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遇见幸福的自己 人生需要放下的66个理由 > 第一篇 在平凡的生活中遇见幸福的自己(二)
    1,闭紧嘴巴,少说多做

    有时候遇到困难,多说无益。因为不是所有人都了解情况,也不是所有是非都能说明清楚。这个时候,只有闭紧嘴巴,多做事,少说话,只要有精神,有力量,是对的,就一直做下去,必定会有转机。

    2,咬紧牙根,奋斗向前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对困境,别人能给予的帮忙有限,主要的还是靠自己。汉朝司马迁受腐刑之辱,却咬紧牙根完成《史记》;隋朝静琬大师为保存法宝,咬紧牙根雕刻《房山石经》,留下了世界上最大一部石书。古来大德圣贤成就的背后,无不来自一股对理想的坚持。咬紧牙根,就能激发潜能,增加力量,勇往向前。

    3,把紧心关,不失正念

    随着物质的进步和丰富,人类面临人性挑战。有些人遇到困境就出卖人格,出卖理想;也有些人积欠巨债,自杀了事,大好年华毁于一旦。其实困境不可怕,即使事业失败,只要把紧心关,如禅门所云“提起正念,照顾所缘”,不失去立场正念、人格道德,必定有拨云见日的时候。

    4,踏紧泥土,免堕虚无

    佛教有“空中楼阁”的譬喻,意指好高骛远,不从基础力行,是无法成就的。有一些人不重视当下勤修福慧资粮、广结善缘,却冀望遥不可及的净土。踩在虚无缥缈间,这是很不实在的。唯有脚踏实地,把握当下,才能避免空谈。

    5,握紧拳头,战胜横逆

    人遭逢挫折、失意、困厄时,内心容易茫然无助,失去自信而退缩在自我的世界里。逆境、不顺是一时的,靠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能够做得到,自我健全,充实自己,摆脱厄运。

    6,盯紧目标,圆满完成

    目标就是方向、方针。国家要有施政方针,企业要有业绩目标,就是菩萨修行也有五十二个阶位作为修道目标。没有目标,容易迷失方向,即使身处困境也要有计划,朝着目标前进不懈,必定有完成的时候。

    我们必须清楚,困境不完全等同于绝境,勇敢面对才能想出解决办法,逃避困境是躲不过困境。石崖里的小花,突破困境,所以婀娜多姿;湍流中的鱼儿,逆流向上,展现勃勃生机。作为人,亦应开阔心胸,自我突破,不被困境的枷锁束缚,才能茁壮成长。

    面对不期而遇的失败,你需要放下挫折

    ◎抗挫折力差的人难成大器

    1989年,日本松下公司公开招聘管理人员,一位名叫福田三郎的青年参加了

    应试。考试结果公布了,福田名落孙山。得到这一消息后,福田深感绝望,顿起轻生之念,幸亏抢救及时,他自杀未遂。此时公司派人送来通知,原来福田被录取了,他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二,因当时计算机出了故障,所以统计时出了差错。然而,当松下公司得知福田因未被录用而自杀时又决定将他解聘。其理由是,参加招聘考试本身就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录取,一种是不录取,应试者心理上要有这两种准备。连不被录取这样小小的挫折都承受不起的人,又怎么能在今后艰苦曲折的奋斗之路上建功立业呢?

    挫折,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失败或者“碰钉子”,极少有人能与其擦肩而过,躲过“她”的“垂青”与“爱恋”。可以说,挫折是生命历程中的点缀。一个人的生活目标越高,越是好强上进,就越容易敏锐地感受到挫折。没有谁会渴望受苦遭难,不希望自己的人生顺达幸运,不要遭受哪怕是那么一丁点儿的挫折。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并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人生的旅途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平坦顺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失败、挫折,甚至是打击,随时都可能降临。

    挫折除了不可避免性,对人造成的影响具有激励和消极两重性。

    以利来说,挫折能引导一个人产生创造性的变迁,即增强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引导人们以更好的方法满足需要。英国著名科学家威廉·汤姆逊曾说:“两个字最能代表我50年内在科学进步上的奋斗,那就是‘挫折’。”可见,挫折成就了他的事业。

    以弊来说:首先,挫折会造成心理上的伤痕,在情绪上可能造成如下反应。

    攻击:有直接攻击与转向攻击,藉此发泄愤怒的情绪。自信者多倾向直接攻击。自卑者常把攻击转向自己,或迁怒于别人。

    不安:多次挫折后,自信的人也会慢慢失去自信心,出现焦虑忧郁的心境。

    冷漠:情绪长期受压抑,会对工作对生活失去热心,采取冷漠态度。

    退化:常常遭受挫折的人会退化,即往往会出现孩子似的无理智的行为。

    其次,挫折会造成行为上的偏差。常见的有:

    合理化:自己安慰自己,就象狐狸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是酸的一样,给自己找个宽谅失败的理由,以便心安理得,鲁迅笔下的阿Q就深得此法。

    逃避:逃向幻想世界。

    压抑:把可能引起挫折的想法、感情压抑住,使之变成潜意识。

    反向:为避免“不

    好的动机”的暴露,而采取与动机相反的行为,如过分的亲切与屈从。背后可能隐藏着憎恶与反抗的动机。

    再有,挫折会造成一个人成长环节上的缺陷:

    停滞:发展到某个阶段即不再前进等。

    改向:在遇到挫折之后改变理想方向,有的会自暴自弃,甚至堕落犯罪。

    畸形:生活中常见一些怪癖的人,他们畸形的原因往往是挫折所致,如因直言遭到打击而变得格外慎重和胆小等。

    恶习:这与挫折也很有关系。如有的人挨了打骂,于是也用同样的办法来对付别人,正所谓“以恶抗恶”。它一旦成为积刁和心理倾向,就会影响自己的发展和人格。

    人生从它自身的逻辑出发,要求人们增强生活的勇气,来战胜挫折,并放下挫折。为了帮助人们摆脱受挫后的消极心理,下面介绍几种简单有效的心理应对策略。

    1.优势比较法

    优势比较法就是当你受挫后,尽量去想那些比自己受挫更大、困难更多、处境更差的人。通过挫折程度比较,将自己的失控情绪逐步转化为平心静气。然后,再找出自己的优势,强化优势感,从而扩大挫折的承受能力。挫折同样蕴含着力量,处理好挫折也能激发潜能。

    挫折承受力的高低,首先取决于身体健康条件。其次取决于往昔的经验与学习。对挫折的知觉判断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知觉判断越符合客观情况,越能增强自信心,不为一时的挫折所征服,也就越能提高挫折容忍力。

    2.确定目标法

    挫折毁灭了自己既有的目标,所以,遇到挫折后就要重新寻找一个方向,确立更切合实际的新目标。目标的重新确立,需要分析思考,这是一个将消极心理转向理智思索的过程。目标一旦确立,犹如心中燃起了一盏明灯。确定目标法既可抑制和阻止不符合目标的心理和行动,又可以激发和推动人们去从事达到目标所必须的行动,给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

    3.奋起拼搏法

    在挫折面前,我们的最佳出路是奋起拼搏。只要我们奋起拼搏,百折不挠,挫折就会变成前进的垫脚石,被牢牢地踩在脚下。鲍狄埃说得好:“力量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挫折面前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才是命运的主人。

    面对葛朗台式的节俭,你需要放下吝啬

    ◎吝啬也是一种病

    刘大妈和老伴均是退休教师,每个月能够领取几千块的退休金。按理说,生活应该算是很有保障了吧

    ,而且老两口的身体也很硬朗,正是退了休享福的时候,可是刘大妈很是吝啬!她女儿怎么开导也不行!她的存款放到哪里,连她老伴儿都不知道,留点私房钱东藏西藏,藏到最后自己都找不着了,着急上火的。家里所有的破烂东西都不舍得扔,再大的屋子也堆得满满的!把好衣服留起来先穿旧的,新买的吃的放到冰箱里先吃陈的,等陈的吃完了吧,新的也成陈的了。听说食用油要涨价就去超市买好多存家里放着……

    葛朗台式的节俭和苛待自己也是一种病,是为吝啬病。法国著名的人文主义作家蒙田曾在文章里抨击过吝啬病。他说:“我存钱只是为了买些什么,为了快乐……我庆幸自己到了该吝啬的年龄却能改邪归正,摆脱了人类最可笑的病症。”

    谈及吝啬,我们就得先说说自私。因为吝啬是一种极端自私的表现。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是一种极端利己的心理,自私心理具有隐藏性,无意识性和深层性。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程度的自私心理,当个人的需求脱离社会规范,人就可能倾向于自私。人如果对这种心理不加以控制,让其极端化,自私就会变成吝啬。

    吝啬之人,对于金钱的任何支出都会有一种近于生理性质的痛苦,这几乎是他们的一种本能。他们的银行卡里就算再有钱,也很难控制这种本能。其实他们的财富越多,支出的机会也就越多,这样他们就会越发地感到痛苦。他们过多地计较个人得失,遇到什么事情都担心自己吃亏;他们很少关心别人,对人比较冷漠,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忽视别人的想法;他们还过于看重财富与利益,为了财富与利益,他们甚至会六亲不认。

    通常情况下,吝啬的形成与环境影响和人格形成不良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外界因素来看,由于各种原因,人们的社会资源占有具有一定的差别性,贫富关系因社会竞争的变化而常常变化。社会财富占有的不确定,使得一些人产生对现实的焦虑心理,于是,人们建立起一种很强大的心理防御机制,尤其在意既得利益而对其他人漠不关心。再有,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诚信现象,使人们对他人抱有强烈的戒备心理。他们把对少数人的不满推及全社会,以偏概全,以为人人都是欺诈之徒。对他人不再抱有同情之心,怕自找麻烦。此外,社会风气也是重要因素。社会风气好,大家就容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让利他主义深入人心,社会的吝啬心理状况就会好得多。如果社会分配不公,尔虞我诈,大家就容易变得自私自利,斤斤计较,成为滋生病态吝啬心理的温床。

    从个人主观方面说,首先,吝啬是一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些人过高地估计现实生活中的风险,却过于低估自己的能力和实力,为了应付各种焦虑,就建立起自我防御机制。冷漠、吝啬和无责任感就是这种机制的表现。再有,吝啬是个体早期人际关系的产物,吝啬的人从小很少甚至从未从父母那里得到过爱和关怀,他们也就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他们与父母进行感情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很难对他人的艰难处境引起心理共鸣。他们看到需要资助或帮助的人,往往会觉得不关自己的事,而心安理得地把责任推给他人。此外,个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吝啬之人往往自私、冷漠,对社会,他人乃至亲属不负责任,或者只站在狭隘立场上看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俄罗斯明斯克市著名心理医生斯普鲁托夫斯基,经多年调查研究发现,财迷心窍的人和吝啬鬼易得多种疾病。他认为,对金钱的贪婪和刻意追求,整天害怕失去钱财的忧虑,是一种精神折磨。他通过60道测试题,在240位病人的答卷中发现,他们绝大多数在生病之前,都把金钱看得过重,甚至贪得无厌,不择手段。而用钱却省而又省,恨不得把一个铜板当两个花。财迷导致失眠,心跳加速,睡眠不足,从而诱发心肌梗死、中风、高血压等。吝啬之人患这类病的几率比正常人高3~7倍。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斯普鲁托夫斯基的速测表,这个速测表可以验证你是否属于贪财吝啬的人。请诚实回答以下4个问题:

    1.如果你偶然捡到了钱或者中了奖,或者轻松地赚到一笔钱,你会把这笔钱存起来以防万一吗?

    2.看电视竞猜节目时,你是不是经常计算奖金数目。如果你拥有这些钱,你舍得花掉吗?

    3.你在商店里看中了某种东西,尽管你买得起,但因要价高了点,还是不愿掏腰包。等你回家后,却又扼腕叹息?

    4.你是不是经常后悔以往花的冤枉钱。你一次又一次地合算,如果这些钱留到现在,用途也许更大。

    如果你对上述4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你就该适当放下吝啬,经营一下健康了。

    一个人只有放下吝啬心理,才能像蒙田那样,无心理障碍地用手中的财富,去旅游、交友、购物、休闲,去买可能买到的快乐,如此一来,幸福也就来敲门了。那么,如何才能放下吝啬呢?我们不妨从精神上思考,领悟吝啬的错误做起。

    首先,人活在世上,固然离不开金钱,但也离不开亲情、友情和爱情。自私冷漠只会割断和亲人的关

    系,害自己落得个茕茕孑立的下场。帮助和关心是相互的,人人都会遇到困境需要帮助。我们要学会付出和给予,才能在内心收获一份宁静。

    其次,把关注度从个人转移到他人身上,培养能够陶冶情操的兴趣爱好,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保有一份乐观的心态,加强邻里之间的沟通,与人互相理解,相互关心,试着去包容和接纳!

    再有,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就算得到再多也很难满足,扪心自问:“我想要得究竟是什么呢?金钱、权力、地位、不老的容颜,永恒的童话,最美丽的谎言?得到多少我会在内心感觉得到满足?”事实上,只有学会给予,帮助他人,那么轻易而又真实地证明自己的存在时,收获一份敬意和尊敬我们才会满足!

    面对尘世的种种诱惑,你需要放下贪欲

    ◎人不能被诱惑奴役和异化

    宋朝有一位老先生,他在朝做官等于现在的部级首长,因年事已高告老还乡,积攒了很多金银,家里骡马成群,田地成垄,妻妾成群,活得很是滋润。但就是怕死,于是就到处烧香拜佛,求仙问道,寻求长生不老之法。

    一天,他听说离家不远的寺庙里,有位修道的高僧年已近古稀,鹤发童颜。于是派人将他请来。高僧说:“你名誉地位,钱财富贵都有了而且也算高寿了,你应该满足了。修道是很艰难困苦的事情。”但老先生为了活得更长寿富贵,非要拜师修道。高僧只好说:“你要修道的话,需要先离开声色犬马。”老先生闻此便吩咐下人将高僧送走。送走高僧后,家人问老先生:“你不是要求长生不老吗?好不容易请来高僧,却为何又把他送走?”老先生说:“人活一辈子,除了吃喝玩乐之外,还有什么好玩的?叫我放下这些去修道,那又何必长寿呢?”于是,照旧他的日常生活,声色犬马,没过多长时间,他就抛下万贯家财死了!

    高僧闻讯后,凝重地说:“当人们面对名利、美色、声乐的时候,如果任由其诱惑,则天不舍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诱惑的牢笼之内,徒劳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粉身碎骨,甚至一命呜呼!”

    人在尘世,五颜六色,流光溢彩,风暖花香,目眩头晕。可以这么说,诱惑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人处于形形色色的诱惑包围之中:名利的诱惑、金钱的诱惑、声色的诱惑、美味的诱惑、锦衣的诱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凡此种种,都能勾起人浮想联翩,激发人的欲望,令人心智迷乱,欲得之而后快。

    在诱惑面前,人们可以因难以

    割舍的情怀而肆意接受,也可以选择用一颗放下之心,理智地拒绝。毋庸置疑,尘世的种种诱惑,容易诱导意志不坚定的人踏入歧途。面对诱惑,君子可能变成小人,忠良可能变为奸佞,坚定的革命者可能变为贪图小利的可怜虫。然而,凡事须辩证地对待,面对诱惑,人不能被它奴役和异化。通俗地说,人可以被诱惑包围,但绝不可以被诱惑湮没,否则,便失去了自身的主体性,没有资格再称作人。

    如果一个人追求钱财、色欲、名利、享受,执著迷惘,难解难分,不知适可而止,就像无知的孩童贪图粘在刀锋上的蜜糖,不惜用舌头去舔刀刃,以至于让刀刃割伤了舌头。如果一个人不知分寸地过分追逐之,终必会使自己自身陨灭。然而,世界上就有那么一些人,有一得一,样样都要,功名富贵不想丢;钱财越多越满足;妻妾美女不可少;吃喝玩乐花样多,无所不要,最后还要成仙成佛长生不老!可惜世界上哪有这样多的好事被一个人独享!

    面对诱惑,关键在于既应该有所取又应该有所舍,既应该有所投入又应该有所自持,既应该有所热忱又应该有所节制,从而能在诱惑的笼罩之下,保持头脑上的清醒,心态上的平衡,行为上的规范。

    1.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克制自己的欲望

    不要因争名逐利而丧身,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顺应自然,知足知止。要知道“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道理,物极必反,过分的爱惜会导致极大的耗费,过多的敛取必定导致重大的损失,盛极而衰是已被历史证明了的。所以,在名与利、得与失上,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智的选择,只有这样,才可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你的生命、名声、利益才可以长久。

    2.保持心态上的平衡,明白舍是得的前提

    相传古代,有一个人家里老鼠成灾,主人就找了一只猫回来捕鼠。这只猫很会捕鼠,但是也咬鸡。一段时间后,主人家的老鼠没有了,同时鸡也差点儿被咬死了。于是,儿子对父亲说:“我们为什么还要留着一只专爱咬鸡的猫在家呢?”父亲告诉儿子说:“这里面有这样一个道理,老鼠不但偷吃我们的粮食,而且还咬坏我们的衣服,如此横行下去,我们就会挨饿受冻;没有了鸡,我们只是暂时吃不上鸡罢了,但是比较一下,这和挨饿受冻又差着一大截,我们为什么要赶走猫呢?

    一个人要想生活得不挨饿受冻,就得养猫舍鸡,付出代价才能有回报,正所谓“要想取之,必先予之”。然而,世人常常只想取之

    ,不想予之,只想得到,不想放弃,贪得无厌,最后的结果是失去更多。很多时候,放弃是得到的前提。

    3.保持行为上的规范,以不贪为宝作准绳

    在得到与放下之间,不少人更喜欢得到:得到尊敬、得到利益、得到荣誉、得到地位……谁不希望事业更成功、生活更富足呢?问题是,我们不能把目光紧紧盯着得到什么以及如何得到上,从而忽略与“得到”唇齿相依的“放下”。

    范蠡、文种帮着越王勾践复国雪耻灭了吴国,范蠡功成身退,做买卖去了。他曾劝文种离开,可文种还是贪恋于功名,不听范蠡之言,不懂得放下,最后被勾践杀害。古代官场黑暗,人人自危,功成身退,只是寻求自保而已,不足为训。但“不贪为宝”这话却是至理名言。不贪包括不贪权、不贪财、不贪色等。纵观当今一些步入人生险滩的贪官们,大多贪权、贪财、贪色,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凡事都有一个度和量,过分追求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往往会适得其反,失去自己原本拥有的东西。该得则得,该放就放,一张一弛乃人生的大智慧。

    面对恶者自毁的悲催,你需要放下邪念

    ◎木鱼与钢刀

    通义禅师在化缘归来的路上,遇到一个拦路抢劫的歹人,歹人手持钢刀说:“把所有的钱财留下,留你一命不死。”通义禅师不慌不忙地从怀里掏出一个吃饭的碗和一个化缘的木鱼,微笑着说:“就这些,看对你有没有用处。”“我要个破碗和木鱼干什么?我又不是和尚!”歹人怒号道。通义禅师依然心平气和地说:“我知道你不是和尚,可我就只有这些东西呀。”听到这里,歹人也真地消了火气,不屑地说:“你这个可怜的穷和尚!”

    通义禅师用手一指说,“你看看那名山大川、古刹新宇、清风明月,全是我的,怎么说我穷呢?”歹人也不示弱,比画一下手中的钢刀说:“你拿着木鱼化缘千家,不如我手持钢刀拦劫一人。”“这么说,你家肯定富贵有余、楼瓦雪亮了?”通义禅师问那歹人。歹人马上拉下脸来,哭丧着脸说:“若是那样,我就发了!”

    “我看你永远发不了!”通义禅师接着说,“你见过因抢劫而成为富贵人家的吗?”歹人马上垂头丧气地说:“那倒没见过。”“你手里的钢刀不如我怀里的木鱼,你心中的邪念更不如我心中的善良。”通义禅师语重心长地说,“古今中外,善者留名,恶者自毁,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啊!”歹人听到这里,还真被说服了,他放下钢刀,跟着禅师上

    山了。

    曾子的母亲去世时,因为家贫,曾子找不到一条布可以把母亲从头到脚完全覆盖起来。有人建议:把布斜过来,不就可以遮盖全身了吗?曾子说:“不行,宁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余。”这里的“斜”,同“邪”,就是不正。一个人的人生观,是正是邪,关系重大。

    纯正、善良是人世和生命、欢乐和福祉的通行证,邪恶则是性命和心灵的断魂刀。古人云:“心在地狱缘于恶念”。一个人如果经常心怀恶念,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甚至违法乱纪,犯下罪过,就会成为惊弓之鸟,惶惶不安,天天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岂有幸福和快乐可言?因此,为了他人,也为了自己的幸福和快乐,一定要放下邪念。

    1.为人处事奉行8种正法

    星云大师说佛教里讲“八正道”,教人要奉行8种正法。它们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人们如果能够奉行正道,那么就会走出邪道,放下邪念,迈向幸福和快乐的人生之旅。

    佛教里的“八正道”分别是: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1)正见。即正确的见解与观念。正见是修行的导师,就好比是行路需要眼目,航海需要罗盘。正见还如同一部照相机,拍照时必须调好光圈、景深,画面才能清晰美丽而不走样。

    (2)正思。正思就是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远离邪妄贪欲,作真理智慧的思量分别。

    (3)正语。即远离一切不慎之语、诽谤之语、傲慢之语、辱骂之语、刻薄之语、花言巧语和虚妄不实之语。

    (4)正业。即行为举止正当,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偷盗、邪淫等一切邪妄。

    (5)正命。即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的正当方式。

    (6)正勤。正勤就是正精进。精是不杂,进是不退,亦即朝真理的目标勇猛迈进。

    (7)正念。就是清净的意念,即不生邪念,持正法。

    (8)正定。即以正确的禅定集中意志和精神,使散乱的身心注心一境。

    2.对身体的姿势了了分明

    当你在走路的时候,心中了了分明:“我在行走”。当你在站立的时候,心中了了分明:“我在站着”。当你在坐着的时候,心中了了分明:“我在坐着”。当你躺卧的时候,心中了了分明:“我在躺卧”。无论身体处于何种姿势,你对自己的身体姿势,都了了分明。这个练习是以正念去观察身体的姿势,修行者不仅可以在坐禅时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