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成功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大全集 > 第29章 与学习同行,与成功同行,与未来同行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赫尔岑

    向成功者学习,与成功者为伍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讲过一句名言:人是天生的城邦动物。人需要同其他人交往,没有哪一个人可以独自活此一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什么人交往,就能看出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道理很简单,虽然我们一直赞美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但污泥对荷花而言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东西,相反非常有用。对人而言,真正的道理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告诉我你和谁在一起,我就知道你是怎样的人。”这句话蕴藏着深刻的智慧和哲理。如果你同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在一起,很可能因为你在工业界也很成功,或者说你将要取得成功。我的一位医生朋友告诉我,要拯救一个沉迷于酒精或者毒品中的人,第一步就是要切断他们与原先那些引诱他们上瘾的“朋友”的联系。事实上,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但毫无疑问,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和谁在一起,不和谁在一起。

    美国有一位名叫阿瑟·华凯的农家少年,在杂志上读了一些大实业家的故事,很想知道得更详细些,并希望能得到他们对后来者的忠告。

    有一天,他早上7点就跑到纽约威廉·亚斯达的事务所。

    在第二间房子里,华凯立刻认出了面前那体格壮实、一副浓眉的人是谁。高个子的亚斯达开始觉得这少年有点讨厌,然而一听少年问他:“我很想知道,我怎样才能赚得百万美元?”他的表情便柔和并微笑起来,两个人竟谈了一个钟头。随后亚斯达还告诉他该去访问的其他的实业界名人。

    华凯照着亚斯达的指示,遍访了一流的商人、总编辑及银行家。

    在赚钱方面,华凯所得到的忠告并不见得对他有所帮助,但是能得到成功者的知遇,却给了他自信。他开始仿效他们成功的做法。

    又过了两年,这个20岁的青年成为他学徒的那家工厂的所有者。24岁时,他是一家农业机械厂的总经理,为时不到五年,他就如愿以偿地拥有百万美元的财富了。后来,这个来自乡村粗陋木屋的少年,终于成为银行董事会的一员。

    阿瑟·华凯在活跃于实业界的67年中,实践着他年轻时来纽约学到的基本信条,即多与成功人士相结交,结果也像那些人一样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与成功者为伍,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经验,我们就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对自己有益

    的东西,让自己尽量少走弯路。同时,他们的精神品质还可以激励我们更趋向于高尚,激发出我们对事业更大的热情和干劲来。

    如果你总是与消极的人们交往,你就会成为他们消极情绪的牺牲品。消极的人在本能上往往用消极眼光来看待充满可能性的观念,他们不但不善于利用这种观念,反而拼命找理由来证明它们是无法落实的。总之,他们随意扼杀积极,浪费了许多可利用的资源。

    通往成功的路有两条,一条是靠自己埋头苦干,学习、实践和总结;另一条是向已经成功的人去学习,像成功者那样思考和行事。前一种方法节省了向成功者学习的成本,但却极有可能走弯路,在时间与花费上得不偿失。而且,当一个人仅仅依赖于自己的知识、经验、资金、资源进行奋斗的时候,这条成功之路将缓慢无比。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资源耗尽,信心丧失。而另一条则是通向成功、获取财富的捷径。

    行销大师赖兹说:“很少人能单凭一己之力,迅速名利双收;真正成功的骑师,通常都是因为他骑的是最好的马,才能成为常胜将军。”成功人士如同登山的向导,他们知道哪里有曲折,哪里有陷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成功人士的经验会帮助我们避免别人常犯的错误。

    巴菲特并不是一开始就会购买翻番10多倍的可口可乐股票。他最初的投资经历和所有没有取得成功的投资者一样:打听内幕消息,泡在交易所看走势图表和找小道消息。但是如果巴菲特一直这样做下去,或许现在还只是一名散户,或者早已破产。巴菲特始终没有忘记向已成功人士求取真经。他先是跟随投资大师格雷厄姆学习,后又向知名投资专家费雪求教,并且在好友芒格的帮助下,开始形成了自己的投资风格,经过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终于成为一代投资大师和世界巨富。

    向成功人士学习,不仅要学习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像他们那样去思考,以便取得他们已经取得的财富。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成功人士并不仅仅局限于拥有金钱这样的东西。会赚钱当然是衡量成功人士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但在其他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也应当是成功人士。例如,美国总统布什应该是公认的成功人士,但他却并不是因为会赚钱而入选这一行列的。因此向不同的成功人士学习,应该根据他们的成就各有侧重。具体地说,向赚钱专家求救,你当然应当向他们请教致富的良方。他们可以给你有益的启示,而且他们自己也喜欢别人对他们的成功感兴趣,因为这会让他

    们感到受人尊重。向他们虚心求教,是你所能给他们的最大恭维。对于那些生活态度积极,精神富有的人,你需要学习的就是这些成功人士对待人生的达观心态,当你在前进的道路遇到挫折,他们的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

    还有一些成功人士,你可以跟他们学到良好的习惯,这会让你更快地走向富有。你的一切行为、想法,以及无意识中的反应,都受着习惯的束缚。习惯往往压制人的思维,使人无法适应外在世界的变化。因此,当你认识到你有一些不良习惯,却苦于无法迅速改变时,可以找一个与你习惯相反的人,多接触,一起做事,一起研究问题,如果他善于影响引导别人,那就更好了。你会很快发现,你正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

    一般而论,成功不是单打独斗的结果,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工的共同体,一件事情往往需要不止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因此,要想实现目标就必须与人合作。没有其他人的帮助,我们只能取得很有限的成就。这一点再也明白不过。谁能说是比尔·盖茨一个人建立了整个微软,理查德·迪维士一人建立了安利。

    现代社会,即使最优秀的人物也很难仅凭一己之力就能成就一番伟业。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走得越远,你就会越来越发现真正重要的不是金钱、环境、生产资料,而是和自己一样渴望获得成功,并且愿意为此而倾尽全力的志同道合者。金钱、环境、热情当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志同道合者的支持,通往成功之路就会崎岖不平。

    与成功人士或者是那些正在全力以赴的潜在成功人士合作,组成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就能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充分发挥团队的整体作用,更快地实现目标,从而让团队的合作者共同受益,一起获得成功,实现多赢。

    美国好耶直升机侧翼公司的创始人罗宾·彼特格雷夫坦率承认他的成功来自他的手下。

    他说:“我并不怎么聪明,但我周围有一群才华横溢,有激励精神的员工。”

    他说:“曾经有一段时间,当我和那些商业合作者谈生意时,做出决断总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为我不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否完全正确。但后来,我从与这些聪明下属的合作中得到了进步,所以现在我自信能够做出正确的决断。”

    同罗宾·彼特格雷夫一样,像百事、可口可乐、IBM、微软这样的杰出公司,无论在什么地方,你都会发现一群成功者。这些企业的领导善于雇用甚至比自己还优秀的人,这样他就会建立一个非常强大的团队。

    与成功者为

    伍,是一种聪明的合作方式,是实现多赢的捷径。如果你现在还在和那些消极的人混在一起,你就真的需要好好反省一下了。一定要记住: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多和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往,自己也会优秀起来;与成功者为伍的人绝对不会是一个失败者。赶快加入到成功者的行列中来吧,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你也将会成为其中的一员!

    不断为成功积累“知本”

    没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下来就有成功等在他的面前。他的成功也是一步一步走来的,而他途中的每一个脚步,就是他在获得成功前的一个个积累过程。

    无论我们从事什么事业,都要经历一个由生而熟、由入门到精通的积累的过程。看那些成功人士的履历的时候,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他们都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他们在成功以前都做过很多不起眼的工作。所以不必为眼前你所从事的工作懊悔,事实上,你已经开始了你的创业生涯,它就是一个为你将来从事更为伟大的事业积累经验的过程。

    在那些你认为卑微的工作中,不要漫不经心地去做,你需要认真地去看、去学习。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你都要留意所从事行业的规矩,以及行业中各项事务的流程等等。你还要注意搞好和老板的关系,和同事的交情,多留意一些行业里的诀窍,多向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要有意识地培养和一些人物的关系,从各个渠道多多地掌握你所从事的工作所需的技能……这些都将为你将来的事业积累下一笔巨大的财富。

    很多人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半途而废了,他们无法跨越路上的障碍,几次失败就把他们打倒了。我们要学会鼓励自己,失败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反而是一种让你积累更多经验的工具,尤其是当你开始自己创业的时候。失败了多次与你是一个失败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只要不放弃,那么你永远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失败的经验往往是你尤其需要注意改进的地方,正是一次次的失败推动你成为了一个成功者。

    《纽约先驱报》的创办者詹姆斯·贝内特便是一个典型值得我们普通人学习的榜样。他在创业过程中经历数次失败,花费了将近二十年的累积,才走向成功。在创办《纽约先驱报》之前,他曾经经营过《纽约信使报》,失败了。此后,他的《宾夕法尼亚人》又没有成功。虽然经历了很多次的失败,贝内特仍然不气馁,他又创办了《环球》。在经历了14年的辛苦劳动之后,他感到自己积累了足够经验,于是他信心百倍地拿着自己积攒的几百美元,找到贺拉斯·格里利,希望能

    够和他合作创办一份新的日报——《纽约先驱报》。但是贺拉斯·格里利并没有和他一起合作,但是却给他推荐了两名年轻的印刷工。然而,就在三人雄心勃勃,正要一展宏图,好好大干一场时,他的《环球》又一次宣告破产了,这无疑给他当头泼上一盘冷水。但是,詹姆斯·贝内特并没有倒下去,他依然对他们的《纽约先驱报》充满信心。1835年5月6日,《纽约先驱报》正式创办。当时它所有的资本仅能支付10天的花费。当时的境况非常的困难,很多人再次预言,《纽约先驱报》仍然将以失败结束。他们的工作室是贝内特在华尔街租借的一间狭小的地下室,在室内摆了一张椅子,再在两个圆桶上面架一块厚木板,这就成了一张简陋的办公桌。当时《纽约先驱报》的所有工作都在这间小小的“办公室”里进行。谁也不会想到,在这间简陋的办公室里,竟然出版了在美国新闻史上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日报。

    事实上,《纽约先驱报》创办之前,报纸都是属于机构的。因此,当《纽约先驱报》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在美国人面前时,这种首开先河的报纸的形式还不为人知。为了获得能够引起大众兴趣的、及时可靠的信息,他们往往是不遗余力,不惜花费巨资。因此,他们的报纸的报道速度迅速及时,报道内容全面丰富、新颖独特,与同类的竞争者相比,无论是新闻报道的广度、深度,还是新闻采集的速度和方式,他们都要胜人一筹。就这样,《纽约先驱报》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他们的事业也慢慢地走上正轨。

    万事开头难。其实,任何事情在开创之初总是困难重重,如同《纽约先驱报》的起步之路也是充满坎坷与崎岖。但是,积累了多年经验的贝内特已经是处事不惊,应对自如了。当《纽约先驱报》的办公地点移至矗立在纽约百老汇与安街交汇处的那幢当时最为壮观威严的新闻办公大楼里面的时候,就似乎已经向世界宣告了它在报界不可撼动的稳固地位了。

    《费城纵横》在美国也是很有名气的报纸之一,是乔治·查尔德令它起死回生,重新走上了繁荣的道路,直到今天仍然是美国几大有名的报业之一。乔治·查尔德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比较贫困的家庭中,在他还很年轻的时候,查尔德就梦想着拥有《费城纵横》和出版这份报纸的办公大楼。但是,当他将自己的梦想告诉别人时,别人都显露出不可思议,并觉得这个年轻人太痴心妄想了。查尔德并没有因为别人的嘲笑而放弃他的理想,他有着坚定不移的的意志,和不到黄河心不死的魄力与决心。

    他曾在一家书店

    里干了一段时间,含辛茹苦地工作,一边积攒资金,一边学习经验,接着他便胸有成竹的开始实施自己的抱负了。他在书店工作的经历,给他积累了很多实际的经验,对于什么样的图书能够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他有着高度的商业敏感性,他所涉及的图书也因视角独特、内容新颖,而能够吸引广大读众,从而在商业上也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他的出版事业蒸蒸日上,发展得很顺利。

    接下来,查尔德开始筹备购买《费城纵横》报纸的计划,但是查尔德的朋友们都并不看好这次投资,并劝告他要谨慎行事,因为当时的《费城纵横》已经失去昔日的“雄风”,这份报纸几乎每天都在赔钱。

    即使前景不好,他还是在1864年毅然买下了这份报纸。实现了少年时的梦想。接下来,他便开始对这家即将倒闭的报纸进行整顿。首先,他把征订价格提高了一倍,同时减少了广告版面的比例。这两大步骤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接着,他又针对报纸的内容和风格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改革后的《费城纵横》开始靠着新闻内容和评论重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于是,这家濒临绝境的报纸就起死回生了,成为美国很有名气的报纸之一。

    据说乔治·查尔德在费城的私人办公室里,挂着一条格言:“在你一无所有之时,你唯一的选择就是努力拼搏。”只有拼搏才能有奇迹发生。在拼搏的过程中,我们即使表面上看来无所收获,可是我们要明白一点,我们积累的经验却是真正的无价之宝。我们目前所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毫无意义的,除了可以给我们提供最基本的衣食之源外,更是我们积累经验,积累资本的来源。所以,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培养出“甘于积累”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升级自己是成功的过程

    学习与创新,二者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去学习去升级自己,才有创新的思维;而当有所创新时,就会更加激励自己,去通过更多的学习来获得新的创新,如此循环,无穷无尽,这样人一生中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而所谓创新就是淘汰旧的东西,创造新的东西,是一切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不创新,不仅个人无法前进,而且社会也会停滞不前。但是,创新与学习是个相互依存的关系,创新的过程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是知识积累过程,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一个质变的过程,是学习的升华,只有不断地学习,总结前人的先进经验,积累丰富的理论和文化知识,才能在工作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当今

    社会,已经进入了科技时代,信息社会,学习显得更为重要。我们要结合自己和社会的需要,有目的地去学习,才能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学习,要树立远大志向,刻苦学习,认真钻研,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学好,才能举一反三,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厚积而薄发,就是这个道理。而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把我们所学的东西用于实践中,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所创新。正如,当初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引入中国时,如果他只是简单地照搬,而没有通过学习去探究我国的实际情况,没有用学习去对经典的马列主义进行升级,当初的中国就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有了那么大的发展。正是由于他用学习去拥抱创新,我国才会有现在的地位。

    2005年2月,英国权威杂志《经济学家》调研部通过与全球500名商业领袖进行访谈而做出的一项最新调查表明,几乎60%的管理人员都把技术创新作为今后三年改变世界市场的唯一重要动力。而“缺乏创新”被确定为企业今后三年将要面临的三大风险之一。

    其实,创新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是巨大的理论创新,一个企业员工对产品的一个细节性的改进也是创新,可以说创新无处不在。

    而另一项调查,则证明了创新的能力绝大部分来源于学习,只有在学习中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脱离已有的思维,才能不断地升级,才能与世界接轨。如果我们仅仅是在我们国家才去学习,而不从别国去学习吸取他们的经验,只是简单地闭门造车,那我们是很难与世界接轨的。因此唯有不断升级我们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拥有创新。

    曾经担任美国通用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的斯隆,十分重视培养员工创新意识,十分重视开发员工创造力。每当公司新聘研究人员,他总是对新来者说:“我不知道我们要你研究什么,也不知道该得到什么结果。这些都是你的任务。我唯一的要求,只是希望将你认为正确的东西写下来。你不必顾虑我们的反应,也不必怕我们不同意。尤其重要的是,你不必为了使你的建议易为我们接受而想到折中。在我们公司里,谈到折中,人人都会,不必劳驾你来提出。”对经理人员也如此。有一次,斯隆主持经理人员会议,讨论某项重要决策。与会者对公司决策层提出的方案表示完全同意,一致拥护。眼看就要付诸表决了,没想到斯隆突然宣布:“现在休会!这个问题延期到我们能听到不同意见时再开会决策。希望大家多动脑筋,真正了解我们的决策。”

    斯隆的管理思想与管理实践,

    渗透着对创新的急切企盼与强烈要求,表明了创新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美国著名管理大师杰弗里说:“创新是做大公司的唯一之路。”没有创新,公司管理者肯定会毫无作战能力,也根本不会有继续做大的可能。同样道理,创新是一个员工纵横职场之本。创新即突破常规,创造机遇,找到新招。只有在工作中,不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我们的学习才算有效果。只有通过创新,我们才能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做出一些原本我们自己也觉得难以企及的事情来,令上司和同事刮目相看。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学习的升华,所以说学习与创新同等重要。没有学习就不会有创新,不想创新学习就没有方向。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全世界每时每刻都有新的发明创造出现,如果不努力学习已有的科学知识,不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片面地强调创新,那就是闭门造车,或者是像一个军队的指挥官连敌人是谁都不知道就去指挥部队打仗一样,完全陷入盲目性之中。

    当我们的经济科技走到世界的前列时,创新就将成为获得新技术的主要手段,那时,就需要在我们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中大力倡导创新。在这方面,我们的邻国日本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日本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学习”功不可没,但当日本进入世界前列后,已经学无可学,而创新又没能跟上,于是出现了长达十几年的停滞不前。

    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要有虚心的学习态度,还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们需要向别人、向世界学习的内容很多,包括科技、文化、管理、经济、政治、军事、艺术等等。在学习的问题上不应先入为主,不应有禁区,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就是要将人类进步的一切成果为我所用,同时也要反对不切实际地照抄照搬外国的东西”。在现实中,很多人往往以一句格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来拒绝向别人学习,但这句话的本意只是告诫我们不应该不问条件地照搬照抄,而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提取其可用的东西。

    正如,我们所知学习与创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处理好学习与创新的关系,就能够提高创新的效率,相反,如果不注重学习,单纯提倡创新,则会使我们的创新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欲速不达。提倡学习可以使我们与世界产生一种亲近感,改善我们的学习和创新环境,而创新和赶超

    之类的口号则会使别人感到可笑,甚至会令他们感到生畏,从而影响我们学习和创新的道路。

    让我们牢牢记住管理之父德鲁克的名言:“组织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平凡的人能够做出不平凡的事。”要想在职场上有一番作为,我们就必须不断学习、勇于创新。一次、两次的灵光一现,并不能让我们真正具备过人一等的资本,只有坚持长期的创新,不断地创新,才能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超越别人,也超越自己。而对于职场外的学习和生活而言,也一样,只有不断地学习,用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升级自己,不断地创新,我们才能够变成一个不平凡的人,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激情、新鲜感,我们的生活才会多姿多彩。

    不满足现状,才能走向更大的成功

    一个人的全部生命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求知和求学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考察,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一个人的生命和每一次完善都不可能与求知、求学无关。

    我们先来看一则故事:

    有一天,徒弟做完了自己的事情去见师傅。

    “师傅!我已经学足了,可以出师了吧?”

    “什么是足了呢?”师傅问。

    “就是满了,装不下去了。”

    “那么装一大碗石子来吧!”

    徒弟照做了。“满了吗?”师傅问。

    “满了。”

    师傅抓来一把砂,掺入碗里,没有溢。

    “满了吗?”师傅又问。

    “满了。”

    师傅抓起一把石灰,掺入碗里,还没有溢。

    “满了吗?”师傅再问。

    “满了。”

    师傅又到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没有溢出来。

    “满了吗?”

    从上面的例子可见,在人生当中有许多事情看起来是已经满了,其实里面还可以装下许多的东西。现实生活中,往往会有些人说:“我只要一点儿就满足了”,事实上,这是不知进取的表现。要想成为一名成功人,使自己拥有更多的财富,就必须学会不满足,学会不断进取,学会更新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走在时代的前端。

    无论是商界巨擘洛克菲勒、声名显赫的亨利·福特,或是其他世界级的石油大王、汽车大王、钢铁大王、飞机大王等,可能他们也看不懂今天的世界。就在20世纪末的某一天早晨,当“大王”们一觉醒来,令他们吃惊的是,在他们早已经看习惯了的财富排行榜上,居然发生了翻天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