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带着一车物资在六零年代养爷爷 > 第 72 章 许大队长一时间看...
    第72章许大队长一时间看.

    许大队长一时间看着许明月,有些愣在了那里。

    许明月极少和村里人交流八卦,她就像个八卦绝缘体,自然不知道村里的传言,见大队长这么看着自己,也愣住了:“咋了?”

    “这种水稻不也挺好的吗?”许大队长干干的呵呵笑了一声:“咋?去年一整年的红薯粥、红薯叶子粥还没喝够啊?咋还想种红薯呢?”

    他故作不在意的往前走了走,试探地说:“你寻思着,咱明年还得旱啊?”

    “我也不知道啊。”许明月干脆装傻充楞起来:“这不是见老天总不下雨,着急吗?这河水水位一日低过一日,河床都要露出来了,这不想着红薯抗旱吗?要是种了水稻,再被征调上去了,留下的粮食不够吃……”许明月说:“谁不知道大好吃啊,可种红薯不仅本身产量高,还能跟大豆、花生、玉之类的粮食套种,现在干旱,稻田里连养鱼都做不到。”

    许明月手里还拿着上面发的信纸本子,跟在许大队长身侧往前走。

    许大队长这才收回探寻的目光,望着下方露出水面的河床,叹了口气:“是啊,种红薯还能收获点大豆、玉啥的,咱把这些套种的粮食不上报上去,村里人也能多口吃的。”

    这是许大队长的私心。

    谁都知道许大队长私心重,一心只想着许家村,可对许家村的村民来说,许大队长就是最可靠的村长。

    要是没有他的私心,等到干旱第三年,许家村肯定要熬不下去的。

    在去年灾情那么严重的情况下,全国各地亩产千斤万斤的报纸都还发着呢,大队书记见套种多出来几万斤杂粮,也高兴的想报上去,愣是被许大队长拦下了。

    要是没他阻拦,许家村还好说,施、胡、万三个村子今年都熬不下去了,今年对他们三个村来说,更是艰难的一年。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光是招募的这些帮着挖河泥、筑堤坝的灾民都没地儿安置。

    许大队长期望年底能够下雨,可他心底还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念头,在原本蒲河口位置是铁板钉钉要种水稻的情况下,改了今年的种植计划,说:“要种春红薯,现在就得育苗了啊。”

    这冬小麦还有一个多月就收割了。

    他叹了口气说:“可惜咱们河圩的水稻都种下去了。”

    河圩的那一千多亩地是纯意外,因为干旱,今年那块干了的河圩只少量的长了些荷叶来,很多荷叶根本长不大,茎秆也不粗,就跟人家水缸里养的碗莲似的,长出来没多久,就干死了。

    反倒是去年老村长带着他们往往年不长莲藕的深水区,现在的浅水区,种植了很多莲藕,和很多开了口的莲子,都长出粗壮的茎秆出来,荷叶碧绿而茂盛。

    但今年老村长不允许他们下河摘荷叶吃了,这算是原深水区长的第一批莲藕,怕他们把荷叶折了,影响莲藕的生长。

    同样受到影响的还有芡实、菱角等水生植物,它们生长出来,还没来得及长大,就干死在了河床上,芡实藤和芡实叶,直接在干了河床上晒成干裂,腐烂在泥地里,成为肥料。

    那些芡实杆,老村长倒是没放过,都让村里孩子们割了回来,因为不多,割了几次就没了。

    菱角是深水水生植物,和荷叶一样,原来的地干了,就往有水的更深处长,虽也随着河床干裂,腐烂了很多,但河里依然长出了大片的菱角。

    他们这里的菱角分为野生菱角和家养菱角两个品种,野生菱角个头小,刺也更细小尖锐,当地人,尤其是距离竹子河更近的和平大队,很喜欢把这种野生的菱角剥出来,晒干当粮食吃。

    今年因为荷叶不能再吃,莲藕还没到开挖的季节,早已经断了粮的和平大队,现在整个就靠菱角、菱角菜、菱角藤,还有河里的各种河蚌渡过饥荒。

    他们今年的春耕已经完全废了。

    许明月现在每天早上都要去蒲河口,傍晚再回来。

    每次都要经过建设大队和和平大队。

    这两个大队都是通往蒲河口位置的必经之路。

    许大队长怕她危险,每次来,每次去,都是派两两个民兵小队的人去接,他们人虽少,可身上都背了把长~木仓。

    三个大队都有通婚,又都是河上生活惯了的人,每次早晚都能看到在河里拉菱角菜的人,看到他们就笑着打招呼,问他们:“你们这是到哪儿去啊?身上咋还背着枪呢?那姑娘是谁呀?”

    许明月有心打听奶奶家的消息,闻言也会笑着和她们唠嗑:“我是临河大队的妇女主任许凤兰,这两位都是蒲河口农场的民兵,负责护送我的,这不是我叔当上了蒲河口农场的生产主任吗?那可是二十三级干部,上面派了两百多人民兵小队来保护我叔,我叔不放心我,也给了我一个民兵小队保护我,最近灾民来的越来越多,有备无患。”

    她们就这样每天看着许明月早上划着小船来,傍晚划着小船回去。

    这个时间的菱角菜,其实和莲藕一样,都还没到采摘的季节,都是刚生长出来,嫩着呢。

    许明月见他们这么大肆的拉菱角菜,不由提醒她们说:“大姐,这还不到五月份,菱角都还没长出来吧?现在就把菱角菜拉回去,你们不要菱角啦?不等等再拉?”

    过来拉菱角菜的人也无奈道:“我们难道不晓得现在不是拉菱角菜的时候?可不拉菱角菜没法子,没吃的,都要饿死了,眼瞅着都快五月了还不下雨,这菱角菜不拉,河水不涨,迟早也是要干死的,还不如现在就拉了吃,好歹能饱个肚!”

    他们都是祖祖辈辈在河边生活的人,祖祖辈辈都靠河里的鱼,水里的菱角、莲藕生活,哪里会不知道菱角的生长习性?不知道现在不是拉菱角菜的时候?

    往年他们即使吃菱角菜,也只吃头顶的一朵八爪鱼一样的嫩茎,连叶子和浮漂干都会摘了去,哪像现在,连深埋在泥土里带毛的根都被他们拔出来,一起拉回去剁碎了煮了吃。

    不然能怎么办?

    许明月也建议他们:“这山上没水,种不了水稻,这大片的河滩露出水面,离水又近,你们咋不试着种红薯?红薯抗旱,还产量高,总比什么都不做饿死了强!”

    听到话的婶子大叔们全都诧异的看着她:“你说啥?就这河滩……还能种红薯?红薯不都是种在山脚下的山地的嘛?”

    在他们这些靠河边的人的印象中,河边的水田最好种的农作物,就是水稻。

    “咋不能种红薯?这河泥里面有小半都是河沙,沙地你知道不?就跟山脚下的山地是一样的,这河泥肥沃,是最适合种红薯的!”

    听到的人也不当回事,嗤笑道:“一个不大的女娃娃,还懂种地捏?说的头头是道的,我看你脸皮子也不黑,手也不像干活地手,你懂个啥?”

    许明月整日戴口罩、戴草帽、擦脸上,实际上并不白,但和整日在田地间劳作的妇人们比起来,那确实是‘不黑’,也仅仅就是不黑而已。

    许明月也不划船了,把船桨停下来,跟他们唠:“我不懂种田,我叔还不懂吗?我叔是谁你们也知道了,咱临河大队的大队长许金虎!他有多会种地你们都知道吧?去年给咱们大队种红薯套大豆,玉套种大豆,他就是种地种的好,现在蒲河口那么大片农场,都由他管生产呢!我再不懂种地,看我叔种地,也会了呀。”

    菱角都是成片长的,在这一块拉菱角菜的人非常多,男的女的都有,闻言也不由停下来,哪怕表面上还在做着拉菱角菜的动作,可耳朵却竖起来,听许明月说。

    听她说她叔会种地,还是比较信服的。

    有着急的人就高声问她:“啥是套种大豆?咋套种大豆?”

    “套种大豆,就是种一拢地红薯,下面沟里种黄豆,都是上面拍下来的技术专家说的,说大豆能肥田,红薯和大豆套种,不废地力,今年种了明年还能种,我们去年冬天就用种红薯的地,种了冬小麦,你们知道吧?”

    咋不知道?都是相邻的公社,山地和水田都连着一块儿呢,就算他们没去临河大队瞧过,站在自家山头,也能看到临河大队山脚下一片葱郁的麦田和麦田间,整日劳作的临河大队的人。

    还有蒲河口的位置,六千多亩地的冬小麦,一眼望去,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麦浪,哪怕他们中间还隔着一个大队,可他们是河上的人,撑着个小船,站在船上,那还有看不见的道理?

    只不过是惧怕从小就欺压他们十几二十年的许金虎,既不敢去蒲河口,也不敢去临河大队。

    许金虎从小到大就压着周围的村子打,村里人多心又齐,打起架来真虎了吧唧,抡起锄头就拼命,十里八乡谁不怕他?

    许家村的可怕,别说在十里八乡了,这么说吧,几十年后,他们直接带着家乡的人去了外省,把一个繁华大镇给占了,举目四望,开口说话的全是大河以南的口音,乖巧听话有素质的当地人,没一个人敢惹他们。

    惹不起!

    他们打架是真狠,他们犯了事就跑,当地人却是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的人,跑不掉,心不齐,周围还有很多这样的狠人,不敢惹。

    他们本来对今年的春耕都绝望了,因为没有后世电动的水老鼠能抽水,他们想迈过干裂的河滩,和淤泥很深的河滩,把水挑到山脚下浇灌田地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想学许家村挖水沟也不是件容易事,每个大队的地势不同,现在干成这样,他们就是挖了水沟,水都引不上去,和平大队和建设大队都属于,山地很高,河地地势又很低的那种,除非用木质水车,纯靠人力把水用水车抽上去。

    就有人带了些期待地问:“这河滩真能种红薯?你叔咋敢的?他就不怕梅雨季节下雨把河滩淹喽?”

    一想到六月份的梅雨季节,他们又害怕踌躇起来。

    别看今年雨水节气和去年一样没下雨,去年的梅雨季节也没下雨,河滩都干成这样了,可距离今年的梅雨季节也不到一个月,一旦梅雨季节下雨,那基本上就是连绵不断二三十天的雨水,每年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梅雨季节造成的洪涝。

    有男的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别红薯大豆刚种下去,就被水淹了!本来就没的吃了,听这小丫头的,你们哭都没地方哭去!”

    许明月会这样提醒她们,除了她奶奶家的原因外,也是想让家乡的人别造成太惨的景象发生。

    要知道,临河大队就夹在这些大队的中间,周边大队要是真遭灾太严重,饿死太多人,附近只有临河大队和蒲河口位置还有粮食的地方又能讨得了好?

    不管她说的,这些人能听进去几分,哪怕只有三分,传到他们生产大队长耳朵里,能多种个几亩地的红薯来,那也是几千斤粮食。

    红薯加上莲藕,总不会还像前世那样,奶奶一家几口人,能饿死的只剩她和幼弟两人去讨饭吧?

    作者有话要说

    第72章许大队长一时间看.

    许大队长一时间看着许明月,有些愣在了那里。

    许明月极少和村里人交流八卦,她就像个八卦绝缘体,自然不知道村里的传言,见大队长这么看着自己,也愣住了:“咋了?”

    “这种水稻不也挺好的吗?”许大队长干干的呵呵笑了一声:“咋?去年一整年的红薯粥、红薯叶子粥还没喝够啊?咋还想种红薯呢?”

    他故作不在意的往前走了走,试探地说:“你寻思着,咱明年还得旱啊?”

    “我也不知道啊。”许明月干脆装傻充楞起来:“这不是见老天总不下雨,着急吗?这河水水位一日低过一日,河床都要露出来了,这不想着红薯抗旱吗?要是种了水稻,再被征调上去了,留下的粮食不够吃……”许明月说:“谁不知道大好吃啊,可种红薯不仅本身产量高,还能跟大豆、花生、玉之类的粮食套种,现在干旱,稻田里连养鱼都做不到。”

    许明月手里还拿着上面发的信纸本子,跟在许大队长身侧往前走。

    许大队长这才收回探寻的目光,望着下方露出水面的河床,叹了口气:“是啊,种红薯还能收获点大豆、玉啥的,咱把这些套种的粮食不上报上去,村里人也能多口吃的。”

    这是许大队长的私心。

    谁都知道许大队长私心重,一心只想着许家村,可对许家村的村民来说,许大队长就是最可靠的村长。

    要是没有他的私心,等到干旱第三年,许家村肯定要熬不下去的。

    在去年灾情那么严重的情况下,全国各地亩产千斤万斤的报纸都还发着呢,大队书记见套种多出来几万斤杂粮,也高兴的想报上去,愣是被许大队长拦下了。

    要是没他阻拦,许家村还好说,施、胡、万三个村子今年都熬不下去了,今年对他们三个村来说,更是艰难的一年。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光是招募的这些帮着挖河泥、筑堤坝的灾民都没地儿安置。

    许大队长期望年底能够下雨,可他心底还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念头,在原本蒲河口位置是铁板钉钉要种水稻的情况下,改了今年的种植计划,说:“要种春红薯,现在就得育苗了啊。”

    这冬小麦还有一个多月就收割了。

    他叹了口气说:“可惜咱们河圩的水稻都种下去了。”

    河圩的那一千多亩地是纯意外,因为干旱,今年那块干了的河圩只少量的长了些荷叶来,很多荷叶根本长不大,茎秆也不粗,就跟人家水缸里养的碗莲似的,长出来没多久,就干死了。

    反倒是去年老村长带着他们往往年不长莲藕的深水区,现在的浅水区,种植了很多莲藕,和很多开了口的莲子,都长出粗壮的茎秆出来,荷叶碧绿而茂盛。

    但今年老村长不允许他们下河摘荷叶吃了,这算是原深水区长的第一批莲藕,怕他们把荷叶折了,影响莲藕的生长。

    同样受到影响的还有芡实、菱角等水生植物,它们生长出来,还没来得及长大,就干死在了河床上,芡实藤和芡实叶,直接在干了河床上晒成干裂,腐烂在泥地里,成为肥料。

    那些芡实杆,老村长倒是没放过,都让村里孩子们割了回来,因为不多,割了几次就没了。

    菱角是深水水生植物,和荷叶一样,原来的地干了,就往有水的更深处长,虽也随着河床干裂,腐烂了很多,但河里依然长出了大片的菱角。

    他们这里的菱角分为野生菱角和家养菱角两个品种,野生菱角个头小,刺也更细小尖锐,当地人,尤其是距离竹子河更近的和平大队,很喜欢把这种野生的菱角剥出来,晒干当粮食吃。

    今年因为荷叶不能再吃,莲藕还没到开挖的季节,早已经断了粮的和平大队,现在整个就靠菱角、菱角菜、菱角藤,还有河里的各种河蚌渡过饥荒。

    他们今年的春耕已经完全废了。

    许明月现在每天早上都要去蒲河口,傍晚再回来。

    每次都要经过建设大队和和平大队。

    这两个大队都是通往蒲河口位置的必经之路。

    许大队长怕她危险,每次来,每次去,都是派两两个民兵小队的人去接,他们人虽少,可身上都背了把长~木仓。

    三个大队都有通婚,又都是河上生活惯了的人,每次早晚都能看到在河里拉菱角菜的人,看到他们就笑着打招呼,问他们:“你们这是到哪儿去啊?身上咋还背着枪呢?那姑娘是谁呀?”

    许明月有心打听奶奶家的消息,闻言也会笑着和她们唠嗑:“我是临河大队的妇女主任许凤兰,这两位都是蒲河口农场的民兵,负责护送我的,这不是我叔当上了蒲河口农场的生产主任吗?那可是二十三级干部,上面派了两百多人民兵小队来保护我叔,我叔不放心我,也给了我一个民兵小队保护我,最近灾民来的越来越多,有备无患。”

    她们就这样每天看着许明月早上划着小船来,傍晚划着小船回去。

    这个时间的菱角菜,其实和莲藕一样,都还没到采摘的季节,都是刚生长出来,嫩着呢。

    许明月见他们这么大肆的拉菱角菜,不由提醒她们说:“大姐,这还不到五月份,菱角都还没长出来吧?现在就把菱角菜拉回去,你们不要菱角啦?不等等再拉?”

    过来拉菱角菜的人也无奈道:“我们难道不晓得现在不是拉菱角菜的时候?可不拉菱角菜没法子,没吃的,都要饿死了,眼瞅着都快五月了还不下雨,这菱角菜不拉,河水不涨,迟早也是要干死的,还不如现在就拉了吃,好歹能饱个肚!”

    他们都是祖祖辈辈在河边生活的人,祖祖辈辈都靠河里的鱼,水里的菱角、莲藕生活,哪里会不知道菱角的生长习性?不知道现在不是拉菱角菜的时候?

    往年他们即使吃菱角菜,也只吃头顶的一朵八爪鱼一样的嫩茎,连叶子和浮漂干都会摘了去,哪像现在,连深埋在泥土里带毛的根都被他们拔出来,一起拉回去剁碎了煮了吃。

    不然能怎么办?

    许明月也建议他们:“这山上没水,种不了水稻,这大片的河滩露出水面,离水又近,你们咋不试着种红薯?红薯抗旱,还产量高,总比什么都不做饿死了强!”

    听到话的婶子大叔们全都诧异的看着她:“你说啥?就这河滩……还能种红薯?红薯不都是种在山脚下的山地的嘛?”

    在他们这些靠河边的人的印象中,河边的水田最好种的农作物,就是水稻。

    “咋不能种红薯?这河泥里面有小半都是河沙,沙地你知道不?就跟山脚下的山地是一样的,这河泥肥沃,是最适合种红薯的!”

    听到的人也不当回事,嗤笑道:“一个不大的女娃娃,还懂种地捏?说的头头是道的,我看你脸皮子也不黑,手也不像干活地手,你懂个啥?”

    许明月整日戴口罩、戴草帽、擦脸上,实际上并不白,但和整日在田地间劳作的妇人们比起来,那确实是‘不黑’,也仅仅就是不黑而已。

    许明月也不划船了,把船桨停下来,跟他们唠:“我不懂种田,我叔还不懂吗?我叔是谁你们也知道了,咱临河大队的大队长许金虎!他有多会种地你们都知道吧?去年给咱们大队种红薯套大豆,玉套种大豆,他就是种地种的好,现在蒲河口那么大片农场,都由他管生产呢!我再不懂种地,看我叔种地,也会了呀。”

    菱角都是成片长的,在这一块拉菱角菜的人非常多,男的女的都有,闻言也不由停下来,哪怕表面上还在做着拉菱角菜的动作,可耳朵却竖起来,听许明月说。

    听她说她叔会种地,还是比较信服的。

    有着急的人就高声问她:“啥是套种大豆?咋套种大豆?”

    “套种大豆,就是种一拢地红薯,下面沟里种黄豆,都是上面拍下来的技术专家说的,说大豆能肥田,红薯和大豆套种,不废地力,今年种了明年还能种,我们去年冬天就用种红薯的地,种了冬小麦,你们知道吧?”

    咋不知道?都是相邻的公社,山地和水田都连着一块儿呢,就算他们没去临河大队瞧过,站在自家山头,也能看到临河大队山脚下一片葱郁的麦田和麦田间,整日劳作的临河大队的人。

    还有蒲河口的位置,六千多亩地的冬小麦,一眼望去,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麦浪,哪怕他们中间还隔着一个大队,可他们是河上的人,撑着个小船,站在船上,那还有看不见的道理?

    只不过是惧怕从小就欺压他们十几二十年的许金虎,既不敢去蒲河口,也不敢去临河大队。

    许金虎从小到大就压着周围的村子打,村里人多心又齐,打起架来真虎了吧唧,抡起锄头就拼命,十里八乡谁不怕他?

    许家村的可怕,别说在十里八乡了,这么说吧,几十年后,他们直接带着家乡的人去了外省,把一个繁华大镇给占了,举目四望,开口说话的全是大河以南的口音,乖巧听话有素质的当地人,没一个人敢惹他们。

    惹不起!

    他们打架是真狠,他们犯了事就跑,当地人却是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的人,跑不掉,心不齐,周围还有很多这样的狠人,不敢惹。

    他们本来对今年的春耕都绝望了,因为没有后世电动的水老鼠能抽水,他们想迈过干裂的河滩,和淤泥很深的河滩,把水挑到山脚下浇灌田地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想学许家村挖水沟也不是件容易事,每个大队的地势不同,现在干成这样,他们就是挖了水沟,水都引不上去,和平大队和建设大队都属于,山地很高,河地地势又很低的那种,除非用木质水车,纯靠人力把水用水车抽上去。

    就有人带了些期待地问:“这河滩真能种红薯?你叔咋敢的?他就不怕梅雨季节下雨把河滩淹喽?”

    一想到六月份的梅雨季节,他们又害怕踌躇起来。

    别看今年雨水节气和去年一样没下雨,去年的梅雨季节也没下雨,河滩都干成这样了,可距离今年的梅雨季节也不到一个月,一旦梅雨季节下雨,那基本上就是连绵不断二三十天的雨水,每年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梅雨季节造成的洪涝。

    有男的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别红薯大豆刚种下去,就被水淹了!本来就没的吃了,听这小丫头的,你们哭都没地方哭去!”

    许明月会这样提醒她们,除了她奶奶家的原因外,也是想让家乡的人别造成太惨的景象发生。

    要知道,临河大队就夹在这些大队的中间,周边大队要是真遭灾太严重,饿死太多人,附近只有临河大队和蒲河口位置还有粮食的地方又能讨得了好?

    不管她说的,这些人能听进去几分,哪怕只有三分,传到他们生产大队长耳朵里,能多种个几亩地的红薯来,那也是几千斤粮食。

    红薯加上莲藕,总不会还像前世那样,奶奶一家几口人,能饿死的只剩她和幼弟两人去讨饭吧?

    作者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