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北大情绪掌控课 > 第十五章 观人入情:以良好情绪感染他人
    1.宽容别人,赠人玫瑰心有余香

    宽容是智慧和力量,宽容是面对别人不可饶恕的错误时也能做到爱和体谅。宽容更是一种品格和能力,如果生活中没有了宽容,就会失去快乐。“赠人玫瑰,心有余香”,看似简短的文字,却蕴含了友善、给予、关爱等种种情怀。可见,宽容是爱心的一种升华,是爱心的更高境界,它告诉人们在关爱他人的同时必将收获快乐和喜悦。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回馈了别人“玫瑰”,也相当于自己得到了余香。

    李肇星和夫人秦晓梅之间有一段脍炙人口的爱情佳话,秦晓梅年轻时是一个对待爱情非常“挑剔”的女子,她认为和另一半做到一辈子牵手,永远相伴,最重要的不是他有没有钱,也不是他是不是具有显赫的地位,而是对方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能够理解别人、宽容别人的胸怀。秦晓梅虽然生在外交之家,但她不图虚荣,追求的是对方高贵的品质,特别对宽容和豁达的心胸尤为看重。而李肇星就具备了她要求的所有品质。他宽容大气的胸怀、高端内敛的本质感染了她,所以她乐意嫁给他。李肇星在大学时担任班长,年龄比同学都小,但却像老大哥一样关照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考试之前的紧张阶段,每个人的时间都非常宝贵,大家都在争分夺秒地学习,甚至觉得连打一壶开水都很浪费时间。李肇星就主动承担了同学们的一些杂务,不仅如此,他还抽出大量时间帮助班里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李肇星舍己为人的精神深得同学们的喜爱,大家都觉得他心肠好、不自私、大气。他去按摩所按摩的时候,不管自己外交官的身份,反而亲自给来按摩的外国人当翻译。

    1983年,李肇星第二次被外派常驻,是条件非常艰苦的非洲。他去的不是别的地方,而是战火不断、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莱索托。一提起这个地方,许多人唯恐避之而不及,更不用说去那个地方工作了。但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刚刚发展到莱索托,需要在莱索托建立一个领事馆,这对发展中国和莱索托的关系非常重要。国家先后选择了几个人,但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法最后定夺。最后,考虑再三,决定派李肇星和妻子秦晓梅去那个地方。朋友为他们担心,家人更是为他们担心。但国家的任务在此,李肇星夫妇没有任何犹豫就决定扔下年幼的孩子,去到莱索托。父母理解他们的选择,没做阻拦,一直把他们送到门口。

    虽然非洲太危险了,况且他们去过非洲了,这次就不该再去了。但李肇星夫妇宽容了胆小懦弱的同事,冒着生命危险接下了重担,心里没有丝

    毫怨言,反而把这次外派当作一种荣誉。

    是的,常用宽容的眼光看世界,事业、家庭和友谊才能稳固和长久。夫妻间除了要有爱情,还要有信任和宽容,总是为小事斤斤计较,不可能白头偕老;朋友间没有了宽容就没有了友谊,因为宽容是友谊的题中之义;领导宽容,就可以使近者悦远者来,天下归心。能宽容,就能发展壮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自己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为什么去苛责别人的缺陷呢?社会是一张彼此联系的人际网络,没有人能独自成功,因此我们无论何时都要记得去体谅身边之人。宽容别人就等于宽容自己,宽容的同时,才能创造生命的美丽和生活的精彩。

    李肇星哪里苦往哪里去,也被很多人说成是出风头。但他宽容地笑笑,并不往心里去。因为他知道,物欲横流,人生纷纭,世态炎凉,衡量人性的天平有时难免倾斜,杠杆的力量有时难免失去方向,就是乐意赠人玫瑰,也不一定都能获得回报和喝彩;真诚付出,可能被误认为别有企图;无私奉献,反而被指责为趁机出名。赠人玫瑰应当是人永远的承诺、不变的誓言。因为天地之间,宽容、正义的玫瑰永远不会凋零、枯萎。

    宽容是北大人特有的智慧,因为他们具备很强的能力,具有不凡的智慧,所以他们更懂得宽容的重要性,他们也因为宽容而得到更多快乐。

    北大情绪管理SPA:

    (1)宽容别人,会快乐很多

    在漫长的一生中,我们会结识许许多多的人,经历许许多多的事。肯定会遇到艰难困苦和委屈无奈,如果拥有宽容而真诚的心,就不会过分地沉溺于苦恼。我们不能主宰世界,当然也不能主宰别人的想法,不能改造别人,我们能改造的只有自己的心态,让自己不要计较太多,宽容起来。也只有学会宽容别人,我们的内心才会豁达而开朗,才会对世界上所有的美好心存感激,我们的生活才会快乐许多。

    (2)宽容是生命情绪的自然流露

    宽容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当我们对所有人和事都能做到宽容时,便可以消除内心所有的积怨与不满,眼里的世界也没有了尘埃。光明的世界反作用于我们的内心,透明而洁净的心便成了快乐所在、快乐的源泉。宽容是一种生命情绪的自然流露,宽容的心最容易感动并充满感激。

    (3)宽容的力量是巨大的

    如果一个人的心变得宽容了,就会拥有很多朋友。宽容能让人的品质发生改变,让“小心眼儿”变得大气、大度,变得知足、愉悦。宽容能

    让人体会到生活中虽然有酸甜苦辣,但也充满阳光。宽容能让我们对人释怀的同时,放过自己,让自己不再纠结于利害得失,自己的格调提高了也是善待自己。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的胸怀能容得下多少人,才能够赢得多少人。”宽容的好处是双向的,既“优惠”了别人,也“优惠”了自己。

    (4)宽容是更广阔的生命空间

    我们曾经失去的,我们曾经受过的伤害,所有一切无法挽回的情感、事物,都不要再去耿耿于怀。宽容对于人而言,是一种更广阔的生命空间。只有做到宽容,才能继续往下走,才能把过去经历的人和事当作人生的财富。只有真正地学会宽容,我们才会真的领悟到生命的内涵,才能站到比别人更高的位置,看问题和处理事情也会比别人更加透彻、更加有效。我们学会宽容,才会明白人生是残缺的,也没有百分之百完美的人性。过多要求别人是不理智的,如果有了豁达的心胸,就应该体谅人性的弱点,走出贪嗔痴的盲区,到那时,离成为智者的日子就不远了。

    2.谦逊亲和,好人缘就在你身边

    谦逊不会贬低自己,相反还能显出人品,更容易获得好人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往往才华横溢,这是他们的优点,但他们的缺点是太喜欢表现自己了,生怕如果不好好地表现自己、标榜自己,自己的能力就不会被别人知道。他们处处张扬自己、夸夸其谈,就为了显示出自己不同于常人的优越性,让周围的同事“服气”,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大家不但没觉得他如何有才华,反而觉得他太骄傲了、太目空一切了。因为擅长自吹自擂,这样的人已经失去了好人缘。

    事实上,自吹自擂,失去很多;谦逊亲和,却能赢得很多。但是,这个浅显的道理却不是很多人都懂,特别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目空一切。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他们很难开展工作,因为骄矜的心态让他们不乐意学习别人的工作经验,受挫也成了必然。

    青年时代,季羡林曾是水木清华著名的“三剑客”之一。早年他的煌煌巨著《〈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等书,以其学贯中西古今的知识、淡泊名利的人格,赢得了无数青年、学子的倾慕和崇拜。季羡林声名日隆,于是,国内外的各类人物纷至沓来,因为羡慕季羡林的才华与学识,纷纷拥到北大要求同他见面。有的人为了见他一面,竟在门外连续等候好几个多小时。季羡林曾经这样回忆:“自己简直成了医院的主治大夫,家里吃饭的屋子成了候诊室,客厅成了诊室

    。”到了晚年,他的“剑”仍然没有回鞘,而且越经磨砺,越见峥嵘,越显本色,他俨然成了“国宝”级的大师。

    但季羡林没有沾沾自喜,反而非常低调,他虚怀若谷,宠辱不惊,面对溢美之词,他有超人的真实和谦逊。有人问他:“如果给你下个定义,应该是什么?”他回答:“我是北大教授,东方学者,这样足够了。”有人称他为“一代宗师”,他却说:“什么‘一代宗师’,好像听着不入耳。”他还说:“对一个人要给他名副其实的定义,他自己才能心安理得。如果名不副其实,他自己一定会吃睡不安。好多事情不是这么定义的,不是这么出来的。什么是‘国学大师’?要先把这概念搞清楚。”季羡林一席话,让众人无言以对。

    从季羡林的真实和谦逊,想起彼得拉克的一句名言:“不朽之名誉,独存在美德中。”季羡林的真实,体现了他始终如一的谦逊;季羡林的谦逊,体现了他毫无半点矫揉造作的真实。真实和谦逊,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精神境界。

    季羡林的谦逊为他带来了好人缘,是的,好人缘时时刻刻就在你的身边,就看你是不是具有谦逊的态度。

    在美国流行这样一句话:“智商(IQ)决定录用,情商(EQ)决定提升。”这个“情商”里其实就包含了谦逊亲和的学问,因为不懂谦逊亲和就是情商低的一种表现。人际关系专家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很多员工被解雇的理由并不是能力不行,而是不能谦逊亲和,和其他员工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才被解雇的。成就大事业的人都能意识到谦逊亲和甚至比专业技能,比文凭和学历还要重要,所以,培养谦逊亲和的能力是一门必修课。

    北大情绪管理SPA:

    (1)谦逊亲和,做人才能成功

    要想成为优秀人才,就得谦虚待人,踏实做事,时时刻刻保持低调、内敛,谨慎持重,从而取得做人的成功。谦逊亲和的人,更容易让人感到亲切,也更容易得到别人的信赖,如果确实有能力和素养,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学会轻描淡写,学会低调也是一种学问,“才美不外见”有时比表现自己的强大更为有效。同时,谦逊亲和的人不会给别人带来压力,容易给别人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不至于让别人面对你的“高端大气”而感到卑下和失落。谦逊之人的人气指数,就是在“夹着尾巴做人”的过程中获得的。在现实工作中,谦逊亲和的人往往能够顾全大局,尊重他人,团结协作,不把团体的智慧和成果据为己有,从来不会“当仁不让”,而是“有仁就让”。在胜利、顺境

    、成绩面前,谦逊亲和的人总是把荣耀归功于别人。大凡谦逊者,都是人们可以信赖的交往对象。

    (2)谦逊不是推诿

    在谦逊的时候,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不能忽视。否则,就会事与愿违。这就要特别强调两点:一是要谦逊,但不能推诿。谦逊是一种好品格,但在社交场合中若太过谦让,形成推诿,就会与很多机会失之交臂。因为谦逊不是不作为,有了任务和工作还是要迎头赶上。在交际中,很多人都把握不好谦逊的度,让别人误以为能力不行而推诿,这样一来,有意向合作的伙伴就放弃了对他的选择,因为他们觉得你是在用所谓的“谦逊”来遮掩自己的无能,事实上,你是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二是对自己不要太多自责,在工作和与人交往中,谦逊亲和当然是好事,但过分自责也无异于因噎废食、作茧自缚。

    (3)谦逊要把握度

    谦逊是一门学问,具体实行起来要注意很多细节。比如多跟别人分享看法,多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众人的接纳和支持,从而顺利开展工作。也许态度不够谦逊的目的只为把工作做好,然而看在别人眼里,却是刻薄的表现。也许谦逊亲和只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别人的长处,但有时也会被人认为是“谄媚”。所以,谦逊亲和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如何掌握好平衡,也需要在工作生活中不停地体会感受。

    3.拒绝攀比,不盯着深渊就没有深渊

    攀比是拿自己跟别人比较的过程中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往往被攀比的双方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当一方“不如”另一方时,一方就会心理严重失衡,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比如同在一个科室的两个人,为什么做一样的工作,他的奖金多,我的就少?为什么他能带薪休假,我就得无穷无尽地加班?一样的领导,为什么他开奔驰,我就得开大众?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攀比,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理性分析,只是一味地沉溺于攀比中无法自拔,总觉得自己“被压下来”了,咽不下这口气。过度攀比会让相对比较“弱势”的一方钻入死胡同,走向两个极端,不是自我肯定,就是自我否定,这种情感对自己、对他人都很不利。

    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等于拿自己的弱势对抗别人的强项,结果可想而知。应该如何约束自己不去与别人攀比呢?那就是多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不与别人比,多与自己比,学会知足常乐,生活就能多一份快乐与满足。生活的差别无处不在,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是想攀比,恐怕一生什

    么都不干,只是攀比,时间都不够用。更可怕的是,如果一个人一旦热衷于攀比,就会习惯性地、不由自主地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与别人进行比较,无休无止。而且攀比的范围也会不断地扩大,比房子、比车子、比票子,比老婆、老公,比孩子……比来比去,只能越来越不满足、越来越苦恼。如果被攀比的两者之间情形差不多,就会有公平感;如果被攀比的双方差距非常大,那么“弱势”的一方就会产生心理失衡。攀比心理与失衡的痛苦犹如一对双胞胎,总是相伴而生。所以攀比心理真的要不得,只要拒绝攀比,不盯着深渊就没有深渊。

    提起拒绝攀比,第三届“蔡元培奖”获得者、医学部教授彭瑞骢先生便是典型代表。

    彭瑞骢先生生于20世纪20年代,1940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成长于内忧外患、社会动荡的时代。彭先生较早便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就在他成了北大的教授之后,也从没想过要争什么名夺什么利,他从来没有跟别人攀比的想法,他心里想的一直是踏踏实实地为老百姓办点实事。

    1947年,彭瑞骢与方亮教授、王光超教授等人在北京公主坟附近的什坊院村办起了保健院,组织北医师生轮流为附近农民义诊。在这段实践中,彭先生目睹了农民饱受病痛之苦和贫困的折磨,更加坚定了为大多数人服务的理念。不要功名,不要财富,甚至都不求被别人知道,从医70多年,彭瑞骢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一生都坚定不移、勇往直前。彭老曾这样寄语医学院的学生:“‘无德不医’。学校只能教育你认识是非,但是社会太复杂了。你要是想拿学医当敲门砖去赚钱的话,那就别来学医,此路不通。”

    彭瑞骢教授不去看同行住着多大的房子,不去看同行的职称又提了几级,他的心思只放在因为医疗条件非常差而受苦的人身上,怀着这样的奉献情怀,他对农村卫生建设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深入农村,去关心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把“卫生保健”当作一个大事来抓。他热心地给世界卫生组织提议,还提倡“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理念,为农村人的医疗保健事业不断地出力献策。

    彭瑞骢还这样叮嘱学生:“人生的路很长,但请一定要脚踏实地的,一定不要盲目地攀比,如果你不盯着深渊,就不可能有深渊。”

    彭瑞骢甘受清贫,默默奉献,不攀比,不嫉妒,正是老一辈北大人毕生坚守的群体特质的生动写照。

    是的,如果我们用“和自己赛跑,不和别人

    比较”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如果我们愿意放下身价,观摩别人表现杰出的地方,虚心学习;如果我们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挑战自我方面,那么就一定能收获人生的成功,就一定不会掉下“深渊”。

    北大情绪管理SPA:

    (1)攀比危害身心

    习惯性攀比总伴随着自我认知的挫败感,让人的内心陷入灰暗和无力之中。受习惯性攀比的困扰,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危害。从心理方面来说,过度的攀比会让自己在长期心理不平衡的情况下诱发抑郁症;从身体方面来说,过度的攀比则容易让人出现身体健康状况下降、情绪紧张等不良现象。承受不住心理压力的人,还会产生极端行为,严重的还会出现人格障碍,从此之后不思进取,消极厌世,成为身心健康的“杀手”。

    (2)攀比需要引导与规避

    如果感觉到自己攀比心比较重,就必须进行自我调节,在自我调节的过程中进行引导与规避。在自我调节的过程中“诊断”攀比之心,总结归纳出规避攀比的方式方法,让攀比的危害逐渐缩小,直至让人欣然地远离攀比。进而让人意识到,如果不攀比,自己的人生一定会有别样的精彩。

    (3)攀比需要减少横向比较

    攀比是不同个体之间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过程。纵向比较是指被比较的参照体跟过去比,找到相对于往昔的优势和进步点,然后用良好的心态鼓励自己,从而树立坚定的信心。

    横向比较是指被比较的参照体相互之间的比较,比较适当,就会促进自己的进步。但是如果这种比较超过了一定的限制,就成了不良的攀比。所以,要尽量减少横向比较,以免出现过度比较演变成攀比的后果。只有这样,才能控制自己的心态,避免进入攀比的误区。

    4.难得糊涂,不争不抢吃亏是福

    自从郑板桥提出了“难得糊涂”之后,这四个字就成了中国的文化奇观。到底什么是“难得糊涂”?大家的说法不一。本着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觉得难得糊涂是自我安慰,也有人觉得难得糊涂是聪明人的自嘲,有的人觉得难得糊涂是一种自我解脱,还有人觉得难得糊涂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基于如此种种,很多人都觉得“难得糊涂”四个字可以诠释自己的人生,所以“难得糊涂”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甚至还登堂入室,被制成各色匾额、条幅、十字绣,挂在客厅或者书房等显要位置。

    “难得糊涂”到底什么意思?看淡利益,不争不抢,吃亏是福,如此而已。“

    吃亏是福”是“难得糊涂”之中的重要含义,但是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理解不了“吃亏是福”的真义,不相信“吃亏是福”了。在明明白白的利益面前,人们都“聪明”得很,都在思谋占有、劫夺,哪有心思“糊涂”呢?只想着得到才是实实在在的福,谁愿意吃亏呢?所以,“吃亏是福”很快被从“难得糊涂”中剥离,然后,“难得糊涂”又被歪解、曲解成各种各样的意思,成了为自己开脱的借口,离郑板桥当初写下这四个字的本意已经越来越远了。

    那么到底人们是如何曲解“难得糊涂”的呢?那就是在是非面前假装糊涂,该主持正义时一塌糊涂;该不糊涂时毫不含糊,比如见钱要捞,见着利益就抢,遇到矛盾赶快绕着走,碰到责任赶快跑……不仅如此,他们肯定还会说:难得糊涂啊,郑板桥都是这样说的。这样看来,“难得糊涂”真成了某些人自我安慰、自我欺骗、自我开解的“灵丹妙药”了。可在这光怪陆离的世界中,欲壑难填、只专注于私利、又争又抢、不肯吃一点亏的人,到最会可能会吃大亏。因为假装糊涂时间长了,就成了真糊涂,心智既已迷失,最后就会彻底毁了自己。

    35岁的北大毕业生刘斯回老家做生意,准备挖掘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干一番事业。所以他从事了电器生意,谁也没想到,刘斯的生意是“傻瓜生意”:因为他的价格是全市最低的,他的产品全部都是以零利润出售的,也就是说,刘斯不仅赚不到钱,还要每月赔上房租、水电等费用。

    很多人都认为刘斯是个书呆子,果真是没有任何生意经验的人,居然会做出这样的傻事。刘斯的家人也很生气,觉得他的脑子肯定出问题了。面对同行的嗤笑和亲友的质问,刘斯从不多做解释,始终坚持以零利润经营自己的生意。更让人吃惊的在后头,刘斯又开始涉足首饰加工业和服装干洗业。当然,政策没变,还是零利润经营。顾客都非常欣喜,但刘斯自己却遭殃了。

    所有人都认为刘斯是脑子里哪根筋出问题了——世间哪会有人这么傻,会做赔本的买卖?很多人预测,刘斯撑不了多长时间了。

    事实印证了人们的猜想,一年之后,刘斯赔光了所有钱,被迫停止了自己所有的生意,将所有的店面都关停了。在这时,大家以为刘斯元气大伤,再也爬不起来了。没想到,刘斯迅速筹集了资金,居然又新开了一家店面,这次,刘斯改变了零利润的经营思路。不到半年,他连开了五家分店,且生意非常兴隆。有人嗅到商机,也效仿刘斯,开了类似的店面,但他们奇怪地发现,几乎所有客户

    都集中在刘斯店里,很少光顾别家,生意几乎都给刘斯做了。

    刘斯最后大获成功的秘诀只有他自己知道:成功并非“幸运”,而完全依靠了自己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的理念。

    刘斯以零利润的方式赢得了民众,所有民众都认为刘斯出售的东西,价格是最优惠的。刘斯“零利润”背后是不断地损失,而在消费者眼中,他是能给买家带来最大实惠的卖家。刘斯的经历证明:眼前的损失是暂时的,个人的品牌和长期回报才是真理,正所谓,吃亏是福。

    你以为北大人真的糊涂吗?这你就错了,他们不会迷失于物欲之中,从不介意暂时的吃亏,因为他们相信吃亏是福的道理,所以“难得糊涂”一次的北大人,最终还是赢家。

    北大情绪管理SPA:

    (1)适当吃亏不是坏事

    “难得糊涂”无非是告诫人们看淡名利,不要为蝇头小利斤斤计较。要有明明白白吃亏的气量和胸襟。这不是在害自己,而是在帮助自己。你去争夺,没准你会失去;但如果采用让步的方法,不争不抢,你就会得到更多的实惠和利益。所以,我们不要害怕吃亏,适当地吃亏不但不是坏事,而且是好事,是在为我们自己的生活之路奠定基础。反之,你若处处不想吃亏,处处都想占便宜,跟别人争来夺去的,就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坏,也许还会影响你的前程。

    (2)吃亏是福来源于个人的判断

    很多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如果把“亏”给了自己,把“利”给了别人,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别人的积极性,反馈给你更大的帮助,给你的生意或者事业带来“回头客”,自然而然使你的人生和事业更加兴旺发达。“吃亏是福”还包含了两个字,一个字是“舍”,一个字是“得”,有舍才有得,这是不变的真理。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吃亏,就会发现吃亏的背后还蕴含着福气和机遇,甚至还有意外的惊喜。怎么样是吃亏了?怎么样才是有福气?是由个人的承受能力决定的,来源于个人的判断。吃亏了,心里不平衡,就会变成祸而不是福。能够欣然认识到并做到“吃亏是福”的人,才真的有福。每每吃亏便觉得自己是世间最痛苦的人,永远体会不到“吃亏是福”的真谛。但如果认识到吃亏是一种考验和磨砺,就不会为暂时的吃亏而感到痛苦,修养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5.懂得分享,迅速提升亲密关系

    分享与幸福关系重大,一个人想要拥有更多的幸福,就需要与别人有更多的分享。一个人把目光流连在自己所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