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方与圆智慧大全集 > 第一篇 方与圆——大智慧和大包容的统一
    引言

    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淮南子》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偾事失机者,必执拗之人。——洪自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黄炎培第1章方是刚,圆是柔

    人不可无刚

    “人不可无刚,无刚则不能自立

    ,这里的刚就是指原则。鲁迅曾说:“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是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

    很多人在生活中常常把握不住自己,在心中不活不觉丧失了刚,因此也就丧失了原则。比如,要保持一定的个性,要懂得适可而止,要讲诚实,守信用等等。一个人若无原则,就会成为“软骨病者

    。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做人原则都是不可丢失的。

    明朝有位尚书名叫杨熹,是江苏吴县人,他对自己要求严格。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在一个园林之中游玩时,竟然顺手摘下了树上的两颗李子来吃。醒了之后,他非常自责,他说:“这是因为我平时对于义和利,认识不够清楚的缘故,才会在梦中偷吃人家园子里种的李子啊!

    为了此事,杨熹几天不吃饭以惩罚自己。

    人生在世,必须有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和标准。在这种标准的要求下,有所为有所不为,即符合标准的,哪怕孤身一人,也要坚守到底;不符合自己标准的,即使有再大的诱惑、再多人的鼓舞,也决不随波逐流。

    如果不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则将一事无成。比如,一个人计划花三年的业余时间写一本书,但他是个没有原则的人。朋友叫喝闲酒,为了面子,去了;同学叫搓麻将,盛情难却,去了;同事邀请打牌,为了关系,又去了。如此三来两往,弟兄们感情是维护住了,但计划写的书三年过去了才写了个开头,照这样下去,恐怕再过20年他也无法完成他的计划。

    王师傅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医生嘱咐他一定要少喝酒,尽量不喝,他也给自己规定平时尽量不喝,如果实在推不掉就以三杯为原则,坚决不超过三杯。

    可是,生活中应酬很多,几个朋友坐在一起,常常要推杯换盏,边喝边聊。几杯酒下肚之后,在朋友的再三劝说之下,脑袋一热,什么三杯原则,五杯又能怎么样?于是,放开肚子喝了起来。结果喝得酩酊大醉,误了其他的事不说,自己的老胃病又犯了,而且愈加严重了,后悔不迭。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不能一味地去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超过了这个度,就是没有原则。什么事情没有原则,只会带来不良后果,而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

    但是,这又是一个讲究合作的社会,每个人都不能独自一个人生活。你要想获得成功必定需要周围人的支持、合作、帮助、理解,孤家寡人将一事无成。所以,你很多时候不得不去迎合别人,以获取别人的喜欢和信任。但这并不是让你处处为了迎合别人而去改变自己,抹杀自己的个性,失去自己做人的原则。

    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分工和能力的不同,必然要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既要有人运筹帷幄,掌管大局,又要有人身体力行,动手去干。但是,不管干什么,都要有自己的原则、自己的立场,不能一点儿主见没有。这里的原则既包括办事的方法,也包括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立场、原则,少了哪个都会给你带来困难,并将影响你的生活。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不可能什么都得到,而又什么都不失去。你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放弃。这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

    是目的,“有所不为

    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方法。

    有一个企业的老总是一位非常敬业的企业家。他事必躬亲,公司里的事,无论大小,他都要亲自过问。他手下虽然有5个副总级的人,但他不放心,不放权,一个人忙得团团转,结果身体累垮了,企业还是不断出现问题。

    因此,“有所为,有所不为

    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与“舍得

    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语云:治国之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何止是治国之道,它也是做人的一条重要原则。要想“有所为

    就必须“有所不为

    ;“有所不为

    是为了更好地“有所为

    。做到了这一点,一个人将终身受益无穷。

    过刚则无弹性

    方代表原则性和是非观,是对人生方向的整体性引导。它遵循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做人的个性。

    坚守方正没有错,但是如果过于刚直,就失去了做人的弹性,容易得罪人,容易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

    古人常说:过刚易折。所以,我们在坚守方正的同时,也要保持做人的弹性,把握好“火候

    ,适可而止,否则受苦的只能是自己。

    唐德宗时,杨炎与卢杞一度同任宰相。卢杞是一个除了逢迎拍马之外一无所长的阴险小人,而杨炎却是一位满腹经纶的才子。

    杨炎性格过于刚直,不屑与卢杞这种小人往来。为此,卢杞一直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要算计杨炎。

    有一年,节度使梁崇义背叛朝廷,发动叛乱,德宗皇帝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前去讨伐。杨炎认为李希烈为人反复无常,坚决阻挠重用李希烈。

    但是德宗已经下定了决心,对杨炎说:“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

    可是,刚直的杨炎并不把德宗的不快放在眼里,还是一再表示反对任用李希烈。这使本来就对他有点不满的德宗更加生气。

    不巧的是,诏命下达之后,正好赶上连日阴雨,李希烈进军迟缓,德宗又是个急性子,于是就找卢杞商量。卢杞便对德宗说:“李希烈之所以拖延徘徊,正是因为听说杨炎反对他的缘故,陛下何必为了保全杨炎的面子而影响平定叛军的大事呢?不如暂时免去杨炎宰相的职位,让李希烈放心。等到叛军平定之后,再重新起用杨炎,也没有什么大关系!

    卢杞的这番话看似为朝廷考虑,而且也没有一句伤害杨炎的话,但德宗果然听信了卢杞的话,免去了杨炎的宰相职务。

    就这样,一味刚直的杨炎丢掉了相位。

    违背道义、逢迎权势固然会毁坏名气、丧失气节,但一味刚正不阿,不懂得保护自己,掩藏自己,那么,最终受苦的就只有自己。所以,我们在想维护自己方正刚直的同时,也要学会一点圆滑,学会掩藏住自己的锋芒,让别人在你身上找不到话柄。

    韩忠和张浚都是一家大型企业的研发人员,今年年初,他们部门的主管离职,新主管本该从资历出众、业绩过人的韩忠和张浚两人中产生,没想到,从总公司“空降

    下来的副总,一意孤行,安排自己的手下秦辉坐上了这个位置。

    这位新上任的研发部主管秦辉,此前对本部门一知半解,又缺少经验,没能和同事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工作上的种种失误引得众人怨声载道,其中,以张浚的声音最高。张浚一方面为秦辉的领导不力生气,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和韩忠打抱不平,他一向就是直炮筒脾气,一来二去,就和秦辉结下了怨愤。

    时过不久,研发部门发生了一桩意外,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秦辉为了撇清关系,将所有的责任推给了张浚,将其辞退。

    韩忠得知这个消息后,心里也很不平。他知道自己也不容于秦辉,从此更加小心谨慎。

    秦辉本对韩忠也忌惮颇深,辞退张浚后,恨不能把他也一并除去,免得碍手碍脚。然而,他没想到的是,韩忠慎言慎行,让他挑不出一点毛病来,只能放过他。

    韩忠懂得适时收起自己的锋芒,才得以保身。可见圆融的重要。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圆融处世,那么,才华横溢就可能变成清高自傲,个性十足就可能化为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当我们坚守自己的刚直的时候,很可能已经因为不懂得圆滑而得罪了别人,而此刻,那些对你心怀忌恨的人,很可能就躲在某个角落,等着找你麻烦。

    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不会舒服。所以,与其过于坚持自己,去得罪别人,不如适当地圆滑一点,表面上跟谁都合得来,内心里却有自己的分寸。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群中隐藏自己,不至于要时刻提防别人的算计。

    上善若水,以柔克刚

    刚正的东西由于过于坚硬,更容易折断,而圆融如水,可以随意变形,就不会因为环境或者外力的原因而受到任何的损伤。做人要有原则,同时也不能缺少弹性。圆融的人,能够看透对方的需要,适时地调整自己,所以更能适应社会,获得别人的支持和认可。

    传说,商容是商纣王时的大夫,因屡次直谏荒淫无道的纣王,结果遭到贬谪。后来,纣王剖比干,囚箕子,逐微子,商容感到心寒,便躲进深山之中,避世隐居,不问世事。武王灭亡商朝后,天下大定。周室表彰商容,想召他出山,商容婉言谢绝。他遗世独立,静心养性,修得一副仙风道骨,虽然年岁已过数百,仍然精神矍铄,面色如童。到了春秋末年,老子降世,商容知道他不是平凡人物,便收他为弟子,传授他天地玄机,处事妙道。

    据说有一次,商容得了重病,自知将不久于人世。老子匆匆赶来问候老师。他先询问了老师的病情,然后对老师说:“先生的病确实很重了,有什么教导要嘱咐弟子的吗?

    商容说:“乘车经过故乡的时候要下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老子说:“过故乡而下车,大概是表示要不忘故乡吧?

    商容说:“对了!那么,经过高大的古树的时候,要快速地走过,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老子说:“经过高大的古树要快速地走过,这大概是说要尊敬德高望重的长者吧?

    商容说:“是啊!

    然后张开嘴给老子看,说,“我的舌头在吗?

    老子说:“在。

    商容又说:“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说:“不在了。

    商容说:“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

    老子说:“舌存而齿亡,这不是说刚强的东西已经消亡了,而柔弱的东西还存在吗?

    “说得好啊!天下的事理正是这样。你没看见那水吗?天下万物,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积水为海,则广阔无际,深不可测,大至于无穷,远极于无涯。百川灌之,无所增加;风吹日晒,没有减少。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没有它不能生长,百川离开它不能成功。奔流起来不可遏止,无形无状不可把握。剑刺不能伤害它,棒击无法打碎它。刀斩不会断,火烧不能燃。它锋利无比,可以磨灭金石;强健至极,可以承载舟船。深可渗进无形之域,高可翱翔于缥缈之间。涓涓细流回旋于川谷之中,滔滔巨浪翻腾于大荒之野。水为什么能够具有如此大的威力?因为它柔软润滑,所以能够出于无有,入于无间,攻坚克强,无可匹敌。弱而胜强,柔而克刚,世上没人不知,然而无人能行。你明白了吗?

    老子说:“先生说得太好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确实是万世不易的定理。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脆弱,死后尸体就变得僵硬坚挺。草木活着的时候,又柔又软,一死就变得枯槁坚硬。所以刚强的东西是走向死亡的东西,柔弱的东西是生机勃勃的东西。军队太强大,容易被消灭;树木太坚硬,容易被吹折。两国相争,弱国胜;两仇争利,柔者得。皮革太坚固,容易破裂;牙齿比舌头硬,所以先消亡。坚强的东西能胜不如自己的东西,柔弱的东西则克超过自己的东西。所以强大的东西处于劣势,柔弱的东西居于上风。积弱可以为强,积柔则就为刚。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

    商容欣慰地笑了,说“你已经得大道了。天下道理都已经被你说尽了,我还有什么需要留给你的呢?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是道家守柔主静的动静观,这里面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商容对老子讲的“舌头与牙齿

    的故事,以及“水

    的能量,均在证明“柔

    与“刚

    的辩证关系。

    从大宇宙的时空观念来看事物,我们会品味出道家人生态度的独特理念。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本体,很难说有大、小、弱、强之分,任何事物都在变化中运行,没有绝对的胜者和败者。明白这个道理,有助于人们把握自己对待人生的态度。

    过柔难以成功

    过柔难以成功。有些素质、人品及机会都很好的人,因为优柔寡断的性格,最后一事无成。美国化工协会会长、FMC公司总裁威廉·沃特说:“如果一个人永远徘徊于两件事之间,对自己先做哪一件犹豫不决,他将会一件事情都做不成。

    韩信身经百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是一员颇具智勇的战将,可是,他的“大智大勇

    却难以掩盖他优柔寡断的性格。在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期间,如果韩信既不从项羽也不属刘邦,自树一帜,即可同刘、项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且当时的环境也为他自立提供了多次机遇。但由于他优柔寡断的性格,他最终不仅失去了自立为王的机会,最后还把命搭了进去。

    韩信率兵伐齐,斩了齐王田广,占领了齐国,不仅扩大了疆域,也壮大了自己的势力。这时,他已统帅数十万大军,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当时楚汉相争的形势是,韩信叛刘归项则刘灭,向刘背项则项亡。如果韩信自树一帜就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在刘邦与项羽相争得最激烈时期,诸侯各据一方,群雄逐鹿,各逞其能。在风云变幻的楚汉相争中,英雄辈出,居然有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蒯通,他把当时天下的形势看得极为透彻。他深知“天下权在信

    ,于是拜见韩信,从当时的形势,韩信所处的环境与他的实力,以及他将来得天下的利益等诸方面苦口婆心地规劝他造反自立。可是韩信考虑许久还是犹豫不决,“先生言之有理,容我权衡一下,再做决定。

    蒯通认为韩信已被自己说服,便告辞了。

    蒯通本以为韩信是个胸怀大志的人,将来一定能做出经天纬地的大事业,可他等了数日,却不见韩信有要自立为王的迹象,便又找韩信,说:“希望将军快做决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韩信当即回答说:“先生请不要再费心了。我考虑再三,自从归汉后,刘邦肯把将军大印交给我,让我统领数万大军,现在又封我为齐王,如果我忘恩负义,必遭报应。况且我擒魏豹、平赵、定燕、灭齐,立下战功累累,又一向以忠信对待他。我想汉王不会亏待我的。

    蒯通听后,明知再劝也没用,转身告退。他担心招惹是非,便仰天长叹,佯装疯癫,逃离汉营。

    当时,韩信正处于楚汉相争的乱世,为他自树一帜提供了极好的契机,他本人智勇超常,手握重兵数十万,又雄踞齐地,有能力、有把握自立为王;还有蒯通为他出谋划策,可以说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谋士,他煞费苦心地规劝、开导,甚至开导到不能再开导的程度。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而韩信仍然优柔寡断。正如韩信自己所说:“我若负德,必至不祥。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命运果然“不祥

    ,但绝不是因“负德

    ,而是由于他优柔的性格所致,岂不是咎由自取?

    后来韩信又一次错失良机。刘邦追杀项羽旧部钟离眛,韩信出于同乡之谊收留了他。这招致了刘邦的不满,而此时韩信若能当机立断,肯与钟离眛联手共同抗汉,那不仅保护了钟离眛的性命,他自己日后也能幸免于难。可惜的是,韩信在这次机遇面前仍犹豫不决,于是不仅失去了朋友,又眼睁睁地失去了成功的机会。韩信不听蒯通的规劝,不理钟离眛的指点,只因他优柔寡断的性格,致使两次机遇都失去了。

    也许,对于优柔性格的韩信来说,最理想的行为方式,就是让别人先反,自己在一旁优柔地观看,败则与己无关,胜则乘势而起,韩信确实这样做了。然而,刘邦和吕后却不优柔,他们快刀斩乱麻,处决了韩信。

    韩信在优柔中被杀,其实他到死都没有真反,而只是在犹豫,他是被半推半就硬拉上刑场的,直到临死一刻,韩信才仰天长叹:“悔不听蒯通言,反被女人以计诛杀,呜呼哀哉!

    的确,如果一个人在一种意见和另一种意见、这个计划和那个计划之间跳来跳去,像风标一样摇摆不定,每一阵微风都能影响它。那么,这样的人肯定是性格软弱、没有主见的人,他在任何事情上都只能是一无所成,无论是举足轻重的大事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概莫能外。

    智慧小背囊

    一个人若无原则,就会成为“软骨病者

    。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做人原则都是不可丢失的。

    坚守方正没有错,但是如果过于刚直,就失去了做人的弹性,容易得罪人,容易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

    有些素质、人品及机会都很好的人,因为优柔寡断的性格,最后一事无成。

    第2章方是原则,圆是机变

    当取则取,当舍则舍

    在大千世界中,有许多我们愿意,而且应该做的事。同时,在有些时候、某些情况下,许多事情是我们所必须做的。哪怕是一生只能做一次,哪怕因此而中断了自己的生命,我们都必须不顾一切地勇往直前。这些事大到国难当头为国捐躯,小到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

    与此相反,在这个世界中,有许多我们不必,而且不该做的事。同时,在有些时候、有些情况下,有些事情即使刀架在脖子上也不能干。比如,出卖国家或朋友。

    自然,在大千世界中,也有许多我们可求也该求的东西,也有许多我们不可求也不该求的东西。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这里作出选择。

    1948年,朱自清的胃病越来越重。这天,朱自清正在家里躺着,吴晗来到他家,递给他一份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宣言书。朱自清看了,不说话,只是颤颤地提起笔,在宣言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不到两个月,朱自清便因病逝世了。

    朱自清的胃病,对食品是必须严格选择的,在当时面粉是不可多得的好食品,如果他不签字,别人也能理解,但他还是签了,虽然他的死并不一定仅仅因为这些。我们可以想象,他忍受不了美国面粉的侮辱性,却忍受了病痛的剧烈折磨,这种选择显然是他自己的取向。

    亚圣孟子曾说过,不要我所不要的东西,不干我所不干的事。求我所必求,为我所必为;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如此而已。我所不要的东西,既包括我们不该要的东西,也包括我们不必要的东西。不该要的东西不要,比如,来路不明的不义之财;不必要的东西也不要。比如,脱离实际的浮名虚荣。不该要不必要的东西,如果要了,人就变成了外物的奴隶,本来受人驱遣被人役使的外物便转而控制了我们自己。更有甚者,贪小利而忘大义,派生出不满的欲壑,长成吞象的蛇心,最终会一个跟头栽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相同的道理,不干我所不干的事。干不可以干的事,往往会损害别人,会被千夫所指,会受制裁。即使不受制裁,稍有良知,也会日不安夜不宁,问心有愧;良知即便全失,也免不了担惊受怕,饮食难甘,夜不成寐。干不愿干的事,就必须勉强自己,甚至要强迫自己,不能随心所欲,也无法尽心竭力,虽是举手之劳,也会觉得苦不堪言。事情干不好不说,严重的还会因此扭曲了自己、改变了自己,最终失去了精神的舒展和心灵的自由。

    话又说回来,不要自己不要的东西,不干自己不干的事,说着容易,真正做起来其实很难。比如,现在有人正巴巴地送了礼来,要还是不要,就可能十分地伤神费心。这里,不但有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取舍,同时还有人情面子、人际关系的考虑。说到底,我们都是凡人,是凡人就难以超凡入圣。

    虽然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因而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也不尽相同,但是,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程度的做人原则。

    做人的原则应该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对待学习、生活、工作等,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原则,也就是说有个做人做事的底线,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懂得哪些事应该努力去做好,哪些事可以做,而哪些事是绝对不能做的。

    做人不能没有原则。没有了做人的原则,也就没有了衡量对与错的尺度,如果自己都不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那么,就很容易走入歧途,因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时时事事都要受到社会公认的法律和道德等准则的约束,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

    做人要有原则,但这些原则也是与时俱进的。社会在不断发展,观念在不断更新,需求也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法律和道德等准则会有所不同,这个时期这样做可能是对的,而同样的做法放在另一个时期就是错的,甚至是违法的。那么,做人的原则也要随着变化着的社会而不断调整。

    做人要有原则,但还应当考虑到原则与发展的关系。有时候,做人的条条框框太多,并且养成了固有的行为习惯,则可能会束缚人的思维,让人失去开拓创新的精神,甚至思想僵化,很难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因此,人们在遵守做人的原则的同时,还要随时做出适当调整,使自己的做人原则时刻能够适合现时代的要求,不要让原则束缚和禁锢自己的思想。

    这里的关键,只怕还在于我们自身。一句话,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只要来得正,黄金美玉不嫌重;来路不正,一瓢一饮也不轻。

    做人要真诚,做事要精明

    地基愈厚,愈能负重;河床愈厚,愈能纳深;人性愈厚,愈能受重。大地不厚,承不了山川海岳,人心不厚,就得不到道义情谊。因此,做人要厚道,要真诚。做人没有一点真诚,就成了一个老滑头,无论做什么事都让人感到虚假。

    小李单位有个同事,模样忠厚老实,长得特别有“欺骗性

    ,不管谁看到他,都觉得这个小伙子很实在,一脸善相。所以,他刚进政府做文职工作的时候,跟同事相处得很好,聊得也投机。

    大家一高兴,几个同事凑了点钱,就给他举行了一次欢迎宴。在酒宴上,年轻人豪爽地连干数杯,在感谢众人美意的同时,许下承诺:“第一个月的薪水发下来之后,我一定请诸位去省城最好的饭店大吃一顿。

    众人也都竖起大拇指,说他前途一定光明。

    两个月很快过去,薪水都发了两次,同事们数次对他进行暗示,这位年轻人充耳不闻,当初答应的还请一事,早就抛到脑后了。在他看来,原来的承诺不过是随口应酬的客套话而已,不足挂齿。但是在别人眼中,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初来乍到就一点不真诚,竟敢玩虚的、说话不算数!同事们黑了脸,认定这小子是个大滑头,就开始整他,总是把最累最烦心的工作给他做。

    做人不真诚,总是华而不实,朋友就会疏远你。时间久了你会被贴上“骗子

    的标签。事实就是这样,真诚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最重要的一项品质。但是,如果一个人固执呆板,处世不懂得变通,同样会到处撞墙。如果不懂灵活变通,也会像一个没有生命的木头人,无论做任何事都会处处碰壁。开车需要拐弯,为人处世同样需要转动方向盘。

    有位推销员跟某老板约好了,坐了五个小时的车去向他推销公司的产品。到了目的地,老板的秘书把他拦住了,说老板有事出去了,今天没办法见面。这名推销员眼珠一转,抬起一脚就把门踹开了,老板果然就坐在里面,见他踹门,站起来吼道:“你怎么这样?

    推销员也生气地瞪着眼,说:“我坐了五个小时的车来给你谈生意,帮你挣钱,你却这么拒绝我,难道平时你就用这种态度对待自己的客户吗?

    老板哈哈大笑,立刻变得友好起来,说:“不错,跟我对脾气。

    两个人坐下促膝长谈,很快就谈妥了合同。

    全世界没有一本销售教材会让人伸脚把客户的门踹开,他不但这么做了,还成功地搞定了一宗大生意。因为他知道,销售的虽然是商品,但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他在来之前,仔细查看了这位老板的资料,发现他是一个江湖气很足的人,讲义气,不按规矩出牌。所以,当秘书拒绝他入内时,他马上就明白,这可能是老板有意试探他。于是他调整策略,破门而入,果然大对老板胃口。

    如果一个人不懂变通,那就是一个呆子。我们都知道刻舟求剑的故事,这就是一个学富五车的人不懂变通的活例子。船已经走了,那个所刻下的印记自然也变化了,靠这样的一味的定式思想又怎么能够找到自己的宝剑?同样的道理,我们如果不懂变通就会变得迂腐不堪,如同没有生命的雕像和傀儡,为人处世的时候就会不得要领,做出让人哭笑不得的傻事来!

    虽然处世需要变通,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丢掉自己的原则,否则就成了随风而动的墙头草。或许刚开始给人一种聪明伶俐的好印象,但绝不会长久。太滑头了让人讨厌,太死板了也没人喜欢。针对不同的人与事,善用变通之法。比如一群人坐在一起聊天,富有幽默感、擅长调动气氛的人,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你严肃得像一个领导,字字讲究、枯燥无味,大家都会对你敬而远之。

    大地不厚,承不了山川海岳,人心不厚,就得不到道义情谊。厚道就是要心地单纯,化复杂人生为简单处世;厚道就是要心胸宽广,化恩怨干戈为真情玉帛。厚道就是要心存善良,宁可人负我,绝不我负人;厚道就是要心向美好,为人少栽刺,处世多栽花。厚道乃做人之本,精明乃成事之道。

    用灵活手段达到目的

    李宗吾说过这样一件事:“我父亲怕工人起晚了,耽搁工作,而每晨呼之起,又觉得讨厌,他就把堂屋门做得很坚实,见窗上现白色,再开启房门一看,天果然亮了,即把堂屋门砰一声打开,工人即惊醒。

    方圆处世学告诉我们,人们在处理事情时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其手法也要高明。运用灵活的手段,善于变通、迂回应变,能够排除自己举措触及各种人际关系后所产生的负效,因此也往往能够更快、更直接地达到自己的目标。

    明朝清官海瑞一生清廉,正直不阿,深得百姓爱戴,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不通世事。海瑞曾在淳安县做知县,当时,朝中大奸臣严嵩大权在握,横行天下。严嵩的干儿子鄢懋卿是严嵩最忠实的走狗和最凶恶的爪牙。鄢懋卿经常借巡察之机大肆铺张,明目张胆地敲诈勒索当地官员,单在扬州一地前后就搜刮到几百万两银子。不过,尽管骄奢淫逸,但他还是会经常做一些勤俭朴素的表面文章,为自己装装门面。

    一次,在经过包括淳安县在内的严州府地界时,鄢懋卿照例表面上明文告示各县,宣称自己生性简朴,令各地官员都要俭朴节约,不要过分奢华。海瑞当然知道鄢懋卿卑鄙无耻、贪得无厌,也知道他那些用来欺世盗名的花言巧语只不过是表面功夫。不过,他绝不会像其他官吏一样对他毕恭毕敬,大肆迎接。可是,毕竟鄢懋卿是严嵩的干儿子,硬碰硬自然不行。于是,海瑞派人到各地探听鄢懋卿到各地搜刮的钱财,以及各地为了迎接他所花费的财物。然后将各项费用详细列出,报告给鄢懋卿,并说:“大人每到一地,各地官员无不借机大肆铺张以逢迎大人,这显然不符合大人向来简朴节俭、不喜逢迎的作风。现在大人就要驾临我县,我们深感为难,如照大人通知上所说的节俭办事,恐获简慢之罪;如像各地官员一样大肆招待,又只怕违背了大人体恤百姓的本意。请大人示下,我们该如何是好?

    鄢懋卿见了海瑞的报告,知道他这是有意和自己过不去,心里恨得咬牙切齿,但他知道海瑞清正廉明,弄不好自己难以下台,只好在海瑞的报告上愤愤批复说:“当然照正式通知办事。

    后来,鄢懋卿怕自讨没趣,干脆绕道而行,没有进入严州地界。

    又有一次,浙直总督胡宗宪的公子路过淳安。由于负责招待的驿吏招待得不好,胡公子大发雷霆,把驿吏倒吊了起来。海瑞接到报告,说:“过去胡总督按察巡部,命令所路过的地方不要供应太铺张。现在这个人行装丰盛,一定不是胡公的儿子。

    于是他将胡公子扣押,从他的行囊之中搜出了数千两银子,都没收入官库。接着,海瑞再派人报告胡总督,说有人冒充他的儿子,请示应该如何发落。结果弄得胡宗宪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海瑞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清官,生性耿直,他给人们的印象是迂腐、头脑简单。不过,他对付鄢懋卿和胡公子的办法,倒也算是领悟了方圆之术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弘扬正义的作用。

    智慧小背囊

    做人要有原则,关键在于我们自身。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只要来得正,黄金美玉不嫌重;来路不正,一瓢一饮也不轻。

    真诚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最重要的一项品质。但是,如果一个人固执呆板,处世不懂得变通,同样会到处撞墙。开车需要拐弯,为人处世同样需要转动方向盘。

    处理事情需要一定的灵活性,手法也要高明。运用灵活的手段,善于变通、迂回应变,能够排除自己举措触及各种人际关系后所产生的负效,因此也往往能够更快、更直接地达到自己的目标。

    第3章方是以不变应万变,圆是以万变应不变脚踏实地,拒绝浮躁

    方正,是根本,是原则,是约束力,不管环境如何变化,情况如何特殊,都需要人们去遵守。在今天这个充满着浮躁和功利的社会,很多人每天都在想办法寻求成功的捷径,尽可能地钻空子、占便宜,而不愿意踏踏实实地按照正常的程序去做。却不知这样会白白地丢掉了成功的机会,也丧失了更多的进一步自我发展的可能。

    李嘉诚说,不脚踏实地的人,是一定要当心的。假如一个年轻人不脚踏实地,我们用他时就会非常小心。你造一座大厦,如果地基打不好,上面再牢固也还是会倒塌的。

    小鹰对老鹰说:“妈妈,总有一天,我要做一件举世称赞的事。

    “什么事?

    “飞遍全球,发现前人未发现的东西。

    “这太好了!不过你必须学习和掌握各种飞行技术,以免疲劳时无法继续飞行。

    于是,小鹰苦练飞行技术,专心致志,其余的事一概不闻不问。

    几天后,老鹰对小鹰说:“咱们一起觅食吧。

    小鹰不耐烦地说:“妈妈,您去吧,我没有工夫干这种没有价值的事!

    老鹰吃惊地说:“这是什么话?

    “是您让我集中精力进行训练,为什么又用这些毫无意义的小事分我的心呢?

    老鹰循循善诱地说:“孩子,你认为这是一件小事,但对于长途飞行来说却是一件大事。你不会寻找食物,飞起的第一天就要挨饿,第二天就无力升空,第三天就会饿死。

    小小的寓言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任何大事都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去打基础。如果没有稳固的地基,又怎能盖起坚实的大厦呢?

    脚踏实地是我们每一个人必备的素质,也是实现梦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关键因素,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等都是脚踏实地工作的最大敌人。许多人今天刚步入职场,就梦想明天当上总经理;刚创业,就期待自己能像比尔·盖茨一样成为世界巨富。要他们从基层做起,他们会觉得很丢面子,甚至认为这简直是大材小用。尽管他们有远大的理想,但缺乏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最终难以成功。

    因此,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打消投机取巧的念头,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在最基础的工作中,不断设法提高自己的能力,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积累雄厚的实力。

    “一滴水可以折射整个太阳

    ,“大事

    都是由许多微不足道的“小事

    组成的。

    我们都是平凡之人,只要我们抱着一颗平常心,踏实肯干,有水滴石穿的耐力,我们获得成功的机会,肯定不比那些禀赋优异的人少到哪里去。

    有一位老教授这样说过:

    “在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许多在校时资质平凡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大多在中等或中等偏下,没有特殊的天分,有的只是安分守己的诚实性格。这些孩子走上社会参加工作,不爱出风头,默默地奉献。他们平凡无奇,毕业分手后,老师、同学都不太记得他们的名字和长相。但毕业几年、十几年后,他们却带着成功回来看老师,而那些原本看起来会有美好前程的孩子,却一事无成。这是怎么回事?

    “我常与同事一起琢磨,认为成功与在校成绩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与踏实的性格密切相关。平凡的人比较务实,比较能自律,所以有许多机会落在这种人身上。平凡的人如果加上勤能补拙的特质,成功之门必定会向他大方地敞开。

    一个人如果有了脚踏实地的习惯,具有不断学习的主动性,并积极为一技之长下工夫,那么,成功就会变得容易起来。一个肯不断提高自己能力的人,总有一颗热忱的心,他们甘于做小事,肯干肯学,多方向人求教,他们出头较晚,却在不同职位上增长了见识,学到了许多知识。

    脚踏实地的人,能够控制自己心中的激情,避免设定高不可攀、不切实际的目标,也不会怀着侥幸心理去瞎碰,而是认认真真地走好每一步,踏踏实实地用好每一分钟,甘于从基础做起,在平凡中孕育和成就梦想。

    我们每个人都要记住:只有埋头苦干的人,才能显出真正的聪明,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风雨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瑞士英雄威廉·退尔的故事发生在14世纪初,那时瑞士人正在为争取独立而同奥地利统治者作斗争。

    瑞士人过去并不像今天这样自由和幸福。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盖斯勒的暴君统治着他们,这让他们饱尝痛苦。

    一天,这个暴君在公共广场竖起了一个高高的杆子,把自己的帽子放在上面。然后他下令每一个进城的人都必须向它鞠躬。但是,有一个名叫威廉·退尔的人却没有这样做。他双手交叉放在胸前,站在那里嘲笑上面晃来晃去的帽子。

    盖斯勒听说了这件事后,大为恼火。他害怕其他人也会这样不听话,那么,很快整个瑞士就会起来反对他。于是他决心惩罚这个胆大妄为的人。

    威廉·退尔的家在山中,他是个出名的猎手。整个瑞士没有人的弓箭功夫能胜过他。盖斯勒知道这一点,于是他想出一个残忍的方法,让这个猎手尝尝自己的技艺带来的痛苦。他下令让退尔的小儿子站在广场上,头上放一个苹果,然后再让退尔用箭把苹果射下来。

    “你是要我杀了我的孩子?

    他问道。

    “不要再说了,

    盖斯勒说道,“你必须一箭射下那个苹果。如果你失败了,我的士兵就会在你面前杀死你的儿子。

    于是,退尔一言不发,把箭搭上弓。他瞄准目标,把箭射了出去。

    小男孩稳稳地站着,一动也没动。他并不害怕,因为他相信父亲的功夫。

    “嗖

    的一声箭划过空中,正中苹果的中心,苹果应声落地。人们看到后,纷纷欢呼起来。

    当退尔转过身走开时,一支藏在他外套下的箭掉在了地上。

    “你这家伙!

    盖斯勒喊道,“你的第二支箭是什么意思?

    “暴君!

    退尔自豪地回答,“假如我伤到了我的孩子,这第二支箭就是给你的。

    然后,故事的结尾又是老生常谈:此后没过多久,退尔果然用箭射杀了暴君,他因此成为民族英雄。

    故事中的退尔即使面对危难,也没有一丝一毫的害怕和恐慌,而是利用自己的镇静战胜了困难,成就了自己。所以,在面对危难的时候,一定要镇静,因为你越慌乱就越想不出来解决的办法。

    镇静,是勇敢性格的一种表现。能于非常情况下做到镇静自若的人,必定是一个具有超常勇气的人。鲁迅先生说:“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对一切的不幸!我们应该具有这样的心胸和勇气!

    镇静,让我们不轻易被危险吓倒;镇静,是一份闲庭信步的自若;镇静,是内心里非凡力量的体现;镇静,能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魄力。

    美国男孩约翰·汤姆森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却成为现代美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青少年楷模之一。

    18岁的约翰·汤姆森是一位美国高中生,他住在北达科他州的一个农场里。1992年1月11日,他独自在父亲的农场里干活。当他在操作机器时,不慎在冰上滑倒了,他的衣袖绊在机器里,两只手臂被机器切断。汤姆森忍着剧痛跑了400米来到一座房子里。他用牙齿打开门闩。来到了电话机旁边,但是无法拨电话号码。于是,他用嘴咬住一支铅笔,一下一下地拨动,终于接通了他表兄的电话,他表兄马上通知了附近有关部门。

    明尼苏达州的一所医院为汤姆进行了断肢再植手术。他住了一个半月的医院,便回到北达科他州自己的家里。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已能微微抬起手臂,并已经回到学校上课了。他的全家和朋友为他感到自豪,人们由衷地佩服他的勇气和忍耐力。

    必须提到的一点是,汤姆森的故事里还有这样一个细节:他把断臂伸在浴盆里,为了不让血白白流走。当救护人员赶到时,他被抬上担架。临行前,他镇静地告诉医生:“不要忘了把我的手带上。

    这样的镇静,竟有一种荡气回肠的震撼。当人生的风雨来临,不曾恐惧,也不曾慌乱,而是冷静地想办法,让问题得到最快最好的解决。

    我们应该向这个孩子学习,即使面对风雨,也要永远铭记普希金曾经充满热情的咏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风雨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以己变应万变

    圆,是圆融,是变通,是灵活处世,是人们在受到常规经验的束缚下勇于突破,勇于改变,而求得发展。所以,它的本质是以万变应不变,在改变中求发展。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会完全按照我们的主观意志发展变化。我们要获得成功,就要首先去认识事情的性质和特点,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思路和行为方式。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应事物变化的同时,驾驭变化。

    动物学家们在做青蛙与蜥蜴的比较实验时发现:青蛙在捕食时,四平八稳、目不斜视、呆若木鸡,直到有小虫子自动飞到它的嘴边时,才猛地伸出舌头,粘住飞虫吃下去。之后,它又开始那目不斜视的等待。看得出来,青蛙是在“等饭吃

    。而蜥蜴则完全不同,它们整天奔忙在私人住宅区、老式办公楼、蓄水池边等地方,四处游荡搜寻猎物。一旦发现目标,它们就会狂奔猛追,直到吃到嘴里为止。吃完后,它们在略事休息,喝口水后,就整装待发,又去“找饭吃

    了。

    我们不妨将青蛙与蜥蜴的捕食方法当做两种不同的处世风格。青蛙的捕食方法也有可能会吃饱,但它对环境的依赖性过高,不能对随时变化的环境做出迅速的反应,池塘一旦干涸了,青蛙也就消失了;而蜥蜴的方法却很灵活,它们能够快速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所以,即使这一片池塘干涸了,蜥蜴仍能够活跃在另外一个池塘边。

    我们生活的社会瞬息万变,别人在变,自己不变,自己就会成为别人的垫脚石;环境在变,自己不变,最后只能惨遭淘汰。

    推销员戴尔做了一年半的业务,看到许多比他后进公司的人都晋升了,而且薪水也比他高许多,他百思不得其解。想想自己来了这么长时间了,客户也没少联系,可就是没有大的订单让他在业务上有所起色。

    有一天,戴尔像往常一样下班就打开电视若无其事地看起来,突然有一个名为“如何使生命增值

    的专家专题采访栏目引起了他的关注。

    心理学专家回答记者说:“我们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完全可以把握生命的深度!其实每个人都拥有超出自己想象10倍以上的力量。要使生命增值,唯一的方法就是在职业领域中努力地追求卓越!

    戴尔听完这段话后,决定从此刻作出改变。他立即关掉电视,拿出纸和笔,严格地制订了半年内的工作计划,并落实到每一天的工作中……两个月后,戴尔的业绩明显大增,9个月后,他已为公司赚取了2500万美元的利润,年底他当上了公司的销售总监。

    如今戴尔已拥有了自己的公司。他每次培训员工时,都不忘说:“我相信你们会一天比一天更优秀,只要你决心作出改变!

    于是员工信心倍增,公司的利润也飞速增长。

    “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由改变自己而改变命运。

    戴尔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这句话,那就是:有些时候,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应该迫切改变的或许不是环境,而是我们自己。换句话说就是:有些时候,我们不是找不到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是在问题面前,我们没有真正地作出努力。相信在完善自己的同时,我们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环境的变化,虽然对一个人的命运有直接影响,但是,任何一个环境,都有可供发展的机会,紧紧抓住这些机会,好好利用这些机会,不断随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观念,就有可能在社会竞争的舞台上开辟出一片新天地,站稳脚跟。所以,每个人在经营的过程中,必须有中途应变的准备,这是市场环境下的生存之本,也是强者的生存之本。

    改变自己,然后才能改变命运。有时候,迫切应该改变的或许不是环境,而是我们自己。不学会去变,或者没有能力去变,终将被社会淘汰。所以,做一切事、解决一切问题,我们都必须随着客观事情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这样才能为自己提供更多的生存机会。

    因事而变,人生不败

    一棵小草,在风势来临时,要么折断,要么弯曲。只有因事而变,随风而动,看似柔弱,实则坚韧,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总是处于不败的状态。

    清末民初,被人称为三朝元老的徐世昌在慈禧掌权时,曾做过军机大臣;载沣当政时,做过邮传尚书;袁世凯任总统时,做过国务总理;段祺瑞执政时,做过总统。为什么他能屹立不倒、一直得势呢?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一派是皖系,以段祺瑞为首;一派是直系,以冯国璋为首。徐世昌则不属于任何一个派系。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黎元洪下台,冯国璋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政府总理。

    冯、段两人貌合神离,双方谁也不买谁的账,段祺瑞把持着政府,掌握实权,据此就想把冯国璋当做他操控的机器。可是冯国璋不听他的,处处拆段祺瑞的台。

    段祺瑞对南方用兵,想统一天下,派皖系军人傅良佐入主湘中,而冯国璋则指示直系军队不战而退,使皖系军队失利。

    冯国璋与段祺瑞之间的关系日趋恶化,梁士怡请徐世昌出面调解,徐世昌说:“往昔府院明争,我能解;今乃暗斗,我没办法,做不到。

    他不想得罪任何一方。

    南北双方再战,北洋军直系的后起之秀吴佩孚一路取胜,一直打到衡阳。但不久,吴佩孚就通电主和,公开攻击段祺瑞的“武力统一

    政策“实亡国之政策

    。

    为了倒冯,段祺瑞表示要与冯国璋同时下野,这样给冯国璋一个面子。正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徐世昌却当选为中华民国总统。

    有人说这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有人说徐世昌的总统是捡来的。但不管怎么说,他终归是总统。

    徐世昌做官时间长,对上层的钩心斗角了解最深。所以他做官尽量避免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对官员们能保则保,能帮则帮,是个“大好人

    。

    后来,徐世昌见上层斗争太激烈,难以应付,就请调东北三省总督,远离了北洋政府激烈斗争的旋涡。

    做人也一样,尽管很多时候我们想要保持自己的个性,不想被环境所左右,可是大局势已经摆在那里了,如果你还不懂得应变,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与其这样被动变化,倒不如在看清事情发展的方向的时候,主动改变自己,让自己因时而动,因事而动,最终立于不败之地。

    智慧小背囊

    成功没有捷径。只有埋头苦干的人,才能显出真正的聪明,成就一番事业。

    当人生的风雨来临时,不曾恐惧,也不曾慌乱,而是冷静地想办法,让问题得到最快最好的解决——这就是镇静的魅力。

    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应该迫切改变的或许不是环境,而是我们自己;有些时候,我们不是找不到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是在问题面前,我们没有真正地作出努力。

    很多时候我们想保持自己的个性,不想被环境所左右,可是大局势已经摆在那里了,如果你还不懂得应变,就只有死路一条。与其被动变化,不如因时而动,因事而动,最终立于不败之地。

    第4章能方能圆,亦方亦圆

    阴无阳不利,刚无柔不生

    老子在《道德经》上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由此可见,柔的力量是惊人的。将柔性运用于为人处世之中,往往能够无往不利、出奇制胜。

    东汉末年,夺取西川是刘备的既定方针和基本战略目标。但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欲取西川,必须先获取西川地图,以便详细了解西川的复杂地形。正当刘备筹备之时,益州别驾张松来了。张松本来是奉刘璋之命携带金珠锦绮为进献之物前往许都的,任务是联结曹操,共同对付张鲁。行前,张松还有一个打算,随身暗藏画好的西川地图,到许都伺机而行。张松的行迹,诸葛亮早派人随时打听着。没想到他到许昌之后,曹操表现出一副骄横傲慢的样子,对他的游说反应十分冷淡,一气之下,他挟地图离开了许昌。可是他离开益州时在刘璋面前夸过海口,这次倘若无功而返、空手而归,又怕被人取笑。他突然想到:早就听说荆州的刘备仁高义厚,美名远播,我何不绕道走一趟荆州,看看刘备究竟是何等人物,然后再作定夺。于是改道来到荆州。

    刘备一连留张松饮宴三日,从不提起川中之事。张松告辞准备返回益州,刘备又设宴送行。刘备亲自为张松斟酒,嘴里说道:“承蒙张大夫不见外,故能留住三天,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方得赐教。

    说完不觉潸然落泪。张松暗地寻思:“刘备如此宽仁爱士,实在难得,我也有些不忍舍他而去,不如劝他径取西川。

    于是说道:“我也朝思暮想在你鞍前马后侍奉,只是未得其便。据我看来,你现在虽据有荆州,但东面孙权虎视眈眈,北面的曹操又常有鲸吞之意,恐怕不是久居之地呀!

    刘备说:“我也知道严峻的形势,但苦于再无别的安身之所啊!

    张松又说:“益州地域,地理险塞,沃野千里,乃天府之国。凡有才干的智士仁人,很早就仰慕皇叔你的功德,倘若你愿意率荆州之众,直指西川,则肯定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刘备一听此言,故作震惊,慌忙答道:“我哪敢有如此妄想。据守益州的刘璋也是帝室宗亲,又长久恩泽西川黎民,别人岂能轻易动摇他?

    此时的张松已完全落入刘备和诸葛亮的圈套,还没有觉察。一听刘备这番话,更敬佩他的宽仁厚道,于是把心里话掏出来了:“我劝刘皇叔进取西川,并不是卖主求荣,而是今天遇到了明主,不得不一吐肺腑。刘璋虽据有西川之地,但他本性懦弱,且是非难分,又不能任贤用能。况且北面的张鲁时有进犯之意。现在四川人心涣散,有志之人都希望择主而事。我这次本来受命去结交曹操,没想到他傲贤慢士,冷淡于我,一气之下我弃他而来见你。你若是先取西川为基础,然后向北发展图得汉中,最后收取中原,匡扶汉朝,将有名垂青史的大功。你要是愿意进取西川,我张松愿效犬马之劳,以做内应,不知意下如何?

    此时的刘备,见时机成熟,开始收紧套环,进入正题,但仍不露声色,只是无可奈何地说道:“我对你的厚爱表示感谢,无奈刘璋与我同宗,同宗相拼,恐怕落得天下人笑话呀!

    此时的张松已是不能自已了,生怕这笔“交易

    做不成,错过机会,反过来还去做刘备的动员工作,只见他急切地说道:“大丈夫处世,理当建功立业,哪能如此瞻前顾后、婆婆妈妈的。今天你若不取西川,他日为别人所取,那就悔之恨晚了!

    直到这时,刘备的谈话才涉及与地图有关的事。他说道:“我听说西川之地,道路崎岖,千山万水,双轮车无法通过,连匹马并行的路都没有,就算想进军,也苦无良策啊!

    张松终于和盘托出了。他忙从袖中取出地图,递给刘备说:“我深感皇叔盛德,才献出此图给你,一看此图,便对西川的地形地貌一目了然了。

    刘备略为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地理行程、远近阔狭、山川险要、府库钱粮一一俱载明白。刘备看到地图到手,自然高兴不已。可张松还嫌不够,进而说道:“我在西川还有两个挚友,名叫法正、孟达,皇叔你欲进西川,他二人也肯定愿意相助。下次他二人若到荆州,你完全可以心腹事相商。

    直到这时,这场“索图戏

    方得谢幕。

    在张松左右不定仍有退路的时候,刘备以厚待之,表现出了做人的柔和,可是当张松已经没有退路一心投靠他的时候,刘备又表现出了强硬的一面,从而顺利地得到了地图。既证实了张松的忠贞,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就是管理者的刚柔策略。

    俗话说,柔弱之水可为滔天巨浪、摧枯拉朽、吞噬一切,可凿岩穿壁、滴水穿石。诚如刘备,柔并不是弱,刚也并非是因为强,刚柔不过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策略,关键是看人们怎么运用它。

    不要为无关痛痒的小事抓狂

    两千多年前,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曾经给人类说过一句名言:“请注意啊!先生们,我们太多地纠缠于一些小事了!

    这句话,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值得品味和借鉴。

    我们每天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小事:挤公共汽车时,有人不小心踩了你的脚;买菜时,有人无意间弄脏了你的裙子;走在路上,可能不巧从道旁楼上落下一个纸团,正打在你头上……受了委屈,忍一忍就过去了,可是,如果我们揪住这些小事不放,口出污言秽语,大发雷霆之怒,就一定会凭空给自己惹出很多不必要的事端。

    20世纪80年代末,在辽宁某地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年轻女子在看电影时,被后面的男观众无意间碰了一下脚,尽管男观众当面道歉,但那名女子仍然不依不饶。她硬说对方是要耍流氓,竟然回家叫来丈夫将那个人用刀砍伤解气。结果,因触犯刑律,夫妻俩双双锒铛入狱。

    在小事上斤斤计较,常常成为损害人际关系的一大诱因。这种悲剧不仅在平常人中屡见不鲜,就是在一些卓有成就的名人中也时有发生。俗话说“祸从口出

    ,人们常常会犯把话说满的错误。话说得太满,一般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听者不服,故意找碴儿使绊儿;二是自己没有回旋的余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无论哪种,都不是好结果。在这方面还要学学纪晓岚。

    清朝乾隆年间,纪晓岚在任左都御史时,员外郎海升的妻子吴雅氏死于非命,海升的内弟贵宁,状告海升将他姐姐殴打致死,海升却说吴雅氏是自缢而亡。案子越闹越大,乾隆皇帝就派左都御史纪晓岚来审理此案。

    纪晓岚接过这桩案子,也感到很头痛。因为牵扯到阿桂和和珅。他俩都是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并且两人有矛盾,长期明争暗斗。海升是阿桂的亲戚,原判又逢迎阿桂,纪晓岚敢推翻吗?

    而贵宁之所以告不赢不肯罢休实际是得到了和珅的暗中支持,和珅的目的是想借机除掉位居他上头的军机首席大臣阿桂。

    打开棺材,纪晓岚等人一同验看。看来看去,纪晓岚看死尸并无缢死的痕迹,心中明白,口中不说,他要先听听大家的意见。

    众大臣看过后,都说脖子上有伤痕,显然是缢死的。纪晓岚有了主意,于是说道:“我是短视眼,有无伤痕也看不太清,似有也似无,既然诸公看得清楚,那就这么定吧。

    于是,纪晓岚与差来验尸的官员,一同签名具奏:“共同检验伤痕,实系缢死。

    这下更把贵宁激怒了。他这次连步军统领衙门、刑部、都察院一块儿告,说因为海升是阿桂的亲戚,这些官员有意回护,徇私舞弊,断案不公。

    乾隆看贵宁不服,也对案情产生了怀疑,又派人复验。这回问题出来了:吴雅氏尸身并无缢痕。乾隆心想这事与阿桂关系很大,便派阿桂、和珅会同刑部堂官及原验、复验堂官,一同检验。这回终于真相大白:吴雅氏被殴而死。

    于是审讯海升,海升见再也隐瞒不住,只好供出实情:他将吴雅氏殴踢致死,然后制造自缢的伪像。

    乾隆一怒之下发出诏谕:“此案原验、复验之堂官,竟因海升系阿桂姻亲,胆敢有意回护,此番而不严加惩戒,又将何以用人?何以行政?

    阿桂革职留任,罚俸五年;叶成额、李阂、庆兴等人革职,发配伊犁效力赎罪,皇上在谕旨中一一判明。唯独对纪晓岚,谕旨中这样写道:“朕派出之纪昀,本系无用腐儒,原不足具数,况且他于刑名等件素非诸悉,且目系短视,于检验时未能详悉阅看,即以刑部堂官随同附和,其咎尚有可原,著交部议严加论处。

    只给了他革职留任的处分,不久又官复原职。

    纪晓岚在这个案件中之所以得到乾隆的原谅,主要是他在验尸中以“我是短视眼

    、“看不太清

    为由,给自己留了退路。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以为认真的态度就无法放过任何一件小事,可是认真不代表要较真,不代表我们凡事都要问个究竟,凡事都说个明了。无法做明确决定时,注意使用“模糊语言

    ?)

    ,这样才能为自己赢得主动。对于某些难以回答而又不好回避的问题,不妨含糊其辞,以给自己留有余地。总之,对于一些不太能做决定的事情就不要随意做决定。低下头含糊过去,有时候退路无限。

    计划赶不上变化

    工作中没有一成不变的计划,生活也是一样。所以,让这些计划变得更加灵活些吧,然后一些美妙的事情就开始发生——你会觉得轻松了许多。

    1919年,希尔顿来到了当时因发现石油而兴盛的得克萨斯州,那里云集着大批来发石油财的冒险家们。仿佛得州似乎遍地都是黄金。这时,希尔顿迫不及待地想以买进卖出银行而致富,他连续跑了两个城镇,问了十几家银行,回答都是不卖。他碰了一鼻子灰,却并未因此气馁,他又来到第三个城镇——锡斯科。

    锡斯科这片热情的土地拥抱了希尔顿。他刚下火车,走进当地第一家银行,一问,就被告知它正待出售。卖主不住这儿,要价是7.5万美元。希尔顿知道这价格一点也不高。他立即给卖主发了份电报,愿按其要价买进这家银行。

    然而,没过多久,卖主在回电中却将售价涨至8万美元。希尔顿气得火冒三丈,当即决定彻底放弃当银行家的念头。他后来回忆道:“就这样,那封回电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在碰壁之后,希尔顿余怒未消地来到马路对面的一家名为“莫布利

    的旅馆准备投宿,谁知客已经满了。看到一个先生在清理、驱赶人群,他忽然灵机一动地问:“你是这家旅馆的老板吗?

    对方却诉起苦来:“是的。我赚不到什么钱,不如抽资金到油田去赚更多的钱。

    “你的意思是,

    希尔顿心中猛地一喜,压抑住自己的兴奋,故意慢条斯理地问,“这家旅馆准备出售?

    “任何人出5万美元,今晚就可以拥有这儿的一切。

    3个小时后,希尔顿在仔细查阅了莫布利旅馆账簿的基础上,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卖主最后同意以4万美元出售。这以后,希尔顿立即四处筹借现金,终于在期限截止前几分钟将钱全部送到。莫布利旅馆易了主,希尔顿干起了旅馆业。他随即给母亲打电报报喜:“新世界已经找到,锡斯科可谓水深港阔,第一艘大船已在此下水。

    当天晚上,莫布利旅馆全部客满,连希尔顿的床也让给客人住下了。他只好睡在办公室里。就这样,希尔顿开始了他旅馆大王的第一页。

    看起来好似阴差阳错,实则凸显出希尔顿灵活机变的头脑和圆融的处世态度。

    人生的旅程是一个不断变幻的景观,向前跨进,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因此,我们要顺利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随时随地检视自己的选择是否有偏差,合理调整目标,放弃无谓的固执,轻松抵达目的地。

    别为“计划赶不上变化

    苦恼,学会变通,你会发现那些苦恼其实是机会。

    一天,公司一名仓库保管员上顶楼大房间里去取东西。

    他打开门一看,只见密密麻麻的一大群鸽子停在这间房里,到处是鸽子粪、羽毛。这名保管员想把鸽子轰出去,可是又怕弄乱了仓库,于是就把这件事汇报给了总经理。总经理一听,也想不出可以妥善处理掉鸽子的办法,正在一片沉默之时,一个主意涌上了总经理心头,既然解决不掉,何不去加以利用呢?

    于是他们立即打电话给动物保护委员会,请他们迅速派人前来协助处理这件有关保护动物的“大事

    。

    动物保护委员会也从未听说过如此稀奇的事,立即派人带上工具前往大楼捕捉鸽子。

    与此同时,公司又电告各大小电台、报纸等媒体,说在本公司总部大楼发生了一件以前从未发生过的有趣而又有重大意义的捕捉鸽子“事件

    。报社、电台等新闻机构纷纷派出记者现场采访和报道。

    在房间里为什么会聚集这么多的鸽子?难道这是动物世界的神秘现象?这些疑问吸引着众多的市民,他们都想了解这一事件的情况。

    这家公司把这件事演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话资料。人们每天都收看收听有关的新闻报道,每天都在议论。

    从捕捉第一只鸽子起,到最后一只鸽子落网,花了三天时间,各新闻媒介也对捕捉鸽子的事件进行了连续报道。到最后一天,他们还别出心裁地搞了一个盛大而隆重的“鸽子放生活动

    ,邀请了许多人参加。电台以直播的形式报道了这一事件。影响之大可想而知,这家公司也迅速知名。

    他们还在公司内部成立了一个动物保护协会分会,深化公司这次事件所获得的影响。他们还制造了纪念章,以纪念这次奇特事件。许多动物爱好者争相收藏,他们知道这种纪念章很有收藏价值,将来一定会增值。这些都扩大了这家公司的影响。

    恪守计划的人,是不懂变通的。所以,即使有鸽子飞到了他的眼前,他也不会抓住机遇。而懂得变化的人,才能利用这次机会给自己宣传造势,让自己从中获利。

    所以,在生活里,不要总是死守你的计划,有时候适当的变通,将会给你带来更好的收益。

    取巧不投机,圆融走捷径

    懂得圆融的人是思路异常灵活的一群人,他们能够以敏锐的思维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寻找更好的方法来获得最佳结果。所以,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懂得圆融的人通常会比因循守旧的人更能找到做事的捷径,以较少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成功。

    彼得来这家快餐店工作的时间不长,却很快拿到了最高的薪金。对于这种“不公平

    的分配,其他人提出了异议。面对周围人的牢骚与不解,老板让他们站在一旁,看看彼得是如何完成服务工作的。

    在冷饮柜台前,顾客走过来要一杯麦乳混合饮料。彼得微笑着对顾客说:“先生,您愿意在饮料中加入1个还是2个鸡蛋呢?

    顾客说:“哦,1个就够了。

    这样快餐店就多卖出1个鸡蛋,在麦乳饮料中加1个鸡蛋通常是要额外收钱的。而其他人一般会问:“您愿意在饮料中加鸡蛋吗?

    顾客一般会回答“不用,谢谢。

    看完彼得的服务过程,其他人恍然大悟。

    彼得是一个懂得圆融的人,他的成功在于其做事讲究方法和策略,让顾客无论怎样选择,他都至少会卖出一个鸡蛋。所以,他在销售上的成绩,自然要比别人好很多。

    圆融的人,往往能够突破思维定式,及时地转换脑筋,以达到最好的效果。但是,他们的圆融,并不是建立在没有道德约束的前提之下的,他们寻找到的捷径,势必是正当的,而非投机取巧,损害他人的利益。

    一个年轻的经理带了些未完成的工作回家处理,为第二天的一个重要会议做准备。他5岁的儿子每隔几分钟就跑过去打断一下他的思路。

    几次之后,他看见了一张有世界地图的晚报,于是他把地图拿过来撕成几片,让他的儿子把地图重拼起来。他以为这样能使那小家伙忙上一阵子,借此他能完成工作。没想到3分钟后,儿子又跑过来兴奋地告诉他已经拼好了,这个经理十分吃惊,问儿子怎么能拼得这么快。小家伙说:“图的背面有一个人,我只要把它翻过来,人拼好了,地图就拼好了。

    按照经理的想法,拼一个地图是要费很长时间的,可是儿子因为懂得变通,换了一个角度,也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任务了。他的做法就是做事的一种圆融。

    圆融的工作方法可以提高效率,善于用圆融变通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是一个人决胜的根本。

    一个咖啡店老板利用人的视觉对颜色产生的误差,减少了咖啡用量,增加了利润。

    他给30多位朋友每人4杯浓度完全相同的咖啡,但盛咖啡的杯子的颜色分别为咖啡色、红色、青色和黄色。结果朋友们对完全相同的咖啡的评价不同,他们认为青色杯子中的咖啡“太淡

    ;黄色杯子中的咖啡“不浓,正好

    ;咖啡色杯子以及红色杯子中的咖啡“太浓

    ,而且认为红色杯子中的咖啡“太浓

    的占90%。于是老板依据此结果,将其店中的杯子一律改为红色,既大大减少了咖啡用量,又给顾客留下了极好的印象。结果顾客越来越多,生意随之愈加红火。

    取巧不是投机倒把,而是用最少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收益,这就是变通的妙处所在。

    比别人更快、更吸引眼球、更投其所好……这些看起来不“老实

    ,不循常规的“小聪明

    ,其中却隐藏着变通的大智慧。善于在问题面前走捷径的人,一定能比只知拉车、不懂看路的人获取更大的成功。

    智慧小背囊

    柔弱之水可凿岩穿壁、滴水穿石,也可为滔天巨浪、摧枯拉朽、吞噬一切。柔并不是弱,刚也并非是因为强,刚柔不过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策略,关键是看人们怎么运用它。

    人生旅程是一个不断变幻的景观,我们必须随时随地检视自己的选择是否有偏差,合理调整目标,放弃无谓的固执,轻松抵达目的地。

    圆融的精髓就在于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要达到目的有时并不需要像老黄牛般艰难,恰恰相反,走捷径在某些时候是最好的方法。

    第5章方圆合一,攻必克战必胜

    出世心境入世行

    老子说:“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惚兮其若海,恍兮其若无所止。

    即众人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只有一颗愚人的心;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严厉苛刻,唯独我淳厚宽宏;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外表“和光同尘

    ,混混沌沌,而内心清明洒脱,遗世独立。不以聪明才智高人一等,以平凡庸陋、毫无出奇的姿态示人,行为虽是入世,但心境是出世的,对于个人利益不斤斤计较。

    以道家来讲,人生是没有目的的,即佛家所说“随缘而遇

    以及儒家所说“随遇而安

    。但是老子更进一步地说,随缘而遇还要“顽似鄙

    ,坚持个性,又不受任何限制。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是这样说的。一个和尚因为耐不住佛家的寂寞就下山还俗去了。不到一个月,因为耐不得尘世的口舌,又上山了。不到一个月,又耐不住青灯古佛的孤寂再度离去。如此三番,寺中禅师对他说:“你干脆不必信佛,脱去袈裟;也不必认真去做俗人,就在庙宇和尘世之间的凉亭那里设一个去处,卖茶如何?

    于是这个还俗的和尚就讨了一个媳妇,支起一个茶亭。许多人都如同这个心绪矛盾之人,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徘徊不决,干脆就在两者的中间做个半路之人吧。

    怎样才能算是出世之心呢?

    印度有一位智者,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他有一个小徒弟,天资聪颖,但却总是怨天尤人。这天,徒弟又开始抱怨,智者对他说:“去取一些盐来。

    徒弟不知师父何意,疑惑不解地跑到厨房取了一罐盐。师父让徒弟把盐倒进一碗水里,命他喝下去,徒弟不情愿地喝了一口,苦涩难耐,师父问:“味道如何?

    徒弟皱了皱眉头,说:“又苦又涩。

    师父笑了笑,让徒弟又拿了一罐盐和自己一起前往湖边。师父让徒弟把盐撒进湖水里,然后对徒弟说:“掬一捧湖水喝吧。

    徒弟喝了口湖水,师父问:“味道如何?

    徒弟说:“清爽无比。

    师傅又问:“尝到苦涩之味了吗?

    徒弟摇摇头。师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人生中的许多事情如同这罐盐,放入一碗水中,你尝到的是苦涩的滋味,放入一湖水中,你尝到的却是满口甘爽。让自己的心变成一湖水,自然尝不到人生的苦涩。

    做人做事,都应如此,莫让心境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心如大海,便可达到出世的境界。

    身做人世事,心在尘缘外。唐朝李泌便为世人演绎了一段出世心境入世行的处世佳话,他睿智的处世态度充分显现了一位政治家、宗教学家的高超智慧。该仕则仕,该隐则隐,无为之为,无可无不可。

    李泌一生中多次因各种原因离开朝廷这个权力中心。玄宗天宝年间,当时隐居南岳嵩山的李泌上书玄宗,议论时政,颇受重视,却遭到杨国忠的嫉恨,毁谤李泌以《感遇诗》讽喻朝政,李泌被送往蕲春郡安置,他索性“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

    。自从肃宗灵武即位时起,李泌就一直在肃宗身边,为平叛出谋划策,虽然没有担任要职,却“权逾宰相

    ,招来了权臣崔圆、李辅国的猜忌。收复京师后,为了躲避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灾祸,也由于叛乱消弭、大局已定,李泌便功成身退,进衡山修道。代宗刚一即位,又强行将李泌召至京师,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使其破戒入俗,李泌顺其自然,当时的权相元载将其视做朝中潜在的威胁,寻找名目再次将李泌逐出。后来,元载被诛,李泌又被召回,却再一次受到重臣常衮的排斥,再次离京。建中年间,泾原兵变,身处危难的德宗又把李泌招至身边。

    李泌屡蹶屡起、屹立不倒的原因,在于其恰当的处世方法和豁达的心态,其行入世,其心出世,所以社稷有难时,义不容辞,视为理所当然;国难平定后,全身而退,没有丝毫留恋。李泌已达到了顺应外物、无我无己的境界,又如儒家中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行

    则建功立业,“藏

    则修身养性,出世入世都充实而平静。李泌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朝廷内外倾轧混乱,若要明哲保身,必须避免卷入争权夺利的斗争之中。心系社稷,远离权力,无视名利,谦退处世,顺其自然,乃李泌的处世要诀。

    无为而为,最妙的方圆合一

    做人处世,效法方圆之道,尽量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不辞劳苦,不计名利,不居功,秉承天地生生不已、长养万物的精神,只有施出,而没有丝毫占为己有的倾向,更没有要求回报。人们如能效法方圆合一的做人处世之道,才是最高的道德风范。而计较名利得失,怨天尤人,便是与方圆的精神相违背。所谓“处无为之事

    说的就是“为而无不为

    的原则:一切作为,应如行云流水,义所当为,理所应为,做应当做的事。做过了,如雁过长空,不着丝毫痕迹,不有纤芥在心,正如泰戈尔诗中所写,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

    三国时曹魏阵营有两个著名谋士,一是杨修,一是荀攸。杨修自恃才高,处处点出曹操的心机,经常搞得曹操下不了台。曹操“虽嬉笑,心甚恶之

    ,终于借一个惑乱军心的罪名把他杀了。而荀攸则完全是另一种结果。荀攸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谋略,不仅表现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也表现在安身立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他在朝二十余年,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旋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

    荀攸正是很注意将超人的智谋应用到防身固宠、确保个人安危等方面。那么,荀攸是如何处世安身的呢?曹操有一段话很形象也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这一特别谋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可见荀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判若两人。参与谋划军机,他智慧过人,迭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他对曹操,对同僚,却注意不露锋芒、不争高下,把才能、智慧、功劳尽量掩藏起来,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

    荀攸大智若愚、随机应变的处世方略,使得在与曹操相处20年中,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从未得罪过曹操。也从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害于他。建安十九年,荀攸在从征孙权的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对他的品行推崇备至,赞誉他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都是荀攸无为而作、明哲保身的结果。

    荀攸深谙老子“无为

    之道,无为而为,反而能够有所作为。这正如许多世间之法则,均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徘徊。例如:以柔克刚,“木

    虽钝,但削成“矛

    状,或许比真正的矛还要锋利。连圣人们也都认同这样的道理。

    有时,不必偏执于方正,过于追求“有为

    和“大用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布衣隐士,似乎本身都无所作为,但却成就了大作为,就是因为他们熟谙了方圆之法,洞悉老庄“无用之才有大用

    的处世之道。以圆融虚无的胸怀包容一切功用,一切为我所用,才是真正的大用。

    推己及人,方圆合一

    推己及人是儒家方圆智慧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它是一个很基本的道德原则,也是一种圆融处世的具体体现。孔子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基督教《圣经》中,耶稣也曾两次教导门徒以推己及人之道与别人交往:“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在犹太教的经典《塔木德》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一个非犹太人求名师希拉尔,请求他在这个人单脚独立的短暂时间之内,把全摩西五经教导给他。希拉尔便说:“己所憎恶,勿施于人,其余都是注释。

    可以看出,同是一个推己及人的原则,却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正面的和反面的。儒家强调反面的表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基督教则强调正面的表达:“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无论是怎样的表达,都可以看出推己及人作为一种方圆智慧的重要性。

    推己及人是实现人际关系和睦、融洽的重要之道。要做到推己及人,首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然后再进一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说,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真正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妻子在古稀之年,每到天寒时,天不亮就早早起来,然后径直走进厨房,熟练地生火、烧水、煮粥。满满的一大锅粥要熬上很长时间,杨夫人每次都耐心地等着。清甜的粥香顺着热气渐渐充满了厨房,飘到了院子里。

    院子的另一边,仆人们伴着这熟悉的香气陆陆续续地起床,洗漱完毕后,来到厨房,并接过杨夫人盛起的满满一大碗热粥喝了起来。

    杨夫人的儿子杨东山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甚是心疼,一次,他劝母亲说:“天气这么冷,您又何苦这么操劳呢?

    杨夫人语重心长地说:“他们虽是仆人,也是各自父母所牵挂的子女。现在天气这么冷,他们还要给我们家里做活。让他们喝些热粥,心中有些热气,这样干起活来才不会伤身体。

    慈悲为怀的人,总是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为别人着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培养推己及人的美德,搞好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以爱己之心来对待周围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想象别人的处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将心比心,把别人当做自己来对待,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要己所欲而施于人,推己及人要有道,毕竟并不是所有于已有益的东西也同样适用于他人,也并不是所有对他人有益的东西,别人都能接受。在他们不想接受时,绝不可以“这是为他们好

    为由,强迫其接受,因为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果侵犯这一权利,不是也掉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陷阱了吗?所以,即使是给予,也需要圆融。

    能方能圆,所向无敌

    只有做到能方能圆的人,才能所向无敌。

    人要动静相宜。《菜根谭》中说,对于一个好动的人来说,就像云中的闪电一样飘忽,就像风中的残灯一样忽明忽暗,而对于一个特别喜欢安静的人来说,其实就像已经熄灭的灰烬,也像毫无生机的枯木。这些人都不合乎中庸之道,其实人应该像在静止的云中有飞翔的鸢鸟,同时又好像是在不动的水中跳跃的鱼,通过这种心态去观察万事万物,这样才能合乎道的理想境界。

    孔子为了推行仁义主张,广泛学习,广收门徒,周游列国。据说有一次,孔子师徒在大树下乘凉,等他们走后,人们就把大树给砍掉了。他们路过某个国家,人们就把他们的足印给铲掉了。面对这种侮辱,刚烈的人恐怕早已咆哮:“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

    然而孔子忍了下来。在他看来一生的时间不是很多,确实没有精力将这些侮辱性的事件提上日程。他将自己一生的精力和心血都用在思想传播上,结果不但得以高寿,而且成了圣人。虽然孔子一生未曾得志,虽“累累如丧家之犬

    ,但是他的“仁义天下

    确实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主心骨。

    庄子也是能方能圆的人。他是属于穷得人们都会自愿地为他哭得死去活来的那种,贫穷和他如影相随,庄子很想甩掉它,庄子曾经借孔子的故事自嘲:“如果富贵求得来,即使给别人赶车我都愿意;如果富贵求不来,那我就只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庄子甩掉贫穷的种种努力最后都归于失败。然而突然有一天,玩笑地说是因为他吃肉的缘故,他智慧了,倚着一棵参天大树,悠闲自得,影子不见了。他很开心,很快他就在树下做了个梦,梦见大树告诉他说无用就是最大的用处。

    然而历史上的有些人却是方有余,而圆不足。

    有一天,东郭先生派了三个弟子到襄阳去。当东郭先生送他们到路口时,说道:“从这儿往南走,全是畅通的大道,你们沿着这条道路走就对了,别走岔路啊!

    这三个弟子分别是左野、焦苕和南宫无忌,他们三个人向南走了五十多里时,却遇上了一条大河流,横在老师指示的正前方。他们左右观察了一下,发现沿河走半里左右,便有一座桥可行。

    这时,南宫无忌说:“那儿有座桥,我们从那儿过河吧!

    但是,左野这时却皱着眉头说:“这怎么行?老师要我们一直往南走啊!我们怎么能走弯路呢?这不过是个水流罢了,没什么可怕的。

    说完之后,三个人互相扶持,一起涉河而过,由于水流相当湍急,好几次他们都险些葬身河底。

    虽然全身都湿透了,但也总算安全地过河了,他们继续赶路,又往南走了一百多里时,再次遇上了阻碍。

    这回,他们遇到一堵墙,挡住了前进的道路。

    这次,南宫无忌不再听其他两个人的意见了,他坚持地说:“我们还是绕道走吧!

    但是,左野和焦苕却固执地说:“不行,我们要遵循老师的教导,绝不违背,因为我们一定能无往不利。

    于是,焦苕和左野朝着墙面撞去,只听见“碰

    的一声,两个人猛烈地弹倒在地上。

    南宫无忌恼怒地说:“才多走半里路而已,你们干吗不考虑呢?

    东野说:“不,我就算死在这里也不后悔,与其违背师命而苟且偷生,不如因为遵从师命而死!

    焦苕也附和地说:“我也是,如果违背老师的话,就是背叛者。

    两个人话一说完,便相互搀扶,奋力地往墙面撞了上去,南宫无忌想挡也挡不住,于是他们两个人就这么撞死在墙下了。

    圆有余而方不足的人,他们为人处世往往缺少正气和原则,容易随波逐流,最后碌碌无为,即使真做了一些事情,也很少不背负骂名的。而还有一部分人,就像左野和焦苕一样,方有余,而圆不足,做人过于原则和正气,而且很多时候不知道变通,最后成为了“烈士

    ,后一种人是值得我们同情的。这种过于正气的人如果能够更加务实一点,如果能够在大节上坚持自己的原则,在细节上有所变通,也许会活得更好。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的人。如果他们能够变圆一点,很多时候,并不影响他们坚持自己的原则。

    总之,人要做到能方能圆,这是一种大道的适应,才能所向无敌。

    智慧小背囊

    方圆合一,是指在纷纭变化的现象中能不忘本质;在表现个性的同时不忘共性;在静态中不忘动态;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不排除适当的灵活性;在遵守道德规范和礼仪、保持文化修养的同时又能不失自己的天真和本色。

    一切作为,应如行云流水,义所当为,理所应为,做应当做的事。做过了,如雁过长空,不着丝毫痕迹,不有纤芥在心,正如泰戈尔诗中所写,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

    大难临头,不懂得圆融的人就不懂得隐藏自己,镇静地面对危难。所以,圆融不仅仅是为了与人相处融洽,更多的时候是为了保护自己。!

    引言

    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淮南子》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偾事失机者,必执拗之人。——洪自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黄炎培第1章方是刚,圆是柔

    人不可无刚

    “人不可无刚,无刚则不能自立”,这里的刚就是指原则。鲁迅曾说:“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是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很多人在生活中常常把握不住自己,在心中不活不觉丧失了刚,因此也就丧失了原则。比如,要保持一定的个性,要懂得适可而止,要讲诚实,守信用等等。一个人若无原则,就会成为“软骨病者”。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做人原则都是不可丢失的。

    明朝有位尚书名叫杨熹,是江苏吴县人,他对自己要求严格。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在一个园林之中游玩时,竟然顺手摘下了树上的两颗李子来吃。醒了之后,他非常自责,他说:“这是因为我平时对于义和利,认识不够清楚的缘故,才会在梦中偷吃人家园子里种的李子啊!”为了此事,杨熹几天不吃饭以惩罚自己。

    人生在世,必须有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和标准。在这种标准的要求下,有所为有所不为,即符合标准的,哪怕孤身一人,也要坚守到底;不符合自己标准的,即使有再大的诱惑、再多人的鼓舞,也决不随波逐流。

    如果不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则将一事无成。比如,一个人计划花三年的业余时间写一本书,但他是个没有原则的人。朋友叫喝闲酒,为了面子,去了;同学叫搓麻将,盛情难却,去了;同事邀请打牌,为了关系,又去了。如此三来两往,弟兄们感情是维护住了,但计划写的书三年过去了才写了个开头,照这样下去,恐怕再过20年他也无法完成他的计划。

    王师傅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医生嘱咐他一定要少喝酒,尽量不喝,他也给自己规定平时尽量不喝,如果实在推不掉就以三杯为原则,坚决不超过三杯。

    可是,生活中应酬很多,几个朋友坐在一起,常常要推杯换盏,边喝边聊。几杯酒下肚之后,在朋友的再三劝说之下,脑袋一热,什么三杯原则,五杯又能怎么样?于是,放开肚子喝了起来。结果喝得酩酊大醉,误了其他的事不说,自己的老胃病又犯了,而且愈加严重了,后悔不迭。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不能一味地去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超过了这个度,就是没有原则。什么事情没有原则,只会带来不良后果,而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

    但是,这又是一个讲究合作的社会,每个人都不能独自一个人生活。你要想获得成功必定需要周围人的支持、合作、帮助、理解,孤家寡人将一事无成。所以,你很多时候不得不去迎合别人,以获取别人的喜欢和信任。但这并不是让你处处为了迎合别人而去改变自己,抹杀自己的个性,失去自己做人的原则。

    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分工和能力的不同,必然要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既要有人运筹帷幄,掌管大局,又要有人身体力行,动手去干。但是,不管干什么,都要有自己的原则、自己的立场,不能一点儿主见没有。这里的原则既包括办事的方法,也包括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立场、原则,少了哪个都会给你带来困难,并将影响你的生活。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不可能什么都得到,而又什么都不失去。你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放弃。这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是目的,“有所不为”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方法。

    有一个企业的老总是一位非常敬业的企业家。他事必躬亲,公司里的事,无论大小,他都要亲自过问。他手下虽然有5个副总级的人,但他不放心,不放权,一个人忙得团团转,结果身体累垮了,企业还是不断出现问题。

    因此,“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与“舍得”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语云:治国之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何止是治国之道,它也是做人的一条重要原则。要想“有所为”就必须“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是为了更好地“有所为”。做到了这一点,一个人将终身受益无穷。

    过刚则无弹性

    方代表原则性和是非观,是对人生方向的整体性引导。它遵循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做人的个性。

    坚守方正没有错,但是如果过于刚直,就失去了做人的弹性,容易得罪人,容易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

    古人常说:过刚易折。所以,我们在坚守方正的同时,也要保持做人的弹性,把握好“火候”,适可而止,否则受苦的只能是自己。

    唐德宗时,杨炎与卢杞一度同任宰相。卢杞是一个除了逢迎拍马之外一无所长的阴险小人,而杨炎却是一位满腹经纶的才子。

    杨炎性格过于刚直,不屑与卢杞这种小人往来。为此,卢杞一直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要算计杨炎。

    有一年,节度使梁崇义背叛朝廷,发动叛乱,德宗皇帝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前去讨伐。杨炎认为李希烈为人反复无常,坚决阻挠重用李希烈。

    但是德宗已经下定了决心,对杨炎说:“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可是,刚直的杨炎并不把德宗的不快放在眼里,还是一再表示反对任用李希烈。这使本来就对他有点不满的德宗更加生气。

    不巧的是,诏命下达之后,正好赶上连日阴雨,李希烈进军迟缓,德宗又是个急性子,于是就找卢杞商量。卢杞便对德宗说:“李希烈之所以拖延徘徊,正是因为听说杨炎反对他的缘故,陛下何必为了保全杨炎的面子而影响平定叛军的大事呢?不如暂时免去杨炎宰相的职位,让李希烈放心。等到叛军平定之后,再重新起用杨炎,也没有什么大关系!”

    卢杞的这番话看似为朝廷考虑,而且也没有一句伤害杨炎的话,但德宗果然听信了卢杞的话,免去了杨炎的宰相职务。

    就这样,一味刚直的杨炎丢掉了相位。

    违背道义、逢迎权势固然会毁坏名气、丧失气节,但一味刚正不阿,不懂得保护自己,掩藏自己,那么,最终受苦的就只有自己。所以,我们在想维护自己方正刚直的同时,也要学会一点圆滑,学会掩藏住自己的锋芒,让别人在你身上找不到话柄。

    韩忠和张浚都是一家大型企业的研发人员,今年年初,他们部门的主管离职,新主管本该从资历出众、业绩过人的韩忠和张浚两人中产生,没想到,从总公司“空降”下来的副总,一意孤行,安排自己的手下秦辉坐上了这个位置。

    这位新上任的研发部主管秦辉,此前对本部门一知半解,又缺少经验,没能和同事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工作上的种种失误引得众人怨声载道,其中,以张浚的声音最高。张浚一方面为秦辉的领导不力生气,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和韩忠打抱不平,他一向就是直炮筒脾气,一来二去,就和秦辉结下了怨愤。

    时过不久,研发部门发生了一桩意外,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秦辉为了撇清关系,将所有的责任推给了张浚,将其辞退。

    韩忠得知这个消息后,心里也很不平。他知道自己也不容于秦辉,从此更加小心谨慎。

    秦辉本对韩忠也忌惮颇深,辞退张浚后,恨不能把他也一并除去,免得碍手碍脚。然而,他没想到的是,韩忠慎言慎行,让他挑不出一点毛病来,只能放过他。

    ?)

    韩忠懂得适时收起自己的锋芒,才得以保身。可见圆融的重要。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圆融处世,那么,才华横溢就可能变成清高自傲,个性十足就可能化为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当我们坚守自己的刚直的时候,很可能已经因为不懂得圆滑而得罪了别人,而此刻,那些对你心怀忌恨的人,很可能就躲在某个角落,等着找你麻烦。

    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不会舒服。所以,与其过于坚持自己,去得罪别人,不如适当地圆滑一点,表面上跟谁都合得来,内心里却有自己的分寸。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群中隐藏自己,不至于要时刻提防别人的算计。

    上善若水,以柔克刚

    刚正的东西由于过于坚硬,更容易折断,而圆融如水,可以随意变形,就不会因为环境或者外力的原因而受到任何的损伤。做人要有原则,同时也不能缺少弹性。圆融的人,能够看透对方的需要,适时地调整自己,所以更能适应社会,获得别人的支持和认可。

    传说,商容是商纣王时的大夫,因屡次直谏荒淫无道的纣王,结果遭到贬谪。后来,纣王剖比干,囚箕子,逐微子,商容感到心寒,便躲进深山之中,避世隐居,不问世事。武王灭亡商朝后,天下大定。周室表彰商容,想召他出山,商容婉言谢绝。他遗世独立,静心养性,修得一副仙风道骨,虽然年岁已过数百,仍然精神矍铄,面色如童。到了春秋末年,老子降世,商容知道他不是平凡人物,便收他为弟子,传授他天地玄机,处事妙道。

    据说有一次,商容得了重病,自知将不久于人世。老子匆匆赶来问候老师。他先询问了老师的病情,然后对老师说:“先生的病确实很重了,有什么教导要嘱咐弟子的吗?”

    商容说:“乘车经过故乡的时候要下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老子说:“过故乡而下车,大概是表示要不忘故乡吧?”

    商容说:“对了!那么,经过高大的古树的时候,要快速地走过,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老子说:“经过高大的古树要快速地走过,这大概是说要尊敬德高望重的长者吧?”

    商容说:“是啊!”然后张开嘴给老子看,说,“我的舌头在吗?”

    老子说:“在。”

    商容又说:“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说:“不在了。”

    商容说:“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

    老子说:“舌存而齿亡,这不是说刚强的东西已经消亡了,而柔弱的东西还存在吗?”

    “说得好啊!天下的事理正是这样。你没看见那水吗?天下万物,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积水为海,则广阔无际,深不可测,大至于无穷,远极于无涯。百川灌之,无所增加;风吹日晒,没有减少。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没有它不能生长,百川离开它不能成功。奔流起来不可遏止,无形无状不可把握。剑刺不能伤害它,棒击无法打碎它。刀斩不会断,火烧不能燃。它锋利无比,可以磨灭金石;强健至极,可以承载舟船。深可渗进无形之域,高可翱翔于缥缈之间。涓涓细流回旋于川谷之中,滔滔巨浪翻腾于大荒之野。水为什么能够具有如此大的威力?因为它柔软润滑,所以能够出于无有,入于无间,攻坚克强,无可匹敌。弱而胜强,柔而克刚,世上没人不知,然而无人能行。你明白了吗?”

    老子说:“先生说得太好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确实是万世不易的定理。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脆弱,死后尸体就变得僵硬坚挺。草木活着的时候,又柔又软,一死就变得枯槁坚硬。所以刚强的东西是走向死亡的东西,柔弱的东西是生机勃勃的东西。军队太强大,容易被消灭;树木太坚硬,容易被吹折。两国相争,弱国胜;两仇争利,柔者得。皮革太坚固,容易破裂;牙齿比舌头硬,所以先消亡。坚强的东西能胜不如自己的东西,柔弱的东西则克超过自己的东西。所以强大的东西处于劣势,柔弱的东西居于上风。积弱可以为强,积柔则就为刚。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

    商容欣慰地笑了,说“你已经得大道了。天下道理都已经被你说尽了,我还有什么需要留给你的呢?”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是道家守柔主静的动静观,这里面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商容对老子讲的“舌头与牙齿”的故事,以及“水”的能量,均在证明“柔”与“刚”的辩证关系。

    从大宇宙的时空观念来看事物,我们会品味出道家人生态度的独特理念。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本体,很难说有大、小、弱、强之分,任何事物都在变化中运行,没有绝对的胜者和败者。明白这个道理,有助于人们把握自己对待人生的态度。

    过柔难以成功

    过柔难以成功。有些素质、人品及机会都很好的人,因为优柔寡断的性格,最后一事无成。美国化工协会会长、FMC公司总裁威廉·沃特说:“如果一个人永远徘徊于两件事之间,对自己先做哪一件犹豫不决,他将会一件事情都做不成。”

    韩信身经百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是一员颇具智勇的战将,可是,他的“大智大勇”却难以掩盖他优柔寡断的性格。在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期间,如果韩信既不从项羽也不属刘邦,自树一帜,即可同刘、项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且当时的环境也为他自立提供了多次机遇。但由于他优柔寡断的性格,他最终不仅失去了自立为王的机会,最后还把命搭了进去。

    韩信率兵伐齐,斩了齐王田广,占领了齐国,不仅扩大了疆域,也壮大了自己的势力。这时,他已统帅数十万大军,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当时楚汉相争的形势是,韩信叛刘归项则刘灭,向刘背项则项亡。如果韩信自树一帜就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在刘邦与项羽相争得最激烈时期,诸侯各据一方,群雄逐鹿,各逞其能。在风云变幻的楚汉相争中,英雄辈出,居然有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蒯通,他把当时天下的形势看得极为透彻。他深知“天下权在信”,于是拜见韩信,从当时的形势,韩信所处的环境与他的实力,以及他将来得天下的利益等诸方面苦口婆心地规劝他造反自立。可是韩信考虑许久还是犹豫不决,“先生言之有理,容我权衡一下,再做决定。”蒯通认为韩信已被自己说服,便告辞了。

    蒯通本以为韩信是个胸怀大志的人,将来一定能做出经天纬地的大事业,可他等了数日,却不见韩信有要自立为王的迹象,便又找韩信,说:“希望将军快做决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韩信当即回答说:“先生请不要再费心了。我考虑再三,自从归汉后,刘邦肯把将军大印交给我,让我统领数万大军,现在又封我为齐王,如果我忘恩负义,必遭报应。况且我擒魏豹、平赵、定燕、灭齐,立下战功累累,又一向以忠信对待他。我想汉王不会亏待我的。”

    蒯通听后,明知再劝也没用,转身告退。他担心招惹是非,便仰天长叹,佯装疯癫,逃离汉营。

    当时,韩信正处于楚汉相争的乱世,为他自树一帜提供了极好的契机,他本人智勇超常,手握重兵数十万,又雄踞齐地,有能力、有把握自立为王;还有蒯通为他出谋划策,可以说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谋士,他煞费苦心地规劝、开导,甚至开导到不能再开导的程度。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而韩信仍然优柔寡断。正如韩信自己所说:“我若负德,必至不祥。”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命运果然“不祥”,但绝不是因“负德”,而是由于他优柔的性格所致,岂不是咎由自取?

    后来韩信又一次错失良机。刘邦追杀项羽旧部钟离眛,韩信出于同乡之谊收留了他。这招致了刘邦的不满,而此时韩信若能当机立断,肯与钟离眛联手共同抗汉,那不仅保护了钟离眛的性命,他自己日后也能幸免于难。可惜的是,韩信在这次机遇面前仍犹豫不决,于是不仅失去了朋友,又眼睁睁地失去了成功的机会。韩信不听蒯通的规劝,不理钟离眛的指点,只因他优柔寡断的性格,致使两次机遇都失去了。

    也许,对于优柔性格的韩信来说,最理想的行为方式,就是让别人先反,自己在一旁优柔地观看,败则与己无关,胜则乘势而起,韩信确实这样做了。然而,刘邦和吕后却不优柔,他们快刀斩乱麻,处决了韩信。

    韩信在优柔中被杀,其实他到死都没有真反,而只是在犹豫,他是被半推半就硬拉上刑场的,直到临死一刻,韩信才仰天长叹:“悔不听蒯通言,反被女人以计诛杀,呜呼哀哉!”

    的确,如果一个人在一种意见和另一种意见、这个计划和那个计划之间跳来跳去,像风标一样摇摆不定,每一阵微风都能影响它。那么,这样的人肯定是性格软弱、没有主见的人,他在任何事情上都只能是一无所成,无论是举足轻重的大事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概莫能外。

    智慧小背囊

    一个人若无原则,就会成为“软骨病者”。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做人原则都是不可丢失的。

    坚守方正没有错,但是如果过于刚直,就失去了做人的弹性,容易得罪人,容易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

    有些素质、人品及机会都很好的人,因为优柔寡断的性格,最后一事无成。

    第2章方是原则,圆是机变

    当取则取,当舍则舍

    在大千世界中,有许多我们愿意,而且应该做的事。同时,在有些时候、某些情况下,许多事情是我们所必须做的。哪怕是一生只能做一次,哪怕因此而中断了自己的生命,我们都必须不顾一切地勇往直前。这些事大到国难当头为国捐躯,小到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

    与此相反,在这个世界中,有许多我们不必,而且不该做的事。同时,在有些时候、有些情况下,有些事情即使刀架在脖子上也不能干。比如,出卖国家或朋友。

    自然,在大千世界中,也有许多我们可求也该求的东西,也有许多我们不可求也不该求的东西。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这里作出选择。

    1948年,朱自清的胃病越来越重。这天,朱自清正在家里躺着,吴晗来到他家,递给他一份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宣言书。朱自清看了,不说话,只是颤颤地提起笔,在宣言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不到两个月,朱自清便因病逝世了。

    朱自清的胃病,对食品是必须严格选择的,在当时面粉是不可多得的好食品,如果他不签字,别人也能理解,但他还是签了,虽然他的死并不一定仅仅因为这些。我们可以想象,他忍受不了美国面粉的侮辱性,却忍受了病痛的剧烈折磨,这种选择显然是他自己的取向。

    亚圣孟子曾说过,不要我所不要的东西,不干我所不干的事。求我所必求,为我所必为;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如此而已。我所不要的东西,既包括我们不该要的东西,也包括我们不必要的东西。不该要的东西不要,比如,来路不明的不义之财;不必要的东西也不要。比如,脱离实际的浮名虚荣。不该要不必要的东西,如果要了,人就变成了外物的奴隶,本来受人驱遣被人役使的外物便转而控制了我们自己。更有甚者,贪小利而忘大义,派生出不满的欲壑,长成吞象的蛇心,最终会一个跟头栽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相同的道理,不干我所不干的事。干不可以干的事,往往会损害别人,会被千夫所指,会受制裁。即使不受制裁,稍有良知,也会日不安夜不宁,问心有愧;良知即便全失,也免不了担惊受怕,饮食难甘,夜不成寐。干不愿干的事,就必须勉强自己,甚至要强迫自己,不能随心所欲,也无法尽心竭力,虽是举手之劳,也会觉得苦不堪言。事情干不好不说,严重的还会因此扭曲了自己、改变了自己,最终失去了精神的舒展和心灵的自由。

    话又说回来,不要自己不要的东西,不干自己不干的事,说着容易,真正做起来其实很难。比如,现在有人正巴巴地送了礼来,要还是不要,就可能十分地伤神费心。这里,不但有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取舍,同时还有人情面子、人际关系的考虑。说到底,我们都是凡人,是凡人就难以超凡入圣。

    虽然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因而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也不尽相同,但是,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程度的做人原则。

    做人的原则应该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对待学习、生活、工作等,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原则,也就是说有个做人做事的底线,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懂得哪些事应该努力去做好,哪些事可以做,而哪些事是绝对不能做的。

    做人不能没有原则。没有了做人的原则,也就没有了衡量对与错的尺度,如果自己都不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那么,就很容易走入歧途,因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时时事事都要受到社会公认的法律和道德等准则的约束,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

    做人要有原则,但这些原则也是与时俱进的。社会在不断发展,观念在不断更新,需求也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法律和道德等准则会有所不同,这个时期这样做可能是对的,而同样的做法放在另一个时期就是错的,甚至是违法的。那么,做人的原则也要随着变化着的社会而不断调整。

    做人要有原则,但还应当考虑到原则与发展的关系。有时候,做人的条条框框太多,并且养成了固有的行为习惯,则可能会束缚人的思维,让人失去开拓创新的精神,甚至思想僵化,很难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因此,人们在遵守做人的原则的同时,还要随时做出适当调整,使自己的做人原则时刻能够适合现时代的要求,不要让原则束缚和禁锢自己的思想。

    这里的关键,只怕还在于我们自身。一句话,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只要来得正,黄金美玉不嫌重;来路不正,一瓢一饮也不轻。

    做人要真诚,做事要精明

    地基愈厚,愈能负重;河床愈厚,愈能纳深;人性愈厚,愈能受重。大地不厚,承不了山川海岳,人心不厚,就得不到道义情谊。因此,做人要厚道,要真诚。做人没有一点真诚,就成了一个老滑头,无论做什么事都让人感到虚假。

    小李单位有个同事,模样忠厚老实,长得特别有“欺骗性”,不管谁看到他,都觉得这个小伙子很实在,一脸善相。所以,他刚进政府做文职工作的时候,跟同事相处得很好,聊得也投机。

    大家一高兴,几个同事凑了点钱,就给他举行了一次欢迎宴。在酒宴上,年轻人豪爽地连干数杯,在感谢众人美意的同时,许下承诺:“第一个月的薪水发下来之后,我一定请诸位去省城最好的饭店大吃一顿。”众人也都竖起大拇指,说他前途一定光明。

    两个月很快过去,薪水都发了两次,同事们数次对他进行暗示,这位年轻人充耳不闻,当初答应的还请一事,早就抛到脑后了。在他看来,原来的承诺不过是随口应酬的客套话而已,不足挂齿。但是在别人眼中,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初来乍到就一点不真诚,竟敢玩虚的、说话不算数!同事们黑了脸,认定这小子是个大滑头,就开始整他,总是把最累最烦心的工作给他做。

    做人不真诚,总是华而不实,朋友就会疏远你。时间久了你会被贴上“骗子”的标签。事实就是这样,真诚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最重要的一项品质。但是,如果一个人固执呆板,处世不懂得变通,同样会到处撞墙。如果不懂灵活变通,也会像一个没有生命的木头人,无论做任何事都会处处碰壁。开车需要拐弯,为人处世同样需要转动方向盘。

    有位推销员跟某老板约好了,坐了五个小时的车去向他推销公司的产品。到了目的地,老板的秘书把他拦住了,说老板有事出去了,今天没办法见面。这名推销员眼珠一转,抬起一脚就把门踹开了,老板果然就坐在里面,见他踹门,站起来吼道:“你怎么这样?”推销员也生气地瞪着眼,说:“我坐了五个小时的车来给你谈生意,帮你挣钱,你却这么拒绝我,难道平时你就用这种态度对待自己的客户吗?”老板哈哈大笑,立刻变得友好起来,说:“不错,跟我对脾气。”两个人坐下促膝长谈,很快就谈妥了合同。

    全世界没有一本销售教材会让人伸脚把客户的门踹开,他不但这么做了,还成功地搞定了一宗大生意。因为他知道,销售的虽然是商品,但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他在来之前,仔细查看了这位老板的资料,发现他是一个江湖气很足的人,讲义气,不按规矩出牌。所以,当秘书拒绝他入内时,他马上就明白,这可能是老板有意试探他。于是他调整策略,破门而入,果然大对老板胃口。

    如果一个人不懂变通,那就是一个呆子。我们都知道刻舟求剑的故事,这就是一个学富五车的人不懂变通的活例子。船已经走了,那个所刻下的印记自然也变化了,靠这样的一味的定式思想又怎么能够找到自己的宝剑?同样的道理,我们如果不懂变通就会变得迂腐不堪,如同没有生命的雕像和傀儡,为人处世的时候就会不得要领,做出让人哭笑不得的傻事来!

    虽然处世需要变通,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丢掉自己的原则,否则就成了随风而动的墙头草。或许刚开始给人一种聪明伶俐的好印象,但绝不会长久。太滑头了让人讨厌,太死板了也没人喜欢。针对不同的人与事,善用变通之法。比如一群人坐在一起聊天,富有幽默感、擅长调动气氛的人,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你严肃得像一个领导,字字讲究、枯燥无味,大家都会对你敬而远之。

    大地不厚,承不了山川海岳,人心不厚,就得不到道义情谊。厚道就是要心地单纯,化复杂人生为简单处世;厚道就是要心胸宽广,化恩怨干戈为真情玉帛。厚道就是要心存善良,宁可人负我,绝不我负人;厚道就是要心向美好,为人少栽刺,处世多栽花。厚道乃做人之本,精明乃成事之道。

    用灵活手段达到目的

    李宗吾说过这样一件事:“我父亲怕工人起晚了,耽搁工作,而每晨呼之起,又觉得讨厌,他就把堂屋门做得很坚实,见窗上现白色,再开启房门一看,天果然亮了,即把堂屋门砰一声打开,工人即惊醒。”

    方圆处世学告诉我们,人们在处理事情时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其手法也要高明。运用灵活的手段,善于变通、迂回应变,能够排除自己举措触及各种人际关系后所产生的负效,因此也往往能够更快、更直接地达到自己的目标。

    明朝清官海瑞一生清廉,正直不阿,深得百姓爱戴,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不通世事。海瑞曾在淳安县做知县,当时,朝中大奸臣严嵩大权在握,横行天下。严嵩的干儿子鄢懋卿是严嵩最忠实的走狗和最凶恶的爪牙。鄢懋卿经常借巡察之机大肆铺张,明目张胆地敲诈勒索当地官员,单在扬州一地前后就搜刮到几百万两银子。不过,尽管骄奢淫逸,但他还是会经常做一些勤俭朴素的表面文章,为自己装装门面。

    一次,在经过包括淳安县在内的严州府地界时,鄢懋卿照例表面上明文告示各县,宣称自己生性简朴,令各地官员都要俭朴节约,不要过分奢华。海瑞当然知道鄢懋卿卑鄙无耻、贪得无厌,也知道他那些用来欺世盗名的花言巧语只不过是表面功夫。不过,他绝不会像其他官吏一样对他毕恭毕敬,大肆迎接。可是,毕竟鄢懋卿是严嵩的干儿子,硬碰硬自然不行。于是,海瑞派人到各地探听鄢懋卿到各地搜刮的钱财,以及各地为了迎接他所花费的财物。然后将各项费用详细列出,报告给鄢懋卿,并说:“大人每到一地,各地官员无不借机大肆铺张以逢迎大人,这显然不符合大人向来简朴节俭、不喜逢迎的作风。现在大人就要驾临我县,我们深感为难,如照大人通知上所说的节俭办事,恐获简慢之罪;如像各地官员一样大肆招待,又只怕违背了大人体恤百姓的本意。请大人示下,我们该如何是好?”

    鄢懋卿见了海瑞的报告,知道他这是有意和自己过不去,心里恨得咬牙切齿,但他知道海瑞清正廉明,弄不好自己难以下台,只好在海瑞的报告上愤愤批复说:“当然照正式通知办事。”后来,鄢懋卿怕自讨没趣,干脆绕道而行,没有进入严州地界。

    又有一次,浙直总督胡宗宪的公子路过淳安。由于负责招待的驿吏招待得不好,胡公子大发雷霆,把驿吏倒吊了起来。海瑞接到报告,说:“过去胡总督按察巡部,命令所路过的地方不要供应太铺张。现在这个人行装丰盛,一定不是胡公的儿子。”于是他将胡公子扣押,从他的行囊之中搜出了数千两银子,都没收入官库。接着,海瑞再派人报告胡总督,说有人冒充他的儿子,请示应该如何发落。结果弄得胡宗宪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海瑞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清官,生性耿直,他给人们的印象是迂腐、头脑简单。不过,他对付鄢懋卿和胡公子的办法,倒也算是领悟了方圆之术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弘扬正义的作用。

    智慧小背囊

    做人要有原则,关键在于我们自身。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只要来得正,黄金美玉不嫌重;来路不正,一瓢一饮也不轻。

    真诚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最重要的一项品质。但是,如果一个人固执呆板,处世不懂得变通,同样会到处撞墙。开车需要拐弯,为人处世同样需要转动方向盘。

    处理事情需要一定的灵活性,手法也要高明。运用灵活的手段,善于变通、迂回应变,能够排除自己举措触及各种人际关系后所产生的负效,因此也往往能够更快、更直接地达到自己的目标。

    第3章方是以不变应万变,圆是以万变应不变脚踏实地,拒绝浮躁

    方正,是根本,是原则,是约束力,不管环境如何变化,情况如何特殊,都需要人们去遵守。在今天这个充满着浮躁和功利的社会,很多人每天都在想办法寻求成功的捷径,尽可能地钻空子、占便宜,而不愿意踏踏实实地按照正常的程序去做。却不知这样会白白地丢掉了成功的机会,也丧失了更多的进一步自我发展的可能。

    李嘉诚说,不脚踏实地的人,是一定要当心的。假如一个年轻人不脚踏实地,我们用他时就会非常小心。你造一座大厦,如果地基打不好,上面再牢固也还是会倒塌的。

    小鹰对老鹰说:“妈妈,总有一天,我要做一件举世称赞的事。”

    “什么事?”

    “飞遍全球,发现前人未发现的东西。”

    “这太好了!不过你必须学习和掌握各种飞行技术,以免疲劳时无法继续飞行。”

    于是,小鹰苦练飞行技术,专心致志,其余的事一概不闻不问。

    几天后,老鹰对小鹰说:“咱们一起觅食吧。”小鹰不耐烦地说:“妈妈,您去吧,我没有工夫干这种没有价值的事!”老鹰吃惊地说:“这是什么话?”“是您让我集中精力进行训练,为什么又用这些毫无意义的小事分我的心呢?”老鹰循循善诱地说:“孩子,你认为这是一件小事,但对于长途飞行来说却是一件大事。你不会寻找食物,飞起的第一天就要挨饿,第二天就无力升空,第三天就会饿死。”

    小小的寓言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任何大事都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去打基础。如果没有稳固的地基,又怎能盖起坚实的大厦呢?

    脚踏实地是我们每一个人必备的素质,也是实现梦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关键因素,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等都是脚踏实地工作的最大敌人。许多人今天刚步入职场,就梦想明天当上总经理;刚创业,就期待自己能像比尔·盖茨一样成为世界巨富。要他们从基层做起,他们会觉得很丢面子,甚至认为这简直是大材小用。尽管他们有远大的理想,但缺乏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最终难以成功。

    因此,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打消投机取巧的念头,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在最基础的工作中,不断设法提高自己的能力,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积累雄厚的实力。

    “一滴水可以折射整个太阳”,“大事”都是由许多微不足道的“小事”组成的。

    我们都是平凡之人,只要我们抱着一颗平常心,踏实肯干,有水滴石穿的耐力,我们获得成功的机会,肯定不比那些禀赋优异的人少到哪里去。

    有一位老教授这样说过:

    “在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许多在校时资质平凡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大多在中等或中等偏下,没有特殊的天分,有的只是安分守己的诚实性格。这些孩子走上社会参加工作,不爱出风头,默默地奉献。他们平凡无奇,毕业分手后,老师、同学都不太记得他们的名字和长相。但毕业几年、十几年后,他们却带着成功回来看老师,而那些原本看起来会有美好前程的孩子,却一事无成。这是怎么回事?”

    “我常与同事一起琢磨,认为成功与在校成绩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与踏实的性格密切相关。平凡的人比较务实,比较能自律,所以有许多机会落在这种人身上。平凡的人如果加上勤能补拙的特质,成功之门必定会向他大方地敞开。”

    一个人如果有了脚踏实地的习惯,具有不断学习的主动性,并积极为一技之长下工夫,那么,成功就会变得容易起来。一个肯不断提高自己能力的人,总有一颗热忱的心,他们甘于做小事,肯干肯学,多方向人求教,他们出头较晚,却在不同职位上增长了见识,学到了许多知识。

    脚踏实地的人,能够控制自己心中的激情,避免设定高不可攀、不切实际的目标,也不会怀着侥幸心理去瞎碰,而是认认真真地走好每一步,踏踏实实地用好每一分钟,甘于从基础做起,在平凡中孕育和成就梦想。

    我们每个人都要记住:只有埋头苦干的人,才能显出真正的聪明,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风雨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瑞士英雄威廉·退尔的故事发生在14世纪初,那时瑞士人正在为争取独立而同奥地利统治者作斗争。

    瑞士人过去并不像今天这样自由和幸福。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盖斯勒的暴君统治着他们,这让他们饱尝痛苦。

    一天,这个暴君在公共广场竖起了一个高高的杆子,把自己的帽子放在上面。然后他下令每一个进城的人都必须向它鞠躬。但是,有一个名叫威廉·退尔的人却没有这样做。他双手交叉放在胸前,站在那里嘲笑上面晃来晃去的帽子。

    盖斯勒听说了这件事后,大为恼火。他害怕其他人也会这样不听话,那么,很快整个瑞士就会起来反对他。于是他决心惩罚这个胆大妄为的人。

    威廉·退尔的家在山中,他是个出名的猎手。整个瑞士没有人的弓箭功夫能胜过他。盖斯勒知道这一点,于是他想出一个残忍的方法,让这个猎手尝尝自己的技艺带来的痛苦。他下令让退尔的小儿子站在广场上,头上放一个苹果,然后再让退尔用箭把苹果射下来。

    “你是要我杀了我的孩子?”他问道。

    “不要再说了,”盖斯勒说道,“你必须一箭射下那个苹果。如果你失败了,我的士兵就会在你面前杀死你的儿子。”于是,退尔一言不发,把箭搭上弓。他瞄准目标,把箭射了出去。

    小男孩稳稳地站着,一动也没动。他并不害怕,因为他相信父亲的功夫。

    “嗖”的一声箭划过空中,正中苹果的中心,苹果应声落地。人们看到后,纷纷欢呼起来。

    当退尔转过身走开时,一支藏在他外套下的箭掉在了地上。

    “你这家伙!”盖斯勒喊道,“你的第二支箭是什么意思?”

    “暴君!”退尔自豪地回答,“假如我伤到了我的孩子,这第二支箭就是给你的。”

    然后,故事的结尾又是老生常谈:此后没过多久,退尔果然用箭射杀了暴君,他因此成为民族英雄。

    故事中的退尔即使面对危难,也没有一丝一毫的害怕和恐慌,而是利用自己的镇静战胜了困难,成就了自己。所以,在面对危难的时候,一定要镇静,因为你越慌乱就越想不出来解决的办法。

    镇静,是勇敢性格的一种表现。能于非常情况下做到镇静自若的人,必定是一个具有超常勇气的人。鲁迅先生说:“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对一切的不幸!我们应该具有这样的心胸和勇气!”镇静,让我们不轻易被危险吓倒;镇静,是一份闲庭信步的自若;镇静,是内心里非凡力量的体现;镇静,能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魄力。

    美国男孩约翰·汤姆森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却成为现代美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青少年楷模之一。

    18岁的约翰·汤姆森是一位美国高中生,他住在北达科他州的一个农场里。1992年1月11日,他独自在父亲的农场里干活。当他在操作机器时,不慎在冰上滑倒了,他的衣袖绊在机器里,两只手臂被机器切断。汤姆森忍着剧痛跑了400米来到一座房子里。他用牙齿打开门闩。来到了电话机旁边,但是无法拨电话号码。于是,他用嘴咬住一支铅笔,一下一下地拨动,终于接通了他表兄的电话,他表兄马上通知了附近有关部门。

    明尼苏达州的一所医院为汤姆进行了断肢再植手术。他住了一个半月的医院,便回到北达科他州自己的家里。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已能微微抬起手臂,并已经回到学校上课了。他的全家和朋友为他感到自豪,人们由衷地佩服他的勇气和忍耐力。

    必须提到的一点是,汤姆森的故事里还有这样一个细节:他把断臂伸在浴盆里,为了不让血白白流走。当救护人员赶到时,他被抬上担架。临行前,他镇静地告诉医生:“不要忘了把我的手带上。”

    这样的镇静,竟有一种荡气回肠的震撼。当人生的风雨来临,不曾恐惧,也不曾慌乱,而是冷静地想办法,让问题得到最快最好的解决。

    我们应该向这个孩子学习,即使面对风雨,也要永远铭记普希金曾经充满热情的咏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风雨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以己变应万变

    圆,是圆融,是变通,是灵活处世,是人们在受到常规经验的束缚下勇于突破,勇于改变,而求得发展。所以,它的本质是以万变应不变,在改变中求发展。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会完全按照我们的主观意志发展变化。我们要获得成功,就要首先去认识事情的性质和特点,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思路和行为方式。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应事物变化的同时,驾驭变化。

    动物学家们在做青蛙与蜥蜴的比较实验时发现:青蛙在捕食时,四平八稳、目不斜视、呆若木鸡,直到有小虫子自动飞到它的嘴边时,才猛地伸出舌头,粘住飞虫吃下去。之后,它又开始那目不斜视的等待。看得出来,青蛙是在“等饭吃”。而蜥蜴则完全不同,它们整天奔忙在私人住宅区、老式办公楼、蓄水池边等地方,四处游荡搜寻猎物。一旦发现目标,它们就会狂奔猛追,直到吃到嘴里为止。吃完后,它们在略事休息,喝口水后,就整装待发,又去“找饭吃”了。

    我们不妨将青蛙与蜥蜴的捕食方法当做两种不同的处世风格。青蛙的捕食方法也有可能会吃饱,但它对环境的依赖性过高,不能对随时变化的环境做出迅速的反应,池塘一旦干涸了,青蛙也就消失了;而蜥蜴的方法却很灵活,它们能够快速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所以,即使这一片池塘干涸了,蜥蜴仍能够活跃在另外一个池塘边。

    我们生活的社会瞬息万变,别人在变,自己不变,自己就会成为别人的垫脚石;环境在变,自己不变,最后只能惨遭淘汰。

    推销员戴尔做了一年半的业务,看到许多比他后进公司的人都晋升了,而且薪水也比他高许多,他百思不得其解。想想自己来了这么长时间了,客户也没少联系,可就是没有大的订单让他在业务上有所起色。

    有一天,戴尔像往常一样下班就打开电视若无其事地看起来,突然有一个名为“如何使生命增值”的专家专题采访栏目引起了他的关注。

    心理学专家回答记者说:“我们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完全可以把握生命的深度!其实每个人都拥有超出自己想象10倍以上的力量。要使生命增值,唯一的方法就是在职业领域中努力地追求卓越!”

    戴尔听完这段话后,决定从此刻作出改变。他立即关掉电视,拿出纸和笔,严格地制订了半年内的工作计划,并落实到每一天的工作中……两个月后,戴尔的业绩明显大增,9个月后,他已为公司赚取了2500万美元的利润,年底他当上了公司的销售总监。

    如今戴尔已拥有了自己的公司。他每次培训员工时,都不忘说:“我相信你们会一天比一天更优秀,只要你决心作出改变!”于是员工信心倍增,公司的利润也飞速增长。

    “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由改变自己而改变命运。”戴尔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这句话,那就是:有些时候,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应该迫切改变的或许不是环境,而是我们自己。换句话说就是:有些时候,我们不是找不到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是在问题面前,我们没有真正地作出努力。相信在完善自己的同时,我们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环境的变化,虽然对一个人的命运有直接影响,但是,任何一个环境,都有可供发展的机会,紧紧抓住这些机会,好好利用这些机会,不断随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观念,就有可能在社会竞争的舞台上开辟出一片新天地,站稳脚跟。所以,每个人在经营的过程中,必须有中途应变的准备,这是市场环境下的生存之本,也是强者的生存之本。

    改变自己,然后才能改变命运。有时候,迫切应该改变的或许不是环境,而是我们自己。不学会去变,或者没有能力去变,终将被社会淘汰。所以,做一切事、解决一切问题,我们都必须随着客观事情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这样才能为自己提供更多的生存机会。

    因事而变,人生不败

    一棵小草,在风势来临时,要么折断,要么弯曲。只有因事而变,随风而动,看似柔弱,实则坚韧,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总是处于不败的状态。

    清末民初,被人称为三朝元老的徐世昌在慈禧掌权时,曾做过军机大臣;载沣当政时,做过邮传尚书;袁世凯任总统时,做过国务总理;段祺瑞执政时,做过总统。为什么他能屹立不倒、一直得势呢?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一派是皖系,以段祺瑞为首;一派是直系,以冯国璋为首。徐世昌则不属于任何一个派系。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黎元洪下台,冯国璋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政府总理。

    冯、段两人貌合神离,双方谁也不买谁的账,段祺瑞把持着政府,掌握实权,据此就想把冯国璋当做他操控的机器。可是冯国璋不听他的,处处拆段祺瑞的台。

    段祺瑞对南方用兵,想统一天下,派皖系军人傅良佐入主湘中,而冯国璋则指示直系军队不战而退,使皖系军队失利。

    冯国璋与段祺瑞之间的关系日趋恶化,梁士怡请徐世昌出面调解,徐世昌说:“往昔府院明争,我能解;今乃暗斗,我没办法,做不到。”他不想得罪任何一方。

    南北双方再战,北洋军直系的后起之秀吴佩孚一路取胜,一直打到衡阳。但不久,吴佩孚就通电主和,公开攻击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实亡国之政策”。

    为了倒冯,段祺瑞表示要与冯国璋同时下野,这样给冯国璋一个面子。正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徐世昌却当选为中华民国总统。

    有人说这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有人说徐世昌的总统是捡来的。但不管怎么说,他终归是总统。

    徐世昌做官时间长,对上层的钩心斗角了解最深。所以他做官尽量避免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对官员们能保则保,能帮则帮,是个“大好人”。

    后来,徐世昌见上层斗争太激烈,难以应付,就请调东北三省总督,远离了北洋政府激烈斗争的旋涡。

    做人也一样,尽管很多时候我们想要保持自己的个性,不想被环境所左右,可是大局势已经摆在那里了,如果你还不懂得应变,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与其这样被动变化,倒不如在看清事情发展的方向的时候,主动改变自己,让自己因时而动,因事而动,最终立于不败之地。

    智慧小背囊

    成功没有捷径。只有埋头苦干的人,才能显出真正的聪明,成就一番事业。

    当人生的风雨来临时,不曾恐惧,也不曾慌乱,而是冷静地想办法,让问题得到最快最好的解决——这就是镇静的魅力。

    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应该迫切改变的或许不是环境,而是我们自己;有些时候,我们不是找不到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是在问题面前,我们没有真正地作出努力。

    很多时候我们想保持自己的个性,不想被环境所左右,可是大局势已经摆在那里了,如果你还不懂得应变,就只有死路一条。与其被动变化,不如因时而动,因事而动,最终立于不败之地。

    第4章能方能圆,亦方亦圆

    阴无阳不利,刚无柔不生

    老子在《道德经》上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由此可见,柔的力量是惊人的。将柔性运用于为人处世之中,往往能够无往不利、出奇制胜。

    东汉末年,夺取西川是刘备的既定方针和基本战略目标。但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欲取西川,必须先获取西川地图,以便详细了解西川的复杂地形。正当刘备筹备之时,益州别驾张松来了。张松本来是奉刘璋之命携带金珠锦绮为进献之物前往许都的,任务是联结曹操,共同对付张鲁。行前,张松还有一个打算,随身暗藏画好的西川地图,到许都伺机而行。张松的行迹,诸葛亮早派人随时打听着。没想到他到许昌之后,曹操表现出一副骄横傲慢的样子,对他的游说反应十分冷淡,一气之下,他挟地图离开了许昌。可是他离开益州时在刘璋面前夸过海口,这次倘若无功而返、空手而归,又怕被人取笑。他突然想到:早就听说荆州的刘备仁高义厚,美名远播,我何不绕道走一趟荆州,看看刘备究竟是何等人物,然后再作定夺。于是改道来到荆州。

    刘备一连留张松饮宴三日,从不提起川中之事。张松告辞准备返回益州,刘备又设宴送行。刘备亲自为张松斟酒,嘴里说道:“承蒙张大夫不见外,故能留住三天,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方得赐教。”说完不觉潸然落泪。张松暗地寻思:“刘备如此宽仁爱士,实在难得,我也有些不忍舍他而去,不如劝他径取西川。”于是说道:“我也朝思暮想在你鞍前马后侍奉,只是未得其便。据我看来,你现在虽据有荆州,但东面孙权虎视眈眈,北面的曹操又常有鲸吞之意,恐怕不是久居之地呀!”刘备说:“我也知道严峻的形势,但苦于再无别的安身之所啊!”张松又说:“益州地域,地理险塞,沃野千里,乃天府之国。凡有才干的智士仁人,很早就仰慕皇叔你的功德,倘若你愿意率荆州之众,直指西川,则肯定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刘备一听此言,故作震惊,慌忙答道:“我哪敢有如此妄想。据守益州的刘璋也是帝室宗亲,又长久恩泽西川黎民,别人岂能轻易动摇他?”此时的张松已完全落入刘备和诸葛亮的圈套,还没有觉察。一听刘备这番话,更敬佩他的宽仁厚道,于是把心里话掏出来了:“我劝刘皇叔进取西川,并不是卖主求荣,而是今天遇到了明主,不得不一吐肺腑。刘璋虽据有西川之地,但他本性懦弱,且是非难分,又不能任贤用能。况且北面的张鲁时有进犯之意。现在四川人心涣散,有志之人都希望择主而事。我这次本来受命去结交曹操,没想到他傲贤慢士,冷淡于我,一气之下我弃他而来见你。你若是先取西川为基础,然后向北发展图得汉中,最后收取中原,匡扶汉朝,将有名垂青史的大功。你要是愿意进取西川,我张松愿效犬马之劳,以做内应,不知意下如何?”

    此时的刘备,见时机成熟,开始收紧套环,进入正题,但仍不露声色,只是无可奈何地说道:“我对你的厚爱表示感谢,无奈刘璋与我同宗,同宗相拼,恐怕落得天下人笑话呀!”此时的张松已是不能自已了,生怕这笔“交易”做不成,错过机会,反过来还去做刘备的动员工作,只见他急切地说道:“大丈夫处世,理当建功立业,哪能如此瞻前顾后、婆婆妈妈的。今天你若不取西川,他日为别人所取,那就悔之恨晚了!”直到这时,刘备的谈话才涉及与地图有关的事。他说道:“我听说西川之地,道路崎岖,千山万水,双轮车无法通过,连匹马并行的路都没有,就算想进军,也苦无良策啊!”张松终于和盘托出了。他忙从袖中取出地图,递给刘备说:“我深感皇叔盛德,才献出此图给你,一看此图,便对西川的地形地貌一目了然了。”刘备略为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地理行程、远近阔狭、山川险要、府库钱粮一一俱载明白。刘备看到地图到手,自然高兴不已。可张松还嫌不够,进而说道:“我在西川还有两个挚友,名叫法正、孟达,皇叔你欲进西川,他二人也肯定愿意相助。下次他二人若到荆州,你完全可以心腹事相商。”直到这时,这场“索图戏”方得谢幕。

    在张松左右不定仍有退路的时候,刘备以厚待之,表现出了做人的柔和,可是当张松已经没有退路一心投靠他的时候,刘备又表现出了强硬的一面,从而顺利地得到了地图。既证实了张松的忠贞,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就是管理者的刚柔策略。

    俗话说,柔弱之水可为滔天巨浪、摧枯拉朽、吞噬一切,可凿岩穿壁、滴水穿石。诚如刘备,柔并不是弱,刚也并非是因为强,刚柔不过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策略,关键是看人们怎么运用它。

    不要为无关痛痒的小事抓狂

    两千多年前,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曾经给人类说过一句名言:“请注意啊!先生们,我们太多地纠缠于一些小事了!”这句话,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值得品味和借鉴。

    我们每天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小事:挤公共汽车时,有人不小心踩了你的脚;买菜时,有人无意间弄脏了你的裙子;走在路上,可能不巧从道旁楼上落下一个纸团,正打在你头上……受了委屈,忍一忍就过去了,可是,如果我们揪住这些小事不放,口出污言秽语,大发雷霆之怒,就一定会凭空给自己惹出很多不必要的事端。

    20世纪80年代末,在辽宁某地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年轻女子在看电影时,被后面的男观众无意间碰了一下脚,尽管男观众当面道歉,但那名女子仍然不依不饶。她硬说对方是要耍流氓,竟然回家叫来丈夫将那个人用刀砍伤解气。结果,因触犯刑律,夫妻俩双双锒铛入狱。

    在小事上斤斤计较,常常成为损害人际关系的一大诱因。这种悲剧不仅在平常人中屡见不鲜,就是在一些卓有成就的名人中也时有发生。俗话说“祸从口出”,人们常常会犯把话说满的错误。话说得太满,一般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听者不服,故意找碴儿使绊儿;二是自己没有回旋的余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无论哪种,都不是好结果。在这方面还要学学纪晓岚。

    清朝乾隆年间,纪晓岚在任左都御史时,员外郎海升的妻子吴雅氏死于非命,海升的内弟贵宁,状告海升将他姐姐殴打致死,海升却说吴雅氏是自缢而亡。案子越闹越大,乾隆皇帝就派左都御史纪晓岚来审理此案。

    纪晓岚接过这桩案子,也感到很头痛。因为牵扯到阿桂和和珅。他俩都是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并且两人有矛盾,长期明争暗斗。海升是阿桂的亲戚,原判又逢迎阿桂,纪晓岚敢推翻吗?

    而贵宁之所以告不赢不肯罢休实际是得到了和珅的暗中支持,和珅的目的是想借机除掉位居他上头的军机首席大臣阿桂。

    打开棺材,纪晓岚等人一同验看。看来看去,纪晓岚看死尸并无缢死的痕迹,心中明白,口中不说,他要先听听大家的意见。

    众大臣看过后,都说脖子上有伤痕,显然是缢死的。纪晓岚有了主意,于是说道:“我是短视眼,有无伤痕也看不太清,似有也似无,既然诸公看得清楚,那就这么定吧。”于是,纪晓岚与差来验尸的官员,一同签名具奏:“共同检验伤痕,实系缢死。”这下更把贵宁激怒了。他这次连步军统领衙门、刑部、都察院一块儿告,说因为海升是阿桂的亲戚,这些官员有意回护,徇私舞弊,断案不公。

    乾隆看贵宁不服,也对案情产生了怀疑,又派人复验。这回问题出来了:吴雅氏尸身并无缢痕。乾隆心想这事与阿桂关系很大,便派阿桂、和珅会同刑部堂官及原验、复验堂官,一同检验。这回终于真相大白:吴雅氏被殴而死。

    于是审讯海升,海升见再也隐瞒不住,只好供出实情:他将吴雅氏殴踢致死,然后制造自缢的伪像。

    乾隆一怒之下发出诏谕:“此案原验、复验之堂官,竟因海升系阿桂姻亲,胆敢有意回护,此番而不严加惩戒,又将何以用人?何以行政?”阿桂革职留任,罚俸五年;叶成额、李阂、庆兴等人革职,发配伊犁效力赎罪,皇上在谕旨中一一判明。唯独对纪晓岚,谕旨中这样写道:“朕派出之纪昀,本系无用腐儒,原不足具数,况且他于刑名等件素非诸悉,且目系短视,于检验时未能详悉阅看,即以刑部堂官随同附和,其咎尚有可原,著交部议严加论处。”只给了他革职留任的处分,不久又官复原职。

    纪晓岚在这个案件中之所以得到乾隆的原谅,主要是他在验尸中以“我是短视眼”、“看不太清”为由,给自己留了退路。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以为认真的态度就无法放过任何一件小事,可是认真不代表要较真,不代表我们凡事都要问个究竟,凡事都说个明了。无法做明确决定时,注意使用“模糊语言”,这样才能为自己赢得主动。对于某些难以回答而又不好回避的问题,不妨含糊其辞,以给自己留有余地。总之,对于一些不太能做决定的事情就不要随意做决定。低下头含糊过去,有时候退路无限。

    计划赶不上变化

    工作中没有一成不变的计划,生活也是一样。所以,让这些计划变得更加灵活些吧,然后一些美妙的事情就开始发生——你会觉得轻松了许多。

    1919年,希尔顿来到了当时因发现石油而兴盛的得克萨斯州,那里云集着大批来发石油财的冒险家们。仿佛得州似乎遍地都是黄金。这时,希尔顿迫不及待地想以买进卖出银行而致富,他连续跑了两个城镇,问了十几家银行,回答都是不卖。他碰了一鼻子灰,却并未因此气馁,他又来到第三个城镇——锡斯科。

    锡斯科这片热情的土地拥抱了希尔顿。他刚下火车,走进当地第一家银行,一问,就被告知它正待出售。卖主不住这儿,要价是7.5万美元。希尔顿知道这价格一点也不高。他立即给卖主发了份电报,愿按其要价买进这家银行。

    然而,没过多久,卖主在回电中却将售价涨至8万美元。希尔顿气得火冒三丈,当即决定彻底放弃当银行家的念头。他后来回忆道:“就这样,那封回电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在碰壁之后,希尔顿余怒未消地来到马路对面的一家名为“莫布利”的旅馆准备投宿,谁知客已经满了。看到一个先生在清理、驱赶人群,他忽然灵机一动地问:“你是这家旅馆的老板吗?”对方却诉起苦来:“是的。我赚不到什么钱,不如抽资金到油田去赚更多的钱。”“你的意思是,”希尔顿心中猛地一喜,压抑住自己的兴奋,故意慢条斯理地问,“这家旅馆准备出售?”

    “任何人出5万美元,今晚就可以拥有这儿的一切。”

    3个小时后,希尔顿在仔细查阅了莫布利旅馆账簿的基础上,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卖主最后同意以4万美元出售。这以后,希尔顿立即四处筹借现金,终于在期限截止前几分钟将钱全部送到。莫布利旅馆易了主,希尔顿干起了旅馆业。他随即给母亲打电报报喜:“新世界已经找到,锡斯科可谓水深港阔,第一艘大船已在此下水。”

    当天晚上,莫布利旅馆全部客满,连希尔顿的床也让给客人住下了。他只好睡在办公室里。就这样,希尔顿开始了他旅馆大王的第一页。

    看起来好似阴差阳错,实则凸显出希尔顿灵活机变的头脑和圆融的处世态度。

    人生的旅程是一个不断变幻的景观,向前跨进,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因此,我们要顺利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随时随地检视自己的选择是否有偏差,合理调整目标,放弃无谓的固执,轻松抵达目的地。

    别为“计划赶不上变化”苦恼,学会变通,你会发现那些苦恼其实是机会。

    一天,公司一名仓库保管员上顶楼大房间里去取东西。

    他打开门一看,只见密密麻麻的一大群鸽子停在这间房里,到处是鸽子粪、羽毛。这名保管员想把鸽子轰出去,可是又怕弄乱了仓库,于是就把这件事汇报给了总经理。总经理一听,也想不出可以妥善处理掉鸽子的办法,正在一片沉默之时,一个主意涌上了总经理心头,既然解决不掉,何不去加以利用呢?

    于是他们立即打电话给动物保护委员会,请他们迅速派人前来协助处理这件有关保护动物的“大事”。

    动物保护委员会也从未听说过如此稀奇的事,立即派人带上工具前往大楼捕捉鸽子。

    与此同时,公司又电告各大小电台、报纸等媒体,说在本公司总部大楼发生了一件以前从未发生过的有趣而又有重大意义的捕捉鸽子“事件”。报社、电台等新闻机构纷纷派出记者现场采访和报道。

    在房间里为什么会聚集这么多的鸽子?难道这是动物世界的神秘现象?这些疑问吸引着众多的市民,他们都想了解这一事件的情况。

    这家公司把这件事演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话资料。人们每天都收看收听有关的新闻报道,每天都在议论。

    从捕捉第一只鸽子起,到最后一只鸽子落网,花了三天时间,各新闻媒介也对捕捉鸽子的事件进行了连续报道。到最后一天,他们还别出心裁地搞了一个盛大而隆重的“鸽子放生活动”,邀请了许多人参加。电台以直播的形式报道了这一事件。影响之大可想而知,这家公司也迅速知名。

    他们还在公司内部成立了一个动物保护协会分会,深化公司这次事件所获得的影响。他们还制造了纪念章,以纪念这次奇特事件。许多动物爱好者争相收藏,他们知道这种纪念章很有收藏价值,将来一定会增值。这些都扩大了这家公司的影响。

    恪守计划的人,是不懂变通的。所以,即使有鸽子飞到了他的眼前,他也不会抓住机遇。而懂得变化的人,才能利用这次机会给自己宣传造势,让自己从中获利。

    所以,在生活里,不要总是死守你的计划,有时候适当的变通,将会给你带来更好的收益。

    取巧不投机,圆融走捷径

    懂得圆融的人是思路异常灵活的一群人,他们能够以敏锐的思维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寻找更好的方法来获得最佳结果。所以,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懂得圆融的人通常会比因循守旧的人更能找到做事的捷径,以较少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成功。

    彼得来这家快餐店工作的时间不长,却很快拿到了最高的薪金。对于这种“不公平”的分配,其他人提出了异议。面对周围人的牢骚与不解,老板让他们站在一旁,看看彼得是如何完成服务工作的。

    在冷饮柜台前,顾客走过来要一杯麦乳混合饮料。彼得微笑着对顾客说:“先生,您愿意在饮料中加入1个还是2个鸡蛋呢?”顾客说:“哦,1个就够了。”

    这样快餐店就多卖出1个鸡蛋,在麦乳饮料中加1个鸡蛋通常是要额外收钱的。而其他人一般会问:“您愿意在饮料中加鸡蛋吗?”顾客一般会回答“不用,谢谢。”

    看完彼得的服务过程,其他人恍然大悟。

    彼得是一个懂得圆融的人,他的成功在于其做事讲究方法和策略,让顾客无论怎样选择,他都至少会卖出一个鸡蛋。所以,他在销售上的成绩,自然要比别人好很多。

    圆融的人,往往能够突破思维定式,及时地转换脑筋,以达到最好的效果。但是,他们的圆融,并不是建立在没有道德约束的前提之下的,他们寻找到的捷径,势必是正当的,而非投机取巧,损害他人的利益。

    一个年轻的经理带了些未完成的工作回家处理,为第二天的一个重要会议做准备。他5岁的儿子每隔几分钟就跑过去打断一下他的思路。

    几次之后,他看见了一张有世界地图的晚报,于是他把地图拿过来撕成几片,让他的儿子把地图重拼起来。他以为这样能使那小家伙忙上一阵子,借此他能完成工作。没想到3分钟后,儿子又跑过来兴奋地告诉他已经拼好了,这个经理十分吃惊,问儿子怎么能拼得这么快。小家伙说:“图的背面有一个人,我只要把它翻过来,人拼好了,地图就拼好了。”

    按照经理的想法,拼一个地图是要费很长时间的,可是儿子因为懂得变通,换了一个角度,也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任务了。他的做法就是做事的一种圆融。

    圆融的工作方法可以提高效率,善于用圆融变通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是一个人决胜的根本。

    一个咖啡店老板利用人的视觉对颜色产生的误差,减少了咖啡用量,增加了利润。

    他给30多位朋友每人4杯浓度完全相同的咖啡,但盛咖啡的杯子的颜色分别为咖啡色、红色、青色和黄色。结果朋友们对完全相同的咖啡的评价不同,他们认为青色杯子中的咖啡“太淡”;黄色杯子中的咖啡“不浓,正好”;咖啡色杯子以及红色杯子中的咖啡“太浓”,而且认为红色杯子中的咖啡“太浓”的占90%。于是老板依据此结果,将其店中的杯子一律改为红色,既大大减少了咖啡用量,又给顾客留下了极好的印象。结果顾客越来越多,生意随之愈加红火。

    取巧不是投机倒把,而是用最少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收益,这就是变通的妙处所在。

    比别人更快、更吸引眼球、更投其所好……这些看起来不“老实”,不循常规的“小聪明”,其中却隐藏着变通的大智慧。善于在问题面前走捷径的人,一定能比只知拉车、不懂看路的人获取更大的成功。

    智慧小背囊

    柔弱之水可凿岩穿壁、滴水穿石,也可为滔天巨浪、摧枯拉朽、吞噬一切。柔并不是弱,刚也并非是因为强,刚柔不过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策略,关键是看人们怎么运用它。

    人生旅程是一个不断变幻的景观,我们必须随时随地检视自己的选择是否有偏差,合理调整目标,放弃无谓的固执,轻松抵达目的地。

    圆融的精髓就在于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要达到目的有时并不需要像老黄牛般艰难,恰恰相反,走捷径在某些时候是最好的方法。

    第5章方圆合一,攻必克战必胜

    出世心境入世行

    老子说:“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惚兮其若海,恍兮其若无所止。”即众人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只有一颗愚人的心;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严厉苛刻,唯独我淳厚宽宏;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外表“和光同尘”,混混沌沌,而内心清明洒脱,遗世独立。不以聪明才智高人一等,以平凡庸陋、毫无出奇的姿态示人,行为虽是入世,但心境是出世的,对于个人利益不斤斤计较。

    以道家来讲,人生是没有目的的,即佛家所说“随缘而遇”以及儒家所说“随遇而安”。但是老子更进一步地说,随缘而遇还要“顽似鄙”,坚持个性,又不受任何限制。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是这样说的。一个和尚因为耐不住佛家的寂寞就下山还俗去了。不到一个月,因为耐不得尘世的口舌,又上山了。不到一个月,又耐不住青灯古佛的孤寂再度离去。如此三番,寺中禅师对他说:“你干脆不必信佛,脱去袈裟;也不必认真去做俗人,就在庙宇和尘世之间的凉亭那里设一个去处,卖茶如何?”于是这个还俗的和尚就讨了一个媳妇,支起一个茶亭。许多人都如同这个心绪矛盾之人,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徘徊不决,干脆就在两者的中间做个半路之人吧。

    怎样才能算是出世之心呢?

    印度有一位智者,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他有一个小徒弟,天资聪颖,但却总是怨天尤人。这天,徒弟又开始抱怨,智者对他说:“去取一些盐来。”徒弟不知师父何意,疑惑不解地跑到厨房取了一罐盐。师父让徒弟把盐倒进一碗水里,命他喝下去,徒弟不情愿地喝了一口,苦涩难耐,师父问:“味道如何?”徒弟皱了皱眉头,说:“又苦又涩。”师父笑了笑,让徒弟又拿了一罐盐和自己一起前往湖边。师父让徒弟把盐撒进湖水里,然后对徒弟说:“掬一捧湖水喝吧。”徒弟喝了口湖水,师父问:“味道如何?”徒弟说:“清爽无比。”师傅又问:“尝到苦涩之味了吗?”徒弟摇摇头。师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人生中的许多事情如同这罐盐,放入一碗水中,你尝到的是苦涩的滋味,放入一湖水中,你尝到的却是满口甘爽。让自己的心变成一湖水,自然尝不到人生的苦涩。”

    做人做事,都应如此,莫让心境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心如大海,便可达到出世的境界。

    身做人世事,心在尘缘外。唐朝李泌便为世人演绎了一段出世心境入世行的处世佳话,他睿智的处世态度充分显现了一位政治家、宗教学家的高超智慧。该仕则仕,该隐则隐,无为之为,无可无不可。

    李泌一生中多次因各种原因离开朝廷这个权力中心。玄宗天宝年间,当时隐居南岳嵩山的李泌上书玄宗,议论时政,颇受重视,却遭到杨国忠的嫉恨,毁谤李泌以《感遇诗》讽喻朝政,李泌被送往蕲春郡安置,他索性“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自从肃宗灵武即位时起,李泌就一直在肃宗身边,为平叛出谋划策,虽然没有担任要职,却“权逾宰相”,招来了权臣崔圆、李辅国的猜忌。收复京师后,为了躲避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灾祸,也由于叛乱消弭、大局已定,李泌便功成身退,进衡山修道。代宗刚一即位,又强行将李泌召至京师,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使其破戒入俗,李泌顺其自然,当时的权相元载将其视做朝中潜在的威胁,寻找名目再次将李泌逐出。后来,元载被诛,李泌又被召回,却再一次受到重臣常衮的排斥,再次离京。建中年间,泾原兵变,身处危难的德宗又把李泌招至身边。

    李泌屡蹶屡起、屹立不倒的原因,在于其恰当的处世方法和豁达的心态,其行入世,其心出世,所以社稷有难时,义不容辞,视为理所当然;国难平定后,全身而退,没有丝毫留恋。李泌已达到了顺应外物、无我无己的境界,又如儒家中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行”则建功立业,“藏”则修身养性,出世入世都充实而平静。李泌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朝廷内外倾轧混乱,若要明哲保身,必须避免卷入争权夺利的斗争之中。心系社稷,远离权力,无视名利,谦退处世,顺其自然,乃李泌的处世要诀。

    无为而为,最妙的方圆合一

    做人处世,效法方圆之道,尽量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不辞劳苦,不计名利,不居功,秉承天地生生不已、长养万物的精神,只有施出,而没有丝毫占为己有的倾向,更没有要求回报。人们如能效法方圆合一的做人处世之道,才是最高的道德风范。而计较名利得失,怨天尤人,便是与方圆的精神相违背。所谓“处无为之事”说的就是“为而无不为”的原则:一切作为,应如行云流水,义所当为,理所应为,做应当做的事。做过了,如雁过长空,不着丝毫痕迹,不有纤芥在心,正如泰戈尔诗中所写,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

    三国时曹魏阵营有两个著名谋士,一是杨修,一是荀攸。杨修自恃才高,处处点出曹操的心机,经常搞得曹操下不了台。曹操“虽嬉笑,心甚恶之”,终于借一个惑乱军心的罪名把他杀了。而荀攸则完全是另一种结果。荀攸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谋略,不仅表现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也表现在安身立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他在朝二十余年,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旋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

    荀攸正是很注意将超人的智谋应用到防身固宠、确保个人安危等方面。那么,荀攸是如何处世安身的呢?曹操有一段话很形象也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这一特别谋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见荀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判若两人。参与谋划军机,他智慧过人,迭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他对曹操,对同僚,却注意不露锋芒、不争高下,把才能、智慧、功劳尽量掩藏起来,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

    荀攸大智若愚、随机应变的处世方略,使得在与曹操相处20年中,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从未得罪过曹操。也从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害于他。建安十九年,荀攸在从征孙权的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对他的品行推崇备至,赞誉他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都是荀攸无为而作、明哲保身的结果。

    荀攸深谙老子“无为”之道,无为而为,反而能够有所作为。这正如许多世间之法则,均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徘徊。例如:以柔克刚,“木”虽钝,但削成“矛”状,或许比真正的矛还要锋利。连圣人们也都认同这样的道理。

    有时,不必偏执于方正,过于追求“有为”和“大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布衣隐士,似乎本身都无所作为,但却成就了大作为,就是因为他们熟谙了方圆之法,洞悉老庄“无用之才有大用”的处世之道。以圆融虚无的胸怀包容一切功用,一切为我所用,才是真正的大用。

    推己及人,方圆合一

    推己及人是儒家方圆智慧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它是一个很基本的道德原则,也是一种圆融处世的具体体现。孔子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督教《圣经》中,耶稣也曾两次教导门徒以推己及人之道与别人交往:“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在犹太教的经典《塔木德》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一个非犹太人求名师希拉尔,请求他在这个人单脚独立的短暂时间之内,把全摩西五经教导给他。希拉尔便说:“己所憎恶,勿施于人,其余都是注释。”

    可以看出,同是一个推己及人的原则,却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正面的和反面的。儒家强调反面的表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督教则强调正面的表达:“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无论是怎样的表达,都可以看出推己及人作为一种方圆智慧的重要性。

    推己及人是实现人际关系和睦、融洽的重要之道。要做到推己及人,首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再进一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真正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妻子在古稀之年,每到天寒时,天不亮就早早起来,然后径直走进厨房,熟练地生火、烧水、煮粥。满满的一大锅粥要熬上很长时间,杨夫人每次都耐心地等着。清甜的粥香顺着热气渐渐充满了厨房,飘到了院子里。

    院子的另一边,仆人们伴着这熟悉的香气陆陆续续地起床,洗漱完毕后,来到厨房,并接过杨夫人盛起的满满一大碗热粥喝了起来。

    杨夫人的儿子杨东山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甚是心疼,一次,他劝母亲说:“天气这么冷,您又何苦这么操劳呢?”杨夫人语重心长地说:“他们虽是仆人,也是各自父母所牵挂的子女。现在天气这么冷,他们还要给我们家里做活。让他们喝些热粥,心中有些热气,这样干起活来才不会伤身体。”

    慈悲为怀的人,总是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为别人着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培养推己及人的美德,搞好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以爱己之心来对待周围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想象别人的处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将心比心,把别人当做自己来对待,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要己所欲而施于人,推己及人要有道,毕竟并不是所有于已有益的东西也同样适用于他人,也并不是所有对他人有益的东西,别人都能接受。在他们不想接受时,绝不可以“这是为他们好”为由,强迫其接受,因为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果侵犯这一权利,不是也掉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陷阱了吗?所以,即使是给予,也需要圆融。

    能方能圆,所向无敌

    只有做到能方能圆的人,才能所向无敌。

    人要动静相宜。《菜根谭》中说,对于一个好动的人来说,就像云中的闪电一样飘忽,就像风中的残灯一样忽明忽暗,而对于一个特别喜欢安静的人来说,其实就像已经熄灭的灰烬,也像毫无生机的枯木。这些人都不合乎中庸之道,其实人应该像在静止的云中有飞翔的鸢鸟,同时又好像是在不动的水中跳跃的鱼,通过这种心态去观察万事万物,这样才能合乎道的理想境界。

    孔子为了推行仁义主张,广泛学习,广收门徒,周游列国。据说有一次,孔子师徒在大树下乘凉,等他们走后,人们就把大树给砍掉了。他们路过某个国家,人们就把他们的足印给铲掉了。面对这种侮辱,刚烈的人恐怕早已咆哮:“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孔子忍了下来。在他看来一生的时间不是很多,确实没有精力将这些侮辱性的事件提上日程。他将自己一生的精力和心血都用在思想传播上,结果不但得以高寿,而且成了圣人。虽然孔子一生未曾得志,虽“累累如丧家之犬”,但是他的“仁义天下”确实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主心骨。

    庄子也是能方能圆的人。他是属于穷得人们都会自愿地为他哭得死去活来的那种,贫穷和他如影相随,庄子很想甩掉它,庄子曾经借孔子的故事自嘲:“如果富贵求得来,即使给别人赶车我都愿意;如果富贵求不来,那我就只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庄子甩掉贫穷的种种努力最后都归于失败。然而突然有一天,玩笑地说是因为他吃肉的缘故,他智慧了,倚着一棵参天大树,悠闲自得,影子不见了。他很开心,很快他就在树下做了个梦,梦见大树告诉他说无用就是最大的用处。

    然而历史上的有些人却是方有余,而圆不足。

    有一天,东郭先生派了三个弟子到襄阳去。当东郭先生送他们到路口时,说道:“从这儿往南走,全是畅通的大道,你们沿着这条道路走就对了,别走岔路啊!”

    这三个弟子分别是左野、焦苕和南宫无忌,他们三个人向南走了五十多里时,却遇上了一条大河流,横在老师指示的正前方。他们左右观察了一下,发现沿河走半里左右,便有一座桥可行。

    这时,南宫无忌说:“那儿有座桥,我们从那儿过河吧!”

    但是,左野这时却皱着眉头说:“这怎么行?老师要我们一直往南走啊!我们怎么能走弯路呢?这不过是个水流罢了,没什么可怕的。”

    说完之后,三个人互相扶持,一起涉河而过,由于水流相当湍急,好几次他们都险些葬身河底。

    虽然全身都湿透了,但也总算安全地过河了,他们继续赶路,又往南走了一百多里时,再次遇上了阻碍。

    这回,他们遇到一堵墙,挡住了前进的道路。

    这次,南宫无忌不再听其他两个人的意见了,他坚持地说:“我们还是绕道走吧!”

    但是,左野和焦苕却固执地说:“不行,我们要遵循老师的教导,绝不违背,因为我们一定能无往不利。”

    于是,焦苕和左野朝着墙面撞去,只听见“碰”的一声,两个人猛烈地弹倒在地上。

    南宫无忌恼怒地说:“才多走半里路而已,你们干吗不考虑呢?”

    东野说:“不,我就算死在这里也不后悔,与其违背师命而苟且偷生,不如因为遵从师命而死!”

    焦苕也附和地说:“我也是,如果违背老师的话,就是背叛者。”

    两个人话一说完,便相互搀扶,奋力地往墙面撞了上去,南宫无忌想挡也挡不住,于是他们两个人就这么撞死在墙下了。

    圆有余而方不足的人,他们为人处世往往缺少正气和原则,容易随波逐流,最后碌碌无为,即使真做了一些事情,也很少不背负骂名的。而还有一部分人,就像左野和焦苕一样,方有余,而圆不足,做人过于原则和正气,而且很多时候不知道变通,最后成为了“烈士”,后一种人是值得我们同情的。这种过于正气的人如果能够更加务实一点,如果能够在大节上坚持自己的原则,在细节上有所变通,也许会活得更好。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的人。如果他们能够变圆一点,很多时候,并不影响他们坚持自己的原则。

    总之,人要做到能方能圆,这是一种大道的适应,才能所向无敌。

    智慧小背囊

    方圆合一,是指在纷纭变化的现象中能不忘本质;在表现个性的同时不忘共性;在静态中不忘动态;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不排除适当的灵活性;在遵守道德规范和礼仪、保持文化修养的同时又能不失自己的天真和本色。

    一切作为,应如行云流水,义所当为,理所应为,做应当做的事。做过了,如雁过长空,不着丝毫痕迹,不有纤芥在心,正如泰戈尔诗中所写,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

    大难临头,不懂得圆融的人就不懂得隐藏自己,镇静地面对危难。所以,圆融不仅仅是为了与人相处融洽,更多的时候是为了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