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世界500强企业高管的就业忠告 > 忠告二十 不要拒绝改变自己
    员工拥有“应变能力”,在平时可改进公司产品质量及服务,以应对市场竞争。一般说来,知识越渊博、阅历越丰富的人,应变能力就越强。因此,他们反应敏捷,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调动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各种知识来思考解决,从而使“山穷水尽疑无路”,转化为“柳暗花明又一村”。应变在危急时,能扭转劣势、解除可能对公司造成的伤害,难怪会成为老板重视的素质之一。

    适者生存:应变力决定成败

    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只有先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一个拒绝变化的企业必然走向衰败,一个拒绝变化或不能适应变化的员工面临的结果将是被淘汰出局。

    如今许多招聘单位很注意考察应聘者的应变能力。如在面试的最后一步,在对应聘者的基本业务素质的考察中,公司会设置一些“场景题”,借以考察应聘者的应变能力、工作作风及处事方法。这些场景题,一般都是人人可做的题,但做好却不易,而且事先无法准备,很难造假。这些题目几乎能够直接暴露求职者的实力,如果不小心,很可能前功尽弃。

    职场人生就在于变,“应变能力”是一种创造力,它推动了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它是人们根据客观事实而做出的一种主观反应。动物的“应变”是生存的一种本能,是被动的。作为具有高级智慧的人类,我们拥有的“应变能力”是创造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主动的。一旦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就会离成功靠的更近。在变幻莫测的职场中不败的法则就是:锻造应变能力,主动出击。

    没有应变力何来竞争力

    求职面试时,通常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这样往往使求职者处于被动局面,被动就意味着“挨打”。有的单位或部门主管在对待求职者时会用另一种面试方式,考考求职者“就事论事”灵活多变的能力。

    应变力就是一个人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随时调整自身行为的能力。现在企业对突发性事件能否及时调整,已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缺乏应变,就只能在市场浪潮中逐步淘汰;基业长青,只属于能够随需应变的组织。作为企业如此,作为企业的员工更得如此。因此,现在很多企业都把应聘者是否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作为考察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一个男青年南下广州,第一次参加应聘面试迟到了,到达该公司时,已有30个求职者排在他前面,他是第31位。

    一般而言,主试者对前面的人印象肯定比后来的人印

    象深,而且往往面试进行到一定阶段就差不多有了中意的人选。怎样才能引起主试者的特别注意而赢得职位呢?善于应变的他转瞬便有了主意。他很快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了一些东西,然后折得整整齐齐,走向秘书小姐,恭敬地对她说:“小姐,请你马上把这张纸交给你老板,这对我非常重要!”

    小姐把那张纸条很快送到老板的桌上,老板看了笑了起来,只见纸条上写着:“先生,我排在队伍的第31位,在你看到我之前,请不要做决定。”后来他受到了聘用,正是他的应变力受到老板的青睐。

    现在不少毕业生在求职中都接到了突如其来的“手机炸弹”——应聘单位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然打电话来隔着电话线进行面试。

    前不久,有位大学毕业生小王就遭遇了这样一次“突如其来的面试”,小王说:“刚起床穿衣服呢,手机就响了,居然是应聘公司人事部来的电话,说立刻要电话面试,我的天啊!”之前小王已经通过了该公司的笔试,正在准备面试通知,“没想到连通知都没有,面试就开始了。”小王苦着脸说,当时自己根本还没睡醒,一听到要电话面试,立马出了一身冷汗,脑子也随之一片空白,“接下来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挂上电话就觉得没什么希望了。”

    对此,许多大学生大呼“吃不消”。他们表示,在用人单位的“突袭”面试下,应聘者除了慌张之外,很难有其他反应。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也难以发挥出正常水平,最后的回答也往往是牛头不对马嘴。而且,还要每时每刻提心吊胆,就怕突然接到面试电话,“真是像定时炸弹一样,让人坐立不安。”毕业生小丁表示,公司在笔试之后就没有见过本人,仅通过一个电话面试就把候选人给否决掉,这是否给人过于轻率的感觉。

    对于求职大学生的抱怨,那些发出“电话突袭”的企业却有自己的说法。上海一家IT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认为,在没有任何预期的情况下,给应聘者进行电话面试,关键不是考察他的业务面或者知识面,而是想了解其是否有比较快的应变能力,就是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否很好地处理。

    同时,这种电话面试本身也是对工作能力的考察,我们考察的重点不是应聘者回答的内容,而是他的应对态度,有些应聘者一接到电话听说是面试,立刻就六神无主、词不达意,可想而知,如果以后在工作中碰到突发事件,这类人的处理能力应该也不强。

    有一位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曾这样说:应聘者的应变能力、分析能

    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与他今后的工作表现息息相关,所以是面试中考察的重点,主要是看应聘者对主考官所提的问题理解是否准确,回答是否迅速,对于突发问题的反应是否敏捷,对意外事件的处理是否恰当等。

    IBM有这样一句“名言”:IBM不会总有空的位置。IBM一年四季都在招聘,但能够有机会进入IBM的却凤毛麟角,因为IBM招的是真正的精英。

    IBM公司考察应聘者的一是逻辑分析能力、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注重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二是品德,如是否诚实、勤奋、诚信等;三是岗位方面的实际技术能力与心理特征,包括沟通技巧、计算机操作能力、英语水平及发展潜力等。IBM对员工的个人发展潜力非常重视,因为这关系到员工未来是否能够有所发展。

    实际上不仅IBM如此,许多世界知名的大公司也都把应聘者的应变能力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进入微软的员工听到的第一句话是:“你的学历和现有的知识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它唯一能够影响的就是你三个月以内的底薪。因此,你的一切必须从适应开始!”

    再如全球排名第二的咨询公司美国科尔尼咨询公司,在招聘大中华区香港公司的工作人员时,负责考试的人力资源经理问应聘者的第一个问题竟然是“香港有多少只老鼠?”应聘者当时有点犯蒙。但是,她很快镇定下来,心想,肯定不能说不知道。再一想,香港到底有多少只老鼠,肯定连香港人也不知道。想到这儿,她索性放开了,从老鼠出没的地方开始分析,首先应该查一下香港有多少家餐馆、有多少个垃圾场、有多少野外生活空间……条条有理,娓娓道来,听得人力资源经理面露喜色。后来,这位应聘者才知道,这个古怪的问题考的就是应聘者的应变能力、快速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最终,她成为几百名应届毕业的同学中少数的几名佼佼者。

    应变力在职海中不仅是竞争力,还是战斗力。“应变力是战斗力,而且是重要的战斗力。”这是著名军事家拿破仑的一句军事名言。拿破仑所讲的战斗力是指置身于战场的指挥员从客观实际情况的变化出发,通过主观的创造性思维而实现的“快速反应能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应变力。这种应变力可以使己方在军事活动对抗中临变不惊,措置自如,变被动为主动,变劣势为优势,进而转化为一种强大的战斗力。

    我国古代著名兵书《孙子兵法·虚实篇》讲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百战奇

    法·变战》也讲道:“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好古知兵,举动必先料敌。敌无变动,则待之;乘其有变,随而应之,乃利。”这些都是说指挥员在战争中的作战指导要“因敌制变”,灵活用兵。也就是说,善谋者胜,善变者赢。在战争中,指挥员既要精于运筹谋划,又要善于临机应变。只有做到“因敌制变”,才能实现“因敌制胜”。

    战争是两股活力之间的对抗。战场上的情况总是千变万化,从来没有什么定势的战争法则。指挥员能否做到敌变我变,巧妙地运筹战事,灵活地运用战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只有适应敌情变化,采取相应对策,方能克敌制胜。如果墨守成规,以不变的战法应付变化了的情况,必然要受到战争的惩罚。从这个意义上讲,应变力也是战斗力,是战争的一条重要规律。

    古往今来,大凡名将用兵,都注重应变制敌。刘邦夺取关中地区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曹操攻打壶关城的“网开一面,虚设生路”,邓尼茨利用潜艇采取“狼群战术”进行水面夜袭,朱可夫使用高炮水平射击打敌地面集群……这些都是战争史上应变制敌的杰作。

    实际上,这一道理不仅适用于战场,同样适用于商场、职场、情场。现代社会的职场竞争虽没有动物同类竞争中常见的那种血腥场面,但从事物的本质来说,职场竞争仍是十分残酷的。我们耳闻目睹了太多因行业过分竞争而破产的企业经历;我们也见过了太多小公司被大企业吞并的事实。当然,最令我们震撼的还是越来越庞大的失业队伍。

    也许有人说,我在这个公司里失去了位置,可以另谋高就,别的公司也许会有一个美好前程在等着我呢。但他们却忽视了一个事实,他们忘了,职场竞争是以胜任力为前提的。职场里,一切以竞争力作为衡量员工职业能力的标准,如果不能适应,那么就将被淘汰!

    自然界的“末位淘汰”定律讲的是同类之间的竞争。一只狮子每次只吃一只羚羊就足够了,因此狮子追逐羚羊群时,羚羊们就展开了一场“末位淘汰”竞争,跑得最慢的那只就是狮子的美餐。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行了“末位淘汰制”。这些企业每年都对员工进行综合评估,按照一定的比率淘汰不适合的员工,同时也不断补充新员工,从而保持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末位淘汰制”可以使员工时刻保持竞争状态,时刻具有危机意识。它不是简单的人员淘汰,而是充分地考虑了员工的努力程度。它使企业员工在整个考核年度中,熟知自己的工作职责和

    业绩标准,可以依据自己制订的具体目标,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把握自己的命运。“末位淘汰制”的压力最终会转变成员工工作的动力。

    生活在竞争与压力中的求职者不需要做行业中最优秀的那一个,事实上这也很难做到,因为最优秀的员工只有一个。我们只需要与那些处在相同位置、做着相同事情的人竞争。在一个企业中,如果我们是最有应变能力的员工,那么即使所有的人最终都将被裁掉,我们也是最后一个,因为我们最能适应环境,哪怕我们的环境布满凶险。

    在职海中,老板不但需要应聘者具备这样的应变能力,还需要使每一个员工都具有这种变能力,让员工不惧怕工作环境的改变,把环境的改变当作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契机,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干。对那些拒绝适应新环境或者害怕面对新环境的员工,果断的淘汰出局。变色龙一样的员工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可以快速地适应并融入到新的工作中,打出一片新天地。这种具备“快速应变能力”的人才是世界500强企业最需要的人,也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团队或企业都追逐的对象。

    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随变而变

    世界在发展,各种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要能预见到将来要发生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自己采取行动,应对变化。同时,发生变化后,还必须审时度势,顺势而变,去适应它。只要能适应变化,你就是胜利者,我们要学会根据环境或其他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方法思路,不要让工作、生活停留在过去,善于应变,只有改变,你才能做得更好,也只有这样,我们在职场上才能走得更远。

    国家电网公司招聘管理人员,给每位应聘者发了一根米尺,要求测出这幢20层大楼的高度。应聘者有的利用几何知识繁琐地计算;有的爬到楼顶用绳子系上米尺测量……有一位应聘者来到大楼管理处询问,得到了正确答案,由此入选了。

    其实,这是一个用来测试应聘者应变能力的试题。因为仅用一根米尺是不可能量出大楼的准确高度的,测试应聘者的应变能力乃是“米尺面试”的目的所在,因为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一个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如何学会应变。

    在十倍速时代下,变化速度愈来愈快。面对变局时,你能否沉着应付、快速应变,甚至在不确定状态下,马上抓到重点,做出正确决定?

    这里,我们以曾国藩一生“三变”为例,看一看一个成大事者是怎样在“朝廷”这个职场上适应时代的潮流变化

    以变应变的。

    曾国藩的处世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灵活应变的处世态度和方法。因此,虽然他处世中勤于功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恪守仁义的宗旨未改,但在做事为人的“形”上,却是一生三变。正是这“三变”蕴含了人们对他的褒贬。但不管怎样,没有这适时的“三变”便不会有他更大的成功和名声。

    曾国藩“一生三变,书字初学柳宗元,中年学黄山俗,晚年学李黄海,而参以刘石,故挺健之中,愈饶妩媚。”这是说习字的三变。“其学问初为翰林词赋,即与唐镜海太常游,究心儒先语录,后又为六书之学,博览乾嘉训诂诸书,而不以宋人注经为然。在京为官时以程朱为依归,至出而办理团练军务,又变而为申韩。尝自欲著《挺经》,言其刚也。”这是说学问上的三变。

    作为一介儒生,曾国藩的思想的核心的部分是儒家思想,但是其中又夹杂了各家的学说。上述各家思想,几乎在他的每个时期都有体现。但是,随着形势、处境和地位的变化,各家学说在他思想中体现的强弱程度又有所不同,这些都表明曾国藩以变应变的能力。

    曾国藩的同乡好友欧阳北熊也认为,曾国藩的思想一生有三变。早年在京城时信奉儒家,治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时采用法家,晚年功成名就后则转向了老庄的道家。这个说法大体上描绘了曾国藩一生三个时期的重要思想特点。

    曾国藩的儒家思想形成于他做京官时。他用程朱理学这块砖敲开了做官的大门之后并没有把它丢在一边,而是对它进行深入研讨。同时曾国藩又得益于唐鉴、倭仁等理学大师的指点,这使他在理学素养上更是有了巨大的飞跃。他不仅对理学、名教和封建统治秩序的一整套伦理哲学,如性、命、理、诚、格、物、致、知等概念,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还进行了理学所重视的修身养性。这种修身养性在儒家是一种“内圣”的工夫,通过这种克己的“内圣”功夫,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他还发挥了儒家的“外王”之道,主张经世致用。唐鉴曾对他说,经济,即经世致用包括在义理之中,曾国藩完全赞成并大大地加以发挥。而且曾国藩还非常重视对现实问题的考察,重视研究解决的办法,提出了不少改革措施。曾国藩对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的深入研究,是他这个时期的重要思想特点,而对于这一套理论、方法的运用,则贯穿了他整个一生。

    在为官方面,曾国藩恪守的却是“清静无为”的老庄思想。他常表示,于名利之外,须存退让之心。在太平天国败局已定,即将大功告成

    之时,他的这种思想愈加强烈,一种兔死狐烹的危机感时常萦绕在他的心头。他写信给弟弟说,自古以来,权高名重之人没有几个能有善终,而要将权力推让几成,才能保持晚节,天京攻陷之后,曾国藩便立即遣散湘军,并做功成身退的打算,以免除清政府的疑忌。这不失为明哲保身的高招。

    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思想倾向,说明曾国藩善于从诸子百家中吸取养分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容闳说,曾国藩是“旧教育中之典型人物”。无疑,在曾国藩身上,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基因,正是这些基因,才使曾国藩成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精神偶像。也正是他的以变应变,才造就了他的功业。

    在职场上要想做到积极应变,除了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之外,还应当根据“敌我”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敌变我变”。“敌变我变”是人们适应形势发展,不断调整自己思想与行为的基本策略。所谓“敌”不一定就是敌人,而是泛言对手、环境而已,比如对于个人而存在的环境,对于生意人的行情,对于企业、厂家的同行等等。因为大家都在求生存、求发展,都在想新招、出新点子。因此,时移则势易,势易则情变,情变则法不同,顺理成章。

    法国19世纪的伟大战神拿破仑,就是精通“敌变我变”的伟大人物。1813年底,他在莱比锡战役中失败,反法联军以23万之众的优势兵力向巴黎压来。当时拿破仑身边的部队仅8万多人,他主动寻找战机,连连获胜。但联军的来势太猛,小胜利不足以阻止联军对巴黎的合围之势。

    1814年2月1日,拿破仑又一次战败,形势危急,经过两个夜晚的思索,拿破仑决定向敌人让步求和,这是2月8日的事。9日早晨一起床,拿破仑敏锐地发现乘胜进军的联军在部署上犯了错误,就是联军为了行军和供应军需的方便,实行梯次进军,分三路逼进巴黎。拿破仑果敢地改变主意,准备再战。

    拿破仑利用敌人分兵的弱点果断下令,以一部分兵力利用有利地势,阻遏、抑滞敌军中的两路,自己由亲率主力,猛扑敌军最强的一路。2月10日上午,全歼一个俄国师。2月11日,击溃一个军。2月12日,基本歼灭联军两个军。三天之内三战三捷。到2月22日,12天内,连打8仗,歼敌10万人。

    拿破仑在这里的胜利,关键在于他不守一术,以变应变,不失时机地出击,转败为胜。考察拿破仑在欧洲叱咤风云的历史,可以知道他还不止是一位只知打仗的武夫,在外交上的精明,在政治上的睿

    智,都是成就他成为一代伟人的关键因素。正是他在这些地方多路出击,又能随机应变,所以他有可靠的基础,建立起他的欧洲帝国。

    很多人学富五车,但求职时四处碰壁,就因为他们在头脑中形成了单一的标准,以为事情只能是怎样,不能是怎样,于是不知变通,处处行不通。知识反倒成了成功的绊脚石。

    有这样一则笑话,说的是有一位士兵自己踩错了步伐,却反而说全队的其他士兵踩错了步伐。真是滑稽又可悲!遗憾的是,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刻苦努力、积极上进、抱负远大的人竟然也容易犯这个错误。这些人过于固执成见,因袭守旧,不懂得紧跟时代步伐。不仅如此,还老是说些华而不实,只会流行一时的话。他们这种愚蠢的观念最后就把他们拖进了落后的坟墓里。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时,一不小心他失手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到江里了。好心的船夫愿意帮他捞剑,可是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马上掏出一把小刀,把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说:“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说吧!”他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才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就算他潜水的本领再高,又怎么可能找到根本不在船下的剑呢?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有许多在职场中求生的人,他们好像整天生活在过去一样,总以为今不如昔,而现代世界变化的声音,无论如何也传不的到他的耳朵里,仿佛时代决不会进步了,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岂不知,在多变的生活中不会以变应变的人早晚要被企业淘汰出局。

    随机应变而不随波逐流

    随机应变而不随波逐流,在竞争激烈的职场,如果你能机灵的保持自己的观点而不被他人的想法所左右,说不定在博弈中胜出对弈的那个人就是你。

    某公司招聘办事处人员,老总对每位通过初试者都说了这样一句话:如今像我们这样好条件的单位不多,你运气真好,已经跨进了一只脚。结果所有赞同此话的应聘者均被淘汰,只有一位持不同意见者反倒入选。她说:“其实我并不觉得贵公司条件有多好,只是感到比较适合我的专业,而且觉得最后能不能入选,关键在实力而不在运气。”老总对此大加赞赏,认为像这样有主见、敢于提出不同看法的表现,难能

    可贵。

    我们在讲到一个人要适应变化、能够轻松自如地应对变化,并不是要人们去做变化的奴隶,变得随波逐流,毫无主见起来。也就是说,在随机应变与随波逐流之间决不能画等号,不仅不能画等号,而且还是完全相反。随机应变说明这个人掌握了变化的主动权,是变化的主人,而随波逐流恰恰相反,证明这个人是环境的奴隶、变化的奴隶,是被动地动,是无奈地变,是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和主见的变。这恰恰是我们应当反对的。

    应变能力在现实社会中已经成为当代人应当掌握的基本能力。如今,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比过去成倍增长的信息,如何迅速地分析这些信息,是人们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潮流的关键。我们只有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才会在繁杂的信息中去伪存真,找到适合自己的资料。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所面临的变化和压力与日俱增,每个人都可能面临择业、下岗等方面的困扰。努力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不仅能在社会中能找到一席之地,还能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总是落魄不得志,便有人向他推荐智者。智者沉思良久,默然舀起一瓢水,问:“这水是什么形状?”这人摇头:“水哪有什么形状?”智者不答,只是把水倒入杯子,这人恍然:“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智者摇头,轻轻端起杯子,把水倒入一个盛满沙土的盆。清清的水便一下融入沙土,不见了。

    这个人陷入了沉默与思索。过了很久,他说:“我知道了,社会处处像一个规则的容器,人应该像水一样,盛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而且,人还极可能在一个规则的容器中消逝,就像这水一样,消逝得迅速、突然,而且一切无法改变!”

    “是这样,”智者拈须,转而又说,“又不是这样!”说毕,智者出门,这人随后。在屋檐下,智者用手指着青石板上的“小窝”说:“一到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看这个凹处就是水落下的结果。”

    此人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装入规则的容器,但又应该像这小小的水滴,改变着这坚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坏容器。”

    智者说:“对,这个窝会变成一个洞!”

    正如古人所说“上善若水”,“水”最柔弱,但是对人生却有最丰富的启示。“智者乐水”,水遇到阻碍物就会转个弯,但是流向并没有改变,这种不硬碰硬,不采取两败俱伤的处世态度,是智者的风范。

    水看似软弱无力,却含有无尽的内力,俗话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