的。那么隽美的白描情曲,乃是后来力欲模拟的人所决难能追得上的。《西厢》的盛行,这大约也是原因之一。”/摘自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46章

    【《水浒》只是看不厌】金圣叹说:“《水浒传》并无之乎者也等字,一佯人,便还他一样说话,真是绝奇本事。《水浒传》一个人出来,分明便是一篇列传,至于中间事迹,又逐段逐段自成文字。亦有两三卷成一篇者,亦有五六句成一篇者。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

    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108个人性格都写出来。《水浒传》写108个人性格,真是108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lOOO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水浒传》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人家子弟稍识字,便当教令反复细看,看得《水浒传》出时,他书便如破竹。”/摘自清·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

    第二节推荐·赏识

    【长安居“大不易”】传说白居易才考科举时,名声不大,鲜为人知。唐代当时流行以诗求见名人请名人推荐的风气,白居易听说顾况是颇具鉴赏力的著名诗人,就带着自己的诗登门求见。顾况这个人好开玩笑,他一看白居易求见的名片,就开起了玩笑:“哎呀,眼下首都长安物价很贵哪!在这里住下来很不容易呢!”接着读了白居易的新作《赋得原上草送友人》,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时顾况才长叹一声说:“有这样的诗句,住在长安还有什么难的呢!您别见怪,我刚才一番活不过玩笑罢了。”说完,高高兴兴地请白居易留下一同饮酒。自此,白居易名扬一时。/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原上革送友人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居都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又见唐·张固《幽闲鼓吹》。

    【晏殊慧眼识王琪】晏殊有一次到杭州去,途经扬州,就寄宿在大明寺。大明寺殿堂里两壁全是知名人士写的诗。晏殊当然少不了欣赏一番。但是他欣赏名作的方法极为独特:他自己闭上眼睛慢慢地走步,叫随从吟诵墙壁诗板上刻写的诗篇,特意关照不要说出作者的官职、姓名。如果晏殊认为哪一首写得好,就让随从把它吟诵完。遣憾的是,能读完的诗竟寥寥无几,晏殊不免有点失望,但当随从吟诵这一首诗:“水调隋宫曲,当年亦九成。哀晋已亡国,废沼尚留名,仪风终陈迹,鸣蛙只废声。凄凉不可问,落日下芜城。”诗读完后,他才慢慢地问:“这是谁写的?”听说是江都县尉王琪的诗后,晏殊高兴之至,马上叫人把王琪请来同桌吃饭、同赏风景。当时正是暮春时节,已经有落花,晏殊有心考查王琪,就对王琪说:“我每一得句就写在墙壁上,不过也有的句子整整一年都没有对句的,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是,这句诗我至今都未能找到对句。”王琪听完,脱口而出道:“似曾相识燕归来。”从此之后,晏殊就选拔推荐王琪进崇文院任职,加入了晏殊侍从的

    行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干:晏元献公赴杭州,道过维扬,憩大明寺,瞑目徐行,使侍史(文书)诵壁间诗板,戒其勿言爵里姓名,终篇者无几,又俾别诵一诗云:“水调隋宫曲,当年亦九成。哀晋已亡国,废沼尚留名,仪凤终陈迹,鸣蛙只废声。凄凉不可问,落日下芜城。”徐问之,江都尉王琪诗也。召其同饭,又同步游池上。时春晚,已有落花,晏云:“每得句书墙壁间,或弥年未尝强对;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也。”王应声曰:“似曾相识燕归来。”自此辟置,荐馆职,遂跻侍从。

    【王安石三诗取三士】《复斋漫录》说:王韶年轻时在庐山东林裕老庵读书。庵前有棵老松树,王韶就以它为题写了一首诗:“绿皮皱剥玉嶙峋,高节分明似古人。解与乾坤生气概,几因风雨长精神。装添景物年年别,摆捭(bai,两手排击)穷愁日日新。惟有碧霄云里月,共君孤影最相亲。”王安石在江东作官时,经过这庵看到了这首诗,非常赞赏,就与王韶成了知己之交。《蔡宽夫诗话》讲过另外一件事:卢秉不爱交游。神宗熙宁初,他到京城求职,但很久都没有机会,为此写过一首诗:“青衫白发病参军,旋黄粮置酒樽,但得有钱留客醉,那须骑马傍人门!”王安石看到这首诗后说:“此人一定不是个庸碌之辈。”当即向朝廷推荐录用了他,而在此之前,王与卢根本就不相识。后来卢秉讨西夏有功,升为龙图阁直学士。《石林诗话》也讲了另外一个故事:刘季孙起初挂右班殿直官职,派往江西饶州督察酒务,正巧王安石主管江东。王安石有一次到饶州巡视,检查酒税,他走进了办公室,看见小屏风当中有一首小诗:“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说与傍人应不解,杖藜携酒看芝山。”王安石非常之欣赏,当即请他来谈话,又夸奖、又感叹,坐了好久,然后乘轿走了。不再问他酒务公事。/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引:《复斋漫录》云,王公韶少日,读书于庐山东林裕老庵,庵前有老松,因赋诗云(诗文见上,此处略)……。王荆公为宪江东,过而见之,大加称赏,遂为知己。《蔡宽夫诗话》云,卢龙图秉少豪逸,熙宁初游京师,久不得调,尝作诗曰(诗文见上)……。荆公一见曰:“此定非碌碌者。”即荐用之,前此盖未尝相识也。《石林诗话》云,刘季孙初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荆公为江东提刑,巡历至饶,按酒务,始至厅事,见屏间有题小诗曰……大称赏之,问专知官谁所作,以季孙言。即召与语,嘉叹升车而去,不复问务事。既至传舍,适郡学生持状立庭下,请差官摄州学事,公

    判监酒殿直(刘季孙)一郡大惊。荆公以三诗取三士,其乐善之心,今人所未有也。

    【宗白华赏识郭老】郭沫若在他的《自传》中回忆道:“使我的创作欲爆发了的,我应该感谢一位朋友,编辑《学灯》的宗白华先生。”郭沫若与宗白华的友谊始于1920年《学灯》主编郭虞裳去欧洲,宗白华接编《学灯》时。那是在1919年8月,郭沫若看到《时事新报》上《学灯》栏中康白情的一首诗嚼送慕韩往巴黎》,遂萌发了写诗的念头,于是抄就了《鹭鸶》、《抱和儿浴博多湾中》两首诗投送《学灯》,被录用了。这以后一发不可收拾。当时已接编《学灯》的宗白华对郭沫若诗作颇为赏识,在给郭沫若的信中,他说:“你的诗是我最爱读的。你诗中的境界,是我心中的境界,我每读了一首,就得了一回安慰。”不仅如此,宗白华还写信给田汉,说:“我近有一种极可喜的事体,可减少我无数的烦恼,给与我许多安慰。就是我又得着一个像你一类的朋友,一个东方未来的诗人郭沫若。”郭沫若许多名篇,如《地球,我的母亲》、《晨安》、《天狗》、《炉中煤》、《凤凰涅盘》等,正是在宗白华的鼓励下陆续问世的。/事见《郭沫若文集·自传》

    第三节鉴赏·评价

    【华兹华斯谈视觉印象】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牧歌冲,牧羊人想到他要和他的田庄告别的时候,就向他的羊群说道:“今后我见不到你,绿油油的,悬挂在长满树木的山岩前……”莎士比亚在《李尔王》第四幕第四场描绘海边峭壁上一个人影时写道:“在那半山腰上,悬挂着一个采茴香的人。。在这两个例子中,在使用“悬挂”这个字眼上,稍微运用了想象这一能力。不论羊群还是采茴香的人,都没有像笼中鹦鹉那样用爪子或嘴把自己悬挂在笼子的铁丝上,或树上猴子那样用爪子或尾巴把自己悬挂在树枝上。但是,由于视觉感官面前出现这种模样的东西,心灵在自己的活动中,为了满足自己,就认为它们是悬挂的。/摘自〔英〕华兹华斯《1815年版序言》

    【华兹华斯谈听觉印象】华兹华斯在他的哎抒情歌谣集》的第五首诗篇中写道:“它(指夜莺)的啼声隐没在丛林中,微风吹起却又飘来。”布谷鸟啊!你可是一只鸟儿,还是一个飘荡的声音?。诗人自己谈论道:“它的啼声隐没在丛林中”这一比喻,表现了这种鸟儿喜欢隐居的特点,并且显示了它的啼声不是尖锐刺耳的,因而就容易隐没在层层的绿荫里。但是,这种啼声是如此的别致,如此的悦耳,那跟诗人一样喜爱这种声音的微风就穿过掩

    藏着这声音的绿荫,把它送到诗人的耳边。诗人又谈论布谷鸟是鸟儿还是声音这两行诗说:这个简单扼要的问话,描绘出布谷鸟的啼声好像是无处不在,并且使这种鸟儿几乎不再是一个肉体的存在。由于我们在记忆中意识到,整个春天里布谷鸟不断地啼叫,但它很少为人看到,所以我们的想象力才能发挥这种作用。使“一只鸟儿”和。一个飘荡的声音”这两个单独的意象与描写对象联系起来。/摘自〔英〕华兹华斯《1815年版序言》

    【巴尔扎克塑造葛朗台】巴尔扎克全力以赴的,不是塑造一个抽象的恶酌代表,他并不满足于揭示出一种与别的人物毫无雷同之处的、个性独特的性格。他力图塑出这样一个人:他忙于买卖,忙于争夺金钱,而且,正是由于这些活动,他才变成了恶的代表和传播者。巴尔扎克指出,发财的欲望怎样使他心灵空虚,禽兽的本能又怎样在他全身蔓延,并把他身上人类的感情摧残殆尽。因此,巴尔扎克把他比做老虎、巨蟒,说索漠人无一不被他“钢铁般的利爪”“彬彬有礼地抓过”,又说他的眼神。镇静、凶狠,是一般所谓的蛇眼”。/参摘〔苏〕德·奥勃洛米耶夫斯基《巴尔扎克评传》

    【高老头与葛朗台】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强调指出,高里奥一家的散架,是没有人性的制度,已在“浸透”金钱权势的社会里建立起来的结果;在《欧也妮·葛朗台》中强调指出,一旦家庭关系中有财产来纠缠,这个家庭势必分崩离析。他们之间的区别是:高老头本人意识到家庭的毁灭,乃是一种社会灾难,而不是他个人的不幸。他临死前说:。把父亲踩在脚下,国家不要亡了吗?……儿女不孝父亲,不要天翻地覆吗?”而葛朗台却没有意识到他面临的这一严重问题--家庭的毁灭,因为亲人之间(包括侄儿查理)的天伦关系是他本人亲手破坏的。他仿佛是用自己的身影,充当了社会制度的遮身符。高老头则在去世以前,一直保持着对女儿的无私眷恋。/参摘〔苏〕德·奥勃洛米耶夫斯基《巴尔扎克评传》

    【《钦差大臣》的笑声】《钦差大臣》不是轻松喜剧。果戈理在一篇剧评中写道,他这种构思严谨深刻的喜剧“以其深刻的讽刺引起笑声--不是那种由轻浮的印象、肤浅的俏皮话和滑稽的双关语所引起的笑声,也不是粗鲁的芸芸众生所追求的、需要以歪曲自然的抽风式和漫画式的怪相才能引起的笑声,而是那种像电流一般使人头脑清醒的笑声,它是自然而然地、不由自主地爆发出来的,它是由于智慧的夺目光辉突然照亮心灵而直接从心中爆发出来的,它来自平静

    的享受,并且只有高度的智慧才能产生出这种笑声。”这是他的自我评价。它表明他的喜剧的目的不只是逗人发笑,还要使人头脑清醒,即使人提高对生活和对自己的认识。/事见〔苏〕伊·佐洛图斯基《果戈理传》

    【《死魂灵》的最重要特点】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赫拉普钦科指出:《死魂灵》写的是否定的形象,特权阶级的人物。果戈理“把描绘渺小、庸俗的人物与体现重大的社会主题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是《死魂灵》的最重要的特点。”这社会主题就是俄国的、人民的主题。有人认为作品写的是许多个别的、独立存在的形象,它们之间缺乏有机的、内在的联系。这是表面看问题。果戈理在描写人物时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从而展现俄国的和人民的主题。作者在《死魂灵》中所谈的与其说是作为讽刺对象的人物的命运,还不如说是社会制度的命运,俄国的命运,人民的命运。因而在小说中间出现不少关于人民命运的抒情穿插,最后又出现一段把俄国比作“鸟儿般的三驾马车”的抒情描写:。俄国呵,你究竟飞到哪里去?给一个答复吧。”果戈理曾说过,这部小说只有当他远离俄国,“从远处”、“从高处。来看俄国的时候才能写好。这话很有道理。到国外走一趟,在罗马住下来,这时他眼界开阔了,与西欧先进国家相比,他能不深切感到农奴制俄国是多么落后吗?显然,作者要是没有这一高于生活的“视点”,这个题材就没有什么价值,这部小说就写不好。/参摘〔苏〕赫拉普钦科《果戈理的〈死魂灵〉》

    【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的娜斯塔谢】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痴》中塑造的娜斯塔谢,是世界文学中最强有力的妇女形象之一。他被对他创作想象里美丽妇人的热烈的爱鼓舞着,把她的形象表达得这样传神而又生动,使我们能亲眼看到这个风韵万千的妇人,才干卓越娴静妩媚的聪明人,外表和内心面貌方面的美人儿,她的手势、步态、眼睛、额、眉、微笑、脸上的全部表情变化:正像小说里有人讲到她,一位真正的皇后。她傲慢,出污泥而不染。梅希金公爵在她的照片上,注意到她那“黑而深凹的眼睛,沉思的额,脸部表情是热情的,仿佛是高傲的。她的脸有点消瘦,或许还苍白……”沉思的额--能够这样说的只有一个真正具有非凡之力的艺术家,他深深感觉到女性美的魅力。……她的一双眼睛被深刻的思想照亮着,她从小时候起就阅历了许多事情。那个诱骗她的地主托茨基,连想象也不能想象,她竟想得这么多,这么深刻!/参摘〔苏〕叶尔米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论

    》

    【鉴赏然后分析】苏联作家绥拉菲莫维奇说,初学写作者必须学习所谓文学创作过程的“技术”,必须能看出你所要学习的作品是怎样写成的。困难的问题是,典范的作品往往使人分辨不出、认识不到它们是怎样构成的。比如,在《战争与和平》里,他听到了娜泰莎怎样走路,怎样走进房间,怎样坐下来弹琴。托尔斯泰把事件表达得如此惊人的鲜明,以至他的作品的创作过程完全不露形迹了。娜泰莎简直就是活人,而托尔斯泰怎样把她塑造出来的,你却根本看不出来。当时,他只有感受和鉴赏,而小说的创作过程却从我眼底溜走了。对于学习写作者来说,这种感受方式要避免,必须要加以分析,在书中生活的幕后看出它的结构来。/参摘〔苏〕高尔基等《论写作》

    【托尔斯泰的气氛描写】这是艺术的奇迹!《战争与和平》不是个别的特征描绘得很透彻,而是整个的--那种因不同的人物和不同的社会阶层而异的生活气氛描绘得很透彻。作者自己讲述了罗斯托夫家的“爱的家庭气氛”,但是还有别的同类描绘:围绕着斯彼兰斯基的气氛,控制着罗斯托夫家“叔叔。的气氛,娜塔莎去看歌剧时莫斯科大剧院的气氛,尼古拉参观军医院的气氛,法国入准备进攻大桥时桥上拥挤不堪的气氛等等。凡是进入每种气氛或者从这一种气氛转入另一种气氛中的人物们,必然感受到气氛的影响,而读者也与他们一道受到影响。/参摘〔俄〕斯特拉霍夫《论〈战争与和平〉》,《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英〕莫德《托尔斯泰1852~1878年间的作品》,《欧美作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娜塔莎的魅力】《战争与和平》描写了很多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最完美的是娜塔莎。可爱的小姑娘,爱异想天开,喜欢说笑,多情善感,你看着她长大,带着对姊妹般的纯洁温情在生活中跟随在她左右……那个美妙的春夜,她站在月光沐浴的窗前幻想着,狂热地说着话,在楼下窗口,安德烈谛昕着她……第一次舞会上的激动、爱情、爱的折磨、朦胧的愿望和憧憬的萌生、雪橇上的奔驰、林间的黑夜、奇异的闪光的积雪。她以迷人的温存吸引着你。剧院之夜,那个令人理智为之陶醉的艺术世界;心灵的狂乱,因爱情而疲惫不堪的肉欲的狂乱;洗濯心灵的痛苦,照料垂危的未婚夫的神圣的怜悯心……我们在回忆起可怜的娜塔莎这些感受时,就会像你最喜爱最亲近的人那样痛苦和欢乐。啊!用这样的一个形象足以衡量现代几乎所有小说和剧本中女性形象的弱点!生活本身得到再现,而且再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