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方与圆智慧大全集 > 第三篇 处世方与圆——能方能圆,亦方亦圆
    引言

    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诸葛亮所谓以礼待人,即用你喜欢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对待别人。——切斯特·菲尔德对所有的人以诚相待,同多数人和睦相处,和少数人常来常往,只跟一个人亲密无间。——富兰克林第13章圆是处世左右逢源的锦囊

    穷则变,变则通

    有一则脑筋急转弯说:“一个人要进屋子,但那扇门怎么拉也拉不开,为什么?”回答是:因为那扇门是要推开的。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犯一些诸如只知拉门进屋,不知推门的错误。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有时遇事爱钻牛角尖,不会变通。有时候,周围的环境变了,我们却不知变通,还在固执一端,钻牛角尖、认死理,结果却闹出笑话来。

    《吕氏春秋》一书里这样一个小故事:楚国有一个人搭船过江,一不小心,身上的宝剑剑掉进了河里。同船的人都劝他下水去捞,但他却不慌不忙,从身上拿出一把小刀,在剑落水的船舷上刻个记号,有人问:“做什么用啊?”他回答说:“我的剑就是从这个地方掉下去的,我作个记号,等会儿船靠岸时,我就从这个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把剑找回来。”

    刻舟求剑,是一种刻板的,不知变通的思维方式。有时候我们的思想就像那把剑,环境的大船已经变了,而我们却还在那里原地不动。这样,有时候我们也会刻舟求剑。

    变则通,通则久。只要学会变通,许多事情都能变不可能为可能,能变坏事为好事。

    早期没有鞋子穿,人们走在路上,都得忍受碎石硌脚的痛苦。某一个国家,有一个太监把国王的所有房间全铺上了牛皮,当国王踏在牛皮上时,感觉双脚非常舒服。

    于是,国王下令全国各地的马路上,都必须铺上牛皮,好让国王走到哪里,都会感觉舒服。有一个大臣建议:不需要如此大费周折,只要用牛皮把国王的脚包起来,再拴上一条绳子就可以了。于是无论国王走到哪里,都感到舒服。

    这位大臣是聪明的,他的变通,使舒服与节约两全其美。假如,我们在工作学习之余,能学会变通,随时调整自己的方向和步骤,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会变通,学会在山穷水尽的时候,转换一下心情,说不定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变通能让我们少一些郁闷,多一些开心,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幸福。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处世不能太固执

    头脑固执,不知变通的人,不仅

    无法宽容别人,更糟糕的是还会害人又害己。

    当你在死胡同里绕不出路时,先定下心想想,你是不是一味坚持走直路,宁可硬碰硬而不肯跨上通往目的地的那座桥?

    大多数人最向往的一件事就是,能够有一条绝妙的计策在手中,把难以办成的事办成。是的,每个人做事都不一定顺手,有的会曲曲折折,有的甚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尚无好结果。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神通广大,能力超强,一下就能做成事情。但前者毕竟是多数,后者必定为少数。天下事都是人做出来的,什么样的想法,就可以导致什么样的行动,什么样的行动就可以引发什么样的结果。

    做人办事靠脑子的人可能有一两件事暂时做不成,但总会做得大成,做到让左右人叹为观止;反之,你可能就会由着性子来,想到哪儿做到哪儿,不计后果,这种“莽汉式”做事方法多半是撞大运,成败均在老天爷的照顾与否。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羊肉火锅连锁店——小肥羊。在短短的8年时间里,由一家小火锅店到分店遍及国内外,将上千家分店从传统的中餐馆变为现代化的中式餐饮企业。这其间也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后退调整。

    从创业之初到2003年是小肥羊的高速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小肥羊在全国快速发展加盟店,鼎盛时期全球加盟店数量达到600多家。

    但在发展过程中小肥羊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任何一家快速发展的企业都会遇到的问题:加盟者素质、服务、管理质量参差不齐,总部方面却苦于无法监控各个店面的运营状况,不能对店面的不良经营行为做出及时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肥羊的品牌形象,快速扩张的后遗症在日益加剧。

    于是2003年年底,小肥羊宣布暂时停止扩大加盟店,只开设直营店,以前的加盟店,做得不好的,到期了收回代理权,个别的甚至强行关店。同时加强加盟管理部门的职责,使他们对加盟店的管理范围从单一合同管理,扩展至加盟商选择、员工培训、运营指导、促销活动等全流程体系管理。

    小肥羊当时的这一举动,在外界很多人看来都不能理解,这无疑是背道而驰,将大把的钱关在门外。但是对于小肥羊的决策层来说,后退却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小肥羊一直以百年老店为目标,而对成功经营模式的大范围复制,更要有一个信誉卓著、知名度、美誉度极高的品牌。

    做任何事,都力戒固执、莽撞,这样可以增加成功率。怎样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要把自己变成一个“侦察专家”,多方面

    看、走、问、想,运用排除法,把对方的信息过滤一遍,最重要的留下来,然后再反复验证几遍即可。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我们在生活中要树立一个基本观念: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别人绝对不是吃亏,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懂得了什么是胸怀,同时也容易结交难得的缘分。虽然帮助别人不一定像张良给老人拣鞋一样得到一本兵书那样,但是帮助别人确实能得到很多平常得不到的东西。

    人是在帮助和互相帮助中不断成长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一个人即使有很多缺点,也一定有一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可以得到不断的成长。当然也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别人,而不应该超出自己的范围。

    一头驴驮着很重的包袱,实在是走不动了,它央求它的同伴——一匹马,帮它分担一点儿,但是马没有同意。不久这头驴就累死了。主人看到驴累死了,于是把所有的货物都放到了马身上,这个时候马才后悔不迭。

    现代社会提倡团队合作精神,缺少团队合作精神的人很难在一个组织中立足。现在分工如此精细,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必然需要很多人的协作。每一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可能就是一件事情上面的一个环节,只要其中的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事情都不能办成功。人必须有一种协作精神,即使自己帮助的人以后未必会帮助自己,但是自己至少坚持了一种品德,总会有一天,你也可以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在一场十分激烈的战斗中,敌军飞机过来轰炸,一位将军没有立即趴在战壕中,因为他看到前面有个小战士正茫然不知所措。将军立即扑了过去,把他按倒在地。这个时候巨大的爆炸声在他们身后响起,泥土纷纷落了下来。将军拍了拍泥土,回头看爆炸的地方,发现正好是他刚才藏身的弹坑。

    很多时候,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无意地收获了很多,不仅仅是别人的回报,而且还包括自己境界的提升。帮助别人是能让一个人崇高的,能让一个人体验更加深刻的。那些自私的人永远都体验不到帮助别人原来是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最忌讳用有优越感的施舍。因为这违背了帮助的本意。帮助别人应该出于真心,既不是为了将来得到好处,也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优越感。要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不要把帮助别人作为满足自己虚荣心的手段。

    把自己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

    人要学会把自己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时刻注意自己的生存之本。海伦和简妮是姐妹俩,从小形影不离。海伦温柔懂事,妹妹简妮一直在她的呵护下成长,是名副其实的小跟屁虫。姐妹俩渐渐长大了,都一样的漂亮迷人,然而有一天,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海伦和一位年轻人陷入了热恋中,这让简妮无比失落,她不能忍受姐姐被别人夺走,想永远守在姐姐身边。

    尽管简妮百般阻挠,一年以后,海伦还是和那位年轻人结婚了。这一切让固执而任性的简妮大受刺激,因为在内心深处,她从来不能把自己和姐姐分开,她其实还是那个没有长大的,只会模仿姐姐,“抢夺”姐姐宠爱的小妹妹。

    海伦结婚后,简妮丢下父母,搬去她在乡下的新家一起生活。简妮对姐姐的占有欲,让年轻的姐夫苦不堪言。后来,为了能和姐姐永远地生活在一起,简妮决定也嫁给姐夫。这个念头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直到此时,海伦才意识到,她对妹妹“不分彼此”“分享一切”的忍让将会给自己及丈夫带来怎样的伤害。经过几次推心置腹的长谈,她才让简妮才慢慢打消了那个荒唐的念头。后来,为了杜绝简妮不成熟的想法,海伦毅然离开了家乡,和丈夫一起远赴国外。

    把自己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因为一个人没有办法让所有的人满意,同时也没有必要让所有的人满意。人要有一个自我的存在,不要将自己全部托付给别人,别人也承受不起。

    一个人要学会把别人当别人,对别人不可以要求太高,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你的高要求别人同样也承受不起。我们看到了很多这样的表述:“我是为你好!”这种表述是很无奈的,为别人好,反而遭到别人的厌弃或者抵触,别人固然有其原因,但是自己对别人过高的要求,没有给别人生存的空间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原因。

    把自己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不要对两人的关系过分高要求,这样才能在交往中做到从容大度。有的人希望和所有人都成为朋友,因此在交往的时候,经常委屈自己去迎合别人。这种做法短期有效,但是长期来看,你实际上给别人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并非真实的自己,恰恰给别人造成了不坦诚的印象。即使别人没有这种感觉,但“人无百日好”,迟早你会在他面前表现出真实的自己,这种转变很容易破坏两个人的关系,容易让别人发出感叹:“原来你不是这样的”,因此要学会展示真实的自我,不要委屈自己去迎合别人,这样才是长远交往之道。

    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两个人关系再亲密,也一

    定要给对方一定的生存空间,不要让别人感到窒息。没有空间的交往是不会长久的。在与人交往的言语中,一定要十分注意,要坚持一个基本的原则,把做人和做事分开,永远都不要在做人上苛求或者指责别人。

    智慧小背囊

    变则通,通则久。只要学会变通,许多事情都能变不可能为可能,能变坏事为好事。

    别把自己的脑子加上大锁,多以开放的心来接纳外界的信息,才能彼此互动,激荡出创意的火花。

    帮助别人绝对不是吃亏,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懂得了什么是胸怀,同时也容易结交难得的缘分。

    一个人没有办法让所有的人满意,同时也没有必要让所有的人满意。人要有一个自我的存在,不要将自己全部托付给别人,别人也承受不起。

    第14章圆不失方,圆滑过头聪明被聪明误圆通而不圆滑

    圆滑这两个字,人们一般是不太喜欢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圆滑呢?它是指一些人在做人做事方面的不诚实、不负责任,油滑、狡诈、滑头滑脑。圆滑的人外圆内也圆,为变通而变通。这样的人表面上看是对人一团和气,实际上已丧失了原则立场。

    圆滑是一种“泛性”。它可以表现在如何做人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之中:既可以表现在“政治行为”之中,也可以表现在“工作行为”之中,还可以表现在待人接物的细小事务之中;有成熟意义上的圆滑,如“老奸巨猾”,也有一般意义上的圆滑,如为了占小便宜之类的圆滑。

    圆滑的人在回答问题时,不是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而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比如:“请问要喝咖啡,还是红茶?”圆滑的人不是明白爽快地回答“咖啡”或“红茶”,而是这样回答:“随便”或“哪样都可以”。林语堂先生把这种表现称为“狡猾俏皮”。他打了一个比方:假设一个9月的清晨,秋风劲峭,有一位年轻小伙子,兴冲冲地跑到他的祖父那儿,一把拖着他,硬要他一同去洗海水浴。那老人家自然不高兴,拒绝了他的请求,而那少年忍不住露出诧异的怒容,至于那老年人则仅仅愉悦地微笑一下。这一笑便是俏皮的笑。

    在对某些问题的判断和看法上,圆滑的人常以“很难说”或“不一定”之类的话来搪塞。每一句话都对,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说了等于没说。在遇到什么重大的事或难办的事时,圆滑的人更是一般不会轻易表态。往往只在有了“定论”之后才发表他的“智者的高见”,事后诸葛亮的“妙语”比谁说得

    都好听。

    圆滑的人一般都是“随风倒”的人。像墙头上的草,善辨风向、见风就转舵。这类人,没有是非标准,“风向”对他们来说是唯一判别的标准,谁上台了就说谁的好,谁下台了又开始说谁的不好。

    圆滑的人,情感世界复杂多变。待人接物显得非常“热情”,充满了“溢美”之词,然而只要你细细地观察,这类“热情”中不乏虚伪的成分。这类人,当面净说好话,可一转脸就变成骂人的话了。这类人,怀揣一种肮脏的心理,设置一些圈套让一些不通世故的人往圈套里钻。甚至“坑”了人家还要让他人说一句感激的话。这种为人处世方式,是不能得到社会认同的,也是遭人厌弃的。

    在生活中,我偿应该有一定的做人原则,小的方面可灵活变通,提倡做一个圆通而不圆滑之人。

    协调而不讨好

    社会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权力的较量,利益的纷争,性格差异的摩擦,你即使一点不去争,也有人与你争。甚至还有那么一种得寸进尺,想骑在别人脖子上的人,你退一尺,他就进一丈,你给他吞一个指头,他就要吞到你的手肘。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事业,花费的代价无疑是巨大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融洽的环境氛围有助于一个人脱颖而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此,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一种是讨好,一种是协调。

    协调是着眼于自我调整,主观适应客观,个人适应集体,不断地使自己与周边的环境保持一种动态平衡。而讨好与协调不是一般方式方法上的区别,首先是它的着力点错位,不是强调主观,调整自我来适应客观,而是迁就和迎合他人的需要,来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宽容或姑息。

    讨好者的目的与动机并不是对称的,它不是通过调节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而是为了谋求狭隘的个人利益和需求,去讨好那些与自身利益有关的人,特别是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人都有喜欢听恭维话。对人说一些赞誉之词,如果能言者由衷,恰如其分,适合其人,相当有分寸,而不流于谄媚,将是一种得人欢心的处世方法,听者自然十分高兴,这未免不是好事。如果不问对象,夸大其词,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不仅效果不佳,有时还会被别人称为马屁精,落个坏名声,而且,花费的代价大、成本高。因为他不能做到同时去讨好所有的人,为了不得罪人,他必须不断地讨好,这不仅加大了成本,而且活得很累。更主要的是,还容易毁了自己的前程。

    习惯于讨好的人,是不讲

    究做人原则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人前讲人话,在人后讲胡话,处世心态为个人私利所左右,为讨好他人而失去自己的竞争力。要知道,大凡有正义感的人,对两面三刀的家伙是非常反感的。

    我们说要善于协调,并不是要人处世圆滑,不得罪任何一方。也不是要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当着张三说李四,碰到李四又说张三。其实,这种人是可鄙的。但一个人如果能在坚持大原则的情况下适当对一些无关大局的事做一点让步也是可以的,如果你能做到大家都喜欢你,那么,在你的世界就是以你为中心的,你并没失去什么,却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且,你生活的环境气氛融洽,自己心中也快乐得多。

    善于协调的人,一般人际关系都是十分融洽,在生活中也常常看到这样一种人,他们既不拉帮结派,又不是独来独往,他们是介于两者之间,既与这派有联系,又与另一派有瓜葛,你很难将他们划为哪一派,而且,很奇怪的是,这种人往往能同时为两派接受。所以,办起事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提高效率。因此,要谋求生存和成功,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讨好不是良策,协调才是好办法。

    少作承诺,多做事情

    为人处世,少做承诺,多做事情,是与人交往的基本道理。但是生活中却仍然有很多人违背这一道理。他们为了证明自己,为了表现自己的义气,不惜一切向对方做出承诺,但是到最后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成。不但自己形象受损,而且还破坏了双方的感情。

    其实,在生活中,承诺太多,容易被人认为轻狂。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人,当别人处于困境的时候,自己挺身而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时间让别人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身上,而自己确实也十分尽心尽力地为别人做事情。但是到最后始终没有做成,别人不但没有感到“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反而是觉得这个人过于轻狂,误了自己的事情。

    在与人交往中,固然应该注重承诺,注重对别人的信用。但是在做出承诺之前,一定要学会量力而行。这种量力而行,是需要有九分甚至是十分把握的。很多时候,即使自己很有把握能做成这个事情,但是往往因为阴差阳错而没有做成,让自己下不来台。

    其实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在没有深思熟虑,在自己没有十分把握的时候,还是对别人做出了承诺呢?原因很可能在于他们沉不住气。他们有热心肠,但是,现实中有很多东西是自己没有办法逾越的,光有热心肠远远不行。

    少做承诺,多做事情,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得住嘴巴,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而将自己说成无所不能。一旦你给自己这样定位的时候,必然有很多人会来请你帮忙。这个时候,你不帮忙的话,有伤别人的感情;但是如果帮忙的话,你确实也帮不上。如果勉强去帮忙,把事情弄砸了,很可能会招来别人的怨恨。因此,少做承诺首先就要求不能自我吹嘘。其实自我吹嘘往往得到的不过是一种自我满足罢了,在别人眼中也不过是一种自我轻狂。

    少做承诺,多做事情,就要求从自己能做的事情开始做。我们如果真的想帮助别人,但是确实没有能力帮别人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可以不承诺他们做成什么事情,而是帮他们解决一点问题。这样的话,往往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感激。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真想和对方成为朋友,一定要给别人一种踏实稳重的印象。这种踏实稳重,首先就在于对承诺的履行程度。如果你做的永远比承诺的多,人家自然会更加信任你。而如果你承诺的永远比做得多,别人自然会逐渐轻视你。对比一下,如果一个人承诺了一分,做到了十分;而另一个人承诺了一百分,做到了二十分。虽然第二个人比第一个人做的要多一倍,但是第一个人更容易受到人们的欢迎,原因在于这个人做得比承诺的要多。

    有的人相信,承诺是鼓励自己前进的动力。确实很多时候,自己做出了承诺,就会铆足了劲朝目标努力。但是很多时候,承诺何尝不是一个紧箍咒?当你承诺越多的时候,自己被限制得也越多,肩上的担子也越重。而当你什么都不能实现的时候,你的信用也就随之而破产。

    一个注重承诺的人,他不会把承诺当成玩笑来说,这不是因为他害怕不能实现承诺,而是他看重自己的承诺,认为它不是随便说出来就能实现的,他的承诺是有分量的,不轻易做出来,只要做出来,就一定要实现。

    现实中,老是跟别人做承诺的人,很少实现自己的承诺,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承诺没有实现,就一定要找另一个承诺来弥补,这样将自己反复折腾,到最后什么都没有做成。我们对待承诺,应该像对待自己的理想一样。如果理想是整天挂在嘴边的,要么就是这个理想过于简单,根本没有挑战性,不成为理想;要么就是这个理想根本没有办法实现,只不过每天通过念叨来自我玩味罢了。我们一定不能将承诺整天挂在嘴边,而应该将它放在心里,通过自己不断的行动来实现它。

    其实,如果我们在没有给别人任何承诺的时候

    ,帮别人做成了很多的事情,未尝不是一个惊喜,这种惊喜往往带来一种感动,而这一感动往往给你带来一位朋友。为此,当别人请求自己帮忙的时候,自己不要满口票说“这个没问题,就包在我身上”,这种承诺往往给别人很大的依赖。当时别人的压力减轻了,但是后来承诺没有实现,反而会误了别人的事情。倒不妨告诉别人:“我试试吧,估计很难成。”不要让别人对你形成很大的期望和依赖,最后你做成了,自然他会觉得你很是了不得。

    人要有务实的态度

    人需要有一种务实的态度,毕竟我们不是救世主,不是万能的。

    五代十国时,石敬瑭去世前,学习刘备白帝托孤,让冯道辅助自己的小儿子石重睿登基。但是冯道并没有那么做,反而出迎石重贵。在做人上冯道是有愧于石敬瑭的重托,但是在国家大义上冯道是绝对没有做错的。因为当时的后晋正是多事之秋,如果不迎立长君,很有可能引起内乱。况且那些地方诸侯各个都掌握着兵权,随时都可能以奸臣当道为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来篡位。冯道明白石敬瑭爱子的苦心,希望爱子能够登基为帝。但是他立一个小孩子,实际上是把这个孩子往火坑里推。如果地方诸侯谋反篡位,这个小皇帝只有被杀的命运。一个人拥有盛名,而没有和他相匹配的地位,那么他就危险了。冯道明白这个道理,于是舍弃了幼主,从这点上来讲,石敬瑭是应该感谢冯道的。

    冯道是比较务实的一个人。当李从厚逃亡,李从珂进逼都城的时候,以封建朝代忠臣的标准来看,似乎在这个时候,冯道要么就应该追随李从厚而去,要么就在李从珂面前自杀。但冯道这两样都没有选择,他知道跟随李从厚去是没有前途的,而在李从珂面前自杀于国家无益,于自己的家庭更是重大伤害,所以他同样没有选择,在这一点上他是绝对明智的。

    冯道从来没有把自己想象成为救世主,认为国家有难,作为臣子的应该死节。在他的世界观中,他坚持认为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就足够了,至于君王弄权、胡乱猜忌而丢失了国家那是君王自己的事情。况且他承认天下是百姓的天下,国家是百姓的国家,因此即使朝代更迭,所丢失的也只是君王的国家,而不会是百姓的国家,百姓的国家是永远存在的。

    有一些人总认为自己十分厉害,社会经验虽然不足,但是把自己想象成救世主一样。然而他们却总是对小事不屑,而希望能够做惊天动地的大事。

    人们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就必须有一种务实的态度,能做就是能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