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性格决定命运的秘密 > ■第七辑 性格是指导生活的东西
    ——性格决定生活的习惯

    快乐没有条件,养成快乐的习惯

    快乐不是用钱买得到的,也不是勤劳得到的报酬。快乐只是我们思想愉悦时候的一种心理状态。不管你的相貌、出身、财富如何,只要你能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就能得到快乐。如果你一直要等到有“值得”愉悦的思想时,你很可能永远得不到快乐。快乐不是美德的报酬,它本身就是一种美德;我们不因为能抑制欲望而感到快乐,相反的,我们是因为快乐而能克服欲望。

    很多人不敢放手去追求快乐,因为他们觉得那是“自私的”、“罪恶的”。无私确实带给我们快乐,因为它不仅让我们的心思远离了以自我为中心、犯错、罪恶与自傲;同时还能使我们完成帮助别人的善举。人类最愉悦的思想是被人需要的感觉,是助人得到快乐的想法。然而,我们如果认为快乐是道德的问题,把它当成是因不自私而得到的报酬时,我们往往会因为缺乏快乐而感到罪恶。

    任何的道德,都是源自快乐而非不快乐。有什么东西比憔悴、忧郁的心情(不管外在疾病是什么)更没有价值?有什么东西比用不快乐的态度伤害他人更甚?有什么东西比用不快乐的心情解决问题更加无助?

    不快乐的人最普遍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某个目标的实现会给他们带来永久的快乐。目前他们不是在生活,也不是在享受人生,他们是在等待未来的某些事情。他们以为他们结婚以后,他们找到好工作以后,他们买下房子以后,孩子们完成大学教育以后,某项事业成功之后,赢得胜利之后,他们将会更快乐,但事实却是,他们失望了。不要指望着把所有问题都解决后就能获得快乐。一个问题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又会接踵而至,生活原本就是由一连串的问题组成的。如果要快乐,现在必须快乐起来,不要“有条件”地快乐。

    快乐纯粹是内发的,它的产生不是由于事物,而是由于不受环境拘束的个人举止所产生的观念、思想与态度。除了圣人之外,没有人能随时感到快乐。作家萧伯纳曾说道:“如果我们感到可怜,很可能会一直感到可怜。”对于烦恼、小挫折,我们很可能习惯性地出现暴躁、不满、懊悔与不安,这样的反应已经成了我们的一种习惯。这种不快反应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我们把它解释为“对自尊的打击”等原因。司机没有必要地冲着我们按喇叭;我们讲话时某位人士没注意听甚至插嘴打断我们;认为某人会帮助我们而事实竟不然;我们要搭的公共汽车竟然迟开;我们计划要郊游,结果下起雨来;我们急

    着赶搭飞机,结果交通阻塞。这样我们的反应是生气、懊悔、自怜或换句话说——郁郁寡欢。

    让外在的事情任意支配你的感觉与反应,你就会成为生活的奴隶,每当事情或环境发给你的信号是“恼怒”、“不舒服”、“感觉不快乐”时,你就会迅速地听从命令。为什么要让别人的行动左右你的情绪呢?

    养成快乐的习惯,你就可以成为情绪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快乐的习惯可使一个人不受外在情况的支配。遇到悲哀的情景与逆境,只要我们不在不幸事件之上再加入自怜、懊悔与不顺的情绪,那么我们纵使不会感到完全快乐,也能多少感觉到一些快乐。

    拥有发现美的眼睛

    威尔·罗吉士是非常著名的幽默大师,他整天都是快乐的——即使在他失去什么东西的时候。这一方面得益于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得与失。

    1898年冬天,威尔·罗吉士继承了一个牧场。

    有一天,他养的一头牛,为了偷吃玉米而冲破附近一户农家的篱笆,最后被农夫杀死。依当地牧场的共同约定,农夫应该通知罗吉士并说明原因,但是农夫没这样做。

    罗吉士知道这件事后,起初非常生气,于是带着佣人一起去找农夫论理。

    此时,正值寒流来袭,他们走到一半,人与马车全都挂满了冰霜,两人也几乎要冻僵了。

    好不容易抵达木屋,农夫却不在家,农夫的妻子热情地邀请他们进屋等待。罗吉士进屋取暖时,看见妇人十分消瘦憔悴,而且桌椅后还躲着五个瘦得像猴子的孩子。

    不久,农夫回来了,妻子告诉他:“他们可是顶着狂风严寒而来的。”

    罗吉士本想开口与农夫论理,忽然又打住了,只是伸出了手。

    农夫完全不知道罗吉士的来意,便开心地与他握手、拥抱,并热情邀请他们共进晚餐。

    这时,农夫满脸歉意地说:“不好意思,委屈你们吃这些豆子,原本有牛肉可以吃的,但是忽然刮起了风,还没准备好。”

    孩子们听见有牛肉可吃,高兴得眼睛都发亮了。

    吃饭时,佣人一直等着罗吉士开口谈正事,以便处理杀牛的事,但是,罗吉士看起来似乎忘记了,只见他与这家人开心地有说有笑。

    饭后,天气仍然相当差,农夫一定要两个人住下,等转天再回去,于是罗吉士与佣人在那里过了一晚。

    第二天早上,他们吃了一顿丰富的早餐后,就告

    辞回去了。

    在寒流中走了这么一趟,罗吉士对此行的目的却闭口不提,在回家的路上,佣人忍不住问他:“我以为,你准备去为那头牛讨个公道呢!”

    罗吉士微笑着说:“是啊,我本来是抱着这个念头的,但是,后来我又盘算了一下,决定不再追究了。你知道吗?我并没有白白失去一头牛啊!因为,我得到了一点人情味。毕竟,牛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获得,然而人情味,却并不是很容易得到。”

    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人改变了视觉,也就重新发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世界其实仍然是那个世界,太阳不会因为人们的视觉改变而成为月亮。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世界,但我们却拥有不同的世界观。我们对这个世界有着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用以分辨事物,这是自然的造化。每个人还有一双眼睛,它不是长在脸上,而是长在心中,这就是心智的眼睛。这双眼睛比另一双更重要,它告诉我们的是如何看待身外的世界,如何看待自己。

    故事中的罗吉士,失去了一头牛,却换得农夫一家人的笑容和幸福,这段经历,更让他懂得生命中哪些才是无价的。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己,有的人想法更悲观,他们会以自杀来表示抗议,这多可悲呀!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

    当你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爱是相互的,爱亦是平等的,它如同山谷的回音,你投入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想要博取别人的心,首先使别人能得到自己的心;要想别人成为自己的朋友,首先要使自己成为别人的朋友,心要靠心来交换,感情要用感情来博取。

    学会去爱

    生活中我们需要爱,来自家人的,来自朋友的,还有爱人的,甚至是陌生人的爱;生活中我们需要爱,因为我们是人,一种有着丰富感情的高级动物。爱就像是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阳光一样,可以带给我们温暖,带给我们快乐,带给我们幸福,所以我们离不开它。

    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只有爱才是最美好的。爱是心灵的呼唤,感情的投入。它不计功名利禄、不计成功失败、不患得患

    失,只是一种真挚的感情。

    爱之所以完美,是因为爱是无私的,爱是真挚的,它只求更多地给予,而不求或多或少的索取,更不奢望过多的回报和酬谢。

    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

    生活,这位智者再次出现在我的考卷上,带着神秘的笑问我他需要什么。我的回答并不睿智,但充满感性。是的,我认为生活需要爱。

    生活需要友情。试问友情是什么?是钟子期与俞伯牙的高山流水,断琴祭友?是马克思、恩格斯几十年的风雨同舟?还是……也许它只是F4一首温暖的《第一时间》;是朋友见面一声久违的“老友”;是患难中的一只温暖的手;或是同病相怜时一个会心的微笑吧。但,无论友情有多伟大,或是多普通,它一定是重要的!生活需要它!

    生活需要亲情。敢问亲情是什么?是母爱的无私,还是父爱的含蓄?是女儿的乖巧,还是儿子的顽皮?或者……也许它只是满文军那首深情的《懂你》和那首耳熟能详的《常回家看看》;是旅游在外的思念的电话;是国外一次昂贵的国际长途;是母亲节时一束美丽的康乃馨;是一句关切的叮嘱;或是大雨中一把小伞撑起的一方晴空吧。但,无论亲情是浓是淡,它一定每时每刻都伴随在你身边。把你的生活染得绚丽多彩。生活同样需要它!

    生活需要爱情。请问爱情是什么?是杨过小龙女十六年的不离不弃?是梁山伯祝英台化蝶的悲凉和千古传唱的《梁祝》?是琼瑶笔下的公主王子般的故事?还是……也许它只是情人节的一枝玫瑰,一盒巧克力;是患难中的一句深情的安慰;是种平等的互相尊重的感情;是一个柔情的微笑;或是一次真诚的对视吧。但,无论流行歌曲把爱情唱得有多滥,或是多少人污辱了它的圣洁,生活依然需要它!

    友情、亲情、爱情,三股爱的风在生活的海洋上吹起浪花,荡起涟漪。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爱和帮助。我们关心他人、爱护他人、支持他人、理解他人,同样我们自己也会得到别人的关爱和帮助。把爱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纽带,世间就会少一分猜忌,多一分温馨;少一分欺骗,多一分诚实……“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将爱传递

    多年前一个感恩节的早上,有对年轻夫妇却极不愿醒来,他们不知道如何度过这一天,因为他们实在是穷得可怜。感恩节的“大餐”想都别想,能有点简单的食物吃就不错了。

    早先若是能跟当地慈善团体联络,或许就能分得一只火鸡及烹烤的佐料,可是他们没有这么做,为什么呢?就跟其他不少家庭一样,要有骨气,是怎么样就怎么过这个节。

    贫贱夫妻百事哀。无可避免地,没多久这对夫妇就争吵起来。随着双方越来越烈的火气和咆哮,看在这个家庭最长的孩子眼里,只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无奈和无助。然而命运就在此刻改观了……

    沉重的敲门声在耳边响起,男孩前去应门,一个高大男人赫然出现眼前,穿着一身皱巴巴的衣服,满脸的笑容。这个男人手提着一个大篮子,里头满是各种能想到的感恩节礼物:一只火鸡、塞在里面的配料、馅饼、甜薯及各式罐头等,全是感恩节大餐必不可少的。

    这家人一时都愣住了,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门口的那人随之开口道:“这份东西是一位知道你们有需要的人要我送来的,他希望你们知道有人在关怀和爱你们。”

    起初,这个家庭中做爸爸的还极力推辞,不肯接受这份礼,可是那人却这么说:“得了,我也只不过是个跑腿的。”带着微笑,他把篮子搁在小男孩的臂弯里转身离去,身后飘来了这句话:“感恩节快乐!”

    就是那一刻,小男孩的生命从此就不一样了。虽然只是那么小小的一个关怀,却让他晓得人生始终存在着希望,随时有人——即使是个“陌生人”——在关怀着他们。在他内心深处,油然兴起一股感恩之情,他发誓日后也要以同样方式去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到了18岁时,他终于有能力来兑现当年的许诺。虽然收入还很微薄,在感恩节里他还是买了不少食物,不是为了自己过节,而是去送给两户极为需要的家庭。

    他穿着一条老旧的牛仔裤和一件T恤,假装是个送货员,开着自己那辆破车亲自送去。当他到达第一户破落的住所时,前来应门的是位拉丁妇女,带着提防的眼神望着他。她有6个孩子,数天前丈夫抛下他们不告而别,目前正面临着断炊之苦。

    这位年轻人开口说道:“我是来送货的,女士。”随之他便回转身子,从车里拿出装满了食物的袋子及盒子,里头有两只火鸡、配料、馅饼、甜薯及各式的罐头。见此,那个女人当

    场傻了眼,而孩子们则爆出了高兴的欢呼声。

    忽然这位年轻妈妈攫起年轻人的手臂,没命地亲吻着,同时操着生硬的英语激动地喊着:“你一定是上帝派来的!”年轻人有些腼腆地说:“噢,不,我只是个送货的,是一位朋友要我送来这些东西的。”

    随之,他便交给妇女一张字条,上头这么写着:“我是你们的一位朋友,愿您一家都能过个快乐的感恩节,也希望你们知道有人在默默爱着你们。今后你们若是有能力,就请同样把这样的礼物转送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年轻人把一袋袋的食物不停地搬进屋子,使得兴奋、快乐和温馨之情达到最高点。当他离去时,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之情,让他不觉热泪盈眶。回首瞥见那个家庭的张张笑脸,他对自己能有余力帮助他们,内心充满了幸福的感觉。

    他的人生竟是一个圆满的轮回,年少时期的“悲惨时光”原来是上帝的祝福,指引他一生以帮助他人来丰富自己的人生,就从那一次的行动开始,他不懈地追求,直到今日。

    这个故事是美国心理学大师安东尼·罗宾告诉我们的。他以行动回报当年他及家人所得到的帮助,提醒那些受苦的人们天无绝人之路,总是有人在关怀他们,不管所面对的是多大困难,即便是自己所知有限、能力不足,但只要肯拿出实际行动,就能从中学到宝贵的功课,寻着自我成长的机会,以至最终获得长远的幸福。

    拥有感恩的心

    一年一度的少儿钢琴比赛在好男人俱乐部举行,经过3天的角逐,一位11岁的女孩获得了本次比赛的冠军。她是一所贵族学校的学生,她用的钢琴是德国进口的海德曼钢琴,一架就13万元人民币。她的指导老师是艺术学院的一位知名教授,每周六由女孩的爸爸派车把他接到家里来指导。女孩是这位父亲的独生女儿,他们住在一个别墅区的一幢大房子里。

    颁奖晚会上,女孩弹了一首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听说这支曲子是贝多芬在月光下散步时创作的,当时,他路过一位少女的钢琴室,这位少女是位盲人,刚刚失去母亲。她正坐在窗下的钢琴旁弹哀婉的曲子。贝多芬听到琴声,悄悄走进去,借着少女哀婉的序曲和洒在钢琴键盘上的月光,写下了这首飘逸空灵又饱含感伤的传世之作。

    获奖女孩弹完这支曲子,已经是泪流满面。女主持人见她如此投入和动情,问她:“你能告诉大家你此刻的心情吗?”女孩回答:“我很幸福和激动,但是假如我妈妈知道的话,我会更快乐些。”

    原来,女孩的妈妈是个警察,曾经很爱女孩。但是,在一次执行任务中牺牲了。那时,女孩仅仅5岁,这5年的母爱,对一个刚刚懂事的孩子来说是多么珍贵和难得。所以当孩子渐渐地长大,她越发思念自己的妈妈,同时对那些每天生活在母爱当中的孩子也非常羡慕。

    母爱是伟大的,试问我们每个人,谁能不接受母爱而活下来呢?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小故事,故事虽然短小,但我们相信,只要听过它的人,都会为其中那伟大的母爱感动得流泪。

    一位慈爱的母亲很溺爱她的孩子。孩子要什么,慈爱的母亲就会想尽办法为孩子拿到。母亲宁愿自己痛苦,也要把一切幸福留给孩子。孩子一天一天渐渐长大了。最后,孩子离开母亲到外地去工作。

    母亲独自在家很想念孩子,因为这么多年她都是与孩子相依为命,没有别的伴侣。终于有一天,孩子从外地回来了,母亲非常高兴,做了孩子最愿意吃的。孩子吃完了去睡觉,母亲就整整一夜坐在孩子身边,她怕孩子醒来后就会离开她。第二天,孩子睡醒了,他对母亲说:自己结婚了,妻子没跟他一起回家,但现在有点麻烦来找母亲解决。母亲很着急,忙问是什么事。孩子说:我的妻子得了重病,需要你的心做药才能治好。母亲一听,伤心欲绝。对孩子说:我的心或许可以救你的妻子,但我没有了心也会死的。

    最后,母亲还是把心交给了孩子。孩子很高兴,捧着母亲的心急切地往妻子身边跑,他想快点救活妻子。由于太急,孩子一不小心摔倒了,他忙爬起身去看心摔坏没有,这时,母亲的心说话了:“孩子,你摔疼了吗?”

    两个故事讲述着同样的母爱,一个孩子珍惜母爱,一个孩子糟蹋母爱,原因是第一个孩子享受的母爱太少,而第二个孩子却拥有太多的母爱。所以第一个孩子感谢爱她的母亲,而第二个孩子却拿着母亲的心去寻找自己的幸福。

    生活中的爱有许多种,母爱只是其中之一。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生活在“爱”之中,如果生活中没有“爱”,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无法生活的,正因为有了爱我们的人,我们才生活得如此幸福。所以,让我们感激那些爱着我们的人吧。

    施爱是一种幸福

    在美国有一对恩爱的夫妇,然而他们却很贫穷。

    这个家庭的主妇为了节省每个铜子儿,不得不“每次一个、两个从杂货铺、菜贩和肉店老板那儿死乞白赖地硬扣下来”。尽管如此,到圣诞前夕全家只剩下一块八毛七分钱。深爱丈夫的主妇把这钱

    数了三遍,然后她开始哭泣了。因为这些钱无法为丈夫购得一件称心的“圣诞礼物”——表链,丈夫对那个表链已经垂涎已久。无奈之下,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卖掉她那头美丽的长发。

    然而丈夫却非常喜爱妻子这头美丽的褐发。因为那“美丽的头发披散在身上,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奔泻闪亮”。丈夫深知爱妻为了装扮头发对百老汇路上一家商店橱窗里陈列的玳瑁发梳渴望已久。但是他同样没有在圣诞节来临之前赚到足够的钱。怎么办?为了给爱妻赠送玳瑁发梳作为有价值的“圣诞礼物”,丈夫忍痛卖掉了三代祖传的金表。

    妻子的美发和丈夫的金表,是这个贫穷家庭中唯一引为自豪的珍贵财产。为了对爱人表示深挚的爱,他们在圣诞之夜失去了这两件最珍贵的财产,换来了已无金表与之匹配的表链和已无美发可装扮的发梳。金表和美发,对这个每星期只收入20块钱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可复得的巨大财富。

    结果自然不言而喻。他们各自得到的礼物已经派不上用场,他们煞费苦心的设计换来的只是苦涩与悲伤。但是,夫妻二人的感情更加深厚了,他们更能坦然面对严峻、贫困的生活了,他们并没有失去生活信念,他们是自信而幸福的。

    想必大家都已知道,这就是欧·亨利最著名的小说《麦琪的礼物》。

    在那个唯金钱万能的社会中,他们的礼物不能算作是智慧的“麦琪的礼物”。但是,他们失去了财富,却加深了人世间最宝贵的真挚的爱情。在爱情与财富的矛盾中他们为了前者牺牲了后者。所以,作家在小说末尾留下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让我们对目前一般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两个是最聪明的。”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许多月收入不足千元的餐厅服务员迸发出欢快的大笑,但从许多似乎什么都不缺的人脸上却难得看到温暖的表情。

    当一个老农民收获到一个特别大的红薯时,他内心那种纯粹的喜悦大概要远远超过某位白领因为信用卡里的数字增加了几千而产生的快乐。

    那些辛苦工作着的卑微的人有着令人艳羡的好睡眠,而深夜酒吧里总是坐着一些工作生活条件优越得多、可是内心孤独寂寞的失眠者。

    难道上帝的公平就体现在这里?许多人自己也在发出疑问:到底怎么啦?为什么不快乐?

    因为物质化生活是柄双刃剑,这种生活在不断满足各种欲念的同时,也慢慢地侵蚀着人感受最基本幸福的能力。不妨这么说,物质欲念主导下

    的幸福感是异化的、虚幻的。

    心理学大师弗罗姆认为,并不是说拥有很多财富的人才富有,从心理学角度讲,担心损失某样东西而焦虑不安的守财奴——不管他拥有多少财产,都是穷困的、贫乏的。

    穷人常不足,才有偶尔宽裕的满足;穷人常不顺,才有偶尔顺利的欣喜;穷人常势单,才有互帮互助的亲情;穷人常坦白,才有无话不谈的友情。更别说基于真心的爱情,奋发向上的豪情,都是所谓贫贱的穷人所独有的财富。

    安守我们的“财富”,因为我们确确实实握着自己的幸福。

    富有的人都有致富欲望

    巴拉昂是一位年轻的媒体大亨,以推销装饰肖像画起家,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迅速跻身法国五十大富翁之列,1998年因前列腺癌在法国博比尼医院去世。临终前,他留下遗嘱,把他4.6亿法郎的股份捐献给博比尼医院,用于前列腺癌的研究,另有100万法郎作为奖金,奖给揭开贫穷之谜的人。

    巴拉昂去世后,法国《科西嘉人报》刊登了他的遗嘱。他说:“我曾是一个穷人,去世时却是以一个富人的身份走进天堂的。在跨入天堂的门槛之前,我不想把我成为富人的秘诀带走,现在秘诀就锁在法兰西中央银行我的一个私人保险箱内。谁若能通过回答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而猜中我的秘诀,他将能得到我的祝贺。当然,那时我已无法从墓穴中伸出双手为他的睿智欢呼,但是他可以从那只保险箱里荣幸地拿走100万法郎,那就是我给予他的掌声。”

    遗嘱刊出后,《科西嘉人报》收到大量信件,有的骂巴拉昂疯了,有的说《科西嘉人报》为提升发行量在炒作,但是多数人还是寄来了自己的答案。大部分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金钱。穷人还能缺少什么?当然是钱了,有了钱,就不再是穷人了。有一部分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机会。一些人之所以穷,就是因为没遇到好时机。另一部分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技能。现在能迅速致富的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人,一些人之所以成了穷人,就是因为学无所长。还有的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帮助和关爱。每个党派在上台前,都曾给失业者大量的许诺,然而上台后真正关爱他们的又有几个?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答案,比如:是漂亮,是皮尔·卡丹外套,是《科西嘉人报》,是总统的职位,是沙托鲁城生产的铜夜壶等等。总之,答案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巴拉昂逝世周年纪念日,他的律师和代理人按巴拉昂生前的交代在公证部门的监督下打开了那只保险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