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中国历代名医传 > 中医科学化的典范——金慎之
    【名医传记】

    金慎之(1887~1975),原名志康,字任之,浙江瑞安人,浙南著名的中医。

    少承家学,曾在利济医院学堂深造(悉中西医),学成行医于东瓯,及浙南、浙东、闽北一带。

    金慎之擅长内科,性格怪僻,为人不拘小节,但一生治愈不少疑难病,凡是疑难的病症一经他诊治,随即药到病除。时人称为“金癫”,并以此称呼闻名于浙南各地。

    1933年,金慎之与潘澄濂联合建立温州国医学校。学校学制四年,以讲授中医经典为主,并开有解剖、生理等课。共招4期学生,每期20余人。该校系金、潘等个人集资所办,因经费不济,于1937年停办。

    1954年,浙江省卫生厅将其确定为省名老中医抢救对象。金慎之精于内、妇二科,擅长伤寒杂病,善用经方,药喜温热,人称之为“经方派”。

    金慎之于1956年服务于瑞安人民医院,1959年调往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持中医科。金慎之临证尤善守方,常起沉疴痼疾,行医济世60余年,声望甚隆,成为近代浙南一代名医。

    金慎之行医厚古而不薄今,兼顾中西,常说:“学医之道,首重生理。生理不明,病理何知?西医精生理,中医长治疗。中西并进,方能取长补短。”在望闻问切的同时,他还采用西医的听诊器、脉搏分时计数和察看血液化验来诊断病情,一旦确诊,即用重药医治,常能收效。新中国成立后,瑞安市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瑞安人民医院院长王湘衡曾称赞他是“中医科学化的典范”。

    【后世影响】

    温州医学校开创了浙江中医药专业人员现代教育模式的新历程。当时第一医院中医科是温州中西医学贯通的一个好样板。而金慎之始终处在治病救人第一线,治愈过不少疑难杂症,对中医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故事征引】

    “金癫”绰号的由来

    有一次,一个富户家属患病,前来邀请金慎之先生诊治。先生知道这个人生性吝啬,平时一毛不拔,就要价300枚银圆。该富户不愿意。拖了一些时间,家属病情越来越重,只好再次邀诊,并一口答应了先生600枚银圆的要价。

    先生应邀,治愈,先生乘小船回家,路上,将所得银圆一枚一枚扔在河中。因此得了一个“金癫”的绰号。

    慎之不慎

    有一次,一个病人患了头痛病,多方求医无效,听说金慎之先生医术高明,特来求医

    。金慎之先生给病人搭了脉后,诊断他为外感伤寒症,随即开了一剂“麻黄汤”。病家拿着金先生开的药方到附近的“三益”药店配了药,当晚给病人服用。不到半夜,只见病人浑身淌汗,四肢瘫软,两眼上翻,不一会竟断气了。

    第二天,病家向官府告了金慎之一状,官府传他到堂,金慎之来到公堂,得知病家告他的药把病人吃死,觉得十分奇怪。他想,我平生从医谨慎,从未用错药,今日怎会出这样的事?他要求看一看自己开的药方。

    官府将药方出示,金慎之仔细看了看,看不出自己的药方有失误之处,随即申诉说:“我是对症下药的,这方子没有错。会不会是药店抓错药了,请病家把药渣拿来给我看看。”

    病家拿来了药渣,金慎之看了,大吃一惊,“啊呀,不好了!”药渣里桂枝一大堆,足足有五六钱!可我药方明明开的是桂枝尖一钱呀,这是怎么回事?

    金慎之向官府申诉了情由,官府传来“三益”药店的店主。店主来到公堂,对一对药方和药渣,说:“这药方和药渣相符,并没有错呀!药方上桂枝不是明明白白写着六钱吗?”

    金慎之说:“我这是桂枝尖一钱,你把这个‘尖’字误看成‘六’字了,这不是你的过错吗?再说,麻黄汤中放桂枝六钱会吃死人,这是常识,你抓药的应该知道。”

    官府听金慎之申辩有理,于是惩办了药店店主。药店还承担病人全部的丧葬费用,而且还在坟墓旁边建起一座亭来,这个亭就叫“桂枝亭”,因为这件事就是因桂枝而起。

    这场官司,金慎之先生虽然打赢了,但他心里总是不好受。因自己把“尖”字写得草了一点,才造成这种结果。他想他当年改名“慎之”,是以时时谨慎自勉,想不到现在却出了这种事故,真是痛心。

    ?)

    事后,他写了这样两副对联,以此告诫自己。即:时来砒霜救人,运去桂枝丧命。

    慎之不慎,三益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