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红楼翻云覆雨 > 第二百四十四章有一些操作就是那么骚
    第246章 有一些操作就是那么骚

    综合来看的话,很容易发现其分布规律。

    沿着长江有一条线,沿着京广线,又是一条线。

    两条线一交叉,然后把四个端点也都依次首尾连接上,分布情况就清晰起来。

    许多地方一直都是区域的核心城市,足以说明,是有内在原因的。

    贾环需要考虑的并不仅仅只是银子。

    扬州和苏州这些地方,从战略上来看,基本上是无险可守。

    一旦遭遇外敌,基本上战败就在顷刻之间。

    而且,贾环所谋划的发展核心,并不是票号。

    要知道票号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个筹钱的工具。

    筹到了银子之后,更重要的是,能够投入其他产业才行。

    相较于扬州苏州这些地方,产业格局已经形成,江宁地区的产业,基本上还算是方兴未艾。

    在新的白纸上作画,可比修改已经成型的画作,要容易太多了。

    更何况,其他地方虽然经济上很发达,但是文化上,相较于江宁,还是落后了一些。

    人才和人力资源,江宁再加一分。

    比起其他地区的农业,和传统手工业,贾环更感兴趣的是重工业。

    发展这些玩意儿,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说白了最起码得有山。

    扬州和苏州,基本就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有个DER山。

    随便挖两铲子,郊区的小山特么的得完犊子。

    反正综合考虑之下,贾环就是选择了江宁。

    跟太上皇简单解释了一下,也就了然了。

    “你说朕把造船厂,也放在江宁怎么样?”

    太上皇明显被贾环说的有点心动了,想来想去,想造船的话,还真是这地方最合适。

    其实贾环也不是没有其他的建议。

    不过想想还是算了。

    连崇明岛的地基都还没有那么稳固,更不用提长兴岛了。

    基本还不具备发展的条件。

    “太上皇英明,微臣以为甚妙。”

    “不过咱们得把闽浙还有两广的造船工匠,也都得征发过来,不然的话,仅凭本地的工匠,造战船的话,估计有点悬。”

    集权体制下,还是有点好处的,就是不用到处去挖人了。

    朝廷是有征发徭役权限的,所谓的徭役,就是给朝廷义务劳动。

    自带干粮不说,还没有工钱。

    一般都是农闲时节,官府组织大家修河堤,修路架桥之类的工程。

    具有集体性和公益性的特点。

    “闽浙和两广,是不是有点远了?”

    太上皇也不太想折腾那么大动静,尤其还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之前,低调一点总没有坏处。

    “先用江南本地的工匠不行吗?”

    “恐怕不行。”贾环直接就给否了。

    开玩笑呢!

    即便贾环是个外行,也知道造船跟造船是不一样的。

    朝廷几乎就没有造过海船。

    所有的外贸,基本上都是外商到港之后,再进行的买卖。

    即便有一些海船,也都是民间私造的商船。

    规模小就不说了,关键商船和战船,根本就是两码事,各种配置和布置,都完全不一样。

    还没造的时候,用途不一样,就已经决定了设计上的巨大差异。

    这也是为什么有四十万吨的油轮,但是没有四十万吨航母的原因。

    油轮慢点就慢点,倒也无所谓,没那么赶时间,快了灵活性不行,可能反倒还会出问题。

    但是航母这玩意儿慢了可真不行。

    从太平洋到印度洋,你需要仨月的功夫,等到了仗都打完了。

    “咱们要早的是战船,特殊之处就先不说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咱们的战船,是要能够远海航行的,不是内河里的小舢板,江南这地方的工匠,跟闽浙和两广沿海的造船工匠,还是存在技术差距的。”

    贾环也不是空口白牙。

    之前就已经安排林大调查过了,基本上东南沿海地区搞走私的,基本上都是本地的造船工匠。

    这不废话吗?

    换成外人,流动性那么大的话,保密性什么的,基本上就是个篱笆了。

    不是本地人,也得变成本地人。

    送银子,送房子,送媳妇儿,只要能把人留下来都行。

    “有没有其他的法子,朕直接下旨征发徭役的话,到时候动静可不小?”

    太上皇考虑更多的还是政治影响。

    搞海外贸易这事儿,本就没有经过朝廷公议,所以也算不上是朝廷的政策。

    不是不想拿出来议一议,有个正经的名头,朝廷也可以行文各地方,操作起来也更加方便一些。

    但是考虑到可能的阻力,还是放弃了。

    还是利益的问题。

    目前东南数省的对外贸易格局是两条线,一条是朝廷允许的,在市舶司管理下的海外贸易。

    这一部分只是小头,占比很低。

    主要原因就是需要交税,而且比例还不低。

    商税是一成,而市舶司的关税,需要两成。

    监管不到位的话,许多人是不愿意交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于是就产生了第二条贸易线路,那就是走私。

    赚银子的事情,肯定有人乐意做。

    做外贸其实挺简单的,地方的大户,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把一定范围内的产品,诸如丝绸,茶叶,瓷器等,全都集中起来。

    然后贩卖给那么几家,市舶司核准的,具备外贸资格的商号。

    最后跟外商达成交易。

    进口的商品,差不多也是这个路径,集中进口,分发销售。

    一开始的时候,外商都在市舶司手里捏着,大家也只能认了。

    渠道为王嘛~

    等到多做了几次买卖之后,几家搞进出口的商号,就直接跟外商搭上线了。

    双方都乐意给市舶司交银子。

    国内出口的是两成的税,国外进口的,关税都加到了五成,数额非常庞大。

    不乐意出的话,就开始动歪脑筋。

    反正渠道已经有了,只要绕开市舶司交易就行了。

    一般的商人肯定这么干。

    要不怎么说,格局有点小了。

    这几家没有绕开市舶司,而是选择拉市舶司下水。

    每年在市舶司,完成一定额度的交易之后,多出来的部分,再进行场外交易。

    这就是格局,这就是体贴。

    得让市舶司提举,对朝廷能有个交代。

    有这样的下属,上官怎么还好意思为难人家。

    再说了,场外交易的银子,市舶司又不是一点都分不着。

    那是有一份固定分成的,而且是优先给付。

    反正市舶司上下都挺满意,外快比本职的薪俸,高了不止五个LEVEL。

    大家族可以这么做,底下的人肯定眼热。

    有利润就有人动歪脑筋。

    比如浙南地区,比如福建的沿海山区,还有两广的偏僻地方。

    跟市舶司的外商,肯定是不太容易勾搭上了。

    当然,也不敢轻易勾搭。

    如果要是拿着这些小门小户的报价,去压大家大户报价的话,回头还不知道是怎么个死法。

    所以主动出击,找到新的贸易渠道,就成了必然选择。

    其实挺简单的。

    可以想办法找个工作,混到外商或者朝廷以及大户的船上,干个两三年。

    摸清楚了航线,以及船只的构造之后,模仿着来就是了。

    照葫芦画瓢,咱们可是专业的。

    船只的构造可能搞不太清楚原理,除非买两条回来,先拆开分解一下看看。

    然后试试一比一造出来之后,再装回去,没多零件,没少零件,说明问题就不大。

    近海测试一下,然后再逐步往远处推进。

    难度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反观航线,可能才是最核心的资源。

    不管是海上的航线,还是天上的航线,都是一样的有限。

    看着大海挺宽阔的,比江湖什么的,面积大很多。

    但是能够通船航行的地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尤其是距离最优的航线,更是难搞。

    以远海航行为例,选择航线的时候综合考虑的因素很多。

    不是说,弄条船,插两根桨,然后装上货,两点之间连个线,奔着方向直接去就行了。

    不说海底地形的因素影响,可能吃水还没有那么深。

    最起码洋流和风向,这两样因素得先弄清楚吧。

    都知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逆着洋流和风向行船的话,应该算是双重打击吧。

    而且海水的密度什么的也不总是一直均衡的。

    这玩意儿可影响吃水的深度。

    可以丢个大西瓜在水里试试。

    看看只有水的时候,平稳下来,沿着水面画条吃水线。

    然后往里面倒两袋子盐,搅和均匀了之后,再看看吃水线有没有变化。

    肯定往上浮起来了。

    当然这不是最可怕的,要是突然从高密度的海水区域,直接冲进了低密度海水区域的话。

    掉深就不可避免。

    船越大,载重越大,影响就越大。

    搞不好直接就翻了。

    说回来。

    太上皇不希望在战斗力,或者说规模没达到足以改变格局之前,就闹得沸沸扬扬。

    肯定要面临更多的阻力。

    动了人家利益了。

    官办,或者受监管的进出口贸易,规模越大,走私的规模就越小。

    别的不说。

    到时候朝廷的水师,直接把沿海的重要航路全都封了,没有允许不能通过。

    直接查完税证明,走私基本上也就完犊子了。

    所有的道理,还是得靠物理手段来执行。

    “倒也不是没有办法。”

    贾环斟酌了一下,十分为难给了个说法。

    “什么办法?”太上皇追问道。

    “要是不能征发徭役的话,还得控制影响力的话,就得筛选一下,把规模控制到最下,然后花银子挖人过来。”

    一旦开始这么搞的话,就是个巨大的工程,贾环肯定是不乐意的。

    太特么的费劲了,而且还是费时间,费银子。

    直接让地方官搞定不就好了,而且本地人还知道底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赏之下,肯定能搞出来一批人才。

    太上皇点点头,倒不是不能接受:“此事朕就交给你去办如何?”

    一事不烦二主,主意是贾环出的,太上皇顺势就把事情也推给贾环。

    不过贾环才不吃这一套。

    直接就给拒绝了:“您还是另择贤明吧,微臣已经事务繁杂,而且贾家就那么些个人手,还得帮微臣处理其他事务,实在是难以抽身。”

    牵涉的地方太多了,而且又是造战船的项目,有点敏感,贾环才不愿意沾手。

    而且要是把事情办成的话,还有可能进一步暴露贾家的实力,就挺得不偿失的。

    只有让太上皇搞不清楚具体情况,贾环才能有底气的说一身够用。

    瞧着太上皇没啥反应,贾环继续道:“昨晚上,微臣还跟几大盐商私底下谈了谈,就江南的产业分布,以及接下来海外的格局,简单通了个气,他们都还挺知趣,也都挺支持您的计划。”

    “几次提出来要孝敬您银子,我都全给推了。”

    顺势,贾环就把昨天晚上的事情,全都和盘托出。

    有些策略,就是赤裸裸的阳谋,贾环压根就不担心太上皇知道。

    眼前的银子赚不赚?

    这都不是个问题。

    当然一些其他暗地里的准备动作,也不能完全放弃。

    孤阳不生,孤阴不长。

    就得阴阳结合才行。

    九分真,一分假,已经足够以假乱真了。

    “你的忠心朕是丝毫不会怀疑,以后该怎么干还怎么干,只要忠诚于朝廷就没有问题。”

    太上皇也有点想顺势敲打一下贾环,不过仔细想想之后,还是放弃了。

    贾环负责的事情太多,而且还挺关键的,牵涉到大量的银子,粮食。

    都是直接影响朝廷财政赋税,以及灾民赈济的大事。

    万一被敲打了之后,从此小心谨慎一蹶不振的话,绝非是朝廷之福,也绝非是百姓之福。

    所以还是简单警告一下算了。

    “微臣明白。”

    “不过要解决这个问题的话,非得有一个对江南各地都很熟悉的官员才行,最起码得掌握各地的实情,还得有足够的人手,能够派往各地,招募技能优异的工匠。”

    不能走官面上,得私下把事情办了。

    还得了解实情,有足够的人手,关键太上皇还得信得过。

    贾环基本上就是在报甄应嘉的身份证号了。

    没错,贾环的操作,就是这么风骚。

    挖人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就光列个名单什么的,就得抓破脑筋。

    贾环有理由相信,即便是甄应嘉在江南搞了那么多年的情报工作,也不可能把注意力放到造船的工匠身上。

    接下来,肯定有苦头吃了。

    喜欢红楼翻云覆雨请大家收藏:(www.)红楼翻云覆雨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