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哈佛教授讲述的300个经济学故事 > 第二十一章 时代呼唤经济学大师
    亚当·斯密——经济学鼻祖

    在西方历史上,亚当·斯密斯被认为开创了近代政治经济学,被誉为“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于1723年出生于苏格兰小城可可卡迪。亚当·斯密的父亲是一名律师,同时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可可卡迪的海关监督。亚当·斯密出生的前几个月,父亲便去世了,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亚当·斯密14岁考入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由于成绩优秀,被送入牛津大学求学。毕业后,先在爱丁堡大学教修辞学与文学。1751年,亚当·斯密转入格拉斯哥大学担任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1764年。在这十几年间,亚当·斯密一直从事修辞学和文学研究,获得了极高的成就,发表了获得极高赞誉的《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在陌生环境下发表演说时,刚开始会因害羞频频口吃,一旦熟悉后,便恢复辩才,侃侃而谈。在研究起自己喜爱的学问时,亚当·斯密相当专注,他常因想事情想得出神,发生笑话。

    亚当·斯密曾担任的海关专员时,他需要在不同的公文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有一次,他专注于一个经济学问题,思考得入了神。当别人将一个公文递给他时,他下意识地将公文上前一个签名者的名字抄了下来。同一个人的签名在一个公文上出现两次,这让亚当·斯密挨了上司一顿批评。

    亚当·斯密生前享有极大的荣誉:一次,英国首相皮特与几位重臣正在交谈,亚当·斯密被邀参加,当斯密步入室内,每个人都站起来,他说:“诸位先生,请坐。”首相却说:“我们要等您先坐下来才就座,我们都是您的门徒啊。”

    1790年7月17日,亚当·斯密在爱丁堡与世长辞,享年67岁。去世前,他烧毁了自己的全部手稿,以免误导后人。他的墓志铭是:《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长眠于此。

    早在200多年前,1776年,英国人亚当·斯密(1723~1790)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这本书是公认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著作。

    1768年,亚当·斯密受朋友之邀,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3年该书基本完成,亚当·斯密又花了三年时间修改此书。1776年此书正式出版,引起世人的广泛讨论,这就是著名的《国富论》。它的影响极为广泛,除英国本土外,连欧洲和美洲也为之疯狂,亚当·斯密也因此获得“现代经济学之父”

    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的称号。

    亚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系统地探讨了劳动价值论,并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相当完备的价格理论。亚当·斯密从分工引出交换,再从交换引出价值,第一次明确使用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概念。

    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系结构严密、论证有力,他将经济思想学派的优点吸收进自己的体系,同时又系统地披露了它们的缺点。亚当·斯密的接班人,包括托马斯·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这些经济学家又对他的体系进行了精心的充实和修正,成为古典经济学体系。

    《国富论》被誉为经济学的《圣经》。亚当·斯密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经济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自亚当·斯密后,经济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他是使经济学说成为一门系统科学的主要创立人。自亚当·斯密之后,经济学登堂入室,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历久不衰,甚至被称为所有社会科学的“皇后”。

    【知识链接】

    斯密在经济学上的主要贡献

    把政治经济学发展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提出了分工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批判了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重农主义认为农业是唯一创造财富的产业,重商主义则认为商业流通是财富的唯一源泉,斯密在理论上批判了它们的偏见,认为只要是包含人类劳动的产品都具有价值;提出了政府的职能,即建立国防、建立严正的司法机构、建立并维持必要的公共工程,这被后人称为小政府的标准;提出了赋税的四项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节省,直到今天这仍然是指导各国税收的指导原则。

    大卫·李嘉图——为自由主义加冕

    经济学家第一法则:“唯一比经济学家更危险的,是业余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第二法则:“唯一比业余经济学家更危险的,是专业经济学家。”

    李嘉图1722年出生于伦敦,他的父亲是个富裕的证券经纪人,并且之后成为伦敦的12位犹太经纪人之一。李嘉图14岁之前,和普通人一样接受了普通教育,14岁之后,他进了父亲的事务所工作,跟随父亲经商。

    由于李嘉图爱上了一个跟自己家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姑娘。父亲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年轻气盛的李嘉图跟父亲闹翻,21岁那年,父亲将李嘉图赶出家门,他由此走上白手起家的道路。独立经营的李嘉图发挥了天

    才的理财能力,

    在朋友们的帮忙下,事业很快就上了正轨。短短几年时间,他就已经拥有80万英镑的财富(如果折合成现在的货币,可能价值数千万美元),每年还有2.8万英镑的收入,成为当时的知名金融家。他的一个得意之作是在滑铁卢战役前4天,成功地买进大量政府债券,结果英军打败拿破仑,他大赚了一笔。

    李嘉图的经济学才华是在他成为百万富翁之后显示出来的。在1799年,李嘉图在某地的温泉胜地养病期间,偶尔翻阅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由此引发了他对于经济学的兴趣,从此他一面经商,一面研究经济学问题,在1817年出版了古典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人,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李嘉图于1823年9月11日去世,年仅51岁。他死得很突然,小小一只耳朵的感染就夺取了这位天才的生命。

    从27岁第一次接触经济学著作,到37岁发表第一篇经济学论文,李嘉图一发不可收拾,在14年短暂的学术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著作、文章、笔记、书信、演说。在经济理论研究方面,大卫·李嘉图算得上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奇才。

    与大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论战,也是李嘉图学术上迅速成熟的一个助推器。他们两人几乎在每件事上都有争执,讨论无休无止,直至李嘉图去世为止。李嘉图在给马尔萨斯的最后一封信里说:“像别的争论者一样,经过了多次讨论之后,我们依然各持己见,相持不下,然而这些讨论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友谊;即使您是同意了我的意见的,我对您的敬爱也不会比今天更进一步。”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这本书于1817年4月出版。李嘉图相当自负,他说,他的观点和大权威斯密及马尔萨斯不同,在英国,能读懂他的书的人,不会超过25个人。但不管人们是否读懂,反正他已经一举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经济学家。

    李嘉图的著作不像斯密那样结构严谨,行文没有斯密那样流畅,词句也不如斯密那样华美,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以更为精练的理论架构,更加贴近现实的语言与例证,全面论述了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机制。有学者说,他之所以在后来的著作中喜欢抽象的演绎推理,就跟他的犹太血统有关。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

    【知识链接】

    李嘉图与“中国的蒜”和“葡萄牙的酒”

    这

    归根于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主要是用来衡量两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除非两个人有相同的机会成本,否则一个人就会在一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而另一个人将在另一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相对应的是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是指一个人或一个贸易方在某项事物处理或商品生产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李嘉图首先借用“葡萄牙的葡萄酒换英国(一种纺织品)”来验证,英国没有固执于将生产成本相当昂贵的葡萄牙放在国内生产,而是出口生产费用相对低廉的纺织品与葡萄牙的葡萄酒进行交换,这样,就可以增加国民的福利,这跟现在韩国将手机出口到中国,再与中国的大蒜进行交换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

    英国的比较优势是纺织品,而葡萄牙的比较优势是葡萄酒。虽然英国特别喜欢葡萄牙的葡萄酒,但它不需要自己生产,可以采取交换的方法,这样双方都因充分发挥相对比较优势而获益。其实,两国贸易关系是建立在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的基础上。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他将政治从经济学中抹除

    马歇尔1842年出生于伦敦郊区的一个工人家庭,虽然家境一般,但父母努力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青年的马歇尔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尽管他对哲学饶有兴趣,最后还是选择经济学为专业。做出这个决定的重要原因是马歇尔曾走访英国的贫民区,无法忘记他所见到的贫穷和饥饿。毕业后,马歇尔在剑桥大学任教9年,然后到了牛津大学,1885年他回到剑桥大学任教,直到1905年退休。

    1865年,马歇尔被圣约翰学院聘为研究员。期间,由于克利夫顿学院的专任教师查尔斯·凯因病不能上课,马歇尔便得以临时到该学院担任数学老师。担任学院的研究员使马歇尔结识了很多朋友,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马歇尔,使他最终选择当一名经济学家。

    在早期经济学历史上,“政治”“经济”如同一对亲兄弟一般被我们挂在嘴边,可是,有这么一位经济学家,他将政治从经济学中抹除了。

    发表于1890的著作《经济学原理》在西方经济学界被公认为划时代的著作,也是继《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该书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做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

    在《经济学原理》中,作者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因此不能把“政治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为“

    经济学”。

    它的作者就是近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1842~1924)。

    马歇尔受到当时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亨利西奇威克的影响,正因为这个人对他在经济学及道德哲学方面的影响很大,马歇尔的学术兴趣逐渐由物理学转向了哲学和社会科学。于是,马歇尔的思想开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转变。曾经他把西奇威克称为自己“精神上的父母”。后来,他感觉到神学、数学、物理学和伦理学都不能够给人类带来“福音”,于是,他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政治经济学上面来,把理解社会现状的希望寄托在经济学的研究上,打算从经济上来分析社会不公平的原因,他把经济学看成是增进社会福利、消灭人类贫困的科学。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一代经济学巨匠,如凯恩斯就是他的学生。马歇尔所提出的或由他发展完善的大量概念和工具,一直滋养着后辈的经济学家,到现在依然是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马歇尔的努力下,经济学从人文科学和历史学科的一门必修课发展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剑桥大学在他的影响下,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经济学系。

    【知识链接】

    马歇尔的贡献

    (1)建立了弹性的概念和计算弹性的公式。他分析了需求的价格弹性和供给的价格弹性,得出结论:在短期里,需求是影响价格的决定性因素;而在长期里,供给或生产成本是影响价格的决定因素。

    (2)在宏观经济学方面,马歇尔采用了购买力平价的概念来解释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

    (3)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是均衡价格论,《经济学原理》正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

    萨缪尔森——一本教材影响整整一代人

    萨缪尔森于1915年5月15日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城。1932年,萨缪尔森考入芝加哥大学,专修经济学。此时的经济学发展,就如萨缪尔森在1985年2月的一次演讲时所说:“1932年我开始在芝加哥大学攻读经济学时,经济学还只是文字的经济学。”

    萨缪尔森毕业后在哈佛大学继续攻读学业,在26岁那年取得博士学位。其博士学位论文《经济理论操作的重要性》获哈佛大学威尔斯奖,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经济分析基础》为萨缪尔森

    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当时评奖委员会说:“在提升经济学家理论的科学分析水平上,他(萨缪尔森)的贡献要超过当代其他任何一位经济学家,他事实上以简单语言重写了经济学理论的相当部分。”

    2009年12月13日,这位经济学泰斗级的人物,在其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家中逝世,享年九十四岁。“一如既往,在做那些能够给我带来纯粹乐趣的事情的时候,我的所得远大于付出”。在他六十九岁的时候,他就已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

    萨缪尔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他的经典著作《经济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四百万册,是全世界最畅销的教科书,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也正是他的这本著作,将西方经济学理论第一次系统地带进中国,并使这种思考方式和视野在中国落地生根。

    1948年,萨缪尔森发表了他最有影响的巨著《经济学》。这本书一出版即告脱销。许多国家的出版商不惜重金抢购它的出版权,不久即被翻译成日、德、意、匈、葡、俄等多种文字。这部著作在内容、形式的安排上也可谓匠心独具,他在每一章的开头加上历代名人的警句,言简意赅地概括全章的主题,使读者不像是在啃枯燥的理论书,而是在读一部有文学色彩的史书。这一巨著的出版,为普及、推广其理论创立了良好的条件。

    萨缪尔森的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的基础》(1947)、《经济学》(1948)、《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1958),以及独自撰写和与多夫曼、索罗等合著的大量这些文章被选编入《保罗·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

    萨缪尔森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观点体现了西方经济学整整一代的正统的理论观点,并且成了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困境,使以“新古典综合”作为理论基础的经济政策遭到破坏,萨缪尔森的经济理论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由此,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界旷日持久的大论战。虽然,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理论的正统地位发生了动摇,但是,西方国家经济作为一种“混合经济”,仍然离不开萨缪尔森的经济理论。萨缪尔森也从其他学派的经济理论中吸收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对自己的理论加以修正和完善,使之适合于变化了的经济情况。从这点看来,萨缪尔森不失经济学大家的风范。

    萨缪尔森这个名字,很多人是首先通过《经

    济学》这本教材得以认识的。萨缪尔森在西方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人们进入大学读的就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而当进入高层次经济理论研究之时,人们还是离不开萨缪尔森,这时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的基础》成了经济理论研究的指导;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领域,诸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人们总是能从萨缪尔森的有关著作中获得启示和教益。

    【知识链接】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是说:生产要素报酬就是生产要素的收益,要素报酬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要素的边际产品也就是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在国际贸易中,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充裕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提高,而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下降,而且无论这些生产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都是如此。这个结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斯托尔珀和萨缪尔森论证的,因此称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是说:只要存在产品价格的差异,两国就会继续开展贸易,但最终的结果将是两国两种产品的价格完全相等,而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完全相等,此时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贸易也就停止。两国间开展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相等这一趋势被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由于这一定理是由萨缪尔森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逻辑论证的,因此该定理又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艾伦·格林斯潘——他一打喷嚏,全球投资人都要伤风

    格林斯潘在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华尔街的人们总试图从他的讲话中捕捉到蛛丝马迹,但每次都无功而返。就连格林斯潘自己也承认:“我花了不少时间努力回避问题,因为我担心自己说话过于直白。最后,我终于学会了‘美联储语言’,学会了含糊其辞。”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格林斯潘居然把这种语言方式应用到自己的感情生活上。在年过花甲后,格林斯潘一直与美国国家广播公司高级女记者安德拉·米切尔拍拖。然而,他那含混不清、晦涩难懂的语言,常常令这位长于揣度的女记者一头雾水。

    格林斯潘先后求了两次婚,对方毫无反应。直到1996年的圣诞夜,当他第三次表白心意时,女记者终于弄明白他的真意。1997年4月6日

    ,71岁的格林斯潘结束了单身生活。渐渐的,新娘也喜欢上了格林斯潘的晦涩,她说:“原以为对他了如指掌,可实际上我永远也猜不透他的心思,这种感觉妙不可言!”

    这让人想起格林斯潘的一句名言:“如果你以为对我已经研究非常透彻了,那我可以告诉你:你一定误解了我的话。”

    既然无法揣摩格林斯潘的讲话,就只能另辟蹊径了。很快,精明的投资者们就发现了一个“秘密”:格林斯潘的公文包——如果是瘪的,表示平安无事;如果鼓鼓囊囊,那可就大有文章了,意味着格林斯潘“有话要说”。

    因此,每当美联储开会时,笃信此说的美国CNBC电视台就会派出两个摄制组守在门外,一台摄像机用来拍摄格林斯潘的言谈举止,另一台则专门拍摄他的公文包。

    在金融界曾经有这样的评论:“格林斯潘一开口,全球投资人都要竖起耳朵”,“格林斯潘打个喷嚏,全球投资人都要伤风”,“笨蛋!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艾伦当美联储主席就成”——这是1996年美国大选前夕《财富》杂志放在封面的一句口号。所谓“艾伦”,指的就是从1987年起就担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的艾伦·格林斯潘。

    1966年的一个午后,格林斯潘碰到当年爵士乐乐队老板加曼特。加曼特已经改行从政,正忙着给尼克松竞选总统出谋划策。通过他的介绍,格林斯潘认识了尼克松,两人谈得很投机,都觉得相见恨晚。尼克松见格林斯潘说起国内经济政策头头是道,很是赏识,于是邀请他在自己的竞选活动中担任政策发言人。于是,他摇身一变,从商人变成了政客,开始在政界崭露头角。

    在读书期间,格林斯潘就结识了对他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客观主义运动领袖爱恩·兰德。这位俄国出生的女作家在其畅销小说《泉头》中为自由资本主义大唱赞歌,并经常在家中举办沙龙,向紧密团结在她周围的忠实信徒传达自己的理性自私哲学,格林斯潘总是默默地坐在一边虔诚地聆听。

    在兰德的影响下,他开始研究自由市场经济学原理,相信在经济中加强政府于预是邪恶的,并对通货膨胀打心眼里感到厌恶。1966年7月,他在兰德的期刊《客观主义者》上发表题为《黄金和经济自由》的文章,预言美国将爆发严重的通货膨胀。那时候,美国经济在全世界一枝独秀,谁会在意这个无名之辈的痴话呢?连尼克松也只是笑着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太多虑了。”格林斯潘备感失落,于是又回到华尔街经营他的咨询公司。

    不幸的是,1974年,格林斯潘的预言显灵了,美国遭遇了二战以来最可怕的通货膨胀,经济陷入全面困境。焦头烂额的尼克松总统这才悔悟。连声惊叹格林斯潘是个“神人”,急急忙忙邀请他二度出山,出任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两周后,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继任总统福特并没有收回尼克松的任命。

    新千年开始后的第四天,克林顿总统选择再次任命格林斯潘为美联储主席。克林顿继续任命他的理由是,格林斯潘在过去十二年半的联储局主席生涯中,充分展现了三大特长,即专业技术、精密分析能力以及不失传统的常识判断。格林斯潘创造了两项纪录:一项是美国史上最年长的联储局主席;二是联储局设立以来任期最长的主席。

    从1987年一直到2005年,本·伯南克接替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为白宫工作18年,历经里根、布什、克林顿、小布什四任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任期最长的联储局主席。

    在格林斯潘为白宫工作的18年里,见证了美国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繁荣,所以很多人都认为,美国经济只要由他掌舵就能一直欣欣向荣。但是,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知识链接】

    格林斯潘的“怪招”

    1994年格林斯潘一次接一次地提高利率,被人视为“简直疯狂”;

    199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沉着应战,三次削减利率,从而使美国免受金融危机的波及,并且最终遏制住那次危机蔓延的势头。这一次次的辉煌使他被煤体称为“金融之神”。

    传统理论认为,失业率高于百分之六将导致经济萎缩,低于百分之五将触发通货膨胀。而目前美国的失业率仅仅百分之四,经济仍在稳定增长。

    传统理论的另一个论点是经济过热必将引发通货膨胀,但他注意到大规模的高科技投资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在推动新技术革命方面不遗余力。国际经济研究所长伯格斯坦称这是格林斯潘“最了不起的历史性贡献”,他“不仅改变了金融政策,也改变了我们的经济和未来”。结果美国经济得以平安“软着陆”。

    格雷戈里·曼昆——他让经济学由高深走向通俗

    有资料记载,曼昆曾创下两个骄人的纪录:一是一本教材还没有脱手,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经济学著作卖价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这本教科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