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说话的艺术 > 第十八章 其他
    说话要避开“我”字

    《福布斯》杂志上曾登过一篇“良好人际关系的一剂药方”的文章,其中有几点值得借鉴:

    语言中最重要的5个字是:“我以你为荣!”

    语言中最重要的4个字是:“您怎么看?”

    语言中最重要的3个字是:“麻烦您!”

    语言中最重要的2个字是:“谢谢!”

    语言中最重要的1个字是:“你!”

    那么,语言中最次要的一个字是什么呢?是“我”。

    亨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厌烦的行为时说:“一个满嘴‘我’的人,一个独占‘我’字,随时随地说‘我’的人,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字讲得太多并过分强调,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我的印象,这会在对方与你之间筑起一道防线,形成障碍,影响别人对你的认同。

    因此,会说话的人,在语言传播中,总会避开“我”字,而用“我们”开头。

    有人曾经作过调查,看看人们每天最常用的是哪一个字,那就是“我”字。为什么人们对“我”字特别关心呢?就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喜欢被人称赞,也喜爱称赞自己。因此,你若想得到你所希望得到的,就要避免与对方争高低,而要维护他人的自尊心。为了使对方的面子不受伤害,我们办事千万不要常把“我”字挂在嘴上,别说“我公司”,而说“我们的公司”。

    1少说“我”多说“你”

    说话好像驾驭汽车,应随时注意交通标志,也就是要随时注意听者的态度与反应。如果红灯已经亮了仍然向前开,闯祸就是必然了。无聊的人是把拳头往自己嘴里塞的人,也是“我”字的专卖者。

    人们最感兴趣的就是谈论自己的事情,而对于那些与自己毫无相关的事情,众多的人觉得索然无味,对于你含有最大兴趣的事情,常常不仅很难引起别人的同情,而且还觉得好笑。年轻的母亲会热情地对人说:“我们的宝宝会叫‘妈妈’了。”她这时的心情是高兴的,可是旁人听了会和她一样地高兴吗?不一定。谁家的孩子不会叫妈妈呢?你可不要为此而大惊小怪!这是正常的事情,如果不会叫妈妈的孩子才是怪事呢。所以,你看来是充满了喜悦,别人不一定有同感,这是人之常情。

    竭力忘记你自己,不要总是谈你个人的事情,你的孩子,你的生活。人人喜欢的是自己最熟知的事情,那么,在交际上你就可以明白别人的弱点,而尽量去引导别人说他自己的

    事情,这是使对方高兴最好的方法。你以充满同情和热诚的心去听他叙述,你一定会给对方以最佳的印象,并且对方会热情欢迎你,热情接待你。

    2把“我的”变为“我们的”

    说话时,把“我的”变为“我们的”,可以巧妙拉近双方距离,使对方更容易接受你和你的话。

    如果你在说话中,不管听者的情绪或反应如何,只是一个劲地提到我如何如何,那么必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如果改变一下,把“我的”改为“我们的”,这对你并不会有任何损失,只会获得对方的好感,使你同别人的友谊进一步地加深。

    我们经常看到记者这样采访:“请问我们这项工作……”或者“请问我们厂……”经常发现演讲者使用“我们是否应该这样”、“让我们……”等表达方式。这样说话能使你觉得和对方的距离接近,听来和缓亲切。因为“我们”这个词,也就是要表现“你也参与其中”的意思,所以会令对方心中产生一种参与意识。

    如果说“你们必须深入了解这个问题”,便拉开了听众与演讲者的距离,使听众无法与你产生共鸣。倘若改为“我们最好再作更深一层的讨论”就会缩短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气氛立刻活跃起来,达到共鸣的效果。

    你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地域不同、文化背景各异的情况下,语言沟通困难时,偶尔说一说“我不明白”、“我不太清楚”、“我没有理解您的意思”、“请再说一遍”之类的语言,会使对方觉得你富有人情味,真诚可亲,从而愿意与你合作。相反,趾高气扬,高谈阔论,锋芒毕露,咄咄逼人,很容易挫伤别人的自尊心,引起人家的反感,以致筑起防范的城墙,从而导致自己的被动。

    谦逊比精明逞强更能获得人们的帮助,细声小语有时反比伶牙俐齿更易取得成功。大丈夫隐藏在自己的舌头后面。

    有一次,一位外国人去旁听一位美国加州大学著名教授的演讲。课上他提出他做的老鼠实验的结果。此时,有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提出了他的看法,并问这位教授假如用另一种方法来做,实验结果将会如何。所有的听众全都看着这位教授,等着看他如何回答这个他根本就不可能做过的实验。结果,这位教授却不慌不忙,直截了当地说:“我没做过这个实验,我不知道。”

    当教授说完“我不知道”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心理学家邦雅曼·埃维特曾指出,平时动不动就说“我知道”的,不善于同他人交往,也不受人喜

    欢;而敢于说“我不知道”的人,显示的则是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精神。埃维特还说,如果我们承认对某个问题需要思索或老实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那么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会大大的改善。

    这就是他竭力提倡的态度,人们可以从中得到益处。

    人们不喜欢摆出一副不懂装懂的姿态,殊不知这样反倒给人一种有效的表现自我的方式,因为坦率本身就会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会让人觉得你很诚实而对你产生依赖感。

    与人交谈时,什么都可以谈,但是,在浩渺无边到处都可以航行的谈话题材的大海洋里面,也有一些小小的礁石,要留心地避免它。对于你所不知道的事情,冒充内行,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不老实行为。你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做一个百科全书,即使是一个最有学问的人,也不可能无所不知。所以,坦白承认你对于某些事情的无知、不知道,这绝不是一种耻辱,相反的,这使别人认为你的谈话有值得参考的价值,没有吹牛,没有浮夸,没有虚伪。

    1忌好为人师

    在生活中常可以遇到一类好为人师的人。他们总喜欢指出人家这做得不合适了,那做得欠火候了,似乎他什么都在行,对什么都可以说出个道理来。这种自负,恰好是自卑心理的曲折表现。他们所以摆出一副“万事通”的面孔来,就是唯恐被人看不起。他们炫耀自己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更使他们捉襟见肘,遭人厌恶。道理很简单,你不相信别人有办好事情的能力,别人也不会把你的能力放在眼里。

    伟国大学毕业时分配去教书。有次一位学生拿着一道题目问一个老教师,正在老教师思考时,伟国为了表现自己年轻聪明、反应快,拿过题目就说:“这还不简单,怎么这样的题都做不出来呢?”结果当他做下去时,才发现自己也做不出来,搞得十分狼狈。

    这件事使伟国深刻认识到,谦虚才能学习更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懂得的一切都没有什么了不起,更不要好为人师了。

    一个人有本事是件值得佩服的事,如果再能用谦虚的美德来装饰,那就简直值得敬佩了。

    生活中有许多人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博学多才,经验丰富,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而且若不能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别人或教诲别人,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心中颇难受。因为不对人指指点点,自我的“博学”、“经验”又怎么显现于人们面前呢?又怎么赢得其他人的赞美和敬佩呢?

    知识无穷无尽

    ,一个人所知再多也不可能穷尽。某一方面你可以为人师,到另一方面你就只能做学生。因此,“好为人师者”首先不能“好”,要既能当老师,也要能当学生。同时,即使你在一方面能够“为人师”,也要看人家愿不愿意学。人家要是“厌学”,根本不愿受到你的教诲,那又何必聒噪不休、制造噪音呢?经验在人的肚子里是不会变质的,对能接受的人可以施教,对不能接受的人就可以不说。收敛自己的性情,保持沉稳的风度,自然而然会受到人们的崇敬。

    2大胆地说“我不知道”

    在一个著名烹调师的妻子举行的一次晚宴上,布朗先生在和女主人以及另一位男宾交谈时,发现女主人的神情不那么自然。

    忽然,女主人指着桌子上一个黑色金属用具——看上去像一种电动烤肉铁架——说道:“这种特别的工具是用来做‘热吃干酪’的,你们知道‘热吃干酪’是怎么回事吗?”

    布朗先生刚想说知道,那位男宾叫了起来:“是吗,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热吃干酪’?是牛排的一种新吃法吗?”

    听到这些话,女主人露出了微笑。她向客人作了详细介绍,而且渐渐地变得喜笑颜开了。

    听完这些,布朗先生才恍然大悟,原来“热吃干酪”并不像自己所想的是一种什么奶酪三明治,而是干酪火锅的一种吃法。这一课使布朗先生受益匪浅:不但弄清了一件原以为知道的事情的本来面目,更重要的是,布朗先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一个主要缺点,那就是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

    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与人交往,不但显示了你的谦逊,而且你确实也能学到不少东西。大部分人都有一种“好为人师”的心理需求,他们会欢迎你这位“学生”的。

    告诉孩子“你真棒”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现在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心里有些错位,不是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孩子的优点,而是用挑剔的眼光找孩子的毛病。最可怕的是用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去比较自己的孩子的短处,越比较越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其实,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没必要总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应该祝贺他,这就是父母对自己孩子的赏识。

    盲目的比较,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

    ,使你的孩子失去自信。孩子会错误地认为,他的“灾难”是他的伙伴带来的,他不但不会产生向伙伴学习的愿望,反而结下仇恨,在他今后的生活中,将拒绝向别人学习。

    1孩子心中的父母形象

    几年前,上海“母亲素质大调查”调研活动曾遇到这样的情况:一边是母亲盼子成才的沉甸甸的爱,一边却是孩子对这份母爱的排斥和抗拒。

    这个以近千名学生为对象的调查,结果令母亲们大吃一惊。认为母亲缺乏魅力、语言粗俗、思想平庸的占315%;认为母亲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的占758%;希望母亲改变教育方式,和他们多交朋友的占802%;要求母亲尊重个人爱好,给予独立成长空间的占802%;而另一方面,仅有37%的学生能接受母亲现行的教育方式,认为母亲能令自己敬佩、仰慕的仅占接受调查者总数的7%。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心目中理想的母亲形象,远远超过传统的“慈母形象”。他们理想的“现代母亲”可以概括为五个一点:懂一点电脑,化一点淡妆,少一点说教,露出一点微笑,多给一点空间,有气质,爱学习,像个朋友一样。

    孩子们的要求并不过分。时代在变,孩子在变,孩子衡量父母的尺子也在变。

    2肯定孩子的成绩

    责骂,在父母看来是平常的小事,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父母责骂不休,便是自己的“世界末日”。孩子的成长需要肯定,肯定是孩子生命中的阳光。

    许多父母总是认为,严格要求就要靠责骂,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进步,其实不然。两位心理学家曾经作过一次心理测验:把孩子分成A、B两个组,分别让他们回答同样的问题。过了3天,再度去那所学校,告诉A组的同学说:“你们上次成绩很差!怎么行呢?这次必须反败为胜才行!”

    结果,原本成绩相当的两组,得到肯定和夸奖的一组,第二次测试成绩很好;受到责怪后再考的那一组,成绩很不理想。

    有的父母虽然明白了“责骂孩子不好,肯定和夸奖才会使孩子变得更好”的道理,可是自己却做不到。眼看孩子不用功学习,甚至捣乱,不骂他反而夸他,这的确很难做到,此刻最重要的是,必须充分地理解孩子,相信孩子。

    3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

    与孩子交流时,成人爱的目光胜过语言。

    93岁高龄的日本小儿科医生内藤寿七郎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爱哭闹的孩子只要一见到内藤博

    士就会停止哭泣。

    有一天,一位妈妈带着2岁男孩前来找内藤先生看病。妈妈说,1升装的牛奶,这孩子一口气就能喝光。因为喝牛奶超量患了牛奶癣,皮肤刺痒睡不着觉,举止焦躁不安。内藤不慌不忙地将白大褂脱下,然后跪在那个男孩面前,看着对方的眼睛。

    “你喜欢喝牛奶吗?”内藤温和地问道。

    男孩点点头。

    内藤仍然目不转睛地看着他说:“如果不让你喝你特别喜欢的牛奶,你能忍得住吗?”

    男孩显出一副烦躁和不满的神色,并且把脸扭向一边。

    内藤并不气馁。他跟着转到孩子面前蹲下身子说:“你可以不喝牛奶的,是吗?”不管男孩怎样不耐烦和拒绝回答,内藤的目光一直充满着信赖,口气也十分诚恳。

    终于,男孩轻轻地点了点头。

    奇迹发生了。男孩回家后不喝牛奶了,湿疹症状很快消失。1年半以后,他的母亲认为可以少喝点儿牛奶了,可男孩说:“大夫说能喝我才喝。”母亲只好请内藤来帮忙。

    这一次,内藤仍然是看着男孩的眼睛,微笑着说:“你现在可以放心地喝牛奶了。”从那天起,男孩真的又开始喝牛奶了。

    内藤通过这件事总结出:哪怕是才两岁的孩子,只要他明白了道理,就能控制自己。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爱的目光足够吗?”这个口号提出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现在听起来仍然觉得十分亲切。

    因为,今天的孩子是那么渴望爱的目光!假如你的孩子变得烦躁不安,你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孩子缺少了爱的目光?假如你的孩子变得孤独寡言,你是不是扪心自问,对孩子爱的目光足够吗?

    4别对孩子说

    “你怎么那么笨”。

    父母若常对孩子说“你的脑子不好”,或是“你真笨”,那么对孩子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潜在能力的发挥将受到阻碍。

    “你看看人家的孩子”。

    人与人之间是不能互相比较的。“你看看”这样尖刻的话语,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在父母心目中和其他孩子相比逊色很多。如此一来,他会丧失所有的自信心。一个没有自信心的孩子,将来是很难做出什么样的成绩的!

    “谁让你撒谎”。

    在判断孩子是否说了谎时,一定要谨慎,切忌不问青红皂白就对孩子下论断,要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老毛病还没改”。

    孩子的有些坏习惯并

    非出自自己的意愿,多半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出的。如果父母经常责骂他,并常常说“老毛病怎么还没改……”之类的话,反倒无意识地提醒了孩子,加强了孩子的潜意识。

    “你怎么总这样”。

    其实,这样的批评对孩子没有起到任何教育作用,而且这句话里含着很大的失望情绪,这样的不良情绪会传递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的坏习惯不但没改,也许还会从心底认为,“我确实总是这样”而放弃改进的努力。

    “你还敢不敢”。

    “你还敢不敢”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你再敢这样干,我会揍死你!这是无视孩子的自尊,把家长的威慑力凌驾于孩子的独立人格之上的错误做法。长时间这样滥用家长权力,强迫孩子服从,不但不会有什么效果,反倒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些孩子甚至会想:我就是要去试试,让你看看我敢不敢。

    “这么简单都不会,以后还能干吗”。

    每个孩子都期待大人的表扬,说他们聪明能干。而父母的“你还能干吗”等于就是说:“你什么都不能干。”这句话会让孩子很泄气,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做不了,从而产生放弃努力的念头。

    “你在等我表扬你吗”。

    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表扬,要经常对孩子进行鼓励和适当的表扬,告诉他们“你干得不错!”“你真棒!”要知道,每个人都喜欢听到别人表扬自己的语言,尤其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当孩子被肯定后,他们就会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

    “你这个窝囊废”。

    不可否认,父母的责备也是出于爱自己的孩子,可是这样的责备却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很可能从此他就真的成为父母口中的“窝囊废”了。父母有责任向孩子指出他错误的表现,并督促和鼓励他纠正,但千万不可以轻易否定孩子的想法。

    “不准失败”。

    听到大人的这种说法,孩子会得到“可能会失败”的暗示,反而更容易失败。而为了避免失败,他可能什么都不敢做。

    “下不为例,再有下次我非收拾你不可”。

    不要轻易地对孩子说“下不为例”。这是一句妥协的话语,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不但不会改正自己的错误,反而会变本加厉,无休止地犯错。

    “你又做错了”。

    如果孩子反复改正还是做错时,也不要太过着急,或是以埋怨的口吻责骂他。可以和他一起讨论这些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适当地安慰孩子:“成绩是次要的

    ,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才是最主要的,不要着急,静下心来自己好好思考一下!”

    5该对孩子说

    “把自信找回来”。

    父母要相信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关键是你能不能把它开发出来。美国教育家把教育子女的全部奥秘归结为四个字——信任孩子。当然,孩子的消极想法并非一两句话就能立刻消除的,父母们接下来要定下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重建自信。

    “你真棒!你能行!”。

    “哈佛女孩”刘亦婷、《赏识你的孩子》中战胜耳聋成为大学生的周婷婷等成功的例子,无不证明鼓励和赞美在培养孩子中有着巨大的作用。西方的家长从不吝啬对孩子说“你很了不起”、“你真棒”、“你能行”等赞美之语,其目的就是使孩子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自己的事情自己作决定”。

    孩子能够做的事绝不包办。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的能力。当孩子老是想让你帮忙的时候,要对孩子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诸如这样的话语。

    “孩子,你的进步很大,我为你感到高兴”

    面对孩子的问题,要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探讨产生的原因,提出严格的要求和建设性的意见和方法。允许孩子有尝试改进的时间,这样孩子就有被信任、被重视、被关爱的感觉。

    “像个男子汉那样思考和行动”。

    生活中,有些男孩总是喜欢与女孩子扎堆,愿与女孩聊天,而不愿与男孩活动,言行举止女性化,细声细气,注重打扮。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要适时地、经常性地在孩子面前提起那些颇具性格震撼力的人或事件,在孩子的意识中逐步强化男性品格及行为规范,如有必要,可以培养偶像崇拜,甚至性格崇拜、品格崇拜。

    “孩子,抬起你的头”。

    作为家长要经常分析并肯定孩子的进步和成绩,使他们的自尊心不断地得到证实。要绝对禁止孩子说自己“笨”,没出息、没信心等。要鼓励孩子以最充足的信心,最饱满的精神,最高昂的斗志,全力以赴,战胜困难。

    “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真正努力了。”

    当孩子拿着分数很低的试卷回家,父母首先应该表示对孩子的理解。要告诉孩子:“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真正努力了。”这才是恰当的教育方法。

    “告诉自己,我能做到”。

    经常用激励性的评价来肯定孩子的每

    一点成功与进步,通过语言或表情的方式给予心理暗示,对孩子说“告诉自己,我能做到”等激励性的语言。让孩子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试着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当孩子提问时,父母可以先反问孩子:“你觉得呢?”“你认为呢?”“为什么呀?”等等,来引导孩子先思考答案,再自行寻找答案。这样的方式可以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千万不要被身上的小障碍打败”

    父母要教会孩子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陷。等到孩子心情较好的时候,可帮助孩子找到改正的办法,例如:“同学们笑你说话结巴,那么我们尝试寻找一些改善的办法吧,每当你要表达自己的意思时,不要激动和紧张,慢慢把话说清楚。”

    开场白引人入胜

    我们开始说话的前几分钟最能吸引听众,原因是:在这最初的几分钟内,每个人都会有意无意地表达真实感觉。卡耐基说:“开场白是讲话者向听众最先发送的信息,它如戏曲演出前的开场锣鼓,直接影响到听众的心态。”

    1949年春天,北京解放时,北大学生会邀请郭沫若做报告,郭老是这样开场的:“今天是我面对青春的海洋,摆革命的龙门阵。”“面对青春的海洋”,比喻恰当形象,听来亲切悦耳;“摆革命的龙门阵”,是妙语双关,而用“革命”两字,点明了题旨。这样的艺术化表达,一下子抓住了听众的心理。

    又如北京市劳动模范、百货大楼优秀售货员张秉贵在《柜台语言很重要》一文中谈到过自己改进服务用语的过程:开始,他站柜台时,见到顾客就说:“同志,您买点什么?”有的顾客反问他:“不买东西就不准瞧瞧吗?”以后,他又改口说:“同志,您要点什么?”有的顾客又和他开玩笑说:“我什么都要,你给吗?”经过反复推敲,他终于找到了适当的开场用语:“同志,您想看看什么?”这回行了,顾客都挺满意。可见,只要运用相应的语言技巧抓住说话前的几分钟开场白,整个说话的气氛就会形成一种有利的情势。

    成功的开场白有以下几种形式。

    1故事开头式

    精彩的故事,尤其是真人真事,能够一下子抓住听众的心,即使前面发言者已使听众思绪分散,也仍然能起到把握全局情绪的作用,引起听众的兴趣,从而使自己很快被听众所接受。

    卡耐基曾发表过多次演讲,其中有一次是这样开始的:“就在我大学刚毕业之后,一天晚上我在一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