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投资学名著全知道 > 第一部分 资大师智慧著作(一)
    引言

    成功的投资不需要天才的头脑或是非比寻常的投机眼光

    所需要的仅仅是正确的投资观念。投资领域的大师级人物们已经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巨著

    其中不乏对于投资的深刻的理论观念和有效的操作手法。他们将一些新颖的思想介绍给我们

    提供可借鉴的实用投资方法

    警告我们避开投资陷阱

    并让我们从前人的错误中汲取经验。聪明的投资人应该从这些投资大师所撰写的著作中

    汲取宝贵的投资智慧

    让自己成为投资领域中的赢家。

    1.《漫步华尔街》伯顿·马尔基尔

    《漫步华尔街》全书名为《漫步华尔街:股市历久弥新的成功投资策略》。它不仅是一部投资者经典著作

    还是一部与时俱进的畅销书。该书作者伯顿·马尔基尔是华尔街专业投资人、经济学者

    同时也是成功的个人投资者。

    《漫步华尔街》首次出版是在1973年

    出版后引起巨大轰动

    成为继格雷厄姆的经典之作《聪明的投资者》(TheIntelligentInvestor)之后最畅销的股票投资书籍

    被视为30年来最经典的金融投资入门读物。该书至今已经过8次修订

    热销30余年仍经久不衰。事实证明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漫步华尔街》是世界证券投资界最畅销的著述。

    《漫步华尔街》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为一个无懈可击的整体

    以生动诙谐、浅显易懂的语言娓娓道出投资的真谛和成功的秘诀。阅读本书你不仅将学会分析股票、债券的潜在收益

    而且将学会分析其他投资机会的潜在收益

    包括货币市场、房地产、保险、黄金、收藏品等。作为一本实用性极强的投资指南

    它向广大投资者讲述了琳琅满目的投资策略和五花八门的金融工具

    并透过历史事件提出了所有的存在问题和现象

    对包括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的诸多方法提出了根本性的质疑

    详细介绍了现代投资组合分方法。不仅如此

    作者马尔基尔还独辟蹊径地提出:只要普通投资者采取“购买并持有”的战略

    投资于指数基金

    就可以获得安全、稳定的长期回报

    并轻而易举地击败大多数机构投资者。除了观点的独树一帜和内容的苦心孤诣之外

    作者在一些细微之处亦做到了尽善尽美。

    如果你是一个个人投资者

    企望在股市规避风险

    赢取利润

    那么马尔基尔的著作《漫步华尔街》很值得一读

    它可以说是一本个人投资者的指导书。马尔基尔在这本书里审视了个人和家庭的金融投资策略

    他的一个很新颖的观点是:一个人的风险承担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年龄和收入能力。股市的经历表明

    隐藏在股市投资中的风险峰度随着投资期的增长而递减。因此

    合适的投资策略是与人的年龄相关的。该书专门开辟出一章“生命周期指导你投资”

    它对各个年龄层次的个人投资者提出了相应的投资策略

    阅读这些相当于你咨询了一位高明的私人投资顾问。

    《漫步华尔街》被全球最大的网上书店亚马逊评为2001年度的最佳畅销书籍。作为“复习课程”

    该书还被列为美国MBA学生的必读教学参考书籍。

    在过去50年间

    关于投资方面的好书至多也不过五六本

    《漫步华尔街》无疑应列入此类经典之作。

    ——《福布斯》杂志

    这是一本为成千上万投资者所青睐的传世之作……自从首次问世以来一直颇受好评……甚至在你把它作为复习课程来阅读时仍旧是如此的井然有序。本书创见频出、不落窠臼而又资料翔实

    它将为投资者在险象环生的华尔街上引路导航

    并教会你如何在职业投资者自己的舞台上将他们击倒

    并进一步使我们明白:为什么随机选择的分散投资组合可以与专家们精挑细选的投资组合相匹敌!

    ——《芝加哥论坛报》

    当我的同事到了退休的年龄和我的儿子到了21岁时

    我就送一本马尔基尔的书给他们看。

    ——保罗·萨缪尔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1.投资指数基金——懒人投资法

    在《漫步华尔街》一书中

    马尔基尔坚信指数基金拥有最终优势

    这也是马尔基尔投资策略的核心。对于中国那些每月只有几百元或数千元做基金定投的中小散户来说

    这种投资观点既简单又实用

    它将在保证收益的前提下将风险最小化。

    为了获得高回报

    现在很多投资者都建立了复杂的投资组合:股票、黄金、外汇……投资者的投资组合越复杂

    资金越多

    也就越容易产生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风险

    投资者又不得不阅读大量财经报刊

    每天听股评

    到处打听小道消息来获得对市场的认识。而读过《漫步华尔街》后投资者就会发现

    有一种产品可以大大简化你的投资组合

    减少你付出的汗水

    同时又不损害你的收益。这种产品在全球股票和债券市场上仅占据10%左右的份额

    但它深刻改变了金融界的状况

    也改善了无数投资者的业绩——这种产品就是指数基金。

    马尔基尔引用了许多市场研究结果证明:个人投资者市场盈利一般差于基金

    因为他们总是在市场的底部卖出

    在顶部买入。对于投资者来说

    可以抽出部分资金来自己积极管理

    但前提是将核心资金安全地投资于指数基金。

    马尔基尔指出:“指数基金的优势何在?一般而言

    指数基金带给投资人的收益率要高于职业经理人两个百分点。它之所以能有这样的过人表现

    有两点至关重要:管理费用和交易成本。公开发行的指数基金

    其管理费用一般为20个基点;而同为公开发行的共同基金

    每年花去的管理费用竟高达150个基点(1.5个百分点)。而且

    指数基金仅在必要时才进行买卖

    相形之下

    活跃的共同基金的换手率普遍维持在100%

    更高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指数基金分散化的特性排除了你巨亏的可能

    但与此同时

    也肯定使你失去了暴富的机会。许多华尔街的评论家就此认为投资指数基金实为庸人之举。然而

    过去所发生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较之于投资共同基金

    指数基金带给了投资者更高的回报

    而前者由于名目繁多的投资咨询费和高不可攀的换手率

    只能甘居人后。”

    对于中小散户投资者来说

    指数基金是一种相对简单易懂的投资工具

    它涨得明白

    跌得清楚。然而

    由于指数基金通常要求保持90%以上的高股票投资比例

    投资管理人不能根据对市场时机的判断主动调整仓位。在市场持续上涨阶段

    指数基金的整体表现就会较好

    但在市场持续下跌期间

    由于无法主动减仓

    也会跌得更多。

    基于这样的风险

    选择一个好的方式来投资指数基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特别是对于普通的投资者而言

    如果贸然进行波段操作

    很容易将“低买高卖”做成“高买低卖”。那么应该采取何种方式投资指数基金呢?基金定投应该是较好的选择之一。

    基金定投是指投资者以固定的金额按固定的频率(如每月)投资指数基金的方式

    这种方式相当于分批买入

    等于是把钱分成几十、上百批入场

    分散了投资时点的风险

    使投资变得相当稳健。由于股市短期走势很难预测

    定投虽不能保证每次买在低点

    但长期平均下来成本较低

    只要找一个相对好的时机卖出基金

    获利的机会就很大。此外由于基金定投投资起点低

    手续简便

    因此成为一种常见的指数基金投资方式。

    2.投资组合理论——风险最小化

    马尔基尔说:“把一个猴子蒙上双眼后让它向报纸的金融版掷飞镖而选中的投资组合

    和那些专家小心谨慎选择的投资组合相比

    盈利性可能一样好。”

    投资组合理论建立的前提是:所有的投资者厌恶风险

    他们想得到高收益和有保证的投资结果。而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就是告诉投资者如何将股票纳入投资组合

    以便与寻求的收益相对应的风险尽可能实现最小化。

    马尔基尔指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认为)无论如何

    多样化策略总是可以产生降低风险的好处

    而并不在乎哪个市场表现得更好。只要市场之间的相关性不达到完全同步关系

    投资者就可以从国际性多样化中确保自己的收益。”

    但是多样化投资方面的难题在于

    大多数企业的收益状况在相当大程度上具有同向变动性。因为企业的盈利状况并非总是完全独立变动

    所以投资于多样化股票组合很可能不比只投资于一两只单个证券风险要小。

    但是《漫步华尔街》告诉我们

    选择理性的投资组合可以避免部分风险。作者列举了许多国家股市变动的例子

    对投资风险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投资组合中可以包括外国的多只股票等。但拥有较多的股票

    收益会被涨幅较小的股票拖后腿

    也使得收益被削平

    其所说的多少只股票

    哪个国家的股票等似乎缺少依据。而对于中小散户投资者来说

    目前国内股市不规范

    股价波动大

    还是应该集中精力选择业绩优良、公司质地好、管理规范的公司耐心长期持有

    收益一定会大于组合风险的收益。

    3.生命周期投资指南——投资五原则

    股市历史证明

    无论是基本分析还是技术分析

    要准确无误地预测股市的动态变化几乎是不可能的。马尔基尔认为风险与收益总是相伴而生

    股市竞争是公众的博弈行动

    他的“生命周期投资”提出了投资五原则

    普通投资者或许能从中获得启迪。

    第一

    历史证明

    风险与收益总是相伴而生。这看似老生常谈

    但2008年有相当多参与股市的投资者会有切肤之痛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

    危机中存在着希望。马尔基尔举例

    对1926—2005年的美国基本资产类别年均收益率的研究表明

    普通股具有高风险指数(收益率年波动率20.2%~32.9%)

    但仍然以10.4%~12.6%的年均收益率战胜了低风险指数(收益率年波动率3.1%~9.2%)的债券类产品。因此

    投资者不要因为股市短期的下跌就丧失希望

    惧怕投资股票或者股票基金。

    第二

    投资股票和债券的风险取决于持有资产的期限长短。投资收益率的波动是风险的表现

    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始终低买高卖

    而延长投资持有期则大大降低风险。马尔基尔谈到的“长期”是基于至少20年的表现来判定的。

    第三

    定期定额投资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已经有大量的文章对定投这种方式进行介绍

    简而言之

    用马尔基尔的话来鼓励一下定投的投资者

    “最严重的市场恐慌与最病态的投机性暴涨一样都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无论过去前景看来如何黯淡

    到头来情况通常都会更好。”

    第四

    调整资产类别权重可以降低风险

    还可能提高投资收益。例如40岁选择了60%股票基金和40%债券基金

    假定短期股市大涨使股票基金的权重增加到70%甚至更多

    这个时候卖出股票基金

    买入债券基金

    使两者权重比例重新回到合适自己的情况(60%∶40%)

    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明智的投资策略;反之亦然。

    第五

    注意区分对风险所持有的态度和实际承担风险的能力。每个人对风险的偏好是不同的

    但一定不要把自己对风险态度和自己能承受多大风险的能力混淆。马尔基尔认为

    适合的投资品种(股票、债券、基金等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在投资之外的挣钱能力

    而这个能力是和年龄密切相关的。所以在投资上

    马尔基尔建议投资者

    在自己不同的年龄段(即不同的挣钱能力)选择合适的投资品种。

    4.磐石理论——内在价值投资

    磐石理论认为

    无论是普通股股票还是不动产

    每一种投资工具都具有一定的内在价值

    这种内在价值可以通过对现状和未来前景的细致分析获得。为了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其理论内涵

    我们不妨以普通股股票为例来说明:磐石理论强调股票的价值应该基于公司以股利形式所分配的未来盈余——目前的股利愈高、成长率愈大

    股票就愈有价值。

    人们发现很难将创造磐石理论的功绩归于哪个个人。虽然我们现在经常把这项荣誉赋予S·爱略特·基尔特(S·EliotGuild)

    但开发出该理论经典技术并计算出市场价格与真实价值间细微差别的

    却是约翰·B·威廉(JohnB·Williams)。

    在《投资价值理论》一书中

    威廉以股息收入为基础

    提出了一个计算股票内在价值的真实公式。为了避免方法过于简单

    威廉巧妙地耍了次聪明

    在计算过程中引入了“贴现”这一概念。威廉指出

    股票的真实价值等于该股票未来所有股息的现值(贴现值)。因此

    投资者得到的建议便是将以后收到的钱“贴现”。“贴现”这个术语很快流行开来。到了今天

    它已成为投资者的通俗用语。

    磐石理论认为

    股票的价值等于投资者预期从股票中所获全部现金回报的现值。要牢记“现值”这一概念

    它表明马上到手的现金与预期未来得到的现金是有区别的

    后者必须要“贴现”。所有的未来收入都不如到手的钱有价值

    原因在于如果你现在持有资金

    它会为你赚取利息

    投资者一定要理解这一点。

    5.有效市场假说——理性预期理论

    马尔基尔认为:“有效市场理论解释了为什么‘随机游走’可能是合理的

    它认为股票市场能够针对新的信息进行迅速、充分地调整

    以至于没有人可以用一种更加高明的方式来预言未来市场的走势。因为每一个职业投资者的行动

    每一个股票的价格都迅速地反映着市场上每一个可以得到的信息。因此

    挑选到出类拔萃的股票或是把握到市场运行脉搏的机会是平等的

    从预测能力上看

    你的、类人猿的、经纪人的

    甚至是我的从本质上说是没什么差别的。”

    “有效市场假说”起源于20世纪初

    这个假说的奠基人是一位名叫路易斯·巴舍利耶的法国数学家

    他把统计分析的方法应用于股票收益率的分析

    发现其波动的数学期望值总是为零。

    “有效市场假说”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

    在市场上的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

    金融市场上每只股票所代表的各家公司都处于这些理性人的严格监视之下

    他们每天都在进行基本分析

    以公司未来的获利性来评价公司的股票价格

    把未来价值折算成今天的现值

    并谨慎地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第二

    股票的价格反映了这些理性人的供求的平衡

    想买的人正好等于想卖的人

    即

    认为股价被高估的人与认为股价被低估的人正好相等

    假如有人发现这两者不等

    即存在套利的可能性的话

    他们立即会用买进或卖出股票的办法使股价迅速变动到能够使两者相等为止。

    第三

    股票的价格也能充分反映该资产的所有可获得的信息

    即“信息有效”

    当信息变动时

    股票的价格就一定会随之变动。一个利好消息或利空消息刚刚传出时

    股票的价格就开始异动

    当它已经路人皆知时

    股票的价格也已经涨或跌到适当的价位了。

    当然

    “有效市场假说”只是一种理论假说

    实际上

    并非每个人总是理性的

    也并非在每一时点上的信息都是有效的。

    6.行为金融学——非理性交易教训

    马尔基尔认为市场价格极不精确

    价格过度反应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而不是例外。而且

    人们的行为与理性在一些方面存在着系统性偏差;投资者的非理性交易往往是相互关联的。行为金融学进一步断言可以量化这些非理性行为

    或对这些非理性行为进行分类。大致说来

    有四种因素使非理性行为得以存在

    这些因素是过度自信、判断偏差、羊群效应、风险厌恶。

    (1)过度自信。认知心理学研究者已经证实

    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形下作判断时会有一些方面与理性产生系统性偏离。这些偏差中最普遍的一种是人们往往对自己的信念和能力过于自信

    对未来的评估过于乐观。很多个人投资者错误地确信自己能够战胜市场。结果他们会过度投机

    过度交易。

    人们倾向于将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的能力

    而辩解说不好的结果是由不寻常的外部事件造成的。两三次成功的趣闻逸事总是比一般的过去经历更能让我们心动。事后聪明会使过度自信更加膨胀

    并让错觉潜滋暗长。

    (2)判断偏差。每天都会遇到这样的投资者

    他们确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投资结果。这一点对于图表师(技术派)更是事实

    他们深信通过查看过去的股价就能预测未来。

    (3)羊群效应。研究表明

    一般说来

    群体作出的决策往往比个体更好。如果更多的信息可以分享

    并且各种不同的观点都被考虑周到

    那么群体进行的有根有据的讨论会优化决策过程。

    群体中的个体有时会相互影响

    从而更加相信某个不正确的观点实际上是正确的。行为金融学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教训之一便是

    个人投资者千万要避免被群体行为冲昏头脑。

    (4)风险厌恶。投资者中有一个明显的处理股票的倾向

    卖掉赚钱的股票而抱牢赔钱的股票不卖。卖掉已经上涨的股票使投资者实现利润

    也使他们建立自尊。如果抛售赔钱的股票

    他们会招致损失

    产生懊悔的痛苦情绪。

    身为学院派人士

    马尔基尔非常讨厌那些以预测市场为生的技术分析专家

    尽管为了教授学生他不得不戴起有色眼镜来批判性地研究技术理论。

    马尔基尔在评价技术分析派时

    语言极其辛辣:“股市历史表明

    无论是基本分析还是技术分析

    要准确无误地预测股市的变化动态是几乎不可能的。股市竞争是公众的博弈行动

    欲挖空心思地猜度变化无常的公众反应是件非常危险的游戏。”

    他还告诫迷信技术分析的投资者:“市场上总有那么多自称精通技术指标、掌握了预测大势法宝的技术分析专家、专业股评家试图做股票市场的上帝

    指导人们的买卖行为

    喋喋不休地向社会公众发出买卖股票的建议或指令。但完全听从他们的人当中

    又有几个在自始至终地赚钱?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

    尚没有一种技术方法能始终如一地经受住考验。”

    马尔基尔生活中也在不断地嘲弄那些所谓的技术专家。一次他突发奇想

    让学生们用投钱币的方式绘制一张股票走势图

    用掷钱币的方法来决定股票的收盘价:如果抛掷结果是正面

    就假定股票收盘价比前一日高0.5点;如果是反面

    则假定价格下降0.5点。后来

    他拿着这样制成的一张行情看涨的投掷图给一位技术分析专家看

    这位专家简直欣喜若狂:“这家公司是干什么的?我们必须立即买进

    毫无疑问

    这种股票下周将上升15点。”当马尔基尔告诉这位专家这张图是投钱币的结果时

    专家既羞又怒

    灰溜溜地走开了。

    2.《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是美国

    乃至全球首屈一指的投资专家

    他把投资变成了一种艺术

    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和大多数成熟市场的职业投资者一样

    彼得·林奇奉行价值投资哲学

    而《战胜华尔街》一书就是彼得·林奇投资哲学的具体体现

    书中介绍了贯彻他哲学思维的具体实战方法。

    彼得·林奇出生于1944年

    15岁开始小试投资

    赚取学费

    1968年毕业于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

    取得MBA学位。

    1969年

    林奇进入富达公司。1977—1990年间

    他一直担任富达公司旗下麦哲伦基金的经理人。在这13年间

    他使麦哲伦基金的管理资产从1800万美元增至140亿美元

    年平均复利报酬率高达29%

    几乎无人能出其右。麦哲伦基金也由此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基金

    投资绩效名列第一。

    1990年

    彼得·林奇光荣退休

    开始总结自己的投资经验

    陆续写出《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学以致富》

    轰动华尔街。

    而《战胜华尔街》是林奇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的一本股票投资策略实践指南

    林奇用自己一生的选股经历

    教投资者如何正确选股

    如何避免选股陷阱

    如何选出涨幅最大又最安全的大牛股

    等等。

    林奇是如何具体实践自己的投资方法

    如何选股

    如何管理投资组合

    从而连续13年战胜市场的。

    从0.18亿~1亿美元的初期

    从1亿~10亿美元的中期

    从10亿~140亿美元的晚期

    阐明了林奇连续13年战胜市场的3个主要原因:

    ·林奇比别人更加吃苦。

    ·林奇比别人更加重视调研。

    ·林奇比别人更加灵活。

    精选21个选股经典案例

    涉及零售业、房地产业、服务业、萧条行业、金融业、周期性行业等。这不仅是林奇选股的具体操作更是分行业选股的要点指南。

    总结出25条投资黄金法则

    这是林奇用一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凝结出来的投资真谛

    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牢记于心

    从而在股市迷宫中找到正确的方法。

    1.彼得·林奇个人投资经验——成功总有原因

    《战胜华尔街》一书中

    彼得·林奇回顾了1977—1990年自己管理麦哲伦基金的传奇历程的3个阶段:从0.18亿~1亿美元的初期、从1亿~10亿美元的中期以及从10亿~140亿美元的晚期

    揭示了林奇之所以能够连续13年战胜市场的3个主要原因。

    (1)要比别人更勤奋

    更能吃苦。毋庸置疑

    选股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

    “寻找值得投资的好股票

    就像在石头下面找金龟一样。翻开10块石头

    可能只会找到一只

    翻开20块石头可能找到两只。”而林奇每年要翻开几千块石头

    以便找到足够的金龟

    满足麦哲伦基金庞大的胃口。

    林奇的勤奋是有数据可查的。他每天早晨6∶05就出门;一天要看的资料有3英尺高;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很晚才回家;连周六也要待在办公室看资料

    而不是在家陪妻子和女儿。

    (2)要重视对上市公司的深入调研。林奇相信必须对上市公司进行实地调研才能更好地做出投资选择。在林奇掌管麦哲伦基金期间

    他对上市公司的访问量(包括对上市公司的电话访问、林奇到上市公司实地访问以及参加投资研讨会)逐年上升

    1980年214家

    1982年330家

    1983年489家

    1984年411家

    1985年463家

    1986年高达570家。林奇发现

    如果长此以往的话

    即使用上所有的周末和假日

    他平均每天也差不多要访问2家上市公司。林奇最强调的是对上市公司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你自己不对上市公司进行调查研究

    进行仔细的基本面分析

    那么拥有再多的股票软件和信息服务系统也没有用。”

    (3)要灵活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林奇告诉我们:“在选股上

    灵活性是关键。因为股市上总是能找到一些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股票。”纵观林奇的投资历程

    从早期的重点选择小盘快速成长股

    到后期重仓投资大盘蓝筹股

    尤其是汽车公司这样的周期股

    并进军海外市场

    投资外国上市公司股票

    林奇都是不断根据市场情况以及基金规模情况来灵活调整自己的选股策略;不仅如此

    从早期的频繁买卖换股

    到后期的长期持有

    林奇还不断灵活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管理策略。

    2.25条投资黄金法则——散户炒股的金科玉律

    彼得·林奇在书中提出了25条投资黄金法则

    这些法则大多是价值投资中一些普遍适用的规则。这里面没有均线和K线

    更没有分时图和短线指标

    有的只是对公司基本面的研究

    这是林奇一生投资智慧的浓缩。

    (1)投资很有趣

    很刺激

    如果你根本不作任何研究的话

    那也很危险。

    (2)作为一个投资者

    你的优势不在于从华尔街专家那里获取一些所谓的投资建议。而是你已拥有的一些东西。当你投资你所熟悉的公司或行业的时候

    利用你的优势

    你可能表现得比专家更为出色。

    (3)在过去的30多年

    股票市场由一群职业炒家主宰着。和一般公众的理解相反

    这反而使业余投资者更易于进行投资。你完全可以不理会这些专家

    你也能战胜市场。

    (4)通常

    几个月甚至几年内一家公司经营的状况与股价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长期而言

    公司的经营状况与股价呈完全的相关性。这个差别是赚钱的关键

    而这就需要耐心而且要选好股票。

    (5)每只股票背后都是一家公司

    去看看它到底干些什么。

    (6)你必须知道持有这只股票的到底是家什么公司

    以及为什么持有它。“孩子一定会长大成人”这样的话不可信。

    (7)远射总是脱离目标。

    (8)持有股票就像养育小孩一样

    除了你能做的和应该做的

    你不要介入过多。业余投资者可能有时间去研究8~12家公司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买卖各种股票。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在你的证券组合里面持有5只以上的股票。

    (9)如果你找不出有投资价值的股票

    就暂时把钱存到银行里

    直到发现了这样的股票再说。

    (10)永远不要投资于一个你不了解其财务状况的公司。投资股票最大的损失往往来自于投资财务状况不良的公司。在买股票之前

    千万检查一下它的资产负债表

    看看其财务是否稳健。

    (11)不要投资热门行业里的热门公司。冷门的、增长停滞的行业往往出大牛股。

    (12)对于小公司

    最好等到它开始盈利的时候

    你再去投资。

    (13)假如你想要投资问题行业

    就去买那些该行业中有能力维持营运的公司。买进后就等待行业出现转机。

    (14)如果在一只股票上投入了1000美元

    你最多损失也只有1000美元

    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

    一直持有的话

    也许就有机会赚得10000美元甚至500000美元。普通人可以长期盯住少数好股票

    基金经理则不得不搞分散投资。股票太多就会失去集中投资的优势。只要找到几家大牛股

    你的投资生涯就不算虚度。

    (15)在每一个行业

    每个地区

    观察力敏锐的业余投资者可能在专家之前很早就发现了有高成长率的公司。

    (16)股市的崩盘

    犹如科罗拉多州1月暴风雪一样寻常。如果你有所准备

    就不会对你造成多大影响。股市大跌其实是一个买入股票的大好机会

    那时惊恐万分的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

    股价自然很低了

    你就可以趁机挑选很多便宜的股票。

    (17)每个人都有头脑在股市赚钱。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胆魄。如果你很容易在股市恐慌的时候抛售股票

    你应该远离股市和股票共同基金。

    (18)总是有些东西值得担心。不要理会周末的焦虑和新闻播音员最近恐慌的言论。出售股票只能因为这个公司的基本面发生了恶化

    而不是担心天会塌下来。

    (19)没有人能预测利率、未来的经济趋势和股票市场的走向。不要搞这样的预测

    关注你所投资的公司实际情况。

    (20)如果你研究10家公司

    你将会发现有一家公司比你预期的要好得多。如果你研究50家

    你将会发现有5家。股市上总有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

    华尔街经常忽视有良好业绩的公司。

    (21)如果你没有研究过一家公司

    你在股市成功的机会就像在扑克牌游戏时不看牌就能赌赢一样。

    (22)如果你持有优质公司的股票

    时间就站在你这边

    你只要能有耐心——即使你在头5年错过了沃尔玛

    但在下一个5年它依旧是值得持有的股票;当你犹豫观望时

    时间就是你的对立面。

    (23)如果你有胆量买股票

    但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做研究

    那么你就去买共同基金。它是资产多样化的好办法。你最好买上几家基金。每家基金经理有不同的投资风格:增长型、价值型、小盘股、大盘股

    等等。投资于6家相同风格的基金不算是多样化。

    资本利得税会惩罚那些在不同基金之间换来换去的投资者。如果你所投资的一家或几家表现不错

    就不要轻易放弃

    坚持持有它们。

    (24)过去10年中

    美国股市涨幅在全球主要股市中排名第八。你可以将部分资金投资于表现良好的海外基金

    这样就可以分享那些经济体的高增长。

    (25)从长期来看

    一个精心选择的股票组合表现总是优于债券组合或货币市场账户。但如果投资一个糟糕的股票投资组合

    还不如把钱放到床垫下面。

    3.从0.18亿~140亿美元——林奇辉煌的基金之旅

    彼得·林奇在掌管麦哲伦基金期间大获成功

    从1977—1990年

    我们可将其分为早、中、晚期3个阶段。

    早期在麦哲伦转为封闭基金的4年里

    没有新客户和高比例的赎回

    这种情况迫使林奇不断找新股换旧股

    并且他还要不断地卖股变现用以偿付投资者不断的投资赎回

    这是一段艰难的岁月。但是

    在这个阶段

    林奇保持了很高的换手率

    他因此熟悉了大量的公司和行业

    为以后管理百亿基金做好了准备。他最重要的收获

    是懂得了自己做研究的价值;而主要教训是:“提早放弃好股票

    正应了‘拔苗助长’的格言”

    由此他深刻认识到盯住那些越来越有吸引力的公司的重要性。这对于国内那些热衷于“波段操作”有吸引力公司的基金经理及投资者来说

    应该具有一定的启示。

    中期随着基金重新开放

    公司未来走势越来越理想

    林奇也成了一个更有耐心的投资者

    基金年换手率下降了2/3。我们相信

    林奇在麦哲伦中期的操作对国内基金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首先是忠实公司独特的研究机制

    它一改由基金经理挑选分析人员推荐的股票

    将研究工作交给分析人员去完成的传统做法

    让所有的基金经理各负其责

    独立研究

    并对其结果负责;其次是麦哲伦赋予林奇买卖决策的自由度

    没有人老盯着林奇的一举一动

    也没有每周排名的骚扰

    他只需要面对每年一次的成绩评估

    其余时间全部用来独立决策。

    晚期麦哲伦的规模一路飙升到百亿之巨。恰在此时林奇遭遇1987年股灾

    股灾使麦哲伦基金的总资产从1987年8月份的110亿美元变成了10月份的72亿美元

    损失相当于哥斯达黎加的国民生产总值。对基金而言

    主要教训是满仓的风险:股灾发生时要应付潮水般的恐慌赎回

    本来应该买进的时候却被迫卖出。林奇由此总结出永远保持10%现金的基本原则。

    林奇说:“循环型股票的特点是

    在这场游戏中待的时间太长了

    最终会吃掉你全部的利润。”“炒循环型股票的实质是玩预期游戏

    却使得在这些股票身上赚钱越发困难。最大的危险就在于买得太早

    然后又懒得去卖。”如果投资者能掌握《战胜华尔街》中的这个投资理论

    那么在实战操作中也可以少交一点学费。

    4.关注基本面——彼得·林奇的选股秘诀

    彼得·林奇的选股技巧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事实上

    其选股方法就是对各类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和处理。到这里我们应该已经对作者价值投资的总体思路恍然大悟了:正是通过对公司重要财务数据的深入分析、规避接触不良公司、买入卖出的规则限定

    以及长期投资中的资金管理和资产组合等要素一个系统性的规划和均衡

    才是价值投资者趋利避害

    长期跑赢华尔街的制胜之本。

    每股净现金。林奇喜欢考察每股净现金水平

    看其是否对股票价格有支撑作用

    并以此考察公司的财务实力。每股净现金的计算方法:(现金和现金等价物-长期负债)/总股本。每股净现金反映了公司背后的资产

    并且对那些处于困境的、即将转型或是资本运作的公司都是重要部分。

    内部人员是否买这只股票。内部人员买入股票是个有利信号

    尤其是这个信号在许多投资者间传播开来。然而内部人员买入股票可能有很多原因

    他们一般在感觉到这是个吸引人的投资时买入。

    公司回购股票吗?林奇尤其欣赏从那些期望进入其他领域而回购自己股票的公司。公司进入成熟期

    资金流量超过需求时

    就会考虑在市场上回购股票。这种回购行为为股票价格形成支撑点

    而且通常发生在公司管理者感觉股票市场价格较低的时候。

    分析应集中于以下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

    (1)研究公司的盈利模式

    尤其是他们如何应对不景气时期

    ——盈利是否持续稳定?

    (2)寻找负债较低的公司

    尤其是银行负债

    ——资产负债表是否良好?

    (3)每股净现金与股票价格高度相关

    ——现金运用恰当与否?

    (4)密切关注盈利增长率高于50%的公司

    ——回避热点行业的热点公司

    (5)小公司更值得关注

    他们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大公司成长缓慢

    小公司有更高的成长速度

    (6)寻找被机构投资者持有率低以及市场跟踪少的股票

    ——机构持有水平是多少?

    (7)内部人购买股票是个有利信号

    ——有内部人购进股票吗?

    ——公司是否在市场上回购股票?

    5.买进股票——寻找买点的技巧

    彼得·林奇认为

    找到一个好的公司

    我们的投资战略还只成功了一半

    只有当你选到了一家好公司且以一个合理的价格买进公司股票

    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

    我们注意到林奇在评定股票价值时

    对公司盈利水平和资产评估两方面都很关注。盈利评估集中于考察企业未来获取收益的能力。期望收益越高

    公司价值越大

    盈利能力的增强即意味着股票价格的上扬。资产评估在决定一个公司资产重组过程中非常有指导意义。

    仔细分析市盈率。公司潜在的盈利能力是决定公司价值的基础。有时候市场预期会比较超前

    以至于以过高的预期高估股票价值

    而市盈率则能时刻帮你检查股价是否存在泡沫。该指针比较股票现价与新近公布的每股盈利。一般而言

    成长性高的股票允许有较高的市盈率

    成长性差的股票市盈率就低。

    市盈率如何与其历史平均水平纵向比较?通过研究市盈率在很长时期中的表现

    我们应该对该指针的正常水平有个基本的判断能力。这方面的知识帮我们回避那些价格被过高估计的股票

    或是适时警告我们:是该抛出这些股票的时候了。假设一个公司各方面都让人满意

    但如果价格太高

    我们还是应该回避。我们下一步的筛选在于目前市盈率低于过去5年平均水平的公司。这个原则相对严格

    除了考察公司目前的价值水平

    还要求5年的业绩正增长。

    市盈率如何与行业平均水平比较。这个比较能帮助我们认识到公司与整个行业相比股票价格是否被低估

    或至少有助于我们发现这只股票的定价是否与众不同

    不同的原因是在于公司本身成长性差

    还是股票价值被忽略。林奇认为最理想的是能够发现那些被市场忽略的公司——在某个垄断性强且进入壁垒高的行业占有一定份额。然后再从这些筛选结果里找出市盈率低于整个行业平均水平的公司

    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你能想象吗?《战胜华尔街》中

    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既非来自林奇的工作伙伴也非上市公司高层

    而是“卡罗琳”——彼得·林奇的妻子。

    1990年5月31日

    在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13周年之际

    彼得·林奇正式提出退休请求。事后谈起他的离职

    林奇的解释是

    当时他困惑于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你是想当财富的奴隶

    耗尽余生使之增值呢

    还是让你积累的财富为你服务?”

    在担任基金经理期间

    林奇成了一个工作狂

    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

    他投入了自己所有的心血和精力。他每天要阅读几英尺厚的文件

    他每年要旅行16万公里去各地进行实地考察

    此外

    他还要与500多家公司的经理进行交谈

    在不进行阅读和访问时

    他则会几小时地打电话

    从各个方面来了解公司的状况、投资领域的最新进展

    王牌基金经理的工作使他忽略了家庭和休闲生活。

    事实上

    在他退休之前

    他只度过2个长假

    其中的一个假期去日本

    用5天时间考察当地公司

    之后与妻子在中国玩了3天

    然后去曼谷考察及观光

    最后去英国

    用3天时间调查。

    在离职演说中

    彼得·林奇说:“这是我希望能够避免的结局……尽管我乐于从事这份工作

    但是我同时也失去了待在家里

    看着孩子们成长的机会。孩子们长得真快

    一周一个样。几乎每个周末都需要她们向我自我介绍

    我才能认出她们来……我为孩子们做了成长记录本

    结果积了一大堆有纪念意义的记录

    却没时间剪贴。”

    很多人遗憾彼得·林奇在事业的顶峰过早退休

    但这也正是他的过人之处——彼得·林奇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只会和数字打交道的投资大师

    他更懂得生活。

    3.《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彼得·林奇/约翰·罗瑟查尔德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是最受普通投资者欢迎与推崇的投资经典之一。这本书的内容对普通散户极具吸引力

    例如书中指出

    普通投资者只要动用3%的智力

    即使没有富裕的金钱、良好的专业教育

    也一样可以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

    甚至超过华尔街的专家

    而普通投资者更有机会在生活中早于专业投资者发现上涨10倍的大牛股。

    这本书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

    投资前的准备工作。讲述个人投资者如何评价自己作为选股者的能力

    怎样估计竞争对手情况

    如何比较股票与债券的风险大小

    怎样估计自己的资金需求以及如何形成一个普遍适用的成功选股策略。

    第二部分

    选择发展前景良好的公司的股票。主要讲述如何找到最佳的赚钱机会

    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经纪人的作用

    如何使用年报进行分析

    如何利用那些能带来最好收益的其他资源

    以及如何对待那些经常在股票的技术分析中用到的各种数据。

    第三部分

    长期投资观点。主要讲述如何设计资产组合

    如何跟踪分析你已经感兴趣公司的情况

    何时是减仓和补仓的最佳时机

    期权和期货的不利之处等。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自出版后的10年间

    销量超过百万册

    畅销全球。

    这本书系统讲述了一套简单易学的股票投资策略

    利用自身优势

    在工作场所或消费时就能发现优秀的公司。

    它将股票分为6大类型并逐一分析

    总结出10倍股的13个特点

    提醒避开6种危险股。

    它还提到了如何构建投资组合

    应持有的合理股票数量

    买入、卖出股票的最佳时机。

    1.必先利其器——投资前的准备工作

    古语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彼得·林奇提醒投资者

    要想获得股票投资的成功

    投资者在入市前就一定要做好万全的准备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做好心理准备是成功的必要保障

    投资者在投资之前一定要明确以下9个问题:

    (1)小投资者总是更易于在不恰当的时候产生悲观和乐观的情绪。如果他们打算在行情上涨的市场中投资

    而逃离行情下跌的市场

    往往会事与愿违。

    (2)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

    而不是一门科学。不要赌博

    用你所有的积蓄买一些好股票

    并且等到它上涨

    然后卖掉。如果它不上涨

    就不要卖它。

    (3)无论何时你都在与专家们竞争。

    (4)内部人员购买公司的股票的情况通常表明该公司的经营状况不错。

    (5)投资时最重要的是当你投资策略失败时

    要让自己的损失尽可能少。炒股要有自信

    没有自信就会失败。

    (6)不适当的时候买了错误定价的绩优股也会让你损失惨重。

    (7)通常在炒股的风险非常大时人们更容易把它当成一种谨慎的投资。

    (8)建议急躁而鲁莽的投资者离开股市。投资股票不是一种赌博。

    (9)60%的股票走势被预测成功

    就可以创造一个让人羡慕的纪录。随时间推移

    如果投资方法正确

    则可以减少股票市场的风险。进行股票投资最大的好处是当投资决策正确时其回报是惊人的。只要你拥有股票

    新的机会就会不断出现。

    为了避免因投资失败而陷入窘境

    投资者在投资之前

    先要解决3个问题:

    (1)买房子没有?买房子是一项最有可能做好的投资

    也是一种很好的赚钱方法。因为人们在买房子的时候通常会花费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

    来确保买的是好货色。而且房子和股票有些方面很像

    比如长期持有会升值。但房子不像股票那样会轻易出售造成不能坚持持有以获得利润。

    (2)是否急着用钱?你只能将你不急着用的

    能够承受损失的钱投入股票。应该预留下需要的生活费用、孩子学费等。

    (3)你有炒股赚钱的能力么?这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所谓能力

    是指耐心、独立精神、基本常识、忍耐力、坦率、超然、坚持不懈、灵活的脑袋、不受影响、主动承认错误的精神以及不受别人慌乱的影响。

    不要轻视了这一点

    要知道很多时候投资失败就是由于无法克服人性的弱点造成的。比如说

    粗心大意的投资者往往在上涨后洋洋自得买入股票

    在下跌后慌张放弃手中的股票。而真正的反向投资者会等待事态冷却后再去购买那些不被人所关注的股票。投资的窍门不是要学着去相信别人

    而是要约束自己不去理会别人都在说些什么。只要公司的经营情况没有什么根本变化

    你就要一直持有你手中的股票。

    彼得·林奇还给了投资者最后的忠告:

    (1)事后的准备只是一种补救的方法

    它只可以避免已经发生的情况再次发生。但下次的情况永远也不可能跟上一次完全一样。你不可能为下一次情况做任何的准备。

    (2)预测市场的短期走势是没有意义的。寻找赚钱的大公司

    这样的结果是即便在非常差的市场中也赚到了钱。股票的长期回报可以预测

    并且比长期债券的回报要高;在股票市场上

    选准一只股票就已经可以了。

    (3)你应下工夫去选择一只好股票而不要去管整个市场情况。因为市场自己会运行得很好。

    (4)所需要的唯一购买信号就是找一家自己喜欢的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买股票的时机永远不会太早或太迟。

    (5)投资是向公司投资

    而不是向市场投资。

    2.做好财务分析——最大程度扩大赢面

    林奇认为

    投资者在做股票投资时应该从企业的基本素质、财务报表等多方面、多角度去了解企业

    以动态的眼光去衡量公司股票定价的合理性

    从而作出适当的投资决策。

    那么在对目标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

    投资者应该关注哪些方面呢?

    (1)某产品在总销售额中占的比例——当我们由于一种特殊的产品对一家公司产生兴趣时

    首先先要弄清楚

    这种产品对这家公司的重要性究竟有多大?这种产品的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的百分比是多少?

    (2)市盈率——一个精练有效的投资原则:任何一家公司股票如果定价合理的话

    市盈率就会与收益增长率相等。如果公司股票市盈率低于收益增长率

    那么你就可能为自己找到了一只被低估的好股票。

    (3)现金头寸——现金数量多少本身并不能表明股票的投资价值有什么不同。大部分情况下按照流通股本总数计算出的每股现金数量很少

    根本不值得考虑。发放股息

    回购股票

    多元化并购。

    (4)负债因素——公司有多少负债

    负债与股东权益之比是多少?事实上

    林奇非常重视公司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

    在他看来

    用流动资产中的现金账项去除以流通股本所得到的每股净现金值

    非常重要。

    (5)股息——不管在什么样的经济危机中

    长期派息又不断增加股息的蓝筹股都是受欢迎的。对于想在工资薪水之外经常得到一笔额外收入的投资者来说

    派发股息的股票当然比不派发股息的股票更受青睐

    一家有着二三年定期提高股息历史记录的公司是你的最佳投资选择。投资者青睐派发股息的股票的另一个理由是:派发股息的股票更具有抗跌性

    如果没有派发股息会导致股价更大幅度地下跌。除此之外

    一些小公司由于不派发股息可能会增长更快

    他们把本来应该用来派发股息的资金用来进一步扩张新业务。

    (6)账面价值——搞清楚公司的账面价值是否被高估?比如纺织厂积压的布料尽管账面价值是4美元但实际上没人买

    对公司的增长是完全没有好处的。公司的财务报告上的账面价值往往与公司的实际价值没有什么关系

    账面价值经常严重高估或者低估公司的真实价值。当你为了账面价值而购买一只股票时

    你必须仔细考虑一下那些资产的真实价值是多少。

    (7)隐蔽资产——林奇认为一些公司的账面价值也会经常低估公司资产的真实价值

    而在这种公司的股票之中你可能会找到隐蔽资产型的大牛股。例如:公司拥有的自然资源

    如土地、木材、石油或者贵金属的入账价值往往只有其真实价值的一小部分而已

    再比如公司的商誉价值、特许经营权、产品专利

    这些都是公司资产的组成部分

    但也常常会被忽略或低估。在一家大型母公司全部或者部分控股的子公司里面也会隐藏着严重低估的隐蔽资产。一家公司拥有的另外一家独立公司的股份可能也是一项隐蔽资产。

    3.彼得·林奇选股方法——分门别类制定操作策略

    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中

    作者不着痕迹地从案例过渡到价值投资的主题探讨之中。林奇详尽而系统化地介绍了他选股的程序

    以及不同类型公司的选股操作要点。

    林奇在分析股票时

    总是首先确定这个公司股票所属的不同类型

    然后相应确定不同的投资预期目标

    再进一步分析这家公司的具体情况

    分别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因此

    林奇认为:“将股票分类是进行股票投资分析的第一步。”

    林奇分析公司业务的方法主要是根据公司销售或产量的增长率将其划分为6种类型公司的股票:缓慢增长型、大笨象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资产富余型、转型困境型。

    (1)缓慢增长型公司:这类公司一般定期支付较高的股息。如果要购买这类股票

    主要还是为了股息

    那么应该考虑的是这家公司是否一直都有增加股息

    不管公司情况好坏

    经济是否衰退。

    (2)大笨象型公司:一般来说

    这类公司都是规模巨大的巨型公司

    很难倒闭。林奇等这类公司的股票上涨了30%~50%就会把它卖掉

    然后购进还未上涨的同类型公司股票。总保持一部分的该类股票

    以防经济不景气时资产组合的价值下降太多

    因为该类公司股票价格相对稳定。

    (3)快速增长型公司:一般规模较小

    有活力

    公司比较新。一般选择资产负债表良好又有巨额利润的公司

    然后关键是要算出他们的增长期何时结束及其资金代价。购买这类公司主要应考虑公司如何才能保持快速的增长。

    (4)周期型公司:比如航空、钢铁、汽车、化学等。了解它正处于何种周期是关键。购买的话应该考虑目前的行业情况是否有了好转

    以及这家公司新近的情况是否和市场一样在好转。

    (5)资产富余型公司:不仅是账面上的资产

    比如土地、现金、矿产、某开发权等等

    还包括一些无形资产

    比如用户数量等一些难以用数字准确估量的资产。购买的话

    应了解它的资产究竟是什么以及它的价值是多少。

    (6)转型困境型公司:是已经受到沉重打击衰退的企业。这类公司一旦成功转型

    它将会赚一大笔钱

    这一点比较好理解

    就如同国内的ST板块股票

    重组是永远的话题。对这类公司投资的话

    应该考虑公司的补救计划是否已经奏效

    资产和收益是否已经增加。

    林奇提醒投资者

    一家公司的增长率不可能永远保持不变。一家公司并不总是固定地属于某一种类型。在不同时期

    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

    公司的增长率在不断变化

    公司也往往从最初的类型后来转变为另一种类型。

    请记住林奇的忠告:“绝对不可能找到一个各种类型的股票普遍适用的公式。”“不管股市某一天下跌50点还是108点

    最终优秀公司的股票将上涨

    而一般公司的股票将下跌

    投资于这2种不同类型公司的投资者也将得到各自不同的投资回报。”

    4.寻找10倍股——林奇选择投资目标的标准

    彼得·林奇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诱人的目标:寻找10倍股。他凭自己几十年的从业经历告诉你:“开始寻找涨10倍的最佳地方就是在自己住处的附近:不是在院子里就是在大型购物中心

    特别是你曾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普通人一年中可能会碰到两三次有希望的赚钱机会

    有时可能还会更多。”

    一般来说

    10倍股公司有以下13个特征:

    (1)名字听起来很傻

    或者说的好听一点

    听起来很可笑。

    (2)公司的业务属于“乏味型”。

    (3)公司的业务属于“令人厌烦型”。

    (4)通过抽资摆脱做法独立出来。

    (5)机构投资者不会购买它的股票

    分析家也不会关注其股票的走势。

    (6)关于公司的谣言很多的股票。

    (7)经营的业务让人感到郁闷。

    (8)增长率为0的行业(缺乏竞争

    ?)

    容易做大)。

    (9)它有一个“壁橱”

    有保护的公司(比如专利

    地区优势)。

    (10)人们要不断购买它的产品(药品、饮料等)。

    (11)它是高技术产品的用户

    生产中运用高技术(可以节省成本)。

    (12)本公司的职员购买它(代表对公司的发展有信心)。

    (13)它在回购自己的股票(林奇认为如果公司对将来的发展有信心

    也可以像投资者一样投资自己公司的股票

    回购和增发相反

    会增加股东的权益)。

    此外

    林奇还给出了他避而不买的股票公司类型:

    (1)高增长和热门行业中无法利用专利或“壁橱”来保护的公司。热门股票涨得很快

    跌得也很快。

    (2)小心那些被吹捧成某某公司第二的股票。

    (3)多样化恶化的公司(就是那些尝试多样化经营但不成功的公司

    不能产生协同作用的收购

    林奇喜欢主营业务简单的公司)。

    (4)被小声议论的股票(风险很大

    为什么不等它的前景被确定是光明的再投资呢)。

    (5)小心供应商公司(产品有25%以上供应一家公司

    会造成再定价方面没有发言权

    影响公司收益

    失去一个客户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6)小心名字花哨的公司(名字花哨的公司会从一开始就吸引大批机构投资者

    使得投资也许不那么成功)。

    5.确定投资组合与买卖时机——彼得·林奇的投资观点

    林奇认为

    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设计自己的投资组合

    不仅如此

    组合还应该随年龄增长而改变。

    对于投资者来说

    寻找一种固定的模式不是投资的关键

    投资的关键在于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某只股票的优势在哪里

    并且尽可能多地持有下列公司的股票:

    (1)你对该公司有一定的了解;

    (2)你通过研究发现这家公司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对小投资者来说

    愚蠢的多元化投资如同恶魔一般可怕)。

    与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不同

    林奇认为投资于一只股票是不安全的

    扣除成本和佣金之后一般投资股票将获得12%~15%的回报

    一般小的资产组合中应该含有3~10只股票为宜。但是拥有的股票越多资产组合调整的弹性就越大

    其中出现TENBAGGER的概率也越大。通常

    林奇的基金资产中30%~40%是增长型公司

    余下的中间有10%~20%是大笨象型公司

    10%~20%周期型公司

    剩下的是转型困境型公司。一句话

    分散投资是使投资风险最小化的一种办法。

    除了分析投资组合外

    彼得·林奇还详细阐述了自己在股票买卖方面的心得。

    林奇认为

    购买一只价格高估的股票是一件不幸的事

    因此投资者都应掌握抓住买卖时机的技巧。

    买入股票的最佳时机总是当你自己确信发现了价位合适的股票的时候。林奇的方法简单。他认为合适的买入时机有2个:年底和市场崩盘、回落、微跌、直落时期。前者是因为年底有低税拍卖并且机构会在年底调整仓位清理股票组合。后者关键是要能顶住心理压力

    如果真的能做到将把握住不常见的购入良机。

    在卖出的时机上

    林奇坚决反对设立止损点。在他看来

    一旦因为股价下跌10%就抛出

    那就真的成为损失

    而且在抛出之后你将看到股价反弹。这点和另一位投资大师威廉·江恩完全不同

    江恩认为很多人不能从股市赚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设立止损点

    从而在股价持续下跌之后导致积重难返。而在林奇看来

    如果你清楚地知道自己购买某只股票的原因

    那也就清楚地知道了抛出的合理时机。他说过:“这些日子如果我被股票市场的一些现象所迷惑

    我就会回想一下自己最初购买某只股票的理由。”

    6.对投资的误解——清除你头脑中的错误认知

    林奇认为有12种对股价的认识是非常危险的

    带着这些错误的观点去操作股票

    只会增加投资的风险:

    (1)如果股价已经下跌了这么多

    它不可能再下跌了。

    (2)你总能知道什么时候股市到了底部。

    (3)如果股价如此之高了

    怎么可能再进一步上升呢?

    (4)买低价的股票

    我能失去什么?糟糕的便宜股跟糟糕的高价股在下跌过程中同样危险。

    (5)最终股价会回来的。

    (6)黎明前的时候总是最黑暗的。但有时黑暗之后

    还有更黑暗的时候。

    (7)当股价反弹回来就将其卖出。

    (8)我有什么可担心的

    保守的股票不会波动太大。

    (9)可能要花长一点时间

    有些事情才可能发生。待你放弃后

    一些重大利好消息就会发生。

    (10)我已经赔了这么多钱

    我不再买股票了。

    (11)我已经错过了一只好股

    我一定要抓住下一只。

    (12)股市上涨

    所以我一定是对的;股票下跌

    所以我一定是错的。短期炒作与长期投资相比是两码事。当你购买一只股票后

    其股价上下波动只能说明有人愿意付更多或更少的钱去购买同一商品而已。

    你是否听过彼得·林奇有趣的“鸡尾酒会”理论?这是多年来林奇在家里举办鸡尾酒会

    听离他最近的10个人谈论股票时总结出来的奇特的股市周期理论。

    “在市场经过一段时间下跌之后

    没有人期盼它能再次上涨时

    人们都不谈论股市了。如果这时有人过来问我将怎样谋生

    我会回答‘试试买点基金’。他们听完后会很有礼貌地点点头就走了。即使不走

    他们也会很快把话题转到即将进行的大选

    或者天气情况之类

    很快他们就会同旁边的一位牙医谈起有关治疗牙斑问题。”

    当10个人宁愿与牙医谈论有关治疗牙斑的问题

    而不愿意与一位基金经理谈论股市的时候

    在林奇看来

    股市极有可能出现转机了。

    当股市已经开始反弹上涨15%的时候

    几乎没有人注意。林奇依然会告诉大家去买点基金

    但新到的客人只会在去和牙医谈话之前

    在林奇的身边多逗留一点时间

    只是为了和他谈论一下股市有多大风险。这时人们谈得更多的依然是治疗牙斑而不是股市。

    “到了第三个阶段

    股市已经上升了30%

    一大群兴致勃勃的人整晚都围在我身边

    而忽视了牙医的存在。许多热情的客人把我叫到一边问我该买哪只股票

    甚至牙医也这样问我。酒会上的每个人都把钱投在了某一只股票上

    并且他们都在谈论股市的走势。”

    “第四个阶段

    所有客人都簇拥在我周围

    但这一次是他们都来告诉我应该买哪只股票

    甚至是牙医也会给我推荐三五只股票。当然这些股票仍在上涨。但当邻居们都来告诉我应该买哪只股票并希望我听从他们意见的时候

    征兆已经很明确——股市已经达到高点并且是到了该下跌的时候了。”林奇说。

    4.《学以致富》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

    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基金经理人

    美国证券业的超级巨星。他的《学以致富》是一本专为普通投资者所写的投资指南。

    林奇属于典型的现代派投资家。现代派投资家是不管什么种类的证券

    实值股也好

    成长股也好

    绩优股也好

    只要是有利可图就买

    一旦证券价格超过其价值就卖。彼得·林奇常说:“要投资于企业

    而不要投机于股市。”在他看来

    任何一个产业或板块

    哪怕是所谓的“夕阳产业”

    都可以从中找出潜在的投资目标

    甚至“女士的丝袜好过通信卫星

    汽车旅馆好过光纤光学”

    只要公司潜质好

    股票价格合理

    就可以买。1982年

    彼得·林奇大举建仓艾科卡领导下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股票、20世纪80年代末重仓持有储贷行业股票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在《学以致富》一书中

    彼得·林奇将资本主义在美国的发展、股市的风云变幻、投资的概况、选股的实务等投资的基础知识向你娓娓道来。特别是股市新手更应阅读本书

    它介绍了资本主义、公司制、股票、基金和其他投资品种的基础知识

    而且绝对不像教科书那么枯燥。它重点宣扬的是从生活中发掘优质公司以及长期持股的理念。在中国资本市场对世界开放的今天

    他的这些理念已经越来越适合中国。

    如果要给自己的孙子送生日礼物

    《学以致富》是最好不过的了。

    ——巴菲特

    如果让我选择谁是最完美无缺的

    整体来看

    我只会选彼得·林奇。他的人品可称第一;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

    在华尔街是个“神”级人物。还有一点让我钦佩的是

    他知道什么时候退出

    回归家庭。

    ——纽伯格投资大师

    1.波段操作——不要掉入短线进出的陷阱

    彼得·林奇在《学以致富》中写道:“任何做波段操作的人都喜欢做市场行情预测

    往往希望在短期内得到最大的报酬。的确有人因此赚到钱

    但这绝不是永远可以遵循的法则。事实上

    如果有人能想出一个屡试不爽的市场预测法

    那他一定名留青史

    在富人榜上一定也是名列前3名的常客

    财富甚于沃伦·巴菲特或是比尔·盖茨。”

    生活中

    喜欢做波段操作的人常会发现自己卖在最低点

    买在最高点。当这个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时

    他们通常只能怨天尤人

    或感叹时运不济。事实上

    发生这种事的原因是他们企图挑战不可能

    因为没有人可以比市场更聪明

    而能够打败市场。人们也深信股市崩盘及回档时投入股市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那是因为他们在此时出清持股

    其实更大的危险在于股市回升时他们没有半点投资在股票里。

    一般来说

    投资者之所以会掉入短线进出的陷阱

    最主要的原因是投资人去做“波段操作”

    一些投资者可能会否认自己是在做波段操作。但事实上

    林奇指出

    只要是受市场高低的影响

    而不是按企业基本面变化去做判断的人

    基本上就是波段操作者。

    喜欢做波段操作的人还有一个共同特点是

    喜欢做市场行情预测

    往往希望在短期内得到最大的报酬。的确有人因此赚到钱

    但林奇告诫我们这绝对不是永远可以遵循的法则。

    大多数普通投资者绝对无法想象短短几天行情的变化有多么剧烈

    并且对你的投资报酬有多大的影响。因此

    想要从股市获利

    尤其当你年纪很轻

    有的是时间

    那么最好把所有闲钱都永远放入股票里

    你也许有亏损

    只要没有卖掉它

    就永远不会真正地损失。完全投资的结果

    你可以充分享受到股市上扬波段时神奇又惊喜的乐趣。

    讲到这里

    我们得到2个重点:第一就是投资股票

    第二就是长期投资在绩优的个股。

    长期来说

    投资小型企业比投资大型企业获利丰硕得多

    小型股一般说来波动远较大型股来得大。

    2.慎选持股——不要盲目进入股票市场

    林奇认为

    要想在股市中获利

    投资者需要的仅仅是在10年内选中几只飙股。假如你手中的10只股票有3只是大赢家

    他们就能弥补你其中一二只的损失和六七只表现平平的股票。任何投资人一生中如果买到几只有潜力成长3倍的股票

    则不管你选错了几只个股

    将永远不愁没钱可用

    而且一旦你熟悉如何去跟踪一个公司的发展

    你就能买到更多成功公司的股票并减少买到烂股的机会。

    一般人可能不容易经常买到涨3倍的股票

    但一生中只需几次

    就可以使你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

    生活中有许多人在对股票仍一无所知时

    就已经在股票上赔上一笔钱

    这件事听来荒谬

    却是个不争的事实。比如一些投资者连投资的基本概念

    炒股最常用的术语都未搞清楚

    仅仅靠听来的小道消息就盲目投入股票市场

    这当然是非常危险的。

    这就引出了一个选股的方法问题。投资者未经慎选就贸然买入股票相当危险

    这种行为会大大降低你的获利概率

    因此在决定投资之前应勤加练习

    多了解股票市场及上市公司

    千万别拿自己的钱开玩笑。

    3.投资成功的公司——为自己选个长牛股

    彼得·林奇强调投资者应该选择投资成功的公司

    一般来说长期表现较好的股票表明该公司长期经营良好

    所以

    投资成功的关键就是寻找成功的公司。投资者应该多花一点时间研究个别公司

    而不只是追踪股价

    当你决定买进一只股票时

    你应尽可能知道你所选公司的相关资讯。

    事实证明

    投资者不会因为没有买进的股票而亏钱

    只会因为买入错误的股票股价却下跌

    且又以低价卖出时才会产生真正损失。那么

    投资者在选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不要迷信专家的意见。并不是说专家的意见不值得听取

    只是你有没有想过会有这种情况呢?某个专家认为某只个股适合现在买入

    但是当这个专家改变想法时

    你却无法知道

    除非他又回到节目说明而你刚好也在收视

    否则

    你可能一直抱股不放

    完全不知那个专家早已不看好你所持的那只股票

    这将间接造成持股风险。

    (2)自己做研究

    这是最高级的选股策略。研究得越深入

    就越不会轻易盲从

    甚至能评估别人的建议。最重要的是

    你可以自己选股及决定买点。研究股票表现

    需要两种资讯:一种是亲眼目睹的

    另一种就是数字。学会以投资者的眼光看世界

    就会发现到处都是潜在的投资机会。数字资料包括现金情况、负债、业绩成长率、以往获利情况及未来获利能力等。另外

    也需要评估公司的股价是否合理、股利分配情况及企业盈余、营收情况等。这些重要数字都是选股者不可忽略的。

    (3)不要惧怕投资风险。投资不是一门单纯的科学

    所以无论你研究得多深入

    或多了解该公司过去表现

    都无法准确论断其未来的表现

    未来的事都只能凭空预测。投资人所能做的只是挑个较便宜的股票

    然后密切注意该公司相关的任何消息

    再运用你的知识把风险降到最低。

    (4)不要让自己被信息狂轰滥炸。我们身在这媒体爆炸的时代

    每个人只要有15分钟媒体曝光时间

    就可成为知名之士。股市消息可能会让你的情绪每天有360度的大震荡

    他让你精疲力竭

    却又不见得对投资有好处。事实上

    如果你是位长线投资人

    根本不必担心股票今天、明天或下个月的涨与跌。

    4.股价不代表投资价值——不要被股价涨跌迷惑

    彼得·林奇认为以股票价格来判断公司股票是否值得投资

    是投资人最错误的做法

    因为这会让投资人在股市持续下跌或股价盘整时

    对公司丧失信心

    而往往在股价跌到最低时

    杀出手中持股;同时

    只以价格做买卖股票的判断

    也会让投资人错失最好的买点

    因为当一个本质好的公司其股价在回档过程中

    这类型投资人也不敢贸然买进。

    我们都知道

    股价与企业的盈余能力息息相关

    但实际上这个简单的重点常被忽视

    甚至连老练的投资人也无法幸免。由于股价本身有涨跌的循环

    专看股价报价系统的投资人

    他们看股价的涨跌

    就像赏鸟的人观看同类鸟的习性一样

    他们研究交易模式

    画出股价上下曲线走势图

    试着去洞悉什么时候应该买卖某些公司的股票。事实上

    他们不需要这么大费周章

    最重要的重点应该是摆在了解公司的基本面及获利展望上。如果盈余持续增长

    则股价注定将继续上扬;它可能不会立刻上扬

    但终究是上涨的趋势。而假如盈余下降

    则股价下跌

    将是必然

    盈余衰退使该公司的投资价值下降。

    在未来几年内盈余是否继续增长

    是选股时重要的参考指标。股价本身并不能明白指出你的投资是否正确。如果你想自己选股操作

    那么本益比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了解的课题。

    有一个事实是

    公司赚钱

    股东不一定受惠。公司通常会采取下列4种方式来处置这些钱:

    (1)将这些钱转入再投资。长期而言

    这对所有的股东绝对有利。

    (2)公司也可把钱浪费在公司装潢或增加高管的薪水或高价并购上。这些不必要的花费都会对原来正确的投资造成伤害。

    (3)公司也可能用这笔钱在市场上买回自己的股票。如果该公司是在股价低档时买进自家股票

    对投资人来说更是好事。

    (4)公司也可以把赚来的钱当做股利发放给投资人。股利对股东来说

    是最实质的利益。

    公司的基本面可以透露出公司的未来价值

    但想要真正了解这一点其实很不容易。但只要你很了解该公司

    而该公司的投资远景也相当被看好时

    你的投资就会有回报。

    如果仅仅是出于对金钱的渴求

    那绝不可能有人会像林奇那样兴致勃勃地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在股票市场。林奇对股票市场的迷恋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他和妻子卡罗琳第一次约会时

    没说一句甜言蜜语

    从头到尾都在谈论股票和股票市场。甚至他的梦境中也全是眼花缭乱的股票

    而不是妻子卡罗琳。

    哪怕是跟家人一起吃饭

    陪女儿去逛街

    林奇也不忘发掘投资机会。“我到购物中心不是随便闲逛的

    我认为购物中心是研究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绝佳之地

    把许多有潜力的上市公司一排排集合到一起

    连在一起

    股票投资人可以一家接一家地逛

    一家接一家地进行调研。在购物中心逛一天

    你对上市公司发展前景的了解

    要比参加一个月的投资研讨会收获大得多。”

    尽管在1990年

    林奇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解甲归田

    他却没有告别投资领域

    而是陆续出版了《彼得·林奇的黄金投资法则》、《学以致富》和《战胜华尔街》

    为业余投资者献上他多年来的投资心得。他建议:“资金规模很小的投资人可以利用‘5股原则’

    即把自己的投资组合限制在5只股票以内。只要你的投资组合中有1只股票上涨10倍

    那么即使其他4只都没有涨

    你的投资组合总体上也能上涨3倍。”

    5.《金融炼金术》乔治·索罗斯

    《金融炼金术》是乔治·索罗斯的投资日记

    也是一本具有永恒价值的投资指南

    阅读本书你将欣赏到索罗斯如何分析个股、如何把握市场转变的时机、如何面对不利的市场行情并及时调整对策

    从而在风云变幻的金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乔治·索罗斯是一位具有高知名度的富有传奇色彩的金融投资大师。他与“商品大王”吉姆·罗杰斯合伙成立了“量子基金”

    曾获利20多亿美元

    被称为“打垮英格兰银行的人”

    索罗斯个人收入达6.8亿美元

    在1992年的华尔街收入排行榜名列榜首。时至今日

    索罗斯仍一如既往地在纽约中央公园旁的办公室里评判市场

    不断发表令市场为之震颤的独家观点。

    本书所呈现给读者的感觉

    就像索罗斯的金融投机(投资)事例一样——战略构思宏大

    分析深刻透彻

    相信读者在阅读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需要提醒读者的是阅读本书不宜抱有太过功利的想法

    不然你会很容易失望或者被误导。索罗斯自己在本书导论最后

    也强调“本书并非股市致富实用指南”

    其讨论目的指向对一般性历史过程的理解。

    一部伟大的著作

    你可以从中了解当代最成功的投资家是如何进行投资决策的。精彩绝伦!

    ——《华尔街日报》

    令人激动不已

    索罗斯是大师级的大师……披露了近年来金融市场的游戏规则……只有索罗斯才能对如此复杂的事态做出透彻的分析。

    ——Esquire

    一部讲义形式的投资读物……应该逐句、逐段、逐页地细读

    反复咀嚼其中的每一个概念……索罗斯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职业投资家……很可能还是当代最杰出的市场分析家。

    ——B·M·比格

    1.反身性理论——从市场的情绪波动中获利

    反身性理论是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索罗斯吸收了物理学家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试错法”和经济学家卢卡斯的“合理预期”理论的内容

    并且对其加以糅合

    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证券市场理论。应用反身性理论

    从市场先生的情绪波动中获利

    这是投资大鳄索罗斯投资成功之谈。

    索罗斯认为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存在着根本的区别。自然现象属于一个世界

    科学家的陈述属于另一个世界;自然现象可以充当独立的客观标准

    科学则赖此判断其陈述的真理性或有效性

    但在社会科学中

    不存在这样的客观标准。由此索罗斯提出了自己的反身性理论:由于不完备理解的问题

    事件的参与者会形成固有偏见

    他们根据这个固有偏见作出的决策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发展进程。事件的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构成一种被索罗斯称为的反身性关系

    在这里

    不会有均衡的结果

    只有一个永无止境的变化过程。

    从上面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知道

    所谓反身性是指我们不完全的认识是影响事件的一个因素

    而被扭曲认识影响的事件又反过来影响着我们的认识。如果用反身性的语言描述股票市场的行为

    那就是价格变化的本身也会影响人们的预期。

    我们不妨解释得再简单一点

    在我们金融市场中

    市场的变化导致市价的变化

    这是一个核心观点之一。当股价上涨

    投资者们感到自己富裕了

    于是会花更多的钱

    结果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都上升了。而这时候

    股评家们

    或是分析家们会指出这些“经改善的基本面”

    鼓励投资者们买入。这会让股价进一步上涨

    让投资者感到自己更富有

    于是他们的支出又会增加。这个过程会持续进行下去。

    这个过程就是索罗斯所说的“反身性过程”——一个反馈环:股价的变化带来企业基本面的变化

    继而带动股价的进一步变化。反过来

    股价下跌推进过程也是一样的。

    那么

    反身性理论与基本面分析有什么关系呢?

    (1)股票价格一定会对基本因素产生影响

    但多数情况是间接的。

    (2)参与者对基本因素的认知必然存在某种缺陷

    起初也许不明显但以后会表现出来。

    (3)任何情况下

    反身性模型都不能取代基本分析

    他的作用仅仅是提供基本分析中欠缺的成分。基本分析试图确立潜在价值如何反映在股价中

    反身性理论则表明股价是如何影响潜在价值的。

    反身性理论的最重要的实用价值就在于利用它来发掘过度反应的市场

    跟踪市场在形成趋势后

    由自我推进加强最后走向衰败的过程

    而其转折点恰恰是可以获得最大利益的投资良机。

    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一方面指出了市场本质上不均衡、不稳定

    从而有别于传统经济学

    指出它与传统经济学关于市场的区别是事实与幻想的区别

    并根据趋利避害原理对现实加以运用;而另一方面

    在理论上解释了价格趋势运动的过程和原因

    从而解决了市场真正底和顶的意义。

    2.盛衰循环——股市周期荣枯现象

    索罗斯的金融哲学的确有其独到之处

    他对股市盛衰循环的理解尤其值得我们研究。索罗斯认为

    市场中存有泡沫

    而泡沫的本质就是一种先是自我增长

    然后又自我毁灭的循环

    即盛衰循环。那么这个循环是如何形成的呢?

    身处循环中的人们往往以为自己在根据某个客观事实来趋利避害

    但是实际上恰恰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构成了该种“客观事实”。也就是说

    参与者的主观判断和选择的结果反过来证实、凸现、强化了那个所谓的“客观”事实。在这种条件下

    事态以加速方式演进

    以致达到“远离均衡”的地步而不可持续

    最终迅速崩溃。

    读者或许会觉得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中的表述晦涩难解

    那么在这里我们不妨把盛衰循环理论用更浅显的文字来表述:

    索罗斯认为由于市场因素复杂

    不确定因素越多

    随波逐流于市场趋势的人也就越多

    顺势操作的投机行为影响就越大

    这种影响本身也成为影响市场走势的基本面因素之一。

    而当市场被投资者夸大的偏见所左右时

    两者相互作用就会令投资者陷入了盲目的狂躁情绪之中

    趋势越强

    偏见偏离真相越远

    实际上也使得市场变得越来越接近脆弱。而过度反应的市场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盛衰现象的产生。

    因此我们看到市场的趋势在表象上就有两种极度的反应:一种是盛衰过程;另一种是衰盛过程。市场趋势就是在两种过程中不断地相互交错更替地进行着。

    分析一下这种盛衰现象发生的主要顺序特征如下:

    (1)市场发展的趋势尚未被认定。

    (2)一旦趋势被认定

    这种认定将加强趋势的发展并导致一个自我推进过程的开始。

    随着现行趋势和现行偏斜观念的相互促进

    偏见被日益夸大。当这一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

    极不平衡的条件即告成熟。

    (3)市场的走向可以得到成功的测试:市场趋势和市场人士的偏见都可以通过各种外界的冲击而一遍又一遍地受到测试。

    (4)确信度的增加:如果偏见和趋势都能在经受各种冲击之后依然如故

    那么就是不可动摇的。这一阶段为加速过程。

    (5)现实与观念的决裂:此阶段的出现标志着信念和现实之间的裂痕是如此之大

    市场参与者的偏见已经显而易见了

    此时高潮即将来临了。

    (6)终于

    一个镜面反射型的、能自我推进的过程向着相反方向发生了。此时人们对市场的看法不再起推动作用

    原有趋势停滞不前

    另一种声音开始影响着市场

    原有市场信心开始丧失

    这时市场开始向相反方向转换

    这个转换点叫做交点

    为崩盘加速阶段。

    如果索罗斯的盛衰循环理论仅仅停留在哲学想象的层次上

    是不会引起世人关注的。正是由于他把难以具体化的抽象思想

    成功地运用于金融市场操作

    才使其成为特立独行的投资大师。

    20世纪90年代美国资本市场上开始盛行并购游戏

    那时候

    有些公司据信具有较好的成长性

    所以资本市场乐于给予较高估值;而另一些公司虽然每年挣钱不少但是被人认为成长性欠佳

    所以市场上股权交易价格的市盈率比较低。于是

    有些成长性公司用定向发行新股的方式收购市盈率较低的公司

    由于市场给两家公司估值比例的差异

    并购者用较少的股权获得了较多的每股收益

    合并报表之后新公司的每股收益相对于此前出现了增长。而这种数值的增长反过来证实了市场对公司成长性的预期

    从而使得它的高估值看起来的确有道理。索罗斯很快察觉到了这里的泡沫特征

    所以先是搭乘顺风车

    做多那些并购股票

    然后在这类游戏难以为继的时候反手做空。在并购泡沫的自我增长和破灭过程中

    索罗斯利用他的盛衰循环理论挣到了钱。

    3.信贷周期——衡量货币信用张缩速度

    在《金融炼金术》一书中

    索罗斯对信贷周期非常推崇

    在其看来

    信贷周期是分析经济及金融

    特别是找到其漏洞并发起金融狙击的关键点。

    在《金融炼金术》中

    索罗斯说:“在讨论实际含义时

    我将从最简单的事例开始

    渐次述及较为复杂的

    这个步骤巧合于我在实践中认识反身性过程的历史顺序:首先是股票市场

    其次是货币市场和国际债务问题

    最后是所谓的信贷周期。”

    应当说

    索罗斯敏锐地意识到了经典货币理论存在的问题

    意识到信贷周期的重要性。但正如他在《金融炼金术》中说的

    他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想法

    以至于《金融炼金术》的理论内容流于重复和啰唆。作者自己显然也意识到这点:“我可以向读者保证

    本书的其余部分再也没有比导言更纷繁的内容了。”

    索罗斯对信贷周期的认识可以用精练的文字表述如下:

    从信贷扩张的流程来看

    人们是首先通过信贷或者其他方式

    获得货币性收入

    然后购买生产和生活用品。在购买完成后

    人们又各自得到货币性收入

    并把收入用来对冲还贷

    抵消债务

    同时又进行下一轮的信贷扩张

    由此往复循环

    使得资金扩张与生产扩张同时进行。而在每一轮对冲还贷过程中

    都抵消了相应的债务

    但当轮的收入和产品购买却是没有被抵消的。因此

    如果仅仅计算末期的新增贷款余额

    则中间的收入和产品购买就被漏掉了。事实上

    这是一个资金流量过程

    所以要将资金流量累计起来计算。

    央行货币扩张是否过量

    其判断指标有2个。一个是货币总量

    它体现了失业货币因素;另一个是基础货币总量中的非央行信贷独立货币比例。它们都同样因为存款利率低于贷款利率

    且不需要抵押

    所以使得货币更容易低成本迅速扩张。

    这样

    如果发现某个时候货币总量过大

    其真正的经济含义应是下面4条中的几条:①在经济运行中的经济主体自有货币不足

    使得信贷扩大;②新注入市场的独立货币过多

    使得利率降低;③经济运行之外的失业货币过多

    为弥补信贷危机

    使得货币总量扩大;④当前经济体的投资或者消费总量过大。

    4.索罗斯投资理论的基石——市场总是错误的

    索罗斯提出了关于市场的一个观点:市场总是错误的

    市场的估值总是失真的

    市场的价格并不是潜在价值的被动反应。

    在分析索罗斯的市场错误论之前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与之相悖的均衡理论。均衡理论对于股市的解释

    就是唯市场论:“市场永远是正确的”。索罗斯认为

    这个命题可以分析为下面两个命题:

    (1)市场总是表现出某种倾向。

    (2)市场能够影响它预期的事物。

    这2个命题合起来

    就是市场永远是正确的。基于这个观点的分析理论

    就是基本分析的方法

    例如随机漫步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市场把未来的一切都作了贴现

    人们没有办法超出市场。

    但是

    索罗斯却不同意这个观点

    他认为:凡是不能证伪的都是无效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市场的有效性正是因为其和基本面的偏差或者说不正确。金融市场能有效地调配资金就是因为金融市场并不完全地反映实体经济的状况。我们很难想象

    一只股票的价格如果能按照企业的基本情况给予精确计算确定

    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恒定

    这样的股票市场是否会有资金过来投资。同样

    我们也无法想象没有投机者的市场。如果没有投机者来吸纳市场风险

    提供市场流动性

    整个市场会不会变成一潭死水?

    投资者必须认识到

    索罗斯所谓的市场总是错误的

    并不是指市场和其基本面完全脱离

    而是指市场和基本面总是有偏差。偏差是无法消除的

    这种偏差应该是市场运作的成本。就好比所有的手表走的时间长了都有偏差

    即使是再好的表也一样

    这是由于表本身的运动所造成的

    是表运动所支付的成本。只要市场在运作

    那么运作就需要支付成本

    市场和其基本面就会产生偏差

    所以

    索罗斯才说市场总是错误的。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

    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奇迹般的增长

    为了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

    各国纷纷放宽金融管制

    推行金融自由化。但是繁荣之中也酝酿着危机

    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外延投入的增加。在此基础上放宽金融管制

    就等于将各自的货币无任何保护地暴露在国际游资面前

    极易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国际游资的冲击。

    东南亚出现如此巨大的金融漏洞

    自然逃不过“金融大鳄”索罗斯的眼睛。

    在东南亚各国中

    以泰国问题最为严重。因为当时泰国在东南亚各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最高

    泰铢紧盯美元

    资本进出自由。同时

    泰国经济的“泡沫”最多

    泰国银行大多将外国流入的大量美元贷款移入了房地产业

    从而导致银行业大量的呆账、坏账

    资产质量严重恶化。

    1997年3月

    当泰国中央银行宣布国内一些财务公司存在流动资金不足问题时

    索罗斯发动了攻击:索罗斯及其他套利基金经理开始大量抛售泰铢

    泰国外汇市场立刻动荡不安。泰铢一路下滑

    5月份最低跌至1美元兑26.70泰铢。泰国中央银行在紧急关头采取各种应急措施

    如动用120亿美元外汇买入泰铢

    提高隔夜拆借利率

    限制本国银行的拆借行为等。这些强有力的措施使得索罗斯交易成本骤增

    一下子损失了3亿美元。但是索罗斯并没有平掉原来的头寸

    甚至还增加了头寸。3亿美元的损失根本无法吓退索罗斯

    对狙击泰铢他志在必得。

    1997年6月下旬

    索罗斯筹集了更加庞大的资金

    再次向泰铢发起了猛烈进攻

    各大交易所一片混乱

    泰铢狂跌不止

    交易商疯狂卖出泰铢。泰国政府动用了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150亿美元的国际贷款企图力挽狂澜。但这区区450亿美元的资金相对于天量级的国际游资来说

    犹如杯水车薪

    无济于事。

    7月2日

    泰国政府由于再也无力与索罗斯抗衡

    不得已改变了维系13年之久的货币联系汇率制

    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更是狂跌不止

    7月24日

    泰铢已跌至1美元兑32.63泰铢的历史最低水平。泰国政府被国际投机家一下子卷走了40亿美元

    上自政要富豪

    下至平民百姓

    许多泰国人的腰包也被掏个精光。

    6.《证券分析》本杰明·格雷厄姆/戴维·多德

    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Graham)——被誉为证券分析之父、“华尔街院长”。本杰明·格雷厄姆作为一代宗师

    他的金融分析学说和思想在投资领域产生了极为巨大的震动

    影响了几乎三代重要的投资者

    如今活跃在华尔街的数十位上亿的投资管理人都自称为格雷厄姆的信徒

    他享有“华尔街教父”的美誉。

    《证券分析》被奉为华尔街的经典著作

    一出版即震动了美国和华尔街的投资者

    一时之间

    该书成了金融界人士和投资界人士的必读书目。在该书中本杰明·格雷厄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自己先前的证券投资理论

    系统地阐述了投资选股的秘诀——当价格低于内在价值时投资

    并且相信市场趋势会回升;在深刻反省了华尔街股市由兴旺到崩溃的全过程后

    本杰明·格雷厄姆号召广大投资者反对投机所带来的恶罪

    极力主张投资者们的注意力不要放在市场行情上

    而要把股票看做企业的份额

    它的价值始终应和整个企业的价值相呼应;本书所阐述的计量分析方法和价值评估法使投资者减少了盲目

    增加了更多的理性成分。

    本书自1934年问世后

    在长达70年的时间里共发行了5版

    计有百万册

    充当了无数美国最杰出投资家的启蒙教程

    加上本杰明·格雷厄姆与戴维·多德两人在华尔街创下的不朽业绩

    使得《证券分析》一书成为最受人们关注的书籍

    被誉为投资者的圣经。

    他(格雷厄姆)为选股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

    而在此之前

    选股与赌博这门伪科学毫无差别。

    ——沃伦·巴菲特

    《证券分析》阐述了寻找“物美价廉”的股票和债券的方法

    这些方法在格雷厄姆去世20年后依然适用。

    《证券分析》是华尔街的经典

    也是奠定格雷厄姆声誉的里程碑。

    ——格雷厄姆·格林

    1.固定价值类投资——债券投资

    在分析固定价值类投资时

    格雷厄姆首先给出了固定价值类投资包括的证券种类:

    (1)优质普通债券和优先股。

    (2)优质附权证券

    但其权利价值过小

    可以忽略不计。

    (3)通过担保或优先权而占有优质高级证券地位的普通股。

    而在这里我们主要要探讨的是债券投资。因为债券是一种收益有限的投资工具。考虑的重点是避免损失

    所以选择债券是一个否定的过程

    要做的是排除和拒绝

    而不是寻找和接受。

    一般来说

    正确挑选债券的方法应该是:找到具体的

    有说服力的安全性保障因素

    能够支持为之在收益方面作出的牺牲。需要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

    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之后作出判断。

    格雷厄姆给出了债券投资的4项原则

    或许会对有志于债券投资的投资者有所帮助:

    (1)证券的安全性不是以特写留置权或者其他合同权利来衡量的

    而是以证券发行人履行所有义务的能力来衡量的。

    (2)对于这种能力的考察

    应该更考虑到在萧条期时的情况

    而不是繁荣期。

    (3)非常高的利率并不能弥补安全性的不足。

    (4)挑选任何债券作为投资

    都应该遵循排除性的原则

    并且以法律规定的控制储蓄银行投资活动的具体量化指标来检验。

    要特别提醒投资者的是

    最好不要将债券看做对某一资产(抵押品)的要求权

    这样做对你的投资没有任何益处。比如当企业经营失败时

    公司的资产价值也随之萎缩

    很多资产除了设想的用途外几乎没有什么用。另外

    债券持有人的法定权利在行使过程中会遇到困难

    清算时也会遇到拖延及其他不良影响。因此将债券看做是对某一企业的要求权更为合适。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有无抵押或资产留置权无关紧要

    关键是要购买健全企业的债务。如果你选择了收益率较低的抵押债券而不是收益率较高的信用债券

    那就表明你对公司的实力信心不足

    如果信心不足到了一定程度

    就要考虑是否应该在这家企业的任何债券上投资了。

    或许是担心投资者仍然无法把握债券投资的选择

    格雷厄姆又给出了如下投资原则:

    (1)即使是在正常时期看来已显得很高的安全边际

    在持续不断的经济萧条期中也有可能变得不足。

    (2)中小型工业企业的稳定性具有先天性的不足

    所以它们利用债券进行融资是不适宜的。

    (3)以安全性的代价来追求收益率最终往往是得不偿失的。如果他们发行的证券在质量上有欠缺

    那么就必须提供足够多的获利可能来补偿投资者所承担风险。

    (4)投资者们的选择应该是宁缺毋滥

    而不能将就妥协。宁可接受收益低下但安全性良好的债券

    也不要被较高的利率引诱

    而拿自己的本金冒风险。

    (5)有效的保险操作要求风险的分布尽可能均匀

    以减小运气的影响程度

    并让概率法则发挥最大作用。

    (6)投资者的作用不应该是因为承担风险而受益

    相反

    投资者的利益应该体现在通过付给别人保险费而获得免遭损失的保险。

    2.普通股投资理论——要点与原则

    格雷厄姆认为过往80年(在1964年之前)的普通股长期收益率总是可观的

    耐心长期持有的投资者总是能获得成功

    因此他发展了自己的一套关于普通股投资的理论。

    格雷厄姆关于普通股投资的理论要点包括3个方面:

    (1)普通股分析的有效性受到下面2个变化的侵害:有形因素的不稳定性和无形因素的主导性。

    (2)在过去(所谓新时代之前)

    投资于普通股之前必须考察3项标准:适当的和准时的股息回报率;稳定而充足的收益记录;足量的有形资产的保障。

    在新时代中

    人们把注意力转向了收益变化的趋势

    以往记录的重要性仅在于它指示了未来发展可能依循的方向。这种理论的具体内容是:普通股的价值取决于它的未来收益;好的股票肯定是高品质、高利润的投资;好的股票是那些收益呈现上升趋势的普通股。但是切记不能抹杀投资与投机之间的根本区别。

    (3)根据趋势判断未来的危险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收益递减和竞争加剧的法则最终会压平任何陡峭的增长曲线。同样

    随着商业周期的潮起潮落

    一些特殊的危险总是存在

    收益曲线令人心动之时

    或许经济正临悬崖。

    相应地

    格雷厄姆也给出了普通股投资的投资原则如下:

    (1)价格是每项投资决策中必不可少的考察因素

    只有当其所表现出的内在价值和所支付的价格相称时

    一种证券才是具有吸引力的;因此

    对价格因素的考察是所有投资决策的重要环节。不仅在购买证券的当时是这样

    在随后的整个持有过程中也是如此。尽管投资者可以做好以获得收入和价值增值为目的无限期持有证券的准备

    但是从投资的角度来看

    当证券不再具有吸引力时

    或者因为价格上升到了与价值严重脱节的水平

    适时地将它出手是明智的。

    (2)未来收益不完全是由运气和有效的管理技能决定的

    资本、经验、声誉、贸易合同以及其他所有构成过去的盈利能力的因素必定会对企业的未来形成相当大的影响。

    (3)新时代的一个特点是

    投机的兴趣集中在那些过去达到投资等级的证券

    这给所有金融界人士的思维带来了极大的混乱

    而走出这种混乱状况是一个耗费时日的过程。

    让我们牢记格雷厄姆那句发人深省的话吧:“证券投资的变迁和灾难

    虽然它们像地震一样是不可预测的

    但留给我们的信念是:正确的投资原则一般产生正确的投资结果。”

    3.对公司进行评估——基于盈利的投资

    格雷厄姆认为对股票的内在价值评估是困难的

    但是好在我们可以通过评估一个公司来分析其股票的内在价值。

    (1)评估公司的收益利润。在研究公司的收益记录时

    投资者应牢记:只有在得到对企业的定性调查的支持的前提下

    量化的指标才有用

    也就是说对企业性质的考察是确定盈利能力具有内在持久性必需环节。

    格雷厄姆提醒投资者

    公司当期收益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程度要大于长期平均收益

    这个事实构成了股票价格剧烈波动的主要原因。比如投资者在由于收益暂时缩减造成低价格时吸纳股票

    并在异常繁荣促成股价膨胀时将股票抛出。

    竞争、管理规章、收益递减法则等等都是无限扩张力量的强大敌人

    但是阻挡持续衰落趋势的一些因素的力量要弱得多。

    盈利的记录必须是跨越若干年份的

    原因首先在于持续性和重复性的表现总要比昙花一现的表现更具说服力

    其次较长一段时间的平均数可以吸收和中和商业周期对盈利的影响。

    不要迷信巨额的利润

    因为巨额的利润往往是昙花一现的。

    (2)评估公司的平均收益。格雷厄姆认为在对一只股票进行谨慎估价时

    平均收益必须成为一个判断的根据。除此之外

    这种估价还应该得到任何可获得有关未来的指标的支持。从当期收益转移到平均收益必须跨越不少于5年的时期

    最好达到7~10年。对于任何股票所采用的乘数必须设置一个适当的上限

    以使得估价保持在谨慎估价的范围之内

    大约16倍于平均收益是投资性购买普通股可以支付的最高价格。

    (3)评估公司的资本结构。对于任何企业来讲

    最优的资本结构中应该包括高级证券

    其规模应以能够被安全地发行以及能够被安全地当做投资品购买为准。当高级证券(债券、优先股、贷款等)的总量超过了作为投资品的购买规模后

    其债务利息的上升和风险的加大使得这种资本结构安排失去了原有的优势。

    4.财务指标分析——价值投资分析

    格雷厄姆提出的资产分析方法

    到现在仍在世界范畴内为价值投资者所推崇

    其对于资产负债、损益等财务指标的分析便非常值得投资者学习。

    (1)资产负债表分析。不要过分看重资产负债表中的账面价值。老实说

    资产负债表的账面价值几乎失去了它的全部意义

    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在于:固定资产的价值如报表中所示通常和真实成本毫无关系;在更为常见的情况下

    这些价值与资产出售可获得数字没有联系

    也和与收益相称的数字不符。虚增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做法被抹杀这种资产价值以消灭折旧费用所替代。

    流动资产价值的确定。一般来说

    流动资产价值可以看做清算价值的一个粗略指标

    而评估清算价值的第一条法则就是:负债总是确定的

    而资产的真实价值却令人怀疑。通常情况下

    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的清算价值只有账面价值的70%

    而存货价值能有50%就算不错了

    特定的固定资产基本可以当废弃物处理

    而公用性的建筑物的价值可以高于账面价值。至于无形资产对于破产的公司则没有任何理由乐观估计。

    巨额的银行债务是虚弱的信号。我们知道财务困难几乎总是伴随着即将到期的银行贷款或其他债务而出现的

    换句话说

    虚弱的财务状况很少仅仅是因为日常交易的应付账户而产生的。

    对一段时期内的资产负债表的比较。这部分证券分析涉及以下3个方面:核对报告的每股收益;判断公司盈亏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探索公司的资源和盈利能力之间的长期关系。

    (2)损益表分析。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内在价值分析的双重核查手段

    而完全依赖其中一个检验标准的评判是不可靠的。

    仅仅关注损益账户将使得自己处在非常不利的境地:①耳闻目睹的是一系列和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毫无关系的新概念;②完全依赖于收益标准使得评判标准不可靠;③损益表变化的速度和剧烈程度超过了资产负债表

    夸大的不稳定性被引入了股票的价值和价格中形成无效的价格;④损益表本身具有的误导性的科目使得得出错误的结论的可能性加大。

    此外

    投资者还应掌握一些常见的财务作假手段:①“净利润”和“经营现金流”的差额越来越大。②应收账周转日延长。这说明应收账的增长速度要快于销售增长。这可能是所谓“渠道流滑”——把库存转移到客户那里。③库存周转日延长。显示销售低于预期。④其他当前资产/销售额比增加。⑤折旧/固定资产原值比减少

    可能显示管理层减少了折旧计提

    虚报或少报摊销额和其他准备费用。⑥总资产高速增长。一些公司通过不断扩张来掩盖内在收益率不高的现实。

    (3)折旧和类似费用分析。对于一个损益账户的折旧处理

    可以问以下3个问题:①这里的收益额是否已经扣除了摊销费用?②从标准的会计原则判断

    所摊销的比例是否合理?③使用这些摊销比例的成本或基数

    是否合理反映了这些资产对投资者而言公平的价值?

    在计算资本利息倍数或固定费用覆盖倍数时需要把折旧考虑进去的

    可以根据公司以往的折旧准备和资本支出之间的差额来衡量公司的折旧是否充足

    低估这种费用比完全忽略这些费用并承认事实更具危险性。

    通过一次性地将资产大幅减值

    一家公司可以大幅度提高他的股票盈利能力

    从而提高他的股票价格

    而这种高股票价格建立的基础是低资产价值、高ROE(净资产收益率)

    这是通过会计变化得来的

    资产负债表会揭示这些估价的不合理性。

    总之

    折旧和摊销的费用应该与正常和合理的企业实际运营情况相符。!

    引言

    成功的投资不需要天才的头脑或是非比寻常的投机眼光,所需要的仅仅是正确的投资观念。投资领域的大师级人物们已经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巨著,其中不乏对于投资的深刻的理论观念和有效的操作手法。他们将一些新颖的思想介绍给我们,提供可借鉴的实用投资方法,警告我们避开投资陷阱,并让我们从前人的错误中汲取经验。聪明的投资人应该从这些投资大师所撰写的著作中,汲取宝贵的投资智慧,让自己成为投资领域中的赢家。

    1.《漫步华尔街》伯顿·马尔基尔

    《漫步华尔街》全书名为《漫步华尔街:股市历久弥新的成功投资策略》。它不仅是一部投资者经典著作,还是一部与时俱进的畅销书。该书作者伯顿·马尔基尔是华尔街专业投资人、经济学者,同时也是成功的个人投资者。

    《漫步华尔街》首次出版是在1973年,出版后引起巨大轰动,成为继格雷厄姆的经典之作《聪明的投资者》(TheIntelligentInvestor)之后最畅销的股票投资书籍,被视为30年来最经典的金融投资入门读物。该书至今已经过8次修订,热销30余年仍经久不衰。事实证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漫步华尔街》是世界证券投资界最畅销的著述。

    《漫步华尔街》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为一个无懈可击的整体,以生动诙谐、浅显易懂的语言娓娓道出投资的真谛和成功的秘诀。阅读本书你不仅将学会分析股票、债券的潜在收益,而且将学会分析其他投资机会的潜在收益,包括货币市场、房地产、保险、黄金、收藏品等。作为一本实用性极强的投资指南,它向广大投资者讲述了琳琅满目的投资策略和五花八门的金融工具,并透过历史事件提出了所有的存在问题和现象,对包括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的诸多方法提出了根本性的质疑,详细介绍了现代投资组合分方法。不仅如此,作者马尔基尔还独辟蹊径地提出:只要普通投资者采取“购买并持有

    的战略,投资于指数基金,就可以获得安全、稳定的长期回报,并轻而易举地击败大多数机构投资者。除了观点的独树一帜和内容的苦心孤诣之外,作者在一些细微之处亦做到了尽善尽美。

    如果你是一个个人投资者,企望在股市规避风险,赢取利润,那么马尔基尔的著作《漫步华尔街》很值得一读,它可以说是一本个人投资者的指导书。马尔基尔在这本书里审视了个人和家庭的金融投资策略,他的一个很新颖的观点是:一个人的风险承担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年龄和收入能力。股市的经历表明,隐藏在股市投资中的风险峰度随着投资期的增长而递减。因此,合适的投资策略是与人的年龄相关的。该书专门开辟出一章“生命周期指导你投资

    ,它对各个年龄层次的个人投资者提出了相应的投资策略,阅读这些相当于你咨询了一位高明的私人投资顾问。

    《漫步华尔街》被全球最大的网上书店亚马逊评为2001年度的最佳畅销书籍。作为“复习课程

    ,该书还被列为美国MBA学生的必读教学参考书籍。

    在过去50年间,关于投资方面的好书至多也不过五六本,《漫步华尔街》无疑应列入此类经典之作。

    ——《福布斯》杂志

    这是一本为成千上万投资者所青睐的传世之作……自从首次问世以来一直颇受好评……甚至在你把它作为复习课程来阅读时仍旧是如此的井然有序。本书创见频出、不落窠臼而又资料翔实,它将为投资者在险象环生的华尔街上引路导航,并教会你如何在职业投资者自己的舞台上将他们击倒,并进一步使我们明白:为什么随机选择的分散投资组合可以与专家们精挑细选的投资组合相匹敌!

    ——《芝加哥论坛报》

    当我的同事到了退休的年龄和我的儿子到了21岁时,我就送一本马尔基尔的书给他们看。

    ——保罗·萨缪尔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1.投资指数基金——懒人投资法

    在《漫步华尔街》一书中,马尔基尔坚信指数基金拥有最终优势,这也是马尔基尔投资策略的核心。对于中国那些每月只有几百元或数千元做基金定投的中小散户来说,这种投资观点既简单又实用,它将在保证收益的前提下将风险最小化。

    为了获得高回报,现在很多投资者都建立了复杂的投资组合:股票、黄金、外汇……投资者的投资组合越复杂,资金越多,也就越容易产生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风险,投资者又不得不阅读大量财经报刊,每天听股评,到处打听小道消息来获得对市场的认识。而读过《漫步华尔街》后投资者就会发现,有一种产品可以大大简化你的投资组合,减少你付出的汗水,同时又不损害你的收益。这种产品在全球股票和债券市场上仅占据10%左右的份额,但它深刻改变了金融界的状况,也改善了无数投资者的业绩——这种产品就是指数基金。

    马尔基尔引用了许多市场研究结果证明:个人投资者市场盈利一般差于基金,因为他们总是在市场的底部卖出,在顶部买入。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抽出部分资金来自己积极管理,但前提是将核心资金安全地投资于指数基金。

    马尔基尔指出:“指数基金的优势何在?一般而言,指数基金带给投资人的收益率要高于职业经理人两个百分点。它之所以能有这样的过人表现,有两点至关重要:管理费用和交易成本。公开发行的指数基金,其管理费用一般为20个基点;而同为公开发行的共同基金,每年花去的管理费用竟高达150个基点(1.5个百分点)。而且,指数基金仅在必要时才进行买卖,相形之下,活跃的共同基金的换手率普遍维持在100%,更高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指数基金分散化的特性排除了你巨亏的可能,但与此同时,也肯定使你失去了暴富的机会。许多华尔街的评论家就此认为投资指数基金实为庸人之举。然而,过去所发生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较之于投资共同基金,指数基金带给了投资者更高的回报,而前者由于名目繁多的投资咨询费和高不可攀的换手率,只能甘居人后。

    对于中小散户投资者来说,指数基金是一种相对简单易懂的投资工具,它涨得明白,跌得清楚。然而,由于指数基金通常要求保持90%以上的高股票投资比例,投资管理人不能根据对市场时机的判断主动调整仓位。在市场持续上涨阶段,指数基金的整体表现就会较好,但在市场持续下跌期间,由于无法主动减仓,也会跌得更多。

    基于这样的风险,选择一个好的方式来投资指数基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特别是对于普通的投资者而言,如果贸然进行波段操作,很容易将“低买高卖

    做成“高买低卖

    。那么应该采取何种方式投资指数基金呢?基金定投应该是较好的选择之一。

    基金定投是指投资者以固定的金额按固定的频率(如每月)投资指数基金的方式,这种方式相当于分批买入,等于是把钱分成几十、上百批入场,分散了投资时点的风险,使投资变得相当稳健。由于股市短期走势很难预测,定投虽不能保证每次买在低点,但长期平均下来成本较低,只要找一个相对好的时机卖出基金,获利的机会就很大。此外由于基金定投投资起点低,手续简便,因此成为一种常见的指数基金投资方式。

    2.投资组合理论——风险最小化

    马尔基尔说:“把一个猴子蒙上双眼后让它向报纸的金融版掷飞镖而选中的投资组合,和那些专家小心谨慎选择的投资组合相比,盈利性可能一样好。

    投资组合理论建立的前提是:所有的投资者厌恶风险,他们想得到高收益和有保证的投资结果。而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就是告诉投资者如何将股票纳入投资组合,以便与寻求的收益相对应的风险尽可能实现最小化。

    马尔基尔指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认为)无论如何,多样化策略总是可以产生降低风险的好处,而并不在乎哪个市场表现得更好。只要市场之间的相关性不达到完全同步关系,投资者就可以从国际性多样化中确保自己的收益。

    但是多样化投资方面的难题在于,大多数企业的收益状况在相当大程度上具有同向变动性。因为企业的盈利状况并非总是完全独立变动,所以投资于多样化股票组合很可能不比只投资于一两只单个证券风险要小。

    但是《漫步华尔街》告诉我们,选择理性的投资组合可以避免部分风险。作者列举了许多国家股市变动的例子,对投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投资组合中可以包括外国的多只股票等。但拥有较多的股票,收益会被涨幅较小的股票拖后腿,也使得收益被削平,其所说的多少只股票,哪个国家的股票等似乎缺少依据。而对于中小散户投资者来说,目前国内股市不规范,股价波动大,还是应该集中精力选择业绩优良、公司质地好、管理规范的公司耐心长期持有,收益一定会大于组合风险的收益。

    3.生命周期投资指南——投资五原则

    股市历史证明,无论是基本分析还是技术分析,要准确无误地预测股市的动态变化几乎是不可能的。马尔基尔认为风险与收益总是相伴而生,股市竞争是公众的博弈行动,他的“生命周期投资

    提出了投资五原则,普通投资者或许能从中获得启迪。

    第一,历史证明,风险与收益总是相伴而生。这看似老生常谈,但2008年有相当多参与股市的投资者会有切肤之痛,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危机中存在着希望。马尔基尔举例,对1926—2005年的美国基本资产类别年均收益率的研究表明,普通股具有高风险指数(收益率年波动率20.2%~32.9%),但仍然以10.4%~12.6%的年均收益率战胜了低风险指数(收益率年波动率3.1%~9.2%)的债券类产品。因此,投资者不要因为股市短期的下跌就丧失希望,惧怕投资股票或者股票基金。

    第二,投资股票和债券的风险取决于持有资产的期限长短。投资收益率的波动是风险的表现,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始终低买高卖,而延长投资持有期则大大降低风险。马尔基尔谈到的“长期

    是基于至少20年的表现来判定的。

    第三,定期定额投资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已经有大量的文章对定投这种方式进行介绍,简而言之,用马尔基尔的话来鼓励一下定投的投资者,“最严重的市场恐慌与最病态的投机性暴涨一样都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无论过去前景看来如何黯淡,到头来情况通常都会更好。

    第四,调整资产类别权重可以降低风险,还可能提高投资收益。例如40岁选择了60%股票基金和40%债券基金,假定短期股市大涨使股票基金的权重增加到70%甚至更多,这个时候卖出股票基金,买入债券基金,使两者权重比例重新回到合适自己的情况(60%∶40%),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明智的投资策略;反之亦然。

    第五,注意区分对风险所持有的态度和实际承担风险的能力。每个人对风险的偏好是不同的,但一定不要把自己对风险态度和自己能承受多大风险的能力混淆。马尔基尔认为,适合的投资品种(股票、债券、基金等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在投资之外的挣钱能力,而这个能力是和年龄密切相关的。所以在投资上,马尔基尔建议投资者,在自己不同的年龄段(即不同的挣钱能力)选择合适的投资品种。

    4.磐石理论——内在价值投资

    磐石理论认为,无论是普通股股票还是不动产,每一种投资工具都具有一定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可以通过对现状和未来前景的细致分析获得。为了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其理论内涵,我们不妨以普通股股票为例来说明:磐石理论强调股票的价值应该基于公司以股利形式所分配的未来盈余——目前的股利愈高、成长率愈大,股票就愈有价值。

    人们发现很难将创造磐石理论的功绩归于哪个个人。虽然我们现在经常把这项荣誉赋予S·爱略特·基尔特(S·EliotGuild),但开发出该理论经典技术并计算出市场价格与真实价值间细微差别的,却是约翰·B·威廉(JohnB·Williams)。

    在《投资价值理论》一书中,威廉以股息收入为基础,提出了一个计算股票内在价值的真实公式。为了避免方法过于简单,威廉巧妙地耍了次聪明,在计算过程中引入了“贴现

    这一概念。威廉指出,股票的真实价值等于该股票未来所有股息的现值(贴现值)。因此,投资者得到的建议便是将以后收到的钱“贴现

    。“贴现

    这个术语很快流行开来。到了今天,它已成为投资者的通俗用语。

    磐石理论认为,股票的价值等于投资者预期从股票中所获全部现金回报的现值。要牢记“现值

    这一概念,它表明马上到手的现金与预期未来得到的现金是有区别的,后者必须要“贴现

    。所有的未来收入都不如到手的钱有价值,原因在于如果你现在持有资金,它会为你赚取利息,投资者一定要理解这一点。

    5.有效市场假说——理性预期理论

    马尔基尔认为:“有效市场理论解释了为什么‘随机游走’可能是合理的,它认为股票市场能够针对新的信息进行迅速、充分地调整,以至于没有人可以用一种更加高明的方式来预言未来市场的走势。因为每一个职业投资者的行动,每一个股票的价格都迅速地反映着市场上每一个可以得到的信息。因此,挑选到出类拔萃的股票或是把握到市场运行脉搏的机会是平等的,从预测能力上看,你的、类人猿的、经纪人的,甚至是我的从本质上说是没什么差别的。

    “有效市场假说

    起源于20世纪初,这个假说的奠基人是一位名叫路易斯·巴舍利耶的法国数学家,他把统计分析的方法应用于股票收益率的分析,发现其波动的数学期望值总是为零。

    “有效市场假说

    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在市场上的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金融市场上每只股票所代表的各家公司都处于这些理性人的严格监视之下,他们每天都在进行基本分析,以公司未来的获利性来评价公司的股票价格,把未来价值折算成今天的现值,并谨慎地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第二,股票的价格反映了这些理性人的供求的平衡,想买的人正好等于想卖的人,即,认为股价被高估的人与认为股价被低估的人正好相等,假如有人发现这两者不等,即存在套利的可能性的话,他们立即会用买进或卖出股票的办法使股价迅速变动到能够使两者相等为止。

    第三,股票的价格也能充分反映该资产的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即“信息有效

    ,当信息变动时,股票的价格就一定会随之变动。一个利好消息或利空消息刚刚传出时,股票的价格就开始异动,当它已经路人皆知时,股票的价格也已经涨或跌到适当的价位了。

    当然,“有效市场假说

    只是一种理论假说,实际上,并非每个人总是理性的,也并非在每一时点上的信息都是有效的。

    6.行为金融学——非理性交易教训

    马尔基尔认为市场价格极不精确,价格过度反应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不是例外。而且,人们的行为与理性在一些方面存在着系统性偏差;投资者的非理性交易往往是相互关联的。行为金融学进一步断言可以量化这些非理性行为,或对这些非理性行为进行分类。大致说来,有四种因素使非理性行为得以存在,这些因素是过度自信、判断偏差、羊群效应、风险厌恶。

    (1)过度自信。认知心理学研究者已经证实,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形下作判断时会有一些方面与理性产生系统性偏离。这些偏差中最普遍的一种是人们往往对自己的信念和能力过于自信,对未来的评估过于乐观。很多个人投资者错误地确信自己能够战胜市场。结果他们会过度投机,过度交易。

    人们倾向于将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辩解说不好的结果是由不寻常的外部事件造成的。两三次成功的趣闻逸事总是比一般的过去经历更能让我们心动。事后聪明会使过度自信更加膨胀,并让错觉潜滋暗长。

    (2)判断偏差。每天都会遇到这样的投资者,他们确信有能力“控制

    自己的投资结果。这一点对于图表师(技术派)更是事实,他们深信通过查看过去的股价就能预测未来。

    (3)羊群效应。研究表明,一般说来,群体作出的决策往往比个体更好。如果更多的信息可以分享,并且各种不同的观点都被考虑周到,那么群体进行的有根有据的讨论会优化决策过程。

    群体中的个体有时会相互影响,从而更加相信某个不正确的观点实际上是正确的。行为金融学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教训之一便是,个人投资者千万要避免被群体行为冲昏头脑。

    (4)风险厌恶。投资者中有一个明显的处理股票的倾向,卖掉赚钱的股票而抱牢赔钱的股票不卖。卖掉已经上涨的股票使投资者实现利润,也使他们建立自尊。如果抛售赔钱的股票,他们会招致损失,产生懊悔的痛苦情绪。

    身为学院派人士,马尔基尔非常讨厌那些以预测市场为生的技术分析专家,尽管为了教授学生他不得不戴起有色眼镜来批判性地研究技术理论。

    马尔基尔在评价技术分析派时,语言极其辛辣:“股市历史表明,无论是基本分析还是技术分析,要准确无误地预测股市的变化动态是几乎不可能的。股市竞争是公众的博弈行动,欲挖空心思地猜度变化无常的公众反应是件非常危险的游戏。

    他还告诫迷信技术分析的投资者:“市场上总有那么多自称精通技术指标、掌握了预测大势法宝的技术分析专家、专业股评家试图做股票市场的上帝,指导人们的买卖行为,喋喋不休地向社会公众发出买卖股票的建议或指令。但完全听从他们的人当中,又有几个在自始至终地赚钱?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尚没有一种技术方法能始终如一地经受住考验。

    马尔基尔生活中也在不断地嘲弄那些所谓的技术专家。一次他突发奇想,让学生们用投钱币的方式绘制一张股票走势图,用掷钱币的方法来决定股票的收盘价:如果抛掷结果是正面,就假定股票收盘价比前一日高0.5点;如果是反面,则假定价格下降0.5点。后来,他拿着这样制成的一张行情看涨的投掷图给一位技术分析专家看,这位专家简直欣喜若狂:“这家公司是干什么的?我们必须立即买进,毫无疑问,这种股票下周将上升15点。

    当马尔基尔告诉这位专家这张图是投钱币的结果时,专家既羞又怒,灰溜溜地走开了。

    2.《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是美国,乃至全球首屈一指的投资专家,他把投资变成了一种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和大多数成熟市场的职业投资者一样,彼得·林奇奉行价值投资哲学,而《战胜华尔街》一书就是彼得·林奇投资哲学的具体体现,书中介绍了贯彻他哲学思维的具体实战方法。

    彼得·林奇出生于1944年,15岁开始小试投资,赚取学费,1968年毕业于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取得MBA学位。

    1969年,林奇进入富达公司。1977—1990年间,他一直担任富达公司旗下麦哲伦基金的经理人。在这13年间,他使麦哲伦基金的管理资产从1800万美元增至140亿美元,年平均复利报酬率高达29%,几乎无人能出其右。麦哲伦基金也由此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基金,投资绩效名列第一。

    1990年,彼得·林奇光荣退休,开始总结自己的投资经验,陆续写出《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学以致富》,轰动华尔街。

    而《战胜华尔街》是林奇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的一本股票投资策略实践指南,林奇用自己一生的选股经历,教投资者如何正确选股,如何避免选股陷阱,如何选出涨幅最大又最安全的大牛股,等等。

    林奇是如何具体实践自己的投资方法,如何选股,如何管理投资组合,从而连续13年战胜市场的。

    从0.18亿~1亿美元的初期,从1亿~10亿美元的中期,从10亿~140亿美元的晚期,阐明了林奇连续13年战胜市场的3个主要原因:

    ·林奇比别人更加吃苦。

    ·林奇比别人更加重视调研。

    ·林奇比别人更加灵活。

    精选21个选股经典案例,涉及零售业、房地产业、服务业、萧条行业、金融业、周期性行业等。这不仅是林奇选股的具体操作更是分行业选股的要点指南。

    总结出25条投资黄金法则,这是林奇用一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凝结出来的投资真谛,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牢记于心,从而在股市迷宫中找到正确的方法。

    1.彼得·林奇个人投资经验——成功总有原因

    《战胜华尔街》一书中,彼得·林奇回顾了1977—1990年自己管理麦哲伦基金的传奇历程的3个阶段:从0.18亿~1亿美元的初期、从1亿~10亿美元的中期以及从10亿~140亿美元的晚期,揭示了林奇之所以能够连续13年战胜市场的3个主要原因。

    (1)要比别人更勤奋,更能吃苦。毋庸置疑,选股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寻找值得投资的好股票,就像在石头下面找金龟一样。翻开10块石头,可能只会找到一只,翻开20块石头可能找到两只。

    而林奇每年要翻开几千块石头,以便找到足够的金龟,满足麦哲伦基金庞大的胃口。

    林奇的勤奋是有数据可查的。他每天早晨6∶05就出门;一天要看的资料有3英尺高;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很晚才回家;连周六也要待在办公室看资料,而不是在家陪妻子和女儿。

    (2)要重视对上市公司的深入调研。林奇相信必须对上市公司进行实地调研才能更好地做出投资选择。在林奇掌管麦哲伦基金期间,他对上市公司的访问量(包括对上市公司的电话访问、林奇到上市公司实地访问以及参加投资研讨会)逐年上升,1980年214家,1982年330家,1983年489家,1984年411家,1985年463家,1986年高达570家。林奇发现,如果长此以往的话,即使用上所有的周末和假日,他平均每天也差不多要访问2家上市公司。林奇最强调的是对上市公司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你自己不对上市公司进行调查研究,进行仔细的基本面分析,那么拥有再多的股票软件和信息服务系统也没有用。

    (3)要灵活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林奇告诉我们:“在选股上,灵活性是关键。因为股市上总是能找到一些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股票。

    纵观林奇的投资历程,从早期的重点选择小盘快速成长股,到后期重仓投资大盘蓝筹股,尤其是汽车公司这样的周期股,并进军海外市场,投资外国上市公司股票,林奇都是不断根据市场情况以及基金规模情况来灵活调整自己的选股策略;不仅如此,从早期的频繁买卖换股,到后期的长期持有,林奇还不断灵活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管理策略。

    2.25条投资黄金法则——散户炒股的金科玉律

    彼得·林奇在书中提出了25条投资黄金法则,这些法则大多是价值投资中一些普遍适用的规则。这里面没有均线和K线,更没有分时图和短线指标,有的只是对公司基本面的研究,这是林奇一生投资智慧的浓缩。

    (1)投资很有趣,很刺激,如果你根本不作任何研究的话,那也很危险。

    (2)作为一个投资者,你的优势不在于从华尔街专家那里获取一些所谓的投资建议。而是你已拥有的一些东西。当你投资你所熟悉的公司或行业的时候,利用你的优势,你可能表现得比专家更为出色。

    (3)在过去的30多年,股票市场由一群职业炒家主宰着。和一般公众的理解相反,这反而使业余投资者更易于进行投资。你完全可以不理会这些专家,你也能战胜市场。

    (4)通常,几个月甚至几年内一家公司经营的状况与股价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长期而言,公司的经营状况与股价呈完全的相关性。这个差别是赚钱的关键,而这就需要耐心而且要选好股票。

    (5)每只股票背后都是一家公司,去看看它到底干些什么。

    (6)你必须知道持有这只股票的到底是家什么公司,以及为什么持有它。“孩子一定会长大成人

    这样的话不可信。

    (7)远射总是脱离目标。

    (8)持有股票就像养育小孩一样,除了你能做的和应该做的,你不要介入过多。业余投资者可能有时间去研究8~12家公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买卖各种股票。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在你的证券组合里面持有5只以上的股票。

    (9)如果你找不出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就暂时把钱存到银行里,直到发现了这样的股票再说。

    (10)永远不要投资于一个你不了解其财务状况的公司。投资股票最大的损失往往来自于投资财务状况不良的公司。在买股票之前,千万检查一下它的资产负债表,看看其财务是否稳健。

    (11)不要投资热门行业里的热门公司。冷门的、增长停滞的行业往往出大牛股。

    (12)对于小公司,最好等到它开始盈利的时候,你再去投资。

    (13)假如你想要投资问题行业,就去买那些该行业中有能力维持营运的公司。买进后就等待行业出现转机。

    (14)如果在一只股票上投入了1000美元,你最多损失也只有1000美元,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一直持有的话,也许就有机会赚得10000美元甚至500000美元。普通人可以长期盯住少数好股票,基金经理则不得不搞分散投资。股票太多就会失去集中投资的优势。只要找到几家大牛股,你的投资生涯就不算虚度。

    (15)在每一个行业,每个地区,观察力敏锐的业余投资者可能在专家之前很早就发现了有高成长率的公司。

    (16)股市的崩盘,犹如科罗拉多州1月暴风雪一样寻常。如果你有所准备,就不会对你造成多大影响。股市大跌其实是一个买入股票的大好机会,那时惊恐万分的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股价自然很低了,你就可以趁机挑选很多便宜的股票。

    (17)每个人都有头脑在股市赚钱。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胆魄。如果你很容易在股市恐慌的时候抛售股票,你应该远离股市和股票共同基金。

    (18)总是有些东西值得担心。不要理会周末的焦虑和新闻播音员最近恐慌的言论。出售股票只能因为这个公司的基本面发生了恶化,而不是担心天会塌下来。

    (19)没有人能预测利率、未来的经济趋势和股票市场的走向。不要搞这样的预测,关注你所投资的公司实际情况。

    (20)如果你研究10家公司,你将会发现有一家公司比你预期的要好得多。如果你研究50家,你将会发现有5家。股市上总有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华尔街经常忽视有良好业绩的公司。

    (21)如果你没有研究过一家公司,你在股市成功的机会就像在扑克牌游戏时不看牌就能赌赢一样。

    (22)如果你持有优质公司的股票,时间就站在你这边,你只要能有耐心——即使你在头5年错过了沃尔玛,但在下一个5年它依旧是值得持有的股票;当你犹豫观望时,时间就是你的对立面。

    (23)如果你有胆量买股票,但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做研究,那么你就去买共同基金。它是资产多样化的好办法。你最好买上几家基金。每家基金经理有不同的投资风格:增长型、价值型、小盘股、大盘股,等等。投资于6家相同风格的基金不算是多样化。

    资本利得税会惩罚那些在不同基金之间换来换去的投资者。如果你所投资的一家或几家表现不错,就不要轻易放弃,坚持持有它们。

    (24)过去10年中,美国股市涨幅在全球主要股市中排名第八。你可以将部分资金投资于表现良好的海外基金,这样就可以分享那些经济体的高增长。

    (25)从长期来看,一个精心选择的股票组合表现总是优于债券组合或货币市场账户。但如果投资一个糟糕的股票投资组合,还不如把钱放到床垫下面。

    3.从0.18亿~140亿美元——林奇辉煌的基金之旅

    彼得·林奇在掌管麦哲伦基金期间大获成功,从1977—1990年,我们可将其分为早、中、晚期3个阶段。

    早期在麦哲伦转为封闭基金的4年里,没有新客户和高比例的赎回,这种情况迫使林奇不断找新股换旧股,并且他还要不断地卖股变现用以偿付投资者不断的投资赎回,这是一段艰难的岁月。但是,在这个阶段,林奇保持了很高的换手率,他因此熟悉了大量的公司和行业,为以后管理百亿基金做好了准备。他最重要的收获,是懂得了自己做研究的价值;而主要教训是:“提早放弃好股票,正应了‘拔苗助长’的格言

    ,由此他深刻认识到盯住那些越来越有吸引力的公司的重要性。这对于国内那些热衷于“波段操作

    有吸引力公司的基金经理及投资者来说,应该具有一定的启示。

    中期随着基金重新开放,公司未来走势越来越理想,林奇也成了一个更有耐心的投资者,基金年换手率下降了2/3。我们相信,林奇在麦哲伦中期的操作对国内基金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首先是忠实公司独特的研究机制,它一改由基金经理挑选分析人员推荐的股票,将研究工作交给分析人员去完成的传统做法,让所有的基金经理各负其责,独立研究,并对其结果负责;其次是麦哲伦赋予林奇买卖决策的自由度,没有人老盯着林奇的一举一动,也没有每周排名的骚扰,他只需要面对每年一次的成绩评估,其余时间全部用来独立决策。

    晚期麦哲伦的规模一路飙升到百亿之巨。恰在此时林奇遭遇1987年股灾,股灾使麦哲伦基金的总资产从1987年8月份的110亿美元变成了10月份的72亿美元,损失相当于哥斯达黎加的国民生产总值。对基金而言,主要教训是满仓的风险:股灾发生时要应付潮水般的恐慌赎回,本来应该买进的时候却被迫卖出。林奇由此总结出永远保持10%现金的基本原则。

    林奇说:“循环型股票的特点是,在这场游戏中待的时间太长了,最终会吃掉你全部的利润。

    “炒循环型股票的实质是玩预期游戏,却使得在这些股票身上赚钱越发困难。最大的危险就在于买得太早,然后又懒得去卖。

    如果投资者能掌握《战胜华尔街》中的这个投资理论,那么在实战操作中也可以少交一点学费。

    4.关注基本面——彼得·林奇的选股秘诀

    彼得·林奇的选股技巧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事实上,其选股方法就是对各类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和处理。到这里我们应该已经对作者价值投资的总体思路恍然大悟了:正是通过对公司重要财务数据的深入分析、规避接触不良公司、买入卖出的规则限定,以及长期投资中的资金管理和资产组合等要素一个系统性的规划和均衡,才是价值投资者趋利避害,长期跑赢华尔街的制胜之本。

    每股净现金。林奇喜欢考察每股净现金水平,看其是否对股票价格有支撑作用,并以此考察公司的财务实力。每股净现金的计算方法:(现金和现金等价物-长期负债)/总股本。每股净现金反映了公司背后的资产,并且对那些处于困境的、即将转型或是资本运作的公司都是重要部分。

    内部人员是否买这只股票。内部人员买入股票是个有利信号,尤其是这个信号在许多投资者间传播开来。然而内部人员买入股票可能有很多原因,他们一般在感觉到这是个吸引人的投资时买入。

    公司回购股票吗?林奇尤其欣赏从那些期望进入其他领域而回购自己股票的公司。公司进入成熟期,资金流量超过需求时,就会考虑在市场上回购股票。这种回购行为为股票价格形成支撑点,而且通常发生在公司管理者感觉股票市场价格较低的时候。

    分析应集中于以下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

    (1)研究公司的盈利模式,尤其是他们如何应对不景气时期

    ——盈利是否持续稳定?

    (2)寻找负债较低的公司,尤其是银行负债

    ——资产负债表是否良好?

    (3)每股净现金与股票价格高度相关

    ——现金运用恰当与否?

    (4)密切关注盈利增长率高于50%的公司

    ——回避热点行业的热点公司

    (5)小公司更值得关注,他们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大公司成长缓慢,小公司有更高的成长速度

    (6)寻找被机构投资者持有率低以及市场跟踪少的股票

    ——机构持有水平是多少?

    (7)内部人购买股票是个有利信号

    ——有内部人购进股票吗?

    ——公司是否在市场上回购股票?

    5.买进股票——寻找买点的技巧

    彼得·林奇认为,找到一个好的公司,我们的投资战略还只成功了一半,只有当你选到了一家好公司且以一个合理的价格买进公司股票,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

    我们注意到林奇在评定股票价值时,对公司盈利水平和资产评估两方面都很关注。盈利评估集中于考察企业未来获取收益的能力。期望收益越高,公司价值越大,盈利能力的增强即意味着股票价格的上扬。资产评估在决定一个公司资产重组过程中非常有指导意义。

    仔细分析市盈率。公司潜在的盈利能力是决定公司价值的基础。有时候市场预期会比较超前,以至于以过高的预期高估股票价值,而市盈率则能时刻帮你检查股价是否存在泡沫。该指针比较股票现价与新近公布的每股盈利。一般而言,成长性高的股票允许有较高的市盈率,成长性差的股票市盈率就低。

    市盈率如何与其历史平均水平纵向比较?通过研究市盈率在很长时期中的表现,我们应该对该指针的正常水平有个基本的判断能力。这方面的知识帮我们回避那些价格被过高估计的股票,或是适时警告我们:是该抛出这些股票的时候了。假设一个公司各方面都让人满意,但如果价格太高,我们还是应该回避。我们下一步的筛选在于目前市盈率低于过去5年平均水平的公司。这个原则相对严格,除了考察公司目前的价值水平,还要求5年的业绩正增长。

    市盈率如何与行业平均水平比较。这个比较能帮助我们认识到公司与整个行业相比股票价格是否被低估,或至少有助于我们发现这只股票的定价是否与众不同,不同的原因是在于公司本身成长性差,还是股票价值被忽略。林奇认为最理想的是能够发现那些被市场忽略的公司——在某个垄断性强且进入壁垒高的行业占有一定份额。然后再从这些筛选结果里找出市盈率低于整个行业平均水平的公司,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你能想象吗?《战胜华尔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既非来自林奇的工作伙伴也非上市公司高层,而是“卡罗琳

    ——彼得·林奇的妻子。

    1990年5月31日,在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13周年之际,彼得·林奇正式提出退休请求。事后谈起他的离职,林奇的解释是,当时他困惑于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你是想当财富的奴隶,耗尽余生使之增值呢,还是让你积累的财富为你服务?

    ?)

    在担任基金经理期间,林奇成了一个工作狂,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他投入了自己所有的心血和精力。他每天要阅读几英尺厚的文件,他每年要旅行16万公里去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此外,他还要与500多家公司的经理进行交谈,在不进行阅读和访问时,他则会几小时地打电话,从各个方面来了解公司的状况、投资领域的最新进展,王牌基金经理的工作使他忽略了家庭和休闲生活。

    事实上,在他退休之前,他只度过2个长假,其中的一个假期去日本,用5天时间考察当地公司,之后与妻子在中国玩了3天,然后去曼谷考察及观光,最后去英国,用3天时间调查。

    在离职演说中,彼得·林奇说:“这是我希望能够避免的结局……尽管我乐于从事这份工作,但是我同时也失去了待在家里,看着孩子们成长的机会。孩子们长得真快,一周一个样。几乎每个周末都需要她们向我自我介绍,我才能认出她们来……我为孩子们做了成长记录本,结果积了一大堆有纪念意义的记录,却没时间剪贴。

    很多人遗憾彼得·林奇在事业的顶峰过早退休,但这也正是他的过人之处——彼得·林奇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只会和数字打交道的投资大师,他更懂得生活。

    3.《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彼得·林奇/约翰·罗瑟查尔德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是最受普通投资者欢迎与推崇的投资经典之一。这本书的内容对普通散户极具吸引力,例如书中指出,普通投资者只要动用3%的智力,即使没有富裕的金钱、良好的专业教育,也一样可以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甚至超过华尔街的专家,而普通投资者更有机会在生活中早于专业投资者发现上涨10倍的大牛股。

    这本书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投资前的准备工作。讲述个人投资者如何评价自己作为选股者的能力,怎样估计竞争对手情况,如何比较股票与债券的风险大小,怎样估计自己的资金需求以及如何形成一个普遍适用的成功选股策略。

    第二部分,选择发展前景良好的公司的股票。主要讲述如何找到最佳的赚钱机会,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经纪人的作用,如何使用年报进行分析,如何利用那些能带来最好收益的其他资源,以及如何对待那些经常在股票的技术分析中用到的各种数据。

    第三部分,长期投资观点。主要讲述如何设计资产组合,如何跟踪分析你已经感兴趣公司的情况,何时是减仓和补仓的最佳时机,期权和期货的不利之处等。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自出版后的10年间,销量超过百万册,畅销全球。

    这本书系统讲述了一套简单易学的股票投资策略,利用自身优势,在工作场所或消费时就能发现优秀的公司。

    它将股票分为6大类型并逐一分析,总结出10倍股的13个特点,提醒避开6种危险股。

    它还提到了如何构建投资组合,应持有的合理股票数量,买入、卖出股票的最佳时机。

    1.必先利其器——投资前的准备工作

    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彼得·林奇提醒投资者,要想获得股票投资的成功,投资者在入市前就一定要做好万全的准备,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做好心理准备是成功的必要保障,投资者在投资之前一定要明确以下9个问题:

    (1)小投资者总是更易于在不恰当的时候产生悲观和乐观的情绪。如果他们打算在行情上涨的市场中投资,而逃离行情下跌的市场,往往会事与愿违。

    (2)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不要赌博,用你所有的积蓄买一些好股票,并且等到它上涨,然后卖掉。如果它不上涨,就不要卖它。

    (3)无论何时你都在与专家们竞争。

    (4)内部人员购买公司的股票的情况通常表明该公司的经营状况不错。

    (5)投资时最重要的是当你投资策略失败时,要让自己的损失尽可能少。炒股要有自信,没有自信就会失败。

    (6)不适当的时候买了错误定价的绩优股也会让你损失惨重。

    (7)通常在炒股的风险非常大时人们更容易把它当成一种谨慎的投资。

    (8)建议急躁而鲁莽的投资者离开股市。投资股票不是一种赌博。

    (9)60%的股票走势被预测成功,就可以创造一个让人羡慕的纪录。随时间推移,如果投资方法正确,则可以减少股票市场的风险。进行股票投资最大的好处是当投资决策正确时其回报是惊人的。只要你拥有股票,新的机会就会不断出现。

    为了避免因投资失败而陷入窘境,投资者在投资之前,先要解决3个问题:

    (1)买房子没有?买房子是一项最有可能做好的投资,也是一种很好的赚钱方法。因为人们在买房子的时候通常会花费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确保买的是好货色。而且房子和股票有些方面很像,比如长期持有会升值。但房子不像股票那样会轻易出售造成不能坚持持有以获得利润。

    (2)是否急着用钱?你只能将你不急着用的,能够承受损失的钱投入股票。应该预留下需要的生活费用、孩子学费等。

    (3)你有炒股赚钱的能力么?这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所谓能力,是指耐心、独立精神、基本常识、忍耐力、坦率、超然、坚持不懈、灵活的脑袋、不受影响、主动承认错误的精神以及不受别人慌乱的影响。

    不要轻视了这一点,要知道很多时候投资失败就是由于无法克服人性的弱点造成的。比如说,粗心大意的投资者往往在上涨后洋洋自得买入股票,在下跌后慌张放弃手中的股票。而真正的反向投资者会等待事态冷却后再去购买那些不被人所关注的股票。投资的窍门不是要学着去相信别人,而是要约束自己不去理会别人都在说些什么。只要公司的经营情况没有什么根本变化,你就要一直持有你手中的股票。

    彼得·林奇还给了投资者最后的忠告:

    (1)事后的准备只是一种补救的方法,它只可以避免已经发生的情况再次发生。但下次的情况永远也不可能跟上一次完全一样。你不可能为下一次情况做任何的准备。

    (2)预测市场的短期走势是没有意义的。寻找赚钱的大公司,这样的结果是即便在非常差的市场中也赚到了钱。股票的长期回报可以预测,并且比长期债券的回报要高;在股票市场上,选准一只股票就已经可以了。

    (3)你应下工夫去选择一只好股票而不要去管整个市场情况。因为市场自己会运行得很好。

    (4)所需要的唯一购买信号就是找一家自己喜欢的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买股票的时机永远不会太早或太迟。

    (5)投资是向公司投资,而不是向市场投资。

    2.做好财务分析——最大程度扩大赢面

    林奇认为,投资者在做股票投资时应该从企业的基本素质、财务报表等多方面、多角度去了解企业,以动态的眼光去衡量公司股票定价的合理性,从而作出适当的投资决策。

    那么在对目标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投资者应该关注哪些方面呢?

    (1)某产品在总销售额中占的比例——当我们由于一种特殊的产品对一家公司产生兴趣时,首先先要弄清楚,这种产品对这家公司的重要性究竟有多大?这种产品的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的百分比是多少?

    (2)市盈率——一个精练有效的投资原则:任何一家公司股票如果定价合理的话,市盈率就会与收益增长率相等。如果公司股票市盈率低于收益增长率,那么你就可能为自己找到了一只被低估的好股票。

    (3)现金头寸——现金数量多少本身并不能表明股票的投资价值有什么不同。大部分情况下按照流通股本总数计算出的每股现金数量很少,根本不值得考虑。发放股息,回购股票,多元化并购。

    (4)负债因素——公司有多少负债,负债与股东权益之比是多少?事实上,林奇非常重视公司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在他看来,用流动资产中的现金账项去除以流通股本所得到的每股净现金值,非常重要。

    (5)股息——不管在什么样的经济危机中,长期派息又不断增加股息的蓝筹股都是受欢迎的。对于想在工资薪水之外经常得到一笔额外收入的投资者来说,派发股息的股票当然比不派发股息的股票更受青睐,一家有着二三年定期提高股息历史记录的公司是你的最佳投资选择。投资者青睐派发股息的股票的另一个理由是:派发股息的股票更具有抗跌性,如果没有派发股息会导致股价更大幅度地下跌。除此之外,一些小公司由于不派发股息可能会增长更快,他们把本来应该用来派发股息的资金用来进一步扩张新业务。

    (6)账面价值——搞清楚公司的账面价值是否被高估?比如纺织厂积压的布料尽管账面价值是4美元但实际上没人买,对公司的增长是完全没有好处的。公司的财务报告上的账面价值往往与公司的实际价值没有什么关系,账面价值经常严重高估或者低估公司的真实价值。当你为了账面价值而购买一只股票时,你必须仔细考虑一下那些资产的真实价值是多少。

    (7)隐蔽资产——林奇认为一些公司的账面价值也会经常低估公司资产的真实价值,而在这种公司的股票之中你可能会找到隐蔽资产型的大牛股。例如:公司拥有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木材、石油或者贵金属的入账价值往往只有其真实价值的一小部分而已,再比如公司的商誉价值、特许经营权、产品专利,这些都是公司资产的组成部分,但也常常会被忽略或低估。在一家大型母公司全部或者部分控股的子公司里面也会隐藏着严重低估的隐蔽资产。一家公司拥有的另外一家独立公司的股份可能也是一项隐蔽资产。

    3.彼得·林奇选股方法——分门别类制定操作策略

    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中,作者不着痕迹地从案例过渡到价值投资的主题探讨之中。林奇详尽而系统化地介绍了他选股的程序,以及不同类型公司的选股操作要点。

    林奇在分析股票时,总是首先确定这个公司股票所属的不同类型,然后相应确定不同的投资预期目标,再进一步分析这家公司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因此,林奇认为:“将股票分类是进行股票投资分析的第一步。

    林奇分析公司业务的方法主要是根据公司销售或产量的增长率将其划分为6种类型公司的股票:缓慢增长型、大笨象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资产富余型、转型困境型。

    (1)缓慢增长型公司:这类公司一般定期支付较高的股息。如果要购买这类股票,主要还是为了股息,那么应该考虑的是这家公司是否一直都有增加股息,不管公司情况好坏,经济是否衰退。

    (2)大笨象型公司:一般来说,这类公司都是规模巨大的巨型公司,很难倒闭。林奇等这类公司的股票上涨了30%~50%就会把它卖掉,然后购进还未上涨的同类型公司股票。总保持一部分的该类股票,以防经济不景气时资产组合的价值下降太多,因为该类公司股票价格相对稳定。

    (3)快速增长型公司:一般规模较小,有活力,公司比较新。一般选择资产负债表良好又有巨额利润的公司,然后关键是要算出他们的增长期何时结束及其资金代价。购买这类公司主要应考虑公司如何才能保持快速的增长。

    (4)周期型公司:比如航空、钢铁、汽车、化学等。了解它正处于何种周期是关键。购买的话应该考虑目前的行业情况是否有了好转,以及这家公司新近的情况是否和市场一样在好转。

    (5)资产富余型公司:不仅是账面上的资产,比如土地、现金、矿产、某开发权等等,还包括一些无形资产,比如用户数量等一些难以用数字准确估量的资产。购买的话,应了解它的资产究竟是什么以及它的价值是多少。

    (6)转型困境型公司:是已经受到沉重打击衰退的企业。这类公司一旦成功转型,它将会赚一大笔钱,这一点比较好理解,就如同国内的ST板块股票,重组是永远的话题。对这类公司投资的话,应该考虑公司的补救计划是否已经奏效,资产和收益是否已经增加。

    林奇提醒投资者,一家公司的增长率不可能永远保持不变。一家公司并不总是固定地属于某一种类型。在不同时期,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司的增长率在不断变化,公司也往往从最初的类型后来转变为另一种类型。

    请记住林奇的忠告:“绝对不可能找到一个各种类型的股票普遍适用的公式。

    “不管股市某一天下跌50点还是108点,最终优秀公司的股票将上涨,而一般公司的股票将下跌,投资于这2种不同类型公司的投资者也将得到各自不同的投资回报。

    4.寻找10倍股——林奇选择投资目标的标准

    彼得·林奇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诱人的目标:寻找10倍股。他凭自己几十年的从业经历告诉你:“开始寻找涨10倍的最佳地方就是在自己住处的附近:不是在院子里就是在大型购物中心,特别是你曾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普通人一年中可能会碰到两三次有希望的赚钱机会,有时可能还会更多。

    一般来说,10倍股公司有以下13个特征:

    (1)名字听起来很傻,或者说的好听一点,听起来很可笑。

    (2)公司的业务属于“乏味型

    。

    (3)公司的业务属于“令人厌烦型

    。

    (4)通过抽资摆脱做法独立出来。

    (5)机构投资者不会购买它的股票,分析家也不会关注其股票的走势。

    (6)关于公司的谣言很多的股票。

    (7)经营的业务让人感到郁闷。

    (8)增长率为0的行业(缺乏竞争,容易做大)。

    (9)它有一个“壁橱

    ,有保护的公司(比如专利,地区优势)。

    (10)人们要不断购买它的产品(药品、饮料等)。

    (11)它是高技术产品的用户,生产中运用高技术(可以节省成本)。

    (12)本公司的职员购买它(代表对公司的发展有信心)。

    (13)它在回购自己的股票(林奇认为如果公司对将来的发展有信心,也可以像投资者一样投资自己公司的股票,回购和增发相反,会增加股东的权益)。

    此外,林奇还给出了他避而不买的股票公司类型:

    (1)高增长和热门行业中无法利用专利或“壁橱

    来保护的公司。热门股票涨得很快,跌得也很快。

    (2)小心那些被吹捧成某某公司第二的股票。

    (3)多样化恶化的公司(就是那些尝试多样化经营但不成功的公司,不能产生协同作用的收购,林奇喜欢主营业务简单的公司)。

    (4)被小声议论的股票(风险很大,为什么不等它的前景被确定是光明的再投资呢)。

    (5)小心供应商公司(产品有25%以上供应一家公司,会造成再定价方面没有发言权,影响公司收益,失去一个客户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6)小心名字花哨的公司(名字花哨的公司会从一开始就吸引大批机构投资者,使得投资也许不那么成功)。

    5.确定投资组合与买卖时机——彼得·林奇的投资观点

    林奇认为,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设计自己的投资组合,不仅如此,组合还应该随年龄增长而改变。

    对于投资者来说,寻找一种固定的模式不是投资的关键,投资的关键在于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某只股票的优势在哪里,并且尽可能多地持有下列公司的股票:

    (1)你对该公司有一定的了解;

    (2)你通过研究发现这家公司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对小投资者来说,愚蠢的多元化投资如同恶魔一般可怕)。

    与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不同,林奇认为投资于一只股票是不安全的,扣除成本和佣金之后一般投资股票将获得12%~15%的回报,一般小的资产组合中应该含有3~10只股票为宜。但是拥有的股票越多资产组合调整的弹性就越大,其中出现TENBAGGER的概率也越大。通常,林奇的基金资产中30%~40%是增长型公司,余下的中间有10%~20%是大笨象型公司,10%~20%周期型公司,剩下的是转型困境型公司。一句话,分散投资是使投资风险最小化的一种办法。

    除了分析投资组合外,彼得·林奇还详细阐述了自己在股票买卖方面的心得。

    林奇认为,购买一只价格高估的股票是一件不幸的事,因此投资者都应掌握抓住买卖时机的技巧。

    买入股票的最佳时机总是当你自己确信发现了价位合适的股票的时候。林奇的方法简单。他认为合适的买入时机有2个:年底和市场崩盘、回落、微跌、直落时期。前者是因为年底有低税拍卖并且机构会在年底调整仓位清理股票组合。后者关键是要能顶住心理压力,如果真的能做到将把握住不常见的购入良机。

    在卖出的时机上,林奇坚决反对设立止损点。在他看来,一旦因为股价下跌10%就抛出,那就真的成为损失,而且在抛出之后你将看到股价反弹。这点和另一位投资大师威廉·江恩完全不同,江恩认为很多人不能从股市赚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设立止损点,从而在股价持续下跌之后导致积重难返。而在林奇看来,如果你清楚地知道自己购买某只股票的原因,那也就清楚地知道了抛出的合理时机。他说过:“这些日子如果我被股票市场的一些现象所迷惑,我就会回想一下自己最初购买某只股票的理由。

    6.对投资的误解——清除你头脑中的错误认知

    林奇认为有12种对股价的认识是非常危险的,带着这些错误的观点去操作股票,只会增加投资的风险:

    (1)如果股价已经下跌了这么多,它不可能再下跌了。

    (2)你总能知道什么时候股市到了底部。

    (3)如果股价如此之高了,怎么可能再进一步上升呢?

    (4)买低价的股票,我能失去什么?糟糕的便宜股跟糟糕的高价股在下跌过程中同样危险。

    (5)最终股价会回来的。

    (6)黎明前的时候总是最黑暗的。但有时黑暗之后,还有更黑暗的时候。

    (7)当股价反弹回来就将其卖出。

    (8)我有什么可担心的,保守的股票不会波动太大。

    (9)可能要花长一点时间,有些事情才可能发生。待你放弃后,一些重大利好消息就会发生。

    (10)我已经赔了这么多钱,我不再买股票了。

    (11)我已经错过了一只好股,我一定要抓住下一只。

    (12)股市上涨,所以我一定是对的;股票下跌,所以我一定是错的。短期炒作与长期投资相比是两码事。当你购买一只股票后,其股价上下波动只能说明有人愿意付更多或更少的钱去购买同一商品而已。

    你是否听过彼得·林奇有趣的“鸡尾酒会

    理论?这是多年来林奇在家里举办鸡尾酒会,听离他最近的10个人谈论股票时总结出来的奇特的股市周期理论。

    “在市场经过一段时间下跌之后,没有人期盼它能再次上涨时,人们都不谈论股市了。如果这时有人过来问我将怎样谋生,我会回答‘试试买点基金’。他们听完后会很有礼貌地点点头就走了。即使不走,他们也会很快把话题转到即将进行的大选,或者天气情况之类,很快他们就会同旁边的一位牙医谈起有关治疗牙斑问题。

    当10个人宁愿与牙医谈论有关治疗牙斑的问题,而不愿意与一位基金经理谈论股市的时候,在林奇看来,股市极有可能出现转机了。

    当股市已经开始反弹上涨15%的时候,几乎没有人注意。林奇依然会告诉大家去买点基金,但新到的客人只会在去和牙医谈话之前,在林奇的身边多逗留一点时间,只是为了和他谈论一下股市有多大风险。这时人们谈得更多的依然是治疗牙斑而不是股市。

    “到了第三个阶段,股市已经上升了30%,一大群兴致勃勃的人整晚都围在我身边,而忽视了牙医的存在。许多热情的客人把我叫到一边问我该买哪只股票,甚至牙医也这样问我。酒会上的每个人都把钱投在了某一只股票上,并且他们都在谈论股市的走势。

    “第四个阶段,所有客人都簇拥在我周围,但这一次是他们都来告诉我应该买哪只股票,甚至是牙医也会给我推荐三五只股票。当然这些股票仍在上涨。但当邻居们都来告诉我应该买哪只股票并希望我听从他们意见的时候,征兆已经很明确——股市已经达到高点并且是到了该下跌的时候了。

    林奇说。

    4.《学以致富》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基金经理人,美国证券业的超级巨星。他的《学以致富》是一本专为普通投资者所写的投资指南。

    林奇属于典型的现代派投资家。现代派投资家是不管什么种类的证券,实值股也好,成长股也好,绩优股也好,只要是有利可图就买,一旦证券价格超过其价值就卖。彼得·林奇常说:“要投资于企业,而不要投机于股市。

    在他看来,任何一个产业或板块,哪怕是所谓的“夕阳产业

    ,都可以从中找出潜在的投资目标,甚至“女士的丝袜好过通信卫星,汽车旅馆好过光纤光学

    ,只要公司潜质好,股票价格合理,就可以买。1982年,彼得·林奇大举建仓艾科卡领导下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股票、20世纪80年代末重仓持有储贷行业股票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在《学以致富》一书中,彼得·林奇将资本主义在美国的发展、股市的风云变幻、投资的概况、选股的实务等投资的基础知识向你娓娓道来。特别是股市新手更应阅读本书,它介绍了资本主义、公司制、股票、基金和其他投资品种的基础知识,而且绝对不像教科书那么枯燥。它重点宣扬的是从生活中发掘优质公司以及长期持股的理念。在中国资本市场对世界开放的今天,他的这些理念已经越来越适合中国。

    如果要给自己的孙子送生日礼物,《学以致富》是最好不过的了。

    ——巴菲特

    如果让我选择谁是最完美无缺的,整体来看,我只会选彼得·林奇。他的人品可称第一;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在华尔街是个“神

    级人物。还有一点让我钦佩的是,他知道什么时候退出,回归家庭。

    ——纽伯格投资大师

    1.波段操作——不要掉入短线进出的陷阱

    彼得·林奇在《学以致富》中写道:“任何做波段操作的人都喜欢做市场行情预测,往往希望在短期内得到最大的报酬。的确有人因此赚到钱,但这绝不是永远可以遵循的法则。事实上,如果有人能想出一个屡试不爽的市场预测法,那他一定名留青史,在富人榜上一定也是名列前3名的常客,财富甚于沃伦·巴菲特或是比尔·盖茨。

    生活中,喜欢做波段操作的人常会发现自己卖在最低点,买在最高点。当这个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他们通常只能怨天尤人,或感叹时运不济。事实上,发生这种事的原因是他们企图挑战不可能,因为没有人可以比市场更聪明,而能够打败市场。人们也深信股市崩盘及回档时投入股市是非常危险的事情,那是因为他们在此时出清持股,其实更大的危险在于股市回升时他们没有半点投资在股票里。

    一般来说,投资者之所以会掉入短线进出的陷阱,最主要的原因是投资人去做“波段操作

    ,一些投资者可能会否认自己是在做波段操作。但事实上,林奇指出,只要是受市场高低的影响,而不是按企业基本面变化去做判断的人,基本上就是波段操作者。

    喜欢做波段操作的人还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喜欢做市场行情预测,往往希望在短期内得到最大的报酬。的确有人因此赚到钱,但林奇告诫我们这绝对不是永远可以遵循的法则。

    大多数普通投资者绝对无法想象短短几天行情的变化有多么剧烈,并且对你的投资报酬有多大的影响。因此,想要从股市获利,尤其当你年纪很轻,有的是时间,那么最好把所有闲钱都永远放入股票里,你也许有亏损,只要没有卖掉它,就永远不会真正地损失。完全投资的结果,你可以充分享受到股市上扬波段时神奇又惊喜的乐趣。

    讲到这里,我们得到2个重点:第一就是投资股票,第二就是长期投资在绩优的个股。

    长期来说,投资小型企业比投资大型企业获利丰硕得多,小型股一般说来波动远较大型股来得大。

    2.慎选持股——不要盲目进入股票市场

    林奇认为,要想在股市中获利,投资者需要的仅仅是在10年内选中几只飙股。假如你手中的10只股票有3只是大赢家,他们就能弥补你其中一二只的损失和六七只表现平平的股票。任何投资人一生中如果买到几只有潜力成长3倍的股票,则不管你选错了几只个股,将永远不愁没钱可用,而且一旦你熟悉如何去跟踪一个公司的发展,你就能买到更多成功公司的股票并减少买到烂股的机会。

    一般人可能不容易经常买到涨3倍的股票,但一生中只需几次,就可以使你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

    生活中有许多人在对股票仍一无所知时,就已经在股票上赔上一笔钱,这件事听来荒谬,却是个不争的事实。比如一些投资者连投资的基本概念,炒股最常用的术语都未搞清楚,仅仅靠听来的小道消息就盲目投入股票市场,这当然是非常危险的。

    这就引出了一个选股的方法问题。投资者未经慎选就贸然买入股票相当危险,这种行为会大大降低你的获利概率,因此在决定投资之前应勤加练习,多了解股票市场及上市公司,千万别拿自己的钱开玩笑。

    3.投资成功的公司——为自己选个长牛股

    彼得·林奇强调投资者应该选择投资成功的公司,一般来说长期表现较好的股票表明该公司长期经营良好,所以,投资成功的关键就是寻找成功的公司。投资者应该多花一点时间研究个别公司,而不只是追踪股价,当你决定买进一只股票时,你应尽可能知道你所选公司的相关资讯。

    事实证明,投资者不会因为没有买进的股票而亏钱,只会因为买入错误的股票股价却下跌,且又以低价卖出时才会产生真正损失。那么,投资者在选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不要迷信专家的意见。并不是说专家的意见不值得听取,只是你有没有想过会有这种情况呢?某个专家认为某只个股适合现在买入,但是当这个专家改变想法时,你却无法知道,除非他又回到节目说明而你刚好也在收视,否则,你可能一直抱股不放,完全不知那个专家早已不看好你所持的那只股票,这将间接造成持股风险。

    (2)自己做研究,这是最高级的选股策略。研究得越深入,就越不会轻易盲从,甚至能评估别人的建议。最重要的是,你可以自己选股及决定买点。研究股票表现,需要两种资讯:一种是亲眼目睹的,另一种就是数字。学会以投资者的眼光看世界,就会发现到处都是潜在的投资机会。数字资料包括现金情况、负债、业绩成长率、以往获利情况及未来获利能力等。另外,也需要评估公司的股价是否合理、股利分配情况及企业盈余、营收情况等。这些重要数字都是选股者不可忽略的。

    (3)不要惧怕投资风险。投资不是一门单纯的科学,所以无论你研究得多深入,或多了解该公司过去表现,都无法准确论断其未来的表现,未来的事都只能凭空预测。投资人所能做的只是挑个较便宜的股票,然后密切注意该公司相关的任何消息,再运用你的知识把风险降到最低。

    (4)不要让自己被信息狂轰滥炸。我们身在这媒体爆炸的时代,每个人只要有15分钟媒体曝光时间,就可成为知名之士。股市消息可能会让你的情绪每天有360度的大震荡,他让你精疲力竭,却又不见得对投资有好处。事实上,如果你是位长线投资人,根本不必担心股票今天、明天或下个月的涨与跌。

    4.股价不代表投资价值——不要被股价涨跌迷惑

    彼得·林奇认为以股票价格来判断公司股票是否值得投资,是投资人最错误的做法,因为这会让投资人在股市持续下跌或股价盘整时,对公司丧失信心,而往往在股价跌到最低时,杀出手中持股;同时,只以价格做买卖股票的判断,也会让投资人错失最好的买点,因为当一个本质好的公司其股价在回档过程中,这类型投资人也不敢贸然买进。

    我们都知道,股价与企业的盈余能力息息相关,但实际上这个简单的重点常被忽视,甚至连老练的投资人也无法幸免。由于股价本身有涨跌的循环,专看股价报价系统的投资人,他们看股价的涨跌,就像赏鸟的人观看同类鸟的习性一样,他们研究交易模式,画出股价上下曲线走势图,试着去洞悉什么时候应该买卖某些公司的股票。事实上,他们不需要这么大费周章,最重要的重点应该是摆在了解公司的基本面及获利展望上。如果盈余持续增长,则股价注定将继续上扬;它可能不会立刻上扬,但终究是上涨的趋势。而假如盈余下降,则股价下跌,将是必然,盈余衰退使该公司的投资价值下降。

    在未来几年内盈余是否继续增长,是选股时重要的参考指标。股价本身并不能明白指出你的投资是否正确。如果你想自己选股操作,那么本益比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了解的课题。

    有一个事实是,公司赚钱,股东不一定受惠。公司通常会采取下列4种方式来处置这些钱:

    (1)将这些钱转入再投资。长期而言,这对所有的股东绝对有利。

    (2)公司也可把钱浪费在公司装潢或增加高管的薪水或高价并购上。这些不必要的花费都会对原来正确的投资造成伤害。

    (3)公司也可能用这笔钱在市场上买回自己的股票。如果该公司是在股价低档时买进自家股票,对投资人来说更是好事。

    (4)公司也可以把赚来的钱当做股利发放给投资人。股利对股东来说,是最实质的利益。

    公司的基本面可以透露出公司的未来价值,但想要真正了解这一点其实很不容易。但只要你很了解该公司,而该公司的投资远景也相当被看好时,你的投资就会有回报。

    如果仅仅是出于对金钱的渴求,那绝不可能有人会像林奇那样兴致勃勃地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在股票市场。林奇对股票市场的迷恋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他和妻子卡罗琳第一次约会时,没说一句甜言蜜语,从头到尾都在谈论股票和股票市场。甚至他的梦境中也全是眼花缭乱的股票,而不是妻子卡罗琳。

    哪怕是跟家人一起吃饭,陪女儿去逛街,林奇也不忘发掘投资机会。“我到购物中心不是随便闲逛的,我认为购物中心是研究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绝佳之地,把许多有潜力的上市公司一排排集合到一起,连在一起,股票投资人可以一家接一家地逛,一家接一家地进行调研。在购物中心逛一天,你对上市公司发展前景的了解,要比参加一个月的投资研讨会收获大得多。

    尽管在1990年,林奇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解甲归田,他却没有告别投资领域,而是陆续出版了《彼得·林奇的黄金投资法则》、《学以致富》和《战胜华尔街》,为业余投资者献上他多年来的投资心得。他建议:“资金规模很小的投资人可以利用‘5股原则’,即把自己的投资组合限制在5只股票以内。只要你的投资组合中有1只股票上涨10倍,那么即使其他4只都没有涨,你的投资组合总体上也能上涨3倍。

    5.《金融炼金术》乔治·索罗斯

    《金融炼金术》是乔治·索罗斯的投资日记,也是一本具有永恒价值的投资指南,阅读本书你将欣赏到索罗斯如何分析个股、如何把握市场转变的时机、如何面对不利的市场行情并及时调整对策,从而在风云变幻的金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乔治·索罗斯是一位具有高知名度的富有传奇色彩的金融投资大师。他与“商品大王

    吉姆·罗杰斯合伙成立了“量子基金

    ,曾获利20多亿美元,被称为“打垮英格兰银行的人

    ,索罗斯个人收入达6.8亿美元,在1992年的华尔街收入排行榜名列榜首。时至今日,索罗斯仍一如既往地在纽约中央公园旁的办公室里评判市场,不断发表令市场为之震颤的独家观点。

    本书所呈现给读者的感觉,就像索罗斯的金融投机(投资)事例一样——战略构思宏大,分析深刻透彻,相信读者在阅读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需要提醒读者的是阅读本书不宜抱有太过功利的想法,不然你会很容易失望或者被误导。索罗斯自己在本书导论最后,也强调“本书并非股市致富实用指南

    ,其讨论目的指向对一般性历史过程的理解。

    一部伟大的著作,你可以从中了解当代最成功的投资家是如何进行投资决策的。精彩绝伦!

    ——《华尔街日报》

    令人激动不已,索罗斯是大师级的大师……披露了近年来金融市场的游戏规则……只有索罗斯才能对如此复杂的事态做出透彻的分析。

    ——Esquire

    一部讲义形式的投资读物……应该逐句、逐段、逐页地细读,反复咀嚼其中的每一个概念……索罗斯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职业投资家……很可能还是当代最杰出的市场分析家。

    ——B·M·比格

    1.反身性理论——从市场的情绪波动中获利

    反身性理论是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索罗斯吸收了物理学家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

    、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试错法

    和经济学家卢卡斯的“合理预期

    理论的内容,并且对其加以糅合,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证券市场理论。应用反身性理论,从市场先生的情绪波动中获利,这是投资大鳄索罗斯投资成功之谈。

    索罗斯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存在着根本的区别。自然现象属于一个世界,科学家的陈述属于另一个世界;自然现象可以充当独立的客观标准,科学则赖此判断其陈述的真理性或有效性,但在社会科学中,不存在这样的客观标准。由此索罗斯提出了自己的反身性理论:由于不完备理解的问题,事件的参与者会形成固有偏见,他们根据这个固有偏见作出的决策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发展进程。事件的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构成一种被索罗斯称为的反身性关系,在这里,不会有均衡的结果,只有一个永无止境的变化过程。

    从上面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所谓反身性是指我们不完全的认识是影响事件的一个因素,而被扭曲认识影响的事件又反过来影响着我们的认识。如果用反身性的语言描述股票市场的行为,那就是价格变化的本身也会影响人们的预期。

    我们不妨解释得再简单一点,在我们金融市场中,市场的变化导致市价的变化,这是一个核心观点之一。当股价上涨,投资者们感到自己富裕了,于是会花更多的钱,结果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都上升了。而这时候,股评家们,或是分析家们会指出这些“经改善的基本面

    ,鼓励投资者们买入。这会让股价进一步上涨,让投资者感到自己更富有,于是他们的支出又会增加。这个过程会持续进行下去。

    这个过程就是索罗斯所说的“反身性过程

    ——一个反馈环:股价的变化带来企业基本面的变化,继而带动股价的进一步变化。反过来,股价下跌推进过程也是一样的。

    那么,反身性理论与基本面分析有什么关系呢?

    (1)股票价格一定会对基本因素产生影响,但多数情况是间接的。

    (2)参与者对基本因素的认知必然存在某种缺陷,起初也许不明显但以后会表现出来。

    (3)任何情况下,反身性模型都不能取代基本分析,他的作用仅仅是提供基本分析中欠缺的成分。基本分析试图确立潜在价值如何反映在股价中,反身性理论则表明股价是如何影响潜在价值的。

    反身性理论的最重要的实用价值就在于利用它来发掘过度反应的市场,跟踪市场在形成趋势后,由自我推进加强最后走向衰败的过程,而其转折点恰恰是可以获得最大利益的投资良机。

    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一方面指出了市场本质上不均衡、不稳定,从而有别于传统经济学,指出它与传统经济学关于市场的区别是事实与幻想的区别,并根据趋利避害原理对现实加以运用;而另一方面,在理论上解释了价格趋势运动的过程和原因,从而解决了市场真正底和顶的意义。

    2.盛衰循环——股市周期荣枯现象

    索罗斯的金融哲学的确有其独到之处,他对股市盛衰循环的理解尤其值得我们研究。索罗斯认为,市场中存有泡沫,而泡沫的本质就是一种先是自我增长,然后又自我毁灭的循环,即盛衰循环。那么这个循环是如何形成的呢?

    身处循环中的人们往往以为自己在根据某个客观事实来趋利避害,但是实际上恰恰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构成了该种“客观事实

    。也就是说,参与者的主观判断和选择的结果反过来证实、凸现、强化了那个所谓的“客观

    事实。在这种条件下,事态以加速方式演进,以致达到“远离均衡

    的地步而不可持续,最终迅速崩溃。

    读者或许会觉得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中的表述晦涩难解,那么在这里我们不妨把盛衰循环理论用更浅显的文字来表述:

    索罗斯认为由于市场因素复杂,不确定因素越多,随波逐流于市场趋势的人也就越多,顺势操作的投机行为影响就越大,这种影响本身也成为影响市场走势的基本面因素之一。

    而当市场被投资者夸大的偏见所左右时,两者相互作用就会令投资者陷入了盲目的狂躁情绪之中,趋势越强,偏见偏离真相越远,实际上也使得市场变得越来越接近脆弱。而过度反应的市场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盛衰现象的产生。

    因此我们看到市场的趋势在表象上就有两种极度的反应:一种是盛衰过程;另一种是衰盛过程。市场趋势就是在两种过程中不断地相互交错更替地进行着。

    分析一下这种盛衰现象发生的主要顺序特征如下:

    (1)市场发展的趋势尚未被认定。

    (2)一旦趋势被认定,这种认定将加强趋势的发展并导致一个自我推进过程的开始。

    随着现行趋势和现行偏斜观念的相互促进,偏见被日益夸大。当这一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极不平衡的条件即告成熟。

    (3)市场的走向可以得到成功的测试:市场趋势和市场人士的偏见都可以通过各种外界的冲击而一遍又一遍地受到测试。

    (4)确信度的增加:如果偏见和趋势都能在经受各种冲击之后依然如故,那么就是不可动摇的。这一阶段为加速过程。

    (5)现实与观念的决裂:此阶段的出现标志着信念和现实之间的裂痕是如此之大,市场参与者的偏见已经显而易见了,此时高潮即将来临了。

    (6)终于,一个镜面反射型的、能自我推进的过程向着相反方向发生了。此时人们对市场的看法不再起推动作用,原有趋势停滞不前,另一种声音开始影响着市场,原有市场信心开始丧失,这时市场开始向相反方向转换,这个转换点叫做交点,为崩盘加速阶段。

    如果索罗斯的盛衰循环理论仅仅停留在哲学想象的层次上,是不会引起世人关注的。正是由于他把难以具体化的抽象思想,成功地运用于金融市场操作,才使其成为特立独行的投资大师。

    20世纪90年代美国资本市场上开始盛行并购游戏,那时候,有些公司据信具有较好的成长性,所以资本市场乐于给予较高估值;而另一些公司虽然每年挣钱不少但是被人认为成长性欠佳,所以市场上股权交易价格的市盈率比较低。于是,有些成长性公司用定向发行新股的方式收购市盈率较低的公司,由于市场给两家公司估值比例的差异,并购者用较少的股权获得了较多的每股收益,合并报表之后新公司的每股收益相对于此前出现了增长。而这种数值的增长反过来证实了市场对公司成长性的预期,从而使得它的高估值看起来的确有道理。索罗斯很快察觉到了这里的泡沫特征,所以先是搭乘顺风车,做多那些并购股票,然后在这类游戏难以为继的时候反手做空。在并购泡沫的自我增长和破灭过程中,索罗斯利用他的盛衰循环理论挣到了钱。

    3.信贷周期——衡量货币信用张缩速度

    在《金融炼金术》一书中,索罗斯对信贷周期非常推崇,在其看来,信贷周期是分析经济及金融,特别是找到其漏洞并发起金融狙击的关键点。

    在《金融炼金术》中,索罗斯说:“在讨论实际含义时,我将从最简单的事例开始,渐次述及较为复杂的,这个步骤巧合于我在实践中认识反身性过程的历史顺序:首先是股票市场,其次是货币市场和国际债务问题,最后是所谓的信贷周期。

    应当说,索罗斯敏锐地意识到了经典货币理论存在的问题,意识到信贷周期的重要性。但正如他在《金融炼金术》中说的,他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想法,以至于《金融炼金术》的理论内容流于重复和啰唆。作者自己显然也意识到这点:“我可以向读者保证,本书的其余部分再也没有比导言更纷繁的内容了。

    索罗斯对信贷周期的认识可以用精练的文字表述如下:

    从信贷扩张的流程来看,人们是首先通过信贷或者其他方式,获得货币性收入,然后购买生产和生活用品。在购买完成后,人们又各自得到货币性收入,并把收入用来对冲还贷,抵消债务,同时又进行下一轮的信贷扩张,由此往复循环,使得资金扩张与生产扩张同时进行。而在每一轮对冲还贷过程中,都抵消了相应的债务,但当轮的收入和产品购买却是没有被抵消的。因此,如果仅仅计算末期的新增贷款余额,则中间的收入和产品购买就被漏掉了。事实上,这是一个资金流量过程,所以要将资金流量累计起来计算。

    央行货币扩张是否过量,其判断指标有2个。一个是货币总量,它体现了失业货币因素;另一个是基础货币总量中的非央行信贷独立货币比例。它们都同样因为存款利率低于贷款利率,且不需要抵押,所以使得货币更容易低成本迅速扩张。

    这样,如果发现某个时候货币总量过大,其真正的经济含义应是下面4条中的几条:①在经济运行中的经济主体自有货币不足,使得信贷扩大;②新注入市场的独立货币过多,使得利率降低;③经济运行之外的失业货币过多,为弥补信贷危机,使得货币总量扩大;④当前经济体的投资或者消费总量过大。

    4.索罗斯投资理论的基石——市场总是错误的

    索罗斯提出了关于市场的一个观点:市场总是错误的,市场的估值总是失真的,市场的价格并不是潜在价值的被动反应。

    在分析索罗斯的市场错误论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与之相悖的均衡理论。均衡理论对于股市的解释,就是唯市场论:“市场永远是正确的

    。索罗斯认为,这个命题可以分析为下面两个命题:

    (1)市场总是表现出某种倾向。

    (2)市场能够影响它预期的事物。

    这2个命题合起来,就是市场永远是正确的。基于这个观点的分析理论,就是基本分析的方法,例如随机漫步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市场把未来的一切都作了贴现,人们没有办法超出市场。

    但是,索罗斯却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凡是不能证伪的都是无效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的有效性正是因为其和基本面的偏差或者说不正确。金融市场能有效地调配资金就是因为金融市场并不完全地反映实体经济的状况。我们很难想象,一只股票的价格如果能按照企业的基本情况给予精确计算确定,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恒定,这样的股票市场是否会有资金过来投资。同样,我们也无法想象没有投机者的市场。如果没有投机者来吸纳市场风险,提供市场流动性,整个市场会不会变成一潭死水?

    投资者必须认识到,索罗斯所谓的市场总是错误的,并不是指市场和其基本面完全脱离,而是指市场和基本面总是有偏差。偏差是无法消除的,这种偏差应该是市场运作的成本。就好比所有的手表走的时间长了都有偏差,即使是再好的表也一样,这是由于表本身的运动所造成的,是表运动所支付的成本。只要市场在运作,那么运作就需要支付成本,市场和其基本面就会产生偏差,所以,索罗斯才说市场总是错误的。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奇迹般的增长,为了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各国纷纷放宽金融管制,推行金融自由化。但是繁荣之中也酝酿着危机,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外延投入的增加。在此基础上放宽金融管制,就等于将各自的货币无任何保护地暴露在国际游资面前,极易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国际游资的冲击。

    东南亚出现如此巨大的金融漏洞,自然逃不过“金融大鳄

    索罗斯的眼睛。

    在东南亚各国中,以泰国问题最为严重。因为当时泰国在东南亚各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最高,泰铢紧盯美元,资本进出自由。同时,泰国经济的“泡沫

    最多,泰国银行大多将外国流入的大量美元贷款移入了房地产业,从而导致银行业大量的呆账、坏账,资产质量严重恶化。

    1997年3月,当泰国中央银行宣布国内一些财务公司存在流动资金不足问题时,索罗斯发动了攻击:索罗斯及其他套利基金经理开始大量抛售泰铢,泰国外汇市场立刻动荡不安。泰铢一路下滑,5月份最低跌至1美元兑26.70泰铢。泰国中央银行在紧急关头采取各种应急措施,如动用120亿美元外汇买入泰铢,提高隔夜拆借利率,限制本国银行的拆借行为等。这些强有力的措施使得索罗斯交易成本骤增,一下子损失了3亿美元。但是索罗斯并没有平掉原来的头寸,甚至还增加了头寸。3亿美元的损失根本无法吓退索罗斯,对狙击泰铢他志在必得。

    1997年6月下旬,索罗斯筹集了更加庞大的资金,再次向泰铢发起了猛烈进攻,各大交易所一片混乱,泰铢狂跌不止,交易商疯狂卖出泰铢。泰国政府动用了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150亿美元的国际贷款企图力挽狂澜。但这区区450亿美元的资金相对于天量级的国际游资来说,犹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7月2日,泰国政府由于再也无力与索罗斯抗衡,不得已改变了维系13年之久的货币联系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更是狂跌不止,7月24日,泰铢已跌至1美元兑32.63泰铢的历史最低水平。泰国政府被国际投机家一下子卷走了40亿美元,上自政要富豪,下至平民百姓,许多泰国人的腰包也被掏个精光。

    6.《证券分析》本杰明·格雷厄姆/戴维·多德

    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Graham)——被誉为证券分析之父、“华尔街院长

    。本杰明·格雷厄姆作为一代宗师,他的金融分析学说和思想在投资领域产生了极为巨大的震动,影响了几乎三代重要的投资者,如今活跃在华尔街的数十位上亿的投资管理人都自称为格雷厄姆的信徒,他享有“华尔街教父

    的美誉。

    《证券分析》被奉为华尔街的经典著作,一出版即震动了美国和华尔街的投资者,一时之间,该书成了金融界人士和投资界人士的必读书目。在该书中本杰明·格雷厄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自己先前的证券投资理论,系统地阐述了投资选股的秘诀——当价格低于内在价值时投资,并且相信市场趋势会回升;在深刻反省了华尔街股市由兴旺到崩溃的全过程后,本杰明·格雷厄姆号召广大投资者反对投机所带来的恶罪,极力主张投资者们的注意力不要放在市场行情上,而要把股票看做企业的份额,它的价值始终应和整个企业的价值相呼应;本书所阐述的计量分析方法和价值评估法使投资者减少了盲目,增加了更多的理性成分。

    本书自1934年问世后,在长达70年的时间里共发行了5版,计有百万册,充当了无数美国最杰出投资家的启蒙教程,加上本杰明·格雷厄姆与戴维·多德两人在华尔街创下的不朽业绩,使得《证券分析》一书成为最受人们关注的书籍,被誉为投资者的圣经。

    他(格雷厄姆)为选股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而在此之前,选股与赌博这门伪科学毫无差别。

    ——沃伦·巴菲特

    《证券分析》阐述了寻找“物美价廉

    的股票和债券的方法,这些方法在格雷厄姆去世20年后依然适用。

    《证券分析》是华尔街的经典,也是奠定格雷厄姆声誉的里程碑。

    ——格雷厄姆·格林

    1.固定价值类投资——债券投资

    在分析固定价值类投资时,格雷厄姆首先给出了固定价值类投资包括的证券种类:

    (1)优质普通债券和优先股。

    (2)优质附权证券,但其权利价值过小,可以忽略不计。

    (3)通过担保或优先权而占有优质高级证券地位的普通股。

    而在这里我们主要要探讨的是债券投资。因为债券是一种收益有限的投资工具。考虑的重点是避免损失,所以选择债券是一个否定的过程,要做的是排除和拒绝,而不是寻找和接受。

    一般来说,正确挑选债券的方法应该是:找到具体的,有说服力的安全性保障因素,能够支持为之在收益方面作出的牺牲。需要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之后作出判断。

    格雷厄姆给出了债券投资的4项原则,或许会对有志于债券投资的投资者有所帮助:

    (1)证券的安全性不是以特写留置权或者其他合同权利来衡量的,而是以证券发行人履行所有义务的能力来衡量的。

    (2)对于这种能力的考察,应该更考虑到在萧条期时的情况,而不是繁荣期。

    (3)非常高的利率并不能弥补安全性的不足。

    (4)挑选任何债券作为投资,都应该遵循排除性的原则,并且以法律规定的控制储蓄银行投资活动的具体量化指标来检验。

    要特别提醒投资者的是,最好不要将债券看做对某一资产(抵押品)的要求权,这样做对你的投资没有任何益处。比如当企业经营失败时,公司的资产价值也随之萎缩,很多资产除了设想的用途外几乎没有什么用。另外,债券持有人的法定权利在行使过程中会遇到困难,清算时也会遇到拖延及其他不良影响。因此将债券看做是对某一企业的要求权更为合适。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有无抵押或资产留置权无关紧要,关键是要购买健全企业的债务。如果你选择了收益率较低的抵押债券而不是收益率较高的信用债券,那就表明你对公司的实力信心不足,如果信心不足到了一定程度,就要考虑是否应该在这家企业的任何债券上投资了。

    或许是担心投资者仍然无法把握债券投资的选择,格雷厄姆又给出了如下投资原则:

    (1)即使是在正常时期看来已显得很高的安全边际,在持续不断的经济萧条期中也有可能变得不足。

    (2)中小型工业企业的稳定性具有先天性的不足,所以它们利用债券进行融资是不适宜的。

    (3)以安全性的代价来追求收益率最终往往是得不偿失的。如果他们发行的证券在质量上有欠缺,那么就必须提供足够多的获利可能来补偿投资者所承担风险。

    (4)投资者们的选择应该是宁缺毋滥,而不能将就妥协。宁可接受收益低下但安全性良好的债券,也不要被较高的利率引诱,而拿自己的本金冒风险。

    (5)有效的保险操作要求风险的分布尽可能均匀,以减小运气的影响程度,并让概率法则发挥最大作用。

    (6)投资者的作用不应该是因为承担风险而受益,相反,投资者的利益应该体现在通过付给别人保险费而获得免遭损失的保险。

    2.普通股投资理论——要点与原则

    格雷厄姆认为过往80年(在1964年之前)的普通股长期收益率总是可观的,耐心长期持有的投资者总是能获得成功,因此他发展了自己的一套关于普通股投资的理论。

    格雷厄姆关于普通股投资的理论要点包括3个方面:

    (1)普通股分析的有效性受到下面2个变化的侵害:有形因素的不稳定性和无形因素的主导性。

    (2)在过去(所谓新时代之前),投资于普通股之前必须考察3项标准:适当的和准时的股息回报率;稳定而充足的收益记录;足量的有形资产的保障。

    在新时代中,人们把注意力转向了收益变化的趋势,以往记录的重要性仅在于它指示了未来发展可能依循的方向。这种理论的具体内容是:普通股的价值取决于它的未来收益;好的股票肯定是高品质、高利润的投资;好的股票是那些收益呈现上升趋势的普通股。但是切记不能抹杀投资与投机之间的根本区别。

    (3)根据趋势判断未来的危险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收益递减和竞争加剧的法则最终会压平任何陡峭的增长曲线。同样,随着商业周期的潮起潮落,一些特殊的危险总是存在,收益曲线令人心动之时,或许经济正临悬崖。

    相应地,格雷厄姆也给出了普通股投资的投资原则如下:

    (1)价格是每项投资决策中必不可少的考察因素,只有当其所表现出的内在价值和所支付的价格相称时,一种证券才是具有吸引力的;因此,对价格因素的考察是所有投资决策的重要环节。不仅在购买证券的当时是这样,在随后的整个持有过程中也是如此。尽管投资者可以做好以获得收入和价值增值为目的无限期持有证券的准备,但是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当证券不再具有吸引力时,或者因为价格上升到了与价值严重脱节的水平,适时地将它出手是明智的。

    (2)未来收益不完全是由运气和有效的管理技能决定的,资本、经验、声誉、贸易合同以及其他所有构成过去的盈利能力的因素必定会对企业的未来形成相当大的影响。

    (3)新时代的一个特点是,投机的兴趣集中在那些过去达到投资等级的证券,这给所有金融界人士的思维带来了极大的混乱,而走出这种混乱状况是一个耗费时日的过程。

    让我们牢记格雷厄姆那句发人深省的话吧:“证券投资的变迁和灾难,虽然它们像地震一样是不可预测的,但留给我们的信念是:正确的投资原则一般产生正确的投资结果。

    3.对公司进行评估——基于盈利的投资

    格雷厄姆认为对股票的内在价值评估是困难的,但是好在我们可以通过评估一个公司来分析其股票的内在价值。

    (1)评估公司的收益利润。在研究公司的收益记录时,投资者应牢记:只有在得到对企业的定性调查的支持的前提下,量化的指标才有用,也就是说对企业性质的考察是确定盈利能力具有内在持久性必需环节。

    格雷厄姆提醒投资者,公司当期收益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程度要大于长期平均收益,这个事实构成了股票价格剧烈波动的主要原因。比如投资者在由于收益暂时缩减造成低价格时吸纳股票,并在异常繁荣促成股价膨胀时将股票抛出。

    竞争、管理规章、收益递减法则等等都是无限扩张力量的强大敌人,但是阻挡持续衰落趋势的一些因素的力量要弱得多。

    盈利的记录必须是跨越若干年份的,原因首先在于持续性和重复性的表现总要比昙花一现的表现更具说服力,其次较长一段时间的平均数可以吸收和中和商业周期对盈利的影响。

    不要迷信巨额的利润,因为巨额的利润往往是昙花一现的。

    (2)评估公司的平均收益。格雷厄姆认为在对一只股票进行谨慎估价时,平均收益必须成为一个判断的根据。除此之外,这种估价还应该得到任何可获得有关未来的指标的支持。从当期收益转移到平均收益必须跨越不少于5年的时期,最好达到7~10年。对于任何股票所采用的乘数必须设置一个适当的上限,以使得估价保持在谨慎估价的范围之内,大约16倍于平均收益是投资性购买普通股可以支付的最高价格。

    (3)评估公司的资本结构。对于任何企业来讲,最优的资本结构中应该包括高级证券,其规模应以能够被安全地发行以及能够被安全地当做投资品购买为准。当高级证券(债券、优先股、贷款等)的总量超过了作为投资品的购买规模后,其债务利息的上升和风险的加大使得这种资本结构安排失去了原有的优势。

    4.财务指标分析——价值投资分析

    格雷厄姆提出的资产分析方法,到现在仍在世界范畴内为价值投资者所推崇,其对于资产负债、损益等财务指标的分析便非常值得投资者学习。

    (1)资产负债表分析。不要过分看重资产负债表中的账面价值。老实说,资产负债表的账面价值几乎失去了它的全部意义,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在于:固定资产的价值如报表中所示通常和真实成本毫无关系;在更为常见的情况下,这些价值与资产出售可获得数字没有联系,也和与收益相称的数字不符。虚增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做法被抹杀这种资产价值以消灭折旧费用所替代。

    流动资产价值的确定。一般来说,流动资产价值可以看做清算价值的一个粗略指标,而评估清算价值的第一条法则就是:负债总是确定的,而资产的真实价值却令人怀疑。通常情况下,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的清算价值只有账面价值的70%,而存货价值能有50%就算不错了,特定的固定资产基本可以当废弃物处理,而公用性的建筑物的价值可以高于账面价值。至于无形资产对于破产的公司则没有任何理由乐观估计。

    巨额的银行债务是虚弱的信号。我们知道财务困难几乎总是伴随着即将到期的银行贷款或其他债务而出现的,换句话说,虚弱的财务状况很少仅仅是因为日常交易的应付账户而产生的。

    对一段时期内的资产负债表的比较。这部分证券分析涉及以下3个方面:核对报告的每股收益;判断公司盈亏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探索公司的资源和盈利能力之间的长期关系。

    (2)损益表分析。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内在价值分析的双重核查手段,而完全依赖其中一个检验标准的评判是不可靠的。

    仅仅关注损益账户将使得自己处在非常不利的境地:①耳闻目睹的是一系列和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毫无关系的新概念;②完全依赖于收益标准使得评判标准不可靠;③损益表变化的速度和剧烈程度超过了资产负债表,夸大的不稳定性被引入了股票的价值和价格中形成无效的价格;④损益表本身具有的误导性的科目使得得出错误的结论的可能性加大。

    此外,投资者还应掌握一些常见的财务作假手段:①“净利润

    和“经营现金流

    的差额越来越大。②应收账周转日延长。这说明应收账的增长速度要快于销售增长。这可能是所谓“渠道流滑

    ——把库存转移到客户那里。③库存周转日延长。显示销售低于预期。④其他当前资产/销售额比增加。⑤折旧/固定资产原值比减少,可能显示管理层减少了折旧计提,虚报或少报摊销额和其他准备费用。⑥总资产高速增长。一些公司通过不断扩张来掩盖内在收益率不高的现实。

    (3)折旧和类似费用分析。对于一个损益账户的折旧处理,可以问以下3个问题:①这里的收益额是否已经扣除了摊销费用?②从标准的会计原则判断,所摊销的比例是否合理?③使用这些摊销比例的成本或基数,是否合理反映了这些资产对投资者而言公平的价值?

    在计算资本利息倍数或固定费用覆盖倍数时需要把折旧考虑进去的,可以根据公司以往的折旧准备和资本支出之间的差额来衡量公司的折旧是否充足,低估这种费用比完全忽略这些费用并承认事实更具危险性。

    通过一次性地将资产大幅减值,一家公司可以大幅度提高他的股票盈利能力,从而提高他的股票价格,而这种高股票价格建立的基础是低资产价值、高ROE(净资产收益率),这是通过会计变化得来的,资产负债表会揭示这些估价的不合理性。

    总之,折旧和摊销的费用应该与正常和合理的企业实际运营情况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