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人生成功的五项核心技能 > 十四、案例故事与启示(一)
    案例故事摇239董辅礽的“守身为大”

    董辅礽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曾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2004年7月,他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在美国去世,终年77岁。

    董老是一位名声卓越、成绩斐然的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的参与者,1978年9月,董老就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两个分离,即:改革国家所有制,实现政企分离;改革人民公社所有制,实行政经分离。这在当时震惊了学术界。1980年,他建议把“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改为“发挥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因而受到一些人的批判。他亲身参与《期货交易法》《证券法》等多部法律的审议工作。他坚持真理,就是要从传统计划经济中开创出一个市场经济体制来。后来事实证明,他的一些理论论述,都成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依据。

    2004年4月,董老已患有癌症,这位有着社会责任感的经济学家以封笔之作发表了《守身为大》一文,说明一个人坚守自身的节操是极为重要的。他认为,“守身”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在白色恐怖时期“守身”是勇于斗争,不能在白色恐怖的压力下退缩,更不能卖身求荣;解放后,“守身”就是能否顶住“糖衣炮弹”的袭击;转向市场经济后,就是要经得住金钱、权力、地位和美色的诱惑,他认为当前一些人之所以干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固然与有关的制度存在缺陷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每个人是否“守身”有很大关系。他强调,“守身为大”就是要求人们时刻注意自身的修养,注意遵守法律和社会道德,但不是提倡明哲保身。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大意是,上士听见道,努力地遵守;中士听见道,半信半疑;下士听见道,大肆嘲笑它,不被嘲笑反倒不足以为道(道,深奥难知并非人人都能理解)。董老是一位真正的上士,他的所作所为为后人敬仰。

    案例故事摇240林则徐出污泥而不染

    林则徐是清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少有的清官。主要著作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等。

    林则徐26岁中进士,36岁任道员(市长),48岁任巡抚(省长),55岁任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后受投降派诬害,被革职到伊犁。林则徐一生任官14省,统兵40万,出污泥而不染,始终保持清正廉洁,他不仅以政绩辉煌而闻名天下,而且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民心。

    广州禁烟是林则徐人生中最精彩的一笔,他仅用18天就迫使英商同意缴出全部鸦片,先后销毁鸦片达237万斤。当时一个贪官叫伍绍荣,与英商勾结大发横财,就对林则徐说“愿以家私报效”(行贿)。林则徐怒斥道:“本大臣不要钱,只要你的脑袋”,将伍绍荣问罪。

    林则徐因大功而获罪,被流放新疆伊犁。但林则徐在逆境中,在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和高贵,忍辱负重,全身为国。在伊犁三年多时间,他拖着多病之躯,行程二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他亲自设计的“林公渠”至今还起作用;他积极推广的“林公井”(坎儿井),现仍造福百姓。林则徐在逆境中不仅没有倒下,反而给了他演绎人生精彩的舞台。使他灵魂中最本质、最深刻的内涵得以显现,这是十分可贵的。

    林则徐一生为官,但没有什么积蓄,晚年夫人病故,自己体弱多病,儿子在北京,本应与儿子住在一起,但因拿不出足够的钱,在北京购置房产,只得回乡下旧居养老。

    林则徐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林则徐在《观操守》中说:“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饿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这话值得我们牢记。

    案例故事摇241李四光“学为国用”

    李四光,著名地质学家,我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地震地质》等。

    李四光从小立志报国。他最早是在日本学造船的,但看到旧中国钢铁工业落后就去英国学习采矿,后来觉得采矿首先需要找矿,于是又选定地质专业。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冒着生命危险,冲破蒋介石的种种阻挠,于1950年5月回到祖国。曾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

    当时,我国已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各条战线朝气蓬勃。但美国学者说“中国没有石油”。1953年冬季的一天,李四光被召到中南海,毛泽东主席握住他的手说:“李教授,中国到底有没有石油?”李四光根据自己的研究坚定地回答:“有。”他抱定一个信念:“我们一定要找到石油。”从此,李四光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用在找石油的事业上。他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提出从东北平原、渤海湾和华北平原找石油的宏大计划,并在很短的时间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和中原油田。他的科学成就,彻底粉碎了“中国是个贫油国”的

    说法,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连续发生强烈地震。李四光急国家所急,抱病投入到地震预报的研究,他用观察地应力变化的方法,预见地震发展趋势。1968年2月下旬一个深夜,李四光被接到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当时已凌晨两点了。周恩来总理请他坐在身边。有关方面报告说,当天北京七点将发生七级地震,北京居民要做好疏散准备。周总理问李四光,“你看情况如何?”李四光根据自己的研究,明确地说:“今晚不一定要发预报,但要密切观察。”周总理采纳了他的建议。事实证明,李四光的判断是正确的。李四光1971年4月去世,终年82岁。

    李四光说:“人们解决世上所有的问题,是用大脑、能力和智慧,而不是搬书本。”“我并不比别人聪明,但我用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学习。”

    国家需要是人才探索的本源。李四光三易所学,始终遵循“学为国用”的原则,研究国家的急需,并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案例故事摇242吴祖光得大自在

    吴祖光是我国著名戏剧家、书法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具有高深的文化修养,一生著作颇丰,有戏剧、散文、评论等50多部,主要代表作如《风雪夜归人》《林冲夜奔》《武则天》《闯江湖》《蔡文姬》《红娘子》等。2003年4月去世,终年86岁。

    解放前,吴祖光就冒着生命危险率先在他所办的报上发表了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为此遭到国民党的通缉追捕。解放后,他出于对新中国的热爱,为支持祖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把祖辈多年收藏的一些金、银、玉、瓷及吴道子、郑板桥、唐伯虎等人的书画等国宝,可以说价值连城,全部献给国家,并请文物专家进行鉴定,共计241件。1957年,因敢讲真话,被打成“右派”,并到北大荒劳动。1966年,又遭到“文革”的迫害。但是,他以舍我其谁敢于下地狱的精神,为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周恩来总理称他是自己在文艺界“最好的朋友”。他被公认为是一个刚直不阿、敢讲真话的人,曾有两位女青年到北京国贸买东西,遭到无端怀疑,受到解衣、开包检查,他公开发文敢于为消费者仗义执言,受到人们的广泛称赞。

    吴祖光晚年主要任务是照顾半身不遂的妻子——新凤霞,最大的意外收获,是把新凤霞这个扫盲班出身、大字不识一斗的民间艺人,培养成了一个著作等身的作家。

    吴祖光的家训是

    “不屈为至贵,最富是清贫”。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吴祖光热爱真理,热爱国家,热爱中国共产党,把自己一生献给人民,人民会永远记住他。

    案例故事摇243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

    稻盛和夫是日本著名的“经营四圣”之一。他1932年1月生于日本鹿儿岛一个平民家庭,父亲以糊纸口袋为生,他在上小学时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助父亲推销纸口袋。稻盛和夫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陶瓷小企业,后来辞职,与朋友创立了京都陶瓷,经过40多年的经营,京瓷进入世界500强,它的产品占世界市场近80%的份额,美国制造的航天飞机的计算机系统都用京瓷产品。

    稻盛和夫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他说社会上都认为京瓷是靠技术发展起来的,其实我花在培育精神方面的时间要比用在技术上的时间多一倍多。京瓷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实行了“以人心为基础的经营”,“人心比什么都重要”。我们把“敬天爱人”作为公司的最高原则,“天”乃道理,讲道理即为“敬天”,“人”是大家,“以仁爱之心去爱民众,即为爱人之意”。

    他说:“人生就是一出戏,每个人都是主角。在人生这出戏里,为自己写好脚本的人,与庸庸碌碌混日子的人是有天壤之别的。”他提出一个公式,即:人生成就=能力×努力×态度。能力,既有天生遗传,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学习。一个人能力是重要的,再有能力不努力也达不到目标,要肯于付出超出其他人的努力,竭尽全力。能力和努力可以打分,从0到100分。而态度,可以用正100分到负100分,态度最重要的是热情,工作要靠心来完成,要靠精神完成。人的自觉、自知、自信、自强、自胜(大爱),是心智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始是一种责任的自觉,一种使命意识的发现,而最后是大爱,这也是新一轮自觉的开始。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退休后把个人全部财产捐献给企业员工和社会,并皈依佛门,去追求至高的财富——提升心智。

    我国著名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人生最深奥的学问,就是不断提高心灵等级。”稻盛和夫用自己的人生实践诠释了丰子恺先生的话,值得我们深思。

    案例故事摇244人生的真谛

    五个学生请教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问人生的真谛(人生的真正道理、意义)是什么?苏格拉底说,这个问题说不清楚,咱们做个实验吧。于是,他把五个学生领到一片

    果树林里,果树林有100多米长,他让学生们每人顺着一行果树走,只能往前,不能回头,沿路要摘一个最好的苹果。

    学生走到果树林的尽头,老师在那儿等着,看到每个学生都摘了一个苹果。苏格拉底问学生,“你们对自己摘的苹果满意吗?”没有一个学生满意,有个学生提出:“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我刚走进果树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大苹果,但是我想后面可能还有更大的,当我走到尽头,才发现开始那个苹果就是最大的。”

    苏格拉底说:“没有第二次选择,这就是人生的真谛。”

    人生不是旅行,不出售回程票。一旦动身就不会再返回,人生就只有一次,而每天都面临着选择,选择正确与否影响巨大。因此,应慎之又慎,要做出智慧的选择。

    案例故事摇245人生草稿

    有个青年,读了契诃夫“要是已经活过来的那段人生只是个草稿,有一次誊写,该有多好”这段话后,心中受到触动,决心试试。他请求上帝,上帝应允他在爱情上试一试。这位青年:

    第一次:看到一个绝顶漂亮的姑娘,但结婚后发现她不会做事,尽做傻事,于是把这段人生当成草稿把它抹了。

    第二次:看到一个绝顶漂亮姑娘,能干,但结婚后发现她脾气不好,于是把这段人生当成草稿又把它抹了。

    第三次:看到一个绝顶漂亮姑娘,能干,脾气好,但结婚后发现她有病,于是把这段人生当成草稿也把它抹了。

    第四次:看到一个绝顶漂亮姑娘,能干,脾气好,身体好,但结婚后发现她朝三暮四,有几个情人,于是把这段人生又当成草稿给抹了。

    最后,这位青年感叹:“人生选择真难,要慎之又慎!”

    要记住,人生没有完美可言,总会有遗憾,这样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否则,那只能是虚幻的梦想。有苦有乐的人生是充实的,有成有败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案例故事摇246一个艾滋病患者的呐喊

    2002年12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报道了一个化名叫“黎家明”的大学毕业生的艾滋病患者。他是因为一次嫖娼毁了自己的一生。

    这个青年人知道自己得了艾滋病后,对人格的打击比对生命的打击大得多,为一次错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他凭良心与自己的女朋友断绝了关系。他是家中的独生子,父母对他疼爱有加,一想起对不起父母他就痛哭

    流涕,但每次同父母通电话前,还要调整好心情,怕让父母知道自己的处境。他不断变换工作,内心十分痛苦,但外表又要保持笑容。

    他懊悔极了:如果自己不与朋友去歌舞厅;

    如果朋友不介绍那位小姐;

    如果介绍了小姐时自己拒绝;

    如果自己不与小姐发生那种事;

    如果,如果……

    但是人生不存在“如果”,他写了一本书,书名为《最后的宣言》。

    世界上最好的朋友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假如你发奋图强,你会成为最优秀的;假如你甘心堕落,你必会陷入痛苦的深渊。

    佛经上讲:“一次错,一世错。”古人云,“学善如登,学恶如崩”,值得我们牢记。

    案例故事摇247为死囚写遗书

    欢镜听,出身于四川永川县,曾在一家贸易公司工作,因财务造假被判处两年有期徒刑,在重庆看守所服刑。

    在监狱中,欢镜听被赋予一个特殊的使命——代死囚写遗书。也正是这一工作,他忠实地记录了100多名死囚犯最后的心声。他第一次给一个叫艾强的死囚犯写遗书,当时他十分紧张,为了缓和气氛,他给犯人递了一支烟,犯人十分激动,一再说:“哥,谢谢你,谢谢你。”这让欢镜听有点莫名其妙,犯人向他解释:“这是死牢里的一种习俗,一个死刑犯在被执行死刑之前,如果旁边有一个人能够给他一支烟抽,就表明他来世可以投胎一个好人家。”艾强告诉他,他的遗书是写给母亲的,一再说“他非常后悔”,“不该走到这种地步”,“非常对不起母亲”。写完遗书后,犯人提出要吃酸菜鱼,欢镜听就找人专门给他做了,艾强吃完后就被押上囚车,开往刑场去执行死刑。

    欢镜听这时有了许多新的感悟,对生命的新感悟。什么是生命?生命只有活着的时候才叫生命。要敬畏,对生命敬畏。人活着,就要让生命鲜活地活下去,这是世界上最有尊严、最幸福无比的事情,要珍惜、再珍惜。

    著名爱国将领吉鸿昌说过:“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社会犯罪都是由欲望的贪婪所引发的,并且是由价值观的扭曲造成的。正确的价值观来源于正确的道德观,道德标准的颠覆和破坏是社会犯罪的根本原因,因此,正确的道德观是人生的护身符,一定慎重对待。

    案例故事摇248李嘉诚的几件小事

    李嘉诚从打工仔到世界著名的企业家、香港首富,其资

    产达400多亿美元。他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的生活水平,跟我1957年事业刚上轨道时相差不远,甚至更加朴素。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我都喜欢简单的生活,对物质享受不高,反而着重内心的平静,希望多做些有意义的事。”

    20年前,李嘉诚花50港元买了一块精工牌手表,虽然20年过去了,但李嘉诚对这块电子表仍是“情不移、爱不变”。有人疑问:“李先生,你为什么总戴这块精工表,是不是情人送的,舍不得丢啊?”李嘉诚哈哈一笑:“如果情人送的,就不会这么便宜了。”

    1962年,他结婚前在港岛深水湾购置了一处独立洋房,如今40多年过去了,仍住在原来的房子里。他穿衣服很不讲究,常说:“衣服和鞋子是什么牌子我不怎么讲究,一套西服穿上十年八年是很平常的事。”

    2006年8月,李嘉诚宣布将自己财产的三分之一捐献出来,用于香港和内地的慈善事业,他成为中国捐款最多的企业家。

    李嘉诚说:“大凡成功者,所依靠的都是德性的力量。”“我的经营原则是,好景时,不过分乐观;不好景时,也不过度悲观。”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财富是考验人的一块试金石。

    案例故事摇249邓小平在沉思后提出“改革开放”

    中国如今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实体,中国崛起已成为公认的事实,这与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是分不开的。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提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这几个字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文革”前,邓小平在中央任总书记,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邓小平仍在原来的位置上,他不会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由于被打倒,使他有时间思考中国的发展这样一个大课题。特别是在江西南昌新建拖拉机修配厂劳动的三年时间里,开始他做钳工,后来不劳动了,就在他住的院子里要么散步,要么静坐思考,不断地给自己提问: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中国的道路应该怎么走?对党的政策的经验和失误进行认真总结。

    邓小平经过长期思考提出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并向全国人民发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从此,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确定了正确的方向。

    美国哲学家罗曼?皮尔说:“沉思是创造伟大事物的摇篮。”作为一个管理者,一定要养成冷静思考的习惯。如果一个人天天忙忙

    碌碌,不知静思,即使很聪慧,也会慢慢变得平庸。

    请记住:内心宁静,志有远大。

    案例故事摇250霍英东的财富观

    2006年10月26日,香港爱国人士、知名企业家霍英东,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4岁。

    他艰苦创业。霍英东出生在香港一户水上人家,一家七口人挤在一条般上。他七岁那年,父亲与两个哥哥相继去世,他随母亲和一个姐姐、一个妹妹一起上岸生活。他当过铲煤工、地下机车司机,20岁开始创办杂货店。朝鲜战争爆发后,霍英东购买大陆需要的药品等物资,解决了战争急需,也与大陆建立了不寻常的友谊。后经营航运业务、房地产等,成为香港著名的企业家。

    他率先投资内地。中国改革开放后,霍英东率先在内地投资,他1979年投资的第一个项目是五星级宾馆——广州白天鹅宾馆,这是我国第一个五星级宾馆。之后从建设公路到建设桥梁,从大学图书馆到英东游泳馆等一大批项目相继在全国各地落成。晚年,致力于开发珠江西岸的南沙港,并以南沙港为依托,打造“红三角”经济圈,其视野、格局之大,已非寻常商人所为,这已超出商人牟利的意义,更多带有济世的情怀。

    他热衷发展文化体育事业。长期以来,霍英东为祖国的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及家乡建设捐献了大笔奖金。他将爱国、助学、济困有机结合起来,受到了广泛称赞。有人粗略统计,他的家产有300多亿元人民币,但他捐款达150亿元之巨。

    霍英东说:“我最大的希望是国家兴旺,民族富强。我自己力量很小,不过是宇宙中的一颗小尘粒。”

    人们在有了钱以后做什么?大致有三种态度:一是“藏富”,把金钱隐藏起来;二是“炫富”,斗富比阔;三是济世,承担社会责任。霍英东多年来热心公益事业,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为我们树立了一种正确的财富观,很值得我们尊敬与学习。

    案例故事摇251季羡林的人格魅力

    季羡林,原北大副校长,我国著名古文学学家、历史学家、思想家、佛学家。他精通英文、德文、梵文等12国语言,还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仅有的几个精于此种语言的大师之一。

    人们传颂着季先生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学,一个外地农村的学子乘火车来北京,赶到学校。他背着大包小包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大爷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大爷替自己看一下

    包,自己去办入学手续,老大爷爽快地答应了。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看到老大爷还在尽职尽责地看着自己的包,十分感动,学子一再说,“谢谢老大爷,谢谢老大爷。”之后两人分别。几天后,北大举行开学典礼,学子惊讶地发现老大爷坐在主席台上,这就是北大的副校长季羡林。

    他80岁后写了高质量的学术著作《糖史》,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并翻译出版了吐火罗文剧本《弥勒会见记》。90岁后又出版了《病榻杂记》,都是一些回忆文章,如《痛悼克家》《寅恪先生二三事》《悼念巴金》等,这些文章都是在住院期间瞒着医生写成的。有人统计,季老的著作有1100万字,创了中国学者的写作纪录。

    季羡林非常反感“学术泰斗”“一代宗师”“学贯中西”等这类对他的赞美之词。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他说:“我这个人如果有什么优点就是勤奋。我有个习惯,就是每天五点起床,然后学习工作到八点,这三个小时没有干扰,效率最高。我几十年来都是这么做的。”季老2009年7月11日去世,终年97岁。

    人生真正的成功,是在拥有成就、权力和金钱的同时,拥有完善的人格和宁静的心灵。让人从内心尊敬的不是财富,更不是权力,而是人格。季羡林先生这样一位大学者,用平常心来做平常事,可以称之为“人格标本”。这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案例故事摇252彭德怀的忠贞

    彭德怀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开国元勋,被授予元帅军衔。

    彭德怀少年很苦,八岁母亲去世,父亲有病,他和祖父母带三个弟弟以讨饭、打工为生,后参加湘军,后来又找到了共产党。

    1959年7月召开庐山会议,会议主题:反冒进,批左。会前,彭德怀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看到各地浮夸风严重,他心情十分沉重。他上庐山前对议论“三面红旗”的一些负责同志说:“意见由我来提,我无儿无女,无后顾之忧。”他为了保护同志,把风险留给了自己。庐山会议开始开得很好,提出很多好意见、好建议。但会议草草收场,彭德怀感到有些话未说完,出于对党和国家的关心,于是他又写了一封信给毛主席,说明自己对形势的看法和建议。这本是正常的党内建议,但毛主席却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一些支持彭德怀观点的人也受到了批判,并被定为“彭黄张周反党集团”。庐山会议的批判和后来一系列的批判,直接造成“左”倾思想的发展,导致“文化大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