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 > 第十三章 无常是种正能量,生老病死不畏惧
    我们常常畏惧命运,那是因为我们觉得人生被命运所掌控。有人说,命由己作,福由己求。不要敬畏命运的神秘,虽然有时它深不可测;不要惧怕命运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更不要因为命运的强势而俯首,因为你的人生还有一半在自己的手里,只有另一半才在命运的手里。

    生活中的各种事情都没有预演的机会,你需要以一种成熟的心态来面对。得意失意,不过是一种心境;巅峰低谷,不过是一种势态;福泽祸患,不过是一个经历。

    1.心态年轻就没有时间老

    萨迦班智达大师说:“诸人羡慕得长寿,又复恐惧成衰老。畏惧衰老望长寿,此乃愚者之邪念。”坦然面对衰老,并非是对生命的忽视,而是尊重。衰老容颜不老心,才是真正的长寿之道。

    佛光禅师门下弟子大智,出外参学20年后归来,正在法堂里向佛光禅师述说此次在外参学的种种见闻,佛光禅师总以慰勉的笑容倾听着,最后大智问道:“老师!这些年来,您老一个人还好吧?”

    佛光禅师道:“很好!很好!讲学、说法、著作、写经,每天在法海里泛游,世上没有比这种更欣悦的生活,每天,我忙得好快乐。”

    大智关心地说道:“老师!应该多一些时间休息!”

    夜深了,佛光禅师对大智说道:“你休息吧!有话我们以后慢慢谈。”

    清晨,大智听到佛光禅师禅房传出阵阵诵经的木鱼声,白天佛光禅师总不厌其烦地对一批批来礼佛的信众讲说佛法,一回禅堂依然忙碌不止,每天仿佛有做不完的事。看到佛光禅师刚与信徒谈话告一段落,大智抢着问佛光禅师道:“老师!分别这些年来,您每天的生活仍然这么忙着,怎么都不觉得您老了呢?”

    佛光禅师道:“我没有时间觉得老呀!”

    “没有时间老”,这句话说得好!其意思就是说,心里没有老的观念,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云:“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而我们当中,有的人虽然还很年轻,但心力衰退,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有的人虽然年寿已高,但心力旺盛,仍精神饱满,老当益壮。所以,人活着更重要的是一种心态,心灵不老,才能永葆青春。

    人们常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来形容衰老期,以及对生命的留恋。然而,时光易逝,岁月难留,当白发压鬓,有谁不曾想过追回逝去的年华,乞求重获青春活力?

    当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渐

    感体力不支、精神疲惫时,会大呼一声“老之将至也!”尤其是女人,衰老更是一把无情剑,毫不客气地将青春和美丽从身上夺走。

    对于衰老这个任何一个生命体的必经阶段,我们心怀敬畏,却又难以逃脱。千百年来,无数的人千方百计地试图抵抗衰老,不论是历代皇帝、中外显贵、仙人方士,还是普通百姓,都无一例外地祈祷着能够“长生不老”,但没有一个人能够永葆青春。

    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学会面对衰老,不必为多出的一条皱纹或生出的白发而殚精竭虑。因为衰老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任何人都不能违背它。

    当我们认识到衰老是生命过程中的一个正常阶段,就不会因为它的存在和降临而心生遗憾,也自然消除了莫名其妙的恐慌。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面对自然衰老呢?唯有“坦然”二字。

    坦然地面对生命成长规律。自然界中的大部分生物体一般都要经过发育、成长、衰老和死亡的过程,人类也不例外。从青春少年成长为成熟壮年,再到垂暮老人,是每个人都不能回避,也无法跨越的。当然,因为个体寿命的差异,每个人的衰老程度会不同。

    人类的寿命到底有多长,目前还无定论。根据医学界研究推断,人类的最高寿限在120~150岁。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并没有活到自然寿命。因为疾病和意外伤害等多种因素,会影响生命的质量。

    虽然衰老不可避免,但却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延缓衰老的周期,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达到健康长寿的愿望。

    每个人的生命都要经历蓬勃和衰老,要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一万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值得我们深刻思索。其实,每一个生命实际上都是无单位的时间组成,无论我们是否愿意,衰老都会跟在我们的后面。而生命的时间或短或长,重要的是当生命存在的时候,我们应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生命是神奇的。我们可以把衰老看作人类的归属,正确认识衰老。只要我们拥有年轻的心态,在思想和精神上坚定信念,就会将衰老抵御门外。通过科学的保健,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就可以无惧衰老,永葆青春。

    2.生老病死不过是一个轮回

    生死本是一个轮回的过程,是自然规律的循环交替。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完成生命进程中的点缀。坦然面对,尽力做到生而无愧,死而无憾。

    达观禅师对李端愿说:“诸佛祖从无中说有,在没有意义的空虚人生里找出了生命的意义,因此,世

    间一切事物都属于烦恼系缚,眼见的都是空花。想在现世的生命意义里去寻求未来不死的灵魂,如同以手捞月。只有你真正了却自心,方可无惑。”

    “心如何能够了知呢?”

    “无论善恶是非、得失成败,你都别去想,别计较。”

    “如果不想,心在哪里?”

    “每一件事都用心去慈悲喜舍,每一个人都用心去哀矜悲悯,一切只往宽恕的、向上的、光明的、勘破的地方去,不往计较的、向下的、阴暗的、痴迷的地方去,你的心就和生命融合了。”

    “那么,人死了以后,心在何处?”

    “不知生,如何知死?”

    “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生命。”

    “你的生命从何处得来?”

    “这……”李端愿搔搔头,一脸的迷茫。

    达观禅师蓦然伸手向李端愿当胸一抓,大喝:“就在这里!还往哪里想?”

    李端愿一怔,立即领悟:“懂了!我懂了!”

    人为什么活着?无数人都曾思考过这个严肃的问题。它可以从两大方面来探索,一个方面是人为什么要活着,另一大方面是,人为什么而活着。千百年来,我们似乎都在追问活着的意义和理由,寻找着我们活得如此辛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答案。

    生存是我们的权利,没有人有权利剥夺它。

    关于活着的意义众说纷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是为了找到爱与幸福?是为了发展完善自身?是为了一路攀登,争当人杰,为王称霸?有的人认为报答父母,养育子女,愉悦他人,成就自己,就不枉此生;有的人认为助人为乐,贡献社会,鞠躬尽瘁,舍己救人,才是生命的价值。有的人追求美誉名声,功名利禄,高风亮节,后人称颂,认为人活一世应当名垂千古;有的人甘于平凡,默默无闻,喜欢淡泊人生,在宁静闲逸中度过一生,也不失一件幸福的事。可以说,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活法,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活着的态度和观念。

    活着就是幸福。

    我们可以选择开拓事业,也可以选择碌碌无为。选择了开拓事业,就意味着要承受更多的苦痛和挫折,要付出更多;选择了碌碌无为,那么所吃的苦、所受的痛或许会相对少一些,却也失去了生活的趣味。所以,我们为了生存得更顺利,活得更好,大多数还是选择了冲刺、拼搏、创业、工作,即便其间有无数的坎坷曲折,却能让我们痛并快乐着。我们希望在工作中做得出色,在打拼中赢得喝彩,最终的目

    的也是为了活得更精彩。

    达尔文说过:“一切为了更好的生存。”其实,人类最根本的本性不是善与恶,而是避苦求乐。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因为有快乐和幸福在牵引着我们,让我们心存信念、希望和期待。

    活着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没有人会纯粹地无私奉献,也没有人会纯粹地自私自利。我们不愿意让自己一无所有,生不如死,所以会义无反顾地追求真善美,以及获取强大的生存力量来支撑着自己。

    我们不只为自己而活,也为他人而活。所以,我们如果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会遭到别人的鄙视,而如果做的是有益他人的事,那么给他人带来幸福的同时,我们自己也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不要问别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因为我们的人生观大不同。你的快乐和痛苦,完全由你自己把握。人生本无常。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凭心活着而已,让自己的心洒脱地活着,便得了生命的真意义。

    人活着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我们长大、学习、成长、工作、结婚生子再继续繁衍下一代,世代不息,沿袭着和我们一样的生活,然后死去。

    生死本是一个轮回的过程,是自然规律的循环交替。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完成生命进程中的点缀。坦然面对,尽力做到生而无愧,死而无憾。

    3.无常正能量,生死不畏惧

    如果能明白人生无常之道理,那么自然烦恼尽除。人生无常,伤心悲哀无济于事,能正视世间及人生的自然规律,就无忧愁。

    后唐保福禅师将要辞世示寂时,向大众说道:“我近来气力不继,想大概世缘时限已快到了。”

    门徒弟子们听后,纷纷说道:“师父法体仍很健康,弟子们仍需师父指导。”

    其中有一位弟子问道:“时限若已到时,禅师是去好呢,还是留住好?”

    保福禅师表情非常安详,用亲切的口吻反问道:“你说是怎么样才好呢?”

    弟子毫不考虑地答道:“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任它去好了。”

    自然有寒暑冷热,人类有生老病死,生死之事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困惑。除了不愿意承认和不敢承认的人之外,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思考这个问题。

    说到生死,在一般世人看来,生之可喜,死之可悲。但在禅者眼中,生固非可喜,死亦非可悲。佛告诉我们,如果能明白无常之道理,那么自然烦恼尽除。人生无常,伤心悲哀无济于事,能正视世间及人

    生的自然规律,就无忧愁。如果不明白生死无常的道理,等到突发事件一来,便会陷入懊恼、痛苦甚至痛不欲生的痛苦中,无法自制。

    生死轮回,本是自然之理。正如宗衍禅师曰:“人之生灭,如水一滴,沤生沤灭,复归于水。”禅者生死,有先祭而灭,有坐立而亡,有入水唱歌而去,有上山掘地自埋。总之,生不贪求,死不畏惧,视生死均为解脱。

    殊不知,也正是因为有了死亡,生存才显得更加可贵。试想,如果生命是无限的,我们还会去珍惜它吗?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其本身本无痛苦,痛苦乃缘于我们对死亡的恐惧。“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这便是生命的实相。

    生命的无常无法回避,我们应该面对它、认识它、超越它。无常即苦,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人生都要经历生老病死,如同春夏秋冬的轮转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有明白了生命的无常,才会珍惜生命的有限,从而放下无谓的执着,坦然地面对人生的苦难和死亡。

    所以,不要害怕无常到来,因为无常是人生最好的启示,它让我们在变化多端的环境中,正确地去看待人生。

    如果死亡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存在,是否只有死去后才意识到生存的美好?即使活得如何困苦、毫无尊严,付出如何惨重的代价,我们都认为是值得的,因为我们渴望求生,害怕死亡。

    其实,每个人都本能地抗拒死亡,厌恶死亡。我们也许并没有想过太多活着是为什么的问题,只知道,活着就是活着,我们不想死。

    不可否认的是,强烈的求生欲会让我们创造出奇迹。生存让我们慢慢地变得坚强而乐观,对死亡熟视无睹。在强者看来,更是生死何所惧。当我们懂得珍惜生命的时候,会感觉到生的伟大和可贵。

    生存,需要快乐来支持,这样才会让我们的人生充满希望和乐趣,活得有劲和有滋有味。

    当我们的周围被生命的力量所渲染,被生机的美好所感动,我们就会因为活着而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快乐和幸福,也会感觉到活着的意义。而当生存的力量占据内心,就会将对死亡的恐惧赶走,生战胜死,也就没有任何让我们感到畏惧的了。

    有的人认为,活着就是为了等待死亡。从出生到现在,每时每刻都在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或是仅仅为了别人在做事情。实际上,我们所有的努力,不过是为了生存,满足和遵循“适者生存”这个自然法则。然而当死亡降临的时候,我们又是那么无力和无奈。所以说,死亡是我们最终的归

    宿,任何人都不能避免。

    金钱、名誉、权利等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与众不同的生命体验,才是我们一生中值得珍藏的财富。

    虽然我们的人生不过百年,但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体验了人生百味,尝尽了酸甜苦辣,感受了悲欢离合,而这就是生存的乐趣,活着的真谛。

    4.珍惜生命能享受最大的福气

    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别人处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对生命负责,勇敢地活下去,才会心存期盼。

    一位老僧在寺门外的古树下打坐参禅。一只被老鹰追击的野兔,在慌不择路之际,钻进了老僧的百纳衣里。老鹰随后而至,在老僧的四周近距离地盘旋,接着又落在老僧的肩上。老僧依然微眯双目,泰然静坐。

    天色渐暗,老鹰蹲在老僧肩头,见野兔仍不出来,终于不耐烦地朝山峰飞去。等老鹰飞走后,老僧将胆战心惊的野兔从袖子里放出来,野兔立即朝一处山谷跑去。

    目睹了这一切的小和尚,非常敬佩而好奇地问老僧:“师傅,您为什么不扬手吓走那老鹰,救护可怜的野兔呢?这样不是让野兔更加安全吗?”

    老僧缓缓地答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佛心禅意,处变不惊。野兔的性命尽管珍贵,老鹰的饥肠同样令人悲吝,没有被吃掉的野兔,就会有被饿死的老鹰。”

    在人生中,存在着许多要自己完全负责的事情,和许多自己完全可以控制的事情。例如,要承担家庭、亲戚、朋友、国家、社会等各项责任。而最基础的责任是担负起生命的职责。承担起生命的职责,会让弱者变强,让强者更强。

    责任就是对自己要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责任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体现。相反,一个不敢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的人,又怎能做到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负责?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这样的人往往是把责任看作是强加给他的负担。

    一个不知对自己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甚至无法弄清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这样想:为了尽到对生命的责任,我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更常见的情况是,我们对责任的承担是完全被动的,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让我们不得不承担责任,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主动地去承担起责任来。

    有的人把职业当作自己的责任,而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

    己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致富,才在头脑中形成了赚钱养家的责任意识;有的人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于是谨小慎微地活在他人的评价中。由于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是盲目的。

    如果我们能对自己的家庭负责,对别人负责,对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负责,我们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当我们懂得去珍惜自己,理智地对待生活和情绪,不再拿人生和生命开玩笑,那么就是对自己和对他人最大的负责。

    要知道,我们活着是幸运的,哪怕这活着的过程并不精彩,哪怕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苦楚。

    人人都说活着不易,但如果我们抱着乐观的心态去珍视生命,便可以看作是在享受人生。所以无论在我们的人生中经历了什么,我们首先应学会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绿度母像

    对生命负责,就是尊重生命,善待自己。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并非由我们自己决定的。在我们的生命中,承载着不仅仅是个人的躯体,还有我们难以割舍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还有责任。

    如果我们轻易地放弃生命,亵渎生命,就看一看以下活下去的理由吧。

    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所以我们要对父母负责,为亲人而活得更加精彩,也为他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精彩而活着。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我们肩负的最基本的责任。父母将我们从小抚养长大,从某种意义上讲,生命已经不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如果自己受到伤害,比自己更难过的会是自己的父母。

    我们的生命因他人的存在而精彩。在每一个家庭中,任何一个妻子或丈夫都不可能轻易地放弃来之不易的婚姻和幸福,所以我们作为家庭中的一员,要为爱人而活,要为孩子而活。我们都有朋友、亲人、上司、同事,这些人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人,我们要想永远地维系着友谊和爱,就不能放弃自己。

    我们的生命要在社会舞台上才能绽放光彩。世界并不会因为失去你而改变,但会因为有你的存在而更加精彩。所以,我们不能因为烦恼而想不开。哪怕我们的眼中看到的只有一处风景,也要学着坚强和勇敢。

    虽然生命并不完全属于自己,但是完全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上。活着,为了感受阳光和黑暗,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而一旦放弃生命,将一无所获。

    对生命负责,勇敢地活下去,才会心存期盼。有了期盼,有了希望,未来就充满着无限你所无法预知的可能。

    我们活着不是为了用处,而是为了生存。死亡容易,生存却难,生存得好一些更难!所以,珍惜生命,才能享受最大的乐趣和福气。

    5.怎样面对生活“应激”

    一个人唯有胆量大、性格豁达方能纵横驰骋,若纠缠于无谓鸡虫之争,非但有失儒雅,反而终日郁郁寡欢,神魂不定。唯有对世事时时心平气和、宽容大度,方能处处契机应缘、和谐圆满。

    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高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有这样的说法:“应激能致命。”在工作、家庭以及自身问题上,应激会使人精疲力竭,造成恶性循环。当处于应激状态时,常常表现为不思饮食,不愿向他人诉说,拒绝与他人交往,情绪抑郁等。如果长期积累应激,不但对健康有害,也容易造成工作、家庭关系的紧张,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痛苦。

    人为什么会出现应激?相同的生活事件,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例如,对于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理解、评价,从而引起不同的心理和情绪上的反应。如果我们应对应激能力很差,就很容易导致情绪失控、心态失衡。

    当人受到压力、处于困境之中时,如果家庭、朋友、同学、同事、组织会热心帮助他,给予精神与物质上的支持,那么,他便能很快摆脱困境。

    提高应对生活应激的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我们能够控制应激,任何应激性情况都可视为一种能产生有益结果的挑战。

    我们要客观地面对现实,放平心态,坦然地面对应激。虽然有些事无法改变,却能够找到合适的办法去客观择机处理。

    当自己对应激无力应付时,可以通过向亲友倾诉的办法来缓解内心的情绪。找人聊天,敞开心扉,都有助于排解我们的怒气。如果是一个人独处的情况,还可以做一做体力活动,来消散你的怒气,或者干脆独自关在屋里大喊大叫,都是可选用的变通办法。

    调息是减轻应激最简单的办法。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闭上双眼,做个深呼吸,从头到脚,全身肌肉放松。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应激可能会自动消失。

    应激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状态,它并不可怕,也有法可解。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可能经历过应激,因为别人碰上的事情自己有一天也可能会碰上。所以,当应激出现时,没有什

    么可惊讶和紧张的,我们也不必去嘲笑和漠视他人的应激。与周围的人建立友谊,增加来自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就完全能够战胜应激。

    6.福祸相倚,随遇而安

    当“祸”降临时,我们不要沮丧,因为风雨过后才会有更美丽的天空;而当“福”来临时,我们也不要得意,因为大海里汹涌的波涛都隐藏在平静的海面下。凡事都以平常心看待,你会发现,生活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

    有一个年轻人,日复一日虔诚地向神佛祈祷,愿上天能赐予他最大的幸福。他的诚心终于感动了上天。一天夜里,他听到有敲门声,当他把门打开时,看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她的声音非常美妙:“我是吉祥天神,负责管理幸福。”

    禅意山水

    年轻人不禁喜出望外,立刻邀请她进屋里坐。吉祥天神含笑对他说:“请等一等,我还有一个妹妹,她跟我是形影不离的!”随即将站在身后的妹妹介绍给年轻人。

    当年轻人看清妹妹的面孔后,不禁大惊失色,心想,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丑陋的人?

    他疑惑地问吉祥天神:“这位姑娘真的是你的妹妹吗?”

    吉祥天神严肃地回答:“她就是我的妹妹,叫黑暗天神,是掌管不幸的女神。”

    年轻人听了连忙恳请道:“我只邀请吉祥天神进屋做客,叫黑暗天神留在门外吧。”

    吉祥天神回答道:“你的要求恕我无法接受,因为我和我的妹妹从小到大都是形影不离的。”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灾祸的里面,未必不隐藏着幸福,而在幸福之中,未必不隐含着祸患的根源。正如故事中的吉祥天神和黑暗天神一样形影不离。

    福与祸是一体的两面,是分不开的。福也好,祸也罢,有时发生在瞬间,仅仅就是一念之差。人生在世如果不懂得这其中的道理,就会受到福祸的捉弄,即使幸福来临,也会失去。

    生活中拂逆的事情是很多的。俗话说:“不如意事常有八九。”人生际遇不是个人力量所可左右的,而在诡谲多变、不如意事常有八九的环境中,唯一能使我们不觉其拂逆的办法,就是使自己“随遇而安”。

    “随遇”者,顺随境遇也。“安”者,一可理解为听天由命,安于现状;二可理解为心灵不为不如意之境遇所扰,无论何种处境,均能保持一种平和安然的心态,并继续坚持自己的追求。前者之“安”,或许可以称之为“消极处世”,而后者之“安”,则需要一种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