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高难度谈话的艺术 > 百人百性,存异而求同——与不同性格者的高难度谈话艺术
    许多人能言善辩,时常在人群中占据上风。为了显示自己的口才有多么了得,他们更乐意尖酸刻薄,带有挑衅意味,似乎这样会显得伶牙俐齿,不好惹、有个性。很多善于辩论的人因为不懂人际关系的维护,目中无人,争强好胜,什么都想比别人高出一截。别人说一句话,他也会从中挑刺,非要让别人同意他的观点,甚至不惜辩论一番决出胜负。卡耐基对此说:你可能赢了辩论,可是你却输了人缘。任何讽刺挖苦都是带有攻击性的,即使是友善的嘲弄,有时也会让你失去友情。讽刺挖苦阻挡了正常的开放式的交流,而使交往变成了荒谬的争吵。

    公共汽车上人多,一个年轻小伙子不小心踩到了一位老大爷的脚,老大爷脾气不好,张口就来:“你说你这么大一小伙子,欺负我这么大岁数的人干吗?”

    小伙子本来刚开始是想说一句抱歉,可老大爷的话实在让他反感,愧疚的心理马上无影无踪,他按捺了半天说:“踩了就踩了,可我什么时候欺负您了啊?”

    老大爷更不高兴,说:“得得得,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学好。我看你那样儿,监狱里刚放出来的吧?”

    这下小伙子可火了:“你这人怎么说话呢?”说完就要往前冲。这下车里的人左劝右劝,好不容易才让他俩消了气儿。

    老大爷的说法就是典型的“得理不饶人”,本来只是小事一桩,可是为这么一点小事斤斤计较,让他自己显得很刻薄,不但形象大打折扣,还害得双方心里都不痛快,何苦呢?

    一位老人去逛花鸟市场,不小心将小贩的两个花盆碰倒摔破了。老人连忙道歉,还说愿意把两盆花买下来,可是一掏口袋才发现一分钱都没带。

    那个卖花的小贩就不依了,喋喋不休地说两盆花值多少钱,其实最多也就20块钱。

    老人说:不管多少钱我赔你就是了,但是我现在没有带钱,你可以叫人随我回家拿钱。

    小贩不相信,不让他走,一个劲地让他再好好摸摸口袋找钱。老人把口袋翻给他看,确实是没有钱,可是小贩就是不相信,还咄咄逼人,说哪有这么大一个人出门不带钱的。

    老人没办法解释,只好反复说,我不会骗你的,可是无论他怎么解释,小贩就是不相信。小贩要老人拿出身份证看,可是老人偏偏又没有带身份证,于是小贩就仍然不放他走。这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老人没有受过这种委屈,感觉很没面子,着急上火之下,结果一下子心脏病突发,不治而亡。

    为了20块钱的花盆,居然葬

    送了一个老人的生命,芝麻大小的事情却能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即便是追悔莫及又有什么用呢?想想看,生活中为这种小事斤斤计较、得寸进尺的人还真不少,其实,很多事情根本没有必要非要分出个高下优劣,尤其当这个结果还可能挫败别人的自尊心时,那就更不要去争辩。你尊重别人,别人就会尊重你;你要存心让别人难堪,别人一定心里不服气,这也注定为你以后的人际交往埋下隐患。所以,有时候对自己的观点要有所保留,对别人的观点也要能理解和认同,这样关系才能和谐。

    别人有了错,也许自己已经意识到了,对所犯的错误多少有了负罪感,如果不分场合、对象,一味地理直气壮谴责别人,会让人十分难堪。得饶人处且饶人,对那些已经有了内疚之意的人应该学会同情和理解,学会宽容和礼让,学会拯救。

    在一个秋天,美国加州有两个流浪的少年在林场里玩,为了搞恶作剧点燃了那片丛林。就是在这次火灾中,一名年轻的消防警察不幸牺牲了。

    在查明这是一起蓄意的纵火案之后,人们非常愤怒,市长表示一定要将罪犯抓捕归案,让他们接受最严厉的惩罚。但是那位牺牲的消防警察的母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却出人意料。她说:“我很伤心地看到我的儿子离开我,但我现在只想对制造灾难的两个孩子说几句话:你们现在一定活得很糟糕,很可能生不如死。作为这个世界上最有资格谴责你们的我,此时只想说,请你们回家吧,家里还有等待你们的父母,只要你们这样做了,我和上帝一起宽容你们……”

    在这位宽容的母亲发表电视讲话前,两个纵火的孩子因为承受不了巨大的社会压力而购买了大量的安眠药准备一起离开这个世界。但就在这时,他们从电视里听到了这位母亲的声音,顿时泪如雨下。而后,他们将安眠药丢到一边,决定向警察投案自首。

    这位母亲的宽容真是让人动容。本身原谅杀死儿子的罪魁祸首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而她居然还在担心他们活得不好,规劝他们回到家人身边。相信读者听到这样感人肺腑的语言,见识到如此高贵的一颗心,也会不禁慨叹。正是她的宽容,她的心平气和,阻止了两条鲜活年轻的生命从世界上带着悔恨而消失。

    扪心自问,我们有此胸襟吗?看看这位伟大的母亲,我们有何理由对别人的错误耿耿于怀,念念不忘,用恶意和仇恨来对待那些本已十分脆弱的人呢?得理让三分是一种风度,一种理解,也是一种谦让和原谅,它会让你周围的人因此对你心怀敬意。

    人与人相处,发生争吵在所难免,甚至夫妻那样的亲密关系,也不会例外。对此,一旦有了纷争,即使认为自己一方在理,也应避免过分的数落、指责。这时候,最好的方式是使用调侃、幽默的言语,浇灭对方的怒气,达到释疑解纷的效果。一位丈夫彻夜未归,次日才幽灵般地回到家中,妻子埋怨了几句,两人便你一言我一语地干起仗来。忽然,妻子说:“算了,没什么了不起,男人晚上不回家都成时髦了——我唯一要提醒你的是:熟悉的地方还是有风景的!”那妻子虽然占理,却没有去“痛打落水狗”,只是调侃了几句,便使一场冲突,体面地结束了。

    俗话说:“饶人不是痴汉。”当双方的争论已到剑拔弩张的时候,占理得势的一方应当有“得饶人处且饶人”的风范;切忌穷追猛打,将对方逼入死胡同。那样不仅不能辩赢对方,反而会扩大矛盾冲突。当然,“饶人”也要讲究语言艺术,这就是力求在无损于双方面子和尊严的情况下达成妥协。要做到这一点,言语方式和言语内容的选择是否恰当,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方式主要有五种:利用幽默、巧设台阶、诚恳解释、提出难题、以柔克刚。都是要与实际情况相搭配,以解决问题。

    “得理不饶人”是你的权利,但不妨“得理且饶人”,这样也给自己留条退路。人海茫茫,但却常“后会有期”,你今天得理不饶人,焉知他日二人不狭路相逢?若那时他有理你无理,吃亏的可就只有你了。所以说,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正是为自己留了后路。

    “哎呀,悟空你也真调皮呀,我叫你不要乱扔东西呀!哎,乱扔东西可是不对的……哎呀,我还没把话说完,你怎么把棍子也给扔掉了?月光宝盒是宝物,乱扔它会污染环境。嗳,砸到小朋友怎么办?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花花草草也不好嘛!”

    看到唐僧这段经典的话,你可能会忍俊不禁。唐僧的话是虚构出来的,但事实上还真有人堪与唐僧媲美:2003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获得了英国“推广简洁英语运动”组织向他颁发的年度“不知所云”奖。因为他曾经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伊拉克是否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说了一段流传很广的“名言”:“我一向对尚未发生的事情的有关报道感兴趣,因为就像我们都知道的那样,有一些众所周知的事情;我们知道一些我们知道的事情。我们不知道很明显未知的事情;那就是说,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我们不知道。但也没有人知道未知的事情——也就是我们不知道的未知的事情。”

    这位部

    长简直比唐僧还厉害,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作为笑话或者新闻看起来挺不错,但如果现在有这样一位活宝在你耳边不停地碎碎念,相信滋味一定不太好受。

    一位从小在一块长大的朋友,多年不见,说要来看玛丽,玛丽高兴之余,力邀其到家里住。刚开始朋友不愿意,说怕打扰玛丽和家人的生活,玛丽说家里有客房,没关系。于是,朋友来了,还带来了一位玛丽不认识的朋友小红。

    小红很喜欢说话,而且说的话至少可以重复五遍。那样的重复不是口语化的重复,而是怕你听不懂或她已经忘记她说过了的重复。

    刚开始,出于礼貌,玛丽还能不厌其烦地坚持听她一次次地重复、一遍遍地叙述,到了后来,玛丽的听觉神经终于再也承受不住,只要她一重复叙述,玛丽就赶紧躲到一边去。可她说话的声音不仅大,而且穿透力特强,躲到书房里关起门来还能听到她的声音。她在玛丽家的两天时间里,玛丽家的每个角落几乎都充满了她的声音。

    因为小红喜欢说话,所以她的电话也就特别多,而且每个电话至少都要说上十分钟。

    有一次,她给她的一个朋友电话,电话足足打了近四十分钟,可来来去去就是那么几句话,重重复复地就是那么一件事。

    当她放下电话之时,朋友终于忍不住,说:“小红,我感觉你有点啰嗦,你还没到更年期呢。”

    听罢朋友的话,小红说:“不是我啰嗦,是她们不理解我的意思,我必须要说清楚。”于是,她便也就这样一遍遍地跟玛丽和朋友解释,说她不是啰嗦……真是烦人之极!

    她在玛丽家的两天时间里,玛丽已经被她富有穿透力的声音折腾得筋疲力尽。如果再继续这样下去,玛丽非崩溃不可!好在第三天朋友把她带走了。

    就在她走出玛丽家的刹那,玛丽整个人一下就轻松起来,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是不是觉得玛丽很可怜,小红很讨厌?那么就自己引以为戒吧。

    啰里啰唆的人的确让人头疼。可是生活中就是有这样的人,明明一句话能讲完的事非要长篇大论,废话连篇,毫无重点,让人听着摸不着头脑。而当事人还根本对自己的毛病毫无察觉,自顾自享受表达的乐趣,全然不顾听众是多么如坐针毡。

    在生活中,你是否经常会看到类似的现象:一位妈妈三番五次地对孩子说“你要把你的屋子收拾干净”,可孩子将妈妈的话当作耳旁风,屋子杂乱依旧;妻子不知疲倦地提醒丈夫“你该戒烟了”,

    可丈夫依然吞云吐雾……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刺激过多、过强、过久,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引起了人们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情绪,使事物朝相反方向发展。心理学上将这一行为称作“超限效应”。

    由此可见,我们如果希望自己说的话能够在别人身上起作用,就不能采取简单的重复,而是能换个角度、换种说法,将对方的厌烦心理、逆反心理减到最低,到那时,你也许能真正体验到“一语千金”的威力了。

    托尔斯泰说过:“人的智慧越是深奥,其表达想法的语言就越简单。”其实真正打动人心的语言往往不是长篇大论,而是那些简洁有力的话。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希特勒的进攻,英国节节败退,人心彷徨,士兵士气低沉。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觉得有必要做一场演讲,来激励士兵的士气,挽救国家的命运。

    丘吉尔拄着拐杖,戴着草帽,慢步走向讲台,先把草帽放在讲台,然后从左到右横扫了整个军营,说:“永不放弃!”然后又从左到右横扫了整个军营,说:“永不放弃!”当时整个军营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可以听到。然后他又从左到右横扫了一次整个军营,提高声音说:“永不放弃,永不放弃,永不放弃,永不放弃!”整个军营都兴奋起来,欢呼声和拥抱淹没了整个军营。此后英国连连打败了德国希特勒的进攻。

    这就是丘吉尔最著名的演讲,世界上最震撼的演讲,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短的演讲。对此,你有什么想法吗?在这个讲究效率的时代,不要用你的长篇大论来浪费彼此的时间,折磨别人的耳朵了,简洁明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长幼之间、年长者与年轻人之间由于年龄、阅历、身份等多方面原因,在交谈中很容易造成一种不和谐、不舒畅的局面。尤其是作为谈话主体的长者与幼者谈话时,往往因为所面对的是比他小、比他阅历浅的小字辈,就更容易无所顾忌,不讲方式方法,使交谈发生阻滞,引起不良的后果。那么,年长者与年轻(幼)者交谈有哪些方法呢?

    1.“明”话“暗”说

    对于已经成人的青少年,他们由于刚刚长大,自主自立意识增强,对父母、老师的“谆谆”教导已经厌倦了,产生或明或暗的抵触意识。这时,与之交谈,就要考虑到这点,尊重他们的自尊心,采取“明”话“暗”说的委婉方式,在“暗”话中启迪引发,使他们自己感悟和领会。

    一个周末,某家庭的电话响了,父亲拿过话筒,听见是一个

    男生在找自己上高中的女儿。待女儿起床后,父亲便问:“如果你愿意的话,能否告诉爸爸和你约会的是谁?”女儿脸红了,没有回答。父亲见状并没有勃然发怒,只是说:“孩子,你可别忘了你妈妈常常嘱咐的话啊!千万可别使她失望啊!”然后主动出去,让孩子自己回电话。父亲抓住女儿爱母亲的心理,同时又表现出父亲的宽容与信赖,终于使女儿谢绝了男生不正常的邀请。

    有一个女编辑,儿子上高中时,买了一个带小锁的日记本回家,母亲一见,笑道:“啊,宣布独立了,是吧?”儿子不自然地点点头。母亲趁势说:“青年人可要珍惜自己的大好光阴啊……”儿子不好意思了:“妈妈还要说得很具体吗?”母亲适可而止道:“那就用不着了,对吧!”敏感的早恋问题,就这样在母子之间那看似随意却又含蓄风趣的对话中得到了交流。

    例如父母见子女不爱干家务活,就直接下“命令”说:“今天下班捎点菜回来!”“酱油没有了,打一瓶去!”吃完饭后对子女说:“把碗涮一涮。”

    这些话该说不该说呢?就日常生活来说是该说的。但是如果是一位讲究谈话艺术的父母,也可以不像日常父母常用的语气说话,而改换另一种说法:“晚上没菜吃了,看来下班后得买点了。”“酱油没了,谁打一瓶去?”“今天太疲劳啦,碗只好呆会儿涮了!”

    这样的话语并不是直接下命令,也许一时还没有人响应,但这样的话会启发子女的自觉,不需多久子女就会凭自己的观察,确定自己在家中所应承担的劳务,不等父母说话他们就会把该做的事情做了。

    属于子女个人的私事,父母谈及这些事情的时候,更需要注意采取“明”话“暗”说的方式。

    例如发现子女同外人的接触有值得注意的地方,自己不同意他们有过于密切的关系,就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最好在只有一个人时)提醒他们:“生活是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注意影响”,“别耽搁久了,晚饭一定要回来吃啊!”“别收人家的东西,君子之交淡如水嘛!”

    或者还可以采取更迂回的方式,在闲暇时跟他们讨论讨论《荀子》的话,“莲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不染自黑。”也可以同他们议论报刊发表的某篇有关的报道等等。

    这里的关键是尊重子女的人格,相信晚辈的自制力。子女是有头脑的人,而不是只凭父母语言指令而动作的机器人。长辈的暗示会成为他们一生的滋养,有助于他们成为一个是非分明的人。因此父母的谈话不仅要达到一时

    的效果,而且要思虑到长远的目的,这就不能不注意“明”话“暗”说的艺术。

    2.“急”话“缓”说

    生活中有大事,有小事,有急事,有缓事,长幼之间性格也有急有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也需要注意谈话的艺术。要注意“急”话“缓”说。

    比如,母亲同儿子发生了争吵,做父亲的站在任何一方添油加醋,都会起火上浇油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父子之间的谈话就要拖上几天,待儿子的火气平息以后,再站在公正的立场说话:“你妈发火当然不对,可你那样顶嘴也不好,晚辈和长辈说话时更要好话好说呀!”这样的规劝,肯定要比当场评定是非有效得多。再如:一家婆婆和媳妇不和,发生了争吵。书记赶来,先将儿媳叫到一边接过哇哇哭叫的孩子,边哄边问:“你还记得你坐月子时婆婆怎样侍候你吗?你是剖腹产,半个多月住在医院里,婆婆一天给你送五次饭,把家里的十几只母鸡都宰光了,一口一口地喂你。出院后,她怕孩子吵,你休息不好,天天自己带着孩子睡。要是没有婆婆的照料,你的身体能恢复得这么快?孩子能长得这么好?”听到这些话,儿媳不由想到过去那温馨的时候,内心受极大的震撼,低头沉思了。从此后,婆媳两个人冰雪消融,和好如初。

    心理学证明,年轻人在气头上,头脑不清楚,往往会歪曲现实,或想法偏激。两个人一吵起来,就只看对方的问题,揭对方的疮疤,看不到人家的优点。如果能及时地摆出对方对自己的“贡献”,特别是最令人动情那一幕的话,美好的回忆会帮助双方恢复理智。这也是“急”话“缓”说的应有之义。

    3.“长”话“短”说

    有些事情没有必要或者不方便把事情向年轻人、子女讲清楚,就可“长”话“短”说,把话题迅速切断,用几句最简洁而精练的话把很麻烦的事情解释开,或者转换一个话题。尤其在父母与年幼子女之间,有一些话题比较敏感,更宜用此法。

    一个4岁的女儿有一天忽然问母亲:“我爸爸上哪儿去了呢?”这个母亲感到孩子需要父爱了,于是温和地问:“你是想看爸爸呢,还是让爸爸来看你?”然后,她打电话给前夫,邀请他来探视女儿,并友好地作了介绍。此后,母亲让女儿每个星期同父亲团聚一次。当孩子问父母为什么不住在一块儿时,母亲又坦率地答道:“我和你爸爸都非常爱你,只是我俩合不来,不愿意再住在一起。你能常常去看他,不也一样快乐吗?”母亲态度明朗,言辞得体,使女儿消除了爱的残缺阴影。

    还有一个单亲之家的母亲,离婚后又与一个男子相爱了。无奈女儿天性害怕接触异性,母亲一直不敢贸然带对方进门。一次,女儿无意提到“我俩一起,我真嫌孤单了,”母亲趁势便说:“妈妈有个男同事,他星期天要来家里玩,好吗?”孩子反问道:“为什么不是女的?”那母亲开导道:“他是男的,可同样会像爸爸一样爱你。”果然,那叔叔来到,很快就同孩子玩熟了。这以后,孩子对男性的恐惧之感也自然消除。

    一个离婚的女士找到了新的男友,她这样引导6岁的孩子:“你说是咱们娘俩一直过下去好呢,还是找一个人结婚更热闹?”那男孩当然喜欢热闹,可他却说:“那你找一个像原来保姆那样的吧。”母亲解释说:“女的和女的不能结婚,妈妈要找的是个和你爸爸一样的男人。不管妈妈和谁结婚,那个人只能是你的叔叔,爸爸还是你爸爸。”就这样,她在解除了孩子顾虑后,男友也很快为孩子接纳。再后来,母亲继续引导:“如果还有一个姐姐跟你玩,好不好?”男孩蓦然明白了那是叔叔的女儿,也就高兴地接纳了对方。

    如果上述几例中的父母要从头到尾地向孩子讲叙自己离异的来龙去脉,讲叙再婚的前前后后时,不仅麻烦,时间长,而且也没有必要。这么用几句简短精练的语言一解释,既得体又有效,还切合幼儿的心理。

    4.“硬”话“软”说

    日常琐碎的事采取“明”话“暗”说的方式,一般也就可以了。因这些琐事,多做少做,你做我做,并没有多少原则性差异。但是,生活中的一些大事,有是非的大事就不能仅限于暗示了。艺术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为了“艺术”该说的不说,那就不能成为艺术了。

    然而,长幼之间在谈论一些重要问题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艺术可讲的。越是问题的性质重大越是需要讲究艺术,讲究“硬”话“软”说的艺术。因为家庭不是法庭,父母不是法官,不能使用法官在法庭上面对罪犯所使用的语言同子女谈话。只可惜,我们有些做长辈的,在子女本来需要规劝的时候,却因我们使用了“语重心长”的方式,以致于他们同我们疏远而不肯听从我们的要求,在歧路上越走越远。

    例如子女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饮酒作乐,发现这件事以后父母在盛怒之下,常常会说出很不中听的话:“你给我滚出去,我们家不留酒鬼!”“醉死在外面得啦,回来干什么!”“早晚要上断头台,喝吧!”等等脱口而出的气话,心也许是赤诚的,但艺术的成份可就太少了。其实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该

    在其头脑冷静,清醒以后再同其交谈(不是训斥或争吵),话要说得柔中有刚,使其痛而不怒:“这一次酒喝得太过了吧!”“自己想一想,同那些人这样喝下去,会有好结果吗?”“酒喝得这么多,是不是思想深处有了不洁净的东西!”“我们家还没有出一个酗酒滋事的,你想想这样下去会给咱家造成什么影响?”越是硬话越是说得软些(用词选择轻些的,声调压低一些,话说得慢一些),子女越易于接受,越会发生效力。

    下乡知识青年罗虹在农村与农民德海结婚并有了个女儿,后来回到城里,重逢昔日的恋人,欲待重修旧好,却又遭到爸爸的反对。正当她举棋不定之际,农村的丈夫德海却又因被人诬告而入狱。罗虹进退维谷,不知何去何从。她向奶奶寻求帮助。

    奶奶对她说:“你的事,奶奶全知道,如今你打算怎么办?”

    “不知道,我……我说不出来……”

    奶奶说:“奶奶知道你委屈,人,谁没点委屈呀,我24岁那年,你爷爷就牺牲了,本家本村的都劝我再找个主儿。你老爷爷跟我说:‘女儿,地头还长着哩,往前走一步吧。’我不愿给孩子找个后爹,硬是咬着牙过来了。儿子一个个地长大了,参了军,又一个个地牺牲了。可我没在人前掉过一滴眼泪。人活着,就是要为了别人,去受苦,去受难。天底下哪有那么多幸福?要说委屈,就先委屈一下自己吧!”

    罗虹说:“可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啊?”

    奶奶说:“做人呐,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你和那个小伙子倒是挺般配的,可就算你俩成了,日子过得也挺舒心的,你就保准一早一晚地不想德海他俩?那时,你虽吃着蜜糖,但却忘不了人家在喝苦水。你甜在嘴上,苦在心里,甜的苦的一掺合,一辈子都是块心病。我今年80多了,什么苦都尝遍了,可就是没留下一件亏心事。俗话说,人字好写,一撇一捺,真正做起来就难了!”奶奶说的话句句动人心。“奶奶,我懂,我懂了。”罗虹擦擦眼泪,语气坚决地说:“德海托人捎信给我,叫我早些和他离婚,可我决定今天就回家去带孩子,侍候婆婆,等着德海……我忽然觉得我现在是爱他的,而且从来没有这样爱过……”

    奶奶劝说的话不仅语重心长,而且她采用的全是通俗的语言,讲的全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并且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给孙女分析情况,从而使孙女作出正确的选择。

    长幼之间的谈话艺术,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其实更是一个态度问题。长辈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