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个善良的人,很爱家人朋友,也很爱涂山璟,爱他就想让他好的那种爱,哪怕需要自已的奉献。
    故事的一开始,我会想,涂山篌有那么大的能耐和胆量撼动涂山璟吗?即使有,为何后来没人追究涂山篌呢?涂山篌如果想折磨他,是会轻易放他回去的吗?而他受了那么重的伤,是怎么自已从西炎城万里迢迢地跑到清水镇的河边趴着的呢?如果有人帮,帮的人为什么不把他送回涂山府,而是救了一半便把他扔在了清水镇呢?
    所以我斗胆,以此为出发点圆了一下。
    女主是有遗憾的人们的化身,进去体验了一遭,见识了没被摧残过的青丘公子的风采,陪他摆平大事小情,有成功有失败,然后不由自主地为爱沉沦,又被封建势力碾压着,害怕抗争不过而且没法给他一个美好的未来,舍不得篡改他本应有的缘分,在艰辛地撞了一系列南墙后终于力挽狂澜,最后功成身退,挥泪作别。
    有的读者会问,她为什么不放弃?为什么能忍住?为什么不换个人在一起?因为她知道自已总有退路,知道自已并非这世界中人,即便是沉沦其中,内心隐隐地也有一种疏离感。而让她离开涂山璟自已逍遥过活去,还不如回现实世界。离不开,放不下,舍不得。
    他是她在这里的全部理由。
    最后她的离开,也是不得已。起初她不回去,是因为她不确定回去的方法。而她的知识,从看过的小说或者剧里来的,是一般死掉了就会回去。可是她敢试吗?如果试了,死成功了但是回去失败了,那岂不是很亏?但是到了后来,如果她不回去,依璟的性子,知道了最关键的那一片拼图之后,不可能不动容,因为他也是良善之人。加上两大帝王都给她明里暗里的压力,告诫她不要介入涂山璟和小夭,如果她不听,恐怕等待她甚至他的就不只是告诫了。
    她预见到了涂山璟如果知道全部真相会动摇,预见到了若是如此会引发的一系列麻烦,再留下去也是很艰难,所以她最终选择规避,在帮他解决掉重大问题之后博一把。
    因为本文是第一人称的视角,以“我”兰香之眼看别人,所以难免有“错漏”的地方,因为眼见带着主观,不一定为实,而耳听更是别人的话,真假难辨。小说如此,生活又何尝不是呢?
    毕竟“我”只是二十多岁的普通人,而他们动辄活了几百年,除去现代这些知识和提前知道的局部剧情以外,身份尊卑,人情势力,见识学识,灵力修为,对于“我”而言基本是全方位的碾压。这样读者和“我”一样虽有局部上帝视角但又不是全知全能,只是提前知道了些剧情,遇到了具体事情只能尽力去看去想,到底孰真孰假,需要分辨。对方有何目的背景,需要思量。
    这也正是文中暗暗用事物、他人神态动作等埋了一些伏笔的地方。比如玱玹第一次见森莺,救她时丢给她穿的黑色大氅,即使是不合身,在那之后也出现了森莺再三穿着的场景,暗示了从那时候起森莺便将一颗芳心暗许给了玱玹。也许最开始她对着涂山璟是有心思的,但是遭难过后当玱玹救了她,她便在欲望和妒忌的夹杂中头也不回地奔向了他。
    再比如涂山篌大婚,赵姨娘充当娘家人,笑得那么开心并不是因为老人家爱热闹,兼之觉得抬了她的脸面,而是亲眼见到自已所恨之人的后代子孙,明明身为少爷却不得不娶一个身份低微的丫鬟,她心里觉得痛快,为自已和自已孩子所受的苦楚感到解恨。
    与此相应的,很多时候“我”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在别人听来看来也是别有它意。尤其是兰香和璟一起看紫藤花的那个夜晚,很多话听下来都有两层意思可以解释,一个说的是这层,另一个听了是那层,各自的认知和立场不同,所以又造就了以后的一些误解。而一些推动故事情节的暗线有的被我隐在了行文之中,有兴趣的宝子可以回头找一找这些,看看哪里不声不响地点了一下~(比如簪落那章,璟睡外面兰香睡里面,可以脑补一下怎么形成的这个位置~而去到涂山篌那里,涂山篌睡在了里面,位置不同的对比也暗示了涂山篌其实是先爬上了床后有人帮他把蓝媚搬过去摆好的,有兴趣可以回那里看一看。再比如涂山璟要抬兰香身份,这个伏笔揭开很后面了,因为女主如果前面知道,态度和选择或许就会不一样,但是我没有办法在一开始就加个括号告诉读者【我知道你很气但是你先别气他不是要娶小妾】,男主也因此挨了不少讨伐,但是我只能沉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