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大宋何所有 > 悲怆陆游
    陆游之所以同意给韩侂胄写《南园记》,不是为了攀附权贵,而是因为韩侂胄主张北伐,让陆游看到了人生的希望。

    陆游,字务观,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宣和七年十月生于淮河上的一条船上。祖父陆佃徽宗朝曾官居副宰相,父亲陆宰宣和年间任京西路转运副使。

    以陆游祖父和父亲这种级别配置,陆游可谓绝对的官宦子弟,就算啥都不做一辈子都有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宣和七年,得到金兵即将南下消息的徽宗仓皇出逃,将皇位禅让给了钦宗,当时的北宋国内动荡不堪,接着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军集体包了饺子被俘北上,国家陷入一片水深火热,包括陆家在内的达官贵人们全部惨遭荼毒。

    在这样的背景下,官宦子弟陆游没能享受到什么来自父辈的红利,而是自幼跟随父亲逃难,从北宋原任职地逃到了山阴老家,金兀术搜山检海捉赵构时又逃到东阳(今浙江东阳市),勉强安顿下来。

    颠沛流离的成长生涯、躲避战乱的痛苦经历给陆游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让他对北方那个曾经的故国产生了深深的向往。南宋时局稳定后,在父亲的教导下,陆游发奋读书学习,学问日渐深厚。

    绍兴二十三年,陆游来到临安参加锁厅试。所谓锁厅试,指的是专门为官宦子弟们准备的考试,官宦子弟本身是可以凭借恩荫做官的,但学问有鄙视链,不经历考试进入仕途总归名不正言不顺,故朝廷专门设置了锁厅试科。陆游在此之前已经凭借恩荫做了登仕郎,这次如果能在锁厅试取得好成绩,仕途将不可限量。

    成绩一出,陆游名列第一,按说大喜事一桩,可此次参加考试的除了陆游,还有秦桧的孙子秦埙,自己孙子没能拿到头名却被陆游这小子拿到了头名,秦桧记住了陆游。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第二年绍兴二十四年礼部复试,陆游兴冲冲的来到临安赶考,再次取得优秀成绩,可上次抢了自己孙子第一名的仇秦桧还没忘,小人报仇一年也太晚,秦桧以陆游答卷有恢复中原之意为借口指使主考官将其判为落榜:绍兴和议是国策,任何人不得议论恢复中原。

    落榜就落榜,至少陆游在之前的锁厅试里已经拿到过优秀的成绩,按道理也应该予以提拔,可秦桧把持朝政,所有主战派都有原罪,陆游被朝廷雪藏,不予任用。

    陆游当时已经三十岁了,对于古人来说已经是人到中年,仕途不顺也就算了还可以再来,可就在此后不久,陆游听到一个噩耗:自己前妻唐婉病逝。

    就是那个红酥手黄藤酒的唐婉,那个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唐婉。

    唐婉比陆游小三岁,是陆游的表妹,舅舅唐闳之女。两人自小青梅竹马,长大后双方父母见二人情投意合,干脆肥水不流外人田,小两口就这么成了亲。

    陆游是唐婉的表哥,陆夫人就是唐婉的姑姑,如今又做了唐婉的婆婆,按说是亲上加亲,不会存在普通老百姓家里的婆媳关系问题。可偏偏就是在这么个亲上加亲的家庭里,陆夫人最看不惯唐婉。

    陆家兄弟四人,陆夫人都给予了厚望,陆游也不例外。陆游成婚当年曾经赴临安参加过一次锁厅试但并未考中,陆夫人曾经因此怪罪唐婉终日与陆游耳鬓厮磨耽误了陆游的学业。有了这种思维定势之后,陆夫人后来是更加的横竖看唐婉不顺眼,隔三差五的斥责唐婉。

    唐婉当时才十七八岁,结了婚之后非常懂事,每天一大早起床做家务,给陆游洗衣做饭,没有丝毫的大小姐架子,够贤惠的了。

    要知道陆游舅舅唐闳曾任北宋郑州通判,唐婉还是唐闳的独生女儿,这种女生从来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你是人家姑姑又怎么样,人家凭什么受你的气?还不是因为对你儿子爱的深切。

    受气就受气吧,只要能跟表哥在一起唐婉也不在乎,最多就是自己抹抹泪,“衣袂湿泪痕”。

    忍让并没能换来和平,随着陆夫人对唐婉的偏见日益加深,老人家又发现一个更严重的问题:这唐婉嫁到陆家也有两三年了,怎么始终不见怀孕?

    陆游唐婉当年可都是二十岁左右血气方刚的青年,古代也没什么避孕措施,正常情况下应该很快就怀孕了,可唐婉的肚子却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见动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陆夫人终于忍无可忍,在她的强烈要求下,陆游只好休掉了唐婉。

    陆游唐婉分开后又各自成了家,陆游娶了第二任妻子王氏,后来王氏果然为陆游生下众多儿女,而唐婉也嫁了第二任夫君宗室赵士程。后世有不少人攻击陆游负心薄情,渣男始乱终弃,其实这都是没有考虑到封建社会的世俗观念,一对儿生不出孩子的小夫妻是肯定走不下去的,陆游和唐婉也挣脱不了这枷锁。

    绍兴二十四年礼部复试失利后,陆游曾经一度消沉,在山阴老家混天度日。山阴在绍兴城外,绍兴城中有个园子叫沈园,逢年过节时候当地居民经常去逛。当年庙会期间,百无聊赖的陆游来到了绍兴城中的沈园闲逛,没想到刚进到沈园不一会儿,迎面便遇见了陪着丈夫赵士程一同散步的唐婉。

    你会不会突然的出现?在绍兴城里的沈园。

    两人重逢,陆游虽然凝噎无语,但唐婉毕竟大家闺秀知书达理,根本不会失态。在简要的给丈夫赵士程介绍了自己与表哥陆游的往事之后,唐婉让随行的仆人斟了一杯酒,亲手敬给了陆游。

    表哥,好久不见了。

    唐婉第二任夫君赵士程是宋朝宗室,为人宽厚,对唐婉与陆游过去的经历非常同情,在与陆游稍作寒暄之后,便带着唐婉离开,陆游与唐婉的重逢就此结束。

    当日的陆游一定是魂不守舍的,文人多愁善感的本质驱动下,他在沈园一处墙壁上留下了千古名篇《钗头凤·红酥手》: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鮫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唐婉虽然陪丈夫离开,但心里一直还挂念着陆游,听说陆游在沈园题词之后,强忍多年的感情也终于爆发,唐婉以同样的词牌名和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世人只道我是你妻子、表妹,却不知我才学同样深厚,感情同样深厚。

    沈园重逢之后,表面落落大方波澜不惊的唐婉内心却更加忧郁,于绍兴二十六年郁郁而终,年仅二十八岁。陆游得知后悲伤不已,永失所爱,甚至后来到了人生中的最后时刻,都还在惦记着唐婉。

    最真挚的感情往往是藏不住的,也无需隐藏。只可惜有情人难成眷属,个中悲苦只有当事人自己独自承受。

    唐婉去世后,陆游的仕途终于迎来了一丝转机,当时秦桧病死,朝廷上主战派开始有了话语权,作为主战派的陆游也得到了机会。绍兴二十八年朝廷任命陆游为宁德县主簿,第二年又调任福州,绍兴三十年正月,又被调回临安进入大理寺任职。

    到朝廷当了京官,陆游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油然而生,频频向赵构上疏,要求罢免少师杨沂中。

    杨沂中是赵构的老伙计了,论资历杨沂中跟南宋“中兴四将”资历都差不多,打过金兵打过伪齐,一辈子打了无数场仗,可谓战功赫赫。虽然跟岳飞韩世忠相比还差得远,但到了绍兴年间先是岳飞被害后来韩世忠病逝,南宋当时能拎的出来的名将除了刘锜吴璘,也就剩个杨沂中了。

    陆游是主战派,杨沂中又是曾经多次与金军血战的名将,正常来讲陆游尊重他还来不及,怎么会弹劾他呢?这就要从杨沂中的行事风格讲起。

    杨沂中与其他名将最大的区别就是特别会来事儿,赵构有个心病,就是怕武将会犯上作乱,当年苗刘兵变差点要了赵构的命,后来还间接的还得赵构独子受到惊吓夭折,所以赵构非常忌惮武将。

    可国难当头,穷凶极恶的金兵追了过来,士大夫们又不能拿着刀枪上战场杀敌,想保住江山社稷还得靠武将,赵构还是给了武将们应有的支持。时间久了,人精赵构误导一个道理:武将不可靠,但如果武将都成为我个人的心腹,那不就可靠了吗?

    抱着这种想法,有宋一代在赵构朝出现了非常另类的一幕:在外领兵一方的诸将们经常要到临安去述职,不仅仅江淮战场的岳飞等人要述职,就连远在吴家兄弟也要到临安去给赵构述职,吴阶去世早没去成,后来吴璘就专程去了临安面见过赵构。

    多跟领导见见面,汇报汇报工作,拉拉感情,领导也放心,自己也安心。武将们都与赵构保持着这种默契,这其中有个人把默契做到了极致,作战时奋勇杀敌,平时就待在赵构身边充当卫戍军长,这个人就是杨沂中。

    又能打,又忠心,为人处世还特别招人待见,杨沂中在南宋官场上混的如鱼得水,绍兴年间先后升任少傅、少师,虽然官做得大,杨沂中却深知闷声发大财的道理,为人很低调,轻易不得罪人。

    千里做官只为财,低调做官的杨沂中发起财来可是一点儿都不低调,为官多年杨沂中以权谋私中饱私囊聚敛了大量钱财,在临安城外的凤山建起了超级豪华的府邸,里面亭台楼阁美轮美奂,耗费了将近十年才造好。在老家楚州当地占了良田三万多亩,并且还拥有大大小小酒坊二十多座,富可敌国。

    凭借皇帝的宠信就可以趁机敛财,这可不行,但杨沂中是赵构几十年来的宠臣,平时与朝中其他臣僚关系维护的也好,一向稳如泰山。

    也合着杨沂中倒霉,陆游的弹劾一针见血,打破了原先一团和气的局面,在陆游上疏之后,又有好几位谏官上疏弹劾杨沂中,多数都与个人经济问题有关,赵构见实在没办法护短了,只好将杨沂中免职。

    斗倒了朝中权臣兼宠臣,陆游以为自己终于遇上了能虚心纳谏的明君,可没过多久就被朝廷以“论事不合”为由贬官,只好回山阴老家赋闲。

    失落的陆游没有等待太久,绍兴三十二年赵构禅位。孝宗即位后励精图治意欲北伐,大力重用主战派,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陆游再次被起用,回朝担任了枢密院编修。

    回朝之初的陆游对孝宗是充满期待的,新皇登基一派新气象,主张派元老张浚也回到朝中,北伐事宜逐渐被提上日程,一切都在向陆游期待的方向发展。可没过多久陆游发现,这新即位的孝宗皇帝有点儿享乐主义,现在中原未定大事未成,得给皇帝敲个警钟提提醒。

    说起孝宗的享乐主义,其实是有些求全责备了,孝宗做皇子的时候就克勤克俭,从来不搞骄奢淫逸那套,否则也不会成为赵构认可的接班人。后来即位了,也没敢由俭入奢,依然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只不过有时候处理朝政比较辛苦,晚上会召潜邸旧臣来皇宫小酒小菜聚一聚,聊聊天儿放松放松。

    皇帝业余时间稍微放松一下也不是什么问题,可孝宗找来陪自己放松的人中有两个问题比较大,一个是龙大渊另一个是曾觌。

    龙大渊和曾觌二人都是孝宗的潜邸旧臣,孝宗即位后凭借关系户身份直接入朝步步升迁,深受孝宗信任。

    对于普通的士大夫群体而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对于皇帝亲信而言正好反过来,天大地大,皇帝最大。平心而论,龙大渊和曾觌也没有作恶多端,只不过是按照孝宗吩咐做事,孝宗让参与朝政那就参与朝政,让进宫吃饭那就进宫吃饭,至于批评教育孝宗日常言行、督促孝宗起兵北伐之类的事情,那不是亲信该操心的。

    亲信不操心陆游操心,见龙大渊曾觌二人天天跟孝宗混在一起,陆游就给自己的上司时任副枢相的张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担忧,害怕孝宗因为不思进取荒废朝政。

    张焘是个直臣,听完陆游的担心之后也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于是就进宫面圣,说龙大渊曾觌这两人结党营私扰乱朝政,陛下想要振兴大宋还是要亲贤远佞,离这两人远点儿。

    啥叫直臣,直臣就是有话就说,也是你说什么话别人都能猜得出你的心思。伺候了那么多年赵构,孝宗早就锻炼的心思缜密,以上一番话根本就不是张焘说得出来的,于是根本不回应张焘的劝谏而是反问张焘,这番话是谁给你说的?

    张焘脱口而出,陆游。

    虽然很惨,但不知道为啥,写到这里总想笑。

    被直肠子领导一句话抖了出来,陆游的京官生涯结束了,被贬官到了建康府做通判。

    因为北伐的共同志向,陆游与张浚颇有私交。建康通判任上没能做多久,陆游就又因隆兴北伐失败而受到牵连,张浚负有领导责任被免职,陆游因支持张浚也被免职,从隆兴二年开始陆游再次赋闲在家。

    是金子总要发光,乾道五年十二月,陆游奉诏前往夔州任通判,接着两年后宣抚使王炎入蜀,邀请陆游到蜀中做幕僚,共谋北伐大事,陆游欣然赴约,来到了四川。

    在四川的不长时间里,陆游发现当地宋军一个问题:名将吴璘的儿子吴挺是当时的宋军主帅,此人骄纵不法,在军中胡作非为,甚至多次闹出人命来。陆游就给王炎建议说,吴挺太过骄横不服管,不如改用吴阶儿子吴拱来统率四川宋军。

    吴挺虽然骄横,但打起仗来非常凶狠,王炎不愿换将,陆游见劝不动领导只好作罢,只是在最后提醒了王炎,在这样下去,吴挺将不可驾驭。

    陆游的预言对了一半,确实后来不可驾驭了,但不是吴挺,而是吴挺的儿子吴曦。

    既然到了四川肯定不能老待在后方,为了了解前线敌情,陆游跟随王炎来到了大散关。在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了前线敌我对比和宋金两国形势后,陆游写出了分析文章《平戎策》,文章指出要想在川陕战场取得胜利,就必须先攻占陇右,接着从陇右和大散关两个方向攻取长安,接着以长安为战略中心策应江淮战场宋军北上收复河南。

    分析的很有道理,很像隆中对里吴蜀两国联合起来对付曹魏,具有非常高的可操作性。可就当陆游在为北伐大计不断推演不断假设的时候,朝廷一纸令下,召王炎回朝了。

    王炎一走,意味着朝廷在四川的这路北伐路线暂时搁置,陆游也被调到了后方的成都府担任闲职。心灰意冷的他就像很多武侠剧里的男主角一样,开始纵酒为乐,因为整天醉醺醺的,同事们朋友们常常劝他,喝酒伤身,少喝点儿,都被他一一拒绝,后来更是自称“放翁”-放纵的老翁,这辈子就是要纵酒不死不休,大家都别来劝我了。

    在四川的这些年,陆游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特别是关于酒的。《剑南诗稿》里有咏酒诗、饮酒诗、醉酒诗,要什么酒有什么酒。

    长安不到十四载,酒徒往往成衰翁。

    九环宝带光照地,不如留君双颊红。

    为什么我终日沉湎饮酒?因为我对中原故土爱得深沉却又爱而不得。

    由于终日酗酒不理公务,有关部门终于看不过去了,淳熙二年,陆游因“不拘礼法,燕饮颓放”遭罢官,只留了个提举桐柏山崇道观的虚职。

    国家不幸诗家幸,北伐中原无望给陆游带来了无数创作源泉,渐渐地,南宋全国到处流传着陆游的爱国诗词,所有人都知道陆游的大名。陆游的声名鹊起使得朝廷也开始重视起来,如此一位爱国官员长期闲置不用,是不是有点儿不合适?

    孝宗很重视民意,既然陆游有这么好的名声就算暂时无力北伐也不能埋没,于是淳熙五年孝宗召陆游赴临安述职,后任命他为福州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封建社会茶盐专卖,都是重要的生活必需品,管理茶盐的工作是肥差,里面油水儿极大,但陆游对钱财并不感兴趣,第二年转任江西期间因为遇到水灾,陆游因为擅自开仓赈灾又被朝廷罢免。

    此后,虽然也陆陆续续入朝为官,但陆游始终跟孝宗不对付,也许在陆游的脑海里孝宗始终应该是那个即位之初一心恢复中原的伟大君王,而淳熙年间的孝宗却始终缺了那么点儿气魄。来来回回多次,陆游与孝宗都对彼此失去了耐心,淳熙十三年十一月,陆游在编修《高宗实录》期间再次因上疏备战遭到弹劾,罢官离朝,此后便一直赋闲在家,终孝宗一朝再无起复。

    孝宗一朝得不到重用,到了光宗朝就更不用想了,光宗这个不孝皇帝连自己亲爹都不管不问,又会对治理国家、勤政爱民、北伐中原这些宏图大业有什么兴趣?终光宗朝,陆游依然赋闲,无所作为。

    春去秋来,庙堂上的皇帝换了又换,当年的热血青年如今已是垂垂老矣,嘉泰二年,韩侂胄派人召陆游回朝编修《孝宗实录》,为了确保陆游同意回朝任职,韩侂胄专门交代使者告诉陆游,大宋即将北伐。

    没有任何犹豫,陆游再次出仕回到临安,无论结局是胜是败,他一定要亲眼目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