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盒子里的安史之乱 > 第二百四十七章大唐荣耀
    在消灭了吐蕃势力之后,大唐的后方总算是稳固,可以全力投向北方,对付长期以来的宿敌契丹人。

    而李沐的战略眼光和创意让大唐军队在面对契丹骑兵的时候脱颖而出。他深知草原地带是契丹骑兵的天下,因此需要一种独特的策略来应对这个威胁。于是,他想到了用水泥来改变战局。

    李沐想出了个点子,搞来了几大袋子水泥,让大唐几乎拥有无限的水泥使用,在草原上修筑碉堡和城墙,将草原上肥美的地区全部纳入大唐控制。

    大唐军队携带着几大袋子水泥,利用这种新型的材料,开始在广袤的草原上修筑碉堡和城墙。这些水泥构筑的建筑在草原上显得别具一格,成为了大唐军队在草原上的据点。

    水泥的使用改变了整个战场格局。契丹骑兵在草原上疾驰如风,但当他们冲向大唐军队时,却发现前方竟是坚实的城墙。这无疑破坏了他们的骑兵突袭战术,让他们束手无策。

    而大唐军队,则可以在这些水泥构筑的碉堡和城墙后进行有序的反击。这种新型的防御工事不仅有效地抵挡了契丹骑兵的冲击,还为大唐军队提供了有力的阵地,使他们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契丹的反扑。

    水泥的运用成为了这场战争的关键,也标志着大唐军队在技术应用上的巨大飞跃。李沐的这一创新战术,让大唐军队在北方的征战中屡屡取得胜利,改变了整个战局,也为大唐在北疆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茫茫的草原上,契丹骑兵原本凭借出色的骑术和机动性,常常能够轻松地穿梭于大地之间,展开突袭。然而,在水泥筑成的城墙前,他们不禁放慢了速度,目瞪口呆地望着这不同寻常的防御工事。

    大唐军队充分利用水泥这一新兴建筑材料,迅速在草原上打造出坚固的碉堡和城墙。这些水泥构筑的建筑,虽然在外观上与周围的草原格格不入,但却成为了大唐军队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堡垒。城墙的高度、厚度都超乎契丹人的意料,仿佛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屏障,让契丹骑兵心生退意。

    契丹可汗率领的军队原本以为这场战争会如同以往一样,轻松取胜,但面对大唐军队的新型防御工事,他们的计划被彻底打乱。水泥筑成的城墙成为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契丹骑兵不得不停下冲锋的脚步,开始重新评估战局。

    而在城墙后,大唐军队已经早有准备。他们在这些碉堡和城墙上设置了火炮和迫击炮等攻击装置,同时,士兵们也备足了火枪和加特林机枪,准备迎击敌人的任何进攻。

    当契丹骑兵再度发动冲锋时,他们遭遇到了大唐军队强有力的还击。子弹在空中划过,大炮发射的炮弹如同狂风暴雨一般倾泻而下,将契丹骑兵的冲锋队伍撕得七零八落。

    大唐士兵们则紧守城墙,他们的步兵在城墙上形成阵列,挡住了契丹骑兵的冲击,而火枪手则借助城墙的高度,瞄准契丹骑兵的脆弱处进行射击。短短片刻,契丹骑兵的冲势被彻底扭转,大唐军队开始发起反击,追击着溃散的敌军。

    李沐的无人机,遥望着这一幕,心中充满了成就感。水泥建筑的运用不仅改变了战争的形势,更是展现了大唐军队在科技应用上的领先优势。这场胜利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胜利,更是一场技术的胜利,大唐军队凭借着新型建筑材料的运用,成功地打破了契丹骑兵一直以来的统治。

    在大唐军队的强大压力下,契丹人无法抵挡,最终只得投降。李沐以征服者的姿态对待他们,契丹人成为了大唐军队的仆从军,为大唐征战四方。

    这个新的军队,由大唐军队和契丹投降者组成,得到了一个特殊的名字——“联军”。联军的队伍中融合了大唐的战斗技巧和契丹人的骑兵传统,形成了一支富有特色的军队。

    李沐充分认识到,和平的维护不仅仅依赖于军事力量,更需要基础设施的建设。于是,他决定在大唐境内修建一条横贯北方的铁路,将这片地区紧密连接,促进资源的交流和人口的流动。

    修建铁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大唐内外的流民、契丹投降者成为了最佳的劳动力来源。这个庞大而多元的群体在铁路工地上齐心协力,成为了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通过劳动融入了大唐社会,共同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迁。

    铁路的修建不仅使得北方大片无主之地的资源得以充分开发,也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商贾往来频繁,货物运输更为迅捷,大唐的疆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李沐不仅仅关注军事和经济,他还注重文化的融合。在铁路两旁,他鼓励修建各种文化设施,包括寺庙、学堂、戏楼等,为这片疆域注入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整个修建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也面临着来自地方势力的抵制。然而,联军的威势不可小觑,逐渐镇压了这些反抗。经过数年的辛勤努力,铁路最终贯通,成为了大唐疆域的经济命脉。

    大唐在李沐的领导下,实现了北方边疆的巩固和疆域的拓展。新的铁路不仅加强了大唐的军事掌控,也促进了文化、经济的繁荣。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

    大唐的辉煌时代

    。

    蒙古大草原上,随着大唐铁路的逐渐延伸,蒙古人看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许多部族为了躲避大唐军队的侵袭,选择了主动归附,并在新的秩序下开始放牧、耕种,逐渐接受了大唐的统治。

    然而,蒙古大草原上并非一片完全安宁的土地。在那片辽阔的草原上,总有一些异类存在。一支来自罗斯的部落,以其好战而闻名,对于大唐的影响力有着抵触情绪。他们不愿臣服于大唐,更不愿缴纳赋税,一心想要保持他们自己的独立。

    一天,这支罗斯人的军队袭击了一支蒙古部族,掠夺了他们的牲畜和财富,对部族进行了残酷的对待。这一事件震动了整个大草原,使得蒙古人们深感痛苦和不安。

    长老们在部族的大会上做出了决定,决心前往大唐的都城长安,向大唐皇帝述说他们遭受的不白之冤。为此,他们组织了一支代表团,带着满腔怨愤和对正义的渴望,踏上了前往长安的道路。

    这支代表团由部族中最有威望的长老和年轻有为的勇士组成。他们骑着马,穿越无垠的草原,经过曲折的山脉,一路向东,直奔大唐的中心。

    在途中,他们深感大唐强大的国力和发达的文明。沿途所见的大唐边疆百姓生活富裕、安居乐业,更让他们对大唐的期望倍增。他们开始思考,或许能够寻求大唐的庇护,不仅为部族讨回公道,更能让他们脱离恶劣的草原环境,过上更好的生活。

    终于,代表团抵达了长安城。在长安的城门前,他们被迎接并引领至皇宫。他们跪拜在皇帝的面前,用流利的蒙古语表达了他们的遭遇。这段时间,长安城内的蒙古文化逐渐在大唐的多元文化融合中得到了尊重和发扬。

    皇帝得知这一事件后,愤然为蒙古人感到不平之事。他下令派遣大将李光弼率领大唐军队,前去惩治那支肆虐的罗斯人军队。与此同时,他还赐予蒙古代表团丰厚的礼物,并承诺会为他们主持公道。

    李光弼领军东征,一路追击罗斯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罗斯人虽然勇猛,但面对大唐军队精良的装备和战术,渐渐陷入劣势。最终,在长安城的正义之师面前,罗斯人被剿灭,许多罗斯人成了俘虏,被带往长安。

    战争的结束并不是残酷的屠戮,而是大唐文明的胜利。李光弼返回长安,受到了皇帝和百姓们的热烈欢迎。

    这场战争意外的让大唐皇帝和百姓们,得知除了西域外,从北方还有另外一群异国人,他们金发碧眼,体毛浓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