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做事细节全书 > 第十三章 工作中的做事原则
    人的一生中,工作占去了绝大部分时间。如何做好我们手中的工作其实成为了衡量我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标准之一,因此,我们应当遵守我们工作中的一传统的原则,并且努力使自己成为工作的主人。

    自发自动地求职

    维斯卡亚公司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最著名的机械制造公司。公司的丰厚待遇对众多的人才产生着诱惑。但由于竞争的残酷,以及公司的对外保守,使得几乎所有的应聘者都扫兴而归。但史蒂芬是个例外。

    史蒂芬是哈佛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的高材生。和许多人的命运一样,在该公司每年一次的用人测试会上被拒之门外。史蒂芬并没有死心,他发誓一定要进入维斯卡亚重型机械制造公司。于是他采取了一个“瞒天过海”的策略--假装成清扫工。

    他先找到公司人事部,提出为该公司无偿提供劳力,请求公司分派给他任何工作,他都不计任何报酬来完成。公司起初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但考虑到不用任何花费,也用不着操心,于是分派他到车间清扫废铁屑。

    一年来,史蒂芬勤勤恳恳地重复着这种简单劳累的工作,为了糊口,下班后他还要去酒吧打工。这样,虽然得到老板及工人们的好评,但仍然没有一个人提到录用他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公司的许多订单纷纷被退回来,理由均是产品质量问题,为此公司将蒙受巨大的损失。公司董事会为了挽救颓势,紧急召开会议商讨对策。会议进行一大半仍未见眉目时,史蒂芬闯入会议室,提出要直接见总经理。

    在会上,史蒂芬把对这一事情出现的原因作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并就技术上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随后拿出了自己对产品的改造设计图。这个设计非常先进,恰到好处地保留了原来机械的优点,同时克服了已出现的弊病。

    总经理及董事会的成员见到这个编外清扫工如此精明在行,便询问他的背景以及现状,史蒂芬当即被聘为公司负责生产技术问题的副总经理。

    原来,史蒂芬在做清扫工时,利用清扫工到处走动的特点,细心察看了整个公司各部门的生产情况,并一一作了详细记录,发现了所存在的技术性问题并想出解决的办法,为此他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搞设计,获得了大量的统计数据,为最后一展雄姿奠定了基础。

    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事往往是既要大处着眼,又要小处着手。

    “职业”和“事业”是两码事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几乎每天在他

    的试验室里辛苦工作18个小时,在那里吃饭、睡觉。可是,他丝毫不以这种生活为苦。为什么?因为他把人生的职业选择和事业奋斗的方向巧妙地重叠在一起了。

    职业和事业其实并不是一回事:职业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事业则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有些人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为把二者完全混为一谈了。

    布朗先生是美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电影制片人之一。但是,他却被三家大公司革过职,生活几度潦倒不堪。

    最初在故乡N·弗洛姆文化出版公司,他凭着自己过人的艺术才干和不拘一格的文化经营胆略,仅用两年时间就坐到了公司的第三把交椅上,时年仅25岁。可是,因为一套全国农机企业营销网络丛书出版受挫,他与公司其他高层人士意见不合,最后被迫愤而去职。

    在纽约,在新阿美利坚文库刚结束试用期的他,一跃升任为编纂部副总裁,令其他同仁无不惊羡。可是,几位“东家”一年后又延聘了一位财大气粗的圈外人加盟,而他和这个人在文库的艺术追求等大方向问题上,常常意见相左。不久,他又“因故”被辞退了。

    回到加利福尼亚以后,他又进入了名闻遐迩的二十世纪霍士公司,在管理高层先后任职6年。但是,由于董事会不喜欢他建议并主持拍摄的诸如《埃及妖后》等多部大制作影片,他再次被迫离职。

    此后,布朗先生开始仔细回顾和检讨自己10多年来的职业路径--坦率地说,他的视野开阔、他的思想活跃、他的任人唯贤、他的秉公直言以及他的擅凭直觉行事,这些与生俱来的高贵品质、卓越胆识和艺术修养,不啻是成为美国乃至全球新娱乐时代一位成功老板的宝贵要件。可是,有哪一像公司真正需要他这样的老板呢?

    布朗痛苦地分析了自己打工每每失败的根源所在之后,毅然决定贷款30万美元,开始自立门户。很快,他就拍摄出《大白鲨》、《裁决》、《天茧》等一系列巨片,带给美国和世界影坛一次又一次震撼。

    在职业的道路上,布朗是个屡战屡败的公司行政人员;在事业的奋斗中,布朗又成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出色的大老板。也许很多人会对此感到奇怪,其实这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了:因为他的职业选择和事业追求合二为一了。

    那些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人,都是能够把自己的才干、兴趣、个性、处世风格与卓越的人生价值追求有机地融为一体的人。如果你也能像爱迪生和布朗那样,使职业和事业达到完美的统一,那就一定能取得

    最大的收获。

    找准真正属于自己的行业

    许多成就卓著的人士,他们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们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进行定位或重新定位,最终找准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行业。

    有些人并不了解自己的长处在哪里,而是只凭自己一时的兴趣和想法来选择行业,结果就会发生失误。对此,每个人都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人生的路原本有很多条,但并不是任何一条路都是最适合自己的。通常,一次性选择就能获得成功的人当然很幸运,因为这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毅力,并且较是地把握了“自知之明”。像贝多芬、莫里哀、梅兰芳等人,就属于这类为数不多的幸运者。

    但是,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却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认清自己的本质,选准努力的方向。人们只有经过社会实践的磨练之后,才能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业。

    古今中外,经过重新给自己定位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名人,十分之多:

    著名诗人艾青,本来在法国学的是绘画,只是偶尔在速写本上记下几句闪光的诗句。偶尔被一位诗人看到了,自作主张地寄给一家杂志,那首诗竟被发表了,这才使艾青认识到了自己的诗才,从而登上文坛;

    作家冯骤才在步入文坛之前,曾是一名专业球队的职业球员,球艺一般;后又去学画,也没有成果。但他在学画时偶尔也写些东西,终于发现自己擅长文学。此后,他一气呵成,写出了成名作《义和拳》;

    阿西莫夫是一位科普作家,也是一位自然科学家。他的成功,同样得益于对自己的再认识、再发现。一天上午,当他坐在打字机前打字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不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学家,却能够成为第一流的科普作家。”于是,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科普创作上,终于使自己成为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

    伦琴原来是学工程科学的,他在老师孔特的影响下,做了一些物理实验。由此他逐渐体会到,这就是最适合自己干的行业。后来,他果然成了一位很有成就的物理学家;

    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更是碰撞过多种职业才开始进入科学领域的。他本来准备当牧师,后来步入军界,走出军界后又做了银行职员,这期间他又研究音乐和医学。就在一次植物园的散步中,他幸运地碰到了卢梭。从此,他才进入了大有用武之地的生物科学界。

    现在许多人都在自己并不喜欢甚至厌恶的岗位上工作着,干自

    己并不愿意干的工作。与其折磨自己,空耗人生,倒不如早做决断,另起炉灶。这样你就会更容易获得成功。

    万无一失的求职方法

    很多年前,有个年轻人跑到美国西部,想当一名新闻记者。但因刚到那里人生地不熟,感到无从着手,只好写信去请教当时已是报界名人的马克·吐温。

    不久,马克·吐温就给他写了回信。信中说:“如果你能按照我的话去做,我就可以为你在报界谋得一席之地。现在请你告诉我:你想进哪一家报社?这家报社在什么地方?”

    这位青年接到信后,当然异常兴奋,便赶忙再写一封信,说明他所向往的报社名称及其地址,同时一再向马克·吐温诚恳表示,愿意听从他的指示。

    很快,马克·吐温又给他寄来了第二封回信,信里有如下几段话:

    “只要你肯暂时只做工作不拿薪水,那么无论你到哪一家报社,人家都不会拒绝你;至于薪水问题,你不必着急。你可以对报社的人说,你近来觉得不工作实在很无聊,现在极想找一份工作来充实生活,但可以先不要报酬。这样一来,无论那家报社现在是否迫切需要人员,总不好一口拒绝。

    “等你获得工作的机会后,就一定要主动做事。等到同事们慢慢感到确实需要你时,你再到各方面去采写新闻,把写成的稿件给编辑部;如果你所写的稿件的确符合他们的需要,编辑自然会陆续发表你的新闻稿。长此以往,你借此就会慢慢晋升到正式外派记者或编辑的职位上,大家也会渐渐重视你。到了这一步,你就不必担心没有薪水了。而同事和朋友们也必定会把你的名字和业绩传出去。这样,你迟早会获得一份薪水丰厚的工作。

    “不久,其他报社也会争相来聘用你,你可以拿了聘书给主编先生看,告诉主编先生,其他报社要给你多少月薪;如果这里也愿意出同样的月薪,你仍将会留在这里继续做下去。到那时,也许其他报社还会给你提高薪水,但如果数目与这里相差不多,你最好还是继续在老地方做。”

    读完信后,这位青年最初对马克·吐温的方法有些怀疑,但他仍然照着去做了。不久,果然他顺利地进入了一家著名报社的编辑部;不出一个月,他便接到了另外一家报社的聘书,提出每月将给他多少薪水;原先的报社知道之后,就答应照对方出的薪水数日加倍给他。于是他仍然在原来的报社里做事。

    这样,他在原来的报社里连续工作了4年。在此期间,还有两次收到其他报社的聘书,他也因此涨了两次薪水

    。后来,他就晋升为那家报社的主编了。

    除了这个青年外,另外还有5位青年向马克·吐温请教过同样的问题,当然也都从他那里获得了同样的启示,因而都很快找到了他们所向往的工作。这5位青年中的一位,后来成为美国一家最著名报纸的主编,而他在20年前像其他许多人刚起步时一样,不过是一个很平常的青年。正是用了马克·吐温教给他的方法后,他进入了那家报社,地位也日渐上升,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要想成功求职,首先不是向别人诉说你有多么优秀,也不是告诉别人你值多少钱,而是必须获得别人的认可和接受。这样,人家才会给你一个登台演出的机会。

    超呼寻常的敬业精神

    洛克菲勒是美国石油大享,他的老搭档克拉克这样说他:“他有条不紊和细心认真到了极点,如果有一分钱该归我们,他要取来;如果少给客户一分钱,他也要客户拿走。”

    洛克菲勒对数字有着极强的敏感,他常常在算账,以免钱从指缝中悄悄溜走。他曾给西部一个炼油厂的经理写过一封信,严厉质问:“为什么你们提炼一加仑油要花1分8厘2毫,而另一个炼油厂却只需9厘1毫?”这样的信还有:“上个月你厂报告有1119个塞子,本月初送给你厂10000个。本月份你厂用去9537个,却报告现存1012个。其他570个塞子哪去了?”这样的信据说洛克菲勒写过上千封。他就是这样从书面数字--精确到毫、厘、个,分析出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弊端所在,从而有效地经营着他的石油帝国。

    洛克菲勒这种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是在年轻时养成的。他16岁时初涉商海,是在一家商行当簿记员。他说:“我从16岁开始参加工作就记收入支出账,记了一辈子。这是一个能知道自己是怎样用掉钱的惟一办法,也是一个人能事先计划怎样用钱的最有效的途径。如果不这样做,钱多半会从你的指缝中溜走。”

    行行出状元

    古代有一个人叫陈尧咨,他的箭术精良,被喻为当时的第一神射手。有一次,陈尧咨在靶场练习射箭,旁边站着许多人观看;一个卖油的老人,挑着一副油担,也在旁边冷眼旁观。陈尧咨果然射艺非凡,不但箭箭命中目标,而且力道十足,支支穿透箭靶,因此,大家都一齐拍手叫好。只有这个卖油的老人微微点了几下头,表示出他并不十分佩服。

    陈尧咨见状,便转头问这个卖油老人:“你也会射箭么?”

    “我不会射箭。”卖油老人摇着头回

    答说:“不过,你虽然射得很好,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依我看,只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有点发怒了,便说:“你这老头子,你既不会射箭又这么小看人,真是岂有此理!”

    “先生,请不要发怒!”卖油老人不慌不忙地说:“我是卖油的,也从酌油上得了一点小经验,现在请你看一看吧!”卖油老人把一个盛油的葫芦放在地下,用一个铜钱放在葫芦口上,然后用油勺子将油从钱眼里沥下去。沥进去了许多油,可是一点也没有粘在钱眼上。

    “你看!这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手法纯熟罢了!”卖油老人抬起头来,笑着对陈尧咨说。

    从此以后,陈某再也不敢以射箭自夸。

    熟能生巧。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有些技巧性工种,只有靠天天练才能达到常人难以达到的熟练程度。别人感到神奇的东西,对于那些能工巧匠,则是习以为常的本事了。

    会动脑筋的人总能找到工作

    佛瑞迪当时只有16岁,在暑假将临的时候,他对父亲说:“爸爸,我不要整个夏天都向你伸手要钱,我要找个工作。”

    父亲从震惊中恢复过来之后对佛瑞迪说:“好啊,佛瑞迪,我会想办法给你找个工作,但是恐怕不容易。现在正是人浮于事的时候。”

    “你没有弄消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要您给我找个工作。我要自己来找。还有,请不要那么消极。虽然现在人浮于事,我还是可以找个工作。有些人总是可以找到工作的。”

    “哪些人?”父亲带着怀疑问。

    “那些会动脑筋的人。”儿子回答说。

    佛瑞迪在“事求人”广告栏上仔细寻找,找到了一个很适合他专长的工作,广告上说找工作的人要在第二天早上8点钟到达42街一个地方。佛瑞迪并没有等到8点钟,而在7点45分钟就到了那儿。他只看到有20个男孩排在那里,准备抢先去求见,他是队伍中的第21名。

    怎样才能引起特别注意而竞争成功呢?这是他的问题。他应该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根据佛瑞迪所说,只有一件事可做--动脑筋思考。因此他进入了那最令人快乐的程序--思考。在真正思考的时候,总是会想出办法的,佛瑞迪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了一些东西,然后折得整整齐齐,走向秘书小姐,恭敬地对她说:“小姐,请你马上把这张纸条转交给你的老板,这非常重要。”

    她是一名老手,如果他是个普通的男孩,

    她就可能会说:“算了吧,小伙子。你回到队伍的第21个位子上等吧。”但是他不是普通的男孩,她直觉到,他散发出一种高级职员的气质。她把纸条收下。

    “好啊!”她说,“让我来看看这张纸条。”她看了不禁微笑了起来。她立刻站起来,走进老板的办公室,把纸条放在老板的桌上。老板看了也大声笑了起来,因为纸条上写着:

    “先生:我排在队伍中第21位,在你没有看到我之前,作决定。”

    是不是得到了工作?他当然得到了工作,因为他很早就学会了动脑筋。

    一个会动脑筋思考的人总能把握住问题。他能够解决它,或消除它,或设计出一种办法模式,尝试着去做,直面问题。

    寻找适合自己的独特竞争手段

    西施是中国的四大美女之一,据说她最漂亮、最迷人的时刻,就是心口疼,双手护心紧皱眉头的样子。很多人此时都会为之倾倒。当时还有一位名叫东施的女子相貌长得很丑,但她也想使自己变得更美些,于是便仿效西施经常作捧心皱眉状。结果却适得其反,不但没能变得更美,反而愈加丑陋了,弄得那些看到她的人纷纷躲避走开,不忍正视。

    这就是“东施效颦”这一成语的由来。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千万不可简单地模仿别人,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否则就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了。

    别人的经验未必适合你,而只能作为你人生的参考。如果不加区别地盲目效仿别人,不仅无法增加自己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胜的筹码,反而会使自己的长处变为短处。

    所以说,每个人都必须寻求到最适合自己的独特竞争手段,才能在竞争中获胜。2000多年前发生的“田忌赛马”的故事,可以给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齐国大将田忌酷爱赛马,常常与一些公子哥进行这种游戏。他的谋士孙膑发现,尽管田忌的马和其他公子哥的马实力相差无几,但田忌往往输给他们。孙膑便很想帮田忌获胜。

    碰巧齐威王想和田忌赛马,而田忌知道自己的马无论是上等的、中等的还是下等的,都比齐威王的马力量要弱。这一下田忌发愁了,他感到自己必输无疑。但孙膑并不这样认为,他对田忌说:“你尽管同威王比赛,我自有让你取胜的办法。”田忌感到很疑惑,但因他对孙膑一向言听计从,只能硬着头皮迎战齐威王,并押上了千金赌注。

    比赛开始后,齐威王率先派出上等马,孙膑却让田忌以劣马迎战,结果首场大败。第二轮齐威王放出了中等马,

    孙膑让田忌用上等马与之竞技,大获胜利;第三轮田忌用中等马迎战威王的下等马,再度获胜。田忌最后两胜一负,将齐威王的千金赌注变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

    这一竞争策略无疑是智慧的,如果说构想出这一策略并不算难的话,那么困难就在于事先必须弄清楚齐威王将采取什么策略,以便按自己所定的规则取胜。

    中国古人早就说过“人贵有自知之明”。其实与之相连的还有一句:“人贵有知人之智。”只有既能自知,又能知人的人,才能被称为是“明智”的人。要想真正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竞争手段,则必须兼备“自知之明”和“知人之管”。只有这样,才能像《孙子兵法》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满怀热情地投入工作

    松下幸之助常常对处在各个岗位上的负责人这样讲:“在你的部门,有种类繁多的工作。那么多的工作,即使你是部长,你也不可能是神仙,不可能什么都会做。甚至有时候就某一项工作来说,你的部下更有才能;在别的什么方面,他比你更了不起。所以,你作为负责人、领导者,不是每个方面或在专业技术上都能指导的。然而,由于你处在领导的地位上,你还必须领导,必须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是重要的?那就是对你所在部门的经营要比谁都更有热心,不能亚于任何人。知识、才能不及别人是可以的,因为优秀的人才很多,不及人家是常有的事,但是,做好几项工作的热情你应该是最高的。这样大家就会行动起来。如果不具备这一点,做部长就不合格了。

    “作为位居他人之上的领导者,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热情。当然,作为位居他人之上的人,如果一切都优于他人的话,不用说这是无可挑剔的。既有知识,又有本领,还有才能,且人格又好的人这当然是最理想的,但是实际上这种一切都很出众的人大概还不会有。就拿我本身来看,在其他方面也都像我说的那样,学问啦,知识啦,都没有多少,在这一点上不但说不上最高,倒可以说是处在最低的状态,再加上身体不好,在这一点上差不多劣于所有部下。不管怎样,作为社长和会长,位居大多数人之上,我对事业上的热情不亚于任何人,能够让每一个人都发挥出所具有的力量,所以我能够长期胜任重要职务。我常常想经营这家商店、这家公司,自己一定要比任何人都有热情,这一点是重要的事。正因为我有这种热情,社员们也就产生‘他像父亲那样热心于公司,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的情绪。然而,即使有智慧、才华上远远优于他人的首脑在

    经营商店、公司时没有热情,那么在其手下的人们恐怕就很难产生‘在这个人的领导下使劲干’的情绪。这一来,难得的智慧和才华也就完全等于零了。还是这样,在其他方面哪怕什么也不具备,但是对于经营的热情必须要保持。如若这样,即使自己什么也没有,部下也会有智慧的出智慧,有力量的出力量,有才华的出才华,各自都会给与合作。

    “特别是最近,公司在飞速地进步,技术上的事可谓日新月异,还不断地有一些新的难题产生出来,就经营而言,大量使用电子计算机等进行复杂的分析已成为必需。对于我来说,不是轻而易举就能理解这种高超的问题的,在某种程度上讲,甚至完全不懂也是实际情况。不仅是我,一般的人要明确地了解那些专业性的东西也是十分困难的。这样一来,一方面站在他人之上开展工作是非常不可靠的。但我觉得没有担心的必要,因为有通晓各专业的人,大家都会去做。所以,可以说只掌握一知半解的知识没关系,而需要担心的是再三强调的,自己是否有经营公司和干工作的热情。如果没有这种热情,人们就会各自离去,即使不离去,我想他们为公司,为工作耐心地提供自己的聪明才智的情绪也会渐渐地淡薄下来。如果出现那种情况就糟了,所以,负责人、领导者必须经常地自问自答这些问题。如果是10个人的科长,在这10个人中自己是否最有热情?如果是百人的部长,或者是一万人的大公司的总经理,在这百人当中或者万人当中,自己对经营方面的热情是不是最高的?如果你自信是最高的话,那么你表面上哪怕像玩一样,也可以充分发挥大家的作用,而完全尽到责任。但是,如果对这个问题总是含含糊糊的话,那么,你还必须去培养这种热情。如果缺乏热情,认真地说,这个人恐怕就不能不离开负责人的地位了。”

    爱默生说:“缺乏热诚,难以成大事。”热诚是一把火,它可燃烧起成功的希望。要想获得这个世界上的最大奖赏,你必须拥有将梦想转化为全部有价值的献身热情,来发展和推销自己的才能。

    激情工作才能获得财富

    美国作家威·莱菲尔普斯一次走进一家袜店,一个年纪不到17岁的少年店员迎面问道:“先生,您要什么?您是否知道您来到的地方是世界上最好的袜店?”

    少年从一个个货架上拖下一只只盒子,把里面的袜子展现在作家的面前,让他鉴赏。“等等,小伙子,我只要买一双!”作家有意提醒他。“这我知道,”少年说,“不过,我想让您看看这些袜子有多美、多漂亮、真是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