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去梯言-聪明人是怎样管理时间的 > Chapter 07 聪明人高效工作的信息获取术
    这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不愁没有只愁太多,常言“过犹不及”,该怎么从海量的信息中去粗取精,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之花?

    要想不被这些杂乱的信息淹没,就要学会分辨、要学会提高效率,提高阅读速度,控制信息量,不能慢于别人,要学会利用最少的时间掌握最多的、最有用的信息。

    信息泛滥跟信息缺乏一样有害

    就理解和领会能力而言,头脑中塞满东西和头脑中空空如也同样糟糕。

    ——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论信息泛滥的害处

    所谓“过犹不及”就是说的这个事实,越来越多的信息让你个人无所适从。以前信息的匮乏总让人觉得像没有吃饱一样,但是如今信息量太多,也让人难以接受,就像吃饱了还有一大桌子的酒菜摆在你的面前,让你难以消受。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是关于网络信息时代,迅捷、“丰富”而又良莠不齐的信息是如何让人欲罢不能、躲之不及的。严重者弄得自己无所适从,对于夺目而来的信息,不看吧,慌!看吧,烦!!

    这种现象在远古甚或10年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能够及时知道身边发生了什么就已经是值得窃喜的事情了,更何况我们崇拜的明星的吃喝拉撒、情史绯闻,甚至是地球另一端的人们发生了什么!这就是信息化带来的好处。然而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当这一切真的发生,但是其他的文明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幸福也就变成了灾难。说灾难可能有点危言耸听,但是他的负面影响,相信已经为你我所感知,甚至是深切地感知。

    每天坐在电脑前边,看完娱乐新闻、浏览完博客、邮件、校友录、QQ……不知不觉已经大半的时间或全部的时间被耗尽了。接着是懊悔、自责和怨恨。懊悔和自责的是自己,怨恨的是为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还有虚假的炒作都往网上弄。

    这种被信息填满的生活让当代人精神疲惫。日益超载的信息,应接不暇的资讯,构成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污染。而且人们每天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这些日益增多的信息,当然用个简单的除法就知道,对于每一则消息的思考时间却变少了,深度变得越来越不够了。而且,人们都有怕落后于人的心理,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东西,都愿意花很多的时间来抓取信息,很多其实都是没有意义的,等到看完了、发现了,时间已经过去了。常常人就是这样迷失自己的。

    过去10年,假信息通过财经新闻被放大。在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

    ·安德尔森在麻省理工学院对商业专业的学生做过系列实验,显示的结果是,消息数量更多,并不一定使信息变得更有用。他把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只允许了解股价的变动情况。他们可以按照自己意愿买卖股票,但是所能了解的信息仅限于股价的涨跌。第二组不仅可以了解股价,还可以源源不断地获知似乎跟股票息息相关的财经新闻。

    结果很出人意料,信息少的第一组买卖股票的效果比第二组好得多。安德尔森解释说,其原因是新闻报道总是倾向于过度强化消息的重要性,某只股票的下跌被认为是未来市场低迷的信号,而上涨往往被理解为未来将是湛湛晴天。从实验结果上说,学生对消息反应过敏,因为他们过多在意每则消息的意义,股票买入与抛售比只了解股价变动的学生更加频繁。

    可见,过多的信息会让人少了实际思考的时间,对事情的理解容易跟着别人的脚步去走,没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是很危险的。花了时间在无聊的信息上,自己办事的效率怎么会提得高呢?而且,过多的信息摄入容易造成一定的病变。

    25岁到40岁拥有高学历的正常成年人会突发一种奇怪的疾病:身体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但突发性地出现恶心、呕吐、焦躁、神经衰弱、精神疲惫等症状,女性还会并发闭经和痛经等妇科疾病,发病间隔时间不一定,起病时间也不一定。有关专家认定,这是一种身心障碍,未正式公布的名字是:信息焦虑综合征。

    信息焦虑综合征,又叫作知识焦虑综合征。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部的孙彼得教授。他发现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信息的吸收是成平方数增长的,但人类的思维模式还没有很好地调整到可以接受如此大量信息的阶段,由此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非常接近精神病学中的焦虑症症状。孙教授将其称为信息焦虑综合征。

    由此可见,信息泛滥的危害其实比信息的缺乏还要严重,有时候对信息的摄入是不经意间的,两者造成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我们要防范。要学会采取一定的方法让自己取得想要的信息,不要太少,也不能太多。

    缩短不必要的信息处理时间

    首先来说,什么是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是针对一件具体事情的,你要做某件事情之前,会收集相关的各方面信息。然后就会把这些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分类,选取出有效的信息,放弃那些没有用的。然后再进行总结。可是信息实在是太多,要把一件事的信息处理好,其实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要学会筛选,要学会

    分类总结等。

    而每天我们都在处理着大大小小的信息,即使你给了同样的信息给不同的人,一段时间之后去看,就会看到不一样的效果。有些人的效率就是高,他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信息处理得完美;而另外一些人就不一样了,花了一样的时间,他还没有把信息的重点整理清楚。主要就是,在整理信息的时候,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高效。

    小王是刚上任的设计人员,公司给了他一个任务就是设计一个单层的临时厂房,拿出两套方案来,但是在设计之前,先做好调查,把调查出来的东西先给老板看看。小王由于年轻气盛,有的是精力,于是把设计厂房的相关因素都通通分析了一遍,开始了调查。查找场地周围的建筑、场地的情况等,接着开始了厂房生产规模,所需要的面积,建厂房的材料,价格,承受能力等很多东西的搜集。不能不说,他真的很认真,把什么事情都考虑进去了,连那个场地以前是做什么的都调查清楚了……他自己也挺满意的,拿着厚厚一沓资料去找老板,可是老板一看,马上就不高兴了。这么多的东西叫老板怎么看,这么杂的资料难道要老板自己去挑选?

    本来觉得自己做得挺好的,没想到就这样被否定了。

    所以,很好地处理信息是一项技术,需要很多的技巧,要慢慢学习,把一些东西养成习惯之后就可以处理得很快、很好了。

    我们在处理信息的时候,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只有按照这些原则来才不会把重要的信息给漏掉了,也不会把一些没有意义的信息还留着,而且处理好的信息肯定很完美。

    第一个就是,我们要始终记住我们搜集信息的目的,一切的信息都是为了这件事情而产生的,如果获取的信息对这个目的来说,有没有都无所谓,那么就应该立刻舍弃。

    例如,我们上网看新闻,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不可以笼统地说这件事的好坏,就看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了,如果我们是为了写一篇学术论文而上网的话,这些新闻上的消息恐怕没有什么帮助,只会浪费宝贵的时间;但是如果我们是为了给刚发生的一件事情写一个评论,那么看新闻的价值就大了。同样的东西,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价值是不一样的,因此对于不同的目的来说也是不一样的。

    第二个就是,学会分辨信息的真假。如果把一些虚假的信息保留下来了,而把真正想要的东西给删除了,那损失就大了。按照常有的标准看看信息的可行性,多查询一下信息的真实性。

    第三个就是,

    搜集的信息是多方面的,要关注你信息处理的重点,给予特殊的关注。把关键的和难的处理好了,那简单的、次要的就好办了。这样能够保证你把精力旺盛的时间都用来处理重要的信息了,做事的质量得到保证。不要期待着自己把每一点信息都理解并且记忆,信息是远远超过你所处理的能力之外的。你没有必要记住每一朵花的原产地、类别、名字变迁,记住,必须有重点,而且必须限制重点的数量,全是重点,也就相当于全都不是重点。

    第四个就是,重复性的信息,立刻丢掉,不要再重复地去看,没有意义,就是在浪费时间。

    当然,这只是一些建议,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你有更适合的方法那就更好了。重要的是要让这样的原则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熟能生巧”嘛,现在或许你的速度还不够快,但是要在一段时间后,能够快速地判断重点是什么,哪些是有保留价值的。做到快、准、好。

    建立文件管理系统,分门别类管理文件

    人人都喜欢把东西归个类,为什么啊?东西多了很麻烦,如果能够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的话翻看起来会方便得多,需要的时候就不用每次都从头开始查找了。

    试想一下,你的办公桌上如果堆着一摞一摞的文件,即使你把它们都堆得很整齐,看起来还不算乱。但是你突然想到一个点子或突然想要一份文件的时候,却发现需要的那份文件已经不见了,不知道在哪一摞里面。等匆匆忙忙地从满桌子的文件里面翻阅出来的时候,好像突如其来的方法也已经悄悄跑掉了,整个桌子又得重新收拾一下。

    莉莉的东西很乱,总是用的时候到处找,用过之后随手一扔。她几乎没有用过的东西要放在原处这一概念。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她只有一个装文件的抽屉,她是这个样子的,那里有她所有的文件。她总是把新用完的文件放在抽屉的最前端,当抽屉被装满的时候,她会清除在抽屉最后面的文件。换句话说,她总是保持有一个抽屉的文件,总量不会超出这个范围。有的人会把所有的文件都保留着,这些没完没了的文件材料分类很清晰,放得很整齐,只要一需要就会很快找出来,但是莉莉不是这样的。东西不舍得扔但是又没有很好地分类,现在,有一个很好的办公桌了,但是她的东西放得每个抽屉里都是,但需要某一个文件要是找起来麻烦就大了!那需要把整个的抽屉翻过来,一着急了她还会跺脚,面露凶相地哭爹喊妈!

    因此,借鉴别人对文件的分类管理是很必要的。花一定的时间给文件建立一个专门

    的管理系统,将文件分门别类,建立文件管理系统后,你再次寻找文件就容易了。而且,由于文件是按照类别整理的,你便很容易了解一个方向、一个领域、你已经有过的知识、所做过的努力是什么,对于计划下一步的行动很有帮助。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想要很好地对文件进行处理,首先要有舍得的精神,别把什么文件都留着,有时候怀旧会给你的新生活带来负担。旧的东西太多,新东西就没有办法进入了。以前的信息已经过时了,东西发挥过它的功能以后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用过的信息已经没有保留的价值了,别以为这是没有感情。因为,你长期处在一堆旧文件之间,等你要找新文件的时候,你已经找不到自己需要的文件了,于是时间被浪费,而且你的心情,在这种寻找中,变得焦躁起来。有研究就显示,在大量废旧文件环境中工作的人,心情容易在这样闭塞的环境中变得压抑,工作效率也容易下降。

    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些旧的文件是不会再看它了,想看的愿望也只是保存的刹那才有的,新的东西都来不及去处理,哪有时间去看那些现在用不着的东西。

    当我们丢掉不需要的旧文件之后,剩下的都是必须保留的了,这时候的分类管理就显得容易一些了。先把我们所有的文件放倒下来,给自己一个分类的标准。文件的分类标准是很多的,这个就要看你怎么觉得习惯,怎么分了,也可以是一个大的标准先把文件分开,再根据其他原则细分。

    例如,你如果是做工程的,你可以根据各个不同场所的工程来分,如南京的项目、北京的项目;也可以根据时间来分,2007年1月的项目,2月的项目等;也可以根据项目的类型来分等的分类方法。你分类的选择方法最好是你常选择的一种,这样你才能更好地找到需要的文件。分完了第一个大类,再接着把大的类型分成小的类型。

    分类的事情比较占时间,也有点烦,特别是第一次分类,杂乱的东西很多,整理一会儿可能就没有信心继续了,但是你要想着,这个时候的辛劳是为了以后省下更多的时间,这算是一劳永逸的事情。等你的档案整理完成之后,你就会发现,你的生活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再也不用担心有什么找不到的文件了。

    再有就是文件会越来越多,记得一点,丢掉不要的,才能迎来新的。如果可能的话,把一些要的东西也可以保存在电脑里面去。让你的文件柜保持整齐。用完文件之后要学会放回原位,要不然过不了两天,你的分类就白费了,整个柜子又是一团糟了。

    不要订阅太多的报刊

    期刊、报纸等是现在传播信息最常用的方式之一,每天的阅读量都相当大。报纸反映即时消息,很多企业、个人都会订阅,杂志有深度,有质量,而且轻巧方便,连续性强。这两种纸质产品,对信息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城市里面的报刊亭随处可见,你随便到一个报刊亭就可以看见亭子内外都是期刊、报纸,挂得满满的,娱乐、歌坛、心理、管理、电脑等不一而足。说实话,想要订一份报刊真的很难选择,于是有些人就选择了多份订阅。生怕错过了一些信息的摄取,结果满屋子都是过期的杂志、报纸。

    曾经在一本笑话书上看到过关于订阅报纸的故事,说一个部门又到了年头订阅报纸、刊物了,部门经理二话没说,把所有可选的都订了,新来的小李实在不可理解了,这么多种报纸、杂志,怎么看也看不完啊,就说每天的报纸吧,大大小小加起来十来份了,成天不用干事了就看报纸都不够,令他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资深的人才告诉说,这是公司的惯例,反正每年的刊物钱也不能拿到手,不订就没有。干脆全都订下来,上班没事干就看报纸啊,还不愁没得看,上头还觉得我们部门学习精神强得很,最重要的是到了年底这些报刊可以堆得像小山一样,卖了还可以给整个部门聚餐呢!小李这时候才恍然大悟。

    当然,这个只是一个笑话而已,真正的企业不可能让大家这么做。订阅报纸是让大家了解及时的消息,给你学习的机会,而不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也不是用来堆积起来卖的。

    我们正确对待刊物的方法应该是,有目的地去订阅,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帮助,或者对你的爱好、休闲有帮助的报刊,你可以去订阅,也有必要去订阅。这样你才能知道最新的信息,给自己的学习充电,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但是千万要注意了,一个类型的刊物绝对不能订多个,例如,你要写小篇文章,喜欢看别人的微型小说来找灵感,那么你可以到市场上去寻找调查一下,这个类型的杂志哪个最好,最合适。决定了之后就订阅它,最多订两种,一定不要再多了。

    再说像报纸,如果你每天都要看体育新闻,那么你就去订阅一份体坛周报之类的就可以了,他会很全面,很详细地报道你喜欢的信息。

    订阅了太多的报刊,会带来信息的重复和多余,无意中增加了信息量,你看不完的话就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从时间上来说,这样做的危险是,你既然订了这些期刊,就会把它看完,这样

    就给了自己一个浪费时间的借口。

    一般人的心理都是这样的,既然买了就不要浪费,所以打着冠冕堂皇的借口,觉得自己在增加信息量,看得多就比别人知道得多,殊不知,有些东西完全没有作用。这时候,大家都很容易就会要想着把这些刊物看完了再干别的事情,就这样时间慢慢地消磨掉了。这就是双重浪费了,既浪费了订刊物的金钱,又在浪费着看这些没用东西的时间。

    我曾经就这样做过,当时想要了解科幻作品写一些东西,于是向大家征求意见,结果大家是意见不定,我只好自己去报刊亭看了,那个老板也向我推荐了好几种,我随便翻了一下,发现好像都还挺有意思的。于是干脆就把几种都订了,可是连续看了几期之后,发现问题了,我好像成天都在看这几种东西,都没有时间来干别的了。想要放一放,又觉得花了钱为什么不看完,而且看多了发现类似的东西太多,看到开始就知道整个故事的大概了,也没有什么意思,其实一本就已经完全足够了。浪费了这么多的时间,完全没有干正事。

    这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还有好几期还没有到呢,也不能退货,从这以后,我见到人就奉劝大家千万别这么傻。

    因此,你也要记住这个教训,根据你的需要来挑选一个好的就可以了,完全可以满足你的需求。每一种期刊、报纸的主题基本是固定的,你订期刊的目的是什么千万要记住,不要乱订。

    借助关键字来筛选你想要的信息

    小时候读一篇文章,老师总让我们去找每一段的主要句子、关键信息是什么,只要通过那么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就可以知道整个段落讲的是什么,进而知道整篇文章的意思,想要取得的信息就好找了。

    这种从小培养的习惯应该要很好地利用起来,可是有些人长大了却把它忘了,在信息的海洋里面不知道怎么去抓住重点来汲取有用的信息。即使是一件事情也是有多个方面的,只要记住你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关键的词语是什么,就能搜到你需要的信息。

    这种方法,在网络上应用得很广泛,当你想要收集一件事情的信息时,就可以在网络这个茫茫大海里面慢慢寻找。

    每个人都有自己筛选信息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得到的结果不一样,有些人凭着自己使用过的经验去寻找,有些人是凭着别人的介绍去找,但是哪个方法都不如利用关键词搜索的方法来得快,来得准。

    百度的广告词是这样说的:中文搜索风云榜每天对上亿次搜索进行分析,权威、全面、

    准确、精彩!凸显热点,纵览风云,挖掘萦绕在我们身边的新奇和惊喜,透过搜索,把握世界。

    的确是这样的,像baidu、google等等搜索引擎的关键词搜索就是专门为筛选信息而准备的,我们在搜索信息的时候,最可怕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打开链接,这样耗费的时间是不可计量的,而且有些还是打不开的,想要的信息还不能得到。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先分析我们需要的信息,找出关键词,输入这个词语,这时候你就会看到很多链接,这就是最基础的搜索。

    当你的搜索出来的时候,也不要就这样一个一个打开这些链接,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工程,这一步之后,你可以有两个选择的方向:

    第一种就是浏览一下列表下面那些相关链接网页的内容,有一些是没有什么用的,找出你需要的那种,再打开来找你要的信息,并且同时快速地放弃没有用的,不要去理它。如果你要把这些网页一个一个打开,那也是一个效率低下的做法。最开始,我刚刚接触搜索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搜到一堆链接之后特别高兴,挨个打开,结果发现很多都没有用。再回头一看,其实在列表下面就可以看出来哪是没有用的,都做了无用功了。

    第二种就是你继续找你信息中的关键词,有时候关键词不止一个,比如说,我们想要下载一个免费的制图软件autoCAD,你在搜索的时候如果只输入了autoCAD,那么就会出来很多的链接,有的是介绍CAD功能的,有的是相关的应用,还有应用视频等,反正你能想到关于它的就全都有了,这时候慢慢去搜寻有用的网页就很麻烦了。这时候你最好在搜索栏里再加上免费下载的字样,这样出来的基本就是你需要的东西,这时候再筛选就方便多了。所以要学会用多个关键词来搜索的方法,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和精力。

    一个好的关键词可以让你的搜索立马见效,能最大限度地代表信息内容,能够得到相当精确的信息材料。所以,你的关键词不可以太多,限制了搜索的范围,关键词也不可以太窄,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要选择的信息是什么。

    有时候关键词也是可以用别的词替换的,没搜到多少相应的信息的时候,就要换掉你的关键词,看看你是不是找得不准确,还是用别的词语代替更好一些。

    掌握最有效的读书技巧

    速读就是快速阅读。它是指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从读物中摄取到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的一种阅读法。在当今文字信息密集的社会中,掌握速度方法,提高

    阅读效率,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对人们的一种特殊要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迅速地判断急行中的舰艇作用,美国采用闪示机对士兵进行快速识别训练,达到了提高急速反应能力的效果。这种闪示识别是现代速读训练的常用方法,然而,用于对文字材料的速读训练却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了速读方法和训练仪器,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速读课程和快速阅读学。一些教师、官员、医生、律师等主动前去接受训练,据报道该国总统肯尼迪也在其列。

    在中国,快速阅读在中国的发展早期最有影响的是20世纪60年代的王梦石先生和他的王氏速读出版社,创立了一套快速阅读的系统理论和训练方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速读人才,到20世纪80年代,学员累计逾10万人。

    列宁看书习惯于一目十行,迅速抓住整段整页的意思。他在《列宁全集》中引用自己看过的书竟达16000多册。他在研究帝国主义这个专题时,读了148本书、49种期刊中的232篇文章,写下60多万字的札记。

    斯大林也是一位速读能手。1938年夏,几位苏联红军将领来到斯大林的住宅,看到办公桌上堆着一厚叠印刷厂送来的新书,大为惊愕。斯大林笑着说:“无论如何,我每天一定要读完500页书,这是我的定额。”

    为什么速读出现不久就受到了这么多行业、学校的欢迎呢?从时间管理的角度来说,不管我们是学习知识,还是阅读文件,阅读的速度直接影响你的阅读量,直接关系到摄入信息的效率。我们在古人的传记里面经常看到那些神通的“一目十行”之说,很是羡慕这种快速的阅读方法。然而当我们还没掌握快速阅读技巧的时候,读得太快了就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了,快而无效,这就没有快的意义了。

    因此,我们在这里就是要强调,快速地了解知识,而且是有效地了解。因此要学会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这可以给我们的阅读带来很多的方便。

    普通阅读中,每分钟200~400字的慢速度,加上理解和记忆率低,往往一本书要几天甚至几十天才能看完,太累、时间又紧;某天一被打断,再要继续学习,更是难上加难了,甚至有始无终了。每个人都有体会:很想看许多书以获得更多知识,但因为以上原因一瞬间便放弃了看书的念头,遗憾不已!

    掌握了速读记忆法,1分钟可提高到1000字左右,一个或几个小时便能看完一本书,又更多更牢地掌握了其中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