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方法总比困难多大全集 > 第23章 举一反三法:困难是道多解方程
    方法十二:方法是随机应变的,答案就是丰富多彩的。

    由于我们每个人的知识水平、经验和理解力的不同,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我们要善于将问题巧妙转换。比如,同样的问题,成人和儿童就需要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来转换;在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上,专家会比普通人有更权威的处理方式。将问题巧妙转换,将一个看似难理解的问题通过换一个表述方式、转换问题的焦点、性质等,转换为另一个容易理解和解决的问题,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举一反三、深入浅出、不同的处境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根据不同的对象给出不同的答案。方法不止一种,答案也没有唯一。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我们思考问题都要遵循一定的路线和途径,也就是要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但是过于盲从路线的寻找,很容易陷入一种机械思维状态,比如一味地模仿和照搬,而这并非是创新思维的表现。所以,碰到困难时,学会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思考,会很轻易地找到解决的方案。

    举一反三法告诉我们,由一个问题能够推导出多个问题,由此也可获得不同的答案。如果答案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则结果会融会贯通。解决问题时不是一条路走到黑,而是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这是发散思维最一般的形式。

    我们提倡多元思考,在解决问题时,不要只满足于一个正确结论,应该让多种合理的方案并存。这是解决开放性问题的最好的解答方式。

    1.问题不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哈佛大学的彼得教授给学生出了这么一道思考题:一个聋哑人到五金商店去买钉子,先用左手做持钉状,捏着两只手指放在柜台上,然后右手做锤钉状。售货员递过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了摇头,指了指做持钉状的两只手指,这次售货员拿对了。等聋哑人走出店后,随后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要买一把剪刀,请问他应该怎么做呢?

    一个学生这样回答:“他肯定这样做,”这位学生边说边用两根手指做出剪刀剪布的模样。全班同学都表示同意。教授没有否定学生的答案,不过,他明确指出:“其实只要盲人开口说我要买一把剪刀就可以了,不必做出手势。”

    大多数问题并非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在不同的角度上看有着不同的答案,这些答案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我们不要把思维固定在寻求唯一的答案上。方法不同,答案就具有多样性。

    2.灵活思考比机械记忆更有实用性大发明家

    爱迪生满腹怨气地对爱因斯坦说:“每天上我这儿来的年轻人真不少,可没有一个我看得上的。”

    “您断定应征者合格或不合格的标准是什么?”爱因斯坦问道。

    爱迪生一面把一张写满各种问题的纸条递给爱因斯坦,一面说:“谁能回答出这些问题,他才有资格当我的助手。”

    “从纽约到芝加哥有多少英里?”爱因斯坦读了一个问题,并且回答说:“这需要查一下铁路指南。”“不锈钢是用什么做成的?”爱因斯坦读完第二个问题又回答说:“这得翻一下金相学手册。”

    “您说什么,博士?”爱迪生打断了爱因斯坦的话问。

    “抱歉,这些东西我可记不住,我不是凭记忆来学这些东西的,而是靠灵活的思考。”爱因斯坦说。

    正确地进行思考,才是追求机会至关重要的条件。灵活地进行思考对一个人的成功是非常必要的。

    3.让思维更加开阔

    唐朝江州刺史孙长卿,有一次问智常大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是在骗人吧?”

    智常大师听了孙长卿的话之后,轻轻一笑,转而问他:“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这回事呢?”

    “当然了!当然了!我何止读书破万卷啊?”孙长卿显出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现在保存在哪里呢?”智常大师顺着话题问孙长卿。

    孙长卿抬手指着头脑说:“当然都保存在这里了!”

    智常大师说:“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在骗人吗?”

    孙长卿听了之后,立即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江州刺史孙长卿被常见的思维方式束缚住了,因而看不到大中有小、小中有大的道理。

    很多时候,我们既依赖于生活常识和经验,同时又被它们所制约和束缚。我们的智慧之所以被封闭,缺乏创新,都是不善于突破常识和经验的缘故。让思维开阔一些,问题的答案就会有多项选择。

    转换问题的方向

    不懂得思考的人,难以挖掘出智慧和灵感;不善于思考的人,当然也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体验思维的智慧。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积极地思考,学会将问题做转换性思考。

    转换问题的方向,能

    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将本来是这个方向的问题转换成另一个方向的问题,也许思路就会打开。

    1.捷径并非唯一

    一群人行色匆匆。在漫长的跋涉中,他们都希望以最快捷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梦想,到达梦寐以求的终点。

    这是一条通往终点的捷径,有一条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河水波涛汹涌,无法逾越。

    人群在河边观望了很久之后各自散去,他们希望能够找到新的路径绕过这道天然屏障。

    最后河边只剩下3个人。

    第一个人仔细观察河水。他先扔下几块石头试试水的深浅,又扔下几根树枝看看水的流速,然后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地方,脱了衣服,勇敢地跳了下去。河面很宽,但他最终还是游了过去,到达了彼岸。他骄傲地挥动着自己的拳头。

    第二个人在河边徘徊着,思考着……很快他走进树林,砍伐树木,制造木筏。他将木筏放到了水里,跳了上去。虽然河水很急,木筏在河中剧烈震荡充满危险,但这个勇敢的人也到达了彼岸。

    第三个人显得非常瘦弱,夜幕已经降临,而他仍然徘徊在岸边。他既不会游泳,也不会伐木制造木筏,但他知道,也许这里是到达终点的唯一出路。他望着这道似乎不可逾越的河,观察着满天的星斗,坐在岸边,思考了很久,最终他决定先在岸边找一个地方安顿下来。

    日复一日,天气越来越冷,他静静地等待着机会的来临。终于,宽阔的河面结起了厚厚的冰,天堑变成了通途。他抖擞精神,没有费太大的力气,成功地到达了彼岸。

    3个人都到达了目的地,而其他的人仍在对岸苦苦寻找出路。

    同样的路程,智者凭其智,能者凭其能,他们都找到了通往彼岸的捷径,而平庸者只能仰天长叹,怨天尤人。也许,捷径不仅仅是路,捷径有时候是方法、是能力也是智慧。

    2.终点站也是起点站

    克拉克已经是第九次面试失败了。

    挤在回家的公交车上,人很多,这让克拉克本来就懊丧的心情变得更加糟糕,他觉得自己仿佛已经走到了的终点,生活的信念动摇了。在克拉克旁边坐着一个胖胖的小男孩,一直静静地望着窗外,大概五六岁的样子,一个中年男人坐在男孩身后,看样子是他的爸爸。

    公交车在一站停下来,再次启动时便报出下一站的名字,当克拉克听见说“前方停车在终点站联盟小区”时,思绪才从遥远的地方回来,意识到自己该下车了。这时,一直沉默不

    语的小男孩突然用稚嫩的声音问了一句:“爸爸,终点站是不是也是起点站啊?”

    克拉克吃了一惊,终点站是不是也是起点站?孩子的爸爸显然也被问住了,只见他愣了一下,想了想才说:“是啊,在结束的地方其实也是一个开始。”然后若有所思地把头扭向窗外。

    孩子或许不会明白爸爸的回答是什么意思,但是克拉克明白了。原来自己一直都在以一种拘泥的认识观来判断这个世界,认为终点就是终点,起点就是起点,不懂得如何以一种变通灵活的思考来了解事物,所以处处碰壁,遇到挫折就悲观沮丧,也因此错过了生命里许多美好的东西。

    克拉克的心突然变得明亮起来,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每一次失败都觉得是一种结束,从不去思考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一味地悲观厌世。其实转过来想:细心总结每次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不就是一个新的起点的要素吗?

    3.利用“错误”

    IBM公司的一位高级负责人,曾经在创新工作中出现严重失误而造成1000万美元的巨额损失。许多人提出应立即把这个人革职开除,而公司董事长却认为一时的失败是创新精神的副产品,如果继续给他工作机会,他的进取心和才智有可能超过未受过挫折的人。结果,这位高级负责人不仅没有被开除,反而被调任同等重要的职务。公司董事长对此的解释是:“如果将他开除,公司岂不是在他身上白花了1000万美元的学费?”后来,这位负责人确实为公司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们在现实中都追求正确、反对错误,可是这种观念不适合创新思维。如果强烈地认同犯错就是一件坏事,那么思维就是受到了局限。错误也可以被利用,正确地利用错误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转移矛盾的焦点

    善于进行思维的转换是我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凡是有着较强处理事务能力的人,都能够将复杂的问题进行转换,这样既快速地解决了问题,又可避免因难题而造成的困境。

    比如,转换矛盾的焦点,将原来关注的焦点转换为原来不关注的另一个焦点,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1.问题也能被替换

    一个剧团在某地演出,剧中的主要人物只有看守监狱的牢头和犯人。剧情是看守监狱的牢头交给犯人一封信,让他朗读信的内容。以往的表演过程中,犯人念的这封信都是全文写在纸上的,而这次扮演看守的演员有意要和扮演犯人的演员开个玩笑,用一张白纸替换了原

    来那封写满字的信。扮演犯人的演员拿到那封信以后顿时傻了眼,因为他记不起信的内容了。这可怎么办啊?他心里一直嘀咕着,他瞧了一会儿,灵机一动,对扮演看守的演员说:“这里的光线太暗了,麻烦你代我读吧!”于是,这个艰巨的任务又落到了扮演看守的演员身上。扮演看守的演员接过那封信后,急得直冒汗,因为他也背不出信的原文,更何况他不能再把信退给扮演犯人的演员了。正在这危难之际,他急中生智,运用智慧摆脱了窘境。

    他仔细端详着那张白纸忙说:“是呀,是呀,光线的确太暗了,我必须去拿眼镜。”不一会,看守戴着眼镜上台了,并大声流利地为犯人读起了那封信。不过这次他拿的可不是那张片字没有的白纸,而是那封事先写满字的信。

    在一种情境下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如用另一种情境来替换,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解决者,既解决了难题,又化解了难堪,可谓一举双得。

    2.将思维横向转换

    卡拉斯是美国的一位食品生产商,他以制造罐装食品著名。有一次,在专家食品鉴定会上,他打开一罐自己公司生产的“青菜罐头”请专家们品尝鉴定。当他刚掀开罐口,就瞟见青菜叶里卷着一只小蚂蚱,这肯定是拣菜工人的粗心造成的——麻烦了,这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蚂蚱,肯定会让他的产品声名狼藉的!

    怎么办?

    就在专家们还没有注意到小蚂蚱的一瞬间,卡拉斯头脑中迅即闪出一连串的应急办法……给专家们解释掺杂小蚂蚱的原因……小蚂蚱是一种特殊调味料……小蚂蚱是一种营养添加物……是考验专家们眼力的……是故意开玩笑逗乐……不让专家们看到小蚂蚱……把小蚂蚱搅到罐底……把这一罐故意失手泼掉……想办法再换一罐……等等。

    但是最终,卡拉斯采取的应急方法却是:迅速抄起勺子,舀起那片卷着小蚂蚱的菜叶,闪电般地送进自己嘴里,同时,还故作幽默地说:“这么香的菜,我都忍不住要先尝一口。”

    在面临紧要关头的时候,思维的快速推进主要靠横向转换,就是不断地从一条思路跳到另一条思路,直到找出合适的方法。

    3.及时转换矛盾是救场的最佳策略有个推销员当众推销一种不易破碎的钢化玻璃杯。开始他先是向顾客进行商品的介绍,接着又开始示范表演,把一只钢化玻璃杯扔在地上而不碎,以此来证明这种杯子的良好质量。

    但是,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他拿出的恰巧是一只质量不合格的杯子,猛地一摔,玻璃

    杯“砰”地一声碎了。这样的异常情况在他的推销生涯中还真是前所未有的,真是始料未及,他自己也感到尴尬不已,心想这不等于是在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而顾客们更是目瞪口呆,有的还借机起哄。

    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这位富有经验的推销员在经过了短暂的心理波动后,马上镇定了下来,心里灵机一动,对顾客笑了笑,用沉着而富于幽默的语气说:“你们看,像这样的杯子我是绝不会卖给你们的。”

    大家一听,都轻松地笑了起来,气氛也变得活跃了。紧接着,推销员乘机又摔了几个质量合格的杯子,结果都没有破碎,因而也就赢得了顾客的信任。而经过这几次“成功”的实验,顾客们对开始的那次“失误”,都以为是事先准备好的,只不过是用来吊大家的胃口而已。于是,大家开始争相购买这种神奇的玻璃杯。

    面对尴尬局面时,突然目瞪口呆,不知所措,那么其最终的结果是不难设想的。只有随机应变的头脑,才能巧妙地将问题的矛盾引申到别处,扭转自身的不利局面。

    转换问题的主体

    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必须变化地去看事物。抱着旧观念、旧框框去看待新情况,必然是行不通的。

    有时候我们需要转换问题的主体,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即把本来是这个问题转换为另外一个问题,但获得的结果相同。

    1.“人”和“物”的问题转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美国空军与降落伞制造商之间因为产品质量起了纠纷。

    当时,降落伞的安全性能不够。在厂商的努力下,合格率已经提升到99.9%,仍然还差一点点。军方要求产品的合格率必须达到100%。对此,厂商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再改进,能够达到这个程度已接近完美。他们一再强调,任何产品也不可能达到绝对100%的合格,除非出现奇迹。

    不妨想想,99.9%的合格率,就意味着每一千个伞兵中,会有一个人因为跳伞而送命。

    后来,军方改变检查质量的方法,决定从厂商前一周交货的降落伞中随机挑出一个,让厂商负责人背在身上,亲自从飞机上跳下。

    这个方法实施后,奇迹出现了:不合格率立刻变成了零。

    把产品当做问题来看,人们容易忽视;反过来把产品的问题转换到使用它的人身上,人们就不得不重视起来。

    2.“物”和“物”的问题转换

    通用汽车公司黑海汽车制造厂总裁收到一封关于汽车的投诉信——“尊敬的总裁先生:这是第二次给你写信,我不会怪你没有答复我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实在太荒诞,但它的确是事实。最近我买了一辆黑海牌车,从此以后去商店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你知道,每次我从商店买完香草冰淇淋回家,汽车就启动不了,而买其他种类的冰淇淋,车子就启动得很好。无论这个问题有多么愚蠢,但我还是想让你知道我对这个问题非常关注,究竟是怎么回事?”

    黑海厂总裁对这封信感到迷惑不解,但还是派了一个工程师去查看。

    工程师去了,竟然也遇上同样的麻烦,当他开着同样的车,也在这家商店买了香草冰淇淋返回时,居然,他的车也启动不了了!

    此后,工程师又连续去了两个晚上。

    第一个晚上,车主买的是巧克力冰淇淋,车启动了。

    第二个晚上,买的香草冰淇淋,车又启动不了了!

    工程师打死也不相信这部车子对香草冰淇淋过敏,于是,他加倍工作以求解决问题,每次,他都做纪录,写下各种数据,像日期、所用汽油类型、汽车往返的时间等。

    在这几天里,他发现了线索:车主买香草冰淇淋所花的时间比买其他冰淇淋花的时间要短,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在冰淇淋店的货架上:香草冰淇淋很受欢迎,所以分箱摆在货架前面,很容易取到;而其他冰淇淋都摆在货架后面分格里,这就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到处找。

    ——因而,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车停很短时间,就启动不了。

    工程师进一步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不是因为香草冰淇淋而是因为汽车锁使汽车启动不了——每天晚上买其他冰淇淋使汽车充分地冷却以便启动,而当车主买完香草冰淇淋时,汽车引擎还很热,因而汽车启动不了。

    原因找到了,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通过问题的表面现象很可能掩盖了问题的实质,将问题转换一下,找出问题的本质,也就获得了解决方法。

    3.让问题的主体自行转换

    有一道脑筋急转弯题:对岸鲜花盛开,四季如春,毛毛虫要去对岸生活,可是一条大河阻挡了去路,桥又在很远的地方,那么毛毛虫要怎样才能渡过大河呢?

    人们很纳闷,毛毛虫要怎样过大河呢,无非是长途跋涉,从桥上爬过去。

    一位刚出校门的女孩说:游过去啰!

    做文案的朋友说:搭船过去!

    一位从商的朋友说:躲在别人身上过去!

    而那位律师朋友想了好久肯定地说:从地图上爬过去!

    答案还有好多,比如落在树叶上飘过去;花钱让人带过去;等河干后爬过去……这只是一道脑筋急转弯而已,所以所有的方法都可以,只要能到彼岸就行。可是其中有一个最让人喜欢和赞赏的答案是:变成蝴蝶飞过去。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随着时间的变化,问题的主体可能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不要忽略了有的问题是会随着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

    转换问题的性质

    当一个人确定的目标由于自身条件或社会因素的限制,不能实现并受到挫折时,就可以改变目标,用另一目标来代替,以使需要得到满足。

    当一种方法屡经尝试仍不能成功,达不到预定目标时,应该及时调整目标,变换方式,通过别的方法和途径实现目标。

    转换问题的性质,就是将问题的这一种性质转变为另外一种性质。通过问题性质的转换,有可能增加成功的概率。

    1.赠钱不如赠股

    5年前,李强和赵智两人分别中了118万元的福利彩票大奖;5年后的今天,两个百万富翁的结局迥异:赵智成了拥有数家超市的千万富翁;李强却成了一般的打工仔。原来,这都是不同的馈赠方式造成的结果。

    李强中了百万大奖后,兄弟姐妹都来庆贺,言语当中都有想借钱干这干那的意思。李强夫妻俩作出了“给双方所有兄弟姐妹每人馈赠5万元”的决定。由于两家兄弟姐妹多,这一下就用去了六七十万元!剩下的用20万购买了一幢商品房,就所剩无几了。这样平均分配,虽然大家皆大欢喜,但由于分散了资金,他没有抓住借中奖的契机而发家致富,仍要靠打工来维持生计。

    赵智中了大奖后,也是欣喜若狂,兄弟姐妹都来庆祝,也想借几个钱用用。赵智夫妻俩想到双方姐妹那么多,一家送几万便所剩无几,但不送也不行。思前想后,终于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夫妻俩用中奖的钱开了一个超市,给双方每个兄弟姐妹馈赠了5万元的股份,兄弟姐妹都成了超市的股东。并立下了公证文书,馈赠的股份实行世袭制,父传子,子传孙,只要超市不倒,大家尽可坐享分红。事实证明,馈赠股份即让兄弟姐妹有利可图,又不减少中奖资金的总量,真是一举三得的高招!更绝的是兄弟姐妹都成了超市的股东,超市的经营状况直接影响到每个股东的年终分红,因而股东都想方设法拉顾客,

    千方百计让超市盈利,这样“众人拾柴火焰高”,没几年功夫又开了几家分店,超市的总资产超过了千万!兄弟姐妹们都腰缠万贯。

    同样是相同金额的馈赠,只是改变了一下方式,结果便不一样。所以赠钱不如赠股的道理告诉人们:面对棘手的问题,有时突破传统观念,换一种思维方式,便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转换问题的性质

    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的浴室里,阿基米德在洗澡。

    浴盆里放了大半盆热气腾腾的水,阿基米德一屁股坐了下去,忽然觉得浑身轻飘飘的,身子浮动着,那热水哗哗地直从盆里溢出来。“水放得大多了。”他下意识地站了起来。盆里的水落了下去,他孩子气地又重重地坐下去,水又往上升起,没过盆沿溢了出来。

    忽然,他眼睛一亮,跳出浴盆,光着身子冲到门外,跑上大街,高喊道:“我知道啦!我知道啦!”

    咦!这老头疯了吗?瞧,他浑身上下一丝不挂。

    其实,阿基米德没有疯,他解开了一个重要的秘密,一时有点忘乎所以。几天前,地中海的西西里岛上的叙拉古王国的国王,叫金匠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漂亮极了。可大臣们却窃窃私语:“谁知道是不是纯金的?”国王听了这种议论后,就叫人把王冠称了一下,可是王冠和交给金匠的金子一样重,没法辨别里面有没有含别的什么金属。国王就把聪明的阿基米德召来,让他弄个水落石出。

    现在,阿基米德在洗浴时得到了一种启发,他觉得,马上就可以弄清这个王冠的秘密。当阿基米德发觉大家在一旁嘲笑他,低头一看,才知道自己赤裸着身子,马上回屋胡乱地穿上一套衣服进王宫去了。

    他给国王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找来一块和金冠同洋重的纯金块、两只同样大小的罐子和盘子,然后把王冠和金块分别放进装满水的罐子里,当水从罐子里溢出来时,各用盘子接着。最后把这些水分别称一称,结果,发觉溢出来的水不一样多。

    阿基米德对国王说:“现在我可以断定,这只王冠里掺有其他金属。”

    国王问:“为什么?”

    “王冠和纯金块一样重,但如果王冠是纯金的,那么,它们的体积也应该是一样大,放进水罐里、溢出的水也应该是一样多。现在,放王冠的罐子里溢出来的水多,说明玉冠的体积比纯金块大,由此可见,王冠不是纯金的。”

    国王忙派人把金匠抓来一查问,果然是用同样重的黄铜代替,铸在金冠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