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大佬的快意人生(快穿) > 106. 我统管全家完 养老生活安排上
    崔近月之所以会犹豫不决,是因为她想叫李家拥有立身之本。

    做什么样的生意,自然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如果她只是想得到一大笔钱,完全可以像7438说的那样,搞“发明”,靠卖方子挣钱。

    可她不用做都知道,这是高高在上的穿越者的人生,不是她的人生,也不是原身的人生。

    原身的自尊心很强,她的确想让儿女们过好日子,可她要的是百年计,是儿女们学到本事,而不是简单粗暴拿钱把他们当猪猡一样圈养起来,把他们养得白白胖胖,靠啃老娘和兄弟活着。

    因此,崔近月才否决了7438的种种提议,那些太过超前的东西都不适合李家人。

    最重要的是,做生意没靠山本就不易,身怀重宝那更是灾难了。

    大夏立国前,所有世家皆被乱军所灭,可过了几十年,新的世家贵族又重新出现,他们把控着诸多独一无二的技术和生意,当成传家之本,绝不允许任何人染指,也对任何东西都抱有贪婪之心。

    就算不被世家注意到,随便来个乡下土财主,以崔近月现在的身份都得认栽。

    她想这两年安安稳稳做点生意,就得选个不会那么引人注意的,既然不能高大上,那就只能将接地气贯彻到底了。

    低调又要赚钱,也就意味着她要做的,是最底层老百姓都能买得起的消耗品。

    大夏国力强盛,万邦来朝,带来了很多新文化和事物,看着甚为繁荣,可事实上,能惠及普通百姓的东西并不多,别的不说,价钱就是个问题。

    便是肥皂盐糖这种还算亲民的东西,也不是人人都消费得起,更不是人人都需要的。

    老百姓除了填饱肚子,别的都不重要,而吃饭最重要的一步是,点火。

    所以,崔近月准备把火柴做出来。

    大夏还没发达到拥有火柴的地步,不管是高门大户还是底层民众,取火都不容易,有的人家连火石都没有,做饭引火就靠最原始的钻木取火。

    崔近月想靠低廉的价格,把火柴打入大夏的每家每户,只有人人都买得起,人人用完了就又要买,何愁赚不到钱。

    甚至,这还能成为李家兄弟姐妹的毕生事业。

    想好了目标,崔近月也不着急去干,待到李丰雪回了学堂,才挑了个时间,让李丰收送自己去了一趟县城。

    李丰收不知道她是想做什么,好在他听话,一大早就驱车赶路,又带着崔近月几乎把县城逛了个遍,也丝毫没有怨言。

    直到下午,崔近月才凑齐了想要的东西,分量不多,一个小包裹就装齐了。

    李丰收中午被她带着吃了碗城里的肉丝面,现在心里还美得很,忍不住问,“娘,咱啥时候再来县城吃好吃的呀?”

    崔近月笑眯眯道,“若是我的事成了,我们全家都到聚味楼吃一顿,怎么样?”

    聚味楼是白水县第一酒楼,据说一桌席最少也要三两银子。

    李丰收不免吃惊,回头望她,“您说真的?”

    “看路。”崔近月老神在在,“真不真的,你以后就知道了。”

    李丰收忍不住又确认一回,听崔近月不耐烦让他好好赶路,他不敢再问,只在心里畅想着能在聚味楼里吃到什么好东西,口水都差点流出来。

    李丰收丝毫不觉得崔近月是在给他画饼,他深谙听娘的话有肉吃之道,也真心觉得,娘要干的事没有不成的。

    他等着吃好吃的就行。

    李丰收头脑简单,李家其他人也不遑多让,除了李丰雪,可他又不在家,家里人自然是崔近月说什么做什么。

    如今正好已经开始猫冬,村里人大都足不出户,崔近月便带着一家子搞发明,柳小果和包欢欢手巧,能帮她糊小纸盒,而李丰收两兄弟,则帮她削木条,赵小兰和李延昭负责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至于最重要的燃烧物,自然是崔近月负责,在后世,火柴可以说是技术含量最低的东西,可在这个时代,想做出它并不容易。

    崔近月知道其中原理,才能试验一次就把火柴做了出来,李家怎么也弄不懂为什么火柴头和盒侧一摩擦就能起火,她只说这是梦中看到的秘方,他们也没多纠结,一下子就接受了这个方便简单的点火之物。

    这个世界能点火的除了火石等天然物,还有一吹即燃的火折子,后者却只在达官显贵里流通,原因无他,造价很贵。

    火柴燃烧的原理和火折子有共通之处,崔近月买磷硫等物回来提炼,只一小包东西,就花了五两银子。

    这个世界丹道盛行多年,王公贵族的追捧从未消失,丹药的原材料价格自然高居不下,许多人都认为这些东西可以治病,只是能吃得起的寥寥无几而已。

    事实上,崔近月在问询出这些东西的价格后,都有点想打退堂鼓了,好在她提炼之后得到的东西很经用,做完一千份火柴还能剩下一半。

    而除了燃料原材料之外,用来做火柴盒的纸张,花去了她九百文,剩下的大概还能做个六百份火柴盒。

    崔近月算了算,她做的是安全火柴,一盒五十根,批发价五文钱,去除成本和人工,她能赚个一文钱左右,唯有薄利多销,才能挣大钱。

    当然,光靠着他们一家子,累死都没办法把这生意做大。

    拿李家兄弟举例,他们忙活一个月不停,手上茧磨破再长再破,弄得满手血泡,勉勉强强才削出五万根细小的火柴棒,而妯娌两也是,糊纸盒糊得手都抬不起来了。

    认真算起来,火柴的利润是有些对不起他们付出的,可崔近月想靠低价打进千家万户,她不仅不会制定高价,还会让所有卖货的,都得照着她的价格来卖。

    李家没办法包圆这些事,崔近月便想着,拉整个小河村的人来做工,同时,她也想到了提高效率的法子。

    因此,等到李丰雪再次旬休归家,崔近月与他又谈了一番,他心思复杂地给老娘花了好些草图,并把找工匠做工具的事,也揽到了自己身上。

    不管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在见识了火柴的妙用后,他很是赞同崔近月想靠低价将其卖到天下各处的策略。

    书人,为官者,大多初心都是想为百姓做些事,李丰雪便是如此。

    在包欢欢生孩子之前,火柴小作坊在李家屋后头搭了起来,作坊分了两间,一间给崔近月提炼原材料、做砂纸,一间用来烘木料,锯木头,至于裁纸,则在前院的空房里进行。

    崔近月的打算是,李家提供工具,以及锯好的等长木棍和纸张,村里人对照着样品削木棍、糊纸盒,百支火柴棍和百个火柴盒都是一文钱,对于赚钱不易的村人来说,这绝对是个好活计。

    至于怎么让村里人理解这件事,也很简单,崔近月派李丰雪搞定了村长,由村长把这件事跟村里人细说,又让李丰收在村里的谷场教了两回,村里人就知道该如何削木棍糊火柴盒了。

    甚至在货郎来小河村之前,村里每户人家就都用上火柴了,只需要成本价五文钱,就能解决点火困难,他们很难不喜欢这个新奇的玩意儿。

    解决了制造的问题,就剩下销路问题了,崔近月本想到镇上打听一番,没成想小儿媳的远房表哥就是个货郎,这位表哥跟相熟的货郎们一吆喝,他们就来小河村看货了。

    而在见识到火柴的神奇之后,他们立即将崔近月手里的一万件货抢了个干净,还预定了不少,即使崔近月要与他们签契约,严格定下火柴的售出价格,也无一人退缩。

    走街串巷的货郎们都很有些见识,他们知道火柴的价值,比起扁担上的其他货物,火柴绝对是最不愁卖的东西。

    崔近月之所以没有和镇上县里的大商铺合作,而是找了货郎来,是因为她想在最开始就奠定火柴的底层群众基础,想用最快的速度把这个东西推广出去。

    不过连她也没想到,火柴的风靡速度能如此之快,没几天平安镇十里八乡的人就都知道了火柴这东西,无论男女老少,都对它很是推崇。

    连李丰雪在学堂里,都能听到同窗讨论它,价格之低廉,点火之方便,都让他们将火柴视为利民好物,恨不得为它吟诗作赋,盼着它冲出白水县,风靡整个大夏,说不定还会被圣上知晓。

    待到那时,他们这些白水县学子,也与有荣焉啊!

    外界对于火柴的评价,身在小河村的崔近月无从知晓,唯有源源不断的订单,让整个李家的人都放下心来。

    村里人人都可以削木棍糊火柴盒,崔近月自然也不亏待李家另外几房的人,不仅每家都来了人到作坊帮忙,还让李丰雪立契,日后每家都可分利。

    几乎是这契约一立下,其他几房的人就有了以他们这房为首的架势,且之前各自分散的李家五房,彻底拧成了一股绳。

    若说之前,是李丰雪将来会有出息这件事让他们心怀期待,偶有襄助,那如今能清清楚楚看到的利益,就是让他们心甘情愿跟在五房后面冲锋陷阵了。

    崔近月自然是故意的,她观察了几个月,李家另外四房的家风都不错,孩子们被教得善良老实,叔伯妯娌有事也都想着原身这一家,让几成利而已,把整个李家团结起来才最重要。

    小河村有一百多户人家,大多姓何,李是散姓,他们这一房人单力薄,如今有了火柴生意,就算是让村人都因此获利,也可能会被人摘桃子,而李家五房加起来五六十号人,足以震慑不少宵小。

    这就是古代宗族的力量,崔近月不怎么喜欢,却不妨碍她利用。

    随着货郎将火柴带到各个城镇,崔近月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多,甚至不再只是货郎拿货,还有其他县的商人前来订货,即使是疾风暴雪,也阻挡不了他们的脚步。

    这个冬天,整个小河村的人都窝在家中做工,手巧的糊火柴盒,手笨的削木棍,厉害些的家庭,一天能挣上十几文钱,便是家里人丁单薄的,也能有个几文钱入账,多攒些日子就是笔不少的钱了。

    那些以往冬日里连柴火都不敢多烧的,也能拿工钱买些劣质木炭,一家老小窝在一块儿做工,再不会被冻得去了半条命了。

    村里不知多少人都感念李家,尤其是穷得连棉袄都买不起的人家,在他们心里,李家发下来的工钱,是实打实救了他们的命,甚至以往冬天都会悄无声息过世的老人,今年都好好活下来了。

    临近过年,李家的作坊仍热热闹闹的,崔近月只负责调配火柴燃料,其他的事都不用她多管,甚至连他们一家加作坊里几个大小伙子的饭食,都是二嫂林氏来帮忙做的。

    毕竟这个时候,包欢欢快要生了,柳小果肚子也已经很大,崔近月早就不让她们做什么活,每日都带着她们出去散步,回家就带着她们给小孩做衣服,速度不快,主要是打发时间。

    这日早晨,崔近月带着她们出去散步时,就觉得包欢欢有一点不对劲,果然回家后没多久,她就开始肚子疼,看着是要生了。

    一家子都因此有些慌张,崔近月让李丰收回屋里陪柳小果和两个孩子,又让李丰余并老大家的李丰喜去大河村请稳婆。

    大河村和小河村相邻,不过大河村有两百多户人家,村里有大夫有稳婆的,是十里八乡接生经验最为丰富的,崔近月早就为两个儿媳请好稳婆了。

    吩咐完后,崔近月又请二嫂林氏帮忙烧热水,自己则扶着包欢欢在屋里踱步,边走边安慰她。

    包欢欢是第一次生孩子,疼得满头汗,心里也惶恐得很,可被崔近月扶着走了一会儿,听她说着话,心里竟慢慢平静了下来。

    待到包欢欢羊水破了,崔近月才扶她躺下,给她收拾东西,没过多久,稳婆就被请了回来,净了手就开始为她接生。

    崔近月始终在一旁握着包欢欢的手,用少得可怜的真气助她生产,虽然无法减轻包欢欢的痛苦,但至少能让她生产顺利一些。

    两个时辰后,包欢欢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婴。

    稳婆边拍孩子边笑着道,“你家这孩子又白又嫩,可见胎里养得好,恭喜恭喜,喜得千金哪。”

    崔近月接过这个扯着嗓子哭的小孩,也忍不住笑,“长得像她娘,漂亮。”

    已经完全脱力的包欢欢闻言,扯了扯嘴角,终于放心地睡了过去。

    稳婆熟练地给包欢欢收拾,又道,“看老姐姐你这么喜欢,这孩子是个有福气的。”

    这是崔近月第一次亲眼见证一个孩子的降临,她知道稳婆的意思,女孩儿,怕她不喜。

    可在她看来,这个小女孩是真的很可爱,很讨人喜欢。

    如今天冷,崔近月没抱孩子出门,只让李丰余进来看她们娘俩,又带着稳婆去东屋喝果子茶,给她包了个大红封,提了一小篮鸡蛋,才把人客客气气地送出了门。

    这个孩子的降生,给家里添了几分喜气,即使她只会闭着眼睛扯着嗓子哭,连笑都不会,所有人都还是很喜欢她。

    崔近月的态度,也影响了其他人的态度,她唤孩子宝宝,孩子就有了个宝儿的乳名,至于大名,李丰余说,想请她小叔来取。

    她肉眼可见的喜欢这个孙女,让李丰余两口子都松了口气,其他人也都爱夸宝儿。

    倒是李小兰这孩子,很怕母亲喜欢小孙女多过她,有些闷闷不乐,还是崔近月夜里跟她咬耳朵哄她,才把她哄好,转眼就跟李延昭一起,每天都要到西厢看小侄女好几回。

    在过小年之前,李丰雪终于开始放长假,他回家第一时间就被二哥抓住,让他帮小侄女取名。

    索性这已不是他第一次为子侄辈取名,李丰雪略微思索一番,便提笔写下了三个字,李乐婉。

    李丰余和包欢欢两口子念了好几遍这个名字,都觉得很是好听,不过仍唤孩子宝儿。

    对于家中如今的改变,李丰雪因为不常回来,所以感触最深,不管是院后热火朝天的作坊,还是村里所有人对他家的感激,都令少年人心头热乎乎的。

    而正是火柴的出现,让他彻底信了,自己娘真的得天眷顾,有神仙教授了她不同于凡俗的知识。

    上山打猎认草药的本领不算神异,可火柴这种便易取火的工具,做起来好似简单,可千百年来,也没见哪个圣贤能想出这种法子来。

    便是他知道火柴头的红色燃烧物,是他娘从几样稀奇古怪石头里弄出来的,他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东西掺到一起,又要在粗糙的纸上摩擦才能燃烧起来。

    李丰雪至今也无法理解其中奥妙,之前第一次见到火柴,就更是心生惶恐了。

    他甚至忍不住试探,如今的娘,还是不是他的娘,可惜不管他怎么试探,娘都能对他的事信手拈来,除了偶尔会很嫌弃哥哥们智商之外,和以前一模一样。

    只能说,梦到过神仙的娘变得聪明又有本事了些,可不管怎样,还是他娘没错,李丰雪不想庸人自扰,很快就把某种奇怪的念头抛在了脑后。

    崔近月自然知道家里唯一的聪明人李丰雪曾怀疑过她,可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着原身记忆的她,说是原身也没错,李丰雪的小试探对她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最重要的是,她所做的一切都对李家百利而无一害,李丰雪是个聪明人,他就算有所怀疑,也不会对任何人说。

    好在这孩子很快就转过弯来了,倒也不叫崔近月觉得厌烦,李丰雪不比哥哥们头脑简单,他会怀疑才是正常的。

    随着大批货郎行走于乡镇,卖给千家万户,这个便宜又便于携带的东西,迅速冲出了白水县,朝着整个承天府蔓延开来,想来到了开春,才是真正发力的时候。

    不过就算如今冰天雪地的,也仍有不少外来的商人找到小河村,向李家订货。

    这个年,李家和小河村所有人都没有闲下来的功夫,便是李丰雪,也得帮忙盘账,忙得不可开交。

    崔近月也算了一笔账,火柴这东西是消耗品,不说远的,就说承天府并附近的几个府城,只要都用上了这个便宜好用的东西,订单定然源源不断,到那时,就不是她家这个小作坊,还有小河村这些人能吃得下的了。

    这件事倒不急,大河村和小吉村离这儿很近,那两个村子加起来也有四五百户人家,想必都不会拒绝赚外快的,到时候由村长去交涉便是。

    村长姓何,她亦是何家女,何家宗族在十里八乡都有些影响力,而火柴生意做起来对小河村也是好事,这种事村长一定会帮。

    不过糊纸盒和削木棍的活计可以外包出去,烘木料锯木头以及采购磷石等原材料,还是得李家人来。

    崔近月计划着,等天不那么冷了,找块地盖个大点的作坊。

    不过对她来说目前最重要的事,还是给孙女办满月宴。

    李乐婉小朋友生下来就白白嫩嫩的,等到满了月,长了些肉肉,越发像个软糯的白团子,满月宴上抱出来溜了一圈,人人都夸这孩子长得好。

    在许多人看来,这个孩子非常有福气。

    她到来之时,正是李家发家之时,从还在娘胎里时,她就得到了充足的营养,出生后,更是样样都不缺,不管是亲大伯亲小叔,还是隔房的叔伯婶娘们,都又是给她做衣服,又是给她买礼物的。

    便是李小兰这个小姑姑和哥哥李延昭,都愿意把自己的糖分给她吃,当然,都被包欢欢满脸笑容地拒绝了,宝儿还不能吃糖呢。

    崔近月作为祖母,更是给李乐婉打了平安锁和银镯子带,还给家里另外两个小朋友都补上了,她是一家之主,她愿意花这个钱,没人敢道一句不是。

    包欢欢的娘家人本来还担心女儿头胎生了个丫头,会让婆家不喜,直到来李家吃了丰盛的满月宴,又看到孩子身上的平安锁银镯子,才彻底放下心来。

    为这,包家人跟着李大兰一家回小吉村,一路上都亲亲热热说着话,等到了村里,更是把外孙女的满月宴夸上天了,连说李家厚道,闺女没嫁错人家。

    崔近月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只见过李大兰几面,这个女儿是个很立得起来的人,吴家也是小吉村的大姓,不过吴阿生是独生子,性子也老实本分,从来不跟李大兰红脸,而她也不盛气凌人,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在小吉村名声特别好。

    可以说,也就这么一个孩子,不需要崔近月怎么操心,其他几个她还有得管。

    不过有了火柴生意,可以说能解决掉崔近月几乎所有的烦恼,也让她对之后的安排心里更加有数了。

    就如她所想的那样,待春日化冻,来自各方的行商,都把小河村的路踏平了。

    火柴这东西是真的好用,第一,它便宜,不是穷到家徒四壁的人家,都愿意花六文钱买一盒回家点火,省着点,能用上一个多月,第二,它是消耗品,用完了就得买,只要用习惯的人家,几乎就离不开它了。

    只这两点,就足够许多承天府甚至外府的商人前来采购,不管是放到铺子里卖,还是给货郎走街串巷,都完全不愁卖。

    当然,也有自以为聪明的人,想把价格打上去,可惜这东西目前只有崔近月能做出来,定什么价她说了算,契约一签,就得听她的。

    好在火柴一出货就以万计,拿得多还有折扣,薄利多销,也是笔不少的利润了,且便宜的价格,简直能横扫全天下的老百姓,有点眼光的人,都不想得罪她。

    崔近月之所以定价低,就是因为她不想让火柴被大商人们垄断,她一开始选择让货郎来卖,自然希望以后也一样,货郎们都能拿得起货,他们行走于各个乡镇街巷之间,让所有底层百姓接触到火柴,才能让这个生意一直保持活力。

    毕竟,有许多老百姓是不敢进城里铺子的,走街串巷的货郎,才是他们购买东西的主要渠道。

    随着新的火柴作坊在小河村村中建起,崔近月的火柴生意彻底上了轨道,而这处作坊说是作坊,已经接近厂房了,高高的房顶,宽阔的屋子,几百个人在里面都不显拥挤。

    作坊分了三处,一处是烘木料的大窑所在,一处是裁木的地方,还有一处则是配料间。

    崔近月已经把火柴的秘方交给了李丰收和李丰余,包括采购原材料的渠道,和各种提炼配置的步骤,硬生生把他们俩教会了。

    这两兄弟虽然头脑憨实,但足够听话,她说怎么样来操作,他们就会严格执行,一丝不苟,倒是不用她处处操心了。

    与此同时,崔近月的第二个孙子于二月降生,同样由李丰雪取了名,叫做李延晖。

    让崔近月比较欣慰的是,这个孩子很健康,柳小果产后的模样也很健康,不过即便如此,她还是得想个法子,让老大夫妇这几年都别再有孩子了。

    正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李家做起了生意,从大人到小孩的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

    李小兰和李延昭都不再在外面疯玩,开始跟着李丰雪留下的功课习字识理。

    李丰收和李丰余身子骨都强壮了不少,也不再那么憨头憨脑,慢慢学着算账写契约,出货进货都没甚差错。

    而柳小果和包欢欢要照顾新生儿,有操不完的心,好在吃得饱有营养,手头还有零花钱,眼见着日子有奔头,都红光满面的。

    至于李丰雪,可以说是变化最大的一个。

    十五岁的少年已经开始抽条,有哥哥们三五不时给他送吃的,又有崔近月每个月用真气给他梳理身体,他个子长得很快,气度也变得从容自信,有了些许翩翩公子的模样。

    他不是物欲多重的孩子,可是很显然,家里做生意有了钱还是让他有了一种底气,书不再有任何负担。

    如今的他,想来不会再有二十岁不能中举,就不继续下去的念头了。

    在天气暖和之后,崔近月信守了诺言,带着一家人到了县城的聚味楼,好好吃了一顿。

    这是李家人第一次到大酒楼吃饭,吃到了他们从未尝过的美味,但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所有人都坚信,他们家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与崔近月记忆中不同的是,李丰雪在十五岁这一年,参加了院试,好在他学问扎实,即使提前了一年,还是考中了秀才,成了整个平安镇乃至白水县最为年轻的秀才公。

    因此,李家在举办过两场满月宴后,再次为李丰雪忙碌了起来,且这一次,场面比前两次都还要大,不仅全村的人都来帮忙庆贺,连镇上的富户们都派人送了礼来。

    一是贺秀才公,二是与李家交好。

    李家已经开始发家,李丰雪又年纪轻轻就考中秀才,未来中进士做官也有很大概率,说不准几十年后,李家便会是一方豪族,他们已经错过了之前更好的时机,现在再不结交,更待何时?

    李丰雪年纪虽轻,但并没有被这会儿的风光无限冲昏头脑,他甚至主动跟崔近月提出,想去府城的白马书院书,以便参加两年后的乡试。

    崔近月对他这个要求自无不可,再苦不能苦教育,既然有了条件,那当然要把孩子往好学校送。

    对如今的李家来说,让李丰雪去府城的书院书,并不是很难的事。

    在酷暑来临之前,李丰雪成功进入白马书院书,而崔近月也已为他梳理完经脉,只要他不作死,书考试都不会伤他的身子骨。

    李丰雪的秀才功名,让他两个哥哥从此免于劳役,他们只需要专注火柴工坊的事情即可,连地里的活计,都佃给了村里其他人家。

    相比较起去年,如今李家的日子不要太好过。

    当然,崔近月深谙闷声发大财的道理,不兴什么土财主的作派,家里除了吃得好些,既没添人,也没添什么物件,看着还与以前一般无二。

    李家五房的嘴都很紧,没人知道他们赚了多少钱,除了不知道他们的成本到底几何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火柴卖得太便宜了,让人总感觉赚不了什么大钱的样子。

    偶尔听到村人的闲话,李家人都表示您说的对极了。

    李家在村里的趣事暂且不提,只说在承天府书的李丰雪,他仍是个用功书的好少年,可崔近月能感觉到,他在悄然改变。

    家世不再是拖累,而是助力,对李丰雪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他不再有终日如漂浮空中,一下行差就错就会粉身碎骨的感觉。

    那种吸食家人血肉博取未来,却又不确定有没有出头之日的感觉,他永远不敢忘却。

    然而现在这样的感觉,已经离他渐行渐远了,书的心似乎也变得纯粹起来,他的进步,便可用一日千里来形容。

    少年人本就聪明,在没了诸多顾虑后,他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习上,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超越了书院九成的学生,成了许多老师心中,来年乡试中举的重要种子。

    崔近月半途养孩子,养着养着,倒是琢磨出了一点趣味来,她很期待,李丰雪的未来。

    李丰雪也并未辜负她的期望,在白马书院学习两年之后,他于三年一度的乡试之中,成功摘得解元,名声响彻整个承天府。

    这一年,他十七岁。

    眼见着李丰雪成举人了,李家的火柴生意也仍然很红火,媒婆差点没把李家的门槛给踏破。

    崔近月作为他娘,不想管这件事也得管,她将几个瞧着条件还不错的姑娘给他一说,李丰雪既不点头也不摇头。

    她有点头疼,又灵光一闪,“你是不是有别的想法?”

    李丰雪犹豫了一下,到底说了实话,“娘,孩儿暂且没有娶妻的想法,孩儿想专心书,若无功名,便不成家。”

    他以为说了这番话,会惹母亲暴怒,却不想崔近月并不生气,反倒若有所思,“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儿啊,你是想人生两大喜一块儿办了呀。”

    李丰雪的脸瞬间变得通红,结结巴巴道,“孩儿不是这个意思。”

    崔近月拍了拍他的肩膀,“没事,我都懂,你现在不想娶妻就不娶吧,我不逼你,不过戏文里也说了,你们这样的白面书生,很容易被榜下捉婿,你可得注意着些。”

    李丰雪深吸了一口气,本想再解释一下,可看着崔近月戏谑的眼神,他很快就平静了下来。

    他朝崔近月作揖道,“娘,孩儿想起还有篇重要的文章未看,就先退下了。”

    在书院中习得君子六艺的李丰雪,如今身姿挺拔,礼仪得当,又有张白皙清俊的脸,一举一动都很是赏心悦目。

    崔近月不想为难他,摆摆手让他回去。

    这才遗憾地对7438道,“孩子大了,都不经逗了。”

    系统取笑她,“你该的,这孩子妥妥的天才少年,如今谁不对他客客气气的,也就你敢逗他了。”

    崔近月得意叉腰,“谁叫我是他娘呢。”

    系统小声嘀咕,“现在倒是接受良好了,之前谁不情愿给人当妈来着。”

    崔近月只当没听见。

    中举不是李丰雪的目标,他是个骄傲的书人,理想是天子门生,剑指朝堂。

    因此,就像崔近月记忆中那般,他想要去国子监书,参加三年后的会试。

    崔近月并无不舍,她早已决定,陪李丰雪走上这一遭。

    可她提出这个决定后,李家所有人都不愿接受。

    先是李小兰,哭着扑到她怀里,“娘别丢下我,我不想跟娘分开。”

    崔近月赶紧哄她,“不哭不哭,娘不丢下你,娘带着你一块去京城,咱娘俩肯定不分开。”

    三言两语让李小兰止住泪花,她抬头一看,李家兄弟几个跪了一地,连两个媳妇儿都不例外。

    崔近月不由头疼,“你们这是做什么,老婆子我还不知道有几年可活,还不能去京城看看了?”

    李丰收差点没哭出来,“可是娘,这个家离了你,怎么过下去呀。”

    李丰余并两个儿媳妇也跟着帮嘴,崔近月是一家之主,也是他们的主心骨,离了她,他们是真的不知前路要怎么走。

    李丰雪本来很惊喜,可见了哥哥嫂嫂们的反应,眸光便黯淡了下来。

    这几个没出息的样子,让崔近月都不忍看,“行了,什么就离不得我了,你们都多大了,都有孩子的人了,还想我管到什么时候?”

    “你们以后日子自己过,好还是坏都你们自个儿的,就是这生意做不下去了,也有地可种,再不济你们弟弟也不会看着你们饿死,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过多少你们不是不知道,还不知足吗?”

    “今天我就把话放在这儿了,我有五个孩子,你们还有大兰都已经各有各的家了,我现在的责任就剩老三和小兰,等他们也长大成人成了家,我同样不会再管了,日子过成什么样看你们自己,我这把老骨头,早想享享清福了。”

    几个儿女神思各异,却都被崔近月无情镇压了下去。

    她也不来虚的,直接把现有的家产分了,不光有钱,还有在镇上和县城买的几间铺子,让李丰收和李丰余以后当自己的家,李丰雪和李小兰的那一份还是由她暂时保管,至于李大兰,也留了一份补给她。

    还有以后火柴生意的分红,反正契约也早就写明了,之后让他们按时汇去京城便是。

    崔近月风风火火就把事情定下来了,不管是李丰收两兄弟的如丧考批,还是李丰雪的欲言又止,她都没放在眼里。

    家里唯一高兴的,可能就是李小兰了,她就要跟娘还有三哥去京城了,据说那是全天下最热闹的地方,小姑娘已经迫不及待去见识一番了。

    不得不说,钱是穷人胆,在知道崔近月不可能改变主意后,她分下来的钱和铺子,就成了李丰收李丰余最大的安全感来源了。

    他们都知道在镇上和县城有铺子意味着什么,只要不吃喝嫖赌,这就是他们一辈子安身立命的本事。

    本来是指望着小弟当官改换门庭,没想到反而是他们娘,先让他们过上了以前不敢想的好日子。

    这也是他们很依赖崔近月的原因,他们很清楚家里的改变源自于谁。

    可惜,崔近月一定要去京城,他们拦都不敢拦,也就只敢跟李丰雪生生闷气,觉得要不是小弟,娘也不会离开他们。

    三兄弟的事儿,崔近月没有掺和,倒是他们自个儿吃了一顿酒,就把话说开了,又恢复成了以前亲亲热热的样子。

    崔近月不用想也知道,是李丰雪说了什么,让他们安下心来了。

    在没旁人时,她问李丰雪,“你没把你哥哥们忽悠瘸了吧?”

    李丰雪一脸无辜,“娘,你把孩儿想成什么人了?再说了,哥哥们有那么笨吗?”

    崔近月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扭头就走,还不忘跟系统吐槽,“这孩子不得了了。”

    7438嘎嘎直笑,“有点你的风范。”

    任是李家人再不舍,崔近月娘三去京城的日子也到了。

    不止是李家五房的人,整个小河村的人家,都来了人为他们送行。

    在乡亲们的目光中,马车渐行渐远,朝着府城而去。

    崔近月已经在府城找好了一队镖师护送,两日后出发,先去隔壁的南顺府坐船至津川府,再走一段陆路,大概二十多天就可以到京城了。

    李丰雪虽然不知崔近月为何要花大价钱请镖师,但并无异议,若是他独身一人,随商队一起便是,可既有娘和妹妹跟随,那还是由镖师护送更安稳些。

    崔近月无从考据曾经十七岁的李丰雪,是如何有勇气独自去京城的,被泥石流埋葬时又有多绝望无助。

    只这一回,有她在,李丰雪定然不会在半路出事了。

    这一趟旅程,一行人大半时间都在船上,李丰雪很能静得下心,在摇摇晃晃的船舱里都能看书,李小兰就不行了,她年纪太小,晕船很是厉害,崔近月只能经常把她抱在怀里,按着她身上的穴道,好让她好过一些。

    可就算如此,等下了船,小姑娘身上好不容易养出来的一点肉还是没了,也提不起什么精神来。

    李丰雪便逗她,许诺到了京城给她买很多好吃好玩的,李小兰恹恹点头,慢慢就露出了笑模样来。

    几日后,他们抵达京城。

    这里不愧是整个大夏最繁荣之地,马车自巍峨的城墙下驶过,随后所见的一切,都是承天府比不过的新鲜和热闹。

    不仅李小兰隔着车窗看得目不转睛,连李丰雪也是如此,兄妹俩如出一辙的表情很是可爱,崔近月也不管,随他们去。

    京城居,大不易,从乡下来到这里,就犹如无根浮萍,让李丰雪都不由生出些胆怯来。

    然而没几天,崔近月就赁到了一个院子作为落脚地,又从牙行带回来姓周的一家三口,其中刚十四岁的小子周荣,正好给李丰雪做书童。

    一番忙活后,他们就这么安定了下来,让李丰雪完全没有后顾之忧,能从从容容去国子监报道,之后不管是一日三餐,还是路途风雨,都无需他操心,他只用安心书即可。

    李丰雪顺利入学国子监,崔近月又把李小兰送到了一家女子私塾书,又有周家两口子帮忙做事,她才总算是歇下来了。

    不过她也没完全闲着,接下来几个月,她走街串巷把京城都溜达了一圈,然后花完了几乎所有身家,买了个三进的宅院。

    崔近月给的理由也很实在,不管是李丰雪成亲也好,还是日后李丰收李丰余他们来京城也好,有个地方落脚,心里才踏实,钱攥在手里不叫钱,花出去才叫钱呢!

    李丰雪本来很震撼他娘能有如此远见,听了她后面那句话,才哭笑不得地回过神来。

    虽然崔近月此举掏空了钱袋,但不得不说,有了自己的家,感觉是真的很不一样。

    李丰雪和李小兰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小院子,不管是请好友相聚,还是做些自己的事情,都很是方便。

    而崔近月买完这个院子后,就沉寂了下来,没再搞事,她倒是想在京城做火柴生意,可惜如今李丰雪只是个国子监学生,在乡下,李丰雪的举人功名,足以震慑宵小,可在一竹竿能打到一群官的京城,一个不小心,就是人财两空的下场。

    她不想以身试险,那就只能等,等李丰雪有了功名再说。

    转眼间,便是三载寒来暑往。

    二月春风拂柳,大夏的顶尖学子们齐聚京城,参加决定他们一生命运的春闱。

    纵是李丰雪已然沉淀学习了三年,在经过三场高度紧张的考试后,都累得瘦了一圈,回来后睡了一天一夜,才彻底放松下来。

    既已尽了全力,便只等结果便是,他已问心无愧。

    不过说是这么说,到了放榜之日,李丰雪还是忍不住神思不属,连李小兰都被感染地狂抠手指头。

    崔近月瞧着都疼,本想让孩子别抠了,就听周荣风风火火从外面闯进来,笑着大声道,“中了中了,公子是第一名,是会元。”

    李丰雪的第一反应是狂喜,然后,他竟是朝着崔近月磕了三个响头。

    崔近月伸手扶他,“我儿书辛苦,如今得偿所愿,将来也定能有所作为,快快起来。”

    李丰雪嗯了一声,努力把喉间的哽咽压了下去,唯有微微泛红的眼睛,还能瞧出一丝情绪。

    会试过后,还有殿试。

    这日,崔近月为李丰雪整理完大袖襕衫的衣领,目送着他再度往皇城而去。

    也就在此刻,她恍然意识到,李丰雪的命运已经彻底被改变,他不会再死在潮湿阴暗的泥土里,他已如羽翼渐丰的鹏鸟,只待青云相送,扶摇直上。

    旁边的李小兰勾了勾她的手指,“娘,三哥会考上状元吗?就像戏文里那样。”

    崔近月揉了揉小姑娘的头,笑着道,“娘也不知道呀。”

    还有这个被她从七岁养到十三岁的女孩,她也再不会是尚未盛开,就悄然枯萎的花朵。

    李丰雪的才华毋庸置疑,他从乡间走到了太极殿上,没有渊源家学,没有师从大儒,能走到这一步,全凭他自身努力。

    崔近月对李丰雪能中进士信心满满,却也没想到,李丰雪最终竟是成了金科状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一日,京城百姓也看尽了状元郎的风姿,崔近月带着李小兰去凑了热闹,当李丰雪打马在前,路过朱雀大街时,李小兰大胆喊了一声“三哥”。

    听到熟悉的声音,李丰雪抬头去看,就见母亲和妹妹正站在路旁客店窗户里,一老一小都满脸带笑地望着他,为他骄傲着。

    红袍少年郎陡然一笑,似夺了春光,光耀无限,看呆了道路两旁无数人,尤其是年少女子,香花锦囊如不要钱般往他身上丢,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便是后方更为俊美的探花郎,所得青睐都要比他略逊一筹。

    二十岁的状元郎,端得是意气风发,这无疑是李丰雪人生的高光时刻。

    崔近月很为他高兴,也彻底放下了最大的重担。

    在李丰雪考上状元有了官职之后,李家人的命运就算是真的改变了,即使他以后没有什么大作为,至少也能保这一家老小好好活下去了。

    唯一有点可惜的是,并没有发生榜下捉婿这种事,否则李丰雪娶了媳妇,这家里的事儿,也不需要她来管了。

    大夏有中进士回乡祭祖的习俗,李丰雪又是风光无限的状元郎,自然得衣锦还乡。

    崔近月自然也得跟着回去,毕竟在老家,还有一位老太太呢。

    原身的婆母大何氏今年已经七十六岁,是个长寿之人,在记忆里,李丰雪意外遇难后,老太太很快就伤心病故了,可这一世,她除了不能干重活,身子骨还是很硬朗的。

    回去的路程,比来时更加顺利,朝廷派了官差护送,他们无惊无险地回到了小河村。

    令人惊喜的是,这一回李小兰没再晕船,始终活蹦乱跳的。

    一行人回到小河村,自然是好一番热闹,不管是各路拜访李丰雪的人,还是李家大摆三天流水席,都让十里八乡的人瞧尽了热闹。

    这不是李丰雪一个人的风光,是他们整个白水县,乃至承天府的风光。

    光宗耀祖,不外如是。

    不过随着李丰雪的省亲假期结束,这样的热闹也落了幕,而这一回,崔近月打包了一家老小去了京城,免得他们以后连自家宅子从哪进都不知道。

    李丰收和李丰余两家人在京城待了三个月,到底还是不习惯,小心翼翼说想回老家。

    崔近月没为难他们,她很清楚,非把这一家子绑到一起,未必是件好事。

    李丰雪已经入了翰林,当了京官,可他的两个哥哥还是泥腿子,除了种地,也就只能做做火柴生意,老家才是他们的大本营,李家的根子也在那儿。

    就如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各自发展,才好守望相助。

    崔近月没有强行把他们留下来,连已经十岁的李延昭也没留,任他回乡下书,不管怎样,好歹是留在了爹娘身边。

    李丰雪为此,还特意找过她商量,“娘,孩儿有推荐子侄入国子监的资格,不若让昭儿留在京城书,有名师教导,将来科考也能多几分把握。”

    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在乡下书的贫瘠,不说别的,国子监只藏书,就胜过全天下的书院。

    崔近月却不为所动,“你手上也只这一个资格吧,给了昭儿,日后你的孩子怎么办?”

    李丰雪笑了笑,“孩儿尚未成亲,尚无子嗣,何必忧心不知多少年以后的事情呢?”

    崔近月只淡淡道,“你只是他的叔叔,不是他爹,昭儿若是有本事,将来自然能靠自己考到国子监,就如你一般,若他没有那个本事,你又何必非要把烂泥糊上墙呢?”

    李丰雪闻言怔住,摘得功名,封妻荫子,世事如此,可他没想到,他娘竟并不是这么想的。

    他还以为,娘会很高兴让昭儿到国子监书呢!

    崔近月谈不上什么高不高兴,她来到此间的目标,就是让这家人都能好好活着,如今李丰雪当了官,李丰收等人有了火柴生意傍身,在她看来,已经很好了。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李家仅用了六年时间,就实现了阶级跳跃,跻身富贵人家,实在不该再贪心。

    能稳当做生意,也靠的就是李丰雪,而皇权之下,他自身尚且不稳当,崔近月并不想他成为一把保护伞,庇佑着所有族人,不管是好的坏的,都由他一人来担。

    如果都老实本分还好,万一养出了什么蛀虫,有人借此攻讦,李丰雪辛苦得来的一切,就会毁于一旦。

    而想要杜绝这种可能,就得从一开始便注重分寸,不要把一切都混为一谈,不分你我。

    即使是亲兄弟之间,也不能有糊涂账,李丰收和李丰余现在供孩子书轻而易举,承天府又不是没有好书院,那么,为什么非要李丰雪来管李延昭,把到国子监书的名额给这个侄子呢?

    如今管了李延昭,那以后李延晖、李乐婉,还有他两个哥哥以后可能再生出来的孩子,甚至是李家另外四房的孩子们,难道都要他来管吗?

    崔近月不认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没本事的人被抬到高位,绝对是祸患。

    有些事,还是分清楚最好。

    不过只要她还活着,就能帮李丰雪一把,谁都指责不了他,当然了,她不会对任何人言说这些,脑中曾出现的一段念头,原身得到记忆时也不会发现。

    她只要保证这具身体活着时,看到李家人都越来越好就行,至于下一代,下下一代,那就不关她的事了。

    日后若是一门清贵书人当然好,可万一出了害人害己的不肖子孙,那就作孽了。

    所以,就这么着吧。

    李家五个孩子里,唯一让崔近月有点私心的,就是李小兰。

    崔近月之所以会把李小兰带到京城,让她书,将她培养得落落大方,让谁都不能轻易欺负她,是因为她不想这个小姑娘把一辈子都浪费在小村子里。

    大夏并无对女子打压的风气,京城里的贵女们个顶个鲜衣怒马,瑰意琦行,宫廷女子为官制度也非常成熟,即使与朝堂不可同日而语,也不是可以小看的势力。

    而在乡间,完全没有这样的开放风气,崔近月把李小兰从七岁养到大,她很希望,这个小姑娘能活得快活一些。

    那个七岁时怯生生傻乎乎的小姑娘,如今已然长成了胆大心细,进退有度的女孩子,崔近月并没有给她灌输什么惊世骇俗的念头,她却仍与时下女子有些不同,心性之洒脱少有人能及,又不会不合群,很懂人情世故。

    李小兰虽然没有当官的爹,但有个当官的亲哥哥,也还是属于官家闺秀,她又女学,在京中很有几个好友,每天都过得有滋有味。

    崔近月早早就开始为她攒钱攒地,她若嫁人就是嫁妆,若将来不嫁人,这就是她安身立命的本钱。

    连李丰雪有时候都会有些羡慕,他感觉母亲把所有的偏爱都给了小妹,不过做兄长的,总不能跟妹妹吃醋,反而也忍不住宠着她些。

    总的来说,崔近月带着儿子女儿在京中的生活,还是不错的。

    李丰雪考上状元时已经二十岁,不仅没成亲,连个相好的女子都没有,她也不急,完全不催着他找媳妇。

    也不知李丰雪是怎么想的,竟然也不着急,他是在京中当了五年官的时候,也就是二十五岁这一年,才定下了未来的妻子人选。

    此女子姓余,小字绾绾,其兄长是与李丰雪同年的进士,蒙父辈余荫,也在京中当一小官,往上数两代,也是寒门,倒没甚庄重规矩,与李家堪堪相配。

    李丰雪是状元之身,直接进了翰林院,没过多久又成了御前侍讲,入了新帝的眼,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前途不可限量。

    之前不是没有大官看中他做女婿,只是不知李丰雪是怎么操作的,反正都被他巧妙婉拒了,还没惹出什么事来。

    如今这门婚事,同样是李丰雪自己找的,崔近月不知前因后果,但欣然接受。

    余家很看重学识,余绾绾虽是女子,但也饱诗书,是个很聪明通透的女子。

    她因着为祖母守孝,耽搁了婚期,如今已经十九岁,与李丰雪年纪倒相合。

    至于李丰雪,虽然已经二十五岁,但他无妻无妾,在时下很多人眼里,都是上乘的女婿人选。

    唯独一点,他有个寡母。

    一手把儿子养到功成名就的寡妇,是最不好对付的,见李丰雪多年都没有成家,不少人都在私底下议论,怕是他母亲太过挑剔,哪家女儿嫁过去,定会被这样的婆母磋磨。

    余绾绾未成亲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担忧。

    她与李丰雪,可以说是自由恋爱,时下并没有过于严厉的男女大防,她和李丰雪相识,是因着讨论学问,通了两年信,皆折服于对方的才华,这才相知相许。

    她一直是满心欢喜的,直到开始谈婚论嫁,这才害怕起来。

    然而嫁到李家之后的日子,和她想象中不说一模一样,简直是毫不相干。

    京城居,大不易,李家始终住在最开始买的三进宅子,即使李丰雪成亲,也没有挪窝的打算。

    三进的院落听起来不大,实际上人要是少了,连打扫都费劲。

    是以,家中仆人除了周荣一家,崔近月又另外聘了两个厨娘和仆妇。

    除了跟在李小兰身边的丫鬟年纪小些,崔近月院子里帮忙的两个仆妇,都三四十岁的年纪,是很寻常的妇人模样。

    余绾绾在见到李家所有人之后,就悄然松了口气,她不是不相信李丰雪,只是他身边果真没有红袖添香,还是令她很愉快的。

    崔近月也只作不见,在余绾绾适应李家的生活后,就慢慢把管家的事儿交到了她手上。

    余绾绾本来还有些惶恐,怕自己做不好,可被崔近月一通好话忽悠后,她就稀里糊涂答应下来,成了真正的当家主母。

    直到回了自己院子里清醒过来,她懊恼不已。

    而与李丰雪说起这事,他竟是笑不可支,“娘子啊娘子,你可知道,你是上了母亲的当了。”

    余绾绾被吓了一跳,“什……什么当?”

    李丰雪摇摇头,“母亲早就不耐烦管这些事,她一直盼着我娶妻,如今你终于来了,她可不就哄了你,自己做甩手掌柜去了。”

    余绾绾这才明白,原来是这个意思。

    她美目一嗔,“夫君,你怎可这样说母亲呢?”

    李丰雪却揽住她的肩膀,垂眸遮住眼中微光,嘴角仍带着笑意,似叹非叹,“日后你就明白了,母亲……若没有她,就没有我今日,你日后若是遇到什么事,都可以去请教她,母亲会帮你的。”

    余绾绾这个时候,并没有将李丰雪的话当一回事,当然,她还是很尊敬崔近月这个婆婆的,自此之后,不管是小姑子出嫁,还是家中诸多事宜,她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丝毫不让婆婆费心。

    直到后来,余绾绾生子难产,因着婆婆护在她身边,还拿出有几百年药性的山参,让她平安把孩子生了下来,她这才意识到,她这个婆婆似乎真的不太一般。

    再后来,李丰雪不小心卷入官场争斗被下狱,李家人心惶惶,也是婆婆站了出来,安抚好家里人,又带着她备礼疏通,展现出从未有过的人脉,最终好好儿将李丰雪从牢里接了出来。

    又过了多年,余绾绾的儿子即将迎娶郡主,她不想让整个李家伤筋动骨去迎娶这个金娃娃,婆婆悄然把她叫到房中,将一笔巨财教到了她手里,解了她的烦忧,她这才明白,她婆婆才是真正的金娃娃。

    什么叫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一鸣惊人?这就是了。

    余绾绾其实早就知道,有这样一位从不找事,不给她立规矩,不给丈夫塞小妾,不无脑溺爱孙辈的婆婆有多难得,每每在外与人相谈,听到那些阴损的后宅手段,她都后怕不已,又庆幸自家安宁。

    可是好像每一次,她婆婆都能给她意外的惊喜。

    崔近月在这个世界活到了八十三岁,无病无痛,寿终正寝。

    几乎所有人都说,她是个有福气的老太太。

    崔近月也是这么想的,就如余绾绾把她神化了一样,她也感觉自从有了这个儿媳妇后,她才总算过上了好日子。

    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就盼望起的养老生活,过了十几年才终于到账,很难说如果李丰雪不是娶到了余绾绾这样有学识有胸襟有脑子的妻子,她会不会要为李家这些人操心一辈子。

    好在没有如果,李丰雪夫妻是她最好的一对牌,保她后顾无忧。

    在她离去之时,五个儿女一个都没少,孙辈们更是快把屋子都站满了。

    五世同堂,家族兴盛。

    崔近月想,原身应是没有遗憾了。

    至于她,过了好几十年清闲日子,修身养性又融入世俗,她感觉自己骨头都要生锈了。

    也是时候,奔赴下一段奇妙的旅程了。

    崔近月之所以会犹豫不决,是因为她想叫李家拥有立身之本。

    做什么样的生意,自然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如果她只是想得到一大笔钱,完全可以像7438说的那样,搞“发明”,靠卖方子挣钱。

    可她不用做都知道,这是高高在上的穿越者的人生,不是她的人生,也不是原身的人生。

    原身的自尊心很强,她的确想让儿女们过好日子,可她要的是百年计,是儿女们学到本事,而不是简单粗暴拿钱把他们当猪猡一样圈养起来,把他们养得白白胖胖,靠啃老娘和兄弟活着。

    因此,崔近月才否决了7438的种种提议,那些太过超前的东西都不适合李家人。

    最重要的是,做生意没靠山本就不易,身怀重宝那更是灾难了。

    大夏立国前,所有世家皆被乱军所灭,可过了几十年,新的世家贵族又重新出现,他们把控着诸多独一无二的技术和生意,当成传家之本,绝不允许任何人染指,也对任何东西都抱有贪婪之心。

    就算不被世家注意到,随便来个乡下土财主,以崔近月现在的身份都得认栽。

    她想这两年安安稳稳做点生意,就得选个不会那么引人注意的,既然不能高大上,那就只能将接地气贯彻到底了。

    低调又要赚钱,也就意味着她要做的,是最底层老百姓都能买得起的消耗品。

    大夏国力强盛,万邦来朝,带来了很多新文化和事物,看着甚为繁荣,可事实上,能惠及普通百姓的东西并不多,别的不说,价钱就是个问题。

    便是肥皂盐糖这种还算亲民的东西,也不是人人都消费得起,更不是人人都需要的。

    老百姓除了填饱肚子,别的都不重要,而吃饭最重要的一步是,点火。

    所以,崔近月准备把火柴做出来。

    大夏还没发达到拥有火柴的地步,不管是高门大户还是底层民众,取火都不容易,有的人家连火石都没有,做饭引火就靠最原始的钻木取火。

    崔近月想靠低廉的价格,把火柴打入大夏的每家每户,只有人人都买得起,人人用完了就又要买,何愁赚不到钱。

    甚至,这还能成为李家兄弟姐妹的毕生事业。

    想好了目标,崔近月也不着急去干,待到李丰雪回了学堂,才挑了个时间,让李丰收送自己去了一趟县城。

    李丰收不知道她是想做什么,好在他听话,一大早就驱车赶路,又带着崔近月几乎把县城逛了个遍,也丝毫没有怨言。

    直到下午,崔近月才凑齐了想要的东西,分量不多,一个小包裹就装齐了。

    李丰收中午被她带着吃了碗城里的肉丝面,现在心里还美得很,忍不住问,“娘,咱啥时候再来县城吃好吃的呀?”

    崔近月笑眯眯道,“若是我的事成了,我们全家都到聚味楼吃一顿,怎么样?”

    聚味楼是白水县第一酒楼,据说一桌席最少也要三两银子。

    李丰收不免吃惊,回头望她,“您说真的?”

    “看路。”崔近月老神在在,“真不真的,你以后就知道了。”

    李丰收忍不住又确认一回,听崔近月不耐烦让他好好赶路,他不敢再问,只在心里畅想着能在聚味楼里吃到什么好东西,口水都差点流出来。

    李丰收丝毫不觉得崔近月是在给他画饼,他深谙听娘的话有肉吃之道,也真心觉得,娘要干的事没有不成的。

    他等着吃好吃的就行。

    李丰收头脑简单,李家其他人也不遑多让,除了李丰雪,可他又不在家,家里人自然是崔近月说什么做什么。

    如今正好已经开始猫冬,村里人大都足不出户,崔近月便带着一家子搞发明,柳小果和包欢欢手巧,能帮她糊小纸盒,而李丰收两兄弟,则帮她削木条,赵小兰和李延昭负责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至于最重要的燃烧物,自然是崔近月负责,在后世,火柴可以说是技术含量最低的东西,可在这个时代,想做出它并不容易。

    崔近月知道其中原理,才能试验一次就把火柴做了出来,李家怎么也弄不懂为什么火柴头和盒侧一摩擦就能起火,她只说这是梦中看到的秘方,他们也没多纠结,一下子就接受了这个方便简单的点火之物。

    这个世界能点火的除了火石等天然物,还有一吹即燃的火折子,后者却只在达官显贵里流通,原因无他,造价很贵。

    火柴燃烧的原理和火折子有共通之处,崔近月买磷硫等物回来提炼,只一小包东西,就花了五两银子。

    这个世界丹道盛行多年,王公贵族的追捧从未消失,丹药的原材料价格自然高居不下,许多人都认为这些东西可以治病,只是能吃得起的寥寥无几而已。

    事实上,崔近月在问询出这些东西的价格后,都有点想打退堂鼓了,好在她提炼之后得到的东西很经用,做完一千份火柴还能剩下一半。

    而除了燃料原材料之外,用来做火柴盒的纸张,花去了她九百文,剩下的大概还能做个六百份火柴盒。

    崔近月算了算,她做的是安全火柴,一盒五十根,批发价五文钱,去除成本和人工,她能赚个一文钱左右,唯有薄利多销,才能挣大钱。

    当然,光靠着他们一家子,累死都没办法把这生意做大。

    拿李家兄弟举例,他们忙活一个月不停,手上茧磨破再长再破,弄得满手血泡,勉勉强强才削出五万根细小的火柴棒,而妯娌两也是,糊纸盒糊得手都抬不起来了。

    认真算起来,火柴的利润是有些对不起他们付出的,可崔近月想靠低价打进千家万户,她不仅不会制定高价,还会让所有卖货的,都得照着她的价格来卖。

    李家没办法包圆这些事,崔近月便想着,拉整个小河村的人来做工,同时,她也想到了提高效率的法子。

    因此,等到李丰雪再次旬休归家,崔近月与他又谈了一番,他心思复杂地给老娘花了好些草图,并把找工匠做工具的事,也揽到了自己身上。

    不管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在见识了火柴的妙用后,他很是赞同崔近月想靠低价将其卖到天下各处的策略。

    书人,为官者,大多初心都是想为百姓做些事,李丰雪便是如此。

    在包欢欢生孩子之前,火柴小作坊在李家屋后头搭了起来,作坊分了两间,一间给崔近月提炼原材料、做砂纸,一间用来烘木料,锯木头,至于裁纸,则在前院的空房里进行。

    崔近月的打算是,李家提供工具,以及锯好的等长木棍和纸张,村里人对照着样品削木棍、糊纸盒,百支火柴棍和百个火柴盒都是一文钱,对于赚钱不易的村人来说,这绝对是个好活计。

    至于怎么让村里人理解这件事,也很简单,崔近月派李丰雪搞定了村长,由村长把这件事跟村里人细说,又让李丰收在村里的谷场教了两回,村里人就知道该如何削木棍糊火柴盒了。

    甚至在货郎来小河村之前,村里每户人家就都用上火柴了,只需要成本价五文钱,就能解决点火困难,他们很难不喜欢这个新奇的玩意儿。

    解决了制造的问题,就剩下销路问题了,崔近月本想到镇上打听一番,没成想小儿媳的远房表哥就是个货郎,这位表哥跟相熟的货郎们一吆喝,他们就来小河村看货了。

    而在见识到火柴的神奇之后,他们立即将崔近月手里的一万件货抢了个干净,还预定了不少,即使崔近月要与他们签契约,严格定下火柴的售出价格,也无一人退缩。

    走街串巷的货郎们都很有些见识,他们知道火柴的价值,比起扁担上的其他货物,火柴绝对是最不愁卖的东西。

    崔近月之所以没有和镇上县里的大商铺合作,而是找了货郎来,是因为她想在最开始就奠定火柴的底层群众基础,想用最快的速度把这个东西推广出去。

    不过连她也没想到,火柴的风靡速度能如此之快,没几天平安镇十里八乡的人就都知道了火柴这东西,无论男女老少,都对它很是推崇。

    连李丰雪在学堂里,都能听到同窗讨论它,价格之低廉,点火之方便,都让他们将火柴视为利民好物,恨不得为它吟诗作赋,盼着它冲出白水县,风靡整个大夏,说不定还会被圣上知晓。

    待到那时,他们这些白水县学子,也与有荣焉啊!

    外界对于火柴的评价,身在小河村的崔近月无从知晓,唯有源源不断的订单,让整个李家的人都放下心来。

    村里人人都可以削木棍糊火柴盒,崔近月自然也不亏待李家另外几房的人,不仅每家都来了人到作坊帮忙,还让李丰雪立契,日后每家都可分利。

    几乎是这契约一立下,其他几房的人就有了以他们这房为首的架势,且之前各自分散的李家五房,彻底拧成了一股绳。

    若说之前,是李丰雪将来会有出息这件事让他们心怀期待,偶有襄助,那如今能清清楚楚看到的利益,就是让他们心甘情愿跟在五房后面冲锋陷阵了。

    崔近月自然是故意的,她观察了几个月,李家另外四房的家风都不错,孩子们被教得善良老实,叔伯妯娌有事也都想着原身这一家,让几成利而已,把整个李家团结起来才最重要。

    小河村有一百多户人家,大多姓何,李是散姓,他们这一房人单力薄,如今有了火柴生意,就算是让村人都因此获利,也可能会被人摘桃子,而李家五房加起来五六十号人,足以震慑不少宵小。

    这就是古代宗族的力量,崔近月不怎么喜欢,却不妨碍她利用。

    随着货郎将火柴带到各个城镇,崔近月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多,甚至不再只是货郎拿货,还有其他县的商人前来订货,即使是疾风暴雪,也阻挡不了他们的脚步。

    这个冬天,整个小河村的人都窝在家中做工,手巧的糊火柴盒,手笨的削木棍,厉害些的家庭,一天能挣上十几文钱,便是家里人丁单薄的,也能有个几文钱入账,多攒些日子就是笔不少的钱了。

    那些以往冬日里连柴火都不敢多烧的,也能拿工钱买些劣质木炭,一家老小窝在一块儿做工,再不会被冻得去了半条命了。

    村里不知多少人都感念李家,尤其是穷得连棉袄都买不起的人家,在他们心里,李家发下来的工钱,是实打实救了他们的命,甚至以往冬天都会悄无声息过世的老人,今年都好好活下来了。

    临近过年,李家的作坊仍热热闹闹的,崔近月只负责调配火柴燃料,其他的事都不用她多管,甚至连他们一家加作坊里几个大小伙子的饭食,都是二嫂林氏来帮忙做的。

    毕竟这个时候,包欢欢快要生了,柳小果肚子也已经很大,崔近月早就不让她们做什么活,每日都带着她们出去散步,回家就带着她们给小孩做衣服,速度不快,主要是打发时间。

    这日早晨,崔近月带着她们出去散步时,就觉得包欢欢有一点不对劲,果然回家后没多久,她就开始肚子疼,看着是要生了。

    一家子都因此有些慌张,崔近月让李丰收回屋里陪柳小果和两个孩子,又让李丰余并老大家的李丰喜去大河村请稳婆。

    大河村和小河村相邻,不过大河村有两百多户人家,村里有大夫有稳婆的,是十里八乡接生经验最为丰富的,崔近月早就为两个儿媳请好稳婆了。

    吩咐完后,崔近月又请二嫂林氏帮忙烧热水,自己则扶着包欢欢在屋里踱步,边走边安慰她。

    包欢欢是第一次生孩子,疼得满头汗,心里也惶恐得很,可被崔近月扶着走了一会儿,听她说着话,心里竟慢慢平静了下来。

    待到包欢欢羊水破了,崔近月才扶她躺下,给她收拾东西,没过多久,稳婆就被请了回来,净了手就开始为她接生。

    崔近月始终在一旁握着包欢欢的手,用少得可怜的真气助她生产,虽然无法减轻包欢欢的痛苦,但至少能让她生产顺利一些。

    两个时辰后,包欢欢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婴。

    稳婆边拍孩子边笑着道,“你家这孩子又白又嫩,可见胎里养得好,恭喜恭喜,喜得千金哪。”

    崔近月接过这个扯着嗓子哭的小孩,也忍不住笑,“长得像她娘,漂亮。”

    已经完全脱力的包欢欢闻言,扯了扯嘴角,终于放心地睡了过去。

    稳婆熟练地给包欢欢收拾,又道,“看老姐姐你这么喜欢,这孩子是个有福气的。”

    这是崔近月第一次亲眼见证一个孩子的降临,她知道稳婆的意思,女孩儿,怕她不喜。

    可在她看来,这个小女孩是真的很可爱,很讨人喜欢。

    如今天冷,崔近月没抱孩子出门,只让李丰余进来看她们娘俩,又带着稳婆去东屋喝果子茶,给她包了个大红封,提了一小篮鸡蛋,才把人客客气气地送出了门。

    这个孩子的降生,给家里添了几分喜气,即使她只会闭着眼睛扯着嗓子哭,连笑都不会,所有人都还是很喜欢她。

    崔近月的态度,也影响了其他人的态度,她唤孩子宝宝,孩子就有了个宝儿的乳名,至于大名,李丰余说,想请她小叔来取。

    她肉眼可见的喜欢这个孙女,让李丰余两口子都松了口气,其他人也都爱夸宝儿。

    倒是李小兰这孩子,很怕母亲喜欢小孙女多过她,有些闷闷不乐,还是崔近月夜里跟她咬耳朵哄她,才把她哄好,转眼就跟李延昭一起,每天都要到西厢看小侄女好几回。

    在过小年之前,李丰雪终于开始放长假,他回家第一时间就被二哥抓住,让他帮小侄女取名。

    索性这已不是他第一次为子侄辈取名,李丰雪略微思索一番,便提笔写下了三个字,李乐婉。

    李丰余和包欢欢两口子念了好几遍这个名字,都觉得很是好听,不过仍唤孩子宝儿。

    对于家中如今的改变,李丰雪因为不常回来,所以感触最深,不管是院后热火朝天的作坊,还是村里所有人对他家的感激,都令少年人心头热乎乎的。

    而正是火柴的出现,让他彻底信了,自己娘真的得天眷顾,有神仙教授了她不同于凡俗的知识。

    上山打猎认草药的本领不算神异,可火柴这种便易取火的工具,做起来好似简单,可千百年来,也没见哪个圣贤能想出这种法子来。

    便是他知道火柴头的红色燃烧物,是他娘从几样稀奇古怪石头里弄出来的,他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东西掺到一起,又要在粗糙的纸上摩擦才能燃烧起来。

    李丰雪至今也无法理解其中奥妙,之前第一次见到火柴,就更是心生惶恐了。

    他甚至忍不住试探,如今的娘,还是不是他的娘,可惜不管他怎么试探,娘都能对他的事信手拈来,除了偶尔会很嫌弃哥哥们智商之外,和以前一模一样。

    只能说,梦到过神仙的娘变得聪明又有本事了些,可不管怎样,还是他娘没错,李丰雪不想庸人自扰,很快就把某种奇怪的念头抛在了脑后。

    崔近月自然知道家里唯一的聪明人李丰雪曾怀疑过她,可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着原身记忆的她,说是原身也没错,李丰雪的小试探对她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最重要的是,她所做的一切都对李家百利而无一害,李丰雪是个聪明人,他就算有所怀疑,也不会对任何人说。

    好在这孩子很快就转过弯来了,倒也不叫崔近月觉得厌烦,李丰雪不比哥哥们头脑简单,他会怀疑才是正常的。

    随着大批货郎行走于乡镇,卖给千家万户,这个便宜又便于携带的东西,迅速冲出了白水县,朝着整个承天府蔓延开来,想来到了开春,才是真正发力的时候。

    不过就算如今冰天雪地的,也仍有不少外来的商人找到小河村,向李家订货。

    这个年,李家和小河村所有人都没有闲下来的功夫,便是李丰雪,也得帮忙盘账,忙得不可开交。

    崔近月也算了一笔账,火柴这东西是消耗品,不说远的,就说承天府并附近的几个府城,只要都用上了这个便宜好用的东西,订单定然源源不断,到那时,就不是她家这个小作坊,还有小河村这些人能吃得下的了。

    这件事倒不急,大河村和小吉村离这儿很近,那两个村子加起来也有四五百户人家,想必都不会拒绝赚外快的,到时候由村长去交涉便是。

    村长姓何,她亦是何家女,何家宗族在十里八乡都有些影响力,而火柴生意做起来对小河村也是好事,这种事村长一定会帮。

    不过糊纸盒和削木棍的活计可以外包出去,烘木料锯木头以及采购磷石等原材料,还是得李家人来。

    崔近月计划着,等天不那么冷了,找块地盖个大点的作坊。

    不过对她来说目前最重要的事,还是给孙女办满月宴。

    李乐婉小朋友生下来就白白嫩嫩的,等到满了月,长了些肉肉,越发像个软糯的白团子,满月宴上抱出来溜了一圈,人人都夸这孩子长得好。

    在许多人看来,这个孩子非常有福气。

    她到来之时,正是李家发家之时,从还在娘胎里时,她就得到了充足的营养,出生后,更是样样都不缺,不管是亲大伯亲小叔,还是隔房的叔伯婶娘们,都又是给她做衣服,又是给她买礼物的。

    便是李小兰这个小姑姑和哥哥李延昭,都愿意把自己的糖分给她吃,当然,都被包欢欢满脸笑容地拒绝了,宝儿还不能吃糖呢。

    崔近月作为祖母,更是给李乐婉打了平安锁和银镯子带,还给家里另外两个小朋友都补上了,她是一家之主,她愿意花这个钱,没人敢道一句不是。

    包欢欢的娘家人本来还担心女儿头胎生了个丫头,会让婆家不喜,直到来李家吃了丰盛的满月宴,又看到孩子身上的平安锁银镯子,才彻底放下心来。

    为这,包家人跟着李大兰一家回小吉村,一路上都亲亲热热说着话,等到了村里,更是把外孙女的满月宴夸上天了,连说李家厚道,闺女没嫁错人家。

    崔近月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只见过李大兰几面,这个女儿是个很立得起来的人,吴家也是小吉村的大姓,不过吴阿生是独生子,性子也老实本分,从来不跟李大兰红脸,而她也不盛气凌人,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在小吉村名声特别好。

    可以说,也就这么一个孩子,不需要崔近月怎么操心,其他几个她还有得管。

    不过有了火柴生意,可以说能解决掉崔近月几乎所有的烦恼,也让她对之后的安排心里更加有数了。

    就如她所想的那样,待春日化冻,来自各方的行商,都把小河村的路踏平了。

    火柴这东西是真的好用,第一,它便宜,不是穷到家徒四壁的人家,都愿意花六文钱买一盒回家点火,省着点,能用上一个多月,第二,它是消耗品,用完了就得买,只要用习惯的人家,几乎就离不开它了。

    只这两点,就足够许多承天府甚至外府的商人前来采购,不管是放到铺子里卖,还是给货郎走街串巷,都完全不愁卖。

    当然,也有自以为聪明的人,想把价格打上去,可惜这东西目前只有崔近月能做出来,定什么价她说了算,契约一签,就得听她的。

    好在火柴一出货就以万计,拿得多还有折扣,薄利多销,也是笔不少的利润了,且便宜的价格,简直能横扫全天下的老百姓,有点眼光的人,都不想得罪她。

    崔近月之所以定价低,就是因为她不想让火柴被大商人们垄断,她一开始选择让货郎来卖,自然希望以后也一样,货郎们都能拿得起货,他们行走于各个乡镇街巷之间,让所有底层百姓接触到火柴,才能让这个生意一直保持活力。

    毕竟,有许多老百姓是不敢进城里铺子的,走街串巷的货郎,才是他们购买东西的主要渠道。

    随着新的火柴作坊在小河村村中建起,崔近月的火柴生意彻底上了轨道,而这处作坊说是作坊,已经接近厂房了,高高的房顶,宽阔的屋子,几百个人在里面都不显拥挤。

    作坊分了三处,一处是烘木料的大窑所在,一处是裁木的地方,还有一处则是配料间。

    崔近月已经把火柴的秘方交给了李丰收和李丰余,包括采购原材料的渠道,和各种提炼配置的步骤,硬生生把他们俩教会了。

    这两兄弟虽然头脑憨实,但足够听话,她说怎么样来操作,他们就会严格执行,一丝不苟,倒是不用她处处操心了。

    与此同时,崔近月的第二个孙子于二月降生,同样由李丰雪取了名,叫做李延晖。

    让崔近月比较欣慰的是,这个孩子很健康,柳小果产后的模样也很健康,不过即便如此,她还是得想个法子,让老大夫妇这几年都别再有孩子了。

    正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李家做起了生意,从大人到小孩的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

    李小兰和李延昭都不再在外面疯玩,开始跟着李丰雪留下的功课习字识理。

    李丰收和李丰余身子骨都强壮了不少,也不再那么憨头憨脑,慢慢学着算账写契约,出货进货都没甚差错。

    而柳小果和包欢欢要照顾新生儿,有操不完的心,好在吃得饱有营养,手头还有零花钱,眼见着日子有奔头,都红光满面的。

    至于李丰雪,可以说是变化最大的一个。

    十五岁的少年已经开始抽条,有哥哥们三五不时给他送吃的,又有崔近月每个月用真气给他梳理身体,他个子长得很快,气度也变得从容自信,有了些许翩翩公子的模样。

    他不是物欲多重的孩子,可是很显然,家里做生意有了钱还是让他有了一种底气,书不再有任何负担。

    如今的他,想来不会再有二十岁不能中举,就不继续下去的念头了。

    在天气暖和之后,崔近月信守了诺言,带着一家人到了县城的聚味楼,好好吃了一顿。

    这是李家人第一次到大酒楼吃饭,吃到了他们从未尝过的美味,但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所有人都坚信,他们家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与崔近月记忆中不同的是,李丰雪在十五岁这一年,参加了院试,好在他学问扎实,即使提前了一年,还是考中了秀才,成了整个平安镇乃至白水县最为年轻的秀才公。

    因此,李家在举办过两场满月宴后,再次为李丰雪忙碌了起来,且这一次,场面比前两次都还要大,不仅全村的人都来帮忙庆贺,连镇上的富户们都派人送了礼来。

    一是贺秀才公,二是与李家交好。

    李家已经开始发家,李丰雪又年纪轻轻就考中秀才,未来中进士做官也有很大概率,说不准几十年后,李家便会是一方豪族,他们已经错过了之前更好的时机,现在再不结交,更待何时?

    李丰雪年纪虽轻,但并没有被这会儿的风光无限冲昏头脑,他甚至主动跟崔近月提出,想去府城的白马书院书,以便参加两年后的乡试。

    崔近月对他这个要求自无不可,再苦不能苦教育,既然有了条件,那当然要把孩子往好学校送。

    对如今的李家来说,让李丰雪去府城的书院书,并不是很难的事。

    在酷暑来临之前,李丰雪成功进入白马书院书,而崔近月也已为他梳理完经脉,只要他不作死,书考试都不会伤他的身子骨。

    李丰雪的秀才功名,让他两个哥哥从此免于劳役,他们只需要专注火柴工坊的事情即可,连地里的活计,都佃给了村里其他人家。

    相比较起去年,如今李家的日子不要太好过。

    当然,崔近月深谙闷声发大财的道理,不兴什么土财主的作派,家里除了吃得好些,既没添人,也没添什么物件,看着还与以前一般无二。

    李家五房的嘴都很紧,没人知道他们赚了多少钱,除了不知道他们的成本到底几何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火柴卖得太便宜了,让人总感觉赚不了什么大钱的样子。

    偶尔听到村人的闲话,李家人都表示您说的对极了。

    李家在村里的趣事暂且不提,只说在承天府书的李丰雪,他仍是个用功书的好少年,可崔近月能感觉到,他在悄然改变。

    家世不再是拖累,而是助力,对李丰雪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他不再有终日如漂浮空中,一下行差就错就会粉身碎骨的感觉。

    那种吸食家人血肉博取未来,却又不确定有没有出头之日的感觉,他永远不敢忘却。

    然而现在这样的感觉,已经离他渐行渐远了,书的心似乎也变得纯粹起来,他的进步,便可用一日千里来形容。

    少年人本就聪明,在没了诸多顾虑后,他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习上,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超越了书院九成的学生,成了许多老师心中,来年乡试中举的重要种子。

    崔近月半途养孩子,养着养着,倒是琢磨出了一点趣味来,她很期待,李丰雪的未来。

    李丰雪也并未辜负她的期望,在白马书院学习两年之后,他于三年一度的乡试之中,成功摘得解元,名声响彻整个承天府。

    这一年,他十七岁。

    眼见着李丰雪成举人了,李家的火柴生意也仍然很红火,媒婆差点没把李家的门槛给踏破。

    崔近月作为他娘,不想管这件事也得管,她将几个瞧着条件还不错的姑娘给他一说,李丰雪既不点头也不摇头。

    她有点头疼,又灵光一闪,“你是不是有别的想法?”

    李丰雪犹豫了一下,到底说了实话,“娘,孩儿暂且没有娶妻的想法,孩儿想专心书,若无功名,便不成家。”

    他以为说了这番话,会惹母亲暴怒,却不想崔近月并不生气,反倒若有所思,“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儿啊,你是想人生两大喜一块儿办了呀。”

    李丰雪的脸瞬间变得通红,结结巴巴道,“孩儿不是这个意思。”

    崔近月拍了拍他的肩膀,“没事,我都懂,你现在不想娶妻就不娶吧,我不逼你,不过戏文里也说了,你们这样的白面书生,很容易被榜下捉婿,你可得注意着些。”

    李丰雪深吸了一口气,本想再解释一下,可看着崔近月戏谑的眼神,他很快就平静了下来。

    他朝崔近月作揖道,“娘,孩儿想起还有篇重要的文章未看,就先退下了。”

    在书院中习得君子六艺的李丰雪,如今身姿挺拔,礼仪得当,又有张白皙清俊的脸,一举一动都很是赏心悦目。

    崔近月不想为难他,摆摆手让他回去。

    这才遗憾地对7438道,“孩子大了,都不经逗了。”

    系统取笑她,“你该的,这孩子妥妥的天才少年,如今谁不对他客客气气的,也就你敢逗他了。”

    崔近月得意叉腰,“谁叫我是他娘呢。”

    系统小声嘀咕,“现在倒是接受良好了,之前谁不情愿给人当妈来着。”

    崔近月只当没听见。

    中举不是李丰雪的目标,他是个骄傲的书人,理想是天子门生,剑指朝堂。

    因此,就像崔近月记忆中那般,他想要去国子监书,参加三年后的会试。

    崔近月并无不舍,她早已决定,陪李丰雪走上这一遭。

    可她提出这个决定后,李家所有人都不愿接受。

    先是李小兰,哭着扑到她怀里,“娘别丢下我,我不想跟娘分开。”

    崔近月赶紧哄她,“不哭不哭,娘不丢下你,娘带着你一块去京城,咱娘俩肯定不分开。”

    三言两语让李小兰止住泪花,她抬头一看,李家兄弟几个跪了一地,连两个媳妇儿都不例外。

    崔近月不由头疼,“你们这是做什么,老婆子我还不知道有几年可活,还不能去京城看看了?”

    李丰收差点没哭出来,“可是娘,这个家离了你,怎么过下去呀。”

    李丰余并两个儿媳妇也跟着帮嘴,崔近月是一家之主,也是他们的主心骨,离了她,他们是真的不知前路要怎么走。

    李丰雪本来很惊喜,可见了哥哥嫂嫂们的反应,眸光便黯淡了下来。

    这几个没出息的样子,让崔近月都不忍看,“行了,什么就离不得我了,你们都多大了,都有孩子的人了,还想我管到什么时候?”

    “你们以后日子自己过,好还是坏都你们自个儿的,就是这生意做不下去了,也有地可种,再不济你们弟弟也不会看着你们饿死,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过多少你们不是不知道,还不知足吗?”

    “今天我就把话放在这儿了,我有五个孩子,你们还有大兰都已经各有各的家了,我现在的责任就剩老三和小兰,等他们也长大成人成了家,我同样不会再管了,日子过成什么样看你们自己,我这把老骨头,早想享享清福了。”

    几个儿女神思各异,却都被崔近月无情镇压了下去。

    她也不来虚的,直接把现有的家产分了,不光有钱,还有在镇上和县城买的几间铺子,让李丰收和李丰余以后当自己的家,李丰雪和李小兰的那一份还是由她暂时保管,至于李大兰,也留了一份补给她。

    还有以后火柴生意的分红,反正契约也早就写明了,之后让他们按时汇去京城便是。

    崔近月风风火火就把事情定下来了,不管是李丰收两兄弟的如丧考批,还是李丰雪的欲言又止,她都没放在眼里。

    家里唯一高兴的,可能就是李小兰了,她就要跟娘还有三哥去京城了,据说那是全天下最热闹的地方,小姑娘已经迫不及待去见识一番了。

    不得不说,钱是穷人胆,在知道崔近月不可能改变主意后,她分下来的钱和铺子,就成了李丰收李丰余最大的安全感来源了。

    他们都知道在镇上和县城有铺子意味着什么,只要不吃喝嫖赌,这就是他们一辈子安身立命的本事。

    本来是指望着小弟当官改换门庭,没想到反而是他们娘,先让他们过上了以前不敢想的好日子。

    这也是他们很依赖崔近月的原因,他们很清楚家里的改变源自于谁。

    可惜,崔近月一定要去京城,他们拦都不敢拦,也就只敢跟李丰雪生生闷气,觉得要不是小弟,娘也不会离开他们。

    三兄弟的事儿,崔近月没有掺和,倒是他们自个儿吃了一顿酒,就把话说开了,又恢复成了以前亲亲热热的样子。

    崔近月不用想也知道,是李丰雪说了什么,让他们安下心来了。

    在没旁人时,她问李丰雪,“你没把你哥哥们忽悠瘸了吧?”

    李丰雪一脸无辜,“娘,你把孩儿想成什么人了?再说了,哥哥们有那么笨吗?”

    崔近月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扭头就走,还不忘跟系统吐槽,“这孩子不得了了。”

    7438嘎嘎直笑,“有点你的风范。”

    任是李家人再不舍,崔近月娘三去京城的日子也到了。

    不止是李家五房的人,整个小河村的人家,都来了人为他们送行。

    在乡亲们的目光中,马车渐行渐远,朝着府城而去。

    崔近月已经在府城找好了一队镖师护送,两日后出发,先去隔壁的南顺府坐船至津川府,再走一段陆路,大概二十多天就可以到京城了。

    李丰雪虽然不知崔近月为何要花大价钱请镖师,但并无异议,若是他独身一人,随商队一起便是,可既有娘和妹妹跟随,那还是由镖师护送更安稳些。

    崔近月无从考据曾经十七岁的李丰雪,是如何有勇气独自去京城的,被泥石流埋葬时又有多绝望无助。

    只这一回,有她在,李丰雪定然不会在半路出事了。

    这一趟旅程,一行人大半时间都在船上,李丰雪很能静得下心,在摇摇晃晃的船舱里都能看书,李小兰就不行了,她年纪太小,晕船很是厉害,崔近月只能经常把她抱在怀里,按着她身上的穴道,好让她好过一些。

    可就算如此,等下了船,小姑娘身上好不容易养出来的一点肉还是没了,也提不起什么精神来。

    李丰雪便逗她,许诺到了京城给她买很多好吃好玩的,李小兰恹恹点头,慢慢就露出了笑模样来。

    几日后,他们抵达京城。

    这里不愧是整个大夏最繁荣之地,马车自巍峨的城墙下驶过,随后所见的一切,都是承天府比不过的新鲜和热闹。

    不仅李小兰隔着车窗看得目不转睛,连李丰雪也是如此,兄妹俩如出一辙的表情很是可爱,崔近月也不管,随他们去。

    京城居,大不易,从乡下来到这里,就犹如无根浮萍,让李丰雪都不由生出些胆怯来。

    然而没几天,崔近月就赁到了一个院子作为落脚地,又从牙行带回来姓周的一家三口,其中刚十四岁的小子周荣,正好给李丰雪做书童。

    一番忙活后,他们就这么安定了下来,让李丰雪完全没有后顾之忧,能从从容容去国子监报道,之后不管是一日三餐,还是路途风雨,都无需他操心,他只用安心书即可。

    李丰雪顺利入学国子监,崔近月又把李小兰送到了一家女子私塾书,又有周家两口子帮忙做事,她才总算是歇下来了。

    不过她也没完全闲着,接下来几个月,她走街串巷把京城都溜达了一圈,然后花完了几乎所有身家,买了个三进的宅院。

    崔近月给的理由也很实在,不管是李丰雪成亲也好,还是日后李丰收李丰余他们来京城也好,有个地方落脚,心里才踏实,钱攥在手里不叫钱,花出去才叫钱呢!

    李丰雪本来很震撼他娘能有如此远见,听了她后面那句话,才哭笑不得地回过神来。

    虽然崔近月此举掏空了钱袋,但不得不说,有了自己的家,感觉是真的很不一样。

    李丰雪和李小兰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小院子,不管是请好友相聚,还是做些自己的事情,都很是方便。

    而崔近月买完这个院子后,就沉寂了下来,没再搞事,她倒是想在京城做火柴生意,可惜如今李丰雪只是个国子监学生,在乡下,李丰雪的举人功名,足以震慑宵小,可在一竹竿能打到一群官的京城,一个不小心,就是人财两空的下场。

    她不想以身试险,那就只能等,等李丰雪有了功名再说。

    转眼间,便是三载寒来暑往。

    二月春风拂柳,大夏的顶尖学子们齐聚京城,参加决定他们一生命运的春闱。

    纵是李丰雪已然沉淀学习了三年,在经过三场高度紧张的考试后,都累得瘦了一圈,回来后睡了一天一夜,才彻底放松下来。

    既已尽了全力,便只等结果便是,他已问心无愧。

    不过说是这么说,到了放榜之日,李丰雪还是忍不住神思不属,连李小兰都被感染地狂抠手指头。

    崔近月瞧着都疼,本想让孩子别抠了,就听周荣风风火火从外面闯进来,笑着大声道,“中了中了,公子是第一名,是会元。”

    李丰雪的第一反应是狂喜,然后,他竟是朝着崔近月磕了三个响头。

    崔近月伸手扶他,“我儿书辛苦,如今得偿所愿,将来也定能有所作为,快快起来。”

    李丰雪嗯了一声,努力把喉间的哽咽压了下去,唯有微微泛红的眼睛,还能瞧出一丝情绪。

    会试过后,还有殿试。

    这日,崔近月为李丰雪整理完大袖襕衫的衣领,目送着他再度往皇城而去。

    也就在此刻,她恍然意识到,李丰雪的命运已经彻底被改变,他不会再死在潮湿阴暗的泥土里,他已如羽翼渐丰的鹏鸟,只待青云相送,扶摇直上。

    旁边的李小兰勾了勾她的手指,“娘,三哥会考上状元吗?就像戏文里那样。”

    崔近月揉了揉小姑娘的头,笑着道,“娘也不知道呀。”

    还有这个被她从七岁养到十三岁的女孩,她也再不会是尚未盛开,就悄然枯萎的花朵。

    李丰雪的才华毋庸置疑,他从乡间走到了太极殿上,没有渊源家学,没有师从大儒,能走到这一步,全凭他自身努力。

    崔近月对李丰雪能中进士信心满满,却也没想到,李丰雪最终竟是成了金科状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一日,京城百姓也看尽了状元郎的风姿,崔近月带着李小兰去凑了热闹,当李丰雪打马在前,路过朱雀大街时,李小兰大胆喊了一声“三哥”。

    听到熟悉的声音,李丰雪抬头去看,就见母亲和妹妹正站在路旁客店窗户里,一老一小都满脸带笑地望着他,为他骄傲着。

    红袍少年郎陡然一笑,似夺了春光,光耀无限,看呆了道路两旁无数人,尤其是年少女子,香花锦囊如不要钱般往他身上丢,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便是后方更为俊美的探花郎,所得青睐都要比他略逊一筹。

    二十岁的状元郎,端得是意气风发,这无疑是李丰雪人生的高光时刻。

    崔近月很为他高兴,也彻底放下了最大的重担。

    在李丰雪考上状元有了官职之后,李家人的命运就算是真的改变了,即使他以后没有什么大作为,至少也能保这一家老小好好活下去了。

    唯一有点可惜的是,并没有发生榜下捉婿这种事,否则李丰雪娶了媳妇,这家里的事儿,也不需要她来管了。

    大夏有中进士回乡祭祖的习俗,李丰雪又是风光无限的状元郎,自然得衣锦还乡。

    崔近月自然也得跟着回去,毕竟在老家,还有一位老太太呢。

    原身的婆母大何氏今年已经七十六岁,是个长寿之人,在记忆里,李丰雪意外遇难后,老太太很快就伤心病故了,可这一世,她除了不能干重活,身子骨还是很硬朗的。

    回去的路程,比来时更加顺利,朝廷派了官差护送,他们无惊无险地回到了小河村。

    令人惊喜的是,这一回李小兰没再晕船,始终活蹦乱跳的。

    一行人回到小河村,自然是好一番热闹,不管是各路拜访李丰雪的人,还是李家大摆三天流水席,都让十里八乡的人瞧尽了热闹。

    这不是李丰雪一个人的风光,是他们整个白水县,乃至承天府的风光。

    光宗耀祖,不外如是。

    不过随着李丰雪的省亲假期结束,这样的热闹也落了幕,而这一回,崔近月打包了一家老小去了京城,免得他们以后连自家宅子从哪进都不知道。

    李丰收和李丰余两家人在京城待了三个月,到底还是不习惯,小心翼翼说想回老家。

    崔近月没为难他们,她很清楚,非把这一家子绑到一起,未必是件好事。

    李丰雪已经入了翰林,当了京官,可他的两个哥哥还是泥腿子,除了种地,也就只能做做火柴生意,老家才是他们的大本营,李家的根子也在那儿。

    就如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各自发展,才好守望相助。

    崔近月没有强行把他们留下来,连已经十岁的李延昭也没留,任他回乡下书,不管怎样,好歹是留在了爹娘身边。

    李丰雪为此,还特意找过她商量,“娘,孩儿有推荐子侄入国子监的资格,不若让昭儿留在京城书,有名师教导,将来科考也能多几分把握。”

    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在乡下书的贫瘠,不说别的,国子监只藏书,就胜过全天下的书院。

    崔近月却不为所动,“你手上也只这一个资格吧,给了昭儿,日后你的孩子怎么办?”

    李丰雪笑了笑,“孩儿尚未成亲,尚无子嗣,何必忧心不知多少年以后的事情呢?”

    崔近月只淡淡道,“你只是他的叔叔,不是他爹,昭儿若是有本事,将来自然能靠自己考到国子监,就如你一般,若他没有那个本事,你又何必非要把烂泥糊上墙呢?”

    李丰雪闻言怔住,摘得功名,封妻荫子,世事如此,可他没想到,他娘竟并不是这么想的。

    他还以为,娘会很高兴让昭儿到国子监书呢!

    崔近月谈不上什么高不高兴,她来到此间的目标,就是让这家人都能好好活着,如今李丰雪当了官,李丰收等人有了火柴生意傍身,在她看来,已经很好了。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李家仅用了六年时间,就实现了阶级跳跃,跻身富贵人家,实在不该再贪心。

    能稳当做生意,也靠的就是李丰雪,而皇权之下,他自身尚且不稳当,崔近月并不想他成为一把保护伞,庇佑着所有族人,不管是好的坏的,都由他一人来担。

    如果都老实本分还好,万一养出了什么蛀虫,有人借此攻讦,李丰雪辛苦得来的一切,就会毁于一旦。

    而想要杜绝这种可能,就得从一开始便注重分寸,不要把一切都混为一谈,不分你我。

    即使是亲兄弟之间,也不能有糊涂账,李丰收和李丰余现在供孩子书轻而易举,承天府又不是没有好书院,那么,为什么非要李丰雪来管李延昭,把到国子监书的名额给这个侄子呢?

    如今管了李延昭,那以后李延晖、李乐婉,还有他两个哥哥以后可能再生出来的孩子,甚至是李家另外四房的孩子们,难道都要他来管吗?

    崔近月不认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没本事的人被抬到高位,绝对是祸患。

    有些事,还是分清楚最好。

    不过只要她还活着,就能帮李丰雪一把,谁都指责不了他,当然了,她不会对任何人言说这些,脑中曾出现的一段念头,原身得到记忆时也不会发现。

    她只要保证这具身体活着时,看到李家人都越来越好就行,至于下一代,下下一代,那就不关她的事了。

    日后若是一门清贵书人当然好,可万一出了害人害己的不肖子孙,那就作孽了。

    所以,就这么着吧。

    李家五个孩子里,唯一让崔近月有点私心的,就是李小兰。

    崔近月之所以会把李小兰带到京城,让她书,将她培养得落落大方,让谁都不能轻易欺负她,是因为她不想这个小姑娘把一辈子都浪费在小村子里。

    大夏并无对女子打压的风气,京城里的贵女们个顶个鲜衣怒马,瑰意琦行,宫廷女子为官制度也非常成熟,即使与朝堂不可同日而语,也不是可以小看的势力。

    而在乡间,完全没有这样的开放风气,崔近月把李小兰从七岁养到大,她很希望,这个小姑娘能活得快活一些。

    那个七岁时怯生生傻乎乎的小姑娘,如今已然长成了胆大心细,进退有度的女孩子,崔近月并没有给她灌输什么惊世骇俗的念头,她却仍与时下女子有些不同,心性之洒脱少有人能及,又不会不合群,很懂人情世故。

    李小兰虽然没有当官的爹,但有个当官的亲哥哥,也还是属于官家闺秀,她又女学,在京中很有几个好友,每天都过得有滋有味。

    崔近月早早就开始为她攒钱攒地,她若嫁人就是嫁妆,若将来不嫁人,这就是她安身立命的本钱。

    连李丰雪有时候都会有些羡慕,他感觉母亲把所有的偏爱都给了小妹,不过做兄长的,总不能跟妹妹吃醋,反而也忍不住宠着她些。

    总的来说,崔近月带着儿子女儿在京中的生活,还是不错的。

    李丰雪考上状元时已经二十岁,不仅没成亲,连个相好的女子都没有,她也不急,完全不催着他找媳妇。

    也不知李丰雪是怎么想的,竟然也不着急,他是在京中当了五年官的时候,也就是二十五岁这一年,才定下了未来的妻子人选。

    此女子姓余,小字绾绾,其兄长是与李丰雪同年的进士,蒙父辈余荫,也在京中当一小官,往上数两代,也是寒门,倒没甚庄重规矩,与李家堪堪相配。

    李丰雪是状元之身,直接进了翰林院,没过多久又成了御前侍讲,入了新帝的眼,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前途不可限量。

    之前不是没有大官看中他做女婿,只是不知李丰雪是怎么操作的,反正都被他巧妙婉拒了,还没惹出什么事来。

    如今这门婚事,同样是李丰雪自己找的,崔近月不知前因后果,但欣然接受。

    余家很看重学识,余绾绾虽是女子,但也饱诗书,是个很聪明通透的女子。

    她因着为祖母守孝,耽搁了婚期,如今已经十九岁,与李丰雪年纪倒相合。

    至于李丰雪,虽然已经二十五岁,但他无妻无妾,在时下很多人眼里,都是上乘的女婿人选。

    唯独一点,他有个寡母。

    一手把儿子养到功成名就的寡妇,是最不好对付的,见李丰雪多年都没有成家,不少人都在私底下议论,怕是他母亲太过挑剔,哪家女儿嫁过去,定会被这样的婆母磋磨。

    余绾绾未成亲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担忧。

    她与李丰雪,可以说是自由恋爱,时下并没有过于严厉的男女大防,她和李丰雪相识,是因着讨论学问,通了两年信,皆折服于对方的才华,这才相知相许。

    她一直是满心欢喜的,直到开始谈婚论嫁,这才害怕起来。

    然而嫁到李家之后的日子,和她想象中不说一模一样,简直是毫不相干。

    京城居,大不易,李家始终住在最开始买的三进宅子,即使李丰雪成亲,也没有挪窝的打算。

    三进的院落听起来不大,实际上人要是少了,连打扫都费劲。

    是以,家中仆人除了周荣一家,崔近月又另外聘了两个厨娘和仆妇。

    除了跟在李小兰身边的丫鬟年纪小些,崔近月院子里帮忙的两个仆妇,都三四十岁的年纪,是很寻常的妇人模样。

    余绾绾在见到李家所有人之后,就悄然松了口气,她不是不相信李丰雪,只是他身边果真没有红袖添香,还是令她很愉快的。

    崔近月也只作不见,在余绾绾适应李家的生活后,就慢慢把管家的事儿交到了她手上。

    余绾绾本来还有些惶恐,怕自己做不好,可被崔近月一通好话忽悠后,她就稀里糊涂答应下来,成了真正的当家主母。

    直到回了自己院子里清醒过来,她懊恼不已。

    而与李丰雪说起这事,他竟是笑不可支,“娘子啊娘子,你可知道,你是上了母亲的当了。”

    余绾绾被吓了一跳,“什……什么当?”

    李丰雪摇摇头,“母亲早就不耐烦管这些事,她一直盼着我娶妻,如今你终于来了,她可不就哄了你,自己做甩手掌柜去了。”

    余绾绾这才明白,原来是这个意思。

    她美目一嗔,“夫君,你怎可这样说母亲呢?”

    李丰雪却揽住她的肩膀,垂眸遮住眼中微光,嘴角仍带着笑意,似叹非叹,“日后你就明白了,母亲……若没有她,就没有我今日,你日后若是遇到什么事,都可以去请教她,母亲会帮你的。”

    余绾绾这个时候,并没有将李丰雪的话当一回事,当然,她还是很尊敬崔近月这个婆婆的,自此之后,不管是小姑子出嫁,还是家中诸多事宜,她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丝毫不让婆婆费心。

    直到后来,余绾绾生子难产,因着婆婆护在她身边,还拿出有几百年药性的山参,让她平安把孩子生了下来,她这才意识到,她这个婆婆似乎真的不太一般。

    再后来,李丰雪不小心卷入官场争斗被下狱,李家人心惶惶,也是婆婆站了出来,安抚好家里人,又带着她备礼疏通,展现出从未有过的人脉,最终好好儿将李丰雪从牢里接了出来。

    又过了多年,余绾绾的儿子即将迎娶郡主,她不想让整个李家伤筋动骨去迎娶这个金娃娃,婆婆悄然把她叫到房中,将一笔巨财教到了她手里,解了她的烦忧,她这才明白,她婆婆才是真正的金娃娃。

    什么叫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一鸣惊人?这就是了。

    余绾绾其实早就知道,有这样一位从不找事,不给她立规矩,不给丈夫塞小妾,不无脑溺爱孙辈的婆婆有多难得,每每在外与人相谈,听到那些阴损的后宅手段,她都后怕不已,又庆幸自家安宁。

    可是好像每一次,她婆婆都能给她意外的惊喜。

    崔近月在这个世界活到了八十三岁,无病无痛,寿终正寝。

    几乎所有人都说,她是个有福气的老太太。

    崔近月也是这么想的,就如余绾绾把她神化了一样,她也感觉自从有了这个儿媳妇后,她才总算过上了好日子。

    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就盼望起的养老生活,过了十几年才终于到账,很难说如果李丰雪不是娶到了余绾绾这样有学识有胸襟有脑子的妻子,她会不会要为李家这些人操心一辈子。

    好在没有如果,李丰雪夫妻是她最好的一对牌,保她后顾无忧。

    在她离去之时,五个儿女一个都没少,孙辈们更是快把屋子都站满了。

    五世同堂,家族兴盛。

    崔近月想,原身应是没有遗憾了。

    至于她,过了好几十年清闲日子,修身养性又融入世俗,她感觉自己骨头都要生锈了。

    也是时候,奔赴下一段奇妙的旅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