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中国历代名医传 > 为医林改错——王清任
    【名医传记】

    王清任(1768~1831),又名全任,字勋臣,清代直隶省(今河北省)五田县人。富有革新精神的解剖学家与医学家。他是第一位对传统医学体系提出严厉纠正的中国医生,并被清末西医德贞誉为“近代中国解剖家”。

    1830年完成的《医林改错》(二卷),是我国中医解剖学上具有重大革新意义的著作。该书自第一版发行到1950年,共再版了40次,为古代任何一家之言的医学著作所不及,影响了一代医学思潮。

    王清任自幼习武,是武庠生。青年时曾考取武秀才,系武科举出身。后捐资得千总衔(下级军官)。由于他性情磊落,耿直不违,在任职千总期间,目睹和经历了晚清官场的腐败,总是为他自己空有一身武艺,到头来还得花钱纳粟买个小官做而烦恼,逐渐形成了“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愿望,改习岐黄,以医为业了。据说,当年的玉田县知县,要把鸦鸿桥收为“官桥官渡”,老百姓过桥渡船都要收费。王清任为了维护当地百姓利益,毅然为民请愿,果断反对收费,结果得罪了县太爷。县官怀恨在心,曾唆使经王清任治过病而没治好或死亡患者的家属去县衙告状,企图陷害王清任,迫使王清任只好远离故乡,在外地及北京行医。

    王清任在20岁时于北京开设药铺“知一堂”,更是对许多药物的性味、功用了然于心。王清任根据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疾病的病因、病理有独到的见解。经过多年实践,他发现古医书中对人体脏腑的记载存在许多矛盾或错误。比如,古代的医书《难经》说,肺像一个蜂窝,没有较大的孔窍,吸则满,呼则虚;但此书另一处又说,肺下部有24个大的孔窍通气。又如,有的古医书说思维产生于心,有的则说思维产生于脑,莫衷一是。

    此时,王清任已对古书中有关脏腑的记载产生怀疑,在行医的过程中深感解剖知识的重要,“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否则“本源一错,万虑皆失”。他在研究了古代的一些脏腑书籍和图形后,发现里面存在着不少矛盾,于是感慨地说:“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人夜行!”从此,开始了对人体结构的观察研究。

    王清任30岁时,正在河北滦州稻地镇行医,时值瘟疫大流行,小儿尸裹甚多,王清任路过墓地,见到被狗拖咬的尸体内脏外露,他不嫌臭秽,天天清晨都去观看小儿尸体,连续10天观察了30多具,发现与古书所描绘的脏腑图形有不符之处。此后他在奉天和北京三次去刑场偷

    偷观察刑尸及其内脏,以了解人体脏腑结构。

    1799年农历六月,他在奉天行医时,听说一名女犯将被判处剐刑(即凌迟,古时候对犯人的极刑之一,就是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最早出现于五代年间),便准时赶赴刑场。行刑时刻,刽子手一刀刀割在女犯身上,引得惨叫连连。围观的群众纷纷抹泪或侧目,只有王清任目不转睛地盯着哀号的犯人。最后,观众都走光了,他还对着血淋淋的现场发呆。

    刑场观察固然直观,但由于看的人太多,很难得到有关横膈膜形态和位置的第一手资料。经过再三考虑,王清任决定拜访经常带兵打仗、亲眼见过许多尸体的绥定知府恒敬(?~1832,原名伊尔根觉罗·恒敏,满洲正蓝旗人,清朝将领)。他求见恒敬时,被亲兵挡在门外许多次。某日,王清任正巧在官邸门前看到送客的恒敬,连忙挤上前去,说明了自己的想法。恒敬敬重王清任的治学精神,便邀请他进府,详细介绍了自己所看到的横膈膜的情况,并校正了王清任所绘的横膈膜样图。

    经过一系列解剖和研究,王清任终于搞清了人体的内部结构。有了这些第一手资料,他便着手写一部医书。于是,他精心绘出了《脏腑图记》,并写成《医林改错》一书,时在道光庚寅年(1830)孟冬。前后历时42年,终于访验得确。

    《医林改错》一书3万余言,有图谱25幅,自创新方31个,化裁古人妇产方剂2个。全书共分上、下两卷。

    王清任作为一位杰出的医学革新家,在所著《医林改错》中,一是比较准确地描述了胸腹腔内脏器官、血管位置,较过去有改正,有发现;二是创活血化瘀新理论,拟出许多新方,于临床颇有奇效;三则否定胎养、胎毒等陈说及综成“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新说,其贡献巨大,值得肯定。

    遗憾的是,《医林改错》的诞生,不但没有起到“改良中医学”的作用,反而被强大的反科学狂飙所诋毁,遭到封建护卫大军的猛烈袭击。不少同行称王清任是“拿经典做靶子”,纯属“哗众取宠出风头”,并企图“凌驾圣人之上”……此书在北京隆福寺三槐堂书坊初刻后一年,王清任便抑郁而终,逝世于北京友人家中。后归葬故土鸦鸿桥河东村。

    【后世影响】

    王清任的杰出贡献,得到后世的认可。

    医学界公推他为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解剖科学家。他创立的很多活血逐瘀方剂一直在中医界受到重视,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且疗效可靠,成为中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份重要遗

    产。因此,王清任被公认为活血化瘀派的代表人。

    《中国医学史略》(范行准著)则评价,“就(王清任)伟大实践精神而言,已觉难能可贵,绝不逊于修制《本草纲目》的李时珍”;西方医学界则称王清任为中国近代伟大的解剖学家。

    作为我国中医解剖学上具有重大革新意义的巨著,《医林改错》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掀起“王清任热”,全国研究《医林改错》的论文和评注,一时竟达50余篇(册)。20世纪七八十年代,此书被节译为外文,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故事征引】

    补阳还五汤

    相传,清代嘉庆年间,清朝军机大臣卢荫溥中风后半身不遂、口角流涎、语言不利、小便失禁,经皇上派来的太医久治无效。这时,有人推荐在北京菜市口一带悬壶的王清任。

    王清任应允前往探究,经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后,胸有成竹地准备纸墨,铺纸下方。这时,卢荫溥结结巴巴地问:“依你之见,以前服用的药方是否恰当?”王清任边看太医的药方边说:“当归通经活络、赤芍和川芎利血活血,红花和桃仁活血祛瘀,地龙化瘀通络,的确是剂活血通络方剂。”家人又问:“服了这些药,却没有什么效果,原因又何在呢?”王清任不慌不忙地回答:“因这方剂缺君药,方无主药何谈见效,因为人体五脏功能依赖气血运行。气为阳,血为阴,阴阳调和则人体正常无病。病者属中风之后遗症,多因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气滞血瘀所致。该方缺一味黄芪,故缺乏补阳之动力药,如果重用黄芪,气行则血行,人体方可复元。”

    一席话,卢荫溥及家人听后连称高明。于是,果断遵王清任改方,加用黄芪,量重,三剂之后,症见好转。服药半个月后,便可下床移步,又通过王清任开方调理,外加功能锻炼,顽疾逐渐趋于康复。

    事后,胡太医对王清任医术精深佩服得五体投地,特地登门求教:“请问你拟的方剂名称?”王清任答:“人体阳气有十成,左右各五成。凡一侧偏废,则已丧失五成之阳。本方意在补还五成之阳,故取名‘补阳还五汤’”。胡太医无言以对,甚感学识过浅,羞愧无颜。

    王清任生于乾隆三十三年,曾为武庠生,纳粟得千总衔,性磊落,精岐黄术。约20岁开始行医,曾游历滦州、奉天等地,后寓北京,他的医疗技术“名噪京师”。王氏治学严谨朴实,著《医林改错》之卷,对我国的临床医学

    和解剖学颇有贡献,特别是他的活血逐瘀法则,多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王清任善用黄芪,在所制的补气方中,黄芪的应用次数较多、用量亦重。补气方的配伍原则,多用活血药配伍,“补阳还五汤

    是其代表方剂,多为后世医家沿用,成为治疗中风后遗症之经典名方。直到今天,“补阳还五汤

    仍为治疗中风瘫痪不可多得的有效良方,被国内外医学界予以高度评价。

    为医林改错

    1797年河北滦州瘟疫流行,病死小儿甚多,贫苦人家无钱下葬,只好以草席包裹后草草掩埋,到了夜间常被野狗拖出撕咬,皆破腹露脏。有一个30岁左右的中年人不避污秽,每日清晨前往坟地,仔细地观察尸体的内脏,如此一连十天,看过较为完整的尸体30余具,基本弄清了一些前人未曾认识或认识模糊的人体器官及其解剖部位,如会厌、胰管、腹主动脉、上腔静脉、大网膜等,这个人就是被称为“挑战传统的医学家

    王清任。尽管他看了很多小孩的尸体,但由于其所见之尸多已残破,对横膈膜始终没有搞清,直到30年后,他才从一个军官口中详细了解了横膈膜的位置与形状。前后历经42年,终于查明了人体脏腑的结构,写成了一本《医林改错》,在他逝世的前一年刊行。

    《医林改错》纠正了前人在人体解剖中的很多错误认识,尽管他对解剖的认识仍然还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在当时疏于解剖学研究的社会环境中是难能可贵的。最重要的是他对“大脑

    功能的认识,他提出了人的“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

    的说法,是对上千年来中国人认为“心

    是思维器官的大胆挑战,使得中医学关于大脑功能的认识大大提高。

    王清任对于“中风病

    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气血虚衰是人体患病的重要原因,如半身不遂的根本原因在气虚,血瘀的根本原因也是气虚。在此基础上,他列出了40种气虚证和50种血瘀证,并创立了补气活血与逐瘀活血两大治则,是对中医治疗学的重要贡献。

    在王清任之前,古人对中风半身不遂的原因多以风、火、痰、湿论之,而王清任认为元气亏损是半身不遂的本源,要治半身不遂必须补气活血通络。他创制的“补阳还五汤

    是一首治疗半身不遂的有效方剂。王清任说:“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药由黄芪四两,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组成,配伍精当。该方具有补气行气、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功效,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沿用至今已170多年。

    王清任对中医最大的贡献是其对活血化瘀法的运用,他创制了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数十种活血化瘀方剂,疗效显著,为后世医家沿用至今。他所开创的活血化瘀理论研究,也成为现代中医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医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作用主要在于“活其血脉

    ,可以改善心脑血管功能、血液物理化学性状、血小板及凝血系统功能、微循环等生理功能;“化其瘀滞

    ,可以抗心肌缺血、脑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抗血栓形成等病理状态。成为治疗冠心病、脑血管病等的基本方法。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礼教对人民思想的桎梏日益加深,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

    的教义更使得人体解剖成为禁忌。长期以来崇古尊经之风弥漫医界,医家们对人体解剖的认识也唯《内经》《难经》是从,运用时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不敢越雷池半步。王清任能够突破禁锢、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是非常宝贵的,对于推动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先锋和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