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向犹太人借智慧 > 第十六章 犹太人美德教育智慧
    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条件,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同的影响。家庭的氛围、家长的心理特征,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犹太人认为家庭气氛是家庭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因素。它是两种环境关系的产物,一是家庭物质环境,一是家庭心理环境。

    尽管犹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大多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他们竭尽全力给孩子营造出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家庭的物质环境依每个家庭的富有程度不同而不同,但每个家长都要尽最大努力满足孩子在学习上的物质需要。犹太父母更注重的是家庭心理环境的营造。

    在他们看来,家长一定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一是要营造良好的爱的气氛。这不仅要求父母相亲相爱,还要求家长与子女关系融洽。当着孩子的面夫妻不要吵架,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能紧张,要相互信任和体贴,以免给孩子精神上带来苦闷。二是要重视和创造家庭中良好的智力气氛。父母本身对知识要具有巨大的兴趣,这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无形的影响。如果家庭智力气氛差些,可利用邻居、亲戚、朋友及家教等外部环境的智力气氛来改变家庭的智力气氛。

    营造良好家庭气氛的同时,要防止孩子从小仅受家庭智力气氛的影响。家长要保证孩子在良好家庭智力气氛的影响下正常地学习、愉快地成长,又要不受家庭智力气氛的束缚,广泛地吸收来自外界一切有益的“养料”。

    在加利福尼亚有一片高大的红杉树林,其中有一种树叫“大谢尔曼”,高达两百多英尺,树围有79英尺,它被砍倒后,木料足够建35幢带5个房间的房屋。日本人喜欢种植一种叫“盆景艺术”的树,它虽然只有几英尺高,却有着完美漂亮的树形。“大谢尔曼”与“盆景艺术”种子的质量都不足1/300盎司,但长成后的差别却是巨大的,差别的背后就是环境带给我们的启示。

    “大谢尔曼”扎根于加利福尼亚的沃土,吸收丰富的水分、矿物质和阳光,最后长成一棵高大的植物;而当“盆景艺术”冒出芽时,日本人将它拔出泥土,除去直根和部分须根,故意抑制其生长,最后它就长成一棵虽然漂亮但很小的小型植物。

    由此可见,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条件,会对事物的生长和发展造成不同的影响。家庭的氛围、家长的心理特征,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有着重要影响。犹太父母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时通常会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平等。这是创

    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的前提。父母、子女任何一方的优越感,都会对其他家庭成员造成心理压力。

    其次是开放。家庭成员要坦率地、平等地以其他成员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毫无顾忌地发泄。家长的教育能力和家庭和睦程度,直接影响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的形成。

    最后是理智。只有理智才能克制自己的心理冲动,冷静地对待和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有利于帮助孩子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

    维系家庭,就是维系民族。

    犹太人对家庭关系极为重视,对协调家庭关系不遗余力。在他们看来,维系家庭,就是维系民族。

    从《塔木德》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推崇人伦亲情的动人事例与故事。

    有个犹太人住在以色列的一个叫戴马的镇上。他拥有一块价值6000个金币的钻石。有个拉比想用这颗钻石来装饰圣殿的正殿,便带了6000个金币来到他家,向他买这块钻石。

    可是,凑巧放钻石的金库的钥匙放在父亲的枕头下方,而父亲又刚好睡得正香。这个人便对拉比说:“因为我不能吵醒父亲,所以,不能把钻石卖给你。”

    拉比认为,这个人为了不吵醒父亲而宁肯放弃赚钱的机会,是个孝顺儿子,值得褒奖。

    另外一位拉比所行的孝道,更令人惊叹。他同母亲一起外出,走到一片高低不平的地方时,母亲每走出一步,拉比便把自己的手伸出来,垫在母亲的脚下。

    《塔木德》非常推崇孝敬父母,每一个犹太人从小就懂得尊老爱幼。

    弘扬慎独精神

    “独居闹市而不犯罪”,之所以能同“穷人拾遗不昧”和“富人暗中施舍1/10的收入给穷人”同立为“神会夸奖的三件事”,其共同之处,尽在一个“独”字。

    犹太人的灵魂深处,有种可贵的“慎独”精神,也就是可贵的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的精神。他们总是去问自己做了什么、应该做什么、做对了什么,却很少去要求别人。

    同样,犹太人有着凡事从自己做起、善于自我反省、慎独自律的传统。作为上帝的“特选子民”,他们以信守合约、遵守法律著称于世。不管如何,都要求自己遵照契约的约定来履行自己的义务和享用自己的权利。

    他们相信,只有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这方面去执行合约,才符合上帝对“特选子民”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真

    正体现合约的精神——按照合约规定来履行自己的义务。双方都按合约来要求自己,这样合约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否则,一方不从自己做起,却要求对方那样做,那合约的执行就会遇到困难。如果双方都想着用合约去牵制别人,这个合约就可能要破产。

    犹太人的商业往来中,根本不存在不履行合约的情况,除非是合约本身有问题。正是这种先从自己做起,自己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约定的商业精神,使犹太人获得了“世界第一商人”的桂冠。

    《塔木德》中有一句话:“在自己面前害羞的人,和在他人面前害羞的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别。”这个差别,其实就是所谓“罪感”和“耻感”的区别。

    所谓“罪感”,就是把罪之恶看做是由罪本身的属性决定的。无论何时何地,人知我知,犯罪就是为恶,就是一件应该激起愧疚之心的事情。

    而所谓“耻感”,则把罪之恶看做某种取决于外界状态的属性,为人知者方为恶,不为人知则无所谓恶不恶。所以,犯罪者的愧疚或者忏悔,不是为了作恶本身,而是为了作恶竟然被人发现。这种“悔”是因为搞错时机而悔,要是正逢无人发现,何悔之有?

    很明显,在“罪感”支配下的个体行为要比在“耻感”支配下的行为,在遵守规范时有着更大的自愿性、自觉性和自律性,这在犹太人的行为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犹太民族的大门始终敞开着,不能遵守上帝律法的人尽可以自己走出教门,何况连犹太共同体都长期处于某种“独居”状态,更不要说犹太人个体了。这样一个民族不能不要求其成员多多“慎独”、多多“知罪”。

    在拉比的教诲中,“独居闹市而不犯罪”,之所以能同“穷人拾遗不昧”和“富人暗中施舍1/10的收入给穷人”同立为“神会夸奖的三件事”,其共同之处,尽在一个“独”字。犹太人的上帝所赞赏的“慎独”,其实正是犹太民族延存的基本条件。

    犹太民族弘扬慎独精神,但绝不意味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并不提倡“独善其身”式的隐士,而是教导人们要和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

    培养孩子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谋求生活。

    犹太父母除了教育孩子热爱学习、掌握知识、拥有智慧外,还总是给他们讲品德的重要性,鼓励孩子从小就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事实上,所有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无一不具有高尚的道德情

    怀。

    列宁的父母乌里扬诺夫夫妇就特别重视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他们采取各种方法,如解释、亲身示范、引导孩子经常实践、及时提醒、耐心培养习惯等,从小教育孩子尊敬长者、待人和气、举止大方。

    当孩子们还很小的时候,乌里扬诺夫夫妇就常常嘱咐孩子们注意自己讲话的语调,不要高声喧哗;倘若别人偶尔心情不好,对你不友好,你就应该谅解;如果有同学发音不对,应该用委婉客气的语气帮助他纠正,而不应该讥笑;如果佣人情绪不佳,愁眉不展,你应该安慰她,使她高兴起来;睡觉前不要忘记向大家问晚安,包括最小的弟妹在内。在乌里扬诺夫夫妇的教导下,列宁和他的兄弟姊妹们,不管是谁,从来没有过粗野无礼的行为,从不欺负别人,对别人从不采取轻视的态度。

    列宁小时候无论同谁谈话都持同样尊重的态度,不管是自己的教师,还是伏尔加河纤夫、搬运工人、洗衣妇。有时,他在喀山省柯库什基诺村外公家过夜,和农村儿童玩过家家游戏,他总像对待自己的表兄弟那样,对这些儿童以礼相待。他还很有礼貌地帮助别人。有一次,一个贫苦农民赶的大车陷入沟里,他帮这位农民拉出来,还捡起农民掉在地上的手套,很恭敬地跟他交谈,分别时还客气地和他握手道别。列宁的哥哥亚历山大?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对待父亲的信差——一位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十分亲热。每次见面都要热情问好,分开时总拥抱告别。

    凡是熟悉列宁的人,都十分称赞他的举止:走路时一定让同伴先走;给老人和妇女让座;别人哪怕是在很小的事情上帮助了自己,也一定要道谢;自己有了过失,总是请求别人原谅;亲吻母亲的手。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是在穿着树皮鞋和破衣烂衫的农民或工人中间,还是在刚刚从前线回来的士兵中间,列宁总是从不失这样的高尚本色。正是他那热情又不失礼貌,大方得体的态度,使他从未脱离人民大众。因此,人民也对列宁无比亲近。

    在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时,我们可以借鉴乌里扬诺夫夫妇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品德决定成就的高低。”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品德呢?以下是为犹太人所推崇的居里夫人的品德教育方法,总结起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教育孩子必须热爱祖国。除了教孩子波兰语外,居里夫人还以自己致力于祖国科学发展和帮助波兰留学生的行动来感染伊伦娜和艾芙。最为突出的是,她以祖国波兰来命名首次发现的新元素“钋”,表现了浓浓的赤子之情。

    其次,培养孩子勇敢、乐观、坚强、克服困难的品格。她常告诫两个女儿:“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再次,培养孩子重实际、不空想的作风。她与子女共勉道:“我们不应该虚度此生。”

    最后,培养孩子节俭朴实的品德。居里夫人对女儿的爱,表现为一种有理智的爱、一种有节制的爱。她对女儿生活上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志”。她教育女儿说:“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谋求生活。”

    每位父母都应该像犹太父母那样,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从孩子懂事的时候起,就给他们讲述从古到今的各种劝人行善的故事,讴歌仁爱、友情、度量、勇气、牺牲的篇章,把孩子培养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在孩子心中种下博爱的种子

    父母和孩子一起参加有组织的社区服务活动,定期帮助他人,不仅能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品质,增加孩子的亲和力,也能教会他们许多社会技能,使他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以及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价值。

    在美国和欧洲各国,犹太社区会搞一些社区服务活动,大多数孩子会定期参加这些帮助弱者的活动。这些活动使孩子们对帮助他人有了亲身体验,也就懂得了活动的真正含义,因而养成了助人、博爱的好习惯。

    父母和孩子一起参加有组织的社区服务活动,定期帮助他人,不仅能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品质,增加孩子的亲和力,也能教会他们许多社会技能,使他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以及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价值。

    如果父母不是某些宗教和社区服务团体的成员,不能让孩子参加社区服务,下列活动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博爱之心。

    做饭时让孩子在厨房帮忙;

    参加拯救濒危动物组织;

    帮助邻居打扫卫生;

    给老年人读报;

    给比他(她)小的小孩当家庭教师;

    和生病的小朋友一起玩耍。

    当然,这些活动最好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参加,优先选择那些能引起孩子兴趣的、对家人和孩子有意义的活动。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下定决心,有恒心、有毅力,天底下再难的事也会变得容易了。穷和尚虽然没有钱,坐不起车船,但因为他有坚强的毅力,能够长途跋涉,最终依然能够达成愿望。

    孩子有毅力,才能学习好。

    要学好本领,必须苦练基本功,而且必须持之以恒。只有坚持不懈地练习,才能精通。

    犹太家长尤其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包括许多方面,对于孩子来说,意志应该是一个重点。意志薄弱对任何人来讲都是致命的弱点,意志薄弱不只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它还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杰出人物几乎都是意志非常坚强的人;而大部分违法犯罪者属于意志薄弱型,他们控制不了情绪,抵挡不了诱惑。

    犹太家长经常给孩子讲下面的故事:

    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最擅长演奏旋律复杂多变的乐曲,他高深的琴技很受喜欢古典音乐者的欣赏。有一天晚上,帕格尼尼举行音乐演奏会,有位听众听了他出神入化的演奏之后,以为他的小提琴是把魔琴,便要求一看,帕格尼尼立即答应了。那人看看小提琴,跟一般的琴没什么两样,觉得很奇怪。帕格尼尼看出他的心事,便笑着说:“你觉得奇怪是不?老实告诉你,随便什么东西,只要上面有弦,我都能拉出美妙的声音。”那人便问:“皮鞋也可以吗?”帕格尼尼回答:“当然可以。”于是,那人立刻脱下皮鞋,递给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接过皮鞋,在上面钉了几根钉子,又装上几根弦,准备就绪,便拉了起来。说也奇怪,皮鞋在他手上,演奏起来竟跟小提琴差不多。不知情的人,在听了这美妙的旋律之后,还以为是用小提琴演奏的呢!

    钻研任何一种技艺,只有长期坚持苦练,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下定决心,有恒心、有毅力,天底下再难的事也会变得容易了。穷和尚虽然没有钱,坐不起车船,但因为他有坚强的毅力,能够长途跋涉,最终依然能够达成愿望。

    犹太家长在培养孩子毅力方面是这样做的。

    1.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长决不插手,更不包办。若一时搞不清孩子能不能做到,应该让他先试一试,家长再决定帮不帮、帮到什么程度。要想使孩子意志坚强,家长自己先要做一个理智的人,保证自己的“爱心”不泛滥。

    2.学会撤退。当孩子遇到确实解决不了的学习问题时,家长不要硬逼他完成什么指标,要“撤退”。“撤退”不等于“败退”,“撤退”之后要想办法找内行的人看看孩子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加以解决。明明打不胜的仗硬要打,很容易摧毁孩子的意志。

    3.延迟满足。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即使情况允许,最好也不要立刻满足,要让他等一些时间,让他学会忍

    耐,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为他一个人准备的,他所要的东西不是立刻就可以到手的。要磨孩子的性子,磨他的脾气,使他变得更有弹性、更有耐心。这对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习是慢功,不能一蹴而就。

    4.帮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对每章、每节的学习,要制订出学习的计划,且要经常检查和监督。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小事,也要有计划和目的。比如,为了培养自理能力,坚持让孩子自己洗衣服,自己打扫房间等,日积月累,就会养成做事有目的性的习惯。

    5.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学习中的失败,是哪个孩子也不能避免的,关键是教他如何面对失败。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帮孩子冷静分析其原因,看看用什么办法才能克服困难,切忌动辄就给予帮助和呵护。这样容易使孩子的意志品质不断地被“软化”,无法经受住暴风雨的袭击。

    6.要求孩子学习时要一心一意。有的孩子学习时,经常是削削铅笔,捅捅这个,摸摸那个,总不能集中精力去学习。有时,慑于家长的威严,在那里磨时间,其实是他对学习不感兴趣。为了养成一心一意学习的习惯,可适当缩短其学习时间,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些作业。做完后,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不通过学习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学习质量。

    7.给孩子找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做。例如,天天扫地,坚持晨练,写日记,照顾邻居老人,为教室开门等,至少要能坚持一个学期。这种事对培养孩子意志作用很大。不过不要硬派,要和孩子商量,让孩子自己下决心。中间如果孩子半途而废,家长不要发火,要再给孩子机会。培养坚持性本身就需要家长有坚持性,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要讲什么大道理。培养意志靠的是行动,而不是说教。

    教会孩子应对恐惧

    儿童产生惧怕心理的原因与成年人一样,关键的问题是成年人懂得如何去应对恐惧,而孩子们却还不知道如何应对。

    胆量、勇气和魄力无疑是这个时代重要的品质。许多成功人士就是依靠勇气在事业上胜人一筹、取得成功的。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勇敢,但有些孩子胆子却很小。比如有些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时就会感到害怕,有的孩子怕黑,有的孩子怕“鬼怪”等。长期下来,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个性发展,使他们缺乏独立性,甚至会导致某些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些父母往往会在这种情况下训斥孩子,说孩子是胆小鬼,甚至给予处罚,这些做法都是极不明智的,都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极大

    伤害。既改变不了孩子的胆小状况,还可能使孩子的惧怕心理更加严重。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过:“儿童产生惧怕心理的原因与成年人一样,关键的问题是成年人懂得如何去应付恐惧,而孩子们却还不知道如何应付。”因此,父母应细心观察,找出孩子产生恐惧的原因,并帮助他们消除恐惧,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敢的品质。在这一点上,犹太父母是怎样做的呢?

    1.注重父母的榜样力量。孩子特别爱模仿自己父母的言行,因此,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影响极大,父母应该以自己无所畏惧的形象来影响孩子。此外,父母还应该坦率地承认自己也曾害怕过某些东西,但现在已经不再害怕它们了。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明白,他并不是世界唯一害怕这些事物的人。让孩子从父母的身上知道,这些事物并不那么可怕,是可以被征服的,恐惧的心理便会得到克服。

    2.按照孩子的方式消除他们的惧怕心理。孩子们从小就从童话故事和小人书里知道了鬼怪的故事,因而他们惧怕鬼怪。但是,这时给他们讲唯物论是没用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对孩子说他是勇敢的孩子,当他在屋里时鬼怪是不敢跑进来的,或者说鬼怪怕好孩子等。这样一来,孩子便很容易接受你的话,并消除惧怕心理。

    3.了解孩子真正害怕的事。有些时候,孩子们往往言行不一地掩盖他们真正所害怕的事情。比如,一些孩子每当父母要外出时总是哭闹不止,不让父母出去,实际上他们是怕一个人待在屋子里。因此,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言行,了解他真正害怕的事情,然后对症下药地加以解决。

    4.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父母不要对孩子过分呵护,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要经常鼓励孩子自己去面对困难,克服其依赖性,使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有办法应付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5.不要强迫孩子否认令他们感到害怕的事物。做父母的,要正确对待孩子所害怕的事物。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当孩子感到你承认他们害怕的东西是客观存在时,他才会相信你对解除他的害怕的解释。

    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是教给孩子关于某些事物的知识。如有的孩子害怕猫、狗等小动物,父母就可以给孩子讲一些有关这些小动物的故事,并告诉他们这些小动物一般不会伤害人,但要学会与它们相处的方法。这样一来,就可以帮孩子增强安全感。

    从以上犹太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上看,要培养出勇敢的孩子,父母们就要从自身做起,并经常与孩子

    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只要坚持下去,父母就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正渐渐成为一个勇士!

    行动比语言更能体现美德

    你要尽心、尽力,既爱你的上帝,又要爱邻舍如自己。

    古代以色列的律法师担负着宣讲教义,训诫百姓的职责。久而久之,一些律法师借着至高无上的教义,使这些律法师本身仿佛也成了公理与道义的化身。但他们自己往往就不照教义上所说的去做。

    一位拉比非常厌恶这些人的行径,常常当众揭露他们的虚伪,这使那些律法师们很不痛快。一天,一个地位很高的律法师存心跟这位拉比过不去,便上门来找麻烦:“我该怎么做,才能获得你所说的永生呢?”

    “你是律法师,”拉比说,“律法上写的你还记得吗?”

    “我当然记得。”律法师不假思索地说,“《塔木德》中记载着,‘你要尽心、尽力,既爱你的上帝,又要爱邻舍如自己’,这些,我早就背得滚瓜烂熟了。”

    拉比淡淡一笑,说:“你只要照你说的去做,你就能获得永生了。”

    律法师知道自己做不到这些,所以故意跟拉比纠缠:“可是,我的邻居又是谁呢?”

    拉比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讲了下面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去,半路上遇到了强盗。强盗抢走了他的钱财,并把他打得遍体鳞伤,扔在路边。一个祭司从旁边走过,四下看看没有人,就匆匆绕过倒在血泊中的遇难者,自顾自走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商人又从遇难者身边走过,他只是更担心自己的钱袋,于是赶紧逃离这块危险的地方。只有一个撒玛利亚人经过这里时,救下了遇难者,把他送到附近的客栈里养伤,并为他交付所有的费用。”

    拉比讲完故事,问律法师:“这三个人中,哪一个是那遇难者的邻居呢?”

    律法师脸红了,只得回答说:“当然是那个撒玛利亚人。”

    拉比接着说:“一点儿也不错,你就照着他的样子去做吧!”

    一位犹太教育家说,只有行动才能体现美德。

    犹太父母经常给孩子讲这个故事,教育孩子不要像那个律法师一样,自以为具备高尚的品德,什么道理都懂,却从来不用行动去体现它们。

    公共场合和私下的言行要统一

    在众人面前遵守规范是比较容易的。而单居独处之时,外界压力完全消失,只剩下内心的良知抵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