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普林斯顿大学最受欢迎的思维课 > 第十三章 博弈思维——根据对方的选择,确定自己的最优选择
    博弈思维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心理分析。博弈的双方,其观念中的多元选择要绝对保密,各自最后方案的决定又要依赖于对对手的分析、估测。估计对手的实力固然很重要,但根据双方以往交手的情况,揣摩对方现在的心理更为重要。这是一场心理的较量。

    思维综合实力的比拼

    博弈思维最早产生于古代的军事活动和游戏活动中。在体育游戏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即甲乙双方各出三个人进行摔跤比赛。甲乙双方的领头人不是让自己的队员随意地同对方某一队员较量,而是先了解清楚对方三名成员的实力,并把对方三名成员的实力同己方成员的实力作客观对比,然后作出决定:谁打头阵,谁在中间,谁压轴,以自己的最弱者去对付对方的最强者,以自己的最强者对付对方的次强者,以自己的次强者对付对方的最弱者,保证二比一稳赢对方。

    博弈中,双方各自希望获胜,都在进行数学推算和心理揣摩。有时推测正确,赢得胜利;有时推测错误,遭受失败。所以,博弈不是单方面的想法和行动,而是对立双方之间的互动,是双方各自作出科学、巧妙策略或对策的数学推演。

    博弈思维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思维方法,是经过多种选择后作出决定的方法。它的选择过程大致分三步进行:

    1.诊断问题所在,确定目标

    诊断问题所在,这是任何科学思维方法实际操作的前提。正如一位医生给病人看病,必先诊断一番,确定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不知问题所在,不知行动的目标为何物,一切思考和行动都将是盲目的。目标明确,行动才能有成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军需部门用船只把大量作战物资运往欧洲前线,可途中经常遭到德国飞机与潜艇的袭击,损失很大。后来,美国为此建立了一个防空防潜的防卫网。建网之后,有人认为这个网失败了,因为统计数字表明建网后并没有比建网前多击毁德国飞机和潜艇,他们把建网的目标看作击毁德国飞机与潜艇,然而,有人持另一种观点,认为建立防卫网的目标是使运往前线的物资免遭德国袭击,把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因此,除了用作防卫的军事设施之外,他们采用了一些运筹学的方法,较成功地躲开了德国飞机与潜艇,使运往前线的物资基本上安全抵达。后来的统计数字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个例子说明,只有明确了建网目标,才能正确地发挥防卫网的作用;否则,把防卫网的作用看作是为了多击毁德国的几架飞机或几艘潜艇,必然导致前线物资的中断。

    目标不明确,或行动中途为了一些小事情而忽略了目标,情况就会变得非常糟糕。

    温德尔.威尔基曾于1940年与富兰克林.罗斯福对垒,参加总统角逐。威尔基极富感召力,机智、勇敢,竞选能力强,对手罗斯福又有一个不利因素——美国有总统不能连任三届的传统。威尔基白天乘着火车在一个个小站向数千群众发表动人的讲话,每次都有几百人听得心悦诚服,过来同他握手。然而,到一天结束时,他已疲惫不堪,声音全哑了。当他在竞选临近结束时上电台向千百万人发表讲话时,只能嗓子嘎嘎地断断续续吐出一些字句。这就是说,威尔基高兴之时忘记了自己的目标是竞选总统,是向全美人民发表讲话,而不仅仅是向有限的人民讲话,不仅仅是取得有限的人的支持和高兴。所以,他失败了。

    因此,目标必须明确,并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偏离目标,一切行为都为目标服务。

    2.探索和拟定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

    目标明确之后,就要围绕目标寻找各种可能的方案并尽可能安全,因为每一种可能的方案都有可能成为最后的决策。众多的备选方案是针对实际行为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而制定的,在进行对比分析、组合、概率分析以及心理分析之后,方可选中某一方案作为最后方案。

    在对待复杂事物时,要想使方案完备不太可能,使最后方案达到最理想状态也不太可能。就像一个人,按医学的要求,他身上的各类元素达到一定的量才最理想、最健康,这种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可能存在于温室中。因为,一旦现实的人身上的各类元素均达到医学中的最理想标准,他就不是一个现实的人,而是各类元素的堆积。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和努力可以防止下列两种倾向:

    (1)避免以偏概全、以次充好

    我们虽然达不到理想状态,但向理想状态努力可以得到令我们最为满意的结果。比如,我们在某项任务中确定了理想方案,在执行时可能出现偏差,可能因为某一方的整体中各个个体的实力都不如对方而失败。但是,如果真是这样,失败的一方也较为满足,因为它选择了最好的方案,也执行了最好的方案。

    (2)好坏只一种选择

    只给一种方案不进行选择,即认为事物的实行方案只有一种,没有其他。只有一种方案就可免除决策选择的痛苦,但是国外有一条管理人员都非常熟悉的格言:如果看来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那么这条路很可能是行不通的。

    在博弈中,博弈双方

    的任何一个小的变动都可能引起结局的变更。因而,让一方没有选择,无异于让此方去牺牲、去失败、去成全对方。

    3.从多种备选方案中选出最合适的方案

    拟定出尽可能周全的方案不是问题的结束,而是为了从中选出最为合适的方案。从另一个角度讲,各种备选方案并非都是可实行的方案,哪一个预选方案可以实行就依赖于对预选方案进行价值分析、效益分析、可行性分析、风险度(可靠性和可信度)分析等。只有通过这样的分析,方可判断出诸方案的优劣来。当然,判断的标准不一样,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选择方案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经验判断法

    它通过对各种预选方案进行直观的比较,按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优到劣进行排列,对全部方案筛选一遍,把达不到标准的方案淘汰掉,逐渐缩小选择的范围,最后确定出最合适的方案。这类方法需要充分运用类比、归纳等传统逻辑方法,在情况较为复杂时,往往还需要用系统思维的方法,从全局和整体着眼来决定方案的取舍。

    (2)思维的“求同”和“求异”方法

    所谓思维的求异活动,就是要比较和看出诸方案的差异,要求自己和鼓励别人从不同角度、不同要求、不同场合、不同结果对已制定的方案提出不同的看法,以“兼听则明”的态度从各种不同的意见中汲取可取之处,并利用不同的意见启发自己更加深入地思考,从中往往又可能产生出决策的另一方案,以此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可靠性和严密性。这种选择方案的过程又称“逆向决策”或“反向决策”。

    所谓思维的求同活动,就是要利用相同的标准和规则,对诸方案从战略到战术、从客观到主观、从宏观到微观、从全局到局部、从目标到方法、从经济价值到社会效益和人文价值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比较与周密的论证,经过同样的标准进行权衡利弊、综合分析之后,作出最后取舍。

    (3)数学的方法与定量思维的方法

    上述几种方法只适用于我们日常思维和行为中。在对复杂事物,如气象预测、军事国防、海洋捕鱼、经济竞争、大型产品的设计等制定对策时,仅仅靠我们的大脑进行思维、靠我们的双手以笔或小型计算器进行计算是不够用的,必须借助于大型数学模型、设计科学的计算机程序,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设计、比较和筛选方案。

    例如,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战略、战术的制定。战争中涉及到许多因素,有许多的自变量和因变

    量,己方的力量配置、配合,敌方的力量配置、分布,武器的性能、人员的素质、地理地形、天气气候、各种情报的对错……其中,有许多资料还是靠侦察获得的,准确性并非百分之百。在这种有许多国家参加的陆、海、空协同作战中,仅上面列举的部分因素就可以形成几十甚至上百种可能的方案,实际情况就更为复杂、多变了。所以,在对作战方案的制定和选择上就必须运用现代科学仪器。

    博弈思维与其他思维方式不同之处还在于,它借助于概率论、统计学、组合论等数学理论,具有较强的自然科学性,也具有较大的难度。在很多情况下,它是一些数学大公式的推演,是数学模型的应用。

    普林斯顿大学思维练习(一)

    在中世纪的欧洲有一个国家生活着两位技艺精巧的木匠。一天,国王把他们请来,要求他俩各做一只“老鼠”,看看谁做得好。

    “老鼠”做好了,第一个木匠献上了他的作品。他用木头雕刻的老鼠十分逼真,国王和大臣们不禁啧啧称赞。轮到第二个木匠了,他把自己的作品献了上来,只见那只“老鼠”非常难看,根本不像老鼠,国王和众大臣看后直摇头。于是,国王决定奖励第一位木匠,忽然第二个木匠站出来,冲国王说道:“尊敬的国王,您的评审并不公平。我认为‘老鼠’做得好不好,应该找只猫来试试。在这方面,它的眼光要比人锐利得多。”

    国王一听,觉得有点道理。于是让人找来一只猫,谁知那只猫一上堂,就拼命地扑向第二个木匠做的“老鼠”,众人一下子惊呆了。这时,第二个木匠不紧不慢地说出了一番话。于是,国王奖励了他。

    想一想,他说了什么。

    减少食物投放,改变踏板位置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约翰.纳什曾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举过一个有趣的例子。假设猪圈里有一只大猪和一只小猪在同一个食槽里进食,它们都是有着认识和实现自身利益的非常理性的“智猪”。猪圈很长,一端安装了一只控制饲料供应的踏板,另一端是饲料的出口和食槽。猪每踩一下踏板,另一端就会有相当于10份的饲料进槽,但是踩踏板以及跑到食槽所需要付出的劳动,加起来要消耗相当于2份的饲料。

    问题是踏板和食槽分置于猪圈的两端,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踩踏板的猪付出劳动跑到食槽的时候,坐享其成的另一只猪已吃了不少。

    如果两只猪同时踩踏板,同时跑向食槽,大猪吃进7份,得益5

    份,小猪吃进3份,实得1份;如果大猪踩踏板后跑向食槽,这时小猪抢先,吃进4份,实得4份,大猪吃进6份,付出2份,得益4份;如果大猪等待,小猪踩踏板,大猪先吃,吃进9份,得益9份,小猪吃进1份,但是付出了2份,实得-1份;如果双方都在等待,两只猪的所得为0。

    这就是后来经济学上著名的“智猪博弈”,它是纳什均衡的一个重要例子。那么这个博弈的均衡解是什么呢?这个博弈的均衡解是大猪选择踩踏板,小猪选择等待,这时,大猪和小猪的净收益水平均为4个单位。这是一个“多劳不多得,少劳不少得”的均衡。

    我们知道在博弈中,博弈双方都会选择最优策略,而且都明确知道对方的最优策略,所以,在这场博弈中,小猪所选择的策略只有一个——等待,而这一策略又是大猪所知的,那么,大猪便毫无其他选择,尽管不情愿,也无可奈何。

    在现实中,智猪博弈也是无处不在的。

    在股市上,大户相当于大猪,他们经常得进行技术分析,收集信息,预测股价走势。而广大散户就相当于小猪,他们很少花费金钱去进行技术分析,而是跟着大户的投资战略进行买进卖出,也就是所谓的“散户跟大户”现象。

    在商品市场上,大的企业集团相当于大猪,他们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并投入大量资金为新产品打广告;中小企业相当于小猪,他们很少花费精力和时间去大规模地进行技术创新或是大量投放广告,而是等待大企业的新产品形成新的市场后再跟进,模仿大企业的新产品进行生产销售。

    这样的情形,看起来对“大猪”非常不公平,而“小猪”却是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那么,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模式来激励“大猪”和“小猪”,使双方在平等的环境下进行工作,实行“多劳者多食”呢?

    1.减少食物投放量

    大猪能够理性地选择充当一个牺牲者,是因为它明白,如果它踩踏板,能够分得不少好处,然而如果它不踩的话,小猪是一定不会去踩踏板的,它们两个只能饿着。可是,如果我们减少食物投放量,使大猪踩踏板而一无所获的话,大猪和小猪就都不会去踩踏板。这种激励看似公正,却损害了双方的利益和动力,无法进行有效的激励。

    2.增加食物投放量

    若增加食物投放量,小猪即使踩踏板也不会饿肚子,这样,大猪和小猪就会非常高兴,它们会吃得饱饱的。

    曾经有不少企

    业都采用这种方式,在工作指标模糊考核的情况下,所有人工作都一样,贡献也一样,结果出现企业人才流失,或是人才无用武之地的现象,最后在市场变制的大潮下企业无法经营下去。

    3.减少食物投放,改变踏板位置

    将食物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把食槽挪到踏板的旁边,这样大猪、小猪就会去争相踩踏板,因为如果迟了的话,双方都没有食物吃。这充分体现了现代企业竞争观念和“多劳者得食,不劳者不得食”的意识。

    事实上,在企业内部有效的激励管理远不止这么简单。“智猪博弈”只是作为一个简单的案例,延伸开来,才能发挥出它真正的价值。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小猪”,还要有成为“大猪”的意识,比如扶危济困、救贫救弱、助人为乐,这是社会发展至今道德规范了的,我们能从中获益很多。

    普林斯顿大学思维练习(二)

    海明威养的一匹马被人偷走了,他报了警,请求警察局能派人和他一起到偷马人那里去索要。

    “你为什么说,这匹马是你家的呢?它可是我一手养大的。”偷马人装出一副无辜的样子。

    “什么,这是你一手养大的马吗?”海明威冷笑着说,“昨天晚上它还待在我的马圈里,今天怎么就变成你一手养的了。这位先生,你养这匹马恐怕没有超过12小时吧!”

    盗马人生气了:“我可不能允许有人在我家里,这样肆意地诽谤我的名誉,请你赶紧离开,要不然我就生气了。”说着,偷马人挽起了袖子,摆出一副打架的姿势。

    警察看情况不妙,指着那匹马对海明威说:“它到底是不是你的马?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的话,我们还是先回去吧。”

    海明威朝警察点点头,示意他再等一会儿。

    请问,海明威打算怎么做?

    印度人的最优策略

    在芝加哥街头,一位印度人在地上摆着三幅画叫卖,据称这三幅画均出自名家之手。它们被一位美国画商看上。这位美国人十分聪明,他认定这三幅画都是真品,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他想,买下这三幅画,收藏一段时期肯定会大涨价,那时自己就会发一笔横财。于是,美国画商打定主意,无论如何也要买下这三幅画。

    他向那位印度人问道:“先生,您的画不错啊!请问,这些画怎么卖?”

    “你三幅都要吗,还是只要一幅?”印度人反问道。

    “三幅画

    都买,什么价钱?只买一幅,又是什么价钱?”美国画商开始算计起来。他心想先和这个印度人谈好一幅画的价格,然后,再把其他两幅一同买下,这样三幅画肯定能便宜不少。

    印度人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只是装作难为情的样子,美国人却沉不住气了,他说:“你说个价吧,一幅画得多少钱?”

    这个印度人是个生意老手,他清楚自己画的价值,而且他还了解到,大多数美国人都有收藏古董名画的习惯,他们一旦看上是绝不会轻易放弃的,一定肯出高价买下。并且他从美国人的眼神中看出,他已经看上了自己的画,印度人心中有底了。

    印度人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回答说:“先生,如果您真心要买,每幅给2.5万美元吧,这是最低价。”

    美国画商十分精明,他一美元也不愿多出。于是,两个人开始讨价还价。

    印度人灵机一动,计上心来,装作生气的样子,顺手拿起一幅画来撕得粉碎。美国人十分震惊,他可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对手,对于撕毁的一幅画又惋惜又心疼。于是小心翼翼地问印度人剩下的两幅画卖多少钱。想不到撕毁一幅画后印度人的口气更加强硬,两幅少于7.5万美元免谈。

    美国画商觉得太亏了,少了一幅画,还要7.5万美元。于是,强忍着怨气依然拒绝,只希望价钱便宜一点。

    没想到,这位印度人不吃他这一套,又怒气冲冲地拿起一幅画来撕毁了。这下,美国画商大惊失色,只好乞求印度人不要把最后一幅画毁了,因为他太爱这幅画了。接着又问这最后一幅画多少钱?

    可印度人还是要7.5万美元。这次美国画商有点儿急了,问:“三幅画与一幅画怎么能价钱相同呢?不对啊?”

    印度人答道:“这三幅画都出自名家之手,本来有三幅的时候,相对来说价值小点儿,现在只剩下一幅,可以说是天下至宝,它的价值已经大大超过了三幅画都在的时候,因此,现在我告诉你,这幅画7.5万美元不卖,如果你想要,至少也得10万美元。”

    美国画商欲哭无泪,没办法,最后以10万美元买下了那幅画。

    事实上,当博弈的一方占有稀缺资源时,他便是占据上风的。像上面故事中的印度人和美国画商,他们都在博弈中设计自己的最优策略,然而,当印度人将该资源转换为稀缺资源时,美国画商的最优策略必然要改变,并作出妥协。虽然美国画商多付了钱,但该策略对他来说无疑是最优的;印度人之所以敢于做出毁画的大

    胆举动,关键在于他了解美国画商的策略是什么。双方又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并不妨碍最后交易的达成。

    博弈思维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心理分析。博弈的双方,其观念中的多元选择要绝对保密,各自最后方案的决定又要依赖于对对手的分析、估测。估计对手的实力固然很重要,但根据双方以往交手的情况,揣摩对方现在的心理更为重要。这是一场心理的较量。

    普林斯顿大学思维练习(三)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第二年,他回到了西班牙,饱受赞誉,也受到了一些人的嘲讽。一次,在西班牙的一个宴会上,几个王室贵族轻蔑地对哥伦布说道:“哥伦布先生,您到了一个欧洲人从来没有到过的地方,这很了不起吗?在我们看来,只要是向西航行,谁都会找到那块陆地,它实在是太平常的一件事了。”说着这些人一起哄笑起来。

    哥伦布不慌不忙地说道:“大家真的认为这是件很平常的事吗?”

    “是的,它再简单不过,任何人都可以办到。”贵族们继续起哄。

    “好吧,为了证实‘简单的事,任何人都可以办到’这一观点,”哥伦布顺手拿起一只熟鸡蛋,说道,“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各位先生,你们谁来试试把鸡蛋立在桌子上?”

    有几个人走上前去试了试,都没能把鸡蛋竖立起来,他们不甘心地说道:“鸡蛋是椭圆的,不可能竖立起来,恐怕没人能办到,这个实验很愚蠢。”

    那么,哥伦布是如何把鸡蛋竖立起来,说服众人的呢?!

    ?刘彦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