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铺子的发展

    庄氏没有想到儿子的态度这般强硬且坚持,她一时间有些不知怎么办才好,曲薏见状在她手臂上轻轻拍了拍,以一种保护者的姿态站在她身旁。

    不知道到想到了什么,庄氏选择了沉默,她垂下眼皮不去看赵红梅和儿子对峙的样子,她觉得既然儿子想要那样处理,那就这样吧。

    迫于压力赵红梅对庄氏道了歉,但这相当于她是被梁康生按着头道歉的,嘴里说着道歉的话,眼里却满是怨毒和愤恨,庄氏低着头没看到,梁康生和曲薏倒是看到了,但是并不在意。

    其实刚才梁康生对赵红梅疾声厉色的时候,曲薏的耳尖微红,他沉默低调地站在庄氏身旁,一眨不眨地看着梁康生,心跳比平时更快几分,嘴角也不由自主地往上扬了一点。

    平时的梁康生是温润的,有一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谦和有礼,几乎很少见到他这个样子,曲薏越看越觉得这样的梁康生耀眼夺目,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在同一时刻融合在了一个人身上,丝毫不显得别扭。

    这是上辈子的梁康生从来没有表露过的一面,上辈子梁父去世后,为了让梁康生的身子有所好转,庄氏和曲薏想尽了办法,可惜药不对症都没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日渐消瘦。

    想要让关心自己的放心,梁康生也尽量不要做出让大家挂心的事,天气好的时候,身子好一些就在院子里晒晒太阳,天气不好或者身子不舒服,就乖乖躺在床上看书,情绪过于激动对他的身体而言没有益处。

    曲薏能明白梁康生今天稍微过火的愤怒来自哪里,从上辈子发生的事就能看出,庄庆泽夫妻没有把梁家人当成亲人,费尽心思算计、伤害。

    尽管这辈子在他们防范下,庄庆泽和赵红梅想要对梁家做什么没能成功,但这辈子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显然和上辈子是一样的,对他们再好也不能改变两家人的关系,那何必太客气呢?

    曲薏把心头的激荡压下,依旧站在庄氏身旁,他虽然不方便对庄氏娘家的事多嘴,不过他既然已经是梁家人,他表现出支持的态度或许能让庄氏心里好受一些。

    赵红梅在道了歉后自觉被小辈为难,在梁家丢脸、难堪、再难待下去,她也做不到像平时那样拉下脸来再说其他的,非常僵硬地告辞离开。

    此刻庄氏也有些不知如何面对这个弟妹,对方要走她还觉得松了口气,尽量像往常一样把对方送走,不同的是不像以前会给一大堆东西。

    等赵红梅走了,庄氏还有些恍然,梁康生看着自己的母亲对她在纠结什么心里有数,皱眉想了一下对她说:“娘,儿子如今已是秀才,您是秀才的娘,虽说放眼大渝国秀才功名不算什么,可是在咱们这个小县之中,也算是有名分的书人了,您是我的娘,有些事再像以往那般随意恐怕有些不合时宜。”

    “小舅这次被带走,小舅母找到您想让您一口答应帮她和小舅解决麻烦,庄族是咱们本族,如果小舅真的哪里做得不对,族里能看在咱们家的面上不惩戒他,那下一次、下下一次,他若是再做了其他的事,不再是咱们族里能解决的,您打算怎么办?”

    “不管是朝廷的律法还是宗族的规矩,既然制定了出来那就是要大家遵守的,违反了律法、族规便应该受罚,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论事情大小,不论后果有无。”

    梁康生说得严肃,庄氏听了他的话却只想笑,怎么在儿子心里自己好像成为了一个为了弟弟是非不分的糊涂姐姐?

    她刚才恍然其实是在想弟妹的道歉,仔细回想起来弟弟和弟妹对自己好像是挺随意的,仿佛不论找自己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听了刚才儿子的话,再听弟妹的道歉,她才恍然发现,自己应该是那个被他们尊重的姐姐。

    庄氏揉了揉额角:“康生你想岔了,娘心里有数,虽然娘会心疼你小舅,但是他如果做错了事,娘不会拦着族里对他进行惩戒。”

    只是在他受罚了之后会想办法照顾他,这是庄氏没有说出口的,让她彻底不管弟弟太难,做到这一步已经让她颇为煎熬了。

    梁康生见她说的话是发自内心的,不是随口忽悠自己,便也不继续说这些扫兴的话,他和曲薏找过来就是想着赵红梅来了担心她被赵红梅哄骗,如果赵红梅走了他们也转身就走有些怪异,就留了下来。

    庄氏心里还是想着庄庆泽的事,气氛一时间有些沉默,曲薏见状突然想到了他前些日子同梁康生说过的事,开口问:“娘,咱们家县城的铺子还空着没整理呢?”

    “呃?啊,对,还空着呢。”庄氏愣了一下才明白曲薏说的是什么,她之前想着等家里银子宽裕一些了就把那两间铺子用起来,买了放着什么不做着实浪费,如今手头倒是有了一点余钱,可惜太少不够用。

    梁家招来的佃农在五月盖好了他们的住的房子,到了六月,梁家找曲大牛他们种下的粮食开始陆续成熟,最先收获的是土豆,然后是黄豆、绿豆、红豆、豌豆、蚕豆这些豆类。

    因为当初是按照种类、考虑到成熟时间再种下的,所以收获的时候基本是一种接着一种,不是猛地一下成熟一大片,只要紧着干活就不会耽误收割。

    豆子类的梁家自己留了部分吃,剩下的都晒干卖给粮商,土豆保存稍微麻烦,原本也打算便宜卖掉,不过几户佃农家里的粮食都快见底了,主动提出把分给他们的那部分粮食全都换成土豆。

    如此换来的土豆放着够他们差不多吃到秋收,那时候地里的红薯也熟了,又能有粮食续上,而且收了粮食的地收拾收拾追够肥还能再种一轮,梁家不插手佃农干活,他们可以自主安排,再种一轮豆子或者别的都成。

    当初梁家的一百五十亩地,一共种了二十亩地的土豆,二十亩地的红薯,剩下的全都种的豆子,最容易种活的黄豆种了足足五十亩,因为地不够肥,一亩地平均能收一百斤左右,红豆、绿豆、豌豆、蚕豆这些加起来种了六十亩地,红豆的产量最低,一亩地只能收五十斤左右,绿豆、豌豆和蚕豆差不多,一亩地能收七八十斤左右。

    这些豆子晒干了重量还会缩水一半,所以晒干了的黄豆其实只有两千五百斤左右,红豆二百五十斤左右,绿豆和豌豆分别四百斤左右,蚕豆八百斤左右。

    黄豆最便宜,卖给粮商两文一斤,红豆最贵,十文一斤,绿豆稍次,八文一斤,豌豆和蚕豆都是六文一斤,最终卖豆子统共得了近十八两银子。

    自家这些田地算是刚开荒完成不久的下等田,若是换成上好的良田种水稻、谷子,再精心侍弄,说不准卖粮都能得上百两。

    前两日庄氏把账目算出来后挺吃惊的,难怪富贵人家都喜欢买地,买地比把银子放在家里生灰好得多,地里种出来的粮食够家里人吃不说,还能卖钱。

    然而刚把银子拿到手,脑子里的想法还没从买地种粮的好处中抽离出来,就遇到弟弟的事,这会儿儿夫郎提起铺子,庄氏有些发愁。

    十八两银子不少,放在普通人家够一家人嚼用一两年,甚至乡下有些人家一辈子也就只能攒下来这么多,但如果要用于开铺子,那就不够了。

    两个大铺子,光是修缮一番就要一笔钱,庄氏想的是铺子的位置虽偏但是幽静,可以开个茶楼,开在这种角落的茶楼不可能像官道旁边的茶棚那般,只为吸引路过的行人喝口茶水解渴,茶楼的桌椅板凳需要用好的,还要想办法买点好茶回来,寻一位说书先生……

    这些安排全都得用银子才能做到,庄氏想着那仅有的十八两银子,觉得还是把自己的想法再往后挪一挪吧,等今年的新酒开封卖了再考虑或许会好些。

    梁康生这回没有猜到他娘的想法,见她迟迟没有说话,母子之间不用顾忌,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娘,之前我听爹说您想开个茶楼?我是觉得那个位置开茶楼着实偏了些,不如换成开书铺?”

    茶楼是一个他们全家又都不了解的行业,不像种地还能找曲家或者孟家问一问,他娘若是真想开茶楼,他倒也可以写信问问方俊彦,找方家帮忙一二,方家家大业大,就算没开茶楼想必也会有所涉猎。

    但是梁康生觉得总找方俊彦不好,已经在庄庆泽的事上拜托过他了,开茶楼不是必须的,能不找就不找,朋友之间的情谊是有数的,提前消耗了情谊以后联系就会生疏很多。

    如果换成开书铺,梁康生一个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了,他书多年对书铺不说十分了解也有五六分,且他有秀才功名在身,在县城开个书铺不至于有人故意使绊子。

    第188章庄族的处置

    其实梁康生想开的书铺和普通的书铺还有些微差别,他打算等他娘同意开这个提议,且家里的铺子已经开始收拾起来再提,那样可能更好些。

    对庄氏而言不论是茶楼还是书铺都是陌生的,她听着儿子明说了想要开书铺自然轻易不会反对,自家儿子本就要书,家里开了书铺正好方便他看书。

    只是开书铺要用到的银子估计不少,书可不便宜,最普通的书就动辄一两银子、二两银子一本,一架书少说要一、二百两。

    仔细想想如果改成开书铺,恐怕没有五、六百两不够看,庄氏的心不禁一颤,这成本……

    看着庄氏明明想答应却突然变差的脸色,梁康生猜测他娘是不是还有旁的担心,只是因为薏哥儿在一旁不好意思直说,就使了个眼色让曲薏先出去一下,他问明白。

    曲薏收到了梁康生的眼神示意,找了个借口就出去了,他最近已经差不多把夏天的果酒酿完了,天天都会去看一看,观察变化做好记录,这样一来以后就算把酿果酒的事交给了其他人,也好让人可以根据他记下来的东西做事

    等到堂屋就剩下他们母子两人,梁康生坐到庄氏身旁:“娘,您在担心什么,如果是铺子的事,不妨与儿子直说。”

    庄氏不想让儿子跟着她担心钱财的问题,在她心里儿子还是应该以书为主,所以她摇了摇头没有说什么。

    梁康生耐心地陪着她:“娘,您不说儿子便不知道,咱们是一家人,我已娶了夫郎成家,我也没有再把自己当成不用操心家里事的孩子。”

    顿了顿,他接着说:“只是如果您有什么事不方便同儿子说,那您记得同爹商量,或者咱们一家人一起商量着解决问题。”

    梁康生这番话让庄氏想到了先前那会儿她认真考虑过的一件事,儿子已经长大,她要习惯儿子的变化,也必须习惯让儿子他们来一起处理家里的事。

    思虑一番,庄氏开口对梁康生道出了她对开书铺的担心,书贵是其一,自家的铺子太大了从哪里买这么多书是其二。

    至于说开了书铺之后有没有人来买书,她倒不是很担心,这些年大渝国泰民安,愿意花钱送家中小孩书的人越来越多,便宜点总能卖出去,且书不会放坏,只要防好虫、防好水,在书铺摆几年都没问题。

    梁康生原本打算的是等书铺开起来再同家里说自己的想法,既然娘担心开书铺要花费的钱过多,他就提前把自己的想法同她说一说吧。

    说到底,梁康生会有那样的想法和家里书铺位置有关,也考虑到了自家铺子的面积大这一点。

    他的打算是只做几扇书架,其他地方就像茶楼那般做成桌凳,前来书铺的人不论买或不买书都可以坐在书铺看书。

    像省城、府城那些地方的书铺是怎么样的暂且不提,至少阳安县的其他几家书铺都是开在热闹的街区,那样的位置注定了铺子不会便宜,所以书铺都相对来说偏小,布局紧凑,顶多是在边角位置搭一两张桌凳供人休息。

    把铺子的大部分空位布置成书桌,就不用准备太多的书架,在备书这个问题上自然不用准备太多银钱。

    第二点就是书铺里卖什么书,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现如今普通书铺卖的书不少,有启蒙要用的包括三百千在内的蒙学十三经,还有接下来科考重点的四书五经,以及有关于四书五经的各种注解,有历代大家的文章,也有当代文豪大儒们的心得。

    剩下就是些其他门类的了,比如史书、算经、农书、天文、地质等等,还有爱好写文章诗词的文人写作的文集、诗集、游记,以及量大又更新极快的话本等等。

    常规的书籍自己找人印或者抄都成,有些需要门路的书就看各个书铺的本事了,比如说县试、府试、院试、乡试甚至会试这些科考考官的文集。

    这对即将参加科考的考生而言还是挺重要的,毕竟考官尤其是主考官的喜好最终很可能影响了科考的结果。

    梁康生在提出开书铺之前就认真地考虑过自家书铺卖什么书,启蒙书籍、科考书籍那是必须的,至于说其他类别的市面上常见的也能卖,但是话本和考官文集他们要不要考虑?

    不可否认话本来钱很快,但是同样的,就算是写得很好的话本也只会在最受欢迎那一阵卖得好,之后就卖不动了,而且要卖话本就得签下擅长写话本的先生,一般有名气的先生都是同大书铺签,他们家估计找不到门路。

    考官文集和话本一样,甚至比话本还容易放在铺子里吃灰,也更加不适合梁家。

    乡试和会试分别在省城和京城,同阳安县一个小县城完全挨不上边,考官都接触不到。

    而县试、府试和院试的考官是当地官员,虽然相对来说距离更近,但是当地官员要出文集定然不会那么随意,梁家暂时没有能耐,可能卖书挣的钱还不够寻门路打点。

    把各种因素考虑进去之后,梁康生的想法是暂时只卖蒙学和科考书籍,收集一些旁类书籍就成。

    虽然梁家书铺的书种类不多,但是大家可以在梁家书铺坐着看书,算是梁家书铺的优势。

    庄氏听着儿子把他的想法和考量一一说完,心里的担忧稍微减少,如果只是蒙学和科考书籍,需要的钱财会少很多,毕竟这些书是最普遍的,不需要四处找书,直接寻一个靠谱的印书坊印制一批出来即可,成本会低很多。

    梁康生看着他娘眉间的皱纹平整了下来,相信她这下是真的放心了,又说了两句才继续回去看书,明日就到了去找夫子上课的时候,他还得把昨日写好的文章誊抄完。

    有了书铺的事分散庄氏的心神,她心里虽然依旧挂念着弟弟,但至少状态看着比之前好了很多,不至于一眼看着就心事重重的。

    赵红梅被气走的第四天中午,庄庆明的回信总算送到了梁家。

    信送到的时候梁家刚吃了午饭,梁父还没有去酒坊,一家人都在一块,庄氏迫不及待地把信拆了,然而信的内容让她犹如被人迎头一击,脑子一下就懵了。

    庄庆明的叙述十分公正,没有替庄庆泽掩饰的意思,直接就说明白了庄庆泽为什么会被带回族里。

    就是因为族里人发现他打着梁家酒坊和庄族人的名义做买卖不讲信誉,往酒里兑水,这违背了族规,是族里惩罚他的主要原因,鞭二十。

    此外,庄族人还发现他在外面说梁家酒坊的坏话,这叫多舌,同样违背了族规,鞭十。

    庄庆泽一共要被打三十鞭,族里惩罚做错事族人的可不是普通的鞭子,是特制的,既会把人抽得很痛,还能保证不伤筋骨,三十鞭下来,他恐怕得在床上躺一两个月。

    考虑到庄庆泽已经脱离了庄族在外面居住,所以按照族规把人打了之后,族里就安排人把他又送回了他现在的居所。

    就是因为路上要带着庄庆泽,所以脚程比较慢,信这天才到。

    换句话说,庄氏他们收到了来自庄族的信,也就意味着庄庆泽也已经被送到了阳安县。

    一开始,庄氏看着弟弟被族里抽了三十鞭时差点急晕过去,结果往后看明白了弟弟挨打的缘由,她顿时有种脑子被人活生生撕裂成为了两半的感觉。

    一边,她作为姐姐心疼弟弟被打,一边,她作为梁家人对他所作所为难以接受。

    庄氏是梁家唯一一个不知情的人,陡然听说了弟弟做下这样的事,她还觉得十分难堪,没脸面对相公和儿子。

    如果这会儿庄庆泽站在她面前,她恐怕会控制不住自己质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往酒里掺水可以说是他动了歪脑筋想多挣钱,但是在外面说梁家酒坊不好的话呢,这又是为什么?

    庄氏的神情空了好一会儿,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掏心掏肺对待的弟弟会做出这样的事,以前那些不愉快顶多算是他做事欠考虑。

    梁康生和曲薏都担心地看着庄氏,事先已经做了多种准备,结果才这种程度的事就让她这么难以接受,如果让她再知道别的,岂不是受到更大的刺激。

    梁父使了个眼神让梁康生和曲薏先走一步,他留下来单独同妻子说说话,开导她。

    作为母亲,庄氏定然是不希望把她脆弱的样子暴露在孩子们面前的,所以梁康生和曲薏没有强留,听话地离开用饭的偏厅。

    曲薏和梁康生慢慢地往外走,低声讨论:“真没想到族里会这么快就把小舅处置了,我还以为会再看看咱们家的意思。”

    “快点才对,这种小事没必要问我们,问了我们反而落下乘。”梁康生倒是听满意庄族的处置,再多打几鞭都不为过,“只希望爹能劝得住娘,不知道爹会怎么说,小舅已经被送了回来,估计是让娘不管他吧。”

    第189章南楼书馆

    梁康生猜测的没错,梁父的意思就是不管,说实话他现在已经不气愤了,所以才能这般头脑清醒地思考怎么劝妻子如何对待庄庆泽,这种时候不去搭理他,他自己自然而然就会感觉心虚。

    而且按照梁父和梁康生之前商量的,让庄氏同庄庆泽断了联系的最好办法就是慢慢疏远他们的关系,只要见面少了,牵绊少了,感情自然淡。

    这会儿庄氏正在气头上,所以她一口就答应了梁父的提议,不去看被打得可能一两个月下不了床的弟弟。

    等到过了两日,庄氏的气头过去了,她对弟弟终归是担心的,再加上还有她过世爹娘的嘱托,她又开始犹豫纠结,想着要不去看看弟弟的伤势如何了,有没有她要做的事。

    可是转念一想弟弟在外面做的那些事无疑是在害梁家,相公没有生气、没有怪她不说,反而一直安慰她,只是提了一个要求不让她去看弟弟的要求,这么简单的事她要是都做不到,岂不是要伤了自家人的心。

    衡量再三,庄氏最终没有去看望庄庆泽,也没有让人带东西给他,做到了一开始她对梁父的承诺。

    其实庄氏心里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弟弟做了那样的错事肯定寒了相公的心,等他亲自前来梁家道歉,那至少说明他明白了自己哪里做错,她到时候就厚着脸皮请相公原谅他。

    最终的事实会让庄氏明白,她想象的和实际不同,一直等到七月底,梁家新开封的酒被各个商行运走,梁家的书铺开张,庄庆泽都没有到梁家来一次。

    梁家这年的新酒有“杜康”系统在,只有一坛中途失败没成功,别的都酿成了,其中两罐用山泉水酿成的酒味道比水井酿出来的酒更清冽。

    梁父一开始并不知情,梁康生当初用山泉水的时候是瞒着他的,毕竟梁家多年来用的都是酒坊的那口水井,如果贸然换一种水,梁父肯定不会同意。

    这会儿酒已经酿成了,待梁父尝出来了酒味不同,梁康生才把其中原委徐徐道来,原来这种尝起来口感稍有不同的酒是用不同的水酿成的。

    酿酒那会儿为了瞒着梁父,梁康生也是想了不少办法,好在结果是好的,用山泉说酿成的酒确实就像神仙系统说的那般,味道更加好。

    “儿子,爹如果知道定然不赞同你这样”乱来”,不过你有分寸,就用了两罐试试,这样很好,酿出来的酒也好,不愧是我梁家的孩子!”梁父心情大好,嘴角都几乎咧到了耳后根。

    如果其他人这样先斩后奏,就算酿出来了好酒,梁父肯定也没这么轻易就把事情揭过,对梁康生就不会那样了。

    自己的儿子身子好了,愿意学习酿酒的手艺,说实话这已经让他很满意了,更不用说儿子还愿意花心思钻研,就算把酒酿坏了他得表现得高高兴兴的。

    两罐山泉水酿出来的酒梁父都没有卖,而是封存在了老窖中,也打算明年多用山泉水酿酒试试,不过酒坊祖传的井水也不可不用,毕竟井水酿酒是梁家祖辈传承的。

    不怪梁父谨小慎微,主要是山泉水酿成的酒如今只是新酒,味道好是好,总的来说却不够味儿,万一多放两年味道变差了可不行。

    所以,如果这种酒多放几年成为老酒了,还是比井水酿成的老酒味道好,梁父才会真正多用山泉水酿酒。

    在酒坊开窖清点酒、卖酒期间,梁康生抽空和梁父忙着酒坊的事,曲薏就想尽办法把庄氏的注意力引到书铺上,先用卖豆子得的银子修缮铺子。

    这两个铺子太久没有用了,就同年久失修的房子一样,看着破破烂烂的,不过实际上它们没有看上去那么糟糕。

    首先,梁柱都是好的,不用换,其次当初的墙都是用青砖修的,整体来说没有问题,也不用新砌墙。

    就是屋顶的瓦片掉落了些,墙体也因此变脏,墙上刷的石灰脱落,地面落了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让屋里屋外都看着斑驳脏乱。

    大概是房子的状况比预想的好很多,庄氏的心情肉眼可见地好了不少,她跟着忙碌起来,看了房子就找人去砖窑买瓦片,要开新书铺必须把上面那些用了多年的瓦片都换了。

    然后是让人把两间铺子里还留着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搬走打扫干净,铺子相邻的那堵墙拆掉,让两间铺子连在一起。

    等到瓦、墙这些主要部分都整理完,又换上了新的窗花和门板,两间铺子瞬间焕然一新,看着通透敞亮,再没有了之前破败之感。

    曲薏跟着庄氏一起忙活,屋子打扫出来了,又找来了花匠在书铺外种上一圈兰草,便是还没有书放进去,这铺子就好像有了一股诗书之气。

    整理这两个铺子,十八两银子用光不说,梁父那边卖酒的银子也补贴了二十两,这才把书柜、书桌等非书本的东西添置完。

    等梁父和梁康生忙完了酒坊的事,抽空到自家书铺一看,发现这书铺比他们想的更好,难怪花了这么多银子。

    接下来的事就是等着书铺里的书册到位了,一开始决定了做书铺,梁康生就联系了阳安县一家不错的印书坊印制五十套蒙学十三经,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诗词对韵》等十三本给小孩开蒙的书。

    其中三百千是最基础的,有些只求识字不继续书考科举的孩子只会学这三本,所以这三本书梁康生单独多印了五十套。

    接下来就是四书五经了,四书五经适合那些要就像书,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总体来说这样的学子在小县城里不多,所以梁康生只在印书坊定了三十套。

    有关于四书五经的注解也是科考学子能则的,他自己整理了一套历代名家和当代大儒已经广为流传的注解,也印了三十套。

    找印书坊印书只要不重新雕版就会很便宜,像蒙书的字数少,纸张、油墨用得少,一套下来才一两银子多点,所有的蒙书花了八十两银子。

    四书五经更厚实,一套九本书要接近二两银子,三十套用了五十四两银子。

    四书五经的注解更厚,有些甚至是原书的两三倍,而且梁康生手上的书多,所以他就整理出来了足足十七本,其中六本都是印书坊没有雕版的,单独让工匠给雕版又是一笔钱,这些书就用了二百五十两银子。

    此外剩下的书就不用准备太多了,找人抄书更合适,一本抄写三份即可。

    林林总总这些书一共花了近四百两,好在一开始梁康生就把自己和曲薏攒的私房钱拿了出来,不然今年酒坊的收益还不够印书。

    当初庄氏还想着五六百两银子把整个书铺添满,实际上就这么两排书架的书就花了四百两,真要把梁家这两个大铺子添满,几千两估计都够呛。

    不过也就是这一下花钱多,这么多书够卖挺长一段时间了,别的书铺能有更多书,其实大部分都是非科考的书凑数罢了。

    等所有的书都齐全了,差不多刚好书架每一层都有书放着,不会显得书架空荡荡的,但是书的总量不多,又不会每一个格子书太多挤在一起显得局促。

    “儿子,咱们家书铺的牌匾做好了没?”梁父满意地打量着书铺,越看越满意,虽然准备书用了不少银子,但是看着这样通透敞亮的书铺,他觉得很值得。

    “薏哥儿问过了,说是今天刷最后一遍漆,等漆晾干了就行。”梁康生也对自家书铺十分满意。

    书铺的名字梁康生坚持让梁父来取,梁父识字没错,但他没什么文采,担心自己瞎琢磨出来的名字不够好,就翻找了不少诗词集。

    谁知道他越看越不知道选什么,最后随意翻书闭眼指了一句——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

    想着自家书铺的位置在阳安城内的南边,梁家酒坊也在阳安县城外以南,干脆就把书铺名字定为了“南楼书馆”。

    在天气最为炎热的七月,南楼书馆牌匾上的红布被撤下,放鞭炮正式开业了。

    庄氏这么些天完全把弟弟庄庆泽的事忘了,她忙得都快脚打后脑勺了,晚上一闭眼就睡着,哪还有功夫再想弟弟如何如何,终于开业了,她只觉得这么多天的忙碌非常值得。

    书馆开业虽然没有宣传,但是梁康生毕竟是阳安县的秀才公之一,在开业当天还是有不少人前来捧场,这样一来这个小小的书馆也算是进入了阳安县书人的眼里。

    卫阳、郑信他们这些同梁康生相熟的同窗看着书馆里仅有“可怜兮兮”的两排书架,调侃梁家书馆虽小,名却取得有志气。

    不过也就是书馆开业的时候有人,到了中午客人们一走,书馆就变得分外冷清,原因很简单,梁家的这个南楼书馆卖的书少,位置又偏僻,就算书价定得比其他书铺的低,一开始也很难吸引到足够的客人。

    第190章第一个客人

    不只是第一天下午冷冷清清,接下来的好几日都没有一个客人上门。

    掌柜和小二等得着急,脸上起了好些个上火长的疙瘩,就快要按捺不住,违背少东家的叮嘱去街上宣传自家书馆时,终于等来了一位穿着长袍的书人。

    这个年轻书生神色稍显拘谨,他先逛了一圈书馆的两排书架,几乎把每一本不同的书都翻开来看了一眼,期间时不时回头看看掌柜的位置,好像是担心自己看久了会被掌柜嫌弃、催促。

    被梁康生叮嘱过很多次的掌柜显然不会那样做,他发现了这位来之不易的客人的紧张,就低头拨弄算盘假装算账,不开口说什么,让那个书生放松了不少。

    然后,书生似乎是看中了书馆中的两本书,他在两本书里纠结了好一会儿,最终放下其中一本,拿着另一本到柜台付账。

    站在柜台外面,书生似乎摸了摸自己放银子的荷包,心疼地问:“掌柜的,这本书多少钱?”

    掌柜早就对自家书馆的书了若指掌,一看封面就明白这本书的价钱:“这位书生,本书是前朝大儒的批注,纸张、油墨都是用的上好的,所以稍微贵一点,要一两银子又八钱。”

    刚才掌柜在前面说了一通书如何如何,把书生说得心头一紧,像这样的书寻常一本便要二两银子左右,他这次出门仅带上了自己省吃俭用刚存起来的二两银子,如果不够怎么办?

    没想到掌柜嘴里说着贵,这本书却只要一两银子又八钱,书生喜出望外,他带的钱不仅够买书,还能剩下二钱再去买半刀纸,实在是太好了!

    书生当即准备掏荷包给钱,没想到掌柜伸手挡了他一下,面色和善地问:“这位书生,冒昧问一句,方才看你似乎是看中了两本书,只选了这一本,不知道是书不和你意还是另有缘由?”

    掌柜看着书生穿的长袍边角都洗得泛白了,猜测他没有选择买两本书是因为囊中羞涩,不过这样多此一举问一下不是羞辱人,而是掌柜另有打算。

    看着书生的神态紧张了起来,掌柜赶紧解释:“小店刚开业,东家想知道诸位书人会愿意买什么样的书,所以才多此一问,还请书生勿怪。”

    书生虽然拘谨,但是他双眸清明,五官清正,不是小肚鸡肠之辈,弄明白了书馆掌柜的意思后羞涩一笑,对掌柜拱拱手:“小生姓田,不是什么特别的原因不选那本书,是在下暂时只有买一本书的钱。”

    “原来如此。”掌柜的神情更加和善了,笑眯眯地看着田书生,“田书生,我有一个提议,不知道你可有时间听一听?”

    田书生对南楼书馆和掌柜的印象不错,他又不着急赶时间,就想着听一听掌柜要说什么:“洗耳恭听。”

    “田书生,小店售卖的书其实你可以在那边的桌凳上誊抄后带走抄本。”掌柜示意田书生看看书柜后面那排得整齐的桌凳。

    见田书生的表情震惊,掌柜继续说:“考虑到客人们不一定带了笔墨出门,小店还提供笔墨纸砚,纸和墨须得您花钱购买,笔、砚则能租用,你要是愿意自己抄书不妨试试?”

    说着,掌柜指了指柜台上方悬挂的小方牌,类似于酒楼、饭馆挂的菜牌子,上面写明了笔墨纸砚这些东西的价钱。

    田书生的嗓子眼发干,他眼珠子盯着这些小方牌一眨不眨,掌柜也不开口催他,耐心地等着。

    等最初的震惊缓过来后,田书生的脑子开始动了起来,租用笔和砚都是用一次五文,墨和纸则不同,墨条有三百文一根的、四百文一根的和五百文一根的三种,纸有四百文一刀、六百文一刀两种。

    如果他要抄这两本书,纸可能会用到一刀,选择最便宜的要四百文,墨用不完一条,但是墨条不可能像纸那样一刀分成两半卖,只能买一条,他平时用的就是三百文一条的墨,再加上五文租笔和五文租砚,一共只花七百一十文就能抄走两本书?

    算出来这个数字,田书生又傻了,他觉得这个价钱太便宜了,忍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弄错了。

    掌柜见书生的神色几番变换,估计他已经想明白了,但是还没做决定,就把书馆准备的笔墨纸砚都摆出来。

    是真的可以抄书带走,不用买书!田书生看到这些东西的这一刻愿意相信了,他激动得嘴皮都抖了抖,还是忍住激动再向掌柜确认:“掌柜,我要一刀纸、一条墨,再租一支笔、一个砚台,真的可以抄了书带走?”

    掌柜的态度一如既往:“没问题,一共是七百又十文,还有五十文书的押金,田书生你记得抄完后把原书还到柜台,五十文押金退给你。”

    田书生定了定神,听到掌柜说五十文押金,心想就算那五十文不还给他,花七百六十文抄走两本书也省了太多。

    但万一掌柜在骗人,那他买纸和墨的钱可就拿不回来了,不过他本就要用纸和墨,如果买了纸、墨不能抄书,那他买书就要再往后推一推……

    最后犹豫了片刻,田书生咬牙把钱给了,拿上自己买的东西和另外那本想买的书,坐到书柜后面的桌凳上,奋笔疾书。

    两本书,便是他不用在乎版面整洁,要抄写完也得费不少时间,担心掌柜随时把他撵走,田书生写得极快,一个时辰后他才写完了一本,手和脖子都僵硬了。

    就在他换书的时候,掌柜过来了,把田书生吓一跳,不过书馆掌柜没有撵他的意思,而是端着一个托盘,上面是一个小茶壶和一个茶杯。

    “田书生,这是小店免费提供的清水,口渴了喝两口。”掌柜刻意强调了这个茶是免费的,然后别的什么都不说,转身就走。

    夏日炎热出汗多,田书生实在是口渴了,他把抄写好的纸晾干收起来,然后倒出一小杯喝掉,确实只是白水,连茶叶沫子都没有放,这倒是让他放心了些,毕竟若是喝了茶水,他不好意思不给银子。

    用了两个时辰,田书生把两本书誊抄完,他都快感觉不到自己的手和脖子了,全都十分僵硬,不过看着厚厚一叠纸,他满心满眼都是高兴。

    终究还有点担心,田书生等墨晾干了就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好,赶紧拿着两本书和笔、砚去找掌柜。

    掌柜不含糊,南楼书馆是正经开门做买卖的铺子,又不是黑店,五十文押金自然该退就退。

    不仅退钱,掌柜还叮嘱了一句:“田书生你下次可以自带笔墨纸砚来,只要小店还有位置,想抄什么书都没问题。”

    跨出南楼书馆,田书生依旧有些不敢相信,但是他手上那些写满了字的纸告诉他,他真的用七百文就“买”到了两本书。

    回头看了眼,田书生正好看到掌柜在收拾他不知不觉喝空了的茶壶,想着这间书馆里还有好些书是他以前没看过的,他不禁心头火热。

    最初梁康生设想的是在书馆里放桌子,供大家挑选书之时可以仔细看书,其他的都是后来曲薏陪着庄氏忙活的时候添进去的。

    比如说今天田书生遇到的租或售的笔墨纸砚,还有茶水,田书生喝的清水不花钱,泡了茶的根据不同的茶不同价。

    不论是笔墨纸砚还是茶水都十分便宜,尤其是茶水,价钱定得比茶楼低得多,笔墨这些不能低,就和外面一个价。

    之所以会添这些东西在书馆,是因为庄氏在筹备书馆的时候了解到了贫寒人家的学子书不容易。

    她生在庄族,族里有启蒙的学堂,幼时她没有见过外面的人书是如何,儿子书时又因为身体不好,几乎没去过学堂。

    所以她知道贫寒人家书不易,具体是什么样却并不清楚,这回在去县城的其他书铺“偷师”时,亲眼看到了不少学子的窘迫,故而动了恻隐之心。

    曲薏没有庄氏那么心软,不过他也觉得书人不容易,不论家境贫寒还是富足,想要在书上有成就都要下足功夫,所以他帮着庄氏一起考虑了不少。

    铺子是他们自家的,准备这些东西只是为了方便书人,不指望靠它们挣多少钱,不过随着后来到书馆的人越来越多,卖茶水和笔纸的收入竟然比卖书还高。

    田书生在这之后就成为了南楼书馆的常客,经常来一坐便是一下午,他不好意思干坐着,偶尔花二十文点一壶最便宜的茶水。

    不仅是他,渐渐地很快就有人发现了南楼书馆的不同,尤其是家境贫寒的学子,都快把这个书馆当成第二处学堂了。

    平时在学堂都很少能看到这么多书,别人家的藏书又不会无偿给他们看,等到南楼书馆的名气传出去后,每日都能看到书馆里至少坐半屋子的学子,有的安静地看着书,有的提笔疾写,没有一个人会在书馆的凳子上闲着。

    第191章关师傅

    南楼书馆的位置偏僻,自然环境清幽,没有人来人往的打扰,前来书、抄书的学子们一开始互相不太认识,后来见得多了,遇到实在想不明白的问题忍不住讨论几句,渐渐地就发现了不少同自己想法类似或者能一起探讨学问的人,结交为朋友。

    南楼书馆从一开始的小书馆起,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发展成了本县书人最大的聚集地之一。

    梁康生这两年里每隔三日就会到县城找夫子上课,课后来这里也结识了几个友人,包括书馆的第一位客人田书生,他对田书生颇为欣赏,后来离开了阳安县也同田书生长期保持书信往来。

    其实南楼书馆最奇特之处在于,旁的地方书人多了难免意见不统一,大家各执一词,想要说服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人。

    在南楼书馆却永远安安静静的,大家有什么要讨论的会自觉压低声音说话,尽量不影响到旁人。

    更后来,书馆里的书也不再只是梁家收集,还有从阳安县出去的书人们在其他地方看到了好书,也会让人或者自己抄一份送来。

    越来越多的书人在南楼书馆获得成长,从这里离开,改换门庭,施展抱负,他们都感激着南楼书馆和开办南楼书馆的梁家。

    这些都是书馆后来的发展,现在没人知道这个门可罗雀的小书铺最终真的匹配上了它的名字,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书馆。

    随着书馆开业,庄庆泽身上的鞭伤终于好得差不多了,他和赵红梅都一直关注着梁家,知道梁家新酒开窖,知道今年多卖了两成的酒,更知道庄氏把那两个破铺子折腾成了书馆。

    庄庆泽也不清楚自己是怎么想的,他能下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悄悄地去看梁家开的书馆,去的路上在心里不停地贬低梁家的书馆,认为脑袋被门夹了才会选择那样的地方开铺子。

    当他真的到了书馆外,看着刻着“南楼书馆”四个大字的牌匾,看着干净敞亮的铺子,看着里面摆满了整整两个书架的书,看着铺子里零散坐着的安静看书的书人,他有一种把这一切都毁掉的冲动。

    庄氏怎么能这样,在他被庄族人抽鞭子的时候,她口口声声说会帮自己,实际上她却什么都没做,这就是他的好姐姐、好姐夫!

    从书馆离开,庄庆泽接着就去了梁家酒坊,找上当初他威胁收买的小学徒。

    小学徒第一次做对不起东家的事是他被庄庆泽给的钱打动了,也想着庄庆泽是舅老爷,同东家关系好得像一家人,就收了钱。

    但是很快他就后悔了,先不提他该不该把东家的事说出去,就说舅老爷这种私下给钱的行为,明显就已经说明这件事是背着老爷他们的,是不光明的。

    不然以往常两家人的关系想知道什么,何必做这种小动作,徒惹人多想。

    等到舅老爷再次找上他,他更加后悔,但是被舅老爷吓了一通,他脑子不清醒又犯了错。

    所谓一步错,步步错,小学徒做下了对不住东家的事,违背了自己的良心,他后来想起来,觉得自己活该被东家送官。

    但是人总是会抱着侥幸心理,小学徒虽然这样想着,在没有东窗事发之前他还是希望舅老爷以后不要再找他了,他以后也一定洗心革面认真干活。

    然而事情与小学徒的愿望相违背,就在酒坊总算忙完了,考虑到秋收之前酒坊没活,梁父让大家回自己家休息一段时间的时候,庄庆泽身上的伤好了,他找上了小学徒。

    上一次他不仅威胁了一番还让小学徒去帮他打听几个老师傅的事,老师傅的事情小学徒不用打听都清楚,所以他既为自己不用做什么松口气,又担心如果舅老爷再找他怎么办。

    说起来老师傅的事同作坊又没关系,但是老师傅是酒坊的人,所以小学徒也想过,如果舅老爷真的又找来,他是继续替舅老爷办事,还是主动找东家说明白。

    小学徒一直没能做出决定,现在选择已经摆在了他眼前,他必须要挑选一条路走。

    其实他心里也知道,如果第一次收了钱想到不对劲就赶紧找东家认错,好好坦白或许东家不会怪他,后来他又把酒坊更重要的事说了出去,他那时候就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庄庆泽看着小学徒沉默的样子,瞄了眼小学徒身后那间破旧的土墙房,笑得有些狰狞:“你应该知道,你如果被送进了大牢,你家里会变成什么样,现在你就两个选择,一是坐牢后家破人亡,二是听我的话,拿着这个盒子去找个老师傅,如果把我的事办成了,这里的钱归你,以后你就跟着我做事,不用担心梁家。”

    庄庆泽的手上有一个小木盒子和一个小荷包,木盒子里是十两银子,他放了五个二两的小银锭,小荷包里是几块碎银子,加起来有一两多。

    十两银子是交给小学徒收买老师傅用的,其实完全可以用一张十两的银票,只是一张轻飘飘的银票不如沉甸甸的十两白银来得冲击大,黄金白银总是更加动人心。

    小学徒在庄庆泽的示意下打开了小盒子,阳光照在全新的银锭上,看上去银锭就像在发光一样,小学徒忍不住眯了眯眼。

    至于另一个小荷包,放在手上就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小学徒几乎瞬间就有了选择,他如今是家里的顶梁柱,如果他出事了这个家怎么办,但是背叛的话他不敢轻易说出口。

    庄庆泽不屑地撇了撇嘴,一开始不管说得对梁家多忠心,一样都会被银子打动,之前不过就是银子给得少了。

    等得不耐烦了,庄庆泽说:“在梁家酒坊你一个小学徒一年到头能挣几个钱,我记得你已经学了这么多年,早就可以独立酿酒了吧,只要再找个老师傅,来了我的酒坊以后你就是酿酒师傅,你自己好好考虑考虑。”

    先给人画了一个大饼,然后依旧是威胁:“要是三日后你没有把人给我带来,你就等着去吃牢饭。”

    说完,庄庆泽就走了,他相信以这个小学徒以往的行事风格,会知道应该怎么做。

    把事情安排了下去,庄庆泽的心情好极了,他家的地已经买了,前段时间赵红梅也找人把酒坊盖好了,他清楚梁家酒坊里有什么,也在躺着养伤的时候全都口述出来让赵红梅一一添置,如今就差酿酒的人和材料。

    他仿佛看到了自家酒坊的酒酿成后击败梁家酒坊的样子,想着自己以前零散买十几亩地变成几百亩,还想着在县城最繁华的地方也买铺子做买卖……

    以往庄庆泽和赵红梅一直都把梁家的家产当成是他们自己的钱财,如今看来想把梁家弄到手不容易了,他们的想法就一致由觊觎变为彻彻底底的破坏,他要在挣钱的同时继续整梁家,让梁有醑和庄庆蓉一辈子都后悔莫及。

    虽然庄庆泽爱做梦,但他对小学徒的心理还是把握准了的,小学徒选择了帮他做事,但是他不仔细想想,让一个小学徒在去说服忠心耿耿的老师傅离开梁家是一件没那么容易的事。

    当初梁家酒坊差点支撑不住时,这些老师傅们都愿意留下来陪着当年的少东家共渡难关,如今这么多年又过去了,梁父对老师傅们向来敬重有加,他们可没有理由对不住梁家。

    小学徒平时都跟着酒坊一个姓关的老师傅干活,他决定听庄庆泽的后就考虑找自己最熟悉的关师傅,不过他也知道不能找关师傅直接说自己的意思。

    他想了想打算问关师傅觉不觉得在梁家委屈了,他老人家手艺这么好,自己学了这么多年也学了不少,其实就他们师徒二人已经很厉害了。

    听着这个自己带了多年的小学徒说出这样的话,关师傅又惊又气:“你小子说的这些都是什么屁话,你以为你有多大的能耐,还当自己能出师了,你给我滚回去好好反省反省,想不明白就别出现在老头子跟前,不然有你好果子吃!”

    关师傅当即把人赶了出去,他一开始没想太多,他当年也是做了多年学徒,体会过做学徒不容易,所以他只当这小子一时想岔了,打算冷一冷让他自己想明白,以后踏踏实实干活。

    谁知道第二天小学徒又来了,关师傅骂得都快动手了,他还死皮赖脸地不愿意走,弄得关师傅困惑不已,他觉得着实有些奇怪,这个徒弟在他印象中可不是这种没皮没脸的,按理说昨天被他劈头盖脸骂一顿,就应该明白错在哪里了。

    发现不对劲,关师傅再度把人赶出门后没来得及冷静下来仔细想,就被他的小孙子拉着非要出门去,结果出门一转角又碰上了小学徒。

    还在气头上的关师傅干脆不理会他,自顾自领着孙子走,照孙子要求的去街上给他买玩具和糕点,他平时在酒坊忙,难得有时间陪陪孙子。

    第192章诈一诈

    一路上,小学徒都悄悄地跟着关师傅,看着关师傅耐心地陪着孙子,心里十分羡慕,他小时候可没有爷爷的关心。

    同时,他心里也十分忐忑,他担心自己还没说服关师傅的时候对方把事情告诉了东家,如果他已经把关师傅说服了那倒是无所谓。

    关师傅也发现了小学徒跟着自己,他怎么看怎么觉得这个学徒像是盯梢的似的,现在这会儿有什么可让他盯着的,又不酿酒?

    关师傅很快就自认为想通了事情的关窍,会不是这个臭小子怕他这两天干的混账事被自己告诉东家?

    可这臭小子不就是做学徒做久了心里有点不满发泄两句而已,有必要那么害怕吗,自己都说了让他回去反省,意思就是不会说出去。

    关师傅陪着小孙子出去了一趟后回去,仔细琢磨着这件事,总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自己没想到,回去想了好一会儿,他决定让儿子出去看看小学徒还在不在,如果人不在了那就去找东家,看能不能请东家前来,最好悄悄的。

    小学徒已经走了,他主要是害怕关师傅把事情说出去,见关师傅没有把事情说出去的意思,他就回去了,打算明天带着钱再来找关师傅。

    关师傅想不明白的东西,梁父略一琢磨倒是有了好几个猜测,他觉得这小学徒可不仅仅是对做学徒不满,他是想让关师傅带着他出去单干呢。

    可不得了,这小学徒平时看不出来心思这么多,还是说他这样做背后有人指点?如果是有人指点,这个人会不会又是庄庆泽?

    关师傅对酒坊的忠心梁父不会有半分怀疑,他就直接把自己猜想的前一半说了出来:“关师傅,目前还不能确定是不是那样,直接问恐怕问不出来什么,老关你要不然诈一诈宋根,先答应跟他走,看他葫芦里埋的是什么药。”

    关师傅听梁父这样说,自己也脑补了不少,什么有人想要偷梁家的酿酒方子,小学徒宋根被人蛊惑了,还想让自己也背叛东家。

    这个臭小子不是东西,那背后的人更不是东西,心痛生气的同时,关师傅不得不庆幸他还没有让小学徒跟着学更多酿酒的手艺。

    不用梁父多说,关师傅就答应了,他之前对小学徒是很用心的,如今徒弟走了歪路,那就由他这个师傅来把他掰正,不过当务之急是帮着东家把背后起坏心思的狗东西抓出来,解决了狗东西,臭小子想怎么收拾都成。

    第三天,小学徒又来找关师傅了。

    关师傅仔细琢磨了一晚上,面对这个小学徒心情十分复杂,脸上却依旧义正言辞地骂他,让小学徒心里七上八下的,想着他今天若是不能把关师傅说通,那他怎么办。

    这一回小学徒孤注一掷,见面说了两句就把庄庆泽给他的小木盒子拿了出来,五颗圆润光洁的小银锭,摆在盒子里十分诱人。

    这是最后一天,小学徒把话敞开了说:“师傅,别的什么我都不说了,这银子是给您的第一份礼,您要是真明白我的意思,那这银子您就收下。”

    关师傅怔住了,他不是因为看到十两银子惊讶,而是他现在可以确定自己这个小学徒真的背叛了东家,东家的猜测是真的,不然就他如何能轻易拿出十两银子!

    小学徒却误会了自家师傅的意思,以为关师傅被十两银子打动了,他悄悄地松了口气,想着师傅既然动了心,那他要做的事就还有一线希望。

    小学徒加把劲劝说起来,不过接下来关师傅的态度并没有多大变化,只是他说的话比最开始迟疑了点,最终还是没松口,很快就把装了银子的木盒子塞到小学徒怀里,再度把人撵出门。

    跟在师傅身边多年,小学徒对关师傅的性格脾气不说了若指掌,至少大致还是了解的,如果关师傅真的还像一开始那么坚决,那他在看到了银子时就会把自己赶出门,而不是还听自己多说了几句。

    但是依旧没能把人说动,小学徒不甘心地在门口敲门,关师傅打开门不顾邻居怪异的眼神,把这个徒弟赶走。

    到了这天傍晚,庄庆泽比之前约定的时间提前了一晚找上门,小学徒战战兢兢地,他不想做牢,可梁家他也肯定自己待不下去了,他也不知道自己能怎么办。

    想了想,他指天发誓地表示他已经把师傅说动了,只要再给他两天时间,肯定能让师傅跟着他离开。

    庄庆泽没想到这小学徒办事这么不行,三天了都没能把人说服,不过他觉得小学徒应该没有胆量骗自己,所以最后答应了再给他两天时间。

    这两天时间小学徒觉得是他自己开口争取来的,也觉得是庄庆泽愿意放过他,所以对庄庆泽倒是有了感激之心,真心实意替他办起事来。

    后来两天,小学徒想尽办法去找关师傅,在他打算对关师傅的家人劝说之前,关师傅终于松口了。

    他不是怕小学徒真的找自己家里人说这些烂事,而是觉得差不多了,再拖下去小学徒背后的人可能会等不及。

    于是,第五天下午,小学徒随身携带的十两银子被关师傅收下了,他的脸色复杂,叹口气套小学徒的话。

    小学徒可不敢现在就把让他做这件事的人说出来,他知道说出来肯定会有问题,因为他的新东家不是旁人,正是梁家酒坊的舅老爷,庄庆泽。

    眼珠子转了一圈,小学徒含糊地说:“师父,真不是我乱说,咱们师徒两人一起,肯定能酿出好酒,以后您就是酒坊的第一人,第一功臣。”

    小学徒在梁家酒坊干了这么久的活,之所以还是小学徒是因为他到现在都没有资格跟着师傅学制曲和几个最重要的手艺,这是小学徒和老师傅的最大区别。

    不过在酒坊做了这么久,小学徒早就熟悉了酿酒的所有工序,也就是制曲还差点,这关系到最终酿成的酒的口感和味道。

    这一刻,关师傅不知道的是,在小学徒前来说服他的第一天,就在傍晚悄悄溜去了酒坊,偷了酒坊的酒曲。

    这是小学徒替自己想的最后一条退路,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把自己手上有酒曲的事说出来。

    关师傅脑子清明,看着这个变得越来越陌生的小学徒,心越沉越低,酿酒不难,酿好酒却不是容易的事,他在酒坊学了这么多年怎么就还看不明白呢!

    当年跟着梁家酒坊一起度过危机的老师傅们虽然值得信任,他们也有跟着梁父制曲,但是最重要的那几个步骤梁父是不会让外人参与的,这无关信任,只因这是梁家酒坊的根基。

    就拿关师傅来说,他虽然也会制曲,但是用他做出来的酒曲酿酒,味道远不如梁家酒坊的,毕竟若是谁都能做出一样味道的酒,那酒的价钱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差异了。

    没能从小学徒的嘴里套出话,关师傅答应了同他去见新东家,小学徒高兴得不行,直说秋收之后他们就可以开始准备酿酒,一定能如何如何。

    把庄庆泽交代的事做了,小学徒心头的大石头落地,他总算不用再担心自己会被送去大牢,有了新东家护着,他以后会没事的。

    第二天,小伙计就毫不迟疑地把关师傅带去了位于阳安县东边的庄家酒坊,这个酒坊除了位置同梁家酒坊不同,房子和里面的东西是全新的,其余的地方基本同梁家酒坊一样。

    再看看站在酒坊里的庄庆泽,关师傅的眼睛瞪都溜圆,他怎么都想不到,小学徒背后之人居然会是他。

    梁家同庄家之间的矛盾一直到现在都没摆在明面上,因为梁父他们担心庄氏,庄庆泽和赵红梅则是没打算那么快撕破脸皮,毕竟那样对他们无益。

    现在,庄庆泽已经把酒坊的老师傅挖到了自己的酒坊,他也就不再顾忌那么多了,再装下去也没有用,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怎么回事。

    把人领进酒坊里,庄庆泽笑着问:“关师傅,许久不见,你来看看我这个酒坊如何,不比梁家的差吧。”

    “舅……”关师傅差点脱口而出以往对庄庆泽的称呼,东家拜托他同小学徒周旋,想试探出后面的人是谁,现在他倒是成功地见到了人,但是要怎么办他一时间没了主意。

    “怎么,莫不是看呆了?”庄庆泽心里得意,为了建出同梁家几乎一模一样的酒坊,他花费了不少银子,全都是用的好东西,仔细比较起来他这酒坊可比梁家的好多了。

    关师傅在庄庆泽再次开口后反应了过来,他不想去仔细想什么后果,反正他本就是梁家酒坊的人,有人想要梁家酒坊不好,他多说些什么东家应该不会怪他吧。

    于是,关师傅一巴掌打在了小学徒的脸上:“你个狗东西,东家待你不薄,你做出这等背信弃义的事,日后定有你后悔的时候!”

    第193章主动告知

    关师傅把自己的怒火发泄在了小学徒身上,他其实也想对庄庆泽做点什么,就是打庄庆泽肯定是不行的,好在这会儿小学徒已经成为了庄庆泽的走狗,所谓打狗看主人,打了小学徒就相当于是在打庄庆泽的脸。

    小学徒彻底愣住了,他昨天分明已经把师傅说通了,怎么今天师傅会说这样的话?

    关师傅怎么会对他们解释,他看着旁边有什么打人顺手的东西直接拿过来对着小学徒一顿胖揍。

    把人狠狠地打了一通,心口憋着的那股气散了些了,关师傅才拿出一个小荷包,里面装着十两银子,将银子扔在小学徒身上:“拿好你的臭钱以后别出现在我面前,不然见一次打一次!”

    关师傅全程一句话都没有搭理庄庆泽,但是他的话既是在骂小学徒,更是在骂庄庆泽。

    关师傅的动作极快,雷厉风行地把人打了就毫不迟疑地离开,庄庆泽脸上的笑容都还僵着,就见关师傅的背影已经消失在了酒坊大门外。

    其实关师傅看着好像很是有把握的样子,实际上他心里挺紧张的,脚下的步伐极快,就差直接跑起来了,像是后面有猛兽在追他一样。

    他可不敢就留,庄庆泽这个酒坊也和梁家酒坊一样建在偏僻的地方,周围没有村落人烟,他担心自己走得慢了,会被后面那两个人面兽心的东西拦下,到时候他再想走恐怕就没这么容易了。

    实际上,这会儿留在庄家酒坊里的小学徒还躺在地上喊痛,关师傅刚才揍人的时候完全没留手,哪里打人痛就打哪里,他的胳膊、屁股、大腿到处都被打了很多下。

    庄庆泽也没有第一时间就想到追人,他只觉得自己快要气炸了,胸口就像有一串点燃的炮仗一样,一直噼里啪啦地响着,双耳嗡嗡跟着作响。

    这该死的狗东西居然胆敢耍他!

    小学徒倒是没有什么生气的反应,等他身上最痛的那阵感觉过去了,他才觉得十分不好,看着庄庆泽充血涨红的脸色和噬人的眼神,吓得一个激灵。

    顾不得身上的伤痛,小学徒翻身膝行到庄庆泽的脚边:“东家,我对天发誓,昨天我真的把师傅他说通了,他收下了银子答应来咱们酒坊做事的,真的,千真万确,我要是乱说了一个字天打雷劈、不得好死!”

    着急之下,小学徒毒誓都发了出来,就怕庄庆泽把自己和师傅当成一伙的。

    小学徒的话让庄庆泽找回了神志,他长这么大从来没有被人这么指着鼻子骂过,故而小学徒说了什么他根本不想听,他强忍着打人冲动,只一脚把小学徒踢开:“滚!”

    小学徒怕得不行,他哪里敢真的“听”庄庆泽的走,他如果真的走了,恐怕下一次见面就是被抓去官府之时,他爬回去冲庄庆泽一个劲磕头、解释、求饶。

    因为是真的在用力地磕头,小学徒的头皮都磕破了出血,一脸鼻涕一脸泪,还混着泥巴灰尘,整个人看上去挺恶心的,倒是让庄庆泽的怒火消下去了点点。

    庄庆泽猜测,那关老头会突然说那样的话,肯定是早就计划好了的,说不准还是梁有醑吩咐的,这样想着他又开始生气了,脸色沉得能滴水。

    庄庆泽会如何对小学徒,离开了的关师傅不清楚也不关心,他匆忙离开庄家酒坊后就直接去了梁家,他必须得把这件事告诉东家,半分都不敢推迟。

    梁父早就有猜测,确定了那人是庄庆泽他反而一点都不惊讶,说真的如果不是庄庆泽他才会觉得奇怪,只有关师傅一直在愤愤不平地说他们做事不地道。

    听着关师傅说他把银子毫不客气地扔到了小学徒身上,梁父笑了笑不在意:“老关,你怎么把那十两银子还给他们了,既然都送到你手上了,你就收着呗。”

    “我哪能做那样的事!”关师傅义愤填膺,气愤地挥了挥手臂,“谁知道那钱是怎么回事,我拿了以后他们就有借口要挟与我,要是害了我自己只能怪我贪心,如果连累了东家怎么办。”

    当初梁家酒坊出事,梁父不想连累他们,就把这些师傅们签下的相当于卖身契的契约还给了他们,让他们去外面谋生路。

    稍微有点异心的师傅当时就已经走了,留下来的这些对梁家本就忠心耿耿,再后来大家一起同梁父经营酒坊,对酒坊的感情越发深刻,或许在他们心里酒坊比家人都要重要几分。

    梁父好声好气把人安慰了一通,最终没有同意关师傅说的报官,小学徒在梁家酒坊做事,就跟外面酒楼的小二一样,都是拿了工钱干活。

    毕竟他还没有来得及学更深一层的酿酒手艺,也就没有签保密和不能随便离开梁家酒坊去其他酒坊的契书,要不要离开梁家是他的自由。

    至于庄家酒坊怎么样就同梁家酒坊更没关系了,他学梁家的样子修酒坊,又没有用梁家的银子,更没有动梁家酒坊的东西,他爱怎么修就怎么修。

    所以报官什么用都没有,只会浪费报官的那份钱。

    关师傅还是气得不行,他觉得实在太憋屈、太可恨了,东家和夫人对庄庆泽那么好,连着这么多年都是以成本价把酒卖给他,他居然背着东家修了酒坊,想骗走这边的人去给他酿酒!

    梁父是真的没有把庄庆泽建酒坊酿酒放在眼里,他自信自家酒坊的方子他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庄庆泽只凭一个小学徒就想把酒酿成,别开玩笑了,当然,如果他还买通了其他酒坊的酿酒师傅另说。

    不管庄庆泽最后能不能折腾出来酒,梁父都不打算理会,天底下酒坊多着呢,梁家酒坊只是其中小小的一个,只要他把自家的酒酿好就成。

    知道了庄家酒坊的事后,梁父想了想最终决定他来告诉妻子,那座酒坊已经修好了,就算他不说迟早妻子也会从别人嘴里知道,还不如他来说,至少他说话的时候会考虑到她的心情。

    庄氏听梁父说完,沉默了好一会儿依旧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艰难地开口问:“相公,你是说庆泽在城东修了个酒坊?”

    “嗯,据我所知应该在平头镇那一片。”

    “庆泽他还买通了酒坊的学徒?”

    “没错,是那个叫宋根的学徒。”

    “庆泽他想买通关老师傅?”

    “没有成功,关师傅发现不对劲找我商量,是我提议他假意接受招揽的,只是没想到今日他去见到的背后之人会是庄庆泽。”

    梁父说着庄庆泽三个字的时候咬字稍微比平时更重一点,有凸出这三个字的意思在。

    这些日子以来,梁父对庄庆泽的称呼从一开始的“庆泽”和“小弟”逐渐转变成了“庄庆泽”,连名带姓,早就没有以往的熟稔。

    庄氏一度听着不是太习惯,今天再听梁父说这三个字,她第一次不觉得梁父这样喊太生疏了,反而惴惴不安地看着梁父,担心他生气。

    梁父有什么可对妻子生气的,妻子是妻子,妻弟是妻弟,两个人又不算是一家人了,没必要把妻弟做的糟心事算在妻子身上,他不是那种会对妻子撒气的男人。

    而且不是梁父真的对庄庆泽那般大度,他明着什么都没做,私下已经对庄庆泽出手了,只是现在看不出来他做了什么罢了。

    庄庆泽一次做的事比一次过分,庄氏对他的失望也是一次比一次多,梁父这样的态度还让她越发愧疚,更加不知道怎么面对弟弟,她想要管教一二,又不知道应该从何做起。

    让庄庆泽把他修好了的酒坊拆了?庄氏觉得这话弟弟肯定不会听,否则他当初就不会那样做。

    让庄庆泽来梁家道歉,然后梁家就不怪他?说实话庄氏自己都没法这么简单原谅弟弟,更不用说梁父他们了,她没那么大的脸。

    想着弟弟做的糊涂事,庄氏不知道自己能怎么办,连着好些日子都没有睡好,人一下就憔悴了。

    梁父心疼她,但是他这一次却没有劝说太多,他想着总要有这么一个过程,现在难受过了,以后就不会再那么难受了。

    梁康生和曲薏也把庄氏的样子看在眼里,梁康生这一次也什么都不劝,庄庆泽是庄氏的亲弟弟,她对他有着深厚的感情,不管旁人怎么劝只要她自己不想明白就没用。

    天气越来越炎热,庄氏的胃口也越来越差,几天下来人就瘦了一大圈,曲薏觉得这样下去不知道她什么时候才能想明白,想着要不让她忙点别的,至少把最热的这段时间过了再说。

    奈何最近家里的事都忙得差不多了,没有什么事能让庄氏真的忙起来。

    就这样一直到了八月,天气一日热过一日,地里的水稻和麦子陆续熟透,开始收割,农家最忙碌的秋收到来。

    不知道庄氏是怎么想的,在秋收开始后,她的胃口渐渐好了起来,人没有再继续瘦下去。

    第194章抬价“竞争”

    梁父见状,总算放心一些,开始带着人去外面查看附近村子秋收的情况,为接下来收粮做准备,每天都早出晚归,梁康生得了空也会时不时陪着一起。

    庄氏的改变曲薏有些好奇,不过他没有问,怕提到庄氏不高兴的事,又让她难受。

    大概是憋久了,也可能是庄氏看出来了曲薏的好奇,她随后主动就把自己怎么想的说了出来——因为她知道梁父要出去忙,秋收就意味着梁家要开始新一轮忙碌。

    弟弟的事让庄氏自觉非常对不住梁家,但是让她真的对弟弟做什么,她又狠不下心,担心对不住爹娘的嘱托,所以干脆就假装糊涂,什么都不做,只是她自己过不去心里那一关,才会吃不下睡不着。

    如今梁父要忙正事了,如果再因为担心她耽误了,那她就是梁家真正的罪人,以后又能如何面对早就过世的公爹婆母,所以她才强打起了精神。

    庄氏把自己的想法一一说出,曲薏就能理解一二了,却非常替她不值。

    庄庆泽对梁家已经做了这么过分的事,可见在庄庆泽心里梁家根本就不是亲人,庄氏牵挂、担心着他,可庄氏的付出庄庆泽不仅不会感激,而是利用和厌恶。

    当然,心里想的曲薏不会告诉庄氏,他觉得庄氏应该不是找自己商量的意思,就是想找个人说一说压在她心里的事,这样她或许能觉得放松一些。

    把藏在心里的事说完了,庄氏眉间的皱纹放松了点,她自嘲地笑了笑:“薏哥儿,娘是不是很没用?作为姐姐,作为妻子,作为母亲,我都没有做到我应该做的事,这段时间让你们费心了,我实在不应该。”

    这番话她没脸找梁父说,也不好意思对儿子倾诉,选择儿夫郎的原因也简单,儿夫郎同样有娘家弟弟,她觉得或许薏哥儿更能理解她的心情。

    在曲薏心里,他当然希望庄氏对待庄庆泽的态度更加果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可是人心是复杂的,她又是个心软的人,让她一下子同庄庆泽断了姐弟关系怎么可能。

    话说出来,如果庄氏不是心软善良的人,就凭上辈子曲薏在出嫁之前寻死上吊过这一件事,就足以让庄氏下狠心磋磨他,毕竟庄氏让曲薏进门就是为了冲喜,结果庄氏没有,只是一开始冷着曲薏罢了。

    所以在曲薏看来,庄氏的心软善良不算是什么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是她的这个特点被包藏祸心的人利用了,既然她没法硬起心肠来,那他们就多帮着她点,一家人之间不用计较那么多。

    庄氏确实从曲薏给她的反馈中看到了理解,并且她好像还感觉到了包容,像是面对一个同龄的友人或者长辈,她甩甩脑袋,把这些奇怪的年头赶出去。

    和曲薏聊了聊,庄氏的心情好了起来,是真正的发自内心地变好,不是为了让梁父能安心出去做事,强迫自己看上去好些。

    在庄氏因为弟弟纠结时,庄庆泽那边丝毫没有挂念姐姐,他把关师傅骂的那些话当成了是梁父在骂他,对梁家越发痛恨。

    得知小学徒拿了梁家的酒曲,就算没有老师傅带着也能酿酒,以后还能根据这个酒曲制作新酒曲后,庄庆泽对小学徒总算有了一点好脸色。

    不用担心酒坊最重要的酿酒问题,庄庆泽开始忙碌了起来,他原本打算趁着夏天再卖一次陈布的,被庄族人断了这个财路,只能等明年,今年他就专心弄自己的酒坊。

    这么大的酒坊小学徒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庄庆泽必然要另外找人,他担心全都找老实巴交的干不好活,又担心太机灵的把酒坊的手艺学走,挑来挑去用了不少时间才找到了十二三个满意的,签了契书放人进酒坊。

    等到秋收结束,庄庆泽的酒坊有了点模样,同时梁康生像去年一样陪着梁父去周围的村子里收哦糯。

    多年以来大家都习惯了这样,不用提前打招呼,年年都把精心侍弄的糯晒干,挑选最好的那部分卖给梁家。

    但是今年出了个意外,除了梁家收糯,半路杀出个庄庆泽也收糯,并且他非常财大气粗地比梁家多一文,二十九文一斤。

    以前庄庆泽经常到梁家,周围村子的村长多少知道庄庆泽同梁家的关系,所以庄庆泽一开始收粮的时候村长们都以为他是在帮梁家,有些淳朴的人想着梁家从来都不拖欠大家的银子,不要那多的一文。

    庄庆泽现在已经开始明着同梁家作对了,他直接说明收糯是自己收,同梁家没有半个铜板的关系。

    虽然他的话语间没有表露明显的对梁家的愤恨,但是只用听着他说收粮同梁家没有关系,就能让有的人猜测他收糯目的不寻常,这让不少人犹豫了起来。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犹豫,有的人干脆利落地把糯卖给庄庆泽,拿着庄庆泽给的银子,满不在乎地说:“咱们种出来的粮食想卖给谁就卖给谁,庄老爷比梁老爷多给一文,为什么不能卖给他?”

    立马就有人反驳:“梁老爷收咱们的粮食不论什么时候都公道,虽然没有明着同咱们签契书,但是咱们自己心里得有一把称,如果梁老爷不要我的糯,我才会再卖给旁人。”

    “行行行,你们高风亮节,不把几百文看在眼里,我家在乎,行了吧!脑子有坑呢,送上门的银子都推出去。”

    争执了一番,有的人选择了把糯卖给庄庆泽,反正都是卖,多卖点更好,当然了,若是梁老爷愿意也多加一文,他们还是愿意继续卖给梁家的。

    不过也还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不愿意那样,他们把自家的糯又背回去,不愿意就这样卖给庄庆泽,他们在心里记着梁家的好。

    如果不是梁家收粮公道,他们这些糯卖给粮商只能卖到二十文多点,这么多年来梁家收粮从不坑人,如果现在就因为一文就把糯卖给了庄老爷,那他们不就成了那忘恩负义、狼心狗肺的东西。

    梁康生和梁父最开始从梁家附近收粮,知道庄庆泽截胡的消息时已经是第二天,是那些把粮食卖给庄庆泽的人主动说出去炫耀,大家才知道。

    梁父听说后脸色立马沉了几分,不过变化不大,他在知道庄庆泽建了酒坊之后就想到过这种可能,毕竟酿酒就肯定会买糯,但是他没想到庄庆泽会一斤多给一文,单独一斤看着不多,上万斤就不少了。

    到底是对梁家有多少不满,竟然想着用这样的方式给梁家添堵。

    听说还有不少“傻子”没同意把糯高价卖给庄庆泽,梁父心头有些动容,那些不卖糯的乡亲定然是准备把糯留给梁家的,别看梁家找他们收粮好像比粮商给得多,但梁家要的是上好的糯,本就应该更贵一些。

    被庄庆泽破坏的心情因为淳朴的乡亲们愿意选择相信梁家又好了起来,梁父想了想,把之前已经收过粮的村子的村长喊来,如实告知了他们庄庆泽的小动作。

    事关钱财,梁父想的是,如果前面他收过粮的这些村子中有人想把自家糯卖出高价,那他就把粮食还回去,村里人把钱退给梁家就成,现在那些糯都还没整理入库,能根据每个村子的再找到每个人的那一份,不然等到糯都取出来混合了,想退换都没办法。

    村长们第一时间听着连连摆手,他们都已经带着村里人把糯卖给梁家了,哪有为了多卖一文钱又让梁家退粮的道理,实在不妥,不能做这样的事。

    梁父坚持,他不想以后听到有人抱怨说梁家少给一文钱这样的话,既然梁家要做买卖,那双方都心甘情愿要好些。

    梁父说的这个消息村长们回去了都坚持不说,但是天底下哪有不透风的墙,很快就有村民听说了,找村长闹起来。

    别看一斤只多一文,几百斤就是几百文,乡下人挣钱只能卖力气,五百文就要壮汉出去卖十天力气才能挣回来,这钱怎么能不要!

    甚至还有人说什么村长为了讨好梁家,不顾村民死活这样的话,险些把几个村的村长气病一场,发话说他们不管了,爱怎么做就怎么做,以后有啥事也别找他们。

    梁父既然说了那样的话,那他就不会食言,村民不经过村长私下找梁家要回粮食,他也都应允了,梁父这样干脆,让不少心思动摇的人也跟着开始行动起来,最终梁家仓库已经收了的粮食少了一半。

    庄庆泽听说了这些事,更加得意了,忙不迭去把那些人的糯买走,给钱的时候更是大张旗鼓,就差找人敲锣打鼓了。

    梁家收粮的动作完全不受庄庆泽的影响,只是因为庄庆泽横插一脚,用了比往年短一半的时间就把周围村子的糯收完了,相应的,应该堆满糯的仓库只装了一半不到,瞧着空荡荡的。:,,.

    第187章铺子的发展

    庄氏没有想到儿子的态度这般强硬且坚持,她一时间有些不知怎么办才好,曲薏见状在她手臂上轻轻拍了拍,以一种保护者的姿态站在她身旁。

    不知道到想到了什么,庄氏选择了沉默,她垂下眼皮不去看赵红梅和儿子对峙的样子,她觉得既然儿子想要那样处理,那就这样吧。

    迫于压力赵红梅对庄氏道了歉,但这相当于她是被梁康生按着头道歉的,嘴里说着道歉的话,眼里却满是怨毒和愤恨,庄氏低着头没看到,梁康生和曲薏倒是看到了,但是并不在意。

    其实刚才梁康生对赵红梅疾声厉色的时候,曲薏的耳尖微红,他沉默低调地站在庄氏身旁,一眨不眨地看着梁康生,心跳比平时更快几分,嘴角也不由自主地往上扬了一点。

    平时的梁康生是温润的,有一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谦和有礼,几乎很少见到他这个样子,曲薏越看越觉得这样的梁康生耀眼夺目,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在同一时刻融合在了一个人身上,丝毫不显得别扭。

    这是上辈子的梁康生从来没有表露过的一面,上辈子梁父去世后,为了让梁康生的身子有所好转,庄氏和曲薏想尽了办法,可惜药不对症都没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日渐消瘦。

    想要让关心自己的放心,梁康生也尽量不要做出让大家挂心的事,天气好的时候,身子好一些就在院子里晒晒太阳,天气不好或者身子不舒服,就乖乖躺在床上看书,情绪过于激动对他的身体而言没有益处。

    曲薏能明白梁康生今天稍微过火的愤怒来自哪里,从上辈子发生的事就能看出,庄庆泽夫妻没有把梁家人当成亲人,费尽心思算计、伤害。

    尽管这辈子在他们防范下,庄庆泽和赵红梅想要对梁家做什么没能成功,但这辈子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显然和上辈子是一样的,对他们再好也不能改变两家人的关系,那何必太客气呢?

    曲薏把心头的激荡压下,依旧站在庄氏身旁,他虽然不方便对庄氏娘家的事多嘴,不过他既然已经是梁家人,他表现出支持的态度或许能让庄氏心里好受一些。

    赵红梅在道了歉后自觉被小辈为难,在梁家丢脸、难堪、再难待下去,她也做不到像平时那样拉下脸来再说其他的,非常僵硬地告辞离开。

    此刻庄氏也有些不知如何面对这个弟妹,对方要走她还觉得松了口气,尽量像往常一样把对方送走,不同的是不像以前会给一大堆东西。

    等赵红梅走了,庄氏还有些恍然,梁康生看着自己的母亲对她在纠结什么心里有数,皱眉想了一下对她说:“娘,儿子如今已是秀才,您是秀才的娘,虽说放眼大渝国秀才功名不算什么,可是在咱们这个小县之中,也算是有名分的书人了,您是我的娘,有些事再像以往那般随意恐怕有些不合时宜。”

    “小舅这次被带走,小舅母找到您想让您一口答应帮她和小舅解决麻烦,庄族是咱们本族,如果小舅真的哪里做得不对,族里能看在咱们家的面上不惩戒他,那下一次、下下一次,他若是再做了其他的事,不再是咱们族里能解决的,您打算怎么办?”

    “不管是朝廷的律法还是宗族的规矩,既然制定了出来那就是要大家遵守的,违反了律法、族规便应该受罚,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论事情大小,不论后果有无。”

    梁康生说得严肃,庄氏听了他的话却只想笑,怎么在儿子心里自己好像成为了一个为了弟弟是非不分的糊涂姐姐?

    她刚才恍然其实是在想弟妹的道歉,仔细回想起来弟弟和弟妹对自己好像是挺随意的,仿佛不论找自己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听了刚才儿子的话,再听弟妹的道歉,她才恍然发现,自己应该是那个被他们尊重的姐姐。

    庄氏揉了揉额角:“康生你想岔了,娘心里有数,虽然娘会心疼你小舅,但是他如果做错了事,娘不会拦着族里对他进行惩戒。”

    只是在他受罚了之后会想办法照顾他,这是庄氏没有说出口的,让她彻底不管弟弟太难,做到这一步已经让她颇为煎熬了。

    梁康生见她说的话是发自内心的,不是随口忽悠自己,便也不继续说这些扫兴的话,他和曲薏找过来就是想着赵红梅来了担心她被赵红梅哄骗,如果赵红梅走了他们也转身就走有些怪异,就留了下来。

    庄氏心里还是想着庄庆泽的事,气氛一时间有些沉默,曲薏见状突然想到了他前些日子同梁康生说过的事,开口问:“娘,咱们家县城的铺子还空着没整理呢?”

    “呃?啊,对,还空着呢。”庄氏愣了一下才明白曲薏说的是什么,她之前想着等家里银子宽裕一些了就把那两间铺子用起来,买了放着什么不做着实浪费,如今手头倒是有了一点余钱,可惜太少不够用。

    梁家招来的佃农在五月盖好了他们的住的房子,到了六月,梁家找曲大牛他们种下的粮食开始陆续成熟,最先收获的是土豆,然后是黄豆、绿豆、红豆、豌豆、蚕豆这些豆类。

    因为当初是按照种类、考虑到成熟时间再种下的,所以收获的时候基本是一种接着一种,不是猛地一下成熟一大片,只要紧着干活就不会耽误收割。

    豆子类的梁家自己留了部分吃,剩下的都晒干卖给粮商,土豆保存稍微麻烦,原本也打算便宜卖掉,不过几户佃农家里的粮食都快见底了,主动提出把分给他们的那部分粮食全都换成土豆。

    如此换来的土豆放着够他们差不多吃到秋收,那时候地里的红薯也熟了,又能有粮食续上,而且收了粮食的地收拾收拾追够肥还能再种一轮,梁家不插手佃农干活,他们可以自主安排,再种一轮豆子或者别的都成。

    当初梁家的一百五十亩地,一共种了二十亩地的土豆,二十亩地的红薯,剩下的全都种的豆子,最容易种活的黄豆种了足足五十亩,因为地不够肥,一亩地平均能收一百斤左右,红豆、绿豆、豌豆、蚕豆这些加起来种了六十亩地,红豆的产量最低,一亩地只能收五十斤左右,绿豆、豌豆和蚕豆差不多,一亩地能收七八十斤左右。

    这些豆子晒干了重量还会缩水一半,所以晒干了的黄豆其实只有两千五百斤左右,红豆二百五十斤左右,绿豆和豌豆分别四百斤左右,蚕豆八百斤左右。

    黄豆最便宜,卖给粮商两文一斤,红豆最贵,十文一斤,绿豆稍次,八文一斤,豌豆和蚕豆都是六文一斤,最终卖豆子统共得了近十八两银子。

    自家这些田地算是刚开荒完成不久的下等田,若是换成上好的良田种水稻、谷子,再精心侍弄,说不准卖粮都能得上百两。

    前两日庄氏把账目算出来后挺吃惊的,难怪富贵人家都喜欢买地,买地比把银子放在家里生灰好得多,地里种出来的粮食够家里人吃不说,还能卖钱。

    然而刚把银子拿到手,脑子里的想法还没从买地种粮的好处中抽离出来,就遇到弟弟的事,这会儿儿夫郎提起铺子,庄氏有些发愁。

    十八两银子不少,放在普通人家够一家人嚼用一两年,甚至乡下有些人家一辈子也就只能攒下来这么多,但如果要用于开铺子,那就不够了。

    两个大铺子,光是修缮一番就要一笔钱,庄氏想的是铺子的位置虽偏但是幽静,可以开个茶楼,开在这种角落的茶楼不可能像官道旁边的茶棚那般,只为吸引路过的行人喝口茶水解渴,茶楼的桌椅板凳需要用好的,还要想办法买点好茶回来,寻一位说书先生……

    这些安排全都得用银子才能做到,庄氏想着那仅有的十八两银子,觉得还是把自己的想法再往后挪一挪吧,等今年的新酒开封卖了再考虑或许会好些。

    梁康生这回没有猜到他娘的想法,见她迟迟没有说话,母子之间不用顾忌,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娘,之前我听爹说您想开个茶楼?我是觉得那个位置开茶楼着实偏了些,不如换成开书铺?”

    茶楼是一个他们全家又都不了解的行业,不像种地还能找曲家或者孟家问一问,他娘若是真想开茶楼,他倒也可以写信问问方俊彦,找方家帮忙一二,方家家大业大,就算没开茶楼想必也会有所涉猎。

    但是梁康生觉得总找方俊彦不好,已经在庄庆泽的事上拜托过他了,开茶楼不是必须的,能不找就不找,朋友之间的情谊是有数的,提前消耗了情谊以后联系就会生疏很多。

    如果换成开书铺,梁康生一个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了,他书多年对书铺不说十分了解也有五六分,且他有秀才功名在身,在县城开个书铺不至于有人故意使绊子。

    第188章庄族的处置

    其实梁康生想开的书铺和普通的书铺还有些微差别,他打算等他娘同意开这个提议,且家里的铺子已经开始收拾起来再提,那样可能更好些。

    对庄氏而言不论是茶楼还是书铺都是陌生的,她听着儿子明说了想要开书铺自然轻易不会反对,自家儿子本就要书,家里开了书铺正好方便他看书。

    只是开书铺要用到的银子估计不少,书可不便宜,最普通的书就动辄一两银子、二两银子一本,一架书少说要一、二百两。

    仔细想想如果改成开书铺,恐怕没有五、六百两不够看,庄氏的心不禁一颤,这成本……

    看着庄氏明明想答应却突然变差的脸色,梁康生猜测他娘是不是还有旁的担心,只是因为薏哥儿在一旁不好意思直说,就使了个眼色让曲薏先出去一下,他问明白。

    曲薏收到了梁康生的眼神示意,找了个借口就出去了,他最近已经差不多把夏天的果酒酿完了,天天都会去看一看,观察变化做好记录,这样一来以后就算把酿果酒的事交给了其他人,也好让人可以根据他记下来的东西做事

    等到堂屋就剩下他们母子两人,梁康生坐到庄氏身旁:“娘,您在担心什么,如果是铺子的事,不妨与儿子直说。”

    庄氏不想让儿子跟着她担心钱财的问题,在她心里儿子还是应该以书为主,所以她摇了摇头没有说什么。

    梁康生耐心地陪着她:“娘,您不说儿子便不知道,咱们是一家人,我已娶了夫郎成家,我也没有再把自己当成不用操心家里事的孩子。”

    顿了顿,他接着说:“只是如果您有什么事不方便同儿子说,那您记得同爹商量,或者咱们一家人一起商量着解决问题。”

    梁康生这番话让庄氏想到了先前那会儿她认真考虑过的一件事,儿子已经长大,她要习惯儿子的变化,也必须习惯让儿子他们来一起处理家里的事。

    思虑一番,庄氏开口对梁康生道出了她对开书铺的担心,书贵是其一,自家的铺子太大了从哪里买这么多书是其二。

    至于说开了书铺之后有没有人来买书,她倒不是很担心,这些年大渝国泰民安,愿意花钱送家中小孩书的人越来越多,便宜点总能卖出去,且书不会放坏,只要防好虫、防好水,在书铺摆几年都没问题。

    梁康生原本打算的是等书铺开起来再同家里说自己的想法,既然娘担心开书铺要花费的钱过多,他就提前把自己的想法同她说一说吧。

    说到底,梁康生会有那样的想法和家里书铺位置有关,也考虑到了自家铺子的面积大这一点。

    他的打算是只做几扇书架,其他地方就像茶楼那般做成桌凳,前来书铺的人不论买或不买书都可以坐在书铺看书。

    像省城、府城那些地方的书铺是怎么样的暂且不提,至少阳安县的其他几家书铺都是开在热闹的街区,那样的位置注定了铺子不会便宜,所以书铺都相对来说偏小,布局紧凑,顶多是在边角位置搭一两张桌凳供人休息。

    把铺子的大部分空位布置成书桌,就不用准备太多的书架,在备书这个问题上自然不用准备太多银钱。

    第二点就是书铺里卖什么书,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现如今普通书铺卖的书不少,有启蒙要用的包括三百千在内的蒙学十三经,还有接下来科考重点的四书五经,以及有关于四书五经的各种注解,有历代大家的文章,也有当代文豪大儒们的心得。

    剩下就是些其他门类的了,比如史书、算经、农书、天文、地质等等,还有爱好写文章诗词的文人写作的文集、诗集、游记,以及量大又更新极快的话本等等。

    常规的书籍自己找人印或者抄都成,有些需要门路的书就看各个书铺的本事了,比如说县试、府试、院试、乡试甚至会试这些科考考官的文集。

    这对即将参加科考的考生而言还是挺重要的,毕竟考官尤其是主考官的喜好最终很可能影响了科考的结果。

    梁康生在提出开书铺之前就认真地考虑过自家书铺卖什么书,启蒙书籍、科考书籍那是必须的,至于说其他类别的市面上常见的也能卖,但是话本和考官文集他们要不要考虑?

    不可否认话本来钱很快,但是同样的,就算是写得很好的话本也只会在最受欢迎那一阵卖得好,之后就卖不动了,而且要卖话本就得签下擅长写话本的先生,一般有名气的先生都是同大书铺签,他们家估计找不到门路。

    考官文集和话本一样,甚至比话本还容易放在铺子里吃灰,也更加不适合梁家。

    乡试和会试分别在省城和京城,同阳安县一个小县城完全挨不上边,考官都接触不到。

    而县试、府试和院试的考官是当地官员,虽然相对来说距离更近,但是当地官员要出文集定然不会那么随意,梁家暂时没有能耐,可能卖书挣的钱还不够寻门路打点。

    把各种因素考虑进去之后,梁康生的想法是暂时只卖蒙学和科考书籍,收集一些旁类书籍就成。

    虽然梁家书铺的书种类不多,但是大家可以在梁家书铺坐着看书,算是梁家书铺的优势。

    庄氏听着儿子把他的想法和考量一一说完,心里的担忧稍微减少,如果只是蒙学和科考书籍,需要的钱财会少很多,毕竟这些书是最普遍的,不需要四处找书,直接寻一个靠谱的印书坊印制一批出来即可,成本会低很多。

    梁康生看着他娘眉间的皱纹平整了下来,相信她这下是真的放心了,又说了两句才继续回去看书,明日就到了去找夫子上课的时候,他还得把昨日写好的文章誊抄完。

    有了书铺的事分散庄氏的心神,她心里虽然依旧挂念着弟弟,但至少状态看着比之前好了很多,不至于一眼看着就心事重重的。

    赵红梅被气走的第四天中午,庄庆明的回信总算送到了梁家。

    信送到的时候梁家刚吃了午饭,梁父还没有去酒坊,一家人都在一块,庄氏迫不及待地把信拆了,然而信的内容让她犹如被人迎头一击,脑子一下就懵了。

    庄庆明的叙述十分公正,没有替庄庆泽掩饰的意思,直接就说明白了庄庆泽为什么会被带回族里。

    就是因为族里人发现他打着梁家酒坊和庄族人的名义做买卖不讲信誉,往酒里兑水,这违背了族规,是族里惩罚他的主要原因,鞭二十。

    此外,庄族人还发现他在外面说梁家酒坊的坏话,这叫多舌,同样违背了族规,鞭十。

    庄庆泽一共要被打三十鞭,族里惩罚做错事族人的可不是普通的鞭子,是特制的,既会把人抽得很痛,还能保证不伤筋骨,三十鞭下来,他恐怕得在床上躺一两个月。

    考虑到庄庆泽已经脱离了庄族在外面居住,所以按照族规把人打了之后,族里就安排人把他又送回了他现在的居所。

    就是因为路上要带着庄庆泽,所以脚程比较慢,信这天才到。

    换句话说,庄氏他们收到了来自庄族的信,也就意味着庄庆泽也已经被送到了阳安县。

    一开始,庄氏看着弟弟被族里抽了三十鞭时差点急晕过去,结果往后看明白了弟弟挨打的缘由,她顿时有种脑子被人活生生撕裂成为了两半的感觉。

    一边,她作为姐姐心疼弟弟被打,一边,她作为梁家人对他所作所为难以接受。

    庄氏是梁家唯一一个不知情的人,陡然听说了弟弟做下这样的事,她还觉得十分难堪,没脸面对相公和儿子。

    如果这会儿庄庆泽站在她面前,她恐怕会控制不住自己质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往酒里掺水可以说是他动了歪脑筋想多挣钱,但是在外面说梁家酒坊不好的话呢,这又是为什么?

    庄氏的神情空了好一会儿,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掏心掏肺对待的弟弟会做出这样的事,以前那些不愉快顶多算是他做事欠考虑。

    梁康生和曲薏都担心地看着庄氏,事先已经做了多种准备,结果才这种程度的事就让她这么难以接受,如果让她再知道别的,岂不是受到更大的刺激。

    梁父使了个眼神让梁康生和曲薏先走一步,他留下来单独同妻子说说话,开导她。

    作为母亲,庄氏定然是不希望把她脆弱的样子暴露在孩子们面前的,所以梁康生和曲薏没有强留,听话地离开用饭的偏厅。

    曲薏和梁康生慢慢地往外走,低声讨论:“真没想到族里会这么快就把小舅处置了,我还以为会再看看咱们家的意思。”

    “快点才对,这种小事没必要问我们,问了我们反而落下乘。”梁康生倒是听满意庄族的处置,再多打几鞭都不为过,“只希望爹能劝得住娘,不知道爹会怎么说,小舅已经被送了回来,估计是让娘不管他吧。”

    第189章南楼书馆

    梁康生猜测的没错,梁父的意思就是不管,说实话他现在已经不气愤了,所以才能这般头脑清醒地思考怎么劝妻子如何对待庄庆泽,这种时候不去搭理他,他自己自然而然就会感觉心虚。

    而且按照梁父和梁康生之前商量的,让庄氏同庄庆泽断了联系的最好办法就是慢慢疏远他们的关系,只要见面少了,牵绊少了,感情自然淡。

    这会儿庄氏正在气头上,所以她一口就答应了梁父的提议,不去看被打得可能一两个月下不了床的弟弟。

    等到过了两日,庄氏的气头过去了,她对弟弟终归是担心的,再加上还有她过世爹娘的嘱托,她又开始犹豫纠结,想着要不去看看弟弟的伤势如何了,有没有她要做的事。

    可是转念一想弟弟在外面做的那些事无疑是在害梁家,相公没有生气、没有怪她不说,反而一直安慰她,只是提了一个要求不让她去看弟弟的要求,这么简单的事她要是都做不到,岂不是要伤了自家人的心。

    衡量再三,庄氏最终没有去看望庄庆泽,也没有让人带东西给他,做到了一开始她对梁父的承诺。

    其实庄氏心里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弟弟做了那样的错事肯定寒了相公的心,等他亲自前来梁家道歉,那至少说明他明白了自己哪里做错,她到时候就厚着脸皮请相公原谅他。

    最终的事实会让庄氏明白,她想象的和实际不同,一直等到七月底,梁家新开封的酒被各个商行运走,梁家的书铺开张,庄庆泽都没有到梁家来一次。

    梁家这年的新酒有“杜康”系统在,只有一坛中途失败没成功,别的都酿成了,其中两罐用山泉水酿成的酒味道比水井酿出来的酒更清冽。

    梁父一开始并不知情,梁康生当初用山泉水的时候是瞒着他的,毕竟梁家多年来用的都是酒坊的那口水井,如果贸然换一种水,梁父肯定不会同意。

    这会儿酒已经酿成了,待梁父尝出来了酒味不同,梁康生才把其中原委徐徐道来,原来这种尝起来口感稍有不同的酒是用不同的水酿成的。

    酿酒那会儿为了瞒着梁父,梁康生也是想了不少办法,好在结果是好的,用山泉说酿成的酒确实就像神仙系统说的那般,味道更加好。

    “儿子,爹如果知道定然不赞同你这样”乱来”,不过你有分寸,就用了两罐试试,这样很好,酿出来的酒也好,不愧是我梁家的孩子!”梁父心情大好,嘴角都几乎咧到了耳后根。

    如果其他人这样先斩后奏,就算酿出来了好酒,梁父肯定也没这么轻易就把事情揭过,对梁康生就不会那样了。

    自己的儿子身子好了,愿意学习酿酒的手艺,说实话这已经让他很满意了,更不用说儿子还愿意花心思钻研,就算把酒酿坏了他得表现得高高兴兴的。

    两罐山泉水酿出来的酒梁父都没有卖,而是封存在了老窖中,也打算明年多用山泉水酿酒试试,不过酒坊祖传的井水也不可不用,毕竟井水酿酒是梁家祖辈传承的。

    不怪梁父谨小慎微,主要是山泉水酿成的酒如今只是新酒,味道好是好,总的来说却不够味儿,万一多放两年味道变差了可不行。

    所以,如果这种酒多放几年成为老酒了,还是比井水酿成的老酒味道好,梁父才会真正多用山泉水酿酒。

    在酒坊开窖清点酒、卖酒期间,梁康生抽空和梁父忙着酒坊的事,曲薏就想尽办法把庄氏的注意力引到书铺上,先用卖豆子得的银子修缮铺子。

    这两个铺子太久没有用了,就同年久失修的房子一样,看着破破烂烂的,不过实际上它们没有看上去那么糟糕。

    首先,梁柱都是好的,不用换,其次当初的墙都是用青砖修的,整体来说没有问题,也不用新砌墙。

    就是屋顶的瓦片掉落了些,墙体也因此变脏,墙上刷的石灰脱落,地面落了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让屋里屋外都看着斑驳脏乱。

    大概是房子的状况比预想的好很多,庄氏的心情肉眼可见地好了不少,她跟着忙碌起来,看了房子就找人去砖窑买瓦片,要开新书铺必须把上面那些用了多年的瓦片都换了。

    然后是让人把两间铺子里还留着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搬走打扫干净,铺子相邻的那堵墙拆掉,让两间铺子连在一起。

    等到瓦、墙这些主要部分都整理完,又换上了新的窗花和门板,两间铺子瞬间焕然一新,看着通透敞亮,再没有了之前破败之感。

    曲薏跟着庄氏一起忙活,屋子打扫出来了,又找来了花匠在书铺外种上一圈兰草,便是还没有书放进去,这铺子就好像有了一股诗书之气。

    整理这两个铺子,十八两银子用光不说,梁父那边卖酒的银子也补贴了二十两,这才把书柜、书桌等非书本的东西添置完。

    等梁父和梁康生忙完了酒坊的事,抽空到自家书铺一看,发现这书铺比他们想的更好,难怪花了这么多银子。

    接下来的事就是等着书铺里的书册到位了,一开始决定了做书铺,梁康生就联系了阳安县一家不错的印书坊印制五十套蒙学十三经,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诗词对韵》等十三本给小孩开蒙的书。

    其中三百千是最基础的,有些只求识字不继续书考科举的孩子只会学这三本,所以这三本书梁康生单独多印了五十套。

    接下来就是四书五经了,四书五经适合那些要就像书,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总体来说这样的学子在小县城里不多,所以梁康生只在印书坊定了三十套。

    有关于四书五经的注解也是科考学子能则的,他自己整理了一套历代名家和当代大儒已经广为流传的注解,也印了三十套。

    找印书坊印书只要不重新雕版就会很便宜,像蒙书的字数少,纸张、油墨用得少,一套下来才一两银子多点,所有的蒙书花了八十两银子。

    四书五经更厚实,一套九本书要接近二两银子,三十套用了五十四两银子。

    四书五经的注解更厚,有些甚至是原书的两三倍,而且梁康生手上的书多,所以他就整理出来了足足十七本,其中六本都是印书坊没有雕版的,单独让工匠给雕版又是一笔钱,这些书就用了二百五十两银子。

    此外剩下的书就不用准备太多了,找人抄书更合适,一本抄写三份即可。

    林林总总这些书一共花了近四百两,好在一开始梁康生就把自己和曲薏攒的私房钱拿了出来,不然今年酒坊的收益还不够印书。

    当初庄氏还想着五六百两银子把整个书铺添满,实际上就这么两排书架的书就花了四百两,真要把梁家这两个大铺子添满,几千两估计都够呛。

    不过也就是这一下花钱多,这么多书够卖挺长一段时间了,别的书铺能有更多书,其实大部分都是非科考的书凑数罢了。

    等所有的书都齐全了,差不多刚好书架每一层都有书放着,不会显得书架空荡荡的,但是书的总量不多,又不会每一个格子书太多挤在一起显得局促。

    “儿子,咱们家书铺的牌匾做好了没?”梁父满意地打量着书铺,越看越满意,虽然准备书用了不少银子,但是看着这样通透敞亮的书铺,他觉得很值得。

    “薏哥儿问过了,说是今天刷最后一遍漆,等漆晾干了就行。”梁康生也对自家书铺十分满意。

    书铺的名字梁康生坚持让梁父来取,梁父识字没错,但他没什么文采,担心自己瞎琢磨出来的名字不够好,就翻找了不少诗词集。

    谁知道他越看越不知道选什么,最后随意翻书闭眼指了一句——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

    想着自家书铺的位置在阳安城内的南边,梁家酒坊也在阳安县城外以南,干脆就把书铺名字定为了“南楼书馆”。

    在天气最为炎热的七月,南楼书馆牌匾上的红布被撤下,放鞭炮正式开业了。

    庄氏这么些天完全把弟弟庄庆泽的事忘了,她忙得都快脚打后脑勺了,晚上一闭眼就睡着,哪还有功夫再想弟弟如何如何,终于开业了,她只觉得这么多天的忙碌非常值得。

    书馆开业虽然没有宣传,但是梁康生毕竟是阳安县的秀才公之一,在开业当天还是有不少人前来捧场,这样一来这个小小的书馆也算是进入了阳安县书人的眼里。

    卫阳、郑信他们这些同梁康生相熟的同窗看着书馆里仅有“可怜兮兮”的两排书架,调侃梁家书馆虽小,名却取得有志气。

    不过也就是书馆开业的时候有人,到了中午客人们一走,书馆就变得分外冷清,原因很简单,梁家的这个南楼书馆卖的书少,位置又偏僻,就算书价定得比其他书铺的低,一开始也很难吸引到足够的客人。

    第190章第一个客人

    不只是第一天下午冷冷清清,接下来的好几日都没有一个客人上门。

    掌柜和小二等得着急,脸上起了好些个上火长的疙瘩,就快要按捺不住,违背少东家的叮嘱去街上宣传自家书馆时,终于等来了一位穿着长袍的书人。

    这个年轻书生神色稍显拘谨,他先逛了一圈书馆的两排书架,几乎把每一本不同的书都翻开来看了一眼,期间时不时回头看看掌柜的位置,好像是担心自己看久了会被掌柜嫌弃、催促。

    被梁康生叮嘱过很多次的掌柜显然不会那样做,他发现了这位来之不易的客人的紧张,就低头拨弄算盘假装算账,不开口说什么,让那个书生放松了不少。

    然后,书生似乎是看中了书馆中的两本书,他在两本书里纠结了好一会儿,最终放下其中一本,拿着另一本到柜台付账。

    站在柜台外面,书生似乎摸了摸自己放银子的荷包,心疼地问:“掌柜的,这本书多少钱?”

    掌柜早就对自家书馆的书了若指掌,一看封面就明白这本书的价钱:“这位书生,本书是前朝大儒的批注,纸张、油墨都是用的上好的,所以稍微贵一点,要一两银子又八钱。”

    刚才掌柜在前面说了一通书如何如何,把书生说得心头一紧,像这样的书寻常一本便要二两银子左右,他这次出门仅带上了自己省吃俭用刚存起来的二两银子,如果不够怎么办?

    没想到掌柜嘴里说着贵,这本书却只要一两银子又八钱,书生喜出望外,他带的钱不仅够买书,还能剩下二钱再去买半刀纸,实在是太好了!

    书生当即准备掏荷包给钱,没想到掌柜伸手挡了他一下,面色和善地问:“这位书生,冒昧问一句,方才看你似乎是看中了两本书,只选了这一本,不知道是书不和你意还是另有缘由?”

    掌柜看着书生穿的长袍边角都洗得泛白了,猜测他没有选择买两本书是因为囊中羞涩,不过这样多此一举问一下不是羞辱人,而是掌柜另有打算。

    看着书生的神态紧张了起来,掌柜赶紧解释:“小店刚开业,东家想知道诸位书人会愿意买什么样的书,所以才多此一问,还请书生勿怪。”

    书生虽然拘谨,但是他双眸清明,五官清正,不是小肚鸡肠之辈,弄明白了书馆掌柜的意思后羞涩一笑,对掌柜拱拱手:“小生姓田,不是什么特别的原因不选那本书,是在下暂时只有买一本书的钱。”

    “原来如此。”掌柜的神情更加和善了,笑眯眯地看着田书生,“田书生,我有一个提议,不知道你可有时间听一听?”

    田书生对南楼书馆和掌柜的印象不错,他又不着急赶时间,就想着听一听掌柜要说什么:“洗耳恭听。”

    “田书生,小店售卖的书其实你可以在那边的桌凳上誊抄后带走抄本。”掌柜示意田书生看看书柜后面那排得整齐的桌凳。

    见田书生的表情震惊,掌柜继续说:“考虑到客人们不一定带了笔墨出门,小店还提供笔墨纸砚,纸和墨须得您花钱购买,笔、砚则能租用,你要是愿意自己抄书不妨试试?”

    说着,掌柜指了指柜台上方悬挂的小方牌,类似于酒楼、饭馆挂的菜牌子,上面写明了笔墨纸砚这些东西的价钱。

    田书生的嗓子眼发干,他眼珠子盯着这些小方牌一眨不眨,掌柜也不开口催他,耐心地等着。

    等最初的震惊缓过来后,田书生的脑子开始动了起来,租用笔和砚都是用一次五文,墨和纸则不同,墨条有三百文一根的、四百文一根的和五百文一根的三种,纸有四百文一刀、六百文一刀两种。

    如果他要抄这两本书,纸可能会用到一刀,选择最便宜的要四百文,墨用不完一条,但是墨条不可能像纸那样一刀分成两半卖,只能买一条,他平时用的就是三百文一条的墨,再加上五文租笔和五文租砚,一共只花七百一十文就能抄走两本书?

    算出来这个数字,田书生又傻了,他觉得这个价钱太便宜了,忍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弄错了。

    掌柜见书生的神色几番变换,估计他已经想明白了,但是还没做决定,就把书馆准备的笔墨纸砚都摆出来。

    是真的可以抄书带走,不用买书!田书生看到这些东西的这一刻愿意相信了,他激动得嘴皮都抖了抖,还是忍住激动再向掌柜确认:“掌柜,我要一刀纸、一条墨,再租一支笔、一个砚台,真的可以抄了书带走?”

    掌柜的态度一如既往:“没问题,一共是七百又十文,还有五十文书的押金,田书生你记得抄完后把原书还到柜台,五十文押金退给你。”

    田书生定了定神,听到掌柜说五十文押金,心想就算那五十文不还给他,花七百六十文抄走两本书也省了太多。

    但万一掌柜在骗人,那他买纸和墨的钱可就拿不回来了,不过他本就要用纸和墨,如果买了纸、墨不能抄书,那他买书就要再往后推一推……

    最后犹豫了片刻,田书生咬牙把钱给了,拿上自己买的东西和另外那本想买的书,坐到书柜后面的桌凳上,奋笔疾书。

    两本书,便是他不用在乎版面整洁,要抄写完也得费不少时间,担心掌柜随时把他撵走,田书生写得极快,一个时辰后他才写完了一本,手和脖子都僵硬了。

    就在他换书的时候,掌柜过来了,把田书生吓一跳,不过书馆掌柜没有撵他的意思,而是端着一个托盘,上面是一个小茶壶和一个茶杯。

    “田书生,这是小店免费提供的清水,口渴了喝两口。”掌柜刻意强调了这个茶是免费的,然后别的什么都不说,转身就走。

    夏日炎热出汗多,田书生实在是口渴了,他把抄写好的纸晾干收起来,然后倒出一小杯喝掉,确实只是白水,连茶叶沫子都没有放,这倒是让他放心了些,毕竟若是喝了茶水,他不好意思不给银子。

    用了两个时辰,田书生把两本书誊抄完,他都快感觉不到自己的手和脖子了,全都十分僵硬,不过看着厚厚一叠纸,他满心满眼都是高兴。

    终究还有点担心,田书生等墨晾干了就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好,赶紧拿着两本书和笔、砚去找掌柜。

    掌柜不含糊,南楼书馆是正经开门做买卖的铺子,又不是黑店,五十文押金自然该退就退。

    不仅退钱,掌柜还叮嘱了一句:“田书生你下次可以自带笔墨纸砚来,只要小店还有位置,想抄什么书都没问题。”

    跨出南楼书馆,田书生依旧有些不敢相信,但是他手上那些写满了字的纸告诉他,他真的用七百文就“买”到了两本书。

    回头看了眼,田书生正好看到掌柜在收拾他不知不觉喝空了的茶壶,想着这间书馆里还有好些书是他以前没看过的,他不禁心头火热。

    最初梁康生设想的是在书馆里放桌子,供大家挑选书之时可以仔细看书,其他的都是后来曲薏陪着庄氏忙活的时候添进去的。

    比如说今天田书生遇到的租或售的笔墨纸砚,还有茶水,田书生喝的清水不花钱,泡了茶的根据不同的茶不同价。

    不论是笔墨纸砚还是茶水都十分便宜,尤其是茶水,价钱定得比茶楼低得多,笔墨这些不能低,就和外面一个价。

    之所以会添这些东西在书馆,是因为庄氏在筹备书馆的时候了解到了贫寒人家的学子书不容易。

    她生在庄族,族里有启蒙的学堂,幼时她没有见过外面的人书是如何,儿子书时又因为身体不好,几乎没去过学堂。

    所以她知道贫寒人家书不易,具体是什么样却并不清楚,这回在去县城的其他书铺“偷师”时,亲眼看到了不少学子的窘迫,故而动了恻隐之心。

    曲薏没有庄氏那么心软,不过他也觉得书人不容易,不论家境贫寒还是富足,想要在书上有成就都要下足功夫,所以他帮着庄氏一起考虑了不少。

    铺子是他们自家的,准备这些东西只是为了方便书人,不指望靠它们挣多少钱,不过随着后来到书馆的人越来越多,卖茶水和笔纸的收入竟然比卖书还高。

    田书生在这之后就成为了南楼书馆的常客,经常来一坐便是一下午,他不好意思干坐着,偶尔花二十文点一壶最便宜的茶水。

    不仅是他,渐渐地很快就有人发现了南楼书馆的不同,尤其是家境贫寒的学子,都快把这个书馆当成第二处学堂了。

    平时在学堂都很少能看到这么多书,别人家的藏书又不会无偿给他们看,等到南楼书馆的名气传出去后,每日都能看到书馆里至少坐半屋子的学子,有的安静地看着书,有的提笔疾写,没有一个人会在书馆的凳子上闲着。

    第191章关师傅

    南楼书馆的位置偏僻,自然环境清幽,没有人来人往的打扰,前来书、抄书的学子们一开始互相不太认识,后来见得多了,遇到实在想不明白的问题忍不住讨论几句,渐渐地就发现了不少同自己想法类似或者能一起探讨学问的人,结交为朋友。

    南楼书馆从一开始的小书馆起,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发展成了本县书人最大的聚集地之一。

    梁康生这两年里每隔三日就会到县城找夫子上课,课后来这里也结识了几个友人,包括书馆的第一位客人田书生,他对田书生颇为欣赏,后来离开了阳安县也同田书生长期保持书信往来。

    其实南楼书馆最奇特之处在于,旁的地方书人多了难免意见不统一,大家各执一词,想要说服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人。

    在南楼书馆却永远安安静静的,大家有什么要讨论的会自觉压低声音说话,尽量不影响到旁人。

    更后来,书馆里的书也不再只是梁家收集,还有从阳安县出去的书人们在其他地方看到了好书,也会让人或者自己抄一份送来。

    越来越多的书人在南楼书馆获得成长,从这里离开,改换门庭,施展抱负,他们都感激着南楼书馆和开办南楼书馆的梁家。

    这些都是书馆后来的发展,现在没人知道这个门可罗雀的小书铺最终真的匹配上了它的名字,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书馆。

    随着书馆开业,庄庆泽身上的鞭伤终于好得差不多了,他和赵红梅都一直关注着梁家,知道梁家新酒开窖,知道今年多卖了两成的酒,更知道庄氏把那两个破铺子折腾成了书馆。

    庄庆泽也不清楚自己是怎么想的,他能下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悄悄地去看梁家开的书馆,去的路上在心里不停地贬低梁家的书馆,认为脑袋被门夹了才会选择那样的地方开铺子。

    当他真的到了书馆外,看着刻着“南楼书馆”四个大字的牌匾,看着干净敞亮的铺子,看着里面摆满了整整两个书架的书,看着铺子里零散坐着的安静看书的书人,他有一种把这一切都毁掉的冲动。

    庄氏怎么能这样,在他被庄族人抽鞭子的时候,她口口声声说会帮自己,实际上她却什么都没做,这就是他的好姐姐、好姐夫!

    从书馆离开,庄庆泽接着就去了梁家酒坊,找上当初他威胁收买的小学徒。

    小学徒第一次做对不起东家的事是他被庄庆泽给的钱打动了,也想着庄庆泽是舅老爷,同东家关系好得像一家人,就收了钱。

    但是很快他就后悔了,先不提他该不该把东家的事说出去,就说舅老爷这种私下给钱的行为,明显就已经说明这件事是背着老爷他们的,是不光明的。

    不然以往常两家人的关系想知道什么,何必做这种小动作,徒惹人多想。

    等到舅老爷再次找上他,他更加后悔,但是被舅老爷吓了一通,他脑子不清醒又犯了错。

    所谓一步错,步步错,小学徒做下了对不住东家的事,违背了自己的良心,他后来想起来,觉得自己活该被东家送官。

    但是人总是会抱着侥幸心理,小学徒虽然这样想着,在没有东窗事发之前他还是希望舅老爷以后不要再找他了,他以后也一定洗心革面认真干活。

    然而事情与小学徒的愿望相违背,就在酒坊总算忙完了,考虑到秋收之前酒坊没活,梁父让大家回自己家休息一段时间的时候,庄庆泽身上的伤好了,他找上了小学徒。

    上一次他不仅威胁了一番还让小学徒去帮他打听几个老师傅的事,老师傅的事情小学徒不用打听都清楚,所以他既为自己不用做什么松口气,又担心如果舅老爷再找他怎么办。

    说起来老师傅的事同作坊又没关系,但是老师傅是酒坊的人,所以小学徒也想过,如果舅老爷真的又找来,他是继续替舅老爷办事,还是主动找东家说明白。

    小学徒一直没能做出决定,现在选择已经摆在了他眼前,他必须要挑选一条路走。

    其实他心里也知道,如果第一次收了钱想到不对劲就赶紧找东家认错,好好坦白或许东家不会怪他,后来他又把酒坊更重要的事说了出去,他那时候就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庄庆泽看着小学徒沉默的样子,瞄了眼小学徒身后那间破旧的土墙房,笑得有些狰狞:“你应该知道,你如果被送进了大牢,你家里会变成什么样,现在你就两个选择,一是坐牢后家破人亡,二是听我的话,拿着这个盒子去找个老师傅,如果把我的事办成了,这里的钱归你,以后你就跟着我做事,不用担心梁家。”

    庄庆泽的手上有一个小木盒子和一个小荷包,木盒子里是十两银子,他放了五个二两的小银锭,小荷包里是几块碎银子,加起来有一两多。

    十两银子是交给小学徒收买老师傅用的,其实完全可以用一张十两的银票,只是一张轻飘飘的银票不如沉甸甸的十两白银来得冲击大,黄金白银总是更加动人心。

    小学徒在庄庆泽的示意下打开了小盒子,阳光照在全新的银锭上,看上去银锭就像在发光一样,小学徒忍不住眯了眯眼。

    至于另一个小荷包,放在手上就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小学徒几乎瞬间就有了选择,他如今是家里的顶梁柱,如果他出事了这个家怎么办,但是背叛的话他不敢轻易说出口。

    庄庆泽不屑地撇了撇嘴,一开始不管说得对梁家多忠心,一样都会被银子打动,之前不过就是银子给得少了。

    等得不耐烦了,庄庆泽说:“在梁家酒坊你一个小学徒一年到头能挣几个钱,我记得你已经学了这么多年,早就可以独立酿酒了吧,只要再找个老师傅,来了我的酒坊以后你就是酿酒师傅,你自己好好考虑考虑。”

    先给人画了一个大饼,然后依旧是威胁:“要是三日后你没有把人给我带来,你就等着去吃牢饭。”

    说完,庄庆泽就走了,他相信以这个小学徒以往的行事风格,会知道应该怎么做。

    把事情安排了下去,庄庆泽的心情好极了,他家的地已经买了,前段时间赵红梅也找人把酒坊盖好了,他清楚梁家酒坊里有什么,也在躺着养伤的时候全都口述出来让赵红梅一一添置,如今就差酿酒的人和材料。

    他仿佛看到了自家酒坊的酒酿成后击败梁家酒坊的样子,想着自己以前零散买十几亩地变成几百亩,还想着在县城最繁华的地方也买铺子做买卖……

    以往庄庆泽和赵红梅一直都把梁家的家产当成是他们自己的钱财,如今看来想把梁家弄到手不容易了,他们的想法就一致由觊觎变为彻彻底底的破坏,他要在挣钱的同时继续整梁家,让梁有醑和庄庆蓉一辈子都后悔莫及。

    虽然庄庆泽爱做梦,但他对小学徒的心理还是把握准了的,小学徒选择了帮他做事,但是他不仔细想想,让一个小学徒在去说服忠心耿耿的老师傅离开梁家是一件没那么容易的事。

    当初梁家酒坊差点支撑不住时,这些老师傅们都愿意留下来陪着当年的少东家共渡难关,如今这么多年又过去了,梁父对老师傅们向来敬重有加,他们可没有理由对不住梁家。

    小学徒平时都跟着酒坊一个姓关的老师傅干活,他决定听庄庆泽的后就考虑找自己最熟悉的关师傅,不过他也知道不能找关师傅直接说自己的意思。

    他想了想打算问关师傅觉不觉得在梁家委屈了,他老人家手艺这么好,自己学了这么多年也学了不少,其实就他们师徒二人已经很厉害了。

    听着这个自己带了多年的小学徒说出这样的话,关师傅又惊又气:“你小子说的这些都是什么屁话,你以为你有多大的能耐,还当自己能出师了,你给我滚回去好好反省反省,想不明白就别出现在老头子跟前,不然有你好果子吃!”

    关师傅当即把人赶了出去,他一开始没想太多,他当年也是做了多年学徒,体会过做学徒不容易,所以他只当这小子一时想岔了,打算冷一冷让他自己想明白,以后踏踏实实干活。

    谁知道第二天小学徒又来了,关师傅骂得都快动手了,他还死皮赖脸地不愿意走,弄得关师傅困惑不已,他觉得着实有些奇怪,这个徒弟在他印象中可不是这种没皮没脸的,按理说昨天被他劈头盖脸骂一顿,就应该明白错在哪里了。

    发现不对劲,关师傅再度把人赶出门后没来得及冷静下来仔细想,就被他的小孙子拉着非要出门去,结果出门一转角又碰上了小学徒。

    还在气头上的关师傅干脆不理会他,自顾自领着孙子走,照孙子要求的去街上给他买玩具和糕点,他平时在酒坊忙,难得有时间陪陪孙子。

    第192章诈一诈

    一路上,小学徒都悄悄地跟着关师傅,看着关师傅耐心地陪着孙子,心里十分羡慕,他小时候可没有爷爷的关心。

    同时,他心里也十分忐忑,他担心自己还没说服关师傅的时候对方把事情告诉了东家,如果他已经把关师傅说服了那倒是无所谓。

    关师傅也发现了小学徒跟着自己,他怎么看怎么觉得这个学徒像是盯梢的似的,现在这会儿有什么可让他盯着的,又不酿酒?

    关师傅很快就自认为想通了事情的关窍,会不是这个臭小子怕他这两天干的混账事被自己告诉东家?

    可这臭小子不就是做学徒做久了心里有点不满发泄两句而已,有必要那么害怕吗,自己都说了让他回去反省,意思就是不会说出去。

    关师傅陪着小孙子出去了一趟后回去,仔细琢磨着这件事,总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自己没想到,回去想了好一会儿,他决定让儿子出去看看小学徒还在不在,如果人不在了那就去找东家,看能不能请东家前来,最好悄悄的。

    小学徒已经走了,他主要是害怕关师傅把事情说出去,见关师傅没有把事情说出去的意思,他就回去了,打算明天带着钱再来找关师傅。

    关师傅想不明白的东西,梁父略一琢磨倒是有了好几个猜测,他觉得这小学徒可不仅仅是对做学徒不满,他是想让关师傅带着他出去单干呢。

    可不得了,这小学徒平时看不出来心思这么多,还是说他这样做背后有人指点?如果是有人指点,这个人会不会又是庄庆泽?

    关师傅对酒坊的忠心梁父不会有半分怀疑,他就直接把自己猜想的前一半说了出来:“关师傅,目前还不能确定是不是那样,直接问恐怕问不出来什么,老关你要不然诈一诈宋根,先答应跟他走,看他葫芦里埋的是什么药。”

    关师傅听梁父这样说,自己也脑补了不少,什么有人想要偷梁家的酿酒方子,小学徒宋根被人蛊惑了,还想让自己也背叛东家。

    这个臭小子不是东西,那背后的人更不是东西,心痛生气的同时,关师傅不得不庆幸他还没有让小学徒跟着学更多酿酒的手艺。

    不用梁父多说,关师傅就答应了,他之前对小学徒是很用心的,如今徒弟走了歪路,那就由他这个师傅来把他掰正,不过当务之急是帮着东家把背后起坏心思的狗东西抓出来,解决了狗东西,臭小子想怎么收拾都成。

    第三天,小学徒又来找关师傅了。

    关师傅仔细琢磨了一晚上,面对这个小学徒心情十分复杂,脸上却依旧义正言辞地骂他,让小学徒心里七上八下的,想着他今天若是不能把关师傅说通,那他怎么办。

    这一回小学徒孤注一掷,见面说了两句就把庄庆泽给他的小木盒子拿了出来,五颗圆润光洁的小银锭,摆在盒子里十分诱人。

    这是最后一天,小学徒把话敞开了说:“师傅,别的什么我都不说了,这银子是给您的第一份礼,您要是真明白我的意思,那这银子您就收下。”

    关师傅怔住了,他不是因为看到十两银子惊讶,而是他现在可以确定自己这个小学徒真的背叛了东家,东家的猜测是真的,不然就他如何能轻易拿出十两银子!

    小学徒却误会了自家师傅的意思,以为关师傅被十两银子打动了,他悄悄地松了口气,想着师傅既然动了心,那他要做的事就还有一线希望。

    小学徒加把劲劝说起来,不过接下来关师傅的态度并没有多大变化,只是他说的话比最开始迟疑了点,最终还是没松口,很快就把装了银子的木盒子塞到小学徒怀里,再度把人撵出门。

    跟在师傅身边多年,小学徒对关师傅的性格脾气不说了若指掌,至少大致还是了解的,如果关师傅真的还像一开始那么坚决,那他在看到了银子时就会把自己赶出门,而不是还听自己多说了几句。

    但是依旧没能把人说动,小学徒不甘心地在门口敲门,关师傅打开门不顾邻居怪异的眼神,把这个徒弟赶走。

    到了这天傍晚,庄庆泽比之前约定的时间提前了一晚找上门,小学徒战战兢兢地,他不想做牢,可梁家他也肯定自己待不下去了,他也不知道自己能怎么办。

    想了想,他指天发誓地表示他已经把师傅说动了,只要再给他两天时间,肯定能让师傅跟着他离开。

    庄庆泽没想到这小学徒办事这么不行,三天了都没能把人说服,不过他觉得小学徒应该没有胆量骗自己,所以最后答应了再给他两天时间。

    这两天时间小学徒觉得是他自己开口争取来的,也觉得是庄庆泽愿意放过他,所以对庄庆泽倒是有了感激之心,真心实意替他办起事来。

    后来两天,小学徒想尽办法去找关师傅,在他打算对关师傅的家人劝说之前,关师傅终于松口了。

    他不是怕小学徒真的找自己家里人说这些烂事,而是觉得差不多了,再拖下去小学徒背后的人可能会等不及。

    于是,第五天下午,小学徒随身携带的十两银子被关师傅收下了,他的脸色复杂,叹口气套小学徒的话。

    小学徒可不敢现在就把让他做这件事的人说出来,他知道说出来肯定会有问题,因为他的新东家不是旁人,正是梁家酒坊的舅老爷,庄庆泽。

    眼珠子转了一圈,小学徒含糊地说:“师父,真不是我乱说,咱们师徒两人一起,肯定能酿出好酒,以后您就是酒坊的第一人,第一功臣。”

    小学徒在梁家酒坊干了这么久的活,之所以还是小学徒是因为他到现在都没有资格跟着师傅学制曲和几个最重要的手艺,这是小学徒和老师傅的最大区别。

    不过在酒坊做了这么久,小学徒早就熟悉了酿酒的所有工序,也就是制曲还差点,这关系到最终酿成的酒的口感和味道。

    这一刻,关师傅不知道的是,在小学徒前来说服他的第一天,就在傍晚悄悄溜去了酒坊,偷了酒坊的酒曲。

    这是小学徒替自己想的最后一条退路,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把自己手上有酒曲的事说出来。

    关师傅脑子清明,看着这个变得越来越陌生的小学徒,心越沉越低,酿酒不难,酿好酒却不是容易的事,他在酒坊学了这么多年怎么就还看不明白呢!

    当年跟着梁家酒坊一起度过危机的老师傅们虽然值得信任,他们也有跟着梁父制曲,但是最重要的那几个步骤梁父是不会让外人参与的,这无关信任,只因这是梁家酒坊的根基。

    就拿关师傅来说,他虽然也会制曲,但是用他做出来的酒曲酿酒,味道远不如梁家酒坊的,毕竟若是谁都能做出一样味道的酒,那酒的价钱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差异了。

    没能从小学徒的嘴里套出话,关师傅答应了同他去见新东家,小学徒高兴得不行,直说秋收之后他们就可以开始准备酿酒,一定能如何如何。

    把庄庆泽交代的事做了,小学徒心头的大石头落地,他总算不用再担心自己会被送去大牢,有了新东家护着,他以后会没事的。

    第二天,小伙计就毫不迟疑地把关师傅带去了位于阳安县东边的庄家酒坊,这个酒坊除了位置同梁家酒坊不同,房子和里面的东西是全新的,其余的地方基本同梁家酒坊一样。

    再看看站在酒坊里的庄庆泽,关师傅的眼睛瞪都溜圆,他怎么都想不到,小学徒背后之人居然会是他。

    梁家同庄家之间的矛盾一直到现在都没摆在明面上,因为梁父他们担心庄氏,庄庆泽和赵红梅则是没打算那么快撕破脸皮,毕竟那样对他们无益。

    现在,庄庆泽已经把酒坊的老师傅挖到了自己的酒坊,他也就不再顾忌那么多了,再装下去也没有用,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怎么回事。

    把人领进酒坊里,庄庆泽笑着问:“关师傅,许久不见,你来看看我这个酒坊如何,不比梁家的差吧。”

    “舅……”关师傅差点脱口而出以往对庄庆泽的称呼,东家拜托他同小学徒周旋,想试探出后面的人是谁,现在他倒是成功地见到了人,但是要怎么办他一时间没了主意。

    “怎么,莫不是看呆了?”庄庆泽心里得意,为了建出同梁家几乎一模一样的酒坊,他花费了不少银子,全都是用的好东西,仔细比较起来他这酒坊可比梁家的好多了。

    关师傅在庄庆泽再次开口后反应了过来,他不想去仔细想什么后果,反正他本就是梁家酒坊的人,有人想要梁家酒坊不好,他多说些什么东家应该不会怪他吧。

    于是,关师傅一巴掌打在了小学徒的脸上:“你个狗东西,东家待你不薄,你做出这等背信弃义的事,日后定有你后悔的时候!”

    第193章主动告知

    关师傅把自己的怒火发泄在了小学徒身上,他其实也想对庄庆泽做点什么,就是打庄庆泽肯定是不行的,好在这会儿小学徒已经成为了庄庆泽的走狗,所谓打狗看主人,打了小学徒就相当于是在打庄庆泽的脸。

    小学徒彻底愣住了,他昨天分明已经把师傅说通了,怎么今天师傅会说这样的话?

    关师傅怎么会对他们解释,他看着旁边有什么打人顺手的东西直接拿过来对着小学徒一顿胖揍。

    把人狠狠地打了一通,心口憋着的那股气散了些了,关师傅才拿出一个小荷包,里面装着十两银子,将银子扔在小学徒身上:“拿好你的臭钱以后别出现在我面前,不然见一次打一次!”

    关师傅全程一句话都没有搭理庄庆泽,但是他的话既是在骂小学徒,更是在骂庄庆泽。

    关师傅的动作极快,雷厉风行地把人打了就毫不迟疑地离开,庄庆泽脸上的笑容都还僵着,就见关师傅的背影已经消失在了酒坊大门外。

    其实关师傅看着好像很是有把握的样子,实际上他心里挺紧张的,脚下的步伐极快,就差直接跑起来了,像是后面有猛兽在追他一样。

    他可不敢就留,庄庆泽这个酒坊也和梁家酒坊一样建在偏僻的地方,周围没有村落人烟,他担心自己走得慢了,会被后面那两个人面兽心的东西拦下,到时候他再想走恐怕就没这么容易了。

    实际上,这会儿留在庄家酒坊里的小学徒还躺在地上喊痛,关师傅刚才揍人的时候完全没留手,哪里打人痛就打哪里,他的胳膊、屁股、大腿到处都被打了很多下。

    庄庆泽也没有第一时间就想到追人,他只觉得自己快要气炸了,胸口就像有一串点燃的炮仗一样,一直噼里啪啦地响着,双耳嗡嗡跟着作响。

    这该死的狗东西居然胆敢耍他!

    小学徒倒是没有什么生气的反应,等他身上最痛的那阵感觉过去了,他才觉得十分不好,看着庄庆泽充血涨红的脸色和噬人的眼神,吓得一个激灵。

    顾不得身上的伤痛,小学徒翻身膝行到庄庆泽的脚边:“东家,我对天发誓,昨天我真的把师傅他说通了,他收下了银子答应来咱们酒坊做事的,真的,千真万确,我要是乱说了一个字天打雷劈、不得好死!”

    着急之下,小学徒毒誓都发了出来,就怕庄庆泽把自己和师傅当成一伙的。

    小学徒的话让庄庆泽找回了神志,他长这么大从来没有被人这么指着鼻子骂过,故而小学徒说了什么他根本不想听,他强忍着打人冲动,只一脚把小学徒踢开:“滚!”

    小学徒怕得不行,他哪里敢真的“听”庄庆泽的走,他如果真的走了,恐怕下一次见面就是被抓去官府之时,他爬回去冲庄庆泽一个劲磕头、解释、求饶。

    因为是真的在用力地磕头,小学徒的头皮都磕破了出血,一脸鼻涕一脸泪,还混着泥巴灰尘,整个人看上去挺恶心的,倒是让庄庆泽的怒火消下去了点点。

    庄庆泽猜测,那关老头会突然说那样的话,肯定是早就计划好了的,说不准还是梁有醑吩咐的,这样想着他又开始生气了,脸色沉得能滴水。

    庄庆泽会如何对小学徒,离开了的关师傅不清楚也不关心,他匆忙离开庄家酒坊后就直接去了梁家,他必须得把这件事告诉东家,半分都不敢推迟。

    梁父早就有猜测,确定了那人是庄庆泽他反而一点都不惊讶,说真的如果不是庄庆泽他才会觉得奇怪,只有关师傅一直在愤愤不平地说他们做事不地道。

    听着关师傅说他把银子毫不客气地扔到了小学徒身上,梁父笑了笑不在意:“老关,你怎么把那十两银子还给他们了,既然都送到你手上了,你就收着呗。”

    “我哪能做那样的事!”关师傅义愤填膺,气愤地挥了挥手臂,“谁知道那钱是怎么回事,我拿了以后他们就有借口要挟与我,要是害了我自己只能怪我贪心,如果连累了东家怎么办。”

    当初梁家酒坊出事,梁父不想连累他们,就把这些师傅们签下的相当于卖身契的契约还给了他们,让他们去外面谋生路。

    稍微有点异心的师傅当时就已经走了,留下来的这些对梁家本就忠心耿耿,再后来大家一起同梁父经营酒坊,对酒坊的感情越发深刻,或许在他们心里酒坊比家人都要重要几分。

    梁父好声好气把人安慰了一通,最终没有同意关师傅说的报官,小学徒在梁家酒坊做事,就跟外面酒楼的小二一样,都是拿了工钱干活。

    毕竟他还没有来得及学更深一层的酿酒手艺,也就没有签保密和不能随便离开梁家酒坊去其他酒坊的契书,要不要离开梁家是他的自由。

    至于庄家酒坊怎么样就同梁家酒坊更没关系了,他学梁家的样子修酒坊,又没有用梁家的银子,更没有动梁家酒坊的东西,他爱怎么修就怎么修。

    所以报官什么用都没有,只会浪费报官的那份钱。

    关师傅还是气得不行,他觉得实在太憋屈、太可恨了,东家和夫人对庄庆泽那么好,连着这么多年都是以成本价把酒卖给他,他居然背着东家修了酒坊,想骗走这边的人去给他酿酒!

    梁父是真的没有把庄庆泽建酒坊酿酒放在眼里,他自信自家酒坊的方子他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庄庆泽只凭一个小学徒就想把酒酿成,别开玩笑了,当然,如果他还买通了其他酒坊的酿酒师傅另说。

    不管庄庆泽最后能不能折腾出来酒,梁父都不打算理会,天底下酒坊多着呢,梁家酒坊只是其中小小的一个,只要他把自家的酒酿好就成。

    知道了庄家酒坊的事后,梁父想了想最终决定他来告诉妻子,那座酒坊已经修好了,就算他不说迟早妻子也会从别人嘴里知道,还不如他来说,至少他说话的时候会考虑到她的心情。

    庄氏听梁父说完,沉默了好一会儿依旧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艰难地开口问:“相公,你是说庆泽在城东修了个酒坊?”

    “嗯,据我所知应该在平头镇那一片。”

    “庆泽他还买通了酒坊的学徒?”

    “没错,是那个叫宋根的学徒。”

    “庆泽他想买通关老师傅?”

    “没有成功,关师傅发现不对劲找我商量,是我提议他假意接受招揽的,只是没想到今日他去见到的背后之人会是庄庆泽。”

    梁父说着庄庆泽三个字的时候咬字稍微比平时更重一点,有凸出这三个字的意思在。

    这些日子以来,梁父对庄庆泽的称呼从一开始的“庆泽”和“小弟”逐渐转变成了“庄庆泽”,连名带姓,早就没有以往的熟稔。

    庄氏一度听着不是太习惯,今天再听梁父说这三个字,她第一次不觉得梁父这样喊太生疏了,反而惴惴不安地看着梁父,担心他生气。

    梁父有什么可对妻子生气的,妻子是妻子,妻弟是妻弟,两个人又不算是一家人了,没必要把妻弟做的糟心事算在妻子身上,他不是那种会对妻子撒气的男人。

    而且不是梁父真的对庄庆泽那般大度,他明着什么都没做,私下已经对庄庆泽出手了,只是现在看不出来他做了什么罢了。

    庄庆泽一次做的事比一次过分,庄氏对他的失望也是一次比一次多,梁父这样的态度还让她越发愧疚,更加不知道怎么面对弟弟,她想要管教一二,又不知道应该从何做起。

    让庄庆泽把他修好了的酒坊拆了?庄氏觉得这话弟弟肯定不会听,否则他当初就不会那样做。

    让庄庆泽来梁家道歉,然后梁家就不怪他?说实话庄氏自己都没法这么简单原谅弟弟,更不用说梁父他们了,她没那么大的脸。

    想着弟弟做的糊涂事,庄氏不知道自己能怎么办,连着好些日子都没有睡好,人一下就憔悴了。

    梁父心疼她,但是他这一次却没有劝说太多,他想着总要有这么一个过程,现在难受过了,以后就不会再那么难受了。

    梁康生和曲薏也把庄氏的样子看在眼里,梁康生这一次也什么都不劝,庄庆泽是庄氏的亲弟弟,她对他有着深厚的感情,不管旁人怎么劝只要她自己不想明白就没用。

    天气越来越炎热,庄氏的胃口也越来越差,几天下来人就瘦了一大圈,曲薏觉得这样下去不知道她什么时候才能想明白,想着要不让她忙点别的,至少把最热的这段时间过了再说。

    奈何最近家里的事都忙得差不多了,没有什么事能让庄氏真的忙起来。

    就这样一直到了八月,天气一日热过一日,地里的水稻和麦子陆续熟透,开始收割,农家最忙碌的秋收到来。

    不知道庄氏是怎么想的,在秋收开始后,她的胃口渐渐好了起来,人没有再继续瘦下去。

    第194章抬价“竞争”

    梁父见状,总算放心一些,开始带着人去外面查看附近村子秋收的情况,为接下来收粮做准备,每天都早出晚归,梁康生得了空也会时不时陪着一起。

    庄氏的改变曲薏有些好奇,不过他没有问,怕提到庄氏不高兴的事,又让她难受。

    大概是憋久了,也可能是庄氏看出来了曲薏的好奇,她随后主动就把自己怎么想的说了出来——因为她知道梁父要出去忙,秋收就意味着梁家要开始新一轮忙碌。

    弟弟的事让庄氏自觉非常对不住梁家,但是让她真的对弟弟做什么,她又狠不下心,担心对不住爹娘的嘱托,所以干脆就假装糊涂,什么都不做,只是她自己过不去心里那一关,才会吃不下睡不着。

    如今梁父要忙正事了,如果再因为担心她耽误了,那她就是梁家真正的罪人,以后又能如何面对早就过世的公爹婆母,所以她才强打起了精神。

    庄氏把自己的想法一一说出,曲薏就能理解一二了,却非常替她不值。

    庄庆泽对梁家已经做了这么过分的事,可见在庄庆泽心里梁家根本就不是亲人,庄氏牵挂、担心着他,可庄氏的付出庄庆泽不仅不会感激,而是利用和厌恶。

    当然,心里想的曲薏不会告诉庄氏,他觉得庄氏应该不是找自己商量的意思,就是想找个人说一说压在她心里的事,这样她或许能觉得放松一些。

    把藏在心里的事说完了,庄氏眉间的皱纹放松了点,她自嘲地笑了笑:“薏哥儿,娘是不是很没用?作为姐姐,作为妻子,作为母亲,我都没有做到我应该做的事,这段时间让你们费心了,我实在不应该。”

    这番话她没脸找梁父说,也不好意思对儿子倾诉,选择儿夫郎的原因也简单,儿夫郎同样有娘家弟弟,她觉得或许薏哥儿更能理解她的心情。

    在曲薏心里,他当然希望庄氏对待庄庆泽的态度更加果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可是人心是复杂的,她又是个心软的人,让她一下子同庄庆泽断了姐弟关系怎么可能。

    话说出来,如果庄氏不是心软善良的人,就凭上辈子曲薏在出嫁之前寻死上吊过这一件事,就足以让庄氏下狠心磋磨他,毕竟庄氏让曲薏进门就是为了冲喜,结果庄氏没有,只是一开始冷着曲薏罢了。

    所以在曲薏看来,庄氏的心软善良不算是什么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是她的这个特点被包藏祸心的人利用了,既然她没法硬起心肠来,那他们就多帮着她点,一家人之间不用计较那么多。

    庄氏确实从曲薏给她的反馈中看到了理解,并且她好像还感觉到了包容,像是面对一个同龄的友人或者长辈,她甩甩脑袋,把这些奇怪的年头赶出去。

    和曲薏聊了聊,庄氏的心情好了起来,是真正的发自内心地变好,不是为了让梁父能安心出去做事,强迫自己看上去好些。

    在庄氏因为弟弟纠结时,庄庆泽那边丝毫没有挂念姐姐,他把关师傅骂的那些话当成了是梁父在骂他,对梁家越发痛恨。

    得知小学徒拿了梁家的酒曲,就算没有老师傅带着也能酿酒,以后还能根据这个酒曲制作新酒曲后,庄庆泽对小学徒总算有了一点好脸色。

    不用担心酒坊最重要的酿酒问题,庄庆泽开始忙碌了起来,他原本打算趁着夏天再卖一次陈布的,被庄族人断了这个财路,只能等明年,今年他就专心弄自己的酒坊。

    这么大的酒坊小学徒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庄庆泽必然要另外找人,他担心全都找老实巴交的干不好活,又担心太机灵的把酒坊的手艺学走,挑来挑去用了不少时间才找到了十二三个满意的,签了契书放人进酒坊。

    等到秋收结束,庄庆泽的酒坊有了点模样,同时梁康生像去年一样陪着梁父去周围的村子里收哦糯。

    多年以来大家都习惯了这样,不用提前打招呼,年年都把精心侍弄的糯晒干,挑选最好的那部分卖给梁家。

    但是今年出了个意外,除了梁家收糯,半路杀出个庄庆泽也收糯,并且他非常财大气粗地比梁家多一文,二十九文一斤。

    以前庄庆泽经常到梁家,周围村子的村长多少知道庄庆泽同梁家的关系,所以庄庆泽一开始收粮的时候村长们都以为他是在帮梁家,有些淳朴的人想着梁家从来都不拖欠大家的银子,不要那多的一文。

    庄庆泽现在已经开始明着同梁家作对了,他直接说明收糯是自己收,同梁家没有半个铜板的关系。

    虽然他的话语间没有表露明显的对梁家的愤恨,但是只用听着他说收粮同梁家没有关系,就能让有的人猜测他收糯目的不寻常,这让不少人犹豫了起来。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犹豫,有的人干脆利落地把糯卖给庄庆泽,拿着庄庆泽给的银子,满不在乎地说:“咱们种出来的粮食想卖给谁就卖给谁,庄老爷比梁老爷多给一文,为什么不能卖给他?”

    立马就有人反驳:“梁老爷收咱们的粮食不论什么时候都公道,虽然没有明着同咱们签契书,但是咱们自己心里得有一把称,如果梁老爷不要我的糯,我才会再卖给旁人。”

    “行行行,你们高风亮节,不把几百文看在眼里,我家在乎,行了吧!脑子有坑呢,送上门的银子都推出去。”

    争执了一番,有的人选择了把糯卖给庄庆泽,反正都是卖,多卖点更好,当然了,若是梁老爷愿意也多加一文,他们还是愿意继续卖给梁家的。

    不过也还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不愿意那样,他们把自家的糯又背回去,不愿意就这样卖给庄庆泽,他们在心里记着梁家的好。

    如果不是梁家收粮公道,他们这些糯卖给粮商只能卖到二十文多点,这么多年来梁家收粮从不坑人,如果现在就因为一文就把糯卖给了庄老爷,那他们不就成了那忘恩负义、狼心狗肺的东西。

    梁康生和梁父最开始从梁家附近收粮,知道庄庆泽截胡的消息时已经是第二天,是那些把粮食卖给庄庆泽的人主动说出去炫耀,大家才知道。

    梁父听说后脸色立马沉了几分,不过变化不大,他在知道庄庆泽建了酒坊之后就想到过这种可能,毕竟酿酒就肯定会买糯,但是他没想到庄庆泽会一斤多给一文,单独一斤看着不多,上万斤就不少了。

    到底是对梁家有多少不满,竟然想着用这样的方式给梁家添堵。

    听说还有不少“傻子”没同意把糯高价卖给庄庆泽,梁父心头有些动容,那些不卖糯的乡亲定然是准备把糯留给梁家的,别看梁家找他们收粮好像比粮商给得多,但梁家要的是上好的糯,本就应该更贵一些。

    被庄庆泽破坏的心情因为淳朴的乡亲们愿意选择相信梁家又好了起来,梁父想了想,把之前已经收过粮的村子的村长喊来,如实告知了他们庄庆泽的小动作。

    事关钱财,梁父想的是,如果前面他收过粮的这些村子中有人想把自家糯卖出高价,那他就把粮食还回去,村里人把钱退给梁家就成,现在那些糯都还没整理入库,能根据每个村子的再找到每个人的那一份,不然等到糯都取出来混合了,想退换都没办法。

    村长们第一时间听着连连摆手,他们都已经带着村里人把糯卖给梁家了,哪有为了多卖一文钱又让梁家退粮的道理,实在不妥,不能做这样的事。

    梁父坚持,他不想以后听到有人抱怨说梁家少给一文钱这样的话,既然梁家要做买卖,那双方都心甘情愿要好些。

    梁父说的这个消息村长们回去了都坚持不说,但是天底下哪有不透风的墙,很快就有村民听说了,找村长闹起来。

    别看一斤只多一文,几百斤就是几百文,乡下人挣钱只能卖力气,五百文就要壮汉出去卖十天力气才能挣回来,这钱怎么能不要!

    甚至还有人说什么村长为了讨好梁家,不顾村民死活这样的话,险些把几个村的村长气病一场,发话说他们不管了,爱怎么做就怎么做,以后有啥事也别找他们。

    梁父既然说了那样的话,那他就不会食言,村民不经过村长私下找梁家要回粮食,他也都应允了,梁父这样干脆,让不少心思动摇的人也跟着开始行动起来,最终梁家仓库已经收了的粮食少了一半。

    庄庆泽听说了这些事,更加得意了,忙不迭去把那些人的糯买走,给钱的时候更是大张旗鼓,就差找人敲锣打鼓了。

    梁家收粮的动作完全不受庄庆泽的影响,只是因为庄庆泽横插一脚,用了比往年短一半的时间就把周围村子的糯收完了,相应的,应该堆满糯的仓库只装了一半不到,瞧着空荡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