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古今名联谈趣 > 第14页
    吴佩孚入蜀,赋诗自叹,诗句平平,知者亦似不多。但另外有一首别人改唐人之作来幽他一默的诗,倒是曾传诵一时。原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名作,题为《芙蓉楼送辛渐》。诗云: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有人将诗句的次序颠倒,改为:
    一片冰心在玉壶,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寒雨连江夜入吴。
    写吴佩孚失败之后的狼狈,三四两句尤其妙绝。
    吴佩孚在“九一八事变”后,有一首赠张学良的诗,倒是写得较好。诗云:
    棋枰未定输全局,宇宙犹存待罪身。
    醇酒妇人终短气,千秋谁谅信陵君。
    此诗责备张学良“醇酒妇人”,可能是误信张学良在事变前夕与胡蝶共舞的谣言所致。而且张失东北,也并非因为“醇酒妇人”,而是奉命不抵抗的。不过吴佩孚这一首诗从责张之中表现了自己的爱国心,还是比较可取的。前述他的入蜀诗的最后两句:“匈奴未灭家何在,望断秋风白帝城。”也有遗憾自己不能执戈抗日的意思在内。
    据说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后,也曾题一联自嘲,联云:
    两字听人呼不肖
    一生误我是聪明
    六十三、挽宋教仁联
    宋教仁是在“国民党代理理事长”任内被刺杀的,他代理的就是孙中山先生的职位,其重要性可知。国民党总部通告全体党员为他服丧,在他死后的第三天(一九一三年三月二十五日),孙中山先生也从东京赶回上海,亲致“诔词”云:
    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
    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这个“诔词”也有人当作对联收入专书的,但因它不是严格遵守平仄相对的规定,似仍以用“诔词”的名称较为恰当(原来就是用这个名称,见上引陶著)。
    有人用袁世凯口气代拟挽联云:
    既生瑜,何生亮?
    卿不死,孤不安!
    又一无名氏挽联云:
    桃源何处寻渔父?
    博浪翻教刺子房。
    宋教仁系湖南桃源人,号渔父。“博浪”是张良(子房)使力士锥击秦始皇之处,现在“博浪翻教刺子房”则是秦始皇使人行刺张良了。联意是把袁世凯比作秦始皇,把宋教仁比作张良。
    杨季威女士挽联云:
    养虎果能贻大患
    烹猿宁足祭先生
    这副对联更是指着袁世凯的鼻子来骂了。
    六十四、战犯人名联
    原国民党军统大特务沈醉,最近把他写的《大陆生活三十年》结集出版,成为香港的畅销书之一。沈醉可说是现代“传奇人物”之一,他以军统大特务身分,曾参与国民党的上层机密;解放后成为战犯,“同犯”中更有不少是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例如末代皇帝溥仪就是他在战犯管理所中交上的好友;获得特赦后,又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他一生的经历之“奇”,比起溥仪,恐也不遑多让。以“奇人”而写“奇书”,自是难怪会吸引读者的注意了。除了结集成书的《大陆生活三十年》外,目前他还在给香港的刊物续写“见闻”。
    他写的见闻,除了资料珍贵之外,文字也是甚为生动有趣的。本栏只谈对联,我就介绍他写的一副战犯人名联吧。
    一九五七年,他在“北京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同犯有曾任国民党第四方面军司令、山东省主席的王耀武,有原湖南省财政厅厅长苏本善,有国民党第十军军长覃道善,还有一个将级军官马励武,他把这四个人的名字作了一副对联:
    王耀武马励武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覃道善苏本善喜战犯有从善之时。
    他写的这副对联,虽然平仄稍有失调,但整体而论,也还算得是对得相当工整的。而且也甚有意思。“联趣”以“趣为主,就当作是一副可供谈助的“趣联”吧。
    六十五、讽李鸿章联
    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他做文华殿大学士(相当于军相)的时候,任户部尚书的是翁同和。翁是江苏常熟人,户部尚书的职位相当于今之财政部长,古称“大司农”。有人撰一联云: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此联把他们的官职和籍贯都写在里面;不但字面对得十分工整,而且上下联都有双关意思。因此成为脍炙人口的对联。
    但我却有点替翁同和“不值”,因为在这副对联之中,他颇有为李鸿章作“陪斩”的意味。他在政治上其实是李鸿章的反对派。他是咸丰状元,光绪帝的师傅,一八八五中法战争时,他扶植张之洞反对李鸿章;在一八九四~一八九五的中日战争中,他又是反对李鸿章求和,并支持康有为的维新变法的。他也不能算是贪官,论理不该“陪斩”。
    另外一副讽李鸿章的对联说来则真是有点“不雅”了,有人以“李鸿章”和“女阴”做了个分咏格的“诗钟”,诗钟的规定是既要对仗工整,而分咏的事物又必须隐藏在联意中,让读者去猜的。联语是:
    举世共推和事老
    大家都是过来人
    李鸿章以“善于”讲和著名,上联“和事老”云云,当然是作反语嘲讽他的。虽然有点“不雅”,但也可见到当时人对李的鄙薄。
    六十六、蒋介石挽吴佩孚联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吴佩孚病逝北平。逝前一月,他患牙病,据说十二月四日那一天,日人川本带一军医来吴佩孚寓所,强迫他施行手术,切开喉管,血流如注,一叫而绝。消息传至当时抗战的“陪都”重庆,重庆军政界开会追悼,当时担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所送的挽联是:
    落日黯孤城,百折不回完壮志;
    大风思猛士,万方多难惜斯人。
    “大风思猛士”是汉高帝刘邦的故事。《史记》载刘邦平定天下,回到故乡“沛”(今江苏沛县以东),和父老子弟喝酒唱歌。酒酣,刘邦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后人称为《大风歌》。蒋此联自拟刘邦,略嫌“逾分”(当时的“国府主席”是林森),但他是军委会的“委员长”,在抗战期间(万方多难)思得“猛士”为用,还是讲得通的。蒋在军界本是吴的后辈,此联则是要吴为他部属,可说是“自占身分”。但以他当时的职务而言,他也是可以这样“自占身分”的。吴是大军阀,唯一“好处”是不做汉奸,获保晚节。上联亦是就此点落墨(“百折不回”指吴在威胁利诱下始终不为日人所屈),也可说颇为得体。不知是何人代笔。
    六十七、蔡元培挽张謇联
    一九二六年八月二十四日,张謇病逝南通,享寿七十四岁。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挽以联云:
    为地方兴教养诸业,继起有人,岂惟孝子慈孙,尤属望南通后进;
    以文学名光宣两朝,日记若在,用裨征文考献,当不让常熟遗篇。
    张謇曾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复新面粉公司,资生铁冶公司等等企业,对教育事业也颇肯出钱出力,故蔡元培以大学校长的身分在这两方面表扬他。联中的“孝子”指张謇的独生儿子张孝若,他曾任首任中国驻智利的全权公使。张謇逝世时,他任北京段祺瑞政府的“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会长”。蔡元培和他的关系在师友之间,据说此联是蔡应他之请写的。就政治立场来说,张謇和蔡元培不同。张曾任袁世凯的实业总长,并组织统一党与国民党对抗,又曾反对五四运动。蔡元培是同盟会员,在北大校长任内,是主张对新旧思想兼容并包的。
    下联的“常熟”是指翁同和,翁是江苏常熟人,咸丰状元。著有《翁文恭公日记》,颇有史料价值。张謇和翁同和都是状元身分,因此蔡元培把他们相提并论。张謇遗著也有《张謇日记》。“不让常熟遗篇”,是指两人的日记而言。不过,蔡写此联时,张的日记尚未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