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向曾国藩借智慧 > 附录一 曾国藩生平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同治十一年二月四日(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谥号“文正”。

    曾国藩家里有九个孩子,他有一个姐姐,三个妹妹,四个弟弟。二弟曾国潢、三弟曾国华、四弟曾国荃、五弟曾国葆,曾国藩为长子。

    据说,1811年曾国藩出生的那个晚上,曾国藩的曾祖父,年近70岁的曾云希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云遮雾罩,阴霾满天。雾气之中,一条巨大的蟒蛇在空中盘旋,呼地一下降至院子上空,盘旋一周,慢慢将巨大的蛇头探进房门。大蟒蛇双目闪光,浑身黝黑,嘴里吐出血红的芯,嘶嘶有声。

    老人从梦中惊醒,正在左右狐疑,西厢房里传出“哇——哇——”的婴儿哭声。随之,“呀”的一声,房门开处,老伴颤悠悠地走过来说:“孙子媳妇生了,是个胖崽!”

    老人慌忙随老伴进入西屋。红烛光下,孙媳妇抱着初生的婴儿。婴儿头脸正大,双目似睡似醒,肤色光亮晶莹,在昏黄烛光里,犹似梦中的蟒身之光。老人浑身打了个寒战:“这事怪了,此子莫非巨蟒转世!”于是,老人把刚才的梦境讲给大家听。大家听得心里直发虚,不知是福是祸。

    从此,便有了巨蟒投胎的传说,谁也没有想到这晚出生的婴儿竟然创造了他们无法想象的光辉业绩。

    曾国藩祖籍衡阳,清朝初年迁至湘乡县荷塘乡大界里。嘉庆十三年(1812年),他的祖父又把家迁到白杨坪。曾国藩家族刚迁到湘乡时,生活还不富裕。直到他的高祖一代,才日渐好转。到了他的曾祖父时,曾家已成了一个颇有田产的地主。但是,这个家族一直与功名科第无缘,从衡阳迁到湘乡的五六百年中竟连一个秀才也没有出过。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生性愚钝,虽然奋发读书,但因资质较低,43岁时经过了十七次考试才中了举,入了县学。所以,长孙曾国藩便凝聚了祖父辈和父辈光大门第的全部希望。

    曾国藩六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便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道光十

    三年(1833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第二年中湖南乡试第三十六名举人。28岁那年到京城会试,考取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一般来说,中了进士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但不容易做到大官。当时的“终南捷径”就是到翰林院镀金,被点了翰林,升迁就会加快。当时的进士分为三甲,一甲的进士三名,即状元、榜眼和探花,他们一般在发榜之后就会被授职为翰林院的修撰、编修等官。二甲、三甲的进士则必须通过下面的朝考才能进入翰林院。一般来说,三甲进士入翰林院的概率不大。据说,曾国藩知道自己名列三甲后很是丧气,当即就想打道回府。因为朋友苦劝才勉强参加了朝考。结果,曾国藩的朝考成绩却出奇的好,列一等第三名(试卷进呈御览后,又特别提为一等第二名),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馆深造。两年之后,庶吉士散馆,曾国藩被授翰林院检讨,秩从七品。从此,他开始了12年的京师为宦生涯。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稽查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一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

    曾国藩之所以被超常拔擢,一方面得益于他自己的刻苦自砺,办事干练,而更重要的则是得到权臣的赏识和襄助,这个权臣就是在当时权倾朝野、在后世臭名昭著的穆彰阿。穆彰阿是曾国藩1838年参加会试时的正总裁(主考官),两人有师生之谊。穆彰阿的赏识和关照,使曾国藩的官职不断得到升迁。

    曾国藩仕途顺利,自然对他所服务的朝廷感恩戴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局面,他急于为这个朝廷做点什么。也许在他看来,当时最大的祸患,并不是外国的兵舰,而是朝野上下因循苟且的不良政治风气、官吏蠹民引发的深层社会矛盾。因此,他在咸丰皇帝即位后,上了一道名为《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的折子,大致的意思是建议咸丰皇帝不要因为斤斤计较于细节而忽略大事,不要因为尚文饰而不求实效,不要因为凡事专断而使大臣手足无措。这么尖锐的批评在唯唯诺诺已成风气的当时,无疑是有一定风险的。事实上,咸丰皇帝看了折子后确实很生气,“欲罪之”,后因为大臣求情才作罢,还“优诏褒奖”。

    曾国藩想做一名忠臣,看不惯官场的腐朽和暮气沉沉,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警醒皇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状。其结果则是,他的要求和建议不仅根本得不到重视

    ,反而使自己在朝臣中越来越孤立。此时,他所依仗的穆彰阿也已被罢黜,京师再也没有他得以施展的空间。曾国藩在一首诗中写道:“补天倘无术,不如且荷锄。”说明他已经萌生了退意。

    咸丰二年(1852年),朝廷令曾国藩到江西主持乡试。他如释重负,立即离京。途中又得知老母故去,他只好回家奔丧。

    曾国藩应该算是时代的宠儿,就在他回家奔丧这一年,历史再次给了他一次大展才华的机会。在他回乡后的几个月的时间里,全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太平军的声势迅速高涨。那时,太平天国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而此时的清王朝已经开始走向没落。清朝的正规军虽然拿着官饷,但却完全没有官军的样子。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经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起义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咸丰三年(1853年)经进士郭嵩焘力劝,借着清政府正在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曾国藩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仿效已经成军的义勇,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也就是湘军。后来,湘军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

    1854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万余人,汇集湘潭,誓师出战。湘军初战,连败于岳州(今湖南岳阳)、靖港。曾国藩为此愤不欲生,投水自杀,被其左右救起。后重整旗鼓,复占岳州,攻陷湖北省城武昌,奉诏署湖北巡抚。此后他用兵更为谨慎。旋因朝廷恐其于地方势大,曾国藩又被解署任,以后长期只以侍郎虚衔领兵。1855年初,湘军进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军重创,退守南昌。1858年6月,曾国藩奉诏出办浙江军务。1860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溃败后,曾国藩被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从此,他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地方大权。

    1861年9月,曾国藩督其弟曾国荃攻陷安庆。11月,加太子少保衔,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旋向朝廷举荐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1862年,以安庆为大本营,命曾国荃部沿江东下,直逼天京;命左宗棠部自江西进攻浙江;命李鸿章部自上海进攻苏南,对太平天国实行战略包围。10月,湘军与李秀成等部数十万太平军在天京城外激战,持续

    围困天京。至1864年7月,终于攻破天京城池,完成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朝廷褒功,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保,赏双眼花翎。

    镇压太平天国后,曾国藩麾下湘军已达十余万。有部下曾进言,“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实际就是劝其借其威望武力达到顶峰时拥兵自立。曾国藩改为“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并手书“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劝者乃止声。

    他又以理学家的身份,开近代风气之先,发起了洋务运动。他重视采用外国军火,主张“师夷智以造炮制船

    。1861年,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洋枪洋炮

    ,后又试制小火轮船。1863年,造成“黄鹄号

    轮船,并派容闳赴美国购买机器。1865年至1866年,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后为之积极筹措经费,派遣学童赴美留学,成为清末兴办洋务事业的首创者。

    在此时,曾国藩也迎来人生和事业的巅峰,“中兴名将

    、“旷代名臣

    之誉纷至沓来。相对于他的兄弟曾国荃和其他湘军将领而言,曾国藩还是比较清醒的。他知道盛名之下必遭朝廷疑忌,因而处处谨慎,甚至主动奏请裁撤部分湘军,让在攻破天京之后大肆劫掠屠杀的弟弟曾国荃回家养病等。曾国藩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持盈保泰,功德圆满。但历史却偏偏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先是因剿捻无功遭到参劾,继而又因处理天津教案不力而闹得骂声四起,名誉扫地。

    1865年5月,曾国藩奉命督办直隶(约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他驻营徐州,先后采取重点设防、凭河筑墙、查办民圩的方略,欲在黄河、淮河之间,运河以西,沙河、贾鲁河以东的区域歼灭捻军。因师久无功,次年冬清廷改派李鸿章接替,命其回两江总督本任。1867年,调任直隶总督。

    1870年6月,天津发生教案,曾国藩被命令处理此案。此时,他十分惊恐,甚至出发前立下遗嘱。他深知当时中国远非西方列强对手,主张对外让步,屈从法国势力,处决、遣戍官民数十人,因此受到社会舆论谴责。后来,曾国藩也觉得“内疚神明,外咎清议

    。他自己也承认,“敝处六月二十三日一疏,庇护天主教本乖正理

    ,“物论沸腾,致使人不忍闻

    。曾国藩变成“谤讥纷纷,举国欲杀

    ?)

    的汉奸、卖国贼,“积年清望几于扫地以尽矣

    。

    同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平民张汶祥刺杀于总督府后,朝廷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审理该案。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两江总督府病逝。朝廷赠太傅,谥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

    楼高易倒,树高易折。曾国藩身为晚清重臣,在清朝官场风风雨雨几十年,始终屹立不倒,除了他的为官哲学让他稳如泰山外,他的处世之道也是不可忽略的。他提倡立志高远,做人唯是“诚信

    二字而不立。他始终认为,凡事要亲身入局,言行要谨慎。在日常的处世中,更要藏匿自己的锋芒,避免过于暴露自己。他的这些观点、做法,让他在宦海沉浮的世界里游刃有余,终得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