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去梯言-聪明人是怎样管理时间的 > Chapter 05 聪明人高效工作的人际沟通术
    时间只有不被浪费才能更好地利用,唯有自己才能够杜绝这种浪费的发生。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习惯都在窃取着宝贵的时间。

    冗长而无聊的会议发言,时刻不断地被打断要求帮助,滔滔不绝的电话声,翻天覆地地找东西。

    一切浪费行为都是自己造成的,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让浪费这个贼不敢再进家门。

    培养紧急意识,使用快节奏工作

    我们总是看见这样的人存在:看起来似乎忙得很,但是事情总是做不完,时间总是不够花,而且成绩也不好。

    人的天性总是先去做那些紧急的事情,但往往重要的事情不紧急,紧急的事情不重要!

    而且很多人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一种紧迫感,所以他们的生活其实并没有看起来那样的忙碌,而是非常懒散的。他们并不喜欢快节奏的生活,他们总是在工作的时候想找人聊聊天,找机会出去喝喝茶什么的。就这样,能拖的事情就往后拖,不到最后的期限不着急,两小时就能做完的事情也要做一天。被别人催了之后才开始心慌,开始忙乱。本来要花两天处理的事情,他被逼急了只一天就做完,完全达不到所要的结果。

    公司职员小王就是这样的人,工作不紧急的时候总是喜欢拖一拖,搁一搁,中途喝杯饮料或者跟人聊会天,结果工作常常要拖到下班后才能做完,总是觉得没有好好休息的时候,觉得工作压力很大很累。而跟小王同时进公司的小蒋却与他不同。小蒋做事很利落,反应迅速,应对及时,每天都准时下班,下班后还常去旅游交友,完成的工作却比小王更多更好,很受老板的赏识,马上就要被提拔去当部门经理,成为小王的顶头上司了。

    小王和小蒋同样花费了时间,却取得了不一样的工作效果,甚至是工作效果好的小蒋花的时间更少。显然,这是工作意识和时间观念上的问题。

    像小王一样的大有人在,存在于每个公司里,对他们来说,好像时间的浪费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他们都是等着有事情了就做,没有就拖延着时间,根本不会主动地把事情早点做完,到最后,还觉得自己很忙。

    没有时间紧迫感的人浪费了时间,做事效率很低,把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上,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更没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克服这种拖延的办法是每天早上起来对自己说:“立刻去做!立刻去做!”培养紧急意识,让自己成为一个行动迅速的人。

    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生命的短暂决定了很多人不可能成功,在这短暂的生命里

    如果再浪费时间,那么就真的不会有傲人的成绩了。我们应该随时保持着紧迫感,感觉到时间的流逝,剩下的时间越来越少,而且外界和自身的变化都是不定的,没有永远安逸的环境。应该提高办事的效率,快节奏地工作,快速地把事情做完,给自己多一些时间来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

    格里在威格利南方联营公司当了20多年的总经理,该公司是美国最成功的超级市场之一。

    第一,他的工作记录几乎为所有的总经理所羡慕。这个记录中包括连年不断的销售记录和利润记录。

    第二,他毫不松懈地连续应用计划、组织、授权、激励、评价和控制等项目基本原则,显示了他献身专业管理的精神。他曾多次应邀到许多国家的总经理协会给管理人员讲课。

    第三,他献身时间管理原则的事迹已经得到大量文章的赞扬,还有人写了有关他的纪实小说,概述了他在支持这些原则中的地位。在格里看来,正确的管理基础是良好的时间管理。

    他说,专业管理要在“同样多的时间完成更多的工作”中发挥作用,“我们在占用时间的数量上是相等的,我们在利用时间的效率上是不相等的。我们总是把时间用于重要的事情。没有足够的时间仅仅是借口,而不是理由。”

    格里在时间管理风格上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需要有时间观,即像他所说的:“时间的紧迫感。”

    其实就像格里一样,越成功的人越能有时间的紧迫感,他们有了成功的信心,向往朝更高的山峰攀登,也认识到了随时都有可能的失败,于是他们更知道如何去加快工作的节奏。而一些平庸的人,就没有这种思想,他们想着完成工作就好,能拖当然就拖,最好可以不做。做得快与慢,没有多大的差别。正是这种思想导致了他们不可能成功。

    对企业来说,也是如此,一位企业家这样叙述他的工作:“不管多么成功的企业,也有随时倒闭的可能性。当我工作的时候,我总想着我的事业有可能明天就化为乌有。正是这种紧迫感,促使我用更高的效率去工作,从而避免了这种可能性。”

    这是这样,为了避免被别人打败,你必须提高你的效率,节省时间在重要的事情上,不要再为琐事花费你宝贵的生命。

    会议发言,切忌滔滔不绝只放不收

    会议桌上,有几个人在听?我们经常看见与会人员要么心不在焉,要么打着小瞌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我觉得主要还是发言人滔滔不绝的演讲让人反感。有些发言人一开始就

    收不住嘴,一说一两个小时,正题没说几句,废话连篇,甚至早已离题万里,如果没有人提醒的话还要继续说下去。

    其实在中国这样的情况多的是,大会小会一大堆,有些人还就有开会癖,喜欢在会上发表意见,也就是现在说的“话霸”和“话痨”。但是他们的发言又没有意义,结果大家都没有兴趣再听下去了,即使勉强自己听下去也不知道他究竟在说什么,白白浪费自己与众人的时间。

    有的人,他把会场当作表现自己、打击异己的战场,不管什么会议,什么对象,甚至专题会议,都要夸夸其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自我感觉良好,离题万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把下面的听众当成三岁小孩,言必称自己的大功大德和不忘给偶有不同见解者旁敲侧击响响警钟,一副独裁的家长作派,这种人心胸狭隘,瞒上欺下,说的成套,做的无套,只要别人的尊重,不想让别人有自尊,最后浪费了这么多人的这么多时间,效果却微乎其微。

    有的人,他把会场当作亲和群众、落实决策的理想的场所,把自己当作一个政策和政务落实的公仆,言语风趣幽默,态度平易近人,发言不很冗长却有分量,该详细的需要群众理解和做好的具体展开,与在场听众或专题会议无关的不讲,需要“搭车”落实的说明清楚,点到为主,其讲话发言言简意赅,抑扬有致,听他讲话就像读到一篇妙文,轻松而大气,让人把需要知道的事情都听到了,把需要把握的重点都弄清楚了,把需要做的事情都带回去了。这些人不是不注意自己的形象,而是把别人的感受和会议的目的放在中央,一副依法行政、以德行政的气派。这种人心胸宽畅,对上对下一个样,既尊重他人,也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大事讲原则,小事不糊涂但讲究方法,他在人格上把自己当成群众的一员,但在工作上必须寅是寅、卯是卯地拨拉清楚,好一只一方百姓的领头羊,结果大家听得心服口服,回去就知道要怎么干。

    还有的人爱卖弄斯文,言必成套,不管自己对所参加的会议是否入门懂行,也不谦虚恭让,非在行家面前1、2、3、4、5讲出些其实有些班门弄斧的道道,国内国外,道听途说全用上了,乐人娱己,好似一锅大杂烩,听时台上台下皆大欢喜,转过身就说不准有多少在会后派得上用场了。这种人注重听众的关注,却把会场误当作演技场,只拣好的讲,回避问题和矛盾,结果抓不住会魂,虽不讨人生厌却也是让大众白白地浪费了不少的时间。这种人稀稀拉拉,没有很强的时间和是非观念,东奔西走,忙忙碌碌,却是做一天和尚

    撞一天钟,到头来好像什么事都参与了,其实什么都没有干。

    公司部门经理李经理就是这样的人。他思维很活跃,不管是什么样的会议,都喜欢发言表达观点。但是他的发言总是只放不收,滔滔不绝,让人没有耐心听下去。当他讲话的时候,其他人都在发呆睡觉或者开小差。即便他的很多观点都很不错,也没有人听进去。会议开了四五个小时,却一点效果都没有。后来他改变了他的这个习惯,会议发言的时候尽量言简意赅,把自己的观点及原因一条一条分列出来,最多10分钟就讲完了。取得的效果却是令他吃惊的。因为时间短,下属们很容易集中精力去领会他的意思,上司也能听进去他的观点,并且采用了他的很多建议。时间花得少,效果却变好了。

    臧克家先生说的:“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心胸狭隘,蒙上欺下,自以为是,把岗位视作权柄的人最终领导也会洞明,群众亦将唾弃,必然得不到好结果;对上负责,尊重群众,讲求原则,把工作当成工作,把会场当作会场,默默工作的人,最终领导也会发现他,群众都会传颂他,是金子迟早会发出它应有的光芒;东奔西走,吃喝迎送,逢场作戏,把会场当作舞池的人,即若过眼烟云,不过是庄重的政治舞台上渺小的过客。

    曾经不知道毛老先生为什么说要整顿会风,把会议开得贴在群众的心坎上,贴在刀刃上,现在终于明白了一些。

    以后在会议上就要借鉴这样的经验,杜绝这样的事情再发生,发言之前应该拟好提纲,言简意赅,不要跑题,用最简单的话语把意思表达出来。话不是说得越多越好,所谓“言多必失”就是如此,太啰嗦了还会遭别人的厌恶。

    集合听众,同样的事情只说一遍

    “以前有碰到这样的情况,到周末了,实验室的人该响应号召一起聚一下了,中午上面决定了在哪里聚,也决定好了时间,让我通知一下大家。由于一时高兴,我就看见一个告诉一个,但是渐渐地,我发现自己说了好多遍,兴奋劲儿早就没有了。有些人也听了好几次了,都厌烦了,但是到最后还是有人不知道。等到下午开始干活了,不断地还有人来问我,几点在哪聚啊?我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使用的方法太不恰当了,其实只要等到下午大家都在的时候一起说一次就可以的事情,居然被我弄得这么麻烦。”办公室的上班一族小李这样说道。

    这其实反映了另外一种时间安排的方法:集合听众,同样的事情一次解决,不再浪费口舌,还避免了通知不到

    位。

    当然,要把人聚在一起的最简单方法,一般来说就是开会了,这是一种有效的时间共享的办法,可以在一个时间让大家消息共享,同样的事情一次说明白。从这个角度来说,开会是一个很好的沟通方法,把会开好了可以节约好多的时间。

    但是一提到开会,很多人都会很反感,一般来说,很多人对会议的印象就是“多如牛毛,而且又臭又长”。所以开会的时候有很多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到,不要把开会作为一个人夸夸其谈的场所,不必要的会就不要开了。

    在决定开会之前,要先想清楚,有没有必要开这个会,这个会议重要与否?不重要的会议就不要开了,要不然只会降低办事的效率,让开会没有意义。

    一个刚上班的人写道:“开会策略”是公司主要的策略,金山总裁雷军说不让办公室的桌子起灰尘,那是提醒不要忘记时常开会,但开会过多过长又会适得其反。有句名言叫“一个会议的长度和其重要性是呈反比的”,开会只是战略制定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战略的执行。有的老板认为我只要每天定期开会员工就会按我的意思努力工作,经常有老板叫着排队开会的情况,记得我刚进公司的那天,同事就给我说这个公司随时都可能开会,一天开个几遍也是常事,你要学会适应。后来我充分理解到这一点,一个周六老板居然给营销部开了一天的会,更无敌的是年终,据同事说,年终要连续开三天会,都是老板在上面讲课员工统统坐着听课。

    其实开会只是一种工具,用来让大家沟通的,它不是工作的全部,千万不要养成了开会癖。因此我们可以参照以下几个点作为是否要进行开会的原则:

    (1)事情只需要在小范围内传达的话,就只需要随便说一下就可以了。不需要把大家聚在一起讨论。

    (2)如果有明文书面通知又不需要讨论的问题。每个人发一份就行了,没有必要去开会。

    (3)会议不要重复。需要全体人员参加的,开一次全体大会就行了,不要各个小集体开一次会,然后又集中起来开一次会,其实说的东西都一样,这是对时间的二次浪费。

    (4)会议要集中讨论重要的问题,不要中间扯到别的事情上去了,本来要解决的问题却没有解决,害得还要开几次会议。

    反正就是说,虽然会议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是绝对不可以随便用,能避免就避免,不然只会造成工作效率的降低。

    其实开会这种统筹安排时间的方法还可以有别的用途,这里讲的是把

    大家聚在一起,同样的事情只讲一遍,其实推而广之我们还可以这样来看。同样的事情,我们也可以安排在一起做,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并且应尽力减少打扰,诸如来往电话之类。也就是说,同一类的事情最好放在同一个时间一次把它做完。假如你在做纸上作业,这段时间就应该都用来做纸上作业;假如你是在思考,那么就把这段时间用来只作思考;如果是打电话的话,最好把电话累积到某一个时间再一次把它打完。这样做的话,能够经济地利用各种资源,包括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当你重复做一件事情时,你肯定会熟能生巧,效率也就会相应的提高。

    所以,要学会这种方法,学会这种统筹安排的思想。

    学会同人说“不”

    对人说“不”,生命是一切宝物中最高的东西。——费尔巴哈

    人的时间都太少,若忙于应付别人的事情,那么就会没有自己的时间了。当别人的请求无理时,你可以立刻拒绝。但是令很多人没有办法拒绝的是,有时候的打扰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可以。这个时候你就要坚定自己的决心,不要让别人的打扰窃取了你的时间,把你的计划弄得支离破碎。

    塞维特曾经说过,有了生活的目标,也区分出正确且重要的事后,工作者若仍然时间不够,那就必须学会拒绝别人无理的要求了。

    一位刚上班的女士在总结自己的一天生活时写道:

    “今天一天,很忙,忙着翻译公司某个领导人的讲话,意思很容易懂,但是要翻译成通俗易懂,并且像领导人讲的话的中文,真的很难啊。没办法,硬着头皮翻呗。心要静下来才可以翻好的嘛。可是总是有其他同事的电话,找我帮忙,其实不是我工作范围之内的事情。

    我可以说‘不’,这样我就可以静下心来做我的翻译,但是我没有。所以翻译的事情下班时勉强完成,自己的工作效率反而降低了,太不值得了。

    以后要明确工作职责,礼尚往来,但是要分轻重。”

    的确是这样,向别人说“不”,这是保证自己时间够用的必要方法。很多人正是不好意思对别人说“不”,以至于时间不断地被打断,根本没有办法专心工作。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灵感和安静的环境,就像上面故事里的情况一样。一旦被打断,可能你就没有了感觉,再也做不出来了。

    因此,我们要学会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以事情的重要程度来看要不要受打扰,或者你就直接不要让别人进来打扰你,就像李开复建议的,可以这

    样说:“今天对我来说特别重要。如果我的项目无法在下班前有进展,会对整个小组或部门造成极严重的困扰。”一旦同事听你这么说,相信没有人会有胆量敢打扰你了,除非他的事情更重要。

    一天的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24小时,但是一个有专注力的工作者,接到任务会先设定目标,把事情依轻重缓急分配好,把书桌整理干净,关上门,不接电话,用数小时专心地完成任务。他们很清楚,如果自我时间管理不佳,那只有被别人管理的份了。

    李开复以过去在微软和他一起工作的潘正磊为例,作为微软总部产品部门晋升最快的经理,潘正磊在职场上一路绿灯,成功的秘诀就是“保护时间”。

    李开复说,潘正磊刚加入微软的时候是个软件开发工程师,由于任职的小组开发产品速度非常快,几个月内就生出了3个版本,每个版本又需要6种语言的支持。为了应对18个组合的要求,潘正磊需要跟很多其他不同的研发小组合作。每天潘正磊的办公室里总是人来人往,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问题来问他。

    刚开始的时候潘正磊总是停下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先解决别人的问题,让自己忙得团团转。为了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完,他的工作时间拖得很长,但产能却没有提高。

    后来潘正磊提出了所谓的“回答问题时间”,同事只有在这段时间才能来找潘正磊,其余时间不可以打扰他。

    李开复说,如果潘正磊当初没有这么做,他就不会拥有现在这样的成就,可能只会在同一间办公室里,每天回答没完没了的问题,直到筋疲力尽为止。

    赶走占用时间的不速之客,可以保护你自己的时间来做重要的事情。当你发现时间被别人盗取时,请告诉你的朋友、老板和同事,你认为最重要的事,以及你最在意的事,保护自己的时间所有权。

    当然我们拒绝别人的请求时要讲究方法,生硬的态度容易让你的人际关系变糟,但是不够强烈的态度得不到很好的效果。拒绝要委婉,要给别人留下面子,而且要果断、尽早进行。

    遵循“3分钟电话原则”

    “3分钟原则”:在打电话时,发话人应当自觉地、有意识地将每次通话的长度限定在3分钟之内,尽量不要超过这个限度。这样可以提高通话的效率,既节约自己的时间,也不浪费别人的时间。

    对通话长度控制的基本要求是:以短为佳,宁短勿长。有些公司的通话系统只有一条外线,如果占线时间太久,很可能造成对方所有的对外通讯

    被迫中断,甚至耽误其他重要事情的联络工作。因此,打电话时要遵守“3分钟原则”,牢记长话短说。以直销著名的IT巨子戴尔公司,电话是他们行销的主要手段,公司要求销售员必须在6分钟之内处理完任何一次通话。

    很多人都觉得,在工作的时候,电话响起来的声音让人很不舒服,而且每天的电话总是占用自己很多时间,所以在通话的时候为了不说更多的废话,有一些事情需要注意。

    如果一些电话是不必要接的,你就可以直接采用以下的办法:

    1.过滤电话

    1)处理

    如果有可能尽量由助理回答来电者的需求,并记下相关的信息。

    2)转接

    如果助理无法处理电话,而你又没有时间,就可以把电话转给其他能够协助的人。可以这样回复:“我们的王经理今天下午正在着手这个计划,要不要我把您的电话转给他?”

    3)暂缓

    如果遇到只有你能处理的状况,助理要试着写下留言,避免使你受到打扰,你可以等到有时间时再去处理这个事情。

    2.集合所有电话

    在某时间段把电话一起回掉,同时去做别的事情。就是说在这个时间你同时在回电,就不会受到电话的干扰。

    但是接电话是必然的事情,有些电话不得不接。这个时候,为了节省通话时间并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打电话之前和之中都需要认真斟酌通话的内容,做到“事先准备、简明扼要、适可而止”。

    1)事先准备

    在通话之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好把对方的姓名、电话号码、通话要点等通话内容整理好并列出一张清单。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避免“现说现想、缺少条理、丢三落四”等问题的发生,从而收到良好的通话效果。

    2)简明扼要

    通话内容一定要简明扼要。通话时最忌讳吞吞吐吐,含糊不清,东拉西扯。经过简短的寒暄之后,就应当直奔主题,力戒讲空话、说废话、无话找话和短话长说。

    3)适可而止

    一旦要传达的信息已经说完,就应当果断地终止通话。按照电话礼节,应该由打电话的人终止通话。因此,不要话已讲完,依旧反复铺陈,再三絮叨。否则,会让人觉得你做事拖拖拉拉,缺少素养。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3分钟之内,所有重大的事情都可以说得清楚,只要心里有了大的纲要,什么话都可以说明白。可是为什么大家

    还是会浪费那么多的时间在电话上呢?

    想接电话只是人的心理作用而已,有时候你会有这样的经历,平常你带着手机也没有人找你,一旦你不带手机,你总会担心有人找你,回到家立马拿出手机来看看有没有人找过你。在电话一响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电话比手里的事情重要得多。

    事实上,经过心理学家的分析,每个人在接电话的时候都觉得这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害怕冒犯了打电话的人,也希望别人是来请教自己的,还有就是接电话在保持消息灵通的同时也享受了娱乐。

    所以,你可以看得出来,觉得电话来了必须要接,或者一接就是长长的一段时间,这都是心理的作用。我们要学会过滤不必要的电话,把通话控制在3分钟内。

    少说多做,莫把时间花在空谈上

    著名作家张天翼笔下的华威先生,是一个陷入空谈怪圈的典型。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人们都以实际行动投入到轰轰轰烈烈的抗战中去。华威先生也忙得团团转,他干什么呢?他只热衷于无休止的演讲,滔滔不绝地空谈一些众人周知、不言而喻的空洞的道理。事实证明,这类空谈不仅帮不了革命者树立信心,反而帮倒忙,拖革命的后腿。当时,人们早已认识到“空谈误国”的道理。

    时至今日,华威先生的阴影仍时隐时现。有人竟一天到晚泡在空谈之中,说不完的套话、大话、废话。有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混日子,整天喋喋不休,空口说白话,信口雌黄,在会议上高谈阔论,云天雾地,口若悬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令人疑为苏秦、张仪复生。讲了半天,众人不知所云,细听才知是不结合实际,是“发射的洲际导弹——空对空”。

    可是生活中总是有人喜欢夸夸其谈,只说不做。最开始,会说的人也许会得到大家的肯定,觉得这个人懂得多、有想法,但是时间一长,大家就都知道了。只说不做没有什么实际的意思,说的都是废话。如果你说你在这一年想要开办一个公司,一直向别人说你的规划、你的目标,但仅限于说,到了年底你的规划也只是规划而已。

    小Q毕业后,进入一家民营企业。他学市场营销,满脑子新观念、新理论。当初,这家民企的老总也是看好他学院派的出身,希望他给企业注入新活力,带来头脑风暴,开拓思维。

    刚到单位,小Q就开始了他的“传经授道”。试用期间,凡他参加的会议、讨论、策划等活动,都少不了国际上最新的做法、最新的理念。他讲得头头是道,滔滔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