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分寸感 > 辑三 口无遮拦,从来都不是率真而是愚蠢
    可直率但不可粗俗

    蔡康永在《说话之道》中提道:“做自己跟没礼貌常常就是一线之间,每次听到别人说‘我这个人说话就是比较直’,我就开始冒汗,因为接下来一定会有一些被他归类为‘直’,但其实挺刺耳的话出现,例如:‘你最近胖啰?’‘怎么还不结婚?’‘你记得我吗?’”

    人们总觉得内心单纯、毫无城府的人说话就是心直口快,这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一开始很受欢迎,时间久了,却使人唯恐避之不及。他们太过“直率”,常常把人弄得下不来台。

    荀子云:“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其实,情商高的人说话都不会太直。直率过了头反而会给人留下粗俗野蛮、不可理喻的坏印象。

    在这个倡导个性的时代,也许你会理直气壮地说:“我这个人不喜欢拐弯抹角地说话,我也不愿为了讨好别人而说一些谄媚的话,对不起,我就是太直了。”

    有句话说得好:“小孩子才谈直爽,成年人只谈利弊。”为何一定要把粗鲁视为天真,把刻薄当作直率?生活中你一味“直言不讳”,带给别人的恐怕是心灵上的重创。

    真正的直率之语,只会给人酣畅淋漓、妙言隽语之感,画家黄永玉的言行很能体现这一点。

    在读书节目《见字如面》的舞台上,黄永玉写给剧作家曹禺的一封信深深震撼了现场的观众。信中,黄永玉虽然措辞严厉,对曹禺直言劝谏,大家却在那坦率的话语、斐然的文采中感受到了黄永玉对前辈的尊重、关心及深沉的情感。

    黄永玉在信中这样写道:“曹公曹公,你是我极尊重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绎、分析得也不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的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一筐的隽语,都消失了。”

    好多网友说,黄永玉真是个坦率、有趣的老头。他坦坦荡荡、快人快语,却字字珠玑,令人信服。有些普通人的所谓直率实则是逞一时口舌之快,黄永玉的行为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别把刻薄当直率。别人家刚出生的宝宝,你评论说宝宝太黑眼睛又小,不可爱,说出了如此欠打的话还想着去喝满月酒吗?同事在朋友圈里晒个自拍,你非得评论说“‘毁图秀秀’用得好,哪里看得出来是你本人

    啊”,人家不对你“取关”就不错了。

    美国耶鲁大学史端博教授曾说:“愚蠢的第一表现就是‘自我中心性’。”成年人的人际交往脱离不开互利互惠的原则。你希望别人顾全你的自尊,那么就该做出相应的付出。不要将“我这个人就是这样,有什么说什么”挂在嘴边,却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你心胸狭窄,只装得下自己,容不下别人,那就不要指望着别人能容得下你。这就是等价交换法则。情商高的人,哪怕说的是实话,也会把握分寸。他们常常看穿不说破,或者迂回委婉、声东击西,顾全了别人的尊严,也成全了自己的智慧。

    拍摄《极限挑战》的时候,一位演员指着孙红雷说:“啊?原来红雷在我们当中是最老的啊?”黄渤立马接道:“会不会说话,人在我们当中是最大的!”

    另一期,“极挑兄弟”们需要用棉被去运冰。一位来自台湾的艺人感到匪夷所思,在他看来,用棉被盖住冰只会导致冰块加速融化。其他人解释了半天,那位艺人还是一头雾水。

    其实这里面涉及一个非常简单的物理问题,即“热力学第二定律”。因为那位来自台湾的艺人很小就离开学校进入娱乐圈,文化知识方面确实比较欠缺。黄渤没有直接说其文化水平低,只是委婉道:“看来我们真是生长环境不同啊!”

    接着,黄渤笑着说他们小时候经常用棉被裹冰块,而从没做过这样事情的人自然不懂。那位台湾艺人看向黄渤的眼神中也多了几分感激。

    真话不可不说,只是得绕着说,拐着弯说,有选择地说。经过生活的历练,你迟早会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古人云“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这不失为其中的一条法则。

    佛教和印度教有着向弟子传承一则秘籍的传统,即“开口的三扇门”。开口前,先虔诚地问自己:“这是否是真的?这是否饱含善意?这是否确实有必要?”

    言语也能变成一把匕首,一柄利刃,狠狠刺向别人的胸膛。开口之前,先问问自己这三个问题,至少能在你察觉不妥时及时给自己的嘴巴按下暂停键。看到别人相貌上的缺陷,别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丑”;听说一则假新闻,别急着散布谣言……年轻的你,迟早会知道,“行走江湖”拼的从来都不是直率,唯有委婉、含蓄不露才不会给人粗俗无礼的感觉,才不会伤害到别人。

    婉转拒绝,让对方愉快地接受

    本来要下班了,同事丢给你一摞文件,想让你帮忙整理;手头工作还没做完,老板又分

    配给你一项新的任务;周末想好好休息,好友非拉你去逛街……古龙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在江湖上,很多事情总是身不由己。”好比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不知该如何拒绝却又不愿意去承担的责任、要求。那么,面对那些根本不想去做的事情,如何委婉地拒绝别人而又不至于伤害到彼此的感情呢?

    作家王蒙直言:“一个人有没有水平,主要表现在说话上。”拒绝时,若态度干脆、口气强硬只会让对方感觉很难堪。况且,你无法预料以后是不是也会有求于对方。

    若将话说得“曲径通幽”、滴水不漏,哪怕本意是拒绝别人,对方也会心平气和地接受。所以说,很多时候言辞婉转也是在给自己今后的机遇留一条门缝。

    有一次,杨澜参加某电视访谈节目,她透露十几年前某位大牌导演要拍一部电影。那位导演找上门来问杨澜愿不愿意演戏。杨澜问对方:“电影里是不是安排了吻戏?”

    那位大导演点点头。杨澜委婉道:“我只能做我自己,很难想象去演别人的生活。如果有一天要演电影,我希望演我自己。”对方与杨澜相视一笑,再不提此事。

    情商高的人都深谙拒绝的艺术。相比于“同意”“迎合”,拒绝需要消耗一个人更多的能量,需要更多的技巧。比如说,先肯定,再否定,同时说明理由。

    《红楼梦》中,林黛玉拜访邢夫人,后者“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却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邢夫人听了,非但不生气,还打心眼儿里觉得这姑娘很懂事。

    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听到令自己为难的请求时,可先顺着对方的意思说,然后引出自己拒绝的理由;或者先表示感谢,在此基础上进行拒绝,对方自会乐意接受。

    我们也可以借助他人的言论,来暗示自己的真实意图。比如,孩子不想自己的房间被妈妈粉刷成天蓝色,于是对妈妈说道:“妈妈,之前我们看电视的时候,不是看到美国一位科学家说人最好不要生活在单一、压抑的环境中吗?这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母亲一听,立马放弃了将孩子的房间全部粉刷成天蓝色的想法。

    直接吐出一个冷冰冰的“不”字,还不如先谈谈他人的看法,或引用一些权威说法,来巧妙地拒绝对方。你的姿态越淡定、优雅,成功率越高。

    其实,在拒绝的当下,给予适当的补偿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还记得《红楼梦》中,刘

    姥姥带着板儿去贾府打“秋风”。凤姐见着刘姥姥,先是哭诉自家家道艰难。刘姥姥一听,以为没希望了。凤姐却又拿出了二十两纹银,要给板儿做件衣裳。这让刘姥姥喜不自胜。

    先明确地拒绝对方,大幅度降低对方的期待。正当对方满心失望的时候,你再提出一个自己能负担,亦能满足对方期望的补偿方案,便能皆大欢喜。

    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记住,拒绝的话语不能太过生硬,你若能设法将话说得幽默风趣一些,就能让谈话的气氛瞬间松弛下来,彼此的压力感也会荡然无存。

    电影艺术大师希区柯克在拍摄一部影片时,片场一位女明星不停地要求他拍出自己最好的样子。她一次次告诉希区柯克:“一定要从我最好看、最上镜的一侧来拍摄。”

    希区柯克却说:“对不起,我做不到。”见女演员心生不满,他笑着说:“因为你最好的一侧被你放到了椅子上,我们的镜头捕捉不到。”此时,女演员正坐在椅子上,听了导演的话不由得莞尔一笑。片场的人再也忍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有时候,你若实在没什么妙招,说话柔和一点、迂回一点,也能轻易击败对方的“来势汹汹”。同事问你能不能帮忙做份PPT,不妨重重叹口气,幽幽地说:“都失眠一个礼拜了,头好疼,罢了,反正也睡不着,那就熬夜帮你做完吧。希望我不会昏倒。”

    闺蜜盯上了你那条新买的裙子,问你:“我能不能借穿几天?”可这条裙子你自己都舍不得穿,为了拒绝闺蜜,不妨做出垂头丧气的姿态,说:“吃土半年才买了这条裙子,就为了参加明天的相亲会,穿这条裙子我才有自信,我得靠它来吸引男神了。”

    平时,你得先让别人清楚地知道你的“心理边界”在哪里,才不至于频频面临拒绝别人的尴尬境地。到了非拒绝不可的时候,也要做到言辞委婉,充满暖意,如此才能获得他人的谅解。

    点到为止,响鼓不用重锤敲

    看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时候,被一个情节吸引:曹操十分欣赏曹植的才华,想废除曹丕的太子之位,转立曹植为太子。曹操心里拿不定主意,便询问贾诩的意见,但贾翊却一直保持着沉默。曹操问:“你为什么不说话?”

    贾诩说:“我正在思考一件事。”曹操问:“何事?”

    贾诩一字一顿道:“我在思考当年袁绍、刘表废长立幼的事情。”袁绍、刘表后来的境遇世人皆知。曹操听了后不由得哈哈大笑,从此再不提废除曹丕之事。

    孔

    子说“辞达而已矣”,就是“只要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很多时候,你不用将话说得那么清晰直白,留一点儿想象的余地,别人一定可以明白你的意思。此乃语言的魅力。

    将话说得点到为止,感情传达得恰到好处,体现了言者与听者之间那种难得的默契。正如国画讲究留白的艺术,十分的话语内容,说几分留几分,让别人自行领会,便能保持愉快的谈话氛围,不至于在某些话题上“给人没脸”,亦不至于因为直言相劝而得罪对方。

    所以,越是棘手的话题,就越是要学会把握“点到为止”的度,有时候说得太多、太满,很容易让别人反感,这就不值得了。当然,对待不同的人,“点到为止”的空间是不一样的,想要把话说到别人心里去,还要看对方的性格,看对方有怎样的说话习惯。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尊严、面子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在说一些不太好听的话时,不妨将它们包装得“漂亮”些,再点到为止地阐述出来。千万不要好为人师,总是将大道理翻来覆去地说,对方不仅不会领情,还会对你心生厌恶。

    而在训斥他人的时候也要做到精简凝练,不要唠唠叨叨,长篇大论。只因在如今的社会中,大多数年轻人逆反心理都很严重,你的唠叨只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不妨将唠叨的话语压缩、凝练,再通过面部表情、身体语言来加重情感。这时候,一句点到为止的话语反而能够在他人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成功引起对方的重视。

    曾荣获“直木奖”的日本作家藤本义一说起过这样一件事:他要求女儿晚上10点之前必须回家。谁知有一次,女儿午夜12点才回到家中,且一身酒气。开门的藤本夫人见女儿醉醺醺的样子,将其大骂了一通。谁知女儿越听越不耐烦,最后干脆打起了哈欠。

    母亲对她说:“总而言之,你还是得向你的父亲道个歉。”女儿黑着脸来到父亲的卧房,原本以为迎接自己的会是唠叨无比、长篇大论式的训斥,但让她没想到的是,父亲只是面色沉重地站在那里,静静地看了她半晌,然后冷静地吐出四个字:“你这混蛋!”

    随后藤本义一愤然离去,留下女儿独自待在黑暗中,久久无言。藤本义一的那句话深深刺痛了女儿的心。从那以后,他的女儿总是早早回到家中,再未犯下醉酒晚归的错误。

    在社交中,沟通是两个人的事情,如果一方滔滔不绝,另一方却被频频打断,根本无法形成有效沟通。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言:“交谈时的含蓄和得

    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

    而且,倾听比诉说更可贵,与其一味滔滔不绝地说着对方不感兴趣的事情,不妨果断结束自己的发言,当一个睿智的倾听者。情商高的人通常会通过倾听来收获好人缘。

    自我夸耀的话,更应该点到为止。很多人为了展示自信或幽默感,会特意提起自己的某项优势,主动赞美自己。这不失为一个机智的社交技巧,能在气氛低沉的时候炒热气氛,并让大家对你刮目相看。但自夸也需适度,更要看准时机与场合。

    不分时机与场合,一而再再而三地自夸,不仅很容易让别人忽视你的优点,还容易让他们对你产生厌恶,认为你是一个骄矜而轻浮的人。

    哪怕是玉盘珍馐,反复咀嚼,渐渐也会失去滋味,变得寡淡。同理,一句话就能说完的事儿,就不要絮絮叨叨拖成长篇大论。“短话长谈”只会耗尽你的人缘,甚至是职场机遇。

    正如鲁迅所言:“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有些男士在谈论汽车、健身等话题时总是止不住地高谈阔论,要不就对别人的选择指指点点;有些女士一旦谈起“张家长、李家短”,以及美容、养生常识时总是津津乐道。殊不知,别人装作耐心倾听的样子只是为了维持表面上的礼貌,实际上这一类内容通常给人毫无深度、浪费时间的感觉。

    说话本应准确、清楚,但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有些话实在不必说得太满、太实、太死。平时跟别人交流时,要懂得恰到好处、点到为止的道理。

    巧妙插入别人的谈话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时刻:见大家凑在一起兴高采烈地谈论着一个话题,你一时兴起,遂半腰“杀”进他人的讨论中,一会儿将话题引向别的方向,一会儿得意扬扬地代替他人说出结论。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只会让人对你顿生厌恶之感。

    有人说,对于那些喜欢乱插话的人来说,最大的惩罚是将他们与喋喋不休的抱怨者关在一起,可以想象,那场面一定很精彩。高情商者告诉我们,插话和插花一样,是一门艺术。何时插话,怎样巧妙插话而不至于引起他人的反感,需要我们用心去钻研。

    谈话时,仔细观察发言者的情绪,找准恰当的时机,然后像“润滑剂”般巧妙地插入话题,适时做出反馈,不但不会打扰到他人的谈兴,反而能烘托气氛,让谈话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比如,对方语气急促地在诉说着某件事情,迫切地想要得到你的认同和理解,你不妨用一两句话总结对方的陈述,或做出合理的推

    测:“您的意思是……”“我想您当时应该是抱着这样的心情……”如此一来,对方自然会被你话里的诚意所打动。

    如果发言者展现出犹豫、为难的神情,他很有可能是在担心自己的话题吸引不了旁听者的兴趣。为了鼓励对方,你可以伺机插入一两句安慰的话。譬如:“您说得很好,能多谈一些吗?”“这个话题大家都很感兴趣,请您继续说下去……”

    很多时候,插话能“化腐朽为神奇”。日常生活中,在他人一时语塞或遭遇旁人斥责无言以对时,若能见机插话,妙语连珠地替对方解围,当事人一定会对你感激不尽。

    在“寻找未来的力量——青年创建人物颁奖盛典”上,主持人黄西与其中一位获奖者郎朗进行了一番畅谈。黄西突然调侃道:“我说的英语都带着东北味儿,你弹的钢琴有吗?”

    郎朗一愣,不知该如何回答。眼见他脸涨得通红,一旁的杨澜插话道:“待会儿让郎朗弹一曲不就知道了。”郎朗一听,顺势附和。他看向杨澜的眼神也因此多了几分感激。

    及时插话,或缓和气氛,调解场上的争执;或解开误解,弥补他人话里的漏洞;或严正视听,逆转不当言行,都会让当事人对你的说话艺术崇拜不已,而不是心存反感。就这一点而言,情商超高的主持人汪涵便是我们的榜样:在《天天向上》的舞台上,来自日本的主持人浩二与来自韩国的主持人小五因为一个话题起了争执,他们互相用磕磕巴巴的汉语不停地“攻击”着对方,并时不时地飙出几句母语。

    正当他俩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汪涵哈哈一笑,突然插话道:“日方和韩方进行了激烈的争执,好!现在中方开始进行调解!”他话音刚落,大家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在一档魔术节目上,一名选手放言要挑战评委刘谦。他当场揭露出刘谦的几个魔术背后的秘密,惹得刘谦尴尬不已。正当这名选手得意扬扬地说着“胜利宣言”的时候,主持人汪涵突然打断了他的话,并发表了一番“三观”极正的发言,令那位选手面红耳赤,坐立难安。

    汪涵说:“你不要忘记,破解魔术是成千上万的人盯着在做,而创造魔术,只有一个魔术师躲在黑暗的房子里绞尽脑汁在做,创造魔术才是真正的智慧。如果没有优秀的魔术师对魔术进行创新,破解也就无从说起,喝水不忘挖井人,对吧?”

    有些爱插话的人为什么令人讨厌?因为他们总是喜欢用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打断他人的交谈,或在他人发言时突然插入一些毫无意义的评论,或为一些鸡毛

    蒜皮的小事争论不休,令整场谈话不欢而散。追根究底,这其实是一种自我表现,其最大的目的是吸引他人的注意力。

    若将交谈的重心始终放置于他人身上,时刻围绕着对方的立场来展开话题,哪怕频频插话,也无法破坏对方对你的好印象。当然,当你想插话时,如果面临的并不是某些特殊情况,记得提醒自己多付出一点耐心,至少等对方阐述完观点后再开始自己的发言。

    若你受对方话语启发,想要稍作补充或发散,可以先请示讲话者:“能否允许我插一句话?”得到对方许可后,再说出自己的意见。当然,你的发言要适可而止,且要保证翔实有趣。如果你长篇大论,将一些口水词说个没完,只会扰乱对方的思路。

    在他人遭遇尴尬或场上情况失控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或者找准时机口吐慧言、“有的放矢”,才能达到和谐沟通的目的。这才称得上是插话的艺术。

    批评也需和风细雨

    生活中,不是骂得越凶越有威力,“你是吃错药了吗?”“你怎么会犯如此愚蠢的错误?”诸如此类的批评太过冷酷无情,除有违风度外,还会造成雪上加霜的反作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批评别人时要讲究方法,它是一门艺术,用得好它比表扬还有用。”批评不单单意味着“挑刺”、发泄情绪,它的核心意义在于交流、引导、共同进步。保持“和风细雨”的温柔态度,在情在理地进行点评,还怕对方不接受吗?

    在某综艺节目上,一位选手在谈到过往两年的“赤贫”生活时,喋喋不休、用力过猛,活脱脱将自己变成了一个怨妇。这引来了现场很多嘉宾和观众的不满。甚至有一位嘉宾直言训斥,让现场的气氛一度降到了冰点。主持人何炅不露声色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他先是面带微笑,轻声细语地对那位选手说:“我对你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因为我来这儿之前,也是紧张到不行。”见何老师如此亲切,那位选手的情绪稍稍平复。

    何炅循循善诱道:“你把一个特别正能量的、有抱负的紧迫感,表达成了一个哀怨的慌乱感……我觉得你做的事情其实是很好的……希望你能学会举重若轻。”

    最后,何炅再度安慰对方,鼓励对方不要将这个节目当成人生的唯一目标,他的人生还有很多种可能。最后,那位年轻的选手若有所思,离场前冲所有嘉宾深深鞠了一躬。

    英国行为学家波特认为,当人们遭受严厉的批评时,能记住的往往是开头的那一幕,剩下的

    时间里,他们会忙着委屈,忙着找论据反驳你的批评,而不会将你真正想要传达的意思听进耳朵里。若批评以过于尖刻的面目出现,只会挑起对方情绪上的对抗。

    表面上看来,你批评得越严厉,越能彰显自己的威严,越能体现规章制度的严肃性。事实上,这极有可能会刺伤对方的自尊心,戳伤他们的积极性,让事态变得越发糟糕。

    我们经常会犯下这样的错误,那就是以咄咄逼人、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待犯错者,不顾对方的反应,强迫对方接受我们的观点。这极有可能会激化矛盾。真正高情商的人会在充分理解对方感受的基础上,将心比心地为对方着想,同时给出合理的建议。

    可见,忠言也并不一定就要逆耳。只要我们能做到言曲而意明,温柔一点、委婉一点,同样能达到目的。譬如,你可以采取暗示、旁敲侧击的方式来告诉对方他的言行出现了问题。

    在《晏子谏杀烛邹》中,晏子为救烛邹,特意向齐景公表明烛邹的“三大罪状”,委婉暗示齐景公杀烛邹只会影响自己的声誉,这就达到了让君主明辨的目的。

    有时候,批评前先用赞美来“热热身”,甚至完全用赞美来代替批评,反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好比理发师在给客人刮胡子前,会先在客人脸上抹上一层肥皂水,就是为了刮起来不让客人感到疼痛。批评前的赞美,产生的效果等同于“肥皂水”。

    非洲大草原上,巴贝姆巴族的民众迄今为止还保持着一种古老的传统:族里某个人若行为失当、犯了错误,族长首先会命令他站在村落的中央。

    整个村落的人听到消息后,纷纷赶来。人们站在那个犯错的人身边,将他层层围起来。这时候,大家便使出“杀手锏”:用赞美来代替批评,狠狠“教训”那个犯错的村民。

    年纪最大的人首先发言,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们将犯错的人曾经为部落做过的贡献,从头到尾地阐述一遍。他们历数那人的优点:善良、懂事、勤恳、诚实……说到最后,犯错的人头低得越来越厉害,双颊涨红,恨不得挖个地洞钻进去。

    老人们说完后,轮到了中年人;中年人说完后,轮到了年轻人;然后是幼小的孩童。大家的描述不可夸大事实,也不能掺杂粗言秽语,而且每个人都不重复别人提过的那些优点,说话的时候保持柔和的语气,脸上挂着温暖的微笑。

    这对于犯错的人来说,无异于一场铭记错误、寻回自我的心灵之旅。而挖苦、驱逐式的批评对于好面子的人来说则是一场酷刑。所以,不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