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天上画幕出现之后,大多说的是靖难之役,武将的事迹,文官们心中颇有怨怼,然而他们并无法拿天幕上的女子怎么样,只能将心思压在心底。

    这一次突然被cue到,他们心里却并不高兴,史官以笔为口,那是延续下来的礼法决定的,这些人自认为在史料的记载上他们是公正严明的,实际上他们在书写皇帝、大臣事迹是总是免不了偏颇。

    当天上画幕说到"文人的傲慢与偏见”时,朱元璋意味深长地盯着这些文人看,半响后才冷冷道:"国史的珍贵就珍贵在直接、真实地叙述历史本来的面貌,如此简单的道理,咱都懂,你们却不懂,这便是你们所谓的”文人风骨"。呵~不过如此,咱也不怕你们怎么写,功过是非,任凭后世来说。咱也不怕。"

    哪怕曾经的皇帝仅仅只是一淮右布衣,然而如今的他在帝位上浸淫多年,周身帝王之威早就深入人心,文臣史官们被这么一看,立刻额头汗淋淋的,心惊胆战,不敢与朱元璋直视。

    武将们偷乐地看着这一幕,特别是陪着朱元璋打天下的老将们,内心更是极为高兴,就是这些整天唧唧歪歪的文人天天弹劾他们这些武将手握权力太大,想要削掉他们手上的实权。

    【接下来,主播为大家讲解“藁城血战”,这一战的双方分别是燕军与真定兵团。

    燕军打败了德州兵团之后,真定兵团来支援,却在得知德州兵团惨败后,迅速缩回去了真定到保定一带,因为真定兵团在这一代修建极为坚固的、绵长的壁垒,这是一个很好的防守阵地,就连燕王朱棣都拿这个防守阵地无能为力。@1

    所以既然拿这个坚固的壁垒没有办法的话,那就只能将真定兵团诱骗出来。@2

    燕王朱棣与燕军诸将通过讨论之后,决定大规模地散出燕军,让这些燕军假装四面八方地去搜刮粮草,同时让燕军乔装打扮成平民混入河北当地人之中,到真定一带散播燕军在到处搜刮粮草的消息。@3

    总之,燕军暗搓搓搞了一波信息战,还是假消息。

    燕王朱棣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一则:如果真定兵团在得知这一消息时,极有可能会出兵截杀这些分散在四处搜刮粮草的燕军。@4

    其二:虽然德州兵团虽然在河北武邑县处夹河之战失败,但现在他们已经回到了德州,燕军搜刮粮草这一件事上,

    真定兵团很有可能觉得燕军在准备辎重,企图打下德州这个地方。

    这对真定兵团是很不利的,首先如果他们一直躲在真定一带不出来的话,朝廷肯定会降罪他们,其次,若是让燕军真的打下了德州这个位置,再来打真定的话,真定兵团就会陷入孤立无援之中。】

    傅友德: "真定兵团在壁垒里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早晚得出来!"

    “躲?真是没用,真定兵力远在燕军之上,换咱老朱上,必定将燕军打得屁滚尿流!”朱元璋哼声道。蓝玉: "真定军躲在真定一带以防守为主才是上策,出去和燕军交战才是下策。"耿炳文立刻恭声: "若是让臣来为皇上守着真定城,臣必定能将燕军耗死。"

    “守守守,咱在说打!”朱元璋瞪了这一堆没眼力见的武将,这些个人就是不会说话,这时候就应该提一提他当年的丰功伟业!哼~一个个没眼力见的,难怪后来被咱嘎了。

    武将立刻闭上嘴,他们可不想惹怒朱元璋,要是万一被嘎怎么办?

    【燕王朱棣也并非完全放心将燕军散出去搜刮粮草,所以他仅仅是虚张声势,这些燕军派出去没一会儿便立刻回来了。

    而燕王朱棣的这一策略到底有没有效果,其实很难说,极大可能是真定基于主播刚刚说的原因,原本就必须出兵征战了,燕军放出的这一消息,仅仅只是让真定兵团出征得更加急促了。

    真定兵团绝不可能让德州这个地方真沦陷了,所以最终真定兵团沿着滹沱河向东进来到了距离燕军此时驻扎地约七十里路的位置。@5

    而真定兵团的行动也被燕军斥候知道了,燕王朱棣本人得知消息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了。

    我们都知道古代一旦天黑,不点燃火把的话,光线完全是来自于当时的夜色,光线是完全不足的,不像我们现代到了深夜或凌晨、街上有时候依旧是灯光通明的。】

    天上画幕再次黑了一瞬间,朱元璋等人已经熟悉了这一中操作,想必是这后世女子又给他们开开眼,看看后世的东西了。

    诗诗此时正在直播,外面的天还是亮的,于是她拿着直播的支架一边走着一边走到窗户旁准备将窗帘拉上。

    直播的镜头不可避免地拍到了窗户外,大明下的平民和达官贵人猛地睁大了双眼!

    />他们都看到了什么?

    天呐,为何这后世之人住在这么高的地方的?这真的不是天上仙境吗?朱元璋愣道: "这样的房子修建得这么高,不怕倒吗?"没有人能够做出回答,因为他们也处于震惊当中。

    朱元璋本想问问,但突然想起这后世之人并不知晓是她口中的“古人”正在看这个所谓的直播,万一把人吓跑了,那咋整?这一问,不就暴露了吗?

    犹豫片刻,他还是忍住了!

    这会儿天幕上的女子将帘子一拉,屏幕又暗下来了,但还是稍微有一点儿光线,只见这女子的身影大约是在走动着,片刻后画幕又亮了起来,只是这个亮和方才窗外的亮好像不太一样。

    诗诗将直播的镜头调整好,对准身后的白织灯,道:

    【要是古人有我们这样的白织灯,晚上也能亮如白昼的话,那燕王朱棣想大半夜打战,他的部将应该就不会反对了吧?哈哈哈~】

    豁~

    又是一样新奇的东西出现,方才这画幕上女子拉上帘子时,屋里明明是昏暗的,而此时此刻,整个画幕亮堂堂的,简直匪夷所思。

    这东西叫白织灯!

    白织灯!朱元璋只觉得心里火热得不行,这玩意能怎么搞?咱大明能搞到吗?要不问问,要有这玩意,咱妹子晚上做针线就不怕教坏眼睛了,

    朱标一眼便看出老爹的心动了,实际上大家都很心动,但皇帝不说,谁敢擅自往画幕上问话,当然除了“李景隆”这一憨憨。这一刻,文人武将看向朱标的眼神特别明显,你爹最爱你了,你快问问!

    朱标无奈地笑道:"父皇,咱问问这画幕上女子,这白织灯怎么搞?看看我们能不能尝试做出来?"朱元璋立刻点头,片刻后他又立刻摇头, "可以问,但不要泄露我们的身份。"

    朱标闻言,沉吟一瞬后,才小心翼翼让天上一点,问道: “主播学识渊博,可知晓这白织灯的由来?像主播说的,大明要是提前知道这种东西,能不能学会造出来?”

    朱元璋一看,这小子,心思倒是弯弯绕绕的,先夸人家一顿,再稍微激对方一下,仿佛他们也是那个年代的人,仅仅是想考教考教对方而已。

    诗诗看见了直播间的评论,停顿了半响,白织灯这个东西以大明的能力应该短期

    内是造不出来的。

    【白织灯是美国一个叫爱迪生的科学家在1879年发明的,但大明估计还是造不出来的,毕竟大明甚至连“电”都还没有问世。但是如果大明不内战的话,把美国打下来,说不定以后这白织灯就是我们华夏率先有了!哈哈哈~】

    朱元璋闻言一脸的遗憾,想想也是,几百年后的东西大明现在确实不大可能,哎~不过将那么什么美国打下来,这咱说不定可以!

    咱老朱就擅长打战,咱儿子永乐大帝也擅长,还有咱孙子朱高煦。

    【好了,话说回来,因着天色的原因,所以燕王的部将都在劝朱棣,说真的要开打,明天天亮了再过河打也行啊!可朱棣他不肯啊,觉得这是一个不容错失的机会。

    于是燕王安排骑兵全部从左边的上游连夜渡河,而步兵和辎重从下游比较浅的地方渡河,渡河之后燕军的骑兵没有等后边的步兵和辎重率先向西推进来20余里,立刻发现了真定兵团的前哨兵。

    但当天天色还是太晚了,不适合作战,黑抹抹的,谁知道真开战起来杀的人都是是哪一方的!所以,最终双方并没有发生交战,真定兵团主力队也迅速往后撤退了,一直撤退到我们现在的石家庄藁城区附近的?沱河北岸那一带扎下了大营。@6

    直至第二天,双方才爆发正式的前哨战。

    这场前哨战是双方的骑兵之间展开的,两军呈现一个相对持平的状态,史书上没有记载这一场前哨战有哪一名大将阵亡或者被俘虏。

    不过这也正常,真定兵团主要是由辽东铁骑、山西边骑,甘凉铁骑组成的,都是非常强悍的骑兵,燕军这边当然也不逞多让,这一战没有爆发特别大的规模,很有可能是双方都只是进行多次少人的试探行交锋。

    这次前哨战到了傍晚的时候就结束了。

    燕军这边已经通过这一场前哨战大概摸清楚了作战地形、真定兵团的后续大部队的规模。

    话虽如此,但我们的卷王朱棣本人呢,还是在当天夜间的时候率领自己的数十名亲卫再一次实施了侦查,基本上朱棣本人在交战前都会自己真正地抹清地形,做到心中有数,这是真正难得的地方,有事儿他是真的上。

    且朱棣此次亲自去侦查敌军,其实还有一个思虑,那便是朱棣他深怕人家大军偷偷跑了。@7】

    身为武将的人自然是知道对

    于打战,作战位置的地形是非常重要的,打战也不是没有借由地形而反败为胜的例子在的,像曾经的战国时期,秦国攻打楚国时就有过一场水淹楚国城镇的战役。

    只是身为全军的统帅,一般这种前哨和侦查的任务都会派给斥候,全军中需要主帅做决断的时候是非常多的,很可能主帅的一个决策就影响到战局的胜败。

    【燕王朱棣本人,有时候主播我都会怀疑这个人是不是不用睡觉的,天天卷死人了……】朱元璋闻言,眉头一竖: “卷是啥意思?老四怎么卷人了?还能卷死?”莫非老四有什么神功,可以不用睡觉,连夜去卷死人?朱棣:……他也不甚明白。

    还是朱标道: “父皇,这“卷”约莫是勤奋到某程度将其他人挤下去的意思。这“卷”大概是在夸四弟。”朱元璋哼了一声,活学活用: “那老四你还真挺卷的!”哎,别说,这卷字用起来还挺阴阳怪气的,甚好甚好!

    朱棣只得道: “与真定军的这一战是极为重要的,真定军兵力的数量虽然在德州军之下,但它是之前白沟河之战中少见的没有遭受重大损失的精骑军。那时的儿子无法掉以轻心。"

    朱元璋满意地点头,顺道看向他的文武百官: “诸位也得学学咱老四,都给咱卷起来。”

    后来史料记载:洪武十三年,帝得后世之人启示,劝众文武百官“卷”起,至此,朝廷以“卷”为荣。