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朱元璋瞪大双眼,看了看自己手中的大明舆图, “这北平和都城相距上千公里,这怎么直取都城?难不成老四能飞~"

    耿炳文疯狂摇头: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朱标也摇头,尽管他觉得自己的四弟却是很厉害,但这上千公里的南下之路,可还有层层防御阵线。

    朱棣微微一笑,深藏功与名,他自己也不知道画幕上说的那个“朱棣”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但不妨碍他这会儿见大家难以置信的模样,深深地感受到了从心里深处散发出来的愉悦。

    未来的永乐大帝,你没車负咱,做得好!

    即便天上画幕说到然而,这个然而证明“直取都城”还是有可能的,但任凭众人想破脑袋,也无法想象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晃眼,我们已经讲到了靖难之役的第三个年头,燕王朱棣在这一次的南下之前便在北平发表了慷慨激昂的“奉天靖难”陈词,这一次大战不仅出乎意料之外,还是燕王朱棣的最后一次南征。

    在出发之前,朱棣本人也没有料到这是最后一次南征,毕竟他自己也觉得要通过层层防御,跨过江淮线,打到都城应天(今南京)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那到底是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到底是如何才导致了这一局面?我们先按下不表,来说回这一次的南征。

    首先我们已经知道燕军和德州,真定已经交过手几次大战了,而即便建文朝廷这边对这两大兵团进行了兵力增援等问题,但是建文朝廷还是深刻地认识到这两大主力兵团无法抵抗燕军南下的步伐。

    这个时候,朝廷想到了一个人——杨文。他在辽东掌管辽东军区,杨文在前面提到他的时候是在永平劫掠战里,虽然我么前面只提到他一次,但他本人可是一个非常非常厉害的将领。

    之前没有本人参与靖难之役的原因是他在辽东守卫着边防重线,防御着蒙古、女真、朝鲜等趁着大明内战意图侵扰大明。

    等等。插播一句,其实朱元璋去世之前曾经是留下过三道遗诏,这个遗诏是说一旦大明朝廷生变,都城出事,那么这三大将可带着大军来救援。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将领带着大军支援、救援都城应天,这必定是朱元璋极其信任的人,否则怎么可能让庞大的军队直压都城而来。要是托付错了,对方挟着大军造反

    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朱元璋皱皱眉头,未来他会下这样的命令?藩王、将领入朝觐见都不会允许他们带着重兵,顶多就是一小支护送骑兵而已。

    沉吟半响,朱元璋依旧费解。

    朱标见之,道: “父皇觉得匪夷所思,确实是正常的,但大约是父皇您在去世前实在放心不下允文,毕竟他太年轻了,才下的这三道遗诏。"

    朱元璋设想了一下晚年躺在病床上的自己,以及身边早已经没有马皇后、太子朱标时的情景,大约是身旁在没有可以倾述的人,见着年轻、还无法真正扛起整个大明的朱允文,只能尽自己最后的能力为年轻稚嫩的皇帝谋求最后的后盾才下了这三道遗诏。

    朱元璋、朱标两人在寻思着留下三道遗诏的原因,而大殿上的武将们则眼神发亮,这三道遗诏,三大将领,是谁!

    是谁?是谁可以得到皇帝朱元璋沉甸甸的信任?

    拥兵入朝耶!哪一个将领敢这般想过?

    耿炳文:是我,一定是我!我为朝廷抛却生死,为朝廷血染沙场,埋骨战场,一定是我!傅友德&蓝玉&李文忠:是我,一定是我!三人面带微笑,心怀畅快,如出一辙的表情在视线撞到对方时,突然僵住。

    对面这两玩意儿怎么是这表情?怎么和我这么像?皇上托孤遗诏肯定不是给他俩的,这倆人早死了……

    等等!!!

    我好像也死了……

    好像也死了...

    也死了……

    破防,就是一整个破防!到底是哪个能得皇上如此信任!

    【这三大将分别是一—武定侯郭英、燕王朱棣、以及辽东杨文!】

    耿炳文:!?竟……竟不是我?

    蓝玉、李文忠、傅友德齐刷刷地看向郭英,毕竟这三大将领里,辽东杨文这会儿还在湖广,不在都城,燕王朱棣……嗯……不可说不可说!

    他们便只能将嫉妒的眼神看向此刻洪武十三年的郭英,他这会儿可还不是武定侯。郭英撇开视线,摸摸鼻子,他自个人都没想到居然还有他。

    朱元璋微敛双眸,这三人确实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但却又在情理之中,郭英跟随他打天下,能力自是不必说,且其为人可信又安分。辽东杨文,其父亲是杨兴,叔父杨旺都

    是为他打天下的将领,只可惜这两人没有等到他荣登皇位便阵亡在战场上。

    天上画幕说杨文是个非常厉害的猛将,自己选他倒很有可能是将来的杨文优秀到让他信任。

    朱元璋视线瞥过脸色微妙的四子朱棣,拈酸吃醋的蓝玉、傅友德……

    哼~

    这蓝玉、傅友德透露出的酸味都要熏死人了,即便这两人活着,他大概率也不可能选择他们!咱老朱要的是对咱无怨无求的,而不是仗着与老子打天下的情谊,得寸进尺之人。

    【武定侯郭英,忠心耿耿,是个有能耐的,而杨文别看他不是开国第一代武将,但他后来的能力也是有目众睹的,甚至于可以说他比盛庸、何福还厉害,燕王朱棣呢,这个……大概只能说朱元璋也没有想到他的这道遗诏是朱棣本人拉起“清君侧”这把旗帜的最好理由吧。】

    天上画幕之际将刚刚所有人闭口不提的事直接挑破,亮敞地摊出来说了。

    朱元璋冷哼一声, “老四,你辜负咱对你的信任。

    【话说回杨文,朝廷想到这名猛将之后,就希望他能够阻止燕军的南下,但辽东军区的精骑之前已经被平安带走去参加白沟河之战、藁城血战等,现在仅剩的兵力也在真定兵团那里。

    以及上次在永平的劫掠战里,辽东军区也损失了上万人,杨文手上是没有什么兵力的。

    于是,朝廷想到这里,决定让杨文迅速南下到德州兵团,取代盛庸、何福这两人,朝廷企图换—个新的将领来攻打燕军。

    然而,朝廷的这一计策被燕军得知了,辽东到德州走陆地势必要经过燕地,前面我们说了,沧州附近的整片区域已经归属燕地了,所以杨文南下只能愉偷地沿着海边越过燕地。

    事实证明杨文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他率领了上千骑兵果然沿着海边偷偷南下,准备前往德州去接管主力兵团。

    然而又是燕王棋高一招,他将自己挥师南下的消息传播出去,同时又让顾成,刘江安排北平留守的部队主力埋伏在永平到天津直沽之间,这个方位是杨文南下要越过燕地则必须经过的地方。

    杨文一得到燕军南下的消息,他能不急吗?生怕燕军到了德州,自个儿还困在辽东,于是立马也跟着南下了,但他和他率领的上千精骑走到直沽附近时,被埋伏了个正着,往旁边又是海,根本

    室无退路。

    杨文无法,只能投降,毕竟他只带了上千精骑,你一千人怎么和人家留守北平的两万主力军杠啊!

    所以朝廷的计划迅速夭折。】

    朱棣闻之,深表遗憾,老爹托孤的三大将,郭英他倒是敬重人家是个老将军,但杨文..

    “怎的咱能八百精兵控制北平,这杨文上千精骑都越不过燕军的控制区,还能上老爹的遗诏上?”朱棣幽幽道。

    “这怎么能比!”朱元璋竖目。

    朱棣: “就是,这怎么能比。”

    朱元璋:.…

    ”咱的意思上你那两万军队将人家一千精骑围困在海边,海边一览无余,哪里有得躲,地势原因被围困,那是毫无办法的。"

    此时二十多岁出头的朱棣梗着脖子,心里冷哼一声,老爹居然为杨文说话,咱逮到机会必得和他切磋一番,让老爹知晓咱才是最有能耐的。

    【现在我们来说说燕军这一边,在杨文被抓投降前不久,燕王朱棣便已经在天津附近集结兵马,兵力规模和朝廷比起来真的不算大,但好在燕军这次集结的兵马都是非常精锐的,真正地做到了少而精。

    燕军往沧州方向南下,沧州再往南下便是德州,阵仗很明显,燕王朱棣这一次首要攻打的就是德州,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并不然,朱棣又再一次虚晃一枪,他率军队到了德州北面时,火速向西面隐蔽转移,专门在夜间行军,快速地从真定兵团、德州兵团之间穿梭南下。

    朱棣为了不过快地暴露燕军真正的行军路线,尽量在德州、真定反应不过来时,迅速穿过,他分派了两支精骑分别由李远、朱能率领向着德州、真定的两大兵团附近专门去猎杀人家的侦查骑兵。@

    果不其然,德州和真定在知晓燕军南下的时候就应该在侦查燕军的行军路程了,而这两大兵团的前锋游哨骑兵果然被朱能、李远发现,然后就是一顿痛打,生摘。

    此时燕军早已经穿过德州和真定之间的豁口,已经争取到了时间,朱能、李远这二人才率领精骑追赶燕王朱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