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向犹太人借智慧 > 第二十二章 犹太人生活教育智慧
    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世界上没有比教育孩子更为重要的工作了。如果你没有时间教育孩子,那你为什么要生下他呢?

    在家长会中,很多母亲会这样说:

    每天要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根本就没有时间教育他。

    这些话很多母亲在讲,其实这些话是一种托词。

    当然,有的母亲还有更为充分的理由,比如自己工作太忙,没时间照顾孩子,只好把孩子交给佣人或者是在家的父母照看。这种做法并不科学,把养育与教育划分开来是教育中最致命的错误。如果做母亲的每天带孩子,她与孩子相处的态度与感情,都会对孩子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更为严峻的情况。有不少的家庭并不是很富裕,母亲为了生计出外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更为有力的借口诞生了:“挣钱糊口已经够累了,哪还有多余的时间去教育孩子。”

    对于很多女性来说,她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养儿育女,这是她们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当她们一心一意把孩子生下来,这时她们就认为是完成了一件大事。这些母亲忽略了教育孩子是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等着她们去完成。

    可是,有些母亲同样在为生活忙碌,却仍能将孩子培养成为成功人士。原因是这些母亲能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经济、工作条件,精心钻研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尽力完成做母亲的责任。

    犹太教育家曼德经常就这个问题在家庭教育交流会上与一些孩子的母亲进行交谈,他常常对这些母亲说:

    世界上没有比教育孩子更为重要的工作了。如果你没有时间教育孩子,那你为什么要生下他呢?

    这位教育家为了整个犹太民族的命运,总是四处奔走、四处呼吁,希望那些母亲成为教育幼儿这一伟大的事业的最高责任者。在他看来,能够承担这一角色的,不是父亲,不是师长,也不是兄弟姐妹,而是生了这个孩子的母亲。

    在犹太人看来,如果一个母亲说没有时间教育孩子,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也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身为母亲,没有任何理由逃避自己育儿的责任。

    父母的言行是最好的教育

    在生活中,父母的言语、行为和姿态会自然而然地传递给孩子,从而影响到孩子的能力与性格。父母日常的所作所为,就是对孩子的身教。

    早期希伯来教育十分强调家庭环境及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影响。当儿童从学校教育中获取广

    博知识之后,能否把这些知识付诸实际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家庭对此负有监督责任。

    犹太人认为,父母的“不言而教”才是最好的教育。生活中,父母的言语、行为和姿态会自然而然地传递给孩子,从而影响到孩子的能力与性格。父母日常的所作所为,就是对孩子的身教。

    没有什么比强制和压迫更能抑制孩子自觉性的了,父母的暗示教育是最为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方式。

    犹太人很讲究教育的艺术。他们有一句至理名言:“要按照孩子该走的路来充分地训练他。”他们认为,一个孩子能看懂《圣经》,却看不懂《塔木德》,就不能试图通过教他《塔木德》来促使他进步;如果他看得懂《塔木德》,就不要逼他学《圣经》,要在他可能懂得的事情上训练他。

    父母的职责就是观察孩子的好恶,给予孩子所需要的、积极的正面刺激。强迫孩子接受他不感兴趣的事物,只会起到负面的作用。自己的孩子能说自己国家的语言,任何父母不需要认为是自己教的功劳。事实上,这就是一种不言而教的教育。在生活中,父母亲的言语、心态、动作会很快地传给孩子,形成孩子的能力与性格。母亲的日常生活状态,就是对孩子的身教。母亲教给孩子的某种事物,固然是教育的手段之一,但不是所有的教育方式。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没有什么比不用强制压迫,而给予正当动机的教育,更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了。唯有父母亲用心地给予孩子深切的理解,才是正确的教育。

    孩子身上体现父母的生活习惯

    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父母对工作、对休闲时光的态度,不久将影响孩子对人生的态度。

    在犹太《律法书》中,有这样一则对话:

    有一次,拉比芝摩和他的儿子在路上走,看到一个喝醉了的父亲和他喝醉的儿子一起跌进沟里去了。

    “我嫉妒那个父亲,”拉比对自己的儿子说,“他实现了有个儿子像自己的愿望。我还不知道你会不会像我。我只希望醉汉教育他的儿子不要比我教育你更成功。”

    在通常情况下,孩子向父母学习不外乎两种方式:

    通过遵循父母的教导而学习,或者是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而进行模仿。

    在家庭中,父母的行为比他们的谆谆教导要更有说服力。比如,生活中父母不让孩子喝酒,他们自己每天晚上却喝上两三杯酒,孩子可能就会把喝酒视为可以接受的行为。如果父母都吸烟,孩子自然而然也就会接受吸烟这

    一事实。

    父母想要孩子养成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并不需要天天挂在嘴边,只需自己做出榜样,让孩子去模仿和感知。

    这一经验同样适用于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在家庭中,如果父母只知道对工作无休止地抱怨个不停,从来不去改善工作环境,只能让孩子得到这样一个事实:只需要抱怨就够了。

    如果父母带给孩子的是一些积极的东西,孩子所获得的可能也是积极的东西。如果父母只满足于毫无新意的行为方式,对人生规划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孩子通常也会继承他们的这一人生哲学。

    父母所要注意的是: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父母对工作、对休闲时光的态度,不久将影响孩子对人生的态度。

    犹太《律法书》中还记录一个故事:

    有个人在经常有妓女光顾的市场上为儿子开了一家香料店。

    一次,他到店里去,撞上孩子和妓女在一起鬼混。于是,他大叫起来:“我要杀了你!”

    那个人的朋友来了,对他说:“你使你的儿子迷了路,现在你又对他大喊大叫。你不做其他的生意而是教他卖香料,你不在其他的地方而在红灯区开商店。你希望他怎么样,他就会怎么样。”

    《律法书》上说得对:你希望孩子怎样,他就会怎样。每位父母都应记得这句话。

    思考敏于行

    做事情若靠蛮力,而不懂得运用技巧,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就好比打棒球,你本来具有能打出全垒打的力气,但假如你不用心选球、不晓得用正确的姿势来挥棒的话,往往就会失误。

    犹太人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思考敏于行。他们就是这样教育其子女的。

    古埃及有一位将军,曾经降服了一个叫科西亚的山贼做他的侍卫。科西亚力大无穷,可惜生性粗心大意,不大用头脑。这一天,将军骑马,科西亚步行,两人来到一片树荫下休息。见树下有一群蚂蚁在爬,将军便对科西亚说:“科西亚,你打这些蚂蚁看看。”科西亚伸出拳头,第一次用力,地面凹进一块,蚂蚁却没事;再用力,痛得哇哇大叫,蚂蚁还是没事。科西亚眼见小小蚂蚁都打不死,急得满面通红。将军说:“看我的。”只见他伸出食指,轻轻一揉,蚂蚁一下死了好几只。科西亚看得目瞪口呆。将军便对他说:“有勇气和力量,还要懂得运用谋略和智慧。只有这样,才能做大事、成大器。”

    做事情若靠蛮力,而不懂得运用技巧,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就好比打棒球,你本来具有能打

    出全垒打的力气,但假如你不用心选球、不晓得用正确的姿势来挥棒的话,往往就会失误。

    在通常情况下,在婴幼儿时期,成人总是容易把自己放在发号施令的位置上,一会儿让孩子干这个,一会儿指使干那个。对孩子来说,玩什么、怎么玩都被大人限制住了,孩子自身的主动性思考常常无从体现。父母在培养孩子做事能力之前,最重要的在于训练孩子学会独立的思考。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思考呢?犹太家长的做法值得借鉴。

    1.分享孩子做事的快乐。良好的情绪是促进孩子智能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孩子分享做事的快乐,能够使孩子经常处于正常的情绪中,并且增加他做事的热情和积极性。譬如,即使孩子只做成一件很小的事,爸爸妈妈都会真诚地邀请孩子展示一下,或者和孩子一起重新体验一遍他做事的过程。这种情绪将极大地提高孩子做事的激情。

    2.父母要学会平衡自己的权威和孩子自主之间的关系。比如,妈妈在洗衣服的时候,孩子也想凑凑热闹,在旁边转来转去。这时,妈妈不要怕麻烦或担心孩子弄湿衣服,可以拿一块小手巾给孩子,问孩子,手巾该怎么洗啊?有意识地让孩子用行动或语言来展示一下,孩子就会细心观察、模仿学习、产生思考的兴趣。

    3.多鼓励孩子的探究行为。孩子的探究行为是一种主动的适应性行为。由于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内在兴趣,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用于探索的时间逐渐延长。在这种情形下,妈妈千万不要急于让孩子做自己认为有用的活动。其实,孩子此时正是处于发挥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时候。

    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总是在无意识地深化自己对世界的认识,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经验和知识系统,并从中抽象出一定的规律和模式,进而增强自己的做事能力。所以,其他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做事的能力,就要像犹太家长那样,从锻炼孩子的思考开始。

    做好小事才能更好地解决大事

    让孩子从小事上学着生存,才有能力解决大事。

    在很多家庭中,孩子们脱下衣服,自己从不收拾。

    教育家们认为,这样的习惯非常不好。针对孩子这个习惯,犹太母亲蕊切是这样让孩子改掉这个毛病的。她说:“如果孩子自己不收拾好衣服,就让它一直放到第二天,我也不收拾,并且绝不拿新衣服给她穿。如果她晚上把衣服折叠好,我就时常给她换新的。如果不收拾好,就总得戴旧发带、穿旧衣服。如果她把玩具偶尔丢在床上不收拾好

    ,她第二天可能会找不着玩具了,几天之内也不能用这个玩具来做游戏。”

    这位犹太母亲说,这样孩子就会认识到自己的事要自己做,不然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多数父母认为孩子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干,一切都为孩子包办代替,使得孩子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蕊切说:“当我的孩子知道怎样扣衣服扣子后,我就让她给我扣衣扣,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让她养成帮助他人,乐意助人的观念。我还教她自己穿鞋、穿衣服,即使我不忙也让她自己动手,因为这是对孩子的教育,一个母亲应该对孩子进行严格的教育。”

    在生活中,有的父母,他们把孩子视为宝贝,孩子走路怕他摔倒,孩子游泳怕他溺水,其实,这都是在害孩子。这显然是非常错误的,这种教育方法只能使孩子成为一个废物。

    让孩子从小事上学着生存,才有能力解决大事。

    劳动教育从娃娃抓起

    无论孩子是聪明早慧还是大器晚成,他们所取得的成绩都和环境密切相关,他们所受的教育也与个人是否勤奋努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对于今后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犹太人认为,只有精明和勤奋的人才能有所建树。因此,他们把培养孩子爱劳动作为孩子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当做早期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利用幼儿期这个人类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他们进行早期劳动教育,让他们在轻松愉快、多种多样的劳动中获得全面发展。他们让孩子从小就“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增强他们动手做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犹太父母还会培养他们为大家做事的良好意识。

    一个犹太家长这样讲道:

    “我有七个孩子,家里条件很优越。但为了给孩子更多机会学习各种劳动技能,每年我都要在夏季带孩子到山里去住一段时间,让他们过一段山里人的生活:喂牛、砍柴、挖水渠、给牛建围栏、给马洗澡。我每天要给他们布置劳动任务,每个人分配不同的工作,让大一点的孩子挖水渠、建牛栏,让小一点的孩子照顾比他更小的孩子,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在自己工作的范围内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并懂得如何战胜困难。孩子们从山里回来,多了许多生活经验,认识了多种植物,他们比其他孩子知道的东西多,还会把山里劳动学会的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到学习中去。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不怕吃苦了。我的七个孩子都已读完大学

    工作了,从他们的成长看,我带他们在山里生活的经历对他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应该培养他们为大家做事的良好意识。这样做,既可以促使孩子神经系统、骨骼、肌肉及各部分器官都得到锻炼,也培养了良好的社会公德。所以,要利用幼儿期这个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他们进行早期劳动教育,让他们在轻松愉快、多种多样的劳动中获得全面发展。

    犹太父母重视早期劳动教育,通常有以下三个层面。

    首先,固定劳动岗位。给孩子确定一个长期固定的劳动岗位,如洗碗、铺自己的床等,并规定具体的标准。完成得好,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有意逃避劳动的孩子,应与孩子交谈,了解其心理状况,视具体情况加以解决。

    其次,随时教孩子劳动技能。孩子做事常常会越帮越忙,比如洗碗会打破碗等。这时不应责备,更不要由此叫停,而应教给他一些具体的技巧。

    再次,选择劳动岗位应有的放矢。在这里,有两个原则值得借鉴。一是“推进”,孩子有哪方面的长处,可以为他选择相关联的劳动内容。如孩子喜欢看母亲做菜,家长可以让孩子试试手。二是“弥补”,孩子有哪方面弱点,则可以选择一些针对他弱点进行锻炼的劳动内容。如孩子胆小羞涩,就可以安排让孩子上街购物等。

    犹太人认为,无论孩子是聪明早慧还是大器晚成,他们所取得的成绩都和环境密切相关,他们所受的教育也与个人是否勤奋努力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对于今后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没人愿意接近懒人

    懒惰的人令人讨厌,谁也不愿意接近这样的人。

    拉比犹大在走进学习的房间时,总要在肩膀上顶着一个水罐,并说:劳动伟大,因为它使人光荣,也使人智慧。

    一个孩子的动手能力强不强,不仅仅关系到孩子的智能水平,而且对孩子将来的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有着极大的影响。孩子从两岁开始,就有一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迫切欲望。这种欲望随着成长而不断提高。家长若能好好利用这种欲望让他成长、学习,就能培育出优秀的孩子。

    让孩子自己洗手、系鞋带、扣纽扣。作为父母,就是多花一点时间,也要将方法教给孩子,努力让孩子学习着自己去做。父母现在花点时间,麻烦一点,只要孩子掌握了这种方法,将来就会变得轻松起来。

    学习对每个孩子都是极有吸引力的。当他做得足

    够好时,便满足了他的欲望,并对自己很有信心,孩子就会一步步地成长。

    相反的,如果孩子养成了一直由母亲替自己做事的习惯,孩子就会处于缺乏成长的停滞状态,进步就会显得极为缓慢。

    《塔木德》中说:

    “懒惰的人令人讨厌,谁也不愿意接近这样的人。”

    在家庭教育中,不要以为两三岁的孩子什么都不能做,什么都不让做只能让孩子养成懒惰的习惯。孩子从两岁左右起,母亲就可以把一块抹布放在他手中,让他学着帮忙干家务。

    养成孩子自己整理玩具的习惯

    不要让孩子一次拿出很多玩具,要让他养成整理好一个再拿下一个的习惯。这样教育孩子,他最后的整理工作就会变得很轻松。

    现在的孩子都有很多玩具。作为父母,在两岁以前,就要让孩子养成整理自己身边东西的习惯。

    为了培养孩子养成这个习惯,父母要在孩子够得着的地方做一个整理架,让孩子自己把玩过的玩具放在架子上。在做整理架时,还应该给架子贴上蓝、黄、红、绿等颜色的纸带,规定孩子放置各种玩具。父母也可以在玩具上贴上颜色,比如贴有红色纸带的玩具,就让孩子收藏在有红色纸带的架子上。

    这样的结果是,两岁左右的孩子便能将玩过的玩具好好整理一番。

    不要让孩子一次拿出很多玩具,要让他养成整理好一个再拿下一个的习惯。这样教育孩子,他最后的整理工作就会变得很轻松。

    这种习惯的养成,最初需要用命令的方式,父母要进行强制性的指导,孩子才能养成这种习惯。

    孩子如果养成了自己收拾玩具的习惯,他长大以后的生活也会井然有序。

    允许孩子犯错

    每个人都会说谎,因而不必太责备孩子的行为。给他们留一些空间,且适当地给予关心和协助,相信孩子会成为你所期望的那种人。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改错的过程。父母要培养孩子能够反省自己错误的能力,这比父母或他人指出其错误再改正,效果更好。

    孩子说谎常常令父母感到头痛。遇到孩子说谎时,有的家长会比较敏感,好像孩子犯下了滔天大罪;有的家长则会相当自责,认为自己的管教方式不对;也有的家长似乎不去注意这个问题,导致孩子不知道说话的分寸。

    精明的犹太家长是怎么做的呢?他们经常给孩子们讲述犹太拉比和世界各国成功人士诚实的故事,与孩子

    一起面对这样的问题,帮助孩子找到比说谎更好的方式,去解决遇到的困难。

    孩子有时并不知道自己所认识的东西是错误的,也未必明白自己做错了事。他用他的眼光去看,用他的头脑去想,难免不受到一些限制。孩子说谎大多不含恶意,有些可能是源于自我保护意识,害怕被惩罚,或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也可能是分不明白现实与幻想等原因。所以,父母应理清孩子说谎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具体的方法。这样一来,养成孩子诚实的习惯并不难。

    以下列出的,是犹太人面对孩子说谎时所采取的原则。

    1.父母对孩子及时进行教育。在教育时,必须“晓之以理”,使孩子明白所做的事情为什么不对。

    2.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前后、内外一致。切忌在心情好的时候,见孩子做了错事也不进行教育,心情不好时则进行责备、训斥。

    3.父母应查清孩子不诚实的原因,并注意为孩子保密。先了解孩子说谎的原因,然后再做处理。另外,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能在家里进行教育的,就不必拿到外面去。

    4.父母对孩子的批评不应重复。对比较敏感的孩子,应当特别注意。

    5.父母以身作则,适时给予鼓励。当孩子愿意承认错误时,要给予适时的鼓励,让他能继续朝着正确行为发展。

    6.就事论事,不要盲目责备孩子。如果大声责备,孩子受到惊吓,这样就无法清楚知道孩子说谎的目的和动机。要营造一个客观平静的气氛,亲子之间的互动关系才有正向的发展。

    拉比告诫世人,不要将大人的生气与自责投射到孩子身上,进而打骂他们。这样只会造成恶性循环,反而失去教育他们的机会。每个人都会说谎,因而不必太责备孩子的行为。给他们留一些空间,且适当地给予关心和协助,相信孩子会成为父母所期望的那种人。

    即使犯错也尊重孩子

    孩子再小,父母也要把他们当做成人一样对待——要像尊重成人一样尊重他们。年幼无知的孩子当然会经常犯错误。父母管教孩子是有必要的,但不能因为他们不懂事就不尊重他们。

    《塔木德》中说:不论孩子对我们多么重要,他们最终也不属于我们。

    犹太教育家切尼说:我决不为我的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情。

    如果说对孩子放任不管的父母浪费了孩子宝贵的生命,那么,过分呵护孩子的父母却是给孩子的人生布下了陷阱。有的父母已深深认识到尊重

    孩子的重要性,于是就要求孩子从小学会自己洗衣服、洗碗、铺床叠被。

    有的父母宁愿自己再苦也不让孩子帮着做一点事,孩子的事情总是不辞劳累地统统代劳。这样的结果,只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丧失动手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丧失的后果,则是直接损害了孩子的自信心。一个处处受到保护的孩子,一个永远也没有机会尝试成功与失败的孩子,也就永远无法体验成功的喜悦。

    孩子有犯错误的权利,也有改正错误的权利。作为父母,应该培养孩子敢于犯错误、敢于失败的精神。孩子与成人有一样的权利。对于孩子来说,敢于犯错误与改正错误是一样珍贵。父母只有鼓励孩子、放手让孩子去自由地做事,这样才能培养出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精神。所以,父母应该尽量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帮助自己收拾桌子、清洗地板、收拾屋子、洗涮碗筷等,孩子自己可以料理自己的生活,比如穿衣服,洗衣服等。哪怕是孩子干得十分糟糕,父母也要对孩子的劳动加以肯定与鼓励。

    不要认为孩子还小,就可以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放任不管。孩子就是再小,父母也要把他们当做成人一样对待——要像尊重成人一样尊重他们。年幼无知的孩子当然会经常犯错误。父母管教孩子是有必要的,但不能因为他们不懂事就不尊重他们。

    孩子需要一个空间去成长,他们需要一个空间去锻炼自己的能力,需要一个空间利用自己的能力来应付社会。如果父母过多地帮助孩子,过多地为孩子分担事务,就只能剥夺孩子自由发展的能力,剥夺孩子自立、自强的精神与信心。

    犹太智者朱特比说得好: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解决,过分呵护孩子反而会害了孩子。

    不要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报复对象

    孩子决定通过一次行为不端来报复父母,孩子向父母挑衅,父母发怒,再次罚惩他,孩子再次报复,一种恶性循环就这样开始了。

    《塔木德》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向拉比托夫抱怨自己的儿子,他的儿子完全脱离了宗教,这对他的打击很大。

    “我该怎么办,拉比?”发狂的父亲问。

    “你爱你的儿子吗?”

    “当然爱”。父亲回答。

    “那就更加地爱他。”

    孩子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也有受了委屈或伤害的时候,孩子也有发怒的时候,孩子也有……当孩子承受这一切时,他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