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 > 第十五章 人生是场修行,在说话处世中顿悟和成长
    说话办事、为人处世,是人生的必修课。对待他人不吹毛求疵,对待朋友不寡义薄情,对待自己不恃才傲物,对待言行不曲意逢迎,对待事情不偏执逞能。遵守以上原则,不仅能培养我们的美德修养,也让我们做到人际和谐,处世圆融。

    1.一语可得福,一语可招祸

    凡事三思而行,说话也不例外,在开口说话之前也要思考,确定不会伤害他人再说出口,才能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你也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言者,风波也”,一个人讲话要特别注意,有时一句话是两面刀,害自己也害别人。“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你以为自己会玩主意,会用嘴巴,倒霉统统是自己玩嘴巴玩出来的。

    人身上最难管住的要算是嘴巴,因这嘴巴天生两大功能:一曰吃喝,二曰说话。嘴巴最坏事的地方不是吃喝,而是说话;最难管的,也不是吃喝,而是说话。虽说有“撑死”这个词,但除了喝酒醉得一塌糊涂最终一命归西的之外,很少听说有谁因为大吃大喝而撑破了肚子、丢了性命的(喝毒药的那是另一类事情)。

    为了防止人们乱说话,古代有人创造了一种惩罚嘴巴的方法——掌嘴,将嘴巴打得肿得老高,就不能说话了。不记得在哪部影片中看过一个这样的镜头,上司命令两个下属互相掌嘴,于是噼里啪啦好一阵以后,两人都不说话了,初看时觉得好笑,但细细一想这方法最恰当不过,全是嘴巴惹的祸,不打嘴巴打哪儿?

    不过,再怎么着,真话有人说,假话也有人说,好话有人说,坏话也有人说,嘴巴还是难于管住的。但不管嘴巴多么难管,都是需要我们下功夫管理的,否则,你就会应了大师所说的话——倒霉统统是自己玩嘴巴玩出来的。

    三寸之舌虽不致招来杀身之祸,却也常常捅出娄子。

    嘴上多个把门的,以避免祸从口出,这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布·雷诺夫人在《家》中说:“有些话甚至比锋刃的刀更锋利,有些话则使人一辈子都感到痛心。”不错的,一句伤人的话,有时真的会给我们带来很大影响。

    有人说,说话前最好能准备三把筛子,其中一把就是善言。话语会经常伤人于无形,谁都希望与青山绿水为伴,以坦率热心为美!那些只会为别人添堵的废话,最好谨慎为之。因为你如果想要别人的理解和尊重,那么你就要先尊重和理解别人。

    人与人之间发生一些小误会或小摩擦,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胸怀

    宽广的人大致会过而即忘,但并不是人人都有这般胸怀。在人际交往当中,常常看到一些争吵原是出于某一件鸡毛蒜皮的事,但由于一方逞一时口舌之快,说了带情绪的话,伤害了人的自尊心,而另一方也不愿意做省油的灯,受羞后也勃然大怒、反唇相讥,从而双方你来我往,把口水仗打得如火如荼,甚至大打出手,小事变成了大事,酿成祸端。

    平常社会活动中,正常人也时有来这么一两下,但此“快”字必也是一闪而过,接下来的便是“不快”了。举个浅显的例子,当你在超市排队付款时,队伍前进的速度非常缓慢,前面有一个老太太“霸”在收款台前,用了很长时间数着收款员找给她的零钱,你一面心疼浪费掉的时间,一面强耐着性子等了好久,最终可能就按捺不住歇斯底里吼了一声。

    就像人打完喷嚏就会起一阵鸡皮疙瘩一样,逞一时口舌之快其实也是一种生理快感的宣泄形式。所不同的是,打喷嚏的快感是纯生理的,而逞一时口舌之快却掺有极浓的心理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克服逞一时口舌之快的毛病,就要从平常的自我心理调节上下功夫。

    逞一时口舌之快者在心理上也有围观、看热闹的意味。他嘴发痒了,你不让他宣泄,那张嘴岂不更痒?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多事情靠自己找快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会把事情办得更糟。

    兽有长舌不能说,人有短舌不该说。说自己不在乎的人最在乎。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许多言辞并不是我们非说不可的,因而没有必要唇枪舌剑或信口开河,有些话,说得好不见得能获得好处,弄不好还会招来许多是是非非。

    2.悦语得人心,诽谤止乎礼

    流言蜚语,一笑而过,清者自清,别人也无奈何。言语和行为得体,会赢得众人拥护,图一时口舌之快,会招来他人的反驳。我们要自律自省,谨言慎语,做真诚善良的人。

    在一条街上住着禅师和学者两个人。禅师备受尊敬,每天都有很多信徒从四面八方来到他的居所聆听教诲。学者才高八斗,但却很少有人到他家里来请教学问。

    看着禅师的人气如此旺,学者很不服气。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在背地里散布流言污蔑禅师。听到众人对有关禅师的流言议论纷纷,学者觉得十分解气。

    很快,流言传到了禅师那里。跟随禅师的信徒们都十分生气,禅师却微微一笑说道:“不要管它。”

    过了一段时间,学者发现听禅师教诲的信徒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而

    禅师对此事一直都并未追究。

    不久,有人揭发,散播谣言的人是学者。学者对此深感内疚,就跑到禅师那里去请罪,表示要亲自澄清流言,还禅师清白。

    禅师听后,拿出一个鹅毛枕头,说道:“你将这枕头在大街上打开,让里面的鹅毛随风飘散,然后将鹅毛一根不少地帮我捡回来吧。”

    学者惊讶地问道:“这怎么可能呢,鹅毛那么轻,一阵风来就吹得满天满地,如何捡得完?”

    禅师微笑道:“你说得很对。流言就如同这鹅毛一样,一旦四处飘散,又怎能收得回来呢?要想不让它飘散,就尽量将枕头捂紧,千万别轻易打开它。”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活一世,美名远扬自然是了不起的,但默默无闻也并非是坏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名、出名,功成名就,似乎觉得这就是荣耀。然而,名声在外就容易遭他人妒忌。一个人如果在社会上格外抢眼,出尽风头,就难免会被他人议论、嘲讽甚至恶语中伤。

    如今,网络时代盛行天下,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网络上的言论自由,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人们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所以,褒奖、欢迎、赞赏之词应有尽有,而与之相反的批评、谣言、绯闻、诽谤之词也应运而生。

    我们与人相处,立身社会,不可能赢得所有人的喜欢,所以也不能阻止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但是,我们完全能够管住自己的嘴巴,不用恶言恶语去伤害别人。

    有的人制造谣言,或许是为了取乐;有的人对一些无中生有的绯闻事件大肆宣扬,或许只是为了吸引更多人的眼球;有的人在众人中间散播流言,像个长舌妇一般,或许只是个人的性格和习惯使然。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

    “根据可靠的消息指出,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可靠的消息。”一位幽默的作家这么写道。谣言止于智者,至于对诽谤的最好回答,就是无言的蔑视。就像故事中的禅师那样,一笑而过。

    散播谣言,就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谣言的散布者,最令人痛恨。如果我们想做受欢迎的人,就像捂好自己的鹅毛枕头一样,封住自己的嘴巴,不要让不实的评论轻易溜出来。

    恶语中伤别人,实际上就等同于给自己的形象打了折扣。因为一个人的语言行为,是他的心灵的外现。心灵一旦被染上尘埃,说出的话也必定失去了悦耳的味道。

    用语言攻击别人,也就是在伤害自己。这种伤人伤己的行为

    ,是最受人们厌弃的,也是最为愚蠢的。

    有句话说得好:“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如果不小心用刀划伤了别人的肉体,伤口不久后会愈合无痕,这种过失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要是口出恶言,用谣言诽谤他人,就是最伤人心的。这种伤害往往会使本应亲密无间的关系变得反目成仇。

    所以,言语不当,会与人结怨。恶语中伤,会失去人心。阻止谣言的最好办法,就是谨言慎行,严格要求自身的行为。如果谣言已兴起甚至有蔓延扩大的势头,也暂且不要管它,相信不久之后便风平浪静、无人问津了。

    “息谤于无言”,就是对谣言最有力的回击。

    3.重视别人的建议,牢记他人的忠告

    我们每个人在性格或在待人处事方面,总难免有不曾发觉的死角或是一时疏忽。若在此时,有人提醒我们的缺点,我们应衷心感激不已。

    从前,有个人名叫蹶叔,他从来不听别人的忠告,事后失败却又感到懊悔。他的朋友劝他“不要在高地上种稻、在洼地里种高粱”,他把劝告当作耳边风,结果年年歉收。当他走到朋友的洼地边,看到金黄色的稻浪时,才懊悔莫及地说:“我为什么不听朋友的劝告呢?”

    蹶叔做生意,但总是别人贩卖什么货物,他也贩卖什么货物,结果老是赔本,弄得十分穷困。他的朋友奉劝他“做生意不一定要跟随别人的路子走,可以有自己的经营方式”。但是他不听,仍旧一意孤行。直到他看到朋友做生意发了财,才后悔不已地说:“我为什么不听朋友的劝告呢?”

    后来,蹶叔和一位朋友去航海,船开到接近大洋的时候,朋友对他说:“我们不能再前进了,前面水势很险,如果贸然前行,会极其危险。”但蹶叔好像没听见一样,照样向前冲,结果大船被卷进了一股漩流中,险些葬身海底。

    这时,蹶叔神情懊丧地对朋友哀叹道:“我真该早听你的劝告啊!”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只有认真听取别人的忠告,善于吸取教训,做一个虚心接受意见的人,才能避免许多懊悔及烦恼。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多征求别人的意见,多借鉴别人的经验,尊重实践经验和客观规律,而不能主观蛮干。否则,就容易遇挫折、受惩罚。

    有些人对待问题脱离实际,就认准了“一条道儿走到底,不撞南墙心不死”,从不顾及客观情况,从不接受别人的建议和忠告,这就等于是自设苑囿,作茧自缚。

    当别人提出

    好的意见或建议,应当虚心听取和接受。因为只有真心实意地想帮助自己的人,才会苦口婆心地劝导,指正自己,帮助自己纠正错误。指出自己不足的人,是真正的朋友;指出自己过失的人,往往是良师益友。

    当别人给予我们忠告和建议时,如果我们能做到洗耳恭听,并且愿意认真改过自新,那么对方就愿意和我们做朋友,情愿地为我们提供帮助。假如我们一听到别人的奉劝和意见就不高兴,一意孤行,头脑顽固不化,对任何劝说都听不进去,那么朋友就会越来越疏远我们,即使以后真有需要对方帮助的地方,也很难获得援助了。

    我们都喜欢听赞扬的话,不喜欢听批评的话,这是人性的弱点。但是有句话说得好,忠言逆耳利于行,赞扬的话固然让人心生欢喜,但过多的赞扬会使人骄傲自满,不求上进,特别是一些甜言蜜语的赞扬和奉承,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而那些不断给你指出不足、提供经验、给予忠告的人,才是真正关心你的人,因为这些经验和忠告,能让你少走弯路,避免伤害,离希望的目标最近。

    一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在人生的路上需要有朋友的帮助、家人的支持、领导的提携、伙伴的合作,才能成就自己。而在此过程中,朋友的劝慰、家人的叮咛、领导的指正、同事的劝告,都是我们值得珍藏的宝贵的经验。正是依靠点滴的忠告和建议,我们才在摸爬滚打的摸索中减少碰壁的次数,增加成功的机会。

    即使能力再强的人,也不可能处处一帆风顺;就算一个人再有主见,判断力和决策力精准,也需要身边有一位善于提出意见和忠告的智者为自己把关。因为这些善意的意见和忠告,能够帮助我们减少错误,日臻完美,精益求精。

    重视别人的建议,牢记他人的忠告,可以说是成就我们自身的左膀右臂。有了它们,在人生之路上就会少一些烦恼和痛苦,多一些机遇和成功;听取建议,接受忠告,就能让我们少一些悔恨,多几分宽慰。

    孔子曰:“人受谏,则圣;木受绳,则直;金受砺,则利。”乐于接受别人的忠告,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才能让我们的交际更圆满,事业更成功。

    4.益友有三宝:友直、友谅、友多闻

    新友不可忘,旧友不可抛。美酒越久越香,朋友越老越好。友谊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感情的积淀和稳固,彼此心心相印,互帮互助。珍惜朋友的情义,宽容朋友的不足,不要喜新厌旧,更不能亲新友而疏故交,这样才能让友谊地久天长。

    两个朋友并肩而行

    ,突然在他们面前出现一只熊。在他们身边只有一棵树,其中一个人迅速爬上树躲了起来。另一个人无处藏身,只好原地躺下,屏住呼吸一动不动。

    那只熊走到躺在地上的人跟前,用鼻子闻了闻,就走开了。

    等熊走远后,爬树的那个人从树上下来,问道:“刚才那只熊对你说了什么?”

    “熊告诉我说,在危险面前弃朋友于不顾的人,不能算朋友!”

    那个人听了十分惭愧。

    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人生在世,朋友是少不了的。如果身在异乡,能多几个朋友在身边,可以说是一件乐事和幸事。

    交朋友的事,我们中的有的人可以信誓旦旦地说,这个我从幼儿园起就知道。的确,从小到大,我们都在不断地交着各种朋友。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儿时的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青年时期的红颜蓝颜、闺蜜知己,其中有可爱的童真玩伴,有多年不忘的旧友故交,有情深意笃的男女恋人,有终生受益的忘年之交;有学友,有战友,有笔友,有书友;有挚友,有诤友,有陪你一同欢笑一起哭的死党,也有听你倾诉陪你聊天的知音;有的朋友可能一生都会陪伴在你的左右,有的朋友也许一生都素未谋面。

    没有人可以否定朋友的意义和重要性,也没有人可以在没有任何朋友的情况下独自闯荡江湖。我们不必要求朋友遍天下,一生中能有几个贴心懂自己的知己好友,也就没有遗憾。

    从小,我们就已经学着交朋友了,在这些朋友当中,有的温柔可亲,有的粗犷豪放,有的乐于助人,有的幽默开朗,有的外冷内热,有的慈善心肠;有的是同性朋友,有的是异性朋友,有的是小朋友,有的是老年人。

    有时候,我们会在别人面前炫耀我们的朋友,也有时候,我们会在朋友面前诋毁其他的朋友,说他们的坏话。所以,有朋友,就有说不完的话题,一提“朋友”二字,就有无尽的喜怒哀乐。

    有的人一提起自己的朋友,就会骄傲无比,说朋友数不胜数,天涯四海皆知己;有的人一提起朋友就会自惭形秽,说朋友为数不多,仅有几个。其实,交朋友不在数量的多少,而在交友的质量。

    《论语》中有关朋友有这样一段话:“益友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友直,指正直,不存狡诈和欺骗之心;友谅,指诚实守信,宽容待人;友多闻,指广闻博学。可以说,能够具备这三种特征的人,就是天下最难得的益友了。

    与之相反的便是损友。损友也有三种:“友便

    辟、友善柔、友便佞。”友便辟,指谄媚逢迎之人;友善柔,指阳奉阴违之人;友便佞,指口蜜腹剑之人。

    所以说,益友是真正的朋友,损友不能称为朋友。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交良师益友,不喜欢结交损人利己的人。

    而我们怎样结交益友,关键要掌握交友之道。

    每个人的性格都迥然不同,交友先要辨友。如果有人指出你的过失,并且愿意帮助你一起改正和进步,那么他是你的朋友,你交到了一个益友;如果有人在你面前说尽你的好话,背后却数落你的不是,那么请远离他。如果有人在你的朋友面前真诚地夸赞你,而你却不在场,那么他是你的朋友,你交到的是一个益友;如果有人在你和朋友之间挑拨离间,那么请远离他。如果有人能够耐心地倾听你的心声,替你排忧解难,为你雪中送炭,那么他是你的朋友,你交到的是一个益友;如果有人常常用甜言蜜语讨好奉承你,背后却阳奉阴违、落井下石,那么请远离他。如果有人在千里之外有事没事地打个电话、发个短信给予你安慰和祝福,那么他是你的朋友,你交到的是一个益友;如果有人近在咫尺却只有在需要帮忙的时候才想起你,那么请远离他。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交友,贵在真诚。交友之道,心诚则灵。没有人愿意与一个虚伪、不诚实的人做朋友。为人坦诚,真诚相待,朋友才会以诚相待。

    有一句话叫“患难见真情”。考验一个朋友是益友还是损友,在困境中便可见分晓。如果有人在你顺风顺水之时谦恭顺从,而当你处于低谷时便投靠他人,那么这个人就不称为益友。如果有人在你人生得意之时赞赏有加、锦上添花,而当你人生失意之时不离不弃、相知相守,那么他就是你值得信赖和结交的益友。

    所以,真正的朋友并不是仅给你送鲜花和掌声的人,更多时候他需要帮助你擦干泪水和抚平伤痛;真正的朋友能够陪你一路欢笑,也能和你承担痛苦,能在你身处顺境的时候为你喝彩,在你身处逆境的时候相濡以沫。

    5.放下一颗傲慢的心,低调做人

    《道德经》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的大人物往往都很低调,真正的大成就往往看起来很平凡。

    毕秋帆是清代有名的经学家、史学家、文人。有一次,他经过一座古庙,见一个老和尚坐在佛堂上念经,对他不理不睬,心中很不高兴。毕秋帆心想,自己英年得志,满腹经纶,名满天下,老和尚怎能如此怠慢我?

    于是,他走上前,问老和尚

    :“请问法师诵的何经?”

    老和尚回答:“《法华经》。”

    毕秋帆说:“法师一心向佛,诵经不辍,这部《法华经》想来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阿弥陀佛’?”

    老和尚听了,不慌不忙,从容地答道:“老衲资质鲁钝,随诵随忘。大人文曲星下凡,屡考屡中,一部《四书》想来也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子曰’?”

    毕秋帆听了顿觉惭愧,对老和尚的回答极为赞赏,从此再也不敢小瞧别人了。

    据传,罗汉殿中十八尊罗汉个个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其中有一尊笑罗汉最引人注目。曾有不少人问过殿里的法师,笑罗汉的笑意意味着什么,法师回答说:“他笑天下可笑之人。恃才傲物的人,可笑;贪恋富贵的人,可笑;倚势凌人的人,可笑;钻营求宠的人,可笑;阿谀奉承的人,可笑;不学无术的人,可笑;自作聪明的人,可笑……”可见,高高在上、骄傲自大的人,连罗汉和菩萨都不喜欢。

    看不起人,恃才傲物,是我们最容易犯的通病。而要摆平自己这颗傲慢的心,却很困难。

    因为,当鲜花、掌声、功名、成就、幸运、财富等包围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最容易被骄傲所占据。骄傲得过了头,就变得自负、目中无人,走在人群里都是趾高气扬。

    每一个人的能耐总是十分有限的,没有一个人样样精通,所以,人人都可能在某些方面成为我们的老师。当自以为拥有一些才艺时,你要记住,你还十分欠缺。一定不要自命清高,狂傲自负。自负的人通常是相当自恃、有野心和难以相处的,而且对自己的成就感到相当骄傲。殊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个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这样的人总免不了失败的命运,因为骄傲,他们就失去了为人处世的准绳,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这种高调的姿态其实是最要不得的,太过自大的霸气并不受欢迎。真正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从来都是虚怀若谷、谦卑待人的,他们从不在众人面前张扬和炫耀自己的成就。低调做人,永远是美德。

    正所谓,天地不言,载育万物;山不言高,耸立云端;海不言深,容纳百川。大自然从来不解释自己伟大,并不影响它孕育万物。真正的英雄也从不会当众表扬自己的丰功伟绩,可是他的伟大就会被人们铭记在心,视若至尊。

    6.尊敬别人,就是庄严自己

    尊敬,归根结底是彼此尊重和敬佩对方带给自己的美好的能量,无论这种能量是

    大是小。

    有一个青年拿了自己的画作到省城,想请一位自己敬仰的画家指点一下。那画家看这青年是个无名小卒,连画轴都没让青年打开,就说自己有事,下了逐客令。青年走到门口,转过身说了一句话:“老师,您现在站在山顶,往下看我这个无名小卒,把我看得很渺小;但您也应该知道,我在山下往上看您,您也同样很渺小!”说完转身扬长而去。后来,青年发愤学艺,画技非凡,获得了不小的名气。

    这则小故事中的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在自己和别人之间,从来就没有伟大和渺小之分。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有这样一种错觉:站在山顶上的人俯瞰山脚下的人,往往认为自己很高大,对方很渺小;而站在山脚下的人仰视山顶上的人,往往认为自己很渺小,对方很高大。其实,无论是站在山顶上俯瞰,还是站在山脚下仰望,两个人都是一样高,没有谁比谁更高大,也没有谁比谁更渺小。

    佛陀告诉我们:“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自己。”一个人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是否高大,并不在于他处在什么样的位置,而在于他如何为人处世,是否具有高尚的人格、宽广的胸襟。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必为自己而自卑,也不必为别人而屈尊。

    在我们的人格和修养中,有一条做人的准则最受欢迎,那就是尊敬。尊敬他人的人,会获得对方同样的尊敬;不懂得尊敬别人的人,会换来对方漠视的目光。所以,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自己。就是这个道理。

    尊敬别人,等于尊敬自己。

    我们之所以要尊重别人,是因为在对方的身上有许多优点、长处和自己并不具备的素质和修养吸引着我们,对方所散发出来的人格正能量让我们心生崇敬,内心崇拜,从而发自内心地尊重对方。

    而在对方的眼里,也是如此。我们自身正在表现出的某种优秀的一面和特质,也许正是对方所看重和欣赏的,因而也获得了对方的认可和尊重。在彼此的尊重之间,双方的正能量就会成倍增加。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拿自己和别人作比较。而伟大和渺小的差距,往往是我们“不公正”的衡量的结果。那些成功人士在我们眼中的形象是伟大的,那些优秀人物在我们眼中的形象是高大的,他们的光环光芒四射,将我们的一切都比下去。与之相较,相形见绌,自卑感油然而生。于是,自己看别人,怎么看怎么觉得形象高大无比;自己看自己,怎么看怎么觉得一无是处。

    这种对自身过于自卑的轻视,也是影响别人对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