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富人的理财习惯大全集 > 第八章 大多数富人都勇于创业
    创业并不是成为富人的必要条件,如果你有一个知人善任、雄心勃勃、具备较强市场洞察力的老板,如果你身处一个十分有前景的行业,如果你确实在目前的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即使不创业,你也很可能成为一个富人。但是,如果前面所述的那些“如果”不是既成前提,你的致富之路也许就要走得颇为坎坷了,甚至没有到达终点之日。正是基于这样的忧虑,很多的富人在成为富人之前,毅然迈向了创业之途……★30岁+3笔钱+631比例=创业成功当自己老板1966年,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一户寻常的农家,最初,王传福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然而,初中时,王传福经历家庭变故,从此变得沉默寡言,开始一心向学,逐渐养成了坚强忍耐的性格。

    1987年,21岁的王传福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毕业,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在攻取硕士学位期间,王传福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电池研究中去。仅仅5年后,26岁的王传福就被破格委以研究院301室副主任的重任,而此时,一个促使他从专家向企业家转变的机遇从天而降。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因为和王传福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他顺理成章成为公司总经理。

    南下“主政”的王传福非常兴奋,当时,国内电池产业随着移动电话的“井喷”方兴未艾,一部普通“大哥大”动辄数万,一块电池卖到数百元。敏锐的王传福心动眼热,准备大干一场。

    1995年2月,试水3年但成效甚微的王传福决定辞职单干。向表哥吕向阳借了250万元钱后,王领着20个人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敲敲打打,成立了日后风光无限的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

    王传福创业初期正值20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候,日本充电电池一统天下,国内的厂家多是买来电芯做组装,利润少,几乎没有竞争力。基于此,王传福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技术含量最高利润也最丰厚的电芯生产,1993年,他从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中得知,日本宣布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这将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中国电池企业的一个黄金机会,决定马上生产镍镉电池。

    然而,对于动辄千万元的生产线,苦于无资金支持的王传福一筹莫展。当然,王传福没有服输,他干脆凭借技术,自己动手做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这种半自动化半人工化生产线所具备的成本优势成为他日后商战无往不利的“尚

    方宝剑”。比亚迪公司很快打开了低端市场。成立公司的当年,他成功卖出了3000万块镍镉电池。

    现在看来,王传福敢想敢干,当断则断的作风为他的成功增添了砝码。香港风险投资公司汇亚集团董事兼常务副总裁王干芝说,“王传福是我见到少有的非常Focus的人,他大学学的是电池,研究生学电池,工作做的还是电池。”

    选择充电电池是这样,从上马锂电池项目摧垮包括东芝、松下、索尼等巨头在内的电池业“日本军团”,到选择香港H股上市乃至力排重议入主秦川汽车实现“电动汽车之梦”,王传福都表现了“舍我其谁”的独到眼光。

    在镍镉电池领域站稳脚跟后,不甘寂寞的王又开始了镍氢电池的研发,并从1997年开始大批量生产镍氢电池。新项目立竿见影,这一年,比亚迪公司镍氢电池销售量达到1900万块,一举进入世界前7名。

    2000年,王不顾非议,毅然投入巨资开始了锂电池的研发,很快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于该年成为摩托罗拉的第一个中国锂电池供应商。2002年,比亚迪高歌猛进,销售收入达到25亿元,利润6.58亿元。王传福则晋身当年《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榜41位,其苦心孤诣构建的“电池王国”初具雏形。

    从不名一文的农家子弟到身家亿万的集团公司总裁,从26岁的国家级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到饮誉全球的“电池大王”,可以说,王传福用自己的智慧、精练和汗水书写了青年创业的神话。如果你也想成为类似神话的主角,便不能自甘做一个平庸无常的上班族,而应做好万全准备启动你的创业之旅。

    王传福自主创业时的年龄为29岁,从某种意义上说,30岁左右正是创业的最好时光。因为这个年龄大概已经工作七年到八年,对职场有一定的了解,而另一方面,30岁也正处于职场瓶颈期,你开始忧思,目前的工作是我可以一直做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直到退休的吗?所以人生上了30岁之后,为了老有所依,便需要去思考现在所做的工作,是不是你未来一辈子的人生事业了。

    举日本的例子来作借鉴。日本企业之前讲求的是终身聘用用制,但在这样的神话被打破之后,现在的日本企业甚至变本加厉,要求员工提早退休。于是员工可能到45岁时,就会面临被迫退休的命运。

    45岁被迫退休的时代来临,可是那正是你人生的精华时期、正是你子女要用钱的时期、正是家庭经济负担最重的时期,那个时候却告诉你必须面临退休

    。台湾以后就是这样的时代,所以人人都要思考所谓的人生二次曲线,那种可以一份工作做到退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你应该要种下一颗创业的种籽在你心里。如下是一些关于创业的宝典。

    三笔钱和六三一原则

    很多人想创业,但又不敢创业,因为怕风险。你所负担的不但是财务的风险、机会成本的风险,另外还有付出生命的风险(你的青春岁月)。但这风险真的很高吗?几乎人人都买过股票,台湾一个证券户平均投资130万元在股市里面,可是投资在创业的资本额平均却只有80万元。散户买股票可以赚钱的只有3%,但是你自行创业的成功率却有20%的机会,三年之后仍旧能存活在市场上。如果加盟创业那就更另当别论了,三年后仍存活在市场的机率高达八、九成以上。

    我们之所以不敢创业,是因为没有做好资产配置,很多人一开始就把所有资金投入创业,其实创业是跑马拉松,不是跑百米,很多人以跑百米的精神去创业,才会造成创业的风险变高。如果你做好资产配置,懂得去算所谓人生的三笔钱,风险是可以控制的。

    第一笔钱是安家费,也就是留下一到两年的家庭开支;第二笔钱是要把老本留下来,可以用在储蓄或稳当的投资上,如绩优股、房地产或基金;第三笔钱也就是扣除以上两笔钱之后,可以称得上为闲钱的钱,这笔钱才可以拿去投资创业,如果赚了可以提早享受人生,如果赔了也不会立刻影响到生活。

    另外,针对创业的资金也要做好管理配置,把握六三一黄金比例:将资金分为十等分,其中六等分放在开办成本、三等分放在营运费用、最后一成则是紧急准备金。

    同时一定要写营运计划书。营运计划书不是写给银行看的,是写给你自己看的,因为这是在做沙盘推演,把所有会碰到的问题预先想过一遍,做好万全的准备,而不是想到什么就马上去做,直到把钱花完才怨千金难买早知道。

    30岁,创业黄金时代

    30岁创业刚刚好,同时也是创业的颠峰时期,因为30岁是一个黄金的年代,正好累积了创业所需的三项资本:金钱资本、历练资本、管理资本。30岁从大学毕业算起已经工作了七、八年,因此也存了一笔钱,如果家里又支持提供资金的话,其实是一笔很优渥的创业资金。同时,由于在职场工作过一段时间,学会了如何当一个员工,就可以当好一个老板?,已经悟出一定的管理能力。当这三种资本都聚集于一身,就是创业的最佳时机。

    比起其他年

    龄的人口,30岁在创业时有一项独特优势,就是积极的态度。30岁的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因此很有冲劲、懂得主动出击,并且反应力强、学习能量旺盛,不像40、50岁的人,比较保守且是守株待兔的态度,欠缺执行力也不容易倾听学习。然而相对的,30岁在创业上的弱势就是容易躁进,因为心太野、太冲而经常眼高手低,不服输的个性也容易误判市场情势。

    面对成败做好准备

    因此,30岁第一次创业的人,一定要做好资金配置的工作,看管好自己的资本额,并且透过专业的谘询择定创业的产业,同时拟好营运计划书之后,就要有?a心,务实、专业地操盘下去。而在30岁就创业成功的人,一定要学习守成的功夫,不要因为一点甜头而又躁进、扩大投资,任何下一步的投资,都还是要从资金配置、专家谘询、营运计划书的程序来稳扎稳打。

    此外,如果你在30岁惨遭创业失败,第一要学习的就是与失败共处,一定要反省自己所有错误的步伐,并且要学习在情势不可为时便设定停损点。根据我多年的辅导经验,许多年轻的创业失败者,普遍是因为缺乏管理能力,也就是他们在本业、专业上很厉害,但是欠缺企业管理的知识和技巧,像是成本控管、人事领导、产业经营等,因此这时要累积企业管理的能力,以备东山再起。

    关于创业的25个真理

    1、做你真正感兴趣的事——你会花很多时间在上面,因此你一定要感兴趣才行,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不合愿意把时间花在上面,就得不到成功。

    2、自己当老板,为别人打工,你绝不会变成巨富,老板一心一意地缩减开支,他的目标不是使他的职员变成有钱人。

    3、提供一种有实效的服务,或一种实际的产品,你要以写作、绘画或作曲变成百万富翁的机会可以说是无限小。而你要在营造业、房地产、制造业发大财的机会比较大。记住,出版商赚的钱比作家多得多。

    4、如果你坚持要又自己的灵感来创业。最好选择娱乐业,在这方面,发财的速度相当快,流行歌曲和电视最理想。

    5、不论你是演员或商人。尽量增加你的观众,在小咖啡馆唱歌的人,所赚的钱一定比不上替大唱片公司灌唱片的人,地方性的商人,不会比全国性的商人赚得的钱多。

    6、找出一种需要,然后满足它,社会越变越复杂,人们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最先发现这些需求而且满足他们的人,是改进现有产品和服务的人,也是

    最先成为富翁的人。

    7、不要不敢采用不同的方式——新的方法和新产品,会造成新的财富。但必须确定你的新方法比旧方法更理想,你的新方法必须增进产品外观、效率、品质、方便或者减低成本。

    8、如果你受过专业教育。或者特殊才能,充分利用它,如果你烧得一手好菜,而要去当泥水匠,那就太笨了。

    9、在你着手任何事情之前,仔细地对周围的情形研究一番,政府机关和公共图书馆,可以提供不少资料,先做研究,可以节省你不少时间和金钱。

    10、不要一直都想着发大财,不如你想想如何改进你的事业,您应该常常问自己的是:“我如何改良我的事业?”如何使事业进行顺利,财富就会跟着而来。

    11、可能的话,进行一种家庭事业,这种方法可以减低费用,增进士气,利润的分配很简单,利润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整个事业控制也较容易。

    12、尽可能减低你的费用,但不能牺牲你的品质,否则的话,你等于是在慢性自杀,赚钱的机会不会大。

    13、跟同行的分维持友谊——他们可能对你很有帮助。

    14、尽量把时间花在你的事业上,一天十二小时,一星期六天。是最低的要求,一天十四小时到十八小时是很平常,一星期工作七天最好了。你必须先生家庭和社会上的娱乐,直到你事业站稳为止,也只有到那时候,你才能把责任分给别人。

    15、不要不敢自己下决心,听听别人的赞美和批评,但你自己要下决心。

    16、不要不敢说实话,拐弯抹角,只会浪费时间,心理想什么,就说什么,而且要尽可能地直截了当地、明确地说出来。

    17、不要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犯了错误并不是一种罪行,犯错不改才是罪过。

    18、不要因为失败就裹足不前,失败是难免的,也是有价值的,从失败中,你会学到正确的方法论。

    19、不要在不可行的观念上打转,一发现其某种方法行不通,立即把它放弃,世界上有无数的方法,把时间浪费在那些不可行的方法上是无可弥补的损失。

    20、不要冒你承担不起的风险,如果你损失十万元,若损失的起的话,就可以继续下去,但如果你赔不起五万元,而一旦失败的话,你就完蛋了。

    21、一再投资,不要认你的利润空闲着,你的利润要继续投资下去,最好投资别的事业或你控制的事业上,那样,钱才能钱滚钱,替你增加

    好几倍的财富。

    22、请一位高明的律师——他会替你节约更多的金钱和时间,比起你所给以的将要多得多。

    23、请一位精明的会计师,最初的时候,你自己记账,但除非你本身是个会计师,你还是请一位精明的会计师,可能决定你的成功和失败——他是值得你花钱的。

    24、请专家替你报税,一位机灵的税务专家,可又替你免很多的税。

    25、好好维持你的健康和你的平静心灵——否则的话,拥有再多的钱也没有什么意思。

    ★有钱了就做创业启动资金

    从刷煤气灶的小贩到到升价几十亿的资本家,平民商人张大中的发家史里写满了他高明的财富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张大中在北京郊区的一个供销社当电工,那个供销社有3间北屋、20多名员工,卖着国家管制的油盐酱醋,月薪30块。张大中悲观地意识到,你坐在那里一眼就能看到自己50岁后的样子,掐指一算就能算出自己一辈子工资的工作,简直让人感到绝望。所以,在张大中的心中,总有某种不安分的因素蠢蠢欲动。不过,让张大中真正走上创业之路的,与其母亲紧密相关。张大中兄妹7个,排老三。父亲是旧时朝阳大学法律系肄业生,母亲是一个富商的独生女,很漂亮、非常有想法。父亲早年参加过革命,是共产党员,但是身体不好,早在文革前、张大中十几岁时就过世了,妈妈成了整个家庭的支柱。但是文革当中,妈妈上街贴了要求民主和自由的大字报,最终被定为反革命罪。

    1979年开始,国家开始拨乱反正,但是当时要求平反的人很多,政府的平反时间更多取决于受害人家属的上访激烈程度。张大中的大哥、二哥都是踏实安分的人,大哥当时已经分到外地工作,供养弟弟妹妹们生活。他瞒着大哥,拿着材料到处上访,市委、中央都跑遍了,在大哥眼里我这是典型的给组织添麻烦,一直到平反的补偿彻底发下来,我才告诉大哥。张大中回忆道。1980年,落实政策,政府补偿了张家7000元,兄妹7个,每人1000元。

    面对用母亲的生命换来的1000块,张大中陷入了沉思--用这笔钱干什么?跟兄妹们一样拿去买电视机、买大衣柜?那是绝对不行的,不能糟践了!尽管他没有想得很具体到底用来干什么,但是一定要拿这笔钱干点什么的念头非常清晰。

    这一年,张大中31岁,刚刚插队回城,并在同学的介绍下有了对象,1000块钱被他一分为二,一半用来结婚,

    剩下的作为干点什么的启动资金。

    这一切促成了供销社电工张大中,变身为1980年8月的那个刷煤气灶的小贩。在休息日,张大中背着个军绿色的破包,举着个牌子,顶着烈日蹿来蹿去,牌子上书几个大字——“刷煤气灶”,还有一个副标题,以稍小一号的字写着:八毛钱一个!破包里装着他生财的瓶瓶罐罐,里面装着烧碱、清漆、银粉以及一块大抹布。然而,辛苦了一天,张大中只赚到8块钱,除去购买清洗用具的7块成本,净利润只有1块钱——张大中狼狈地退出了这个没有前途的行业。

    看到刷煤气灶不赚钱,小贩张大中并没有停下他干点事情的脚步。1982年冬,在自家厨房做出的60台落地灯,成为张大中经商盈利的起点。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张大中的几十台手工落地灯虽然是三无产品,还是被居民们抢购一空,甚至还有一个供销社来向他采购了几十台。在甘家口的一个商场里,张大中卖出的8个落地灯共纳了2.4元税,而20多年后,因为将大中电器以36亿元的价格卖给国美,他纳税5.6亿元,成为国内一次性缴纳个人所得税最多的纳税人。

    60台落地灯最后一共赚了160块钱。对于一个月工资30块,还要上交老婆26块的张大中来说,这已经是一笔巨款。这笔钱对他来说最大的意义,不是多了几个月工资,而是从根本上坚定了他能够靠自己双手干一番事业的决心,从插队的农民,到供销社电工、到供销社售货员,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东西获得公众的认可,卖出去的落地灯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1982年底,张大中向供销社领导递交了辞职信,供销社的领导和岳父岳母出于好心,都极力劝阻他别丢掉这个铁饭碗,但是张大中还是选择了辞职。

    落地灯的生意做了没多久,张大中发现一个朋友单位有一批积压的电子元器件,可以用来做音响放大器,他如获至宝,低价买下,用自己的电子知识做成一批音响放大器卖,物资匮乏的市场再次给了先走半步的张大中丰厚的回报--放大器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他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1982年4月,张大中成立了张记电器加工铺,专门生产音响放大器,后来拓展到音箱制造、安装等领域,后来改名为金钟音响厂,一直到现在仍然存在,每年能赚辆奥迪的钱。

    音响制造厂做了几年后,张大中发现,在北京,制造业不如商业,北京是一个消费型的城市,制造业的利润太低,资金周转周期太长,他发现做电器原配件赚钱

    更容易。于是,他立即将主要精力放在电子原配件的销售上。

    1986年,张大中的第一家电器原配件门店在中组部路口的灵镜胡同8号开业了,虽然只有十几平米,但是生意非常红火,他手里攒下了四五万的积蓄。张大中自我评价,自己跟一般的小老板没什么两样,有钱了第一件事情就是想着去存款,先存一半在银行,剩下的再想着去增值,我就是按着最朴素的道理在做生意,从来不拿自己去冒险,我也从来不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多少。

    1986年的一天,张大中被通知,去北京市工商局坐一坐,他心情忐忑地去了,因为他的张记电器加工铺开了两家,那时,任何个体户不允许开分公司,连锁店还完全是一种资本主义特质明显的玩意儿。

    如此挨过一年。到1987年,张大中看到政策允许开分公司了,他的心情十分复杂。这次违纪可以说是张大中从一个小老板向大老板飞跃的标志性事件。

    让张大中的事业进一步飞跃的,是1993年开张的玉泉路音响城。电子原配件、音响等电器生意,伴随在当时风靡全国的卡拉OK热财源滚滚而来。但是,张大中再次敏锐地发现,偌大一个北京城,卖音响的店没有一家大到能够把所有的品牌、零配件集中起来销售的,都是十几平米、几十平米的小店。

    他决定搞一把大的,看中了玉泉路一家几万平米的商场,租了下来,成立了一家大中音响城。

    但是,这个想法却没有像以前几次那样见效。玉泉路店起初的想法很好,但是初期的现实很残酷。后来加入大中电器、跟随张大中多年的大中电器总经理宋红说。刚开始搬过去,由于知名度不高,经营非常惨淡:一天的流水,连给店员开工资、付电费都不够。

    整整有半个月的时间,张大中根本睡不着觉,天天都想该怎么办。这是他经商以来经历的最大一次挫折。当时也想过,赔到一定程度,实在赔不起的时候,就回我城里的小零售店。但是觉得真是丢不起人,没脸看当时跟我一样在城里开小店的小老板们。张大中现在想起来还有些不好意思。

    他还是决定坚持。咬牙挺了半年之后,这个大音响城在京城老百姓中间逐渐有了名气,大家都知道玉泉路有个最大的音响城,里面所有音响一应俱全,选择余地大。

    这个音响城后来不仅经营音响,也开始代卖家电,直至后来以家电为主,张大中真正走进了家电生意的圈子,并且在北京城里各处复制玉泉路店的模式,成为北京市场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

    当然,故事的续集应该是众人皆知了,大中电器最终发展为中国大陆知名的家电零售连锁企业,在各个城市遍地开花。不知道,如果当初张大中获得那1000块的补偿金后,只是单纯将其视为消费资金,今日的张大中会是什么模样,拥有什么样的事业?

    ★通过贷款获得第一桶金

    你可能不知道华若中,不知道他的无锡兴达泡塑新材料有限公司,不知道他们的主要产品叫可发性聚苯乙烯树脂(EPS),但当你拆开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电,或者精密仪器、玻璃器皿等易碎品的包装时,你没准就是华若中的客户——包装箱里作为缓冲性物品的泡沫塑料就是兴达集团主要产品EPS的一种,还有另外一种则用于建筑和绝热材料行业。

    资料显示,兴达集团的“锡发”牌系列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5%以上,也就是说,每三个包装箱中,就至少有一个使用的是华若中的公司生产的泡塑材料。

    2007年,华若中的公司实现销售收入近80亿元、利税额达2.5亿元。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88位。2008年,即使面对金融危机,兴达集团也依旧排在了福布斯中国顶尖企业榜上的第94位。

    回顾这位“泡塑大王”的创业史,可以发现,华若中起步时的门槛并不高。1992年1月8日,已经42岁的华若中依靠银行的20万贷款成立了无锡县兴达泡塑材料厂。在此之前,他是当地乡镇企业的厂长,只有中学文化,不具备任何化工领域的经验。而他起步的第一桶金,也是来自银行的20万贷款。

    1992年,无锡县兴达泡塑材料厂兴建,该厂的年产能为3000吨。正如华若中所料,兴达泡塑材料厂的产品与进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在一开始便显现出来。1992年,兴达的客户蜂拥而至。产量从3000吨扩大到1万吨,仍供不应求。1992年,投产的第一年,兴达便实现了盈利。1994年,以20万元起家的华若中已有能力投资2300万元,建设了占地50余亩,年产能3万吨的新厂。

    1995年底,兴达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EPS专业生产企业。

    斗转星移,仅仅过了十几年,华若中的资产已今非昔比。昔日靠20万元贷款和一块地起家的乡镇企业厂长,成为了一个年产值超过80亿元的集团的董事长。最初只是为了“不进口”目的生产的产品转而开始出口。如今的兴达集团,做到了该行业里的国内第一,全球第二。

    随着企业的发展,华若中已不仅仅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