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健康中,饮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一定要注意适当地选择食物,并根据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组成合理的饮食搭配,这是达到良好营养的关键。所谓良好的营养,即合理的营养,要求营养素相互之间保持合适的比例,人体的营养需要与饮食的供给之间建立平衡的关系。供给不足与供给过量,对身体都是有害的,所以我们提倡和谐的饮食。

    ■

    据说,英国有个叫杰克逊的农民150岁的时候,被英王发现,遂召他进宫,请他传授长寿之道。可他去了富丽堂皇的宫殿后,面对美味佳肴凶猛地饱餐了一顿,由于吃得太多,竟然在不久后死去了。宫廷医生对其尸体进行解剖后发现:他的各个器官均无衰老征象,问题就出在他进宫后太贪吃才遭此不测。

    吃得太饱也会致命,这就是不懂饮食规则而导致的恶果。

    有些人一遇到美味佳肴,便禁受不住诱惑,开始大吃大喝,直到撑得受不了了,才肯罢休。这种错误的饮食习惯往往会给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古人云:“一饱为足,十饱伤人”,“一顿吃饱,十顿吃汤”,“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吃得过多,会严重伤害身体的正常运转,正如中医所说:“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当饭吃得过饱时,就会昏昏沉沉,精神恍惚,很多人以为这是正常现象,殊不知,这正是因为吃得过饱而导致的。饱食使得肠胃负担过重,人身上的血液都跑到肠胃系统去“工作”了,于是大脑就会出现供血不足,得不到足够的能量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因此就出现了头脑迟钝、犯困的现象。同时,进食过饱,摄入的热量大于消耗,多余的热量会变成脂肪,沉积于皮下及脑等组织器官内,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出现嗜睡、反应迟钝、注意力分散、健忘等诸多症状。

    饱食对人体伤害很大。健康专家研究表明,人吃得太饱后,有一种叫做“纤维芽细胞长因子”的物质在大脑中快速增长,而这种物质正是引起脑动脉硬化的罪魁祸首。如果我们长期每餐饱食的话,这种物质就会在大脑中不断地积存增多,当它达到一定量时,大脑动脉便会发生硬化。

    我们进食的大多是混合食物,从胃排空的角度谈,消化时间根据食物成分的不同在1~4个小时(消化时间: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而实际上在胃内食糜完全排空之前,就已经产生明显的饥饿感了,如果两餐之间间隔时间过长(4~5个小时,甚至更长),容易产生饥饿感,进而导致过量进食。

    经常

    饮食过饱,不仅会使消化系统长期负荷过度,导致内脏器官过早衰老和免疫功能下降,而且过剩的热量还会引起体内脂肪沉积,引发肥胖、高血压等“富贵病”。另外饱食后,胃肠道循环血容量增加,造成大脑血液供应相对不足,使脑细胞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引起冠心病病人发作心绞痛,诱发胆石症、胆囊炎、糖尿病等。少食多餐能够避免饱食现象的出现,对于维护自身健康是很有益的。

    正确的饮食规律,应该是一日三餐,只吃八分饱。真正生活有节制、有规律的人大都不会“饥一顿、饱一顿”,而是拥有准时吃饭,到量停箸的好习惯。

    有一句这样的俗语:宁可撑死人,也不占着盆。意思是指,吃饭一定要把自己餐具里的饭吃完,即使吃饱了也要这么做。实际上,这种做法非常不科学。这就违背了吃饭只吃八分饱的饮食原则,科学的做法应该是“宁可锅中存放,不让肚子饱胀”。饭吃不完了没关系,但是如果非要吃到肚子里去,则危害就大多了。

    为什么要吃八分饱呢?这是因为一般的食物在胃中4小时左右即被全部排入肠中,因此除晚餐至次日早餐外,每餐进食时间相隔在4~7小时为宜。间隔时间过短,胃中食物未消化完而又进食,就会影响胃的功能,久而久之容易得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而进食时间相隔过久,胃早已排空,过多的胃酸侵蚀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易发生消化性溃疡,还会使肠液分泌和肠道蠕动受到抑制,出现腹胀、便秘等症状。

    托尔斯泰是一个懂得节制饮食的人。作为一代名人,他要经常出席文人墨客、社会名流、政界要人的各种宴会,但是面对山珍海味、美馔佳肴,他从不贪嘴,始终只吃到八成饱左右便退席。

    在我国江苏镇江有一家倡导健康饮食的“八分饱”饭庄,由于饭庄在起名上别具一格,很是抓人“眼球”,在镇江竞争异常激烈的餐饮界广受关注,以“名”夺人而生意红火。其实,这家饭庄在硬件上并没有过多出奇之处,但他们在为每一位食客点菜时,总要刻意提醒菜肴的荤素搭配和营养结构,经过培训的服务员讲解起健康饮食来头头是道,明显优于一般饭店的服务员。这家店总部在台湾地区,是一家连锁店,之所以要起这样一个店名,主要是因为他们发现现在的人猛吃猛喝、暴饮暴食的太多,不仅不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在饮食的营养上也是顾此失彼,对健康很是不利。

    现在的人不是没有吃的,而是不会吃,好多现代病,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等都是吃出来的“病”。正是基于此,

    古人有“事做十分勤,饭吃八分饱”的古训,上面说的“八分饱”饭庄即由此而得名。

    日本人吃晚餐也讲究“饭吃八分饱,不把医生找”。他们外出就餐时,有两个好习惯:一是食客按照自己的食量订餐,不够再追加,不讲究排场;另一个是店家精心烹制菜肴,不以量大取胜。日本人在享受晚餐时,利用饮食沟通情感,因此晚餐持续的时间一般比较长。

    那么,如何避免饱食呢?那就是少食多餐。中医很早以前就提出了少食多餐的养生观点。早在两三千年前,《黄帝内经》就主张“饮食有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药王孙思邈也曾说过,“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就是关于食不宜过饱,宜少食多餐的阐述。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少食多餐有着一定的科学依据。

    点评

    少食多餐是近年来众多养生保健专家所推崇的健康饮食法门。少食多餐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糖尿病人少食多餐还有利于控制血糖。因此,在饮食上,一定要懂得适可而止,不可太少,也不可太多,吃到八分饱是最理想的健康状态。

    ■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饮酒,是一种历史久远的世界性现象。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人民都离不开酒,酒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人们传达思想、交流情感的使者。

    对于一个好酒的人来说,喝酒的理由太多了。逢年过节要喝酒,谓之“喜庆酒”;结婚要喝酒,称“喜酒”;生孩子办满月,称“满月酒”;就是死了人,办完丧事也要办几桌,谓之“谢和酒”,意思是对街坊邻居的帮忙表示感谢,特别是老喜丧(七八十岁过世的),更是要多摆几桌。遇到朋友相聚,亲戚来访,随时都喝,故有“无酒不成席”之说。酒桌上是无话不说,不少事就是在酒桌上谈成的。

    酒在人类的保健史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药酒是人们公认的良药,我国许多中药也是用酒来泡制的。适量饮酒,对健康有益。但是如果过量饮酒,就变成有害了。只有充分了解饮酒对人体健康的益害,掌握科学的饮酒品质、数量和方法,才能在酒中获得真正的乐趣。

    老杨一生好酒,却从不贪杯,因此他的身体一直很健康。他不像一些酒鬼,一上酒桌就不要命,直到把身体喝垮,他有自己的一套“酒经”,说起来既有意思,也给人许多提示。在这套“酒经”里,他把喝酒的人归为“六等”,各等有各等不同的感受。

    第一等为“抿”,

    就是轻轻地用嘴在酒杯上抿上几小口,顿觉爽快,最多喝一两来酒,人就心情舒畅;二等为“品”,就是用嘴一小口一小口地慢品,二两酒下肚,人有一种陶醉之感,心明气爽,恰到好处;三等为“喝”,三两的杯子,三口两口下去后,便有了微醉,一觉睡过来,神志明白,该干什么干什么;四等为“饮”,喝酒如喝凉水,四两起步,喝着喝着话就多了,两眼发直,醉眼蒙眬,走起路来脚底下没根儿;五等为“灌”,总恨那酒下去得慢,端起杯子仰口而进,半斤酒下去,就大醉了,语言不清,哭笑不能自控,最容易耍酒疯;六等为“吹”,喝酒不用杯子,直接用瓶子嘴对嘴,与其说是喝酒,不如说是往肚子里顺,一会儿就酩酊如泥,人事不知。

    用老杨的话说,这喝酒“二等”为佳,“三等”要适可而止,要是喝到“五等”就没什么意义了。他的这个“酒经”很有道理,得到周围不少酒友的认可。

    适量饮酒有益健康,并能带来欢乐与享受。但若长期过量饮酒,则会伤气耗血、损肾之精、生痰动火、损害健康,并带来种种灾难。

    (1)对心脏的危害。对心脏病人来说,饮酒有害无益。大量酒精的长期刺激可使心脏发生脂肪变性,减低心脏的收缩力,影响其功能。

    (2)对肝脏的危害。长期过度饮酒,会导致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酒进入人体后,95%以上的酒精经肝脏氧化分解、解毒和排泄。如果过量饮酒,就会加重肝脏细胞的负担,酒精可使脂类氧化降低,使脂类合成增多而形成高脂血症;酒精转化成的乙醛,使肝细胞受到损害后,还抑制肝细胞合成蛋白质,造成脂肪充填而形成脂肪肝。继续饮酒发展成酒精性肝炎,继而发展成酒精性肝硬化,危害人的健康乃至生命。

    (3)对性功能的影响。少量饮酒可加强血液循环兴奋精神,有助性的冲动,但过量饮酒、酗酒、嗜酒则影响性功能。因为酒精为中枢神经的抑制剂,可干扰性兴奋激起的反射传递途径,使性兴奋及性高潮的生理反应变慢、消失。另外,过量饮酒可以破坏分泌激素的腺体降低男性血液中的睾酮,致使男性性欲减退,导致阴茎勃起障碍,甚至阳痿。酒精还可严重损害睾丸细胞,影响精子产生,进而影响生育。

    (4)过量饮酒可中毒致死。近年来,媒体不断报道因大量饮酒引起急性酒精中毒致死的事件,尤其是逢年过节造成的中毒事件较多。据报道,法国每年因酗酒引起死亡的人数达4万多人;全世界发生的车祸,1/3

    以上是因醉酒造成;英国每年被淹死的人中,有90%是醉酒后落水的。

    过量饮酒,轻者使人酒醉,有损身体健康;重者可导致中毒死亡。因此,饮酒的关键在于有节制、有规律地饮用适量的酒。具体来说,饮酒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要遵循适量、少饮的原则,不要过量饮酒。

    (2)喝酒前,应先吃点东西,忌空腹饮酒。

    (3)睡前不宜饮酒。

    (4)情绪不好时不宜饮酒。

    (5)孕妇不能饮酒。

    (6)性生活前不宜饮酒。

    点评

    酒具有两重性,饮之得当,会使人体健康,给人们带来欢乐;饮之不当,又常常给人带来痛苦和疾病。那么,怎样来把握这个度呢?饮之得当,一是不贪杯,二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等疾病后,尽量少饮酒或不饮酒,以避免病情加重和发生意外。

    ■

    在我们周围,很多老人之所以健康长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都很注意合理的饮食搭配。科学理论也证实,凡是能保证机体活动所需营养结构,并能使机体保持平衡的饮食,即是最优化的,有利于长寿的。

    英国首相丘吉尔活了91岁,他的饮食相当简单,但很合理,他最爱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但也不拒绝肉食。他对饮食很有研究,曾多次修改营养师为他制订的食谱,酒也喝得较少,从不贪杯。这种良好的饮食习惯,有效地保护了他的心血管系统。

    大画家刘海粟十上黄山,锻炼了意志和身体。他平时注意饮食,不挑食品的粗细和味道,但很注意食物中的结构,力求荤、素、咸、淡相宜;他爱吃稀饭和软饭,不吃油腻食物。

    著名作家孙犁生活有规律,勤于读书,书法养生,喜爱花鸟虫鱼,饮食更为普通,清晨吃玉米稀饭或稀饭一碗、馒头一个,佐以酱菜,中午多是面条,晚饭又是稀饭或玉米稀饭。午饭、晚饭吃炒菜多是豆角,菜里有时加点瘦肉丝,主食除馒头外,也吃烙饼、包子。

    著名作家冰心长寿的原因之一就是饮食生活有规律,她每天7点钟吃早饭,喝一碗奶,加上少许咖啡和蜂蜜、小半碗稀饭和一只蛋白,每顿饭吃一个香蕉,午饭、晚饭总是半碗米饭,吃一点肉或鱼、豆腐、各种带纤维的蔬菜和几匙汤,睡前喝一碗牛奶。

    诗坛泰斗臧克家把自己的长寿之道归纳为:“思想大门洞开,情绪轻松愉快,锻炼,营养,药物,健康恢复快哉。”臧老认为,适量的营

    养是保障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他向来与烟、酒、麻将绝缘。饮食以素食为主、肉食为辅,花生他是每顿必吃。

    合理的饮食搭配,对人类的健康、寿命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从幼年时起,就注意营养饮食,要有科学、最佳的营养结构。否则,不但对幼年时期身体有碍,对其成年以后的健康、寿命都有影响。

    在饮食搭配方面,很多人由于受到“应多素少荤

    的影响,尤其是听了一些专家言论,说是吃素能够减少患心血管病的机会,更加重了对荤类菜肴的偏见,便以为“吃荤害处多,吃素才长寿

    。其实,这种观念不够全面,甚至在一定情况下是错误的。

    有一位高僧在临终前,医生为他做了较为全面的身体检查,结果发现他患有非常严重的营养不良症,这才是导致他身体衰老的主要原因。另外,有医学家对嵩山少林寺众多碑文进行了详细研究和考证,结果发现一个惊人秘密:碑文中记载的大部分和尚都是死于30~40岁。这些“不沾荤腥

    、专门吃素者之所以“英年早逝

    ,是不是同样死于营养不良呢?

    荤菜尽管有其对人体不利之处:易致肥胖、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但它亦有功不可没之所在:增强人的体质,补充脑细胞,促使骨骼生长,使人肌肉更加结实,皮肤更有光泽,精力充沛。运动员在进行训练时,膳食标准远远高于常人,他们只有吃了足够的“荤菜

    ⒕)

    ,才有精力完成超过常人的运动量。如果天天给他们吃“青菜萝卜

    ,还能“动

    起来吗?我国西北地区有一种个头不算高的马,由于它每天要翻山越岭,所以主人每天都要喂给它一定数量的肉食,才使得它们“爬山如履平地

    。

    近年来,医学专家们一致认为,只有食用一定数量的肉食才能够长寿。因为肉食中含有多种丰富的氨基酸,使血管保持柔软,预防动脉硬化。他们对70岁的老人进行了长期跟踪调查,得出的结论是,长寿需要如下众多条件:血液中的血色素要多,胖瘦适中,手的握力要大,短期记忆力要强,要有热爱运动的习惯,不抽烟、少饮酒,要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多喝牛奶,吃一定量的肉类。专家还指出,老年人每天应当吃50克肉、80克鱼、一个鸡蛋(50克)、一瓶牛奶(200毫升),这是对健康长寿最为有利的。

    可见,饮食搭配必须讲究和谐与平衡,吃素、吃荤都不可走极端。最理想的应当是“荤素合理搭配

    ,二者缺一不可。具体到个人摄入量也各不相同:如患心血管病者自然应少吃肉食和荤菜,免得加重病情;而正处在长身体、长智力时期的青少年,以及孕期女性,则应适当增加动物性食物的分量,促使青少年及孕妇腹中胎儿的正常发育。

    另外,那些从事体育竞技运动、艰苦繁重工种、脑力劳动者,都应搭配较多动物性食物作为“动力

    的补充,确保充沛的精力。

    点评

    合理的饮食搭配,是促使我们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每一个人,由于不同的年龄、性别、体重,所处的不同生长期及其生活方式、工作性质、家庭环境、社会层次等,都会产生不同的饮食营养需求。所以应制定不同的营养健康饮食的系统方案,并在人体上述条件发生任何变化的时候,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